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心得體會時,我們可以充分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通過概括和總結使得文字更加簡明扼要。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給大家的寫作提供一些啟發和參考。
風雨哈佛路觀后心得(優秀14篇)篇一
這兩天一口氣讀完了《風雨哈佛路》(英文版為homelesstoharvard,并已拍成同名電影),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絕望女孩與命運抗爭的故事,在難以想象的逆境下,她沒有放棄自己接受教育的權利,通過不懈的努力,最終被哈佛大學錄取,她那種面對困難、毫不屈服的勇者精神,令人動容!
莉絲(liz)出生在美國紐約市的貧民窟、一個千瘡百孔的家庭里。她的父母酗酒吸毒,母親還患有艾滋病和精神分裂癥。她在毒品,艾滋,饑餓充斥的環境中度過了童年。莉絲骯臟的衣著和藏在頭發里的虱子曾經飽受同學們的嘲弄,最終她因逃課被送進女童院。15歲那年,莉絲拼盡全力維持的家庭最終破碎,她失學了并開始流露街頭,終日靠撿垃圾、偷東西為生。苦難的生活似乎沒有盡頭,她整夜都待在地鐵車廂里,因為只有在這里才相對安全、才能溫暖入夢。當母親最終因艾滋病感染而死亡時,莉絲深受觸動。她知道,如果自己繼續沉淪下去,她最后的結局將和母親一樣悲慘。她決定不再繼續這樣的生活,她要改變命運,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正常人。
能夠改變自己命運的道路只有一條,那就是重回學校,接受教育,并接受最好的教育。雖然莉絲從小家境貧寒,但她依然養成了一個愛讀書的好習慣,既使在她流浪的那幾年里,她也從未中斷過讀書。莉絲的父親曾經是紐約一所大學心理學系的學生,他本該有著美好的前程,但是毒品毀了他。盡管如此,喜愛讀書的父親在莉絲童年時仍經常帶她去圖書館,使她從小就喜愛讀書。書籍給了莉絲未來的希望,她決定堅強起來,并開始新的生活。于是她重新回到了中學,她以地鐵站和商店走廊為家,用二年的時間完成了四年的高中課程,并以全校第一的成績高中畢業,并成功申請到《紐約時報》的一種全額大學獎學金,她獨特的人生經歷受到哈佛大學錄取委員會的青睞,最終進入這所大學并獲得學士學位。
這幾年我們周圍失學的孩子越來越多,有些并非完全是經濟的原因,可能更多的是來自“讀書無用論”的影響,這種影響其實比貧困更可怕。任何一個社會,當不能實現教育公平、當教育不能改變底層人民命運的時候,這個社會的未來是可憂的。雖然美國也有著很大的貧富差距,但反觀莉絲的人生經歷,要是她生活在中國的話,基本上不會有上大學的機會,更不要說去讀清華、北大這些名校了。上世紀90年代中國大學改革擴招之后,名為公立的大學,一邊享受著國家的高額補貼,一邊卻向學生們收取高昂的學雜費。20多年前,包括我們這一代人中,很多原本貧窮的農家子弟通過上大學成為城里人,最終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那個時候上大學基本是免費的。但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了,國家財富增加了不少,可是我們的教育卻比以前落后了。我們在教育上缺少一個好的社會機制,一些社會低層的人,當他們無力負擔其子女上大學的費用,他們的后代就被剝奪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他們的子女將成為“窮二代”繼續貧窮下去。目前我們的貧困大學生,除了借助一些很少的商業銀行貸款,還沒有哪種獎學金可以讓窮人家的孩子可以沒有后顧之憂、象莉絲那樣去上大學。據說美國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近年已經開始對家庭收入低于美國平均收入標準的家庭,提供全額的“按需獎學金”制度,只要學生被錄取,就完全不必為錢而發愁,學校無償提供貧困學生(甚至包括外國學生)大學期間的學費、生活費等全部費用。而這些大學都屬于資本主義國家的私立大學。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記得這是一位名人說過的話,希望我們社會主義的國家在教育公平上有更多的進步,希望中國那些和莉絲一樣命運的孩子,在不久的將來,也能夠通過教育改變自己的命運。
莉絲20__年從哈佛大學畢業后,創建了自己的工作室,致力于更多人跨越困境去追尋心中的夢想。
風雨哈佛路觀后心得(優秀14篇)篇二
今晚看了一部美國電影《風雨哈佛路》。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為麗絲,為她的善良、她的勇敢、她的執著、她的堅持不懈。忽然之間,我覺得自己是如此的齷齪藐小。過去的每一天里,但凡遇到不順心的事就煩躁抱怨:家境不如從前了,我總是活在回憶里,想著曾經是多么得幸福,家境殷實,成績拔尖,合家歡樂。弟弟死后,我也一度活在痛苦里。父母一次又一次給我機會讓我有書可以讀,我卻從不曾好好珍惜。這樣日復一日的惡性循環之后,我變得愈發得消極怠惰,對所有值得去做的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我討厭這樣的自己,我一直想要改變,更希望親人以后能夠過得好。
