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的編寫需要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求,以及符合教學大綱和教育政策的要求。接下來是一些經驗豐富的教師編寫的大班教案范文,歡迎學習交流。
大班音樂搖籃教案(專業16篇)篇一
1、初步學唱歌曲《搖籃》,學習用連貫、優美的聲音演唱歌曲。
2、嘗試根據圖譜、動作提示,理解歌詞并進行演唱。
3、體會恬靜、優美的合唱效果給人帶來享受。
4、能認真傾聽同伴發言,且能獨立地進行操作活動。
1、歌曲匹配的圖片。
2、歌曲旋律已熟悉。
一、開始部分:
1、律動:《蘋果豐收》。
要求:能跟著音樂的音樂節奏合拍地做動作。
t:秋天到了,蘋果豐收了,我們一起去果園摘蘋果吧!請你們聽著音樂找個空地方準備好。
2、歌曲《我愛》。
要求:能用自然的聲音進行演唱。
t:我們摘了那么多蘋果,真累呀,坐下來休息下唱首好聽的歌曲。
二、基本部分:
1、學習歌曲第一段。
t:聽聽這是什么音樂?我們都來當爸爸媽媽,把你們的娃娃抱抱好,用哼唱的方法把它唱出來。
(2)、教師有感情的范唱第一段(有音樂伴奏一遍)。
(3)、匹配歌詞與圖譜,教師并再次范唱(第二遍)。
t:你們聽到媽媽都唱了什么?(那歌曲里還唱了什么呢?請你們再仔細的.聽一遍)你們說的都很好,那請你們再仔細的聽一遍,聽聽是不是這樣,愿意唱的小朋友可以輕輕的在下面唱。
(4)、幼兒看圖譜學唱第一段兩遍。
t:剛才我聽見有小朋友愿意跟著一起小聲的唱,那我們這次我們試著看著圖譜來唱一唱。
t:星寶寶睡著了,我們唱的時候要用聲音來唱呢?那我們看著圖譜用優美、輕輕的聲音來唱一唱,要把歌詞唱清楚。
2、學習歌曲第二段。
(1)、出示第二段圖譜,引導幼兒進行猜想并進行演唱。
t:小朋友唱的真好聽,剛才歌曲里唱到有藍天是搖籃,搖著星寶寶,還有什么是搖籃,搖著什么寶寶呢?我們再來看一看。(重點解決:浪花輕輕的翻)。
t:你們說的都很好,這是第二段歌詞,我你們一起來看著圖譜,聽著音樂來唱一唱,這次劉老師不唱了,但我會在你們有困難的地方輕輕的提醒你們。
(2)、討論并再次演唱。
t:你們覺得唱的怎么樣?哪里還需要幫助。這次唱的時候呢劉老師用動作來提示你們,你們要仔細的看清楚。
(3)、運用技巧完整演唱第一段和第二段。
t:剛才在唱第一句的時候,劉老師做了一個動作,是什么意思,唱的時候聲音要怎么樣?(音要唱的長長的,要連貫),后來唱到第二句的時候劉老師的手又輕輕的抬了一下,是什么意思?(要輕輕的呼吸,換口氣,不要讓別人看見),那我們來試一試唱第一句,第二句。
t:我們用這個好辦法把第一段和第二段合起來唱一唱。
3、師生共同創編第三段歌詞。
(1)幼兒自由討論創編。
t:其實這首歌曲還有第三段呢,第三段在哪里呢?劉老師和小朋友合作來試著編第三段歌詞,第一句、第二句小朋友來編,第三句劉老師來編,后面的我們一起來唱一唱。那除了藍天是搖籃,大海是搖籃,還有什么是搖籃呢?搖著什么寶寶呢?我們自己來編一編。
(2)集體創編并進行演唱。
t:我們先唱xx小朋友編的,xx是搖籃,搖著xx,微風輕輕吹,x寶寶睡著了……。
3、幼兒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
t:后面的客人老師聽我們唱了這么久他們覺得這首歌很好聽,也想加入到我們歌曲演唱中,請客人老師用哼唱的方法來為我們伴奏。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原動力,幼兒只有有了興趣才能產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愿望。愛好音樂是人的天性,有趣的音樂活動能激起幼兒學習的欲望,使其產生愉快的情緒,充分發揮想象,表現出他們不同的感受和創造。
大班音樂搖籃教案(專業16篇)篇二
設計意圖:
多通道參與原則,是當今幼兒園音樂欣賞教育活動改革所提出的一項重要原則,借助音樂欣賞《搖籃曲》來嘗試、實現這一原則。通過聽覺以外的其他感覺通道,如:唱歌、表演、繪畫等相互的運用、融合,讓幼兒更好地感受音樂,更好地表達對音樂的感覺;體會自己是活動的參與者、操縱者;感受音樂過程中所帶來的快樂及親子之情。
活動目標:
1.知道搖籃曲是東北民歌。通過欣賞能聽出歌曲的內容,進行母愛教育。
2.通過對歌曲的感受,能說出歌曲的性質(優美、緩慢)。
3.知道這是媽媽搖寶寶睡覺時唱的歌,要慢而輕地唱。
活動準備:
2.設置一個娃娃睡在搖籃里的情景。
3.表現歌詞內容的圖片3幅。
4.幼兒人手一個娃娃和一塊小毛巾。
活動重難點:
重點:引導幼兒說出歌詞大意。
難點:感受兩首樂曲的不同性質。
活動過程:
(一)感受《進行曲》。
1、幼兒聽音樂《學做解放軍》排隊、踏步走進教室坐好。
2、讓幼兒自己說說聽完這首曲子的感受(幼兒自由發言,老師進行及時鼓勵和表揚)。
3、教師小結《進行曲》的性質和特點(歡快、有力、速度稍快)。
(二)肢體動作體驗、感受。
用寶寶哭的聲音引出《搖籃曲》。老師告訴幼兒:“剛才的《進行曲》力度太強了,把寶寶吵醒了,請小朋友幫我想一個好辦法哄寶寶不哭。”幼兒自由回答(搖一搖、抱一抱、親一親、拍一拍等)。每當幼兒想出一種辦法,尤其是與別人不同的辦法時,老師都要給予鼓勵、夸獎孩子并和其他幼兒一起用動作體驗搖一搖、抱一抱、親一親、拍一拍等,體驗后讓幼兒說說感覺(輕輕地)。
