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邊城讀后感800字初一 邊城讀后感1000字初一篇一
許是勞動人民獨有的單純。祖父堅守渡船一五十年。這是忠于職守的體現,還是別無出路不得已而為之?沒有人不想成為船總順順、王鄉紳那樣生活富足的人,“他管船,管五十年的船——他死了啊!”我聽到了翠翠撕心裂肺的哭喊,翻書的手停頓了下來,一種濃烈的悲傷纏繞住指尖,飄散開去,祖父與翠翠太單純了,單純到得到過渡人一個銅板的贈予都覺得是對公職的一種褻瀆,甚至至死都留在小屋中,大概是至死都惦念著渡船吧?又許是底層人民的孤苦,一個意外造就了翠翠。她靈動,跳脫,卻不敢染指渡船意外的一切,因為她清苦,她會羨慕大家女兒受傷的銀鐲;因為她清苦,她不得不自立自強,祖父和渡船便是她的一切。“翠翠,爺爺不在,你將怎么樣?”還是那種濃烈的悲傷,在瞬間攫住了我的心,這句話在我看來完全變成了“翠翠,爺爺不能許你更好的,倘若爺爺去了,你又該怎樣在這里立足?”一種至深的愛暈開來了,一種質樸的、微帶苦澀的愛。
更許是天命。天命,多么簡單的兩個字,我卻從《邊城》中領略到一種酸楚的天命。翠翠未能收獲屬于自己的愛情,天保出意外溺死了;翠翠本能再找回自己的愛情,祖父被困在了王鄉紳下人編織的謊言中;翠翠本能抓住最后的機會,她逃避了。一切的一切不正是天意弄人么?她沒有輸給輾坊,沒有輸給王鄉紳,她只是輸給了天命。這份天命,痛楚到令人不能自已。我想同情她,但我知道,輸掉一切,也有她的怯懦與不諳世事在作崇。
怨誰呢?怨天嗎?沈從文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幅畫卷,這幅畫卷極生動地展露了一代人和一個時代。“這作品或許只能給他們一點懷舊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過著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說不定,也許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和信心!”沈從文如此說道。
是啊,從《邊城》的苦痛中,我開始反思,人為什么不與命搏呢?一味的怯懦與逃避只會造就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隔閡,失掉一個又一個的機會。人是不是應該懷一份執著的心,去爭取本該屬于、本能屬于自己的東西呢?
為什么不能呢?為什么不去呢?
邊城讀后感800字初一 邊城讀后感1000字初一篇二
初讀了《邊城》,贊嘆于茶峒的淳樸的民風。堅持要給過渡錢的渡客,堅持不要過渡錢的、會去買煙草和茶葉送給渡客的老船夫。這里的人如這里的風景,純凈美好,質樸真誠。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細細的淌著,沒有扣人心弦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就是這樣的文風,卻能夠深深的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襯托出一座純凈的邊城。
在苗族居住的茶峒,既有通過媒人上門求親的方式——所謂的走車路,也有男子站在溪邊、山崖上唱歌給女子聽,一人獨唱或二人對唱,在唱歌中了解和認識對方,知道或分手或結親——所謂的走馬路。這后一種方式,表現了湘西民眾在婚姻問題上的寬容和自由,也反映了這塊地方人們善歌的才能。
《邊城》它不僅僅是一部描寫民風、景色的小說,它更是一部堪稱絕美的愛情悲劇。翠翠,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天真善良,溫柔清純。他對填報兄弟的愛帶著少女的羞澀和幻想,或者說這種愛似乎一直是以夢幻的形式出現的。
在夢里,她“聽到一種頂好聽的歌聲,又軟又纏綿”,于是她“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飛到對溪懸崖半腰,在了一大把虎耳草”。她只有在夢中才能品嘗到愛情的甘露,而現實卻似乎離她很遠,于是,她只能“癡癡的坐在岸邊”,凄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
從翠翠身上,可以看到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因為她的淳樸,他無法拒絕大老,也無法向儺送表白,但儺送駕船遠走后,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心上人的歸來,愛的那么堅定執著。一個弱女子,滿心盛的都是“愛”。
作者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給讀者留下了悠長的惋惜,無限的牽掛期盼。也許冥冥之中真的有歲月輪回,母親的悲劇在女兒身上再一次重演,但不管未來會怎樣,自己的未來終究要靠自己去爭取,但愿她等到的不是無言的悲哀,不是追悔莫及的淚水,而是應屬于她的那份幸福。
我總在想,為什么這個小說叫做“邊城”?是不是沈先生在心中在守護著什么?在懷念著什么?但這恐怕只有沈先生自己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