也許是因為自信心不足,也許是因為自制力不強,最后的結果總是失敗。雖然媒體所宣傳的東西或多或少有摻假的成分,但我堅信:在這個世界上,真的存在這樣一種人,他們為了生活苦苦掙扎,為了理想艱苦奮斗,為了親人勇敢活著。我覺得羞恥么?是的,我感到十分得羞愧難當。我覺得難受么?當然,我無法讓自己不疼痛難忍。普天之下,比我不幸的人多得去了。為什么我還要在這里萎靡不振?我為什么還是固步自封?無論是幸福的、快樂的、甜蜜的,亦或者是不幸的、痛苦的、憂傷的生活,選擇的權利永遠都在我們手中。
雖然已經23歲了,可是我依然年輕,我仍舊渴望生活得飽滿充實。直到現在,我們還不知道弟弟是怎樣死的,好吧,死去的人我們已經無法獲知他的死因了,活著的我們應該,也必須懂得怎樣去活吧﹗生活混亂,毫無規律的結果就是:我時不時地妄自菲薄,時不時又自命清高。我覺得自己善良,其實我很自私。每天用微小的成功來麻痹自己,欺騙父母。恬不知恥得享受著自認為理所應當獲得的各種物質消遣。
其實,經歷了一些事情的我們又怎會不知道“天下永遠沒有免費的晚餐”這個亙古不變的道理呢?此刻,寢室是如此安靜,大家都睡了,我面對著電腦,在不敲字的時候,抱著自己的腦袋。想著究竟是要選擇生存還是自甘墮落的毀滅,人人都想活得滋潤。有香的吃,有辣的喝。關鍵是我們夠格嗎,我們擁有這樣的資本么?為了獲得這樣的資本:優秀的品質、吃苦的精神、達觀的思想。我們必須付出很多:日復一日的堅持不懈,成千上百次的抵制誘惑,千錘百煉后的脫胎換骨。我們可以做到么?去肯德基做兼職的初衷是想讓自己學會一些為人處世的方式,獲得一些自身所缺乏的能力習慣。沒想到,最后居然成了放縱自己的借口。
我用自己可以賺錢來尋求自慰,我把自己需要放松當做不思進取的理由。奧斯特洛夫斯基曾經說過:“一個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應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應碌碌無為而羞愧”.誠然,開始的階段是十分痛苦且難以繼續的.因為萬事開頭難,沒有幾個人會在休閑娛樂與埋頭苦干之間選擇埋頭苦干.很多人都覺得人生苦短,我們應及時行樂.其實,我們都知道,休閑娛樂沒什么不好,不好的是那不是我們經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的,不好的是那不是年輕的我們應該提前透支享受的.我該怎么辦,我該如何做呢?道理我們都懂,可是行動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不能在進行欺騙式的自我安慰了,大話也不要再說了.看以后的表現吧:一點一點地改變,一天一天的堅持.
風雨哈佛路觀后心得(優秀14篇)篇三
“我知道外面有一個更好更豐富的世界,而我想在那樣的世界里生活。”這是《風雨哈佛路》里的一句經典名詞臺詞。
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一位生長在紐約的女孩兒——莉斯,經歷人生的艱辛和心酸,憑借自己的努力,最終走進了最高學府的經歷。
莉斯出生在一個不幸的家庭,童年在貧困和饑餓中度過。母親因吸毒染上了艾滋病導致精神崩潰,父親酗酒最后進入了收容所,外公又不肯收留她,她只好流浪街頭。
我們身邊很多人的出身都比她要好得多:我們有溫暖的家,我們衣食無憂,我們不必流浪街頭,而且父母都很健康。正如她所說的,我們生活的世界比她的豐富,比她的精彩,她也想到我們這個世界來生活。她很可憐不是嗎?但她回答說:“我為什么要覺得可憐,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謝它,它讓我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往前走。我沒有退路,我只能不停的努力向前走。我為什么不能做到?”實現理想的道路,一旦踏上就沒有退路,除非你跳下路邊的懸崖。但是,也許在下一秒,你就會看見勝利的曙光,也許在下一秒,你就將達到理想的世界。
所以,莉斯沒有放棄。在她十七歲時,她選擇去讀高中。這對于一個沒上過幾天學的她來說,談何容易?但她決心已定,只要是她下定決心要做的事,就沒有不可能的。是的,她順利地讀上了高中,并成為了學校里最優秀的學生。她白天在學校,晚上就在地鐵上度過。而這一切,她早已習以為常,她只用兩年的時間學完了高中四年的課程。
很多人總是找各種理由說放棄。但在莉斯面前,我們又有什么資格談放棄?她的生活狀況是那樣的糟糕,可她仍然堅持著。這是為什么?因為她是天才?我們每個人在某一領域都是“天才”。可是光靠天賦是沒有用的,更多的是靠她自己的毅力與恒心,是靠她對理想執著的追求。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她竭盡全力。