(三)感受《搖籃曲》。
1.老師:“小朋友們想的辦法都很好,都是愛動腦筋的好孩子。老師也想了一個辦法,我想給寶寶唱首歌,可是不知道這首曲子行不行,請大家幫我聽一聽。”欣賞第一遍〈搖籃曲〉,要求幼兒仔細傾聽。
2.欣賞完樂曲,組織幼兒說說感受(優美、緩慢)。老師:“這首曲子真美,寶寶睡著了,我們把她放進臥室去吧。”老師邊唱邊做拍手、拍腿動作,讓幼兒感受2拍子。操作完畢,讓幼兒說說是幾拍子樂曲?(2拍子);哪一拍強?哪一拍弱?(拍手的一拍強、拍腿的一拍弱)順勢告訴幼兒2拍子強弱規律:強弱。
(四)結合〈搖籃曲〉深入進行肢體感受組織幼兒雙手成搖籃狀,傾聽音樂、感受音樂(輕輕地、柔柔地)。
(五)運用傾聽法,分段欣賞〈搖籃曲〉。
1.幼兒結合第一幅圖片欣賞樂曲第一段,說說歌詞內容,老師總結后再為幼兒演唱一遍第一段歌詞(幫助幼兒加深和理解詞意)。
2.幼兒結合第二幅圖片欣賞樂曲第二段,說說歌詞內容,老師總結后再為幼兒演唱一遍第二段歌詞(幫助幼兒加深和理解詞意)。
3.幼兒結合第三幅圖片欣賞樂曲第三段,說說歌詞內容,老師總結后再為幼兒演唱一遍第三段歌詞(幫助幼兒加深和理解詞意)。
4.為幼兒解釋歌詞中難以理解的詞,如:“娘”。(過去的年代,把媽媽叫做“娘”)。
5.老師可著重講解第二段歌詞,讓幼兒說說長大后自己的愿望是什麼?如何實現自己的愿望?(表揚幼兒有志氣)。
6.老師把歌曲整體為幼兒演唱一遍。
(六)介紹歌曲出處(是一首東北民歌,是媽媽搖寶寶時唱的歌,要慢而輕地唱)。
(七)進行母愛教育。
1.老師:“在我們小的時候,每天晚上是誰哄我們睡覺的?”幼兒集體回答(媽媽、爸爸)。向幼兒進行母愛教育:爸爸、媽媽很辛苦,每天要上班,下了班還要照顧我們,我們應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麻煩爸爸、媽媽。
2.鼓勵幼兒回家用一個動作來感謝爸爸、媽媽的'養育之恩,(如:親一下、抱一下、摟一下等),也可為父母捶捶背、揉揉肩等。
(八)補充加深活動。
1)把課中所用的材料投放在活動區內,讓幼兒自己放樂曲,自己欣賞,進一步感受歌曲的旋律,體現音樂所帶來的快樂。
2)以〈寶寶的搖籃〉為主題,設計幾個小欄目,讓幼兒描述、繪畫,加深親子之情。
活動延伸:
幼兒每人抱一個娃娃,邊欣賞樂曲邊搖娃娃睡覺,風起了,會給娃娃蓋被子,體驗父母的辛苦。教學活動在舒緩、優美的樂曲中結束。
活動反思:
搖籃曲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音樂體裁,很多的作曲家都寫過許多優秀的搖籃曲,平時生活中也能接觸到較多的搖籃曲。搖籃曲這種音樂體裁對于幼兒說來不算陌生。在本活動的教學中,我創設了一種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并特別關注幼兒的情感,從談話中、表揚中、活動中充分讓幼兒說、唱、想象和創造,讓孩子們體會到學習音樂的快樂,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悅。
大班音樂搖籃教案(專業16篇)篇三
活動目標:
1、要求幼兒用心聽音樂,根據音樂的節拍,節奏速度,力度,音的高低做動作,辨別c大調的各音,訓練聽覺。
2、正確地使用節奏樂器,會用相應的樂器演奏打擊樂,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
3、通過視唱、打節奏,掌握彈奏方法,練習彈奏曲子,激發幼兒的興趣,體驗集體演奏的快樂。
4、感受歌曲詼諧幽默的特點,能聽著音樂游戲。
5、通過教師講解舞蹈動作學會跳。
活動準備:
1、語言節奏譜一張。
2、打擊樂器數個。
3、打擊樂譜一張。
4、樂譜表一張。
5、電鋼琴數臺。
活動過程:
1、《律動》進場,
1)老師發口令:“小兵們準備出發”幼兒“是”在進行曲的音樂伴奏下有精神地走步。
2)音樂變弱:幼兒輕輕走路,老師按音樂的節奏輕聲說:
發現敵人,認真偵察!幼兒彎腰半蹲著輕輕地走,手做持槍狀邊走邊做尋找狀進行偵察。
3)音樂變高(高音區)幼兒挺胸抬頭走路,老師發令:
準備射擊!幼兒做向天空射擊打槍狀,嘴里發出:!!紓紓。
4)音樂變強:幼兒用力走路,老師。
發現敵機,準備開炮!幼兒做向飛機開炮狀,嘴里大聲發出聲音:
轟!轟!轟!轟!
5)老師彈奏急促的下重滑音表示敵機被打落并說:
敵機被消滅了―,幼兒邊歡呼邊跳躍,腳走八分音符的節奏,嘴里歡呼,
師:“對,我們勝利了,高興嗎?(高興)那我們表示一下吧,笑一個吧!”
2、語言節奏游戲《指揮官在做什么》。
出示語言節奏卡:邊問邊做動作。
指揮官:
1)××××|××××|×××―|。
小兵小兵|幼:拍拍小手|吹喇叭―|。
我在干啥|。
2)×?×××|×?×××|×××―|。
小?兵小兵|幼:拍?拍小手打打鼓―|××××|。
我在干啥|。
3)××××|××××|×××|。
小兵小兵|幼:
我在干啥|。
3、訓練聽覺:小兵的本領真大,不但小手很能干,而且耳朵也很靈敏,來!一起聽聽音吧!
傾聽教師彈出:說出音名,可做手勢:上、中、下。
135|135|1─(3、5)。
356|356|3─(5、6)。
671|671|6─(7、1)。
師:我們的小兵真能干,幼:嘿嘿,我真棒!
