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黃鸝篇一
教學目標:
把握課文的結構及內容,探討文章蘊含的哲理,以及現實意義。
品味課文的精彩語言。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討論法。
教學過程:
1、 投影⑴:課題
2、 投影⑵:你認識黃鸝,了解黃鸝嗎?
3、 投影⑶:你讀過有關黃鸝的詩嗎?
4、 投影出示關于“黃鸝”的四首古詩詞。學生默讀以后齊聲朗讀一遍。出示投影片一。
5、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杜甫)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 易)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韋應物)
還有: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宋? 晏殊《破陣子》)
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 (明?楊基《天平山中》)
4、投影⑷:現代詩人徐志摩也寫有《黃鸝》一詩
很顯然,形態清麗、叫聲婉轉的黃鸝很受古代詩詞大家的青睞,它幾乎約定俗成為美好事物的象征。那么,黃鸝在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孫犁先生的筆下,又是怎樣的呢?出示投影片二。
5、投影⑸:學習重點
分析、揭示并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
學習方法及步驟
解析結構——把握整體——抓關鍵句段——分析、揭示、評價文章主旨
整體把握文章,重點分析文章結構
對于長篇文章來說,解析結構,從整體上觀照文章可以說是獲取文章主旨的一把鑰匙。我們先聽錄音朗讀,并將文章的1~23段按時地變化分成四大塊,然后對照投影片中表格的要求,選擇文中的關鍵語詞填空。
6、投影⑹:表格——放錄音朗讀
學生交流發言,教師可以適當作一些點撥,填表。
7、投影⑺:
問題討論:
課文為什么寫到與黃鸝無關的海鷗?
第四部 分與前三部分在結構上有什么聯系?
第四部分的語言表達什么特點?
(1)齊讀第四部分,分析語言表達的特點,體味作者的情感。
(2)學生回答,老師點撥:排比、長短錯雜的句式,擬人、對偶的修辭,恰切地表現了黃鸝在平和優美環境中自由生活的極致之美,也恰切地表達了作者在 朝思暮想之后終于看到黃鸝獲得理想的生活之地后難以抑制的愉悅、興奮和激動。
[重點分析、揭示、評價文章主旨 ]
8、投影⑻:
學生討論交流回答:呼喚為黃鸝創設優美和諧的生活環境。
[啟發]
(1)很顯然,作者花如此多的筆墨,渲瀉了如此充沛的激情,絕不可能是僅僅為了一個鳥類,應該有其更多更深的寓意。
(2)齊讀第24段和第25段的第1句。
9、投影⑼:
10、投影⑽:
學生討 論交流回答:呼喚為黃鸝乃至各種美好事物創設優美和諧的生活環境。
[啟發]
11、投影⑾:
學生討論交流。老師歸結:原來,借助黃鸝的故事,作者或許也還想演繹一條藝術創作的規律——在藝術創作中,應為典型人物創設和諧相應的典型環境。
[小結]
以上我們按照 閱讀的一般規律和過程,通過把握文章整體,揣摩關鍵句段等方法已經獲得了本文寄寓的幾方面的主旨。
12、投影⑿:
除了第一點,由于未曾聯系 到結尾語段,把握上有所局限外,其余兩點概括,應該是正確的。有同學要問,一篇文章,怎么會有幾個主題呢?實際上,優秀的文學作品,有很多都是多主題、多寓意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文學主 題多元化(板書)。
13、投影⒀:
[啟發]
而且,不知同學們注意到沒有,我們剛才的分析自始至終是扣住作品本身的,幾乎沒有考慮聯系作品之外的因素。比如就沒有提及孫犁先生寫作本文時的背景材料。我們把這種只重文學作品本身,基本不考慮作品之外因素的閱讀,稱為主觀性閱讀(投影),而把那種既考慮作品又特別注重作品寫作背景因素的閱讀叫做實證性閱讀(投影)。
我們已 經成功地進行了一次主觀性閱讀,大家一定有興趣乘勝前進,再作一次實證性閱讀的旅行。請看孫犁先生寫作本文的有關背景材料。
14、投影⒁:作者肖像
15、投影⒂:關于作者
16、投影⒃:《黃鸝》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1960年前后,其時孫犁 先生49歲。自從1956年寫完小說《鐵木前傳》之后,他再也不寫小說了。這固然與一場大病有關,但可能還有更深的時代社會政治原因。
17、投影⒄:
他在后來的《說趙樹理》一文中描述那個年代趙樹理的處境與心境:“政治斗爭的'形勢,也有變化。上層建筑領域,進入了多事之秋,不少人跌落下來。作家是脆弱的,也是敏感的。他兢兢業業,唯恐有什么過失,引來大的災難。”這說的更多的恰恰也是孫犁自己。
18、投影⒅:
19、投影⒆:
大家聯系文章的整體描寫和議論再來看看,文章還應該有著怎樣的寄寓呢?