出生比別人差又怎樣?好的出生,只是給你提供了捷徑,但不起決定性的作用。結局的好壞,都由你的努力來決定。在學習方面遇到困難,就想想:“你有莉斯困難嗎?莉斯能做到,你為什么不能?”在生活方面更應如此。“沒有人可以和生活討價還價,所以只要活著,就一定要努力。”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童話,故事的主角就是自己,只有我們才能決定故事的結局,為了童話美麗的結局,永不要放棄。
風雨哈佛路觀后心得(優秀14篇)篇四
生活告訴我:她不是個幸福的孩子。從小生活在一個充滿毒品的骯臟、混亂、暴力的家庭環境中,父母都吸毒,她的母親吸毒,酗酒,精神分裂,眼睛接近失明,她的父親精神不正常,對妻兒沒有絲毫感情可言。她被學校的同學稱為“有味道的孩子”,忍受著外界諷刺與嫌棄的眼光,在這樣的冰冷世界里掙扎著求生存。但是,又有誰能理直氣壯地說她是不幸福的呢?她最終憑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夢想中的大學,她站在了人生的頂端,得到了自己追求的東西。有多少人,想要的卻得不到,不想要的卻擺脫不掉,但是這些,她都做到了。她的幸與不幸,不在于承受了多少,而在于轉變了多少。如果說過去的不幸曾讓她痛不欲生,那么最終的成功足以承載之前的一切,生命的重量是苦痛與歡笑的總和,她得到了遠比快樂更多的東西。
麗絲的母親說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但在麗絲心里,母親就是她的神。“我愛我的媽媽,自始至終,自始至終,盡管她吸毒盡管她沒有照顧女兒,而一直是我在照顧她,好像她變成了我的孩子。”麗絲說,“就算你是世界上最差勁的媽媽,就算在世人的眼里你是人見人怕的癮君子,媽媽,我依然那么地愛你。"麗絲始終這樣愛著她的媽媽。她一直記得兒時和母親從斜坡上劃下的情景,母親的懷抱是溫暖的,那是一種可以融化冰川的溫度。是的,她一直相信那樣的溫暖還會再現,她的媽咪還會回來,她的家庭還會像過去般美滿,但是生活沒有滿足她小小的要求。在她十五歲那年,在她意識到“母親在哪她的家就在哪”的時候,她的母親離開了她,她對母親愛的這般深沉,即使母親只是帶給了她貧窮、饑餓、暴力,但是她仍舊追隨著母親墮落不堪的腳步,沒有丟下她一個人在黑暗中沉淪。母親死了,她的一盞燈也熄滅了。當她縱身一躍臥倒在母親的'棺木上的一刻,全世界都暗淡了,她就那么靜靜的躺在裝著母親軀體的棺木上,沒有多余的語言,她只是想和她的母親做最后的告別。她靜靜地在心里對母親訴說,回憶人生最幸福的那一次點滴的幸福時光。母親已經離她而去,世間最愛她的人已經離她而去。一個普通的弱小的女孩、不奢求其他,只渴望親情圍繞的弱小女孩,當她最后的一絲希望都破滅的時候,留給她的,除了傷心,只有傷心。
母親的這盞燈熄滅了,她人生的另一盞燈卻就此點亮。她說:我要上學,我不要做白癡。于是,她去做了。她用真誠最終爭取到參加進入中學的考試機會。父親作為她的上學的擔保人,從收容所出來。辦理完擔保手續出來的時候,父親對她說,好孩子,堅持學習,我不能成功了,但是你行的。望著父親遠去離開的背景,這個弱小的女孩堅定了信心,從容地走進了學校的大門。她以非凡的毅力開始了刻苦的學習。17歲到19歲,兩年的時光,她學習掌握了高中四年的課程,每門學科的成績都在a以上。作為獎勵,她以全學校第一的成績和其他9名同學獲得了免費到波士頓的哈佛大學參觀的機會。一個濃郁的秋季中,金黃色鋪滿整個季節。在寫滿輝煌的樹下,一個女孩站在哈佛學府的門前,仰望。面對大學的殿堂,她決心實現她的又一個愿望--她要成為這所大學學府中的一員,她要證明給自己和世人看,人生其實可以改變。
我還記得自己高三的那段日子,我們都清醒的認識到高考是自己唯一的出路,風風雨雨十二年,自己追求的光明就在眼前了,即使每次月考都要承受巨大的壓力,成也好,敗也罷,都是用咬緊牙關挺過來的。不管怎樣,我慶幸的是我不曾放棄過自己,也許我的努力和麗絲比起來根本不算什么,但那是我的堅持。記得當時每個星期都要跟媽媽打電話,壓力很大的時候幾乎天天打,電話那頭媽媽溫暖的聲音給了我多大的勇氣,恐怕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始終不愿對自己說放棄,因為我不想對媽媽說放棄,我不知道她輕松的語氣背后隱藏了多少的擔憂,我們都隱藏了一些小情緒,為的是換得彼此的安心。我要比麗絲幸福多少啊,我有一個照顧我的媽媽,她很愛我,我也很愛她,她給了我完整的生命,完整的家庭,她給了我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我該好好學習的,但是我卻令她失望了,六月的微笑我沒有等到,但是她沒有怪過我,始終是安慰。我真的努力過,但是我輸了,輸了母親的期待,輸了母親的希望,但是我還有選擇,我可以像麗絲一樣,為愛做改變,為愛努力。世界上任何做不到的事情,只是因為你不想去做。我能做的,也只有更加努力。
請,不要閉眼,機會就在下一秒出現。請,不要忘記努力,因為只有努力才可以選擇人生。最后,請,你一定要相信:沒有人可以和生活討價還價。所以只要活著,就一定要努力!