4、新授:
(一)今天,我們小兵來學個新本領,看著樂譜演奏好嗎?(好)。
1)一一介紹打擊樂器:碰鈴、鈴鼓、雙響簡(叮嗒嘩啦)。
2)出示圖形卡片,引導幼兒探索三種樂器的不同聲音。
師:小兵們,你們看這張圖片上的符號代表什么樂器?)。
3)請小兵們把這些聲音學出來(叮、嘩啦、嗒)。
4)現在我們跟著好聽的音樂用手演示一遍。
活動反思:
我這次上的語言活動是一節反饋匯報課,這次活動是根據繪本《給姑媽笑一個》改編的,在這次活動我先用石頭剪刀布的游戲讓孩子們體驗玩的快樂,享受游戲的快樂。接下來就是看故事,先看故事第一部分,讓孩子們了解只要人物,姑媽和寶寶,主要事件就是姑媽想要寶寶笑一個,接下來我是再看故事前先讓孩子們看卡片,并且讓孩子們自己來理解卡片內容,中一班的孩子們很聰明,觀察很仔細,能準確理解畫面內容。再看故事內容,看到故事里講的和自己發現的是一樣的會有成就感。最后讓孩子們想辦法讓寶寶笑一個,孩子們都積極思考。最后告訴孩子笑是可以傳遞,讓孩子把笑傳給寶寶、周圍的老師、身邊的人。愛笑的寶寶人人愛。
大班音樂搖籃教案(專業16篇)篇四
活動目標:
1、初步學唱歌曲《搖籃》,學習用連貫、優美的聲音演唱歌曲。
2、嘗試根據圖譜、動作提示,理解歌詞并進行演唱。
3、體會恬靜、優美的合唱效果給人帶來享受。
活動準備:1、歌曲匹配的圖片。
2、歌曲旋律已熟悉。
活動過程:一、開始部分:
1、律動:《蘋果豐收》。
要求:能跟著音樂的音樂節奏合拍地做動作。
t:秋天到了,蘋果豐收了,我們一起去果園摘蘋果吧!請你們聽著音樂找個空地方準備好。
2、歌曲《我愛》。
要求:能用自然的聲音進行演唱。
t:我們摘了那么多蘋果,真累呀,坐下來休息下唱首好聽的歌曲。
二、基本部分:
1、學習歌曲第一段。
(1)、哼唱旋律《搖籃》。
t:聽聽這是什么音樂?我們都來當爸爸媽媽,把你們的娃娃抱抱好,用哼唱的方法把它唱出來。
(2)、教師有感情的范唱第一段(有音樂伴奏一遍)。
(3)、匹配歌詞與圖譜,教師并再次范唱(第二遍)。
t:你們聽到媽媽都唱了什么?(那歌曲里還唱了什么呢?請你們再仔細的聽一遍)你們說的都很好,那請你們再仔細的聽一遍,聽聽是不是這樣,愿意唱的小朋友可以輕輕的在下面唱。
(4)、幼兒看圖譜學唱第一段兩遍。
t:剛才我聽見有小朋友愿意跟著一起小聲的唱,那我們這次我們試著看著圖譜來唱一唱。
t:星寶寶睡著了,我們唱的時候要用聲音來唱呢?那我們看著圖譜用優美、輕輕的聲音來唱一唱,要把歌詞唱清楚。
2、學習歌曲第二段。
(1)、出示第二段圖譜,引導幼兒進行猜想并進行演唱。
t:小朋友唱的真好聽,剛才歌曲里唱到有藍天是搖籃,搖著星寶寶,還有什么是搖籃,搖著什么寶寶呢?我們再來看一看。(重點解決:浪花輕輕的翻)。
t:你們說的都很好,這是第二段歌詞,我你們一起來看著圖譜,聽著音樂來唱一唱,這次劉老師不唱了,但我會在你們有困難的地方輕輕的.提醒你們。
(2)、討論并再次演唱。
t:你們覺得唱的怎么樣?哪里還需要幫助。這次唱的時候呢劉老師用動作來提示你們,你們要仔細的看清楚。
(3)、運用技巧完整演唱第一段和第二段。
t:剛才在唱第一句的時候,劉老師做了一個動作,是什么意思,唱的時候聲音要怎么樣?(音要唱的長長的,要連貫),后來唱到第二句的時候劉老師的手又輕輕的抬了一下,是什么意思?(要輕輕的呼吸,換口氣,不要讓別人看見),那我們來試一試唱第一句,第二句。
t:我們用這個好辦法把第一段和第二段合起來唱一唱。
3、師生共同創編第三段歌詞。
(1)幼兒自由討論創編。
t:其實這首歌曲還有第三段呢,第三段在哪里呢?劉老師和小朋友合作來試著編第三段歌詞,第一句、第二句小朋友來編,第三句劉老師來編,后面的我們一起來唱一唱。那除了藍天是搖籃,大海是搖籃,還有什么是搖籃呢?搖著什么寶寶呢?我們自己來編一編。
(2)集體創編并進行演唱。
t:我們先唱xx小朋友編的,xx是搖籃,搖著xx,微風輕輕吹,x寶寶睡著了……。
3、幼兒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
t:后面的客人老師聽我們唱了這么久他們覺得這首歌很好聽,也想加入到我們歌曲演唱中,請客人老師用哼唱的方法來為我們伴奏。
大班音樂搖籃教案(專業16篇)篇五
班上的孩子喜歡玩過家家的游戲,經常幾個孩子在一起扮演角色互動,根據幼兒的喜歡開設這節音樂課,讓幼兒體會媽媽對寶寶的愛。
1、感受搖籃曲優美恬靜的旋律和親切深情的情感,體會其中包含的媽媽對寶寶的愛。
2、學習用輕柔的連貫的聲音有感情的演唱。
3、感受旋律的氣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參加集體音樂活動的樂趣。
4、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5、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孩子能夠用優美的聲音進行演唱,體會媽媽對孩子的愛。
1、自制大夜景圖一張。
2、課件。
1、復習舞蹈《快樂的小豬》,調動幼兒愉快的情緒。
2、欣賞《搖籃曲》的旋律,初步感受歌曲性質。
剛才小朋友們跳的《快樂小豬》真好看,你們跳《快樂小豬》時是什么心情呀?(快樂,高興)。
噓:小朋友們聽,誰在睡覺呢?
出示課件。
小寶寶在睡覺呢!小寶寶睡覺時要聽到我們這么吵,一定睡不著了,那睡覺的時候應該聽什么樣的音樂呢?(幼兒自由回答)。
小結:睡覺時應該聽悠美的',恬靜的,舒緩的音樂。
應該聽《搖籃曲》。
幼兒欣賞《搖籃曲》,出示夜景圖。
小結:這是一首4|4拍子的歌曲,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四拍,它的強弱規律是強。
弱次強弱。
3、幼兒學唱歌曲《搖籃曲》。
請幼兒跟教師完整學說歌詞一遍,跟著節奏說歌詞一遍。
完整學唱歌曲,利用圖片幫助幼兒記憶歌詞。
5、音樂欣賞東北民歌《搖籃曲》。
大班音樂搖籃教案(專業16篇)篇六
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中的重要組成局部,根據音樂教學的意義中所提到的:對幼兒來說音樂活動的意義決不應局限于音樂自身,它同時也要有益于發展幼兒的智力和體力,陶冶幼兒的情感、品格,形成幼兒活潑開朗、積極向上的個性,使幼兒身心健康的生長。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在欣賞過程中感受到濃濃的母愛、享受到愉悅的情感體驗。
2、發展幼兒的音樂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示力,培養幼兒注意傾聽的良好習慣。
3、引導幼兒了解搖籃曲的性質特點,知道這是一首東北民歌,啟發幼兒運用語言、動作表達對歌曲內容的理解。
教學重點是:引導幼兒注意傾聽,正確理解歌曲的內容。制訂的依據是: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音樂形象是通過各種表示手段如旋律、節奏、速度等而塑造出來的。而音樂又是一門時間藝術,是在時間中流動的,稍不注意就會流失過去,作為歌曲的欣賞幼兒可以借助于歌詞來理解歌曲內容。大班幼兒注意力的發展比較好,也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只有聚精會神地傾聽正確理解歌曲的內容,才干使幼兒與歌曲發生共鳴。