交流回答:呼喚為作家等一切人才(人)的成長、發展創設安全、平和、自由的環境,以使他們充分盡情地展示其全部的聰明才智。
稍作小結,點一點這種環境從哪里來。
20、投影⒇:
主題概括比較:
(1)呼喚為黃鸝創設優美和諧的生活環境。
(2)呼喚為各種美好事物創設優美和諧的生活環境。
(3)在藝術創作中,應為典型人 物創設與之和諧相應的典型環境。
(4)呼喚為人(人才)的成長、發展創設安 定、平和、自由的環境。
21、投影21:
讀了本文,你產生了什么樣的聯想?
根據今天的閱讀活動,請你談談自己的 體會。
[教師總結]
黃鸝篇二
動物世界多姿多彩。每一只小動物都可愛,惹人喜歡。童真童趣的孩子們都有自己非常喜歡的小動物,喜歡跟他們嬉戲,喜歡看它們精彩滑稽表演。我,當然也不例外啦!
我喜歡的小動物黃鸝鳥。它從頭到腳一身黃,從遠處看特顯眼!一雙小眼睛炯炯有神的東望西望,好像在說:我還要熟悉熟悉環境呢!毛絨絨的羽毛下面,縮著兩個小紅爪子。它呀,連睡覺都跟別的鳥兩樣兒。嘿!真可愛!
黃色的羽毛最令人驚奇。一般的鳥羽毛的顏色都是咖啡色的,顯的很普通。可黃鸝的羽毛的顏色卻是金黃色的,真奇怪!我想,它可能是去染過毛趕流行吧!
一雙黑色的小眼睛嵌在那小小的頭里,一眨一眨的.。好像在說:“你們不要再傷害鳥類了!”說的那么凄慘與肯定!
小紅爪子從那黃色的羽毛里伸了出來,一伸一曲,好像在領著大家做體操呢!“來,一二三四,二二三四……”紅色的爪子在黃色羽毛的襯托下更加突出了黃鸝的美麗。怪不得說“紅配黃,亮堂堂”呢!啊,太可愛了!
黃鸝鳥兒連睡覺都不跟別的鳥兒一樣。每當夜幕到來時,黃鸝就飛到桿子上,把它那金黃色的毛絨絨的身子卷成一個大圓球。這個時候,你就會看到一個“小毛球”立在桿子上,我不說,你還真不知道那是小鳥黃鸝在睡覺呢!啊,賊可愛了!
黃鸝鳥的歌聲也是遠近馳名的。每天早晨,人家從不睡懶覺,早早的起床,還“嘰嘰喳喳”的把我也叫了起來。“嘰嘰喳喳”好像是在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天之際在于晨”呢!每當我放廣播的時候,小鳥也爭著說、唱,把整個家都搞得雞飛狗跳的。
我喜歡的小動物——黃鸝鳥兒很惹人愛吧!其實只要你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每一個動物都有它的特點和可愛之處。要保護動物呀!
黃鸝篇三
(一)初次見到它,是在阜平縣的山村。那是抗日戰爭期間,在不斷的炮火洗禮中,有時清晨起來,在茅屋后面或是山腳下的叢林里,我聽到了黃鸝的尖利的富有召喚性和啟發性的啼叫。可是,它們飛起來,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樹枝樹葉里忽隱忽現,常常是在我仰視的眼前一閃而過,金黃的羽毛上映照著陽光,美麗極了,想多看一眼都很困難。
(二)第二年春季,我到了太湖,在江南,我才理解了“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這兩句的好處。
是的,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長堤,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葦泊,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氣,使我看到了黃鸝的全部美麗,這是一種極致。
是的,它們的啼叫,是要伴著春雨、宿露,它們的飛翔,是要伴著朝霞和彩虹的。這里才是它們真正的家鄉,安居樂業的`所在。
各種事物都有它的極致。虎嘯深山,魚游潭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這就是它們的極致。
在一定的環境里,才能發揮這種極致。這就是形色神態和環境的自然結合和相互發揮,這就是景物一體。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也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吧。 這正是在藝術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種境界。
②作者說“這正是在藝術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種境界”,那么,你認為藝術上應有的境界是什么?請結合文意簡要回答,不超過30個字。(2分)
1.(2分)①它迅若流星,一閃而過。
②體現了“景物一體”。(或“美好事物的極致在一定的環境中得以發揮”)
2.(2分)象征抗戰時期革命文藝在民族解放斗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3.(2分)環境對事物有很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4.①既高興又遺憾 極度欣喜 (各1分)
②藝術創作必須有自由而美好的廣闊天地,才能發揮自己的極致。(2分)
黃鸝篇四
有關“黃鸝”的古代詩句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新泥.(白居易)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
二、作者簡介
三、研究課文
1.瀏覽課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階段(環境) 形色神態
抗戰 色彩鮮麗 聲音誘人 姿態矯健?? 一閃而過
病中 追逐逗鬧 安家落戶
鳥市 ? 懸空吊著 焦黃 凄慘
江南太湖邊 群鶯亂飛 全部美麗 ? 極致
喜愛、遺憾——癡迷、惋惜——憐愛、憤懣——喜愛之極??