風雨哈佛路觀后心得(優秀14篇)篇五
10
這是一部關于教育題材的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女孩在很艱難的環境中通過教育,最后改變了生活的故事。
關于這部電影,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改變,不管是環境改變了那個女孩的童年,還是哈佛改變了那個女孩的現在,還是教育改變了生活,不管怎么說,整部電影都在描述有關改變的事,因為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一切都在改變。
窮則思變,從古至今都是這個道理,當一件事情以一種方式解決不了的時候,就要改變一種思維方式,以另一種方法去嘗試,我覺得這應該就是人作為高等動物,為適應環境而特有的能力,就像現在我們在一塊在這里培訓軟件工程師,大多的原因都是對我們現在的生活感到不滿,因而選擇了再教育來改變現在的生活,這是我們選擇的方式,但并不能說這是唯一的方式,每個人的想法不同,就導致了每個人要走的路也是不同的,進而導致了每個人改變自己的生活所選擇的方法的不同,這就是所謂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我們選擇了在教育,但是并不能說在教育就一定能讓你對以后的生活滿意,因為這里面存在好多因素,有個人的因素,環境的因素等等,不過我覺得在這里環境的因素可以排除在外,因為學習的環境很好,這就要談談我們個人的因素了,由于我們來這里的目的不同,導致了我們的態度的不同,造成了結果的不同,所以,這就要我們端著我們的學習態度,既然來了就要做好,學好,不是給別人看的,是為自己以后的路鋪墊的。
如果想少走點彎路,再教育絕對是個捷徑,既然我們選擇了這里,就應該相信我們的選擇,相信北大青鳥的口號,教育改變生活,就應該有信心,持之以恒的學習來改變自己的人生。
風雨哈佛路觀后心得(優秀14篇)篇六
莉斯真的是個令人敬佩的女孩,母親是個酒鬼,而且患有艾滋病死了。父親吸毒,同時也患上了艾滋病,住在瘋人院里。
這就是她的生活,她感言:有誰能和生活討價還價,我覺得,既然我們活著,就應該盡最大的努力。
莉斯沒有家,她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到底什么是家,一片屋頂,一張床,還是無論何時都會接納你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地鐵站,是樓梯口,是無人問津的街道;吃的是別人丟下的饅頭。有時候,我覺得世界就像被一層膜包裹著,在里面的人可以看透它,但卻無法沖破它。在這個世界,我可以讓自己適應它,卻沒有能力改變它。人會死,花會謝,最終留下的是一個影像,一個模糊的影像,默默的回憶。
世界不是真實的,我們活在彼此的心中。
她總是這樣分析這個世界,反思自己。所以她說道:我盡力拼搏,不想讓自己淪落到社會底層,如果我更加努力呢?現在,我離這層膜很近,觸手可及,這需要努力,但不是不可能。我希望和別人平起平坐,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低憐憐的。我想接受良好的教育,讀遍所有的好書。
于是,我情不自禁的想,我是不是該發揮自己的每一份潛能呢?我必須成功,別無選擇。最終她成功了。經歷了這么多,反思在繼續:世界在轉動,你只是一粒塵埃,沒有你,世界照樣會轉動。現實是不會隨著你的意愿去改變的,因為別人的意志比你更強些。生活的殘酷會讓人不知所措,于是,有人終日沉浸在彷徨,迷茫中,不愿意睜大雙眼看清形勢,不愿去想,是那些細小的因素累積在一起,而造成的這種局面。
未來的道路是寬闊的!