教學中的難點是:引導幼兒運用語言、動作表達情感體驗與聯想。難點制定的依據是:欣賞音樂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和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幼兒的'認知程度具有感性大大超越理性的特點。因此在音樂感知的基礎上,發生情感體驗和聯想從而達到對作品的深入理解,對幼兒來說和具挑戰性,就象一個跳一跳就夠得到的果實,借助于教師的引導協助,幼兒通過努力是可以完成的。
二、教學方法。
針對教材內容和分析依據綱要的精神:音樂教育不是用說理的方法,而是通過幼兒對音樂的審美感受,陶冶情操,豐富幼兒感情,啟迪幼兒智慧,培養良好的個性。我主要運用了欣賞法、啟發聯想法和情緒感染法進行教學。
第一種欣賞法,這是音樂欣賞教學不可缺少的方法。在欣賞法中又分為完整欣賞和分段欣賞兩個層次。整首欣賞,其目的就是堅持作品的完整不割裂,給幼兒一種完整的感受。分段欣賞的目的是引導幼兒進一步深入地理解歌曲的思想內容,感受搖籃曲的性質。因此教學中的第一遍欣賞是完整欣賞,給幼兒初步的音樂印象;然后再分段欣賞進行深入分析;最后再完整欣賞,這是幼兒對搖籃曲更深層次的理解與賞析。在運用欣賞法時為幼兒創設恬靜溫馨、有利于傾聽的教學環境,借助于動感的多媒體課件、教師聲情并茂的的演唱。在聽覺和視覺上給幼兒積極的刺激,使幼兒對歌曲的節奏、旋律和情緒有充沛的感受,激發幼兒愛媽媽的美好情感。
第二種啟發聯想法,音樂是表示人們的思想,反映社會實際生活的藝術,它會給人以美的享受、思想感情的陶冶,在美的享受中能使聽眾發生聯想與想象。這首搖籃曲表示出的優美、溫柔的情緒,媽媽對嬰幼兒無限的疼愛與期望都會引發起幼兒的聯想。比方在完整欣賞后啟發幼兒:你想想媽媽在唱著搖籃曲哄嬰幼兒睡覺的時候臉上會有什么樣的表情?在分段欣賞時教師啟發幼兒聯想媽媽是怎樣愛自身的?從而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發生愛媽媽的情感。在引導幼兒開展聯想時我注意給幼兒提供自由表示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如語言和動作大膽地表達自身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第三種情緒感染法,因為音樂是一種表情的藝術,很容易使幼兒受到情緒的感染,它在引導幼兒欣賞歌曲的過程中起到了示范典范的作用。在活動中除了欣賞錄音外,我特別注重讓幼兒欣賞我的演唱,因為通過聲情并茂,面帶微笑的演唱,和幼兒面對面能將歌曲柔美的情感和媽媽對嬰幼兒的愛傳送給每個幼兒,引起他們感情上的共鳴。另外在小朋友恬靜欣賞錄音時,我會用溫柔的目光注視每一個幼兒,用輕柔的動作適時給予提示,與幼兒之間進行無聲的情感交流。
以上三種教學方法和多媒體技術在活動中交替使用、相互補充,使教學活動動靜交替。注意發揮了音樂作品的情感教育功能,重視了幼兒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傾向。
教學反思:
改進:第一次范唱時拍手容易分散注意力,安靜的聽能記住歌詞,帶要求聽。
個別幼兒沒有關注到。
文檔為doc格式。
大班音樂搖籃教案(專業16篇)篇七
教幼兒用動作表現音樂:搖籃曲(音樂)。
教學目的:
通過傾聽音樂感受搖籃曲輕柔、緩慢的旋律,引導幼兒用語言說出搖籃曲的性質,并有興趣地用動作表現哄娃娃睡覺的情節。
教學準備:
創編一段舞蹈,音帶教學過程:
(一)導入復習歌曲:《小小的船》。
教師語言:天黑了,整個大地變得靜悄悄的,月亮姑娘來唱歌了,星星來為他伴奏,他們的歌聲讓靜靜的夜顯得更美麗。聽――(師生合唱,引導幼兒看老師的指揮手勢)。
(二)欣賞搖籃曲。
1、感受音樂的特點。
教師語言:夜晚真美呀,就在這時不知從那戶人家的窗子里傳出了一段很好聽的音樂。(完整聽賞音樂)。
提問:這段音樂好聽嗎?聽了這段音樂你想到了什么呢?
這段音樂給我們的感覺是怎么樣的呢?(再次欣賞,講講感覺,教師哼唱加以肯定)。
小結:你們說得真好,這段音樂給我門的感覺就是很柔和,很安靜的,緩慢的。
2、感受音樂的內容。
教師語言:其實音樂就像人說話,每一段音樂里都藏著一個優美又動聽的故事,那么這段音樂里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起來看吧!(欣賞舞蹈和音樂)。
提問:現在你們都知道這段音樂講了什么故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結合動作理解:媽媽在哄寶寶睡覺,并開心安慰地跳起舞了)。
小結:這段音樂講述了媽媽在哄自己心愛的寶寶睡覺,像這樣的曲子我們叫它《搖籃曲》。
3、幼兒表演音樂內容。
教師語言:在幼兒園里老師就是你們的媽媽,你們就是老師的好寶寶,天黑了媽媽要哄寶寶們睡覺了。
教師語言:媽媽哄你們睡覺心里怎么樣?你們想不想也來做一次小爸爸小媽媽哄自己的娃娃睡覺呢?(幼兒也來扮演媽媽爸爸哄娃娃睡覺)。
難點:哄娃娃的動作可以引導幼兒變換動作。(幼兒個別示范)表演得逼真(引導幼兒用動作體現對娃娃的寶貝)。
4、結束語:小娃娃真的睡了,讓我們輕輕地把他放到小床上,我們也該休息了。
大班音樂搖籃教案(專業16篇)篇八
幼兒園音樂欣賞教育活動改革所提出的一項重要原則,于是借助音樂活動《搖籃曲》。實現這一原則。讓幼兒更好地感受音樂,更好地表達對音樂的感覺;體會自己是活動的參與者、操縱者;感受音樂過程中所帶來的快樂及親子之情。運用幼兒已有的哄娃娃經驗創設了“娃娃要睡覺”的情景,讓幼兒感受到輕柔、優美的搖籃曲對娃娃的催眠作用,在反復欣賞搖籃曲的.過程中,再創編出抱娃娃的不同動作;同時也使幼兒在哄娃娃、抱娃娃的過程中,體驗關愛他人的責任感,學會將關愛他人的情感遷移到各自的娃娃身上。了解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關愛和長輩的呵護、知道娃娃哭了、困了,媽媽有好多哄娃娃的方法——抱一抱、拍一拍、親一親等等。
1、讓幼兒在欣賞活動中感受搖籃曲的安靜、優美,培養幼兒欣賞音樂的興趣和習慣。
2、學習表演歌曲,鼓勵幼兒創編抱娃娃的簡單動作。
1、錄音磁帶、娃娃人手一個、小床一張。
2、設置一個娃娃睡在搖籃里的情景。
引導幼兒說出歌詞大意。
感受兩首樂曲的不同性質。
2、幼兒討論交流,請出個別幼兒來回答。
1、師:你們想的辦法真好呀,可是除了這些辦法以外,我們還可以給娃娃聽音樂哄她睡覺呢,你們聽。
2、播放“搖籃曲”(第一遍),幼兒欣賞、感受。
4、師小結:娃娃睡覺的時候聽的音樂輕輕的,柔柔的,很好聽,這樣娃娃很快就能睡著了,這種音樂我們叫它“搖籃曲”。
5、再次欣賞(第二遍),我們來聽聽搖籃曲里唱了些什么?
6、師提問:你們聽到搖籃曲里唱了些什么?鼓勵幼兒跟著一起哼唱。幼兒學習完整演唱“搖籃曲”,引導幼兒用輕柔、優美的歌聲演唱,表現“搖籃曲”的安靜、優美。
1、師播放“娃娃哭聲”:哎呀!娃娃哭了,快把娃娃抱起來,我們一起哼著“搖籃曲”,搖著娃娃睡覺吧。
2、師:xxx的娃娃不哭了,我們來看看她是怎么抱娃娃睡覺的。請出不同的抱娃娃姿勢的幼兒來表演一下,鼓勵其他幼兒模仿他們的抱娃娃動作。
3、集體完整地表演“搖籃曲”,娃娃睡著后(即歌曲結束后)提示幼兒把娃娃輕輕地放到小床上,蓋好小被子,讓娃娃安睡!