提示:還可以根據文章中的一些關鍵語句。
6.這幾段文字與上文敘述的作者幾次追尋黃鸝的經歷有什么聯系?
四、語言運用技巧借鑒
過渡語:散文的說理貴在含蓄,重在形象。
引用名句:雜花生樹 群鶯亂飛 增添文學色彩
排比 三個“這里的……” 勾勒太湖環境優美
句式:整散結合 長短結合 錯落有致
多種修辭手法,整齊而有變化的句式,曲折回旋,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黃鸝篇五
曾嵐 說教材: 本篇文章是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三單元的開篇之作。
第三單元的學習重點就是分析評價、借鑒吸收。我們知道,理解分析是評價的基礎,評價是高二、高三培養語文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重要內容。這篇文章是哲理散文的典范,講好學好這篇文章,是成功應對日益注重文學鑒賞能力和靈活運用能力考查的普通高考的必然要求。同時,這也是高中階段接觸到的著名作家孫犁的第一篇文章,學習并理解好這篇文章將對高中學生平時作文和高考作文產生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幫助作用。 說教法:采用啟發式和目標教學相結合的綜合教學方法。即結合教學大綱和高考對教學內容的要求,緊扣教育教學重點難點,做到教學訓練有目的、有針對性、有效果。
如本堂課中對哲理的評價,對語言的鑒賞等都落實到具體的課堂練習或課外習題中;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老師側重引導、啟發和對知識的深化和拓展。如本課對“極致”哲理的深化和拓展,對以小見大、從瑣碎事得出深刻事理(或哲理)的哲理散文寫作方法的深入探討;借助課堂內涉及到的相關主題,引導學生讀書與之相關的課外文學作品,借以滿足高考對現代文閱讀的要求。如通過對《黃鸝》所體現出的“極致”哲理的評價,舉一反三,讓學生去閱讀史鐵生的《命若琴弦》。 說學法:學生在老師的引導和啟迪下,通過認真閱讀,積極思考,勤動手,勤動腦,勤動口,在活躍而又充滿思辯的課堂上,感受語言文學和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激情和培養語文興趣的基礎上,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作文能力、邏輯思辯能力顯著提高,語文素質明顯增強。
1、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借助黃鸝這個簡單形象所表達出來的深刻哲理。
2、培養學生對本文思想內涵和藝術表現的欣賞評價能力。
3、引導學生學習借鑒文章在寫法和語言表達上的技巧。 教學重點和難點: 對本文所表現出來的深刻哲理的深入理解和評價;借鑒本文的寫作方法,欣賞、體味和模仿本文精彩的語言。
:2課時(課時劃分教學設計)
: 第一課時
一、 新課導入:引導學生回憶杜甫七絕“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在教師與學生一起誦讀的過程中,勾起學生對黃鸝這種鳥兒的回憶和遐想,從而引出課文標題黃鸝(板書黃鸝)。
二、簡要介紹作者孫犁(因為是初次,注解沒有提到,有必要介紹)。通過介紹,讓學生明白孫犁是荷花淀派的代表,清新、雋永是荷花淀派的行文風格,這也是荷花淀派派名的由來。明白這一點,在學習今天這篇文章時,學生就會下意識地用心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
三、進入正文(初步理解):
(1)首先要求學生快速閱讀全文。并提兩點要求,一是統計出本文總共幾次提到黃鸝,二是每次提到黃鸝時分別是怎樣描寫黃鸝的狀況和外部環境的,用筆在書上勾畫整理出來。
(2)老師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通過爭論和核對,得出比較一致的意見(抽問方式采取個別和集休相結合,主要以學生思考回答為主,教師組織和引導)。
(3)要求學生對幾次描寫黃鸝的地方再次精讀,并要求歸納概括作者每次見到黃鸝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迅速板書,板書內容附后(見最后一頁)。學生閱讀完后,對照板書,按照板書示意圖,逐步引導和啟發學生,集體完成箭頭后的內容。
(4)通過對板書內容的再次分析,引導學生得出“任何事物都是自己的極致”的哲理。 (第一課時教學計劃到此) 第二課時 一、深入理解和掌握課文,對本文哲理進行適度的評價。
(1)結合課文內容和關于“極致”的注解,準確理解“極致”在本文中的準確含義。首先讓學生闡述“極致”的含義,教師順藤摸瓜。教師引導:黃鸝的“極致”在教材中講得很明白,由此及彼,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他們的極致又是什么?(學生會說很多,如,馬與草原、蜜蜂同花叢等,教師評價肯定),教師最后用“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結束對表象事物極致的拓展過程。(這是簡單的知識遷移,評價哲理的第一步)。