風雨哈佛路觀后心得(優秀14篇)篇七
6
很早以前就聽說過電影《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有多么的勵志、多么的感人,一直沒有親自體會一下。這次,終于有機會體會她的好。感觸很大,怕多年后會忘記這一刻的心動,所以僅以此文做個紀念。
利茲的出生環境注定她在破繭成蝶前要進行苦苦掙扎。她生活在一個非常不幸的家庭,父母酗酒,經常爭吵,后來母親又染上了毒癮,生活幾經崩潰。有一次她和她母親一起去餐館,那種久違了的感覺,曾經的溫馨仿佛又圍繞在她身邊,“這一刻,我感覺母親又回到了身邊”是對她當時心里感受的最好描述,可見她內心對父母之愛的渴望。她只是個孩子,卻承受了太多。然而時間總是過得很快,不一會兒她母親毒癮又發,跑去酒吧喝酒抽煙,這一切她都看在眼里,她在吶喊,在深深的呼喚,可一切都是徒勞。
母親因吸毒而感染了艾滋病,不久去世了,她久久地躺在母親的棺材上,試圖尋找到那迷失的母愛,兒時的記憶一幕幕浮現在腦海。凄涼的家庭,頹廢的生活,無法撿拾的親情,同學的歧視和欺負。可是明天還是要繼續,拾起那殘碎的記憶,路還是要走,而此時,她是一個人,沒有任何的依靠,連感情歇息的地方都沒有,人海茫茫,她孤苦伶仃,無依無靠,踽踽獨行。可是她還有夢,她要改變生活的現狀,要實現自己的夢想。
出身是一個人無法選擇的,后天的生活環境卻是可以通過個人的奮斗而改變的。“我相信我會成功,我僅僅只需要一個機會”,這可以看出她想要改變自己的決心和意志。一個柔弱之軀,沒有任何的依靠,卻用努力爭取了機會,用行動詮釋了自己。她為了實現心中的夢想所付出的超出了我們所能想象的。“我愛我的媽媽,不管她是個什么樣的人”,她用最簡單、最質樸的話感動了所有人,父母之愛比山高比海深,無論他們怎么樣,我們依然愛他們,他們一樣也愛著我們。當她站在哈弗大學的演講臺時,我們更多的是敬佩和感動,她的成功讓所有人為之動容。最后在那個金色的季節,作為哈佛大學——世界最高的學府的一員,她安靜的坐在了校園的教室中。終于,她用執著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改變了她自己,改變了她的人生。
離開電影,開始審視自己的生活,開始向往、想要成為那樣一個人。會驚異于這部電影竟然在現實生活中有原型,會憐惜她的坎坷經歷,可更多的卻是敬佩她執著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有志者事竟成,三千越甲可吞吳”,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我們有夢,有行動,樂觀的面對現實,最終我們一定可以實現夢想。我們都是普通人,漫長的人生路上坎坷總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要向利茲一樣用流過血的手指彈出世間的絕唱。讓我們以心目中的那個利茲為動力、為榜樣,用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和頑強不懈的意志詮釋生命.
風雨哈佛路觀后心得(優秀14篇)篇八
她的眼里流露出一分光芒,堅定的光芒。嬌弱卻堅定的身影在腦海里揮之不去,她的苦難、她的悲傷、她所經歷的一切一切,此刻都幻化成一縷金色的光芒閃耀在我的腦海。
“ilovemymother,somuch!”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褐色的眼里閃著幸福的光,對于家的一切向往。母親吸毒,患有艾滋病,眼睛將近失明,還有精神分裂癥,但她仍深深愛著她的媽媽,深深!他的爸爸吸毒,也患上了艾滋病,姐姐想媽媽一樣也快失明了貧窮的麗姿去要出去乞討,流浪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她在毒品、艾滋病、饑餓充斥的環境里渡過了童年,她小小的身軀承受了太多不該承受的東西,但——那又怎樣,生活和命運把安全感從他的身體里一點一點全部抽空,但卻沒有帶走她對生活的希望、對未來的渴求,麗姿早就知道,自己的生活之外,還有一個光鮮明亮的世界,只是她與那世界始終相隔。
“我覺得我自己很幸運,因為對我來說從來就沒有安全感,于是我只能被迫向前走,我必須這樣做。世上沒有回頭路,當我意識到這點我就想,那么好吧,我要盡我的所能努力奮斗,看看究竟會怎樣。”
她緊緊地貼在母親的棺材上,用最后一秒鐘擁抱自己的母親,此刻,不是身體與身體的觸碰,而是靈魂與靈魂的交融,“明天就找不到這個地方了,但那又怎樣,這只不過是一個虛脫的假象,人是依存在心底的。”我的心像被刺中了一般痛,看著那個嬌小的身影,就那樣孤單地站在墓碑林立的地方,她是那樣的孤單,那樣的無力,又那樣的讓人心碎。
麗姿用兩年的時間讀完了高中四年的課程,她連上十門課還兼職打工,一邊刷碗一邊看書,她蜷縮在地鐵的角落里,手里捧著書本,她相信她努力了總會有回報的。最終,麗姿考上了哈佛大學,那個充滿著光明與神圣的地方。
相比之下,自暴自棄的瑞斯讓我有幾分討厭,甚至是厭惡!每個人都可以有夢,每個人都可以成功!