師:你們的娃娃還小,需要別人抱。我們小班的朋友們已經長大了,不要媽媽抱了對嗎?
1、復習演唱歌曲。老師和幼兒一起跟著音樂自己創編簡單的動作,邊唱邊做。
2、師:哦,我們小班的朋友們真的長大嘍!(活動結束。)。
幼兒每人抱一個娃娃,邊欣賞樂曲邊搖娃娃睡覺,風起了,會給娃娃蓋被子,體驗父母的辛苦。教學活動在舒緩、優美的樂曲中結束。
大班音樂搖籃教案(專業16篇)篇九
1、感受《搖籃曲》柔和寧靜的音樂氛圍。
2、嘗試用動作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
3、體驗爸爸媽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給予的濃濃愛意。
4、感知樂曲的旋律、節奏、力度的變化。
5、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錄音機、搖籃曲磁帶、娃娃(數量與幼兒人數相等)
1、音樂導入:
欣賞《搖籃曲》
1)(教師手抱娃娃,輕輕地拍)娃娃想睡覺了,怎么才能讓娃娃安安靜靜地快快睡覺?
2)(教師邊抱娃娃邊哼唱《搖籃曲》,哄娃娃睡覺)
3)你們看娃娃睡著了嗎?他聽到媽媽唱歌給他聽就安靜下來了;
4)我們小朋友來做我的寶寶,閉上眼睛,聽聽搖籃曲,說說你聽了有什么感覺?
2、哄娃娃睡覺
1)引導幼兒抱起自己的娃娃 你的娃娃也想睡覺了,我們一起來唱《搖籃曲》,哄他們入睡吧!
2)放錄音,幼兒一起哄自己的寶寶入睡;
3)你的娃娃睡著了嗎?輕輕的,不要把娃娃吵醒,輕輕地把娃娃放到“床上”(放回玩具筐)
在欣賞《搖籃曲》時,他們不僅能用安靜柔和的嗓聲演唱,而且能用動作表示對娃娃的關心:有的幼兒做拍娃娃的動作;有的幼兒做搖搖籃的動作;還有的幼兒做輕撫娃娃的動作,體現了美好的情感。這種生活經驗的自然整合,是活動順利開展的保障。積極豐富的情感是幼兒終身收益、也是他們當前非常需要滿足與發展的內容之一。
大班音樂搖籃教案(專業16篇)篇十
由汪玲、楊存德作曲的《搖籃曲》是一首有六個樂句加結尾的一段體歌曲。采用6/8拍,f宮調式。這首歌曲調優美流暢,婉轉動聽,六拍子的節奏更增強了動蕩搖晃的感覺,在輕柔而稍慢的歌聲中,生動地描繪出一幅“我”輕輕搖動搖籃,哄寶寶入睡的幽靜畫面。
1、能用輕柔、優美的聲音演唱歌曲《搖籃曲》。
2、通過歌曲感受6/8拍動蕩搖晃的感覺。
3、唱準歌曲中的第四樂句與第六樂句。
4、掌握《搖籃曲》結束句的情緒處理,并能用動作表現歌曲。
多媒體課件、若干張貼圖、手風琴。
1課時
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歌。
二、情感鋪墊:(欣賞圖片)
師:愉快的40分鐘又開始了,老師精心準備了幾幅圖片我們一起來欣賞(課件1)
生:(欣賞)
師:看了這些圖片,大
家想一想都跟誰有關?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3?4個學生談感受)
師:是的,這些圖片表達的就是一種親情和母愛。媽媽把愛給了
我們,我們更要愛媽媽。
二、導入新課
(一)對比感受兩種不同風格的樂曲引入新歌:
師:老師想把剛才的圖片配上背景音樂,我這里有兩首,不知道選哪一首了,同學們幫我選擇一下吧!
生:聽賞(第一首師引導學生拍手、走步、[這么令人振奮的樂曲讓我們全體起立隨著節奏原地踏步走一走。]第二首推搖籃、睡覺或身體隨著音樂節奏前后左右晃動??)
師:兩首樂曲聽完了,你選擇哪首?請說說原因
生回答。師糾正補充
師:這兩首樂曲給大家帶來了不同的感受。第一首樂曲聽起來強勁有力,令人振奮給人一種行進的感覺,這是進行曲的特點。第二首樂曲聽起來輕柔舒緩,優美抒情給人一種動蕩搖晃的感覺,這就是搖籃曲的特點。搖籃曲是媽媽唱給小寶寶,哄小寶寶睡覺的音樂。、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樂曲就叫《搖籃曲》(出示課題)搖籃曲是唱給小寶寶聽的,現在你們就是躺在搖籃里的小寶貝,我來當你們的媽媽,一起來聽一聽媽媽唱給你們的搖籃曲。
三、新歌教學
1、師范唱(唱時要滿懷感情,并到學生中去拍拍頭,扶扶肩??)師:聽完了這首歌大家有什么感受?(你來說??)
生:小寶寶伴著媽媽的歌聲在搖籃里蕩來蕩去睡得可真香啊!
師:你也來說說??
生:歌曲很優美,有一種想睡覺的感覺??
師:對,這首歌聽起來親切優美,特別是采用6/8拍×××××
×,更能增強動蕩搖晃的感覺,突出了搖籃曲的特點。
2、再次聆聽
接下來,我們再聽一遍歌曲,感受一下搖籃曲帶給我們的輕柔舒
緩,優美抒情的感受。
師: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結束句中有幾個快快睡。
生:四個。
師:那它們在演唱時有沒有變化?什么變化?
生:速度漸慢,力度減弱
師: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生:小寶寶睡著了,不要吵醒他。
師:同學們總結的真好,希望你們在演唱的時候也能這樣演唱。
3、學唱歌曲
那我們一起來輕聲學唱一下歌曲(提示學生聲音要輕)。
可重復學唱一兩遍。
師:你們真聰敏,這么快就會唱這首歌了,大家想想我們用怎樣的聲音,情緒演唱會更好?
師:引導說出親切、輕柔、甜美??
師:同學們分析的真好,那我們就一起來試著把歌曲唱好吧。
四、練習歌曲
(一)分組演唱歌曲
分男女生,各一段
五、課后延伸
師:大家的表演很精彩,這節課我們學唱了《搖籃曲》,知道搖籃曲具有輕柔舒緩、寧靜優美、動蕩搖晃的特點,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不同形式的搖籃曲,我們再來一起欣賞三首搖籃曲的音樂片段。(課件4)先來聽聽女聲獨唱東北民歌《搖籃曲》,舒伯特的《搖籃曲》,我們再來聽聽由管弦樂隊演奏,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作得《搖籃曲》。
生:聽賞。
生:(1)(2)(3)(4)??
六、小結
師:是的,我們的媽媽真偉大,為了我們能夠幸福的成長,她們可以無私的奉獻自己。當你夜晚熟睡時,是媽媽為你蓋好了踢開的棉被;當你發燒生病時,是媽媽徹夜未眠的守護著你。媽媽把愛給了我們,我們也要懷著感恩的心,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努力學習,報答媽媽的養育之恩,孩子們努力吧!