(2)抽象到理論思維,拓展“極致”哲理的深廣度。教師啟發:黃鸝要在優美的環境中才能達到自己的極致,動物尚且如此,那作為人類,人的極致該是什么?讓學生思考,聽幾個學生的.意見。這個問題比較難,教師深入啟發,舉三個例子,加以啟發引導。一是我國古代道家學派的代表老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觀點,認為人只有同大自然和諧統一,才能得到快樂,才能充分享受人的樂趣。“天人合一”即為老子的“極致”觀;二是《岳陽樓記》作者范仲淹的千古絕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被認為是那一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極致”。三是講講北大、清華兩所國內著名學府。眾所周知,它很了不起,除開教學設備一流外,最重要的是,它那以人為本,崇尚學術自由的學習氛圍。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施展才能的學習氛圍。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施展才能的大舞臺。相傳魯迅曾為北大畫了一幅簡筆畫:一個人面像。五官表情由三個漢字組成,人、自、由。教師總結評價:以上是三個不同時期對人的生存生活環境的理性思考,有許多閃光點,當然也有一定局限性。通過剛才老師的引導,現在問題來了:作為高一年級,或者是高中學生,你們認為什么樣的學習生活環境才是你們的“極致”,要求大家下去仔細思考,在本周以周記的形式反映給老師。(目的:這樣做既練習了作文,無形之中又對學生熱愛班級進行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周記改完后,在下次班會上討論交流,一定會對班風建設起到巨大作用,可謂一舉兩得)。
二、體味、欣賞、學習、模仿本文精彩的語言
(1)要求學生帶著感情齊聲朗讀倒數四個自然段。教師一起跟讀。朗讀完畢,教師簡要評價。
(2)教師問學生讀完后有什么感受,學生答“好”,教師問“好在什么地方?”,這些句式有什么特點,老師啟發引導。請大家看這一段:“是的,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長堤,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葦泊,這里乍云乍雨的天氣。”教師與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得出兩個特點:一是反復使用“這里的”,說到這個特點,教師馬上問:有一年的春節晚會上有一支非常出名的歌曲,歌詞非常好,與我們現在看到的句式也非常接近,讓學生回答是哪首。通過回憶,得出結論,教師同學生一起誦讀李瓊的歌《山路十八彎》歌詞:“這里的山路十八彎, 這里的水路九連環,這里的山歌排對排……”。教師與學生共同體會連續使用“這里的”妙處。二是形容詞的精確運用和四字詞語的語言表達效果。教師邊問邊講解:密(換成濃如何)柳長堤,茂(換成別的詞語怎么樣)林修(換為長可以嗎)竹,桑(水、稻)田葦泊。通過替換比較,加大了對同義詞的辨析訓練,也體會到了推敲煉字的重要。然后,教師再指導學生歸納句式特點。得出結論:這些都是四字詞語,整齊,朗朗上口,假如把它們換成:這里到處都是柳樹,竹林,水田,蘆葦蕩,就沒有這樣的效果啦。
(總結)
(1)回到文首,看副標題,病期瑣事。瑣,小也,事雖小,但通過小事表現的道理卻不小。寫文章貴在以小見大,貴在用簡單的事例和現象說明深刻的哲理或表達復雜的內容。這樣的例子很多,如唐濤的《瑣憶》,通過幾件小事勾畫出了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人民公仆形象。海明威《老人與海》,通過寫老漁夫打魚,與鯊魚搏斗的簡單事例,揭示了“人是可以被打敗的,但人戰勝自然的勇氣則是無敵的”生活哲理。教師要求大家下去閱讀史鐵生的《命若琴弦》,對這篇文章作出評價。
(2)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或自然現象,要求寫一篇300字左右,構思巧妙的哲理小散文。教師先給大家構思一篇,為大家參考。思路如下:前不久我買了一只草熊,就是那種外面用布包扎成各種動物,里面是草種子的一種玩具。買來之后,我天天澆水,希望早日長出草來,一個星期過去了,不見絲毫動靜。我失望了,便不再管它,兩個星期以后,居然長出了綠油油的青草。我頓悟:順其自然在某些時候或某件事情中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真可謂“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希望大家下去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找出小事背后的閃光點。爭取從一般性的東西上面發現更多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