突然覺得我好幸運,我家并不富裕,但卻有愛我的爸爸媽媽;我沒有生活在蜜罐里,但卻沒有生存在苦難之中,我是這宇宙間的一顆小小星辰,卑微卻依舊閃爍著自己微弱而快樂的光芒。
影片結束,腦海中不停的閃現著麗姿帶著光芒的身影和閃著光芒的眼睛,原來人真的是會發光的!我被她堅定的執著的追夢而感動,被她對母親深深的愛而感動,被她閃著光芒的眼睛而感動……那縷光芒在漆黑的夜空中悠悠的上升,成為閃爍在夜空中最亮的一顆星。
風雨哈佛路觀后心得(優秀14篇)篇九
即使身處最苦的深淵也要繼續逆風飛翔,即使身處最骯臟的沼澤也要依舊向往純潔,即使身處最黑暗的夜晚也要等待黎明的第一縷曙光,要想堅強生活就要頑強抗壓,因為只有熬過了最刺骨的寒冬,才能迎來最溫煦的春天。
沒有多少人可以體會麗茲的苦楚,也沒有人能理解麗茲的煎熬,更沒有人可以解決麗茲的訴求,因為她一直在最臟亂、最黑暗、最極端、最貧寒、最無情、最殘酷、最可悲的貧民窟里夾縫生存。當然生存環境的不如意并不是最為致命的,可不幸的是麗茲連一個溫馨安逸的完整的家都不曾擁有,她的父親酗酒吸毒,她的母親患有精神分裂癥,她的姐姐也是唯唯諾諾自顧不暇,而她自己更是被生活折騰的千瘡百孔,這樣無望的生活和絕望的處境讓她看不到一點點人生的希冀,也看不到一絲絲生命的出路,這真真是讓人感覺憋屈的很,痛苦得很,也煎熬得很。
不過生活的打擊和命運的捉弄總是無窮無盡的,在麗茲15歲的時候,她連一個殘缺不堪的家也失去了,因為她的父親進了收容所,因為她的母親死于艾滋病,所以她只能隨伙伴周游在城市的最邊緣地帶以流浪和乞討為生,對麗茲來說這還真是造化弄人,而對我們觀影人來說,屏幕里這樣狼狽的女孩真心讓人覺得心疼和憐惜。
隨著生活的不堪和歲月的摧殘,麗茲漸漸明白了一個道理,她知道針對自己這樣不堪的命運和經歷來說,唯有選擇讀書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因此為了扭轉無望的現狀,她開始了漫漫的求學之路。
為了讓自己得到重生,麗茲選擇拼命的讀書,她用兩年的時間就學完了高中四年的繁重課程,而且為了維持大學的費用,她還竭盡全力獲得了紐約時報的全額獎學金,這樣勵志努力的麗茲簡直是熠熠生輝、閃耀的不得了,漂亮的不得了,優秀的不得了。更加讓人覺得欣慰的是,蒼天不負有心人,麗茲通過自己的拼搏走進了最高學府哈佛的大門,這讓她成為了一個傳奇,也成為了一個榜樣,更成為了一種精神,她值得我們所有人為她鼓掌和喝彩。
是啊,夢想的力量是偉大的,教育的力量也是不可估量的,生活即使在怎么不堪,那我們也要試著勇往直前,只要我們敢想敢做,那么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因此,請讓我們和麗茲一樣堅強努力吧,即使行走在風雨的路上,我們也要無懼無畏的為自己的未來拼一場,只有這樣才不枉自己來這人世走了一遭。
風雨哈佛路觀后心得(優秀14篇)篇十
這星期我們看了一部名為《風雨哈佛路》的電影,主要講述了莉斯,一位生長在紐約的女孩。經歷人生的艱辛和辛酸,憑借自己的努力,最終走進了最高學府——哈佛的殿堂。她的事跡足以讓每個人動容。
擁有金色頭發的女孩,童年在貧窮和饑餓中度過。莉斯生長在一個不幸的家庭,母親吸毒染上了艾滋病而精神崩潰,父親酗酒最后進入了收容所,外公又不肯收留她,她只好流浪街頭。
不久,母親去世了。
母親吸毒死去那一天,只有棺木,連簡單的葬禮儀式都沒有。只想渴求父母親情,這人世間最基本的愿望也成了奢望;棺木就要被下葬;她跳上了棺木,靜靜躺在上邊,和她的母親做最后的告別。她靜靜地在心里對母親訴說,回憶人生最幸福的那一次點滴的幸福時光。母親已經離她而去,世間最愛她的人已經離她而去。一個普通的弱小的女孩、不奢求其他,只渴望親情圍繞的弱小女孩,當她最后的一絲希望都破滅的時候,留給她的,除了傷心,只有傷心。
如果沉淪下去,她將會和母親的結局一樣悲慘;她決心告別,她要開始全新的生活。
她用真誠最終爭取到參加進入中學的考試權利。父親作為她的上學的擔保人,從收容所出來。辦理完擔保手續出來的時候,父親對她說,好孩子,堅持學習,我不能成功了,但是你行的。望著父親遠去離開的背景,這個弱小的女孩堅定了信心,從容地走進了學校的大門。
她以非凡的毅力開始了刻苦的學習。17歲到19歲,兩年的時光,她學習掌握了高中四年的課程,每門學科的成績都在a以上。作為獎勵,她以全學校第一的成績和其他9名同學獲得了免費到波士頓的哈佛大學參觀的機會。