大班音樂搖籃教案(專業16篇)篇十一
通過學習歌曲,讓幼兒感受搖籃曲溫馨優美的意境,并能用肢體語言表達旋律的舒緩流暢,充分感受搖籃曲的美。
活動目標。
1、感受搖籃曲溫馨優美的意境,運用肢體語言表達旋律的舒緩流暢。
2、根據音樂展開聯想,回憶小時候媽媽對自己的呵護,感受媽媽的愛。
3、嘗試與同伴合作,用肢體語言來表現媽媽關愛寶寶的情境,并填詞哼唱表達感情。
活動難點。
嘗試與同伴合作,用肢體語言來表現媽媽關愛寶寶的情境,并填詞哼唱表達感情。
難點剖析。
用肢體語言來表現媽媽關愛寶寶的情境,是需要幼兒切身體驗感受的,教師需要適時合理的引導,讓幼兒感受到這樣的情境。在填詞方面可以讓幼兒分段填唱,這樣幼兒又容易掌握些。
活動準備。
磁帶,錄音機。
活動過程。
教學。
策略創意說明。
一、欣賞音樂。
1、傾聽音樂,說說音樂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2、用肢體語言表現音樂意境。
二、根據音樂展開聯想。
1、這段音樂讓你想到了什么?
2、你的媽媽有沒有給你唱過搖籃曲?是怎么唱的?
3、誰能跟著音樂來表演一下。
三、
扮演角色,合作表演。
1、幼兒自由結伴,分別扮演媽媽和寶寶,隨音樂用肢體語言來表現。
2、用提問引導幼兒評價自己的肢體表現。
四、填詞哼唱,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愛。
這是很生動形象的表現環節,除了表演角色外,同伴間的合作也是很重要的,教師引導性的語言和行為對幼兒的表現很重要。
后續反思與調整策略。
搖籃曲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音樂體裁,很多的作曲家都寫過許多優秀的搖籃曲,平時生活中也能接觸到較多的搖籃曲。搖籃曲這種音樂體裁對于幼兒說來不算陌生。在本活動的教學中,我創設了一種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并特別關注幼兒的情感,從談話中、表揚中、活動中充分讓幼兒說、唱、想象和創造,讓孩子們體會到學習音樂的快樂,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悅。新《綱要》中提到: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以幼兒為主體,師生互動,將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位置。從情感體驗入手,引領幼兒盡快入境。在此基礎上,有了一定的感情積累,再引導幼兒通過對樂曲情感的把握,通過自主參與的方式,使幼兒輕易地掌握了歌曲的難點,理解了歌曲的意境。通過學唱歌曲,感受到了樂曲理不清,斬不斷的母愛之情。而這種在教師指導下的幼兒自主選擇的新的教學模式,也正體現了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新的教學理念。課堂中力求對幼兒表現出了應有的熱情和寬容,營造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母愛關系,擴大了幼兒的音樂視野。
大班音樂搖籃教案(專業16篇)篇十二
活動設計背景。
班上的孩子喜歡玩過家家的游戲,經常幾個孩子在一起扮演角色互動,根據幼兒的喜歡開設這節音樂課,讓幼兒體會媽媽對寶寶的愛。
活動目標。
1、感受搖籃曲優美恬靜的旋律和親切深情的情感,體會其中包含的媽媽對寶寶的愛。
2、學習用輕柔的連貫的聲音有感情的演唱。
3、感受旋律的氣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參加集體音樂活動的樂趣。
4、鼓勵幼兒大膽仿編兒歌,根據兒歌內容用恰當的動作表現。
5、初步感受歌曲中親切的情緒,用親切的語調唱歌。
教學重點、難點。
孩子能夠用優美的聲音進行演唱,體會媽媽對孩子的愛。
活動準備。
1、自制大夜景圖一張。
2、課件。
活動過程。
1、復習舞蹈《快樂的小豬》,調動幼兒愉快的情緒。
2、欣賞《搖籃曲》的旋律,初步感受歌曲性質。
剛才小朋友們跳的《快樂小豬》真好看,你們跳《快樂小豬》時是什么心情呀?(快樂,高興)。
噓:小朋友們聽,誰在睡覺呢?
出示課件。
小寶寶在睡覺呢!小寶寶睡覺時要聽到我們這么吵,一定睡不著了,那睡覺的時候應該聽什么樣的音樂呢?(幼兒自由回答)。
小結:睡覺時應該聽悠美的,恬靜的,舒緩的音樂。
應該聽《搖籃曲》。
幼兒欣賞《搖籃曲》,出示夜景圖。
小結:這是一首4|4拍子的歌曲,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四拍,它的強弱規律是強。
弱次強弱。
3、幼兒學唱歌曲《搖籃曲》。
請幼兒跟教師完整學說歌詞一遍,跟著節奏說歌詞一遍。
完整學唱歌曲,利用圖片幫助幼兒記憶歌詞。
5、音樂欣賞東北民歌《搖籃曲》。
教學反思。
利用多種方法引導幼兒欣賞感知《搖籃曲》。
改進:第一次范唱時拍手容易分散注意力,安靜的聽能記住歌詞,帶要求聽。
個別幼兒沒有關注到。
大班音樂搖籃教案(專業16篇)篇十三
多通道參與原則,是當今幼兒園音樂欣賞教育活動改革所提出的'一項重要原則,借助音樂欣賞《搖籃曲》來嘗試、實現這一原則。通過聽覺以外的其他感覺通道,如:唱歌、表演、繪畫等相互的運用、融合,讓幼兒更好地感受音樂,更好地表達對音樂的感覺;體會自己是活動的參與者、操縱者;感受音樂過程中所帶來的快樂及親子之情。
1.知道搖籃曲是東北民歌。通過欣賞能聽出歌曲的內容,進行母愛教育。
2.通過對歌曲的感受,能說出歌曲的性質(優美、緩慢)。知道這是媽媽搖寶寶睡覺時唱的歌,要慢而輕地唱。
1.幼兒園教育活動音樂磁帶。
2.設置一個娃娃睡在搖籃里的情景。
3.表現歌詞內容的圖片3幅。
4.幼兒人手一個娃娃和一塊小毛巾。
引導幼兒說出歌詞大意。
難點:感受兩首樂曲的不同性質。
(一)感受《進行曲》。
1、幼兒聽音樂《學做解放軍》排隊、踏步走進教室坐好。
2、讓幼兒自己說說聽完這首曲子的感受(幼兒自由發言,老師進行及時鼓勵和表揚)。
3、教師小結《進行曲》的性質和特點(歡快、有力、速度稍快)。
(二)肢體動作體驗、感受。
用寶寶哭的聲音引出《搖籃曲》。老師告訴幼兒:“剛才的《進行曲》力度太強了,把寶寶吵醒了,請小朋友幫我想一個好辦法哄寶寶不哭。”幼兒自由回答(搖一搖、抱一抱、親一親、拍一拍等)。每當幼兒想出一種辦法,尤其是與別人不同的辦法時,老師都要給予鼓勵、夸獎孩子并和其他幼兒一起用動作體驗搖一搖、抱一抱、親一親、拍一拍等,體驗后讓幼兒說說感覺(輕輕地)。
(三)感受《搖籃曲》。