一個濃郁的秋季中,金黃色鋪滿整個季節。在寫滿輝煌的樹下,一個女孩站在哈佛學府的門前,仰望。面對大學的殿堂,她決心實現她的又一個愿望——她要成為這所大學學府中的一員,她要證明給自己和世人看,人生其實可以改變。
人生其實真的可以改變,只要你努力,只要你付出。
1996年,上帝會讓一個付出努力和艱辛的女孩收獲喜悅;她的經歷、她的真誠、她的論文深深打動每一位評委。10000美金的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讓她獲得了進入哈佛的通行證——她成功了。夢寐以求的哈佛大學向她敞開了雙臂。憑借著對信念的執著追求和對改變生活困境的強烈愿望,她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風雨哈佛路觀后心得(優秀14篇)篇十一
主人公莉斯,生活在一個不幸的家庭,爸媽吸毒,精神都不正常,并且媽媽還酗酒,后來他們都染上了艾滋病。就這樣,整個家庭被打亂了,爸爸被送去收養所,媽媽去了爺爺家,莉斯成了一個孤獨的孩子。
但她從未失去改變自己的信念,從未抱怨過她的父母。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莉斯一步一步地朝自己的理想進取,最終,她通過努力,在《紐約時報》獲得了一份高薪工作,并且進入了她的夢想學府——哈佛大學。在這期間,她還照顧她的母親,因為她愛她的母親。莉斯說過;。我一直都愛著我的媽媽,無論何時何地,我一直都愛著她,盡管有的時候連她自己都忘記了,但是我一直都愛著她,自始至終,對自始至終。她活在我心中。
看著電影中慢慢改變的莉斯,我明白了:莉斯的成功,是一滴滴汗水,一分分努力,一次次堅持的結果。記得電影中有這樣幾句臺詞:。“修10門課,用2年讀完,這不太可能,你會把自己累死的。” “不,這才是活著。”——莉斯。看,莉斯的信念多么堅定,她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完成。
莉斯用自己的經歷證明:一位有夢想,有信念,有毅力,有信心,樂觀,愛父母的人,無論身處什么樣的環境,一定會用自己的眼光尋找到適合自己的成功之路,用自己的頭腦踏上屬于自己的成功之路,改變自己那看似一成不變的人生。
莉斯說:世上沒有回頭路,當我意識到這點我就想,那么好吧,我要盡我的所能努力奮斗,看看究竟會怎樣。我想莉斯是要告訴我們:人生之路,只有勇往直前,竭盡全力的奮斗,才會走得漂亮。
看完這部電影,讓我們大聲告訴自己:努力、堅持、自信地去奮斗自己的人生吧!
風雨哈佛路觀后心得(優秀14篇)篇十二
“三分靠努力,七分靠打拼”!
非常勵志的高分電影,人生很多的不得不,沒有那么多選擇,比如家庭,父母,親人。面對什么樣的生活,順境或逆境都是人生賦予我們的歷練,怕只怕自己沒有勇氣,沒有努力,沒有為之奮斗。“活到老,學到老,”
在神墨這個平臺,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機會真的太多太多,就看你是不是真的用心學了,是否想學。而不是每天都在享受,虛度光陰。
在女主身上感受到的:
堅強,自律,感恩,積極,用心,淡定,不斷學習跟成長,迎難而上的精神。女主人公liz說過“世界在轉動,你只是一粒塵埃,沒有你,地球照樣在轉動。”她的父母雙雙吸毒,先后以得艾滋病去世。她的外祖父討厭她,她只能一個人生活。為了有一個能夠容納她的家,不用再顛沛流離,她努力學習和工作,承受著遠遠高于同齡人的壓力和痛苦。我們由liz的行為可以看出挫折和逆境對人的影響具有兩重性。它固然會給我們的身心造成打擊和壓力,帶來精神上的煩惱和痛苦,但也能使我們經受考驗,可到鍛煉,成為邁向成功的轉折點,還可以提高我們扭轉逆境、克服困難、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有一段話說的好:“一個人如果不經歷困難和挫折,總是一帆風順,就會如同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霜雨雪的摧殘,很容易被一時的挫折所擊垮。這樣的人難以成才,難以有所作為。但是,面對困難我們不能消極,我們應該勇敢地挑戰挫折的積極態度:面對挫折冷靜思考,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分析原因,尋找解決辦法,不屈不饒,最終走出困境,成為生活的強者。要想這樣我們必須掌握應對挫折的辦法。
風雨哈佛路觀后心得(優秀14篇)篇十三
我不知道該怎樣形容我此時坐在電腦前的情緒,看了風雨哈佛路后,我受了很大的刺激,那個堅強的女孩,深深地打動了我。在父母吸毒,家不像家的環境下,她以前迷茫過,也在收容所(那個瘋人院里)呆過,十五歲離家流浪,但是心里始終惦記著她的媽媽,媽媽的死給了她很大的打擊,她發現生活還是有所期望的,她要上學!最終,她說:“我只是需要一個機會而已。”大衛給了她機會,她用兩年時刻讀完了高中四年的課程,最終得到《紐約時報》的獎學金,得以在哈佛上學,影片的結局,她說:“我把我的故事告訴大家,我已經擁有了一個燦爛的明天,只是期望更多的人能夠發奮。”
哈佛,很完美神圣的名字,以前的以前,我也夢想著自己能夠去那里讀書,我對付昱說:“以后等咱有錢了,必須要去哈佛看看,雖然不能在那里讀書。看看也好,圓了自己的夢!想起了自己初中的時候寫的一篇日記,我的夢想是在北大的未名湖畔讀書,看夕陽在樹影下落下斑斑的.光圈,記得當時有個男生偷偷地看了我的日記,然后嘲笑說:“你還想上北大,做夢吧。”呵呵,就此刻來說,我的確在做夢,在青海師大,我已經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了,實際上但是是在為自己找借口而已。一個人在安逸的環境下,永遠無法真正發揮自己的潛能,那個女孩,她說:“我只能往前走,正因別無選取!”是啊,正因我安于現狀,因此,終究但是是蕓蕓眾生里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以前的豪言壯志,已不知在哪兒,只能這樣嗎?問自己,沒有答案,正因我已無法說服自己去發奮了,就這樣吧,但是心里又有太多的不甘心,我注定是要靠自己的發奮活出屬于我的人生的,沒有人能夠為我做什么,只有自己!
什么都明白的,想想這樣貌的自己,是自己想要的自己嗎?捫心自問,呵呵,曉依,你真的無可救藥了。
那個女孩,自信的走進哈佛的校園里,在階梯教室里認真的聽課。真好!!!
風雨哈佛路觀后心得(優秀14篇)篇十四
前段時間從周工的空間看到二十部經典勵志大片,非常好奇,特意發飛信到自己的手機上。今天出來上網,感覺內心特別的虛,對人生,對前途,對未來都充滿著不確定性,不安感,不知道人生該通往何方,懷疑自己,懷疑世界。于是想到了這二十大“片”,于是就找到了“風雨哈佛路”。
其實對于這部片子,原來是不抱什么感覺的,自以為不就是和自己以前看過的一樣么,通過奮斗然后獲得一個好的結果。只是看了這部片子,對自己對人生,對未來又充滿了斗志。
從小到大,因為父母忙于賺錢,忽略了對我們的教育,同時因為我是家里的第一個小孩,他們應該也不具備教育小孩的經驗吧,所以,懵懵懂懂的長大,老讓父母覺得不如他們的意,不聽話,脾氣強,個性強,超自尊,還老愛生病。
風雨人生路的麗絲,女主人公,小小的她,在本不屬于她的年齡該承擔的時候,承擔了太多太多的東西,相比起她來,我這算得了什么呢?我有什么理由來怨我的出身,怨我的父母?他們健康的讓我成長,他們給了我一個溫暖的家,他們讓我擁有了一個快樂不用操心的童年,他們犧牲自己,換取我們生活的美好……小麗絲她還要照顧她的母親,她還有一個讓她無法擺拖且需面對的不堪家庭,一切的一切,當故事最后一個記者問她是怎么面對這一切的時候,她回答:我為什么要覺得可憐,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謝它,它讓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往前走,我沒有退路,我吸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我為什么不能做到?“說真的,我覺得我自己很幸運,因為對于我來說從來都沒有任何安全感,于是我只能被迫向前走,我必須這樣做,世上沒有回頭路,當我意識到這點我就想,那么,好吧,我要盡我的所能努力奮斗,看看究竟會怎樣!”
盡我所能努力奮斗!
我是不是該發揮自己的每一份潛力呢,我別無選擇!我希望和別人平起平坐,不想低人一等!
有誰能和生活討價還價,我覺得既然我們活著,我們就應該盡最大努力。
世界在轉動,你只是一粒塵埃,沒有你地球照樣在轉動,現實是不會按照你的意志去改變的,因為別人的意志會比你的更強一些!生活的殘酷會讓人不知所措,于是有人終日沉浸在迷茫與彷徨之中,不愿意睜大雙眼看清形勢,不愿去想是那些細小的因素累積在一起,造成這種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