1.老師:“小朋友們想的辦法都很好,都是愛動腦筋的好孩子。老師也想了一個辦法,我想給寶寶唱首歌,可是不知道這首曲子行不行,請大家幫我聽一聽。”欣賞第一遍〈搖籃曲〉,要求幼兒仔細傾聽。
2.欣賞完樂曲,組織幼兒說說感受(優美、緩慢)。老師:“這首曲子真美,寶寶睡著了,我們把她放進臥室去吧。”老師邊唱邊做拍手、拍腿動作,讓幼兒感受2拍子。操作完畢,讓幼兒說說是幾拍子樂曲?(2拍子);哪一拍強?哪一拍弱?(拍手的一拍強、拍腿的一拍弱)順勢告訴幼兒2拍子強弱規律:強弱。
(四)結合〈搖籃曲〉深入進行肢體感受組織幼兒雙手成搖籃狀,傾聽音樂、感受音樂(輕輕地、柔柔地)。
(五)運用傾聽法,分段欣賞〈搖籃曲〉。
1.幼兒結合第一幅圖片欣賞樂曲第一段,說說歌詞內容,老師總結后再為幼兒演唱一遍第一段歌詞(幫助幼兒加深和理解詞意)。
2.幼兒結合第二幅圖片欣賞樂曲第二段,說說歌詞內容,老師總結后再為幼兒演唱一遍第二段歌詞(幫助幼兒加深和理解詞意)。
3.幼兒結合第三幅圖片欣賞樂曲第三段,說說歌詞內容,老師總結后再為幼兒演唱一遍第三段歌詞(幫助幼兒加深和理解詞意)。
4.為幼兒解釋歌詞中難以理解的詞,如:“娘”。(過去的年代,把媽媽叫做“娘”)。
5.老師可著重講解第二段歌詞,讓幼兒說說長大后自己的愿望是什麼?如何實現自己的愿望?(表揚幼兒有志氣)。
6.老師把歌曲整體為幼兒演唱一遍。
(六)介紹歌曲出處(是一首東北民歌,是媽媽搖寶寶時唱的歌,要慢而輕地唱)。
(七)進行母愛教育。
1.老師:“在我們小的時候,每天晚上是誰哄我們睡覺的?”幼兒集體回答(媽媽、爸爸)。向幼兒進行母愛教育:爸爸、媽媽很辛苦,每天要上班,下了班還要照顧我們,我們應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麻煩爸爸、媽媽。
2.鼓勵幼兒回家用一個動作來感謝爸爸、媽媽的養育之恩,(如:親一下、抱一下、摟一下等),也可為父母捶捶背、揉揉肩等。
幼兒每人抱一個娃娃,邊欣賞樂曲邊搖娃娃睡覺,風起了,會給娃娃蓋被子,體驗父母的辛苦。教學活動在舒緩、優美的樂曲中結束。
(八)補充加深活動。
1)把課中所用的材料投放在活動區內,讓幼兒自己放樂曲,自己欣賞,進一步感受歌曲的旋律,體現音樂所帶來的快樂。
2)以〈寶寶的搖籃〉為主題,設計幾個小欄目,讓幼兒描述、繪畫,加深親子之情。
大班音樂搖籃教案(專業16篇)篇十四
教學過程:
——讀ruapo(引導學生用普通話讀,用方言讀)
師:好了,剛才同學們,精彩的方言使我們知道了只要你敢想,只要你敢做,美夢一定會實現。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位敢想、敢做音樂家——舒柏特。(師:上節課,我布置了讓大家自己去搜尋關于舒柏特生平的事跡介紹,誰來說一下)
(生描述,師補充):舒柏特:十九世紀偉大的奧地利作曲家(1797——1828),出生于維也納附近小學教師家庭。幼時在教堂唱詩班受音樂教育并任歌童,8歲隨同父親和哥哥學習提琴、鋼琴14歲開始創作歌曲,16歲開始創作交響曲,17歲為歌德的詩篇譜曲。18歲完成第二、三交響曲,五部歌劇及一百四十多首歌曲。
舒柏特曾在本地小學任教三年,以后失業終生。他的一生非常貧窮受進了折磨,于1828年死于傷寒病。他給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樂財富:共寫了十四部歌劇,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多首歌曲,九部交響曲,其中很有名氣的有“未完成交響曲”“c大調交響曲”“鱒魚五重奏”歌曲“美麗的磨坊姑娘”等,他的歌流行七大洲,并且有很多首成為世界名曲。尤其是他創作的歌曲,有時一個早晨能寫五、六首,并把遇見的每一件事都變成歌曲。他的歌曲常常被稱為浪漫主義的“藝術歌曲”被世界人民稱為“歌曲之王”。其中他創作的“搖籃曲”流傳滲廣。體現了一種舒緩安詳柔美的意境。
1、播放東北民歌“搖籃曲”與舒柏特的“搖籃曲”的錄音。
(聆聽感受歌曲舒緩、安逸的情緒,安詳柔美的意境;柔和甜美的音色,引起學生關注,激發學生興趣。)
2、個別提問聽后感
導言:這兩首不同風格的歌曲,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的,都表達了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母愛都是偉大的。下面,我們就來學習舒柏特的“搖籃曲”
1、 教師范唱。(集體哼唱)
2、 出示歌曲(幾拍子、幾段歌詞)
3、 個別提問有感情地朗讀歌詞。
引入:關于這首歌曲的來歷,有這么一個故事,你們想聽不想聽?
舒柏特19歲那年,有一天他十分饑餓,下意識地走進一家飯店,當服務員向他出示菜單時,他身無分文感到十分尷尬,他四下張望希望遇到一位熟人或朋友,可飯店里全是陌生人。當他低頭失望時,忽然看到報紙上刊登的克勞蒂烏斯的一首小詩,立即把這首詩譜成歌曲交給了店主,才換來一份土豆充饑,可是在他死后三十年,這首“搖籃曲”的手稿竟以四萬法郎高價賣了出去。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講這個故事就是向你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希望你們刻苦學習,將來用自己的智慧創造更多的財富來報效祖國,報答養育你的媽媽。
4、學生視唱,教師伴奏
導言:為了更好地理解、學習這首歌曲,請大家想象自己小時侯媽媽哄你入睡時的情景,心里怎么想?試著唱一唱(有表情的演唱)
5、 分析歌曲,指出重點難點
師:你能看出歌曲是由幾個樂段組成的嗎?歌曲兩個樂段,第一樂段有兩個樂句,節奏平穩而規律,充滿溫馨的氣氛;第二樂段開始出現了一個附點四分音符,突出了“搖籃搖動”的感覺,加上裝飾音的運用,使歌曲洋溢著母親對孩子的無限溫存的柔情。另外,在演唱時要唱出節拍的強弱。聲音要輕柔、甜美。
6、 教師伴奏,集體有感情地演唱
根據歌曲的旋律,分成小組自編歌詞。(個別小組演唱)
7、 教師指揮,學生集體用口琴吹奏。
8、 好了,同學們,通過剛才歌曲的演唱與吹奏,我們了解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母愛是偉大的,是無私的。所以接下來在優美音樂聲下,為自己的母親寫下一段話,來感謝母親對你們的養育之恩,同時你也可以做為母親節的禮物送給媽媽。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唱了《搖籃曲》,回去后給你媽媽唱一唱,讓媽媽評價你唱得怎么樣?然后問媽媽小時哄你入睡時都唱過那些《搖籃曲》,自己學一學。下節課,我讓每個同學到臺前來唱一唱,聽誰唱得最有特點。好,今天的課就到這兒,下課!同學們再見!
大班音樂搖籃教案(專業16篇)篇十五
1.感受歌曲的溫柔、寧靜,學習安靜、柔和地哼唱歌曲的旋律。
2.借助哄娃娃的輕柔動作和溫柔的聲音等,感受理解搖籃曲的性質。
活動準備。
2.課件:哭聲。
3.布娃娃每人一個,把桌子布置成小床。
音樂。
活動過程。
一、導入。
播放娃娃哭聲。
教師:你們聽什么聲音?(哭聲)誰在哭,哦!原來是這個小娃娃,小娃娃為什么要哭呢?
她一定是困了想睡覺,沒有媽媽哄她,那我來做她的媽媽,給她唱首《搖籃曲》吧!
你們和她一起安靜得聽,別吵醒了小娃娃。
二、幼兒欣賞教師演唱《搖籃曲》。
1.教師清唱歌曲,邊唱邊輕搖搖籃中的娃娃,讓幼兒初步感受。
教師:聽完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覺?
(好聽、想睡覺、柔柔的、靜靜的)。
老師再來給你們唱一遍《搖籃曲》,你們再聽一聽是不是有這樣的感覺。
2.教師跟隨伴奏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讓幼兒欣賞,并伴隨自然的動作。
教師:聽著這首歌曲你們想干什么呀?
(教師可以用動作和語言啟發、引導幼兒知道搖籃曲的特點:
《搖籃曲》是為哄寶寶睡覺唱的歌曲,它聽起來溫柔、優美、安靜,很容易讓寶寶進入夢鄉。)。
三、用哄娃娃、敲碰鈴、哼唱等方式幫助幼兒欣賞。
1.教師引導幼兒創編哄娃娃睡覺的動作。
教師:如果讓你來哄娃娃睡覺,你想用什么動作呢?
(引導幼兒嘗試做各種哄娃娃的動作。)。
老師發現幼兒園有很多娃娃沒有爸爸、媽媽,誰來當他們的爸爸、媽媽呢?
2.幼兒選擇自己的娃娃抱好,邊欣賞歌曲錄音邊用輕柔的動作哄娃娃。
教師:你們也來做爸爸、媽媽,哄自己的小娃娃睡覺吧!注意哄娃娃的動作應該怎么樣?
四、幼兒欣賞歌曲錄音,進一步感受《搖籃曲》的特點。
1.教師指導幼兒把娃娃放到四周的“大床”(桌子)上睡覺。
教師:你們真是好樣的,把小娃娃都哄著了,快把他們放到小床上去睡吧!
2.教師扮演媽媽請幼兒做孩子,一起聽《搖籃曲》的音樂自由表演。
并引導幼兒用輕柔的動作舞蹈,保持寧靜的氣氛。
教師:看到你們做爸爸、媽媽做得真好,老師也想當媽媽,那誰來當我的寶寶呢?
好!就請你們把小椅子當搖籃,聽媽媽唱《搖籃曲》入睡吧!
搖籃曲的優美、溫柔和寧靜。)。
大班音樂搖籃教案(專業16篇)篇十六
教學過程:
一、課前游戲——讀ruapo(引導學生用普通話讀,用方言讀)。
二、師:好了,剛才同學們,精彩的方言使我們知道了只要你敢想,只要你敢做,美夢一定會實現。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位敢想、敢做音樂家——舒柏特。(師:上節課,我布置了讓大家自己去搜尋關于舒柏特生平的事跡介紹,誰來說一下)。
(生描述,師補充):舒柏特:十九世紀偉大的奧地利作曲家(1797——1828),出生于維也納附近小學教師家庭。幼時在教堂唱詩班受音樂教育并任歌童,8歲隨同父親和哥哥學習提琴、鋼琴14歲開始創作歌曲,16歲開始創作交響曲,17歲為歌德的詩篇譜曲。18歲完成第二、三交響曲,五部歌劇及一百四十多首歌曲。
舒柏特曾在本地小學任教三年,以后失業終生。他的一生非常貧窮受進了折磨,于1828年死于傷寒病。他給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樂財富:共寫了十四部歌劇,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多首歌曲,九部交響曲,其中很有名氣的有“未完成交響曲”“c大調交響曲”“鱒魚五重奏”歌曲“美麗的磨坊姑娘”等,他的歌流行七大洲,并且有很多首成為世界名曲。尤其是他創作的歌曲,有時一個早晨能寫五、六首,并把遇見的每一件事都變成歌曲。他的歌曲常常被稱為浪漫主義的“藝術歌曲”被世界人民稱為“歌曲之王”。其中他創作的“搖籃曲”流傳滲廣。體現了一種舒緩安詳柔美的意境。
三、感受聆聽中外不同的“搖籃曲”
1、播放東北民歌“搖籃曲”與舒柏特的“搖籃曲”的錄音。
(聆聽感受歌曲舒緩、安逸的情緒,安詳柔美的意境;柔和甜美的音色,引起學生關注,激發學生興趣。)。
2、個別提問聽后感。
四、學習新歌。
導言:這兩首不同風格的歌曲,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的,都表達了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母愛都是偉大的。下面,我們就來學習舒柏特的“搖籃曲”
1、教師范唱。(集體哼唱)。
2、出示歌曲(幾拍子、幾段歌詞)。
3、個別提問有感情地朗讀歌詞。
引入:關于這首歌曲的來歷,有這么一個故事,你們想聽不想聽?
舒柏特19歲那年,有一天他十分饑餓,下意識地走進一家飯店,當服務員向他出示菜單時,他身無分文感到十分尷尬,他四下張望希望遇到一位熟人或朋友,可飯店里全是陌生人。當他低頭失望時,忽然看到報紙上刊登的克勞蒂烏斯的一首小詩,立即把這首詩譜成歌曲交給了店主,才換來一份土豆充饑,可是在他死后三十年,這首“搖籃曲”的手稿竟以四萬法郎高價賣了出去。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講這個故事就是向你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希望你們刻苦學習,將來用自己的智慧創造更多的財富來報效祖國,報答養育你的媽媽。
4、學生視唱,教師伴奏。
導言:為了更好地理解、學習這首歌曲,請大家想象自己小時侯媽媽哄你入睡時的情景,心里怎么想?試著唱一唱(有表情的演唱)。
5、分析歌曲,指出重點難點。
師:你能看出歌曲是由幾個樂段組成的嗎?歌曲兩個樂段,第一樂段有兩個樂句,節奏平穩而規律,充滿溫馨的氣氛;第二樂段開始出現了一個附點四分音符,突出了“搖籃搖動”的感覺,加上裝飾音的運用,使歌曲洋溢著母親對孩子的無限溫存的柔情。另外,在演唱時要唱出節拍的強弱。聲音要輕柔、甜美。
6、教師伴奏,集體有感情地演唱。
根據歌曲的旋律,分成小組自編歌詞。(個別小組演唱)。
7、教師指揮,學生集體用口琴吹奏。
8、好了,同學們,通過剛才歌曲的演唱與吹奏,我們了解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母愛是偉大的,是無私的。所以接下來在優美音樂聲下,為自己的母親寫下一段話,來感謝母親對你們的養育之恩,同時你也可以做為母親節的禮物送給媽媽。
五、教師小結: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唱了《搖籃曲》,回去后給你媽媽唱一唱,讓媽媽評價你唱得怎么樣?然后問媽媽小時哄你入睡時都唱過那些《搖籃曲》,自己學一學。下節課,我讓每個同學到臺前來唱一唱,聽誰唱得最有特點。好,今天的課就到這兒,下課!同學們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