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作文是有條理和邏輯性的,它能夠讓讀者一目了然并深入理解作者的觀點和立場。列舉一些優(yōu)秀作文范文,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到一些寫作技巧和思路。
感悟論語對論語的感悟的(優(yōu)秀15篇)篇一
前幾天的語文課上,我們學了《論語》八則。經(jīng)過翻譯、理解這八則論語,這些論語讓我受益不淺。
讓我感觸最深的便是第二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說:“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連孔子這樣的圣人都說要實事求是,更何況我們呢?這句讓我想起了曾學過的《兩小兒辯日》,在這篇文章里,孔子遇到兩個小孩爭辯太陽,當那兩個小孩想向孔子求證時,孔子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反而讓那兩個小孩笑話。
我們生活、學習中缺少的不就是這種事實求是的精神嗎?當我們面對問題時,不能不懂裝懂,應該實事求是,如果不懂也應該去問。如果我們有了這種學習態(tài)度,我們做任何事都會取得勝利的。
就如我,數(shù)學對于我來說是一座大山。在做數(shù)學作業(yè)中,我會有一些不會做的題目。我就會把這些題目空著,等到作業(yè)做完時,一起去問父母。不過有時,在我聽了解題的方法后,還是會不懂,然而這時我一般都會就這樣寫上答案。而現(xiàn)在,學習了這篇論語后,我覺得我也應該實事求是,不懂就問。在父母教完我題目時,我還會照著他們的思路再把題目做一遍,如果有不會的,就再問他們,直到做到正確答案。
這句論語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深思,更是一種學習的方法與態(tài)度。正如《尚書》中說“好問則裕”,喜歡提出疑問的人,知識就豐富。古人教給我們的有許多,就等我們去好好理解、思考。所以我們以后在學習中要不懂就問,實事求是,而且也要在空閑時間多讀讀《論語》、《孟子》之類的書,里面會教給你許多東西!
感悟論語對論語的感悟的(優(yōu)秀15篇)篇二
經(jīng)驗告訴我們,一個人是否感到幸福,對現(xiàn)實是否感到滿足,主要取決于個人的心態(tài)。確實,在今天這么一個不斷改革與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顯得更為重要。面對眼前千變萬化的世界,調整好個人的心態(tài),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樂,是我們每個人在現(xiàn)實中要解決的重要課題。只有站在個人心理的坐標系上,建立務實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職業(yè)生涯中有所擔當,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最為重要。
于丹教授把《論語》樸素、敦厚的哲理解讀后以現(xiàn)代人的理解方式傳遞給我們。正確處理理想與現(xiàn)實的關系,就工作而言,一個人的目標,不能好高騖遠,必須經(jīng)過努力可以達到;同樣,目標不能太小,不經(jīng)一定困難能夠實現(xiàn)的目標不可能帶來多大的勇氣,即便是實現(xiàn)了目標也不可能給我們帶來多大的快樂。同樣,對于一所學校目標的適切制訂,將會增強教職員工的團隊精神;遠大的理想,將激勵人們戰(zhàn)勝各種困難,勇往直前。
前一段時間于丹教授到日本講授論語心得,受歡迎的程度遠遠超過她的預期,這說明日本對儒家文化的重視程度超乎我們的想象。但現(xiàn)代日本等許多國家的政體和經(jīng)濟發(fā)展并非是靠儒家文化,靠的是現(xiàn)代制度創(chuàng)新與文化繼承兩者并行,不是全面拋棄,也不是全面保留。國家擁有現(xiàn)代政體,同時社會、家庭、個人也保留一些傳統(tǒng)的價值觀,這兩者并非矛盾,而是相輔相成。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制度與文化兩者同樣重要,孔子《論語》大力提倡傳統(tǒng)文化中對個人價值觀和修養(yǎng)有益的教導。
于丹的心得讓我體會到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和諧,什么是無畏。在于丹對《論語》通俗化的解讀中,無論是"心靈之道"還是"處世之道",無論是"君子之道"還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種大氣的胸懷,獨到的視角,加以審視、領悟,并用輕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來——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這就是于丹心得帶給人的美麗!
感悟論語對論語的感悟的(優(yōu)秀15篇)篇三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9日上午,孔子故里山東省曲阜市的杏壇劇場內傳出朗朗的誦讀聲。20xx多名少年兒童齊聲誦讀《論語》中的經(jīng)典名句和中國歷代名篇佳作明月高懸,孤燈一盞。橙黃色的燈光籠罩著周遭的一切。我正襟危坐于桌旁,在這樣一個寧靜而又安詳?shù)某醮旱囊雇恚屑毐痴b著一本藍色仿線裝的,薄薄的小書――論語。
從辯論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輸了,而且輸?shù)眯姆诜?墒侨绻麖纳畹慕嵌瓤础?鬃佑质勤A家,是大贏家。這是歷史證明了的,不是我說的。也許,真理本不是辯出的,而是做出的。
孔子何以獲勝,辯論為何不出這樣的道理,我不知道,天資太差,腦子太笨。但我知道孔子說了些什么,他說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學!如果你是人,你生活在一個群體中,不論你做什么:你去干革命,做領導,開公司,或是你去當土匪,做強盜,當惡霸。如果你想做強,作大,你就必須相信孔子說的,從這個角度說,孔子的道理,是永恒的真理!
說起生活的道理,生存哲學。我們中國人可是不會陌生。因為我們有五千年的等級社會的生活經(jīng)驗,世界上哪個國家也比不上。比如說: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爭權奪利,互相傾扎,落井下石,背后捅刀,見利忘義,過河拆橋,當面一套,背后一套,說的一套,做的一套,損人利己,假公濟私,猜疑嫉妒,暗地造謠,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還有什么,大家補充。
總之,我們中國人最不缺的就是智慧,尤其是生存智慧。中國人是適應力最強的生物,在任何的環(huán)境里都可以生存。并且還有一整套自我娛樂的方式,我們是最喜歡內耗,窩里斗,最容易忘記過去,最經(jīng)常變得麻木不仁,最喜歡隔岸觀火,充當看客的民族。好了,不說了,魯迅先生比我說的強多了,不敢班門弄斧。
魯迅先生原以為可以用筆做刀劍,用激烈的言詞,大聲得呼喊驚醒沉睡的中國人。可是她錯了,文學的力量微乎其微,魯迅本人也似乎被我們遺忘了。是毛主席率領的,手握著真正的槍桿子的百萬雄師,徹底改變了中國,用政治和經(jīng)濟的力量改變了中國人。可是很遺憾,毛主席也犯了一個錯誤,以為單單依靠唯物主義,辯證法,就可以改變人的精神。于是,他打倒了孔子。于是,有了今天的局面。
不論是孔子,毛澤東,還是魯迅,他們對人性善和惡的兩面都有著自己的認識,解決的方法也因自身的特質和所處時代而不同,至于結果,只有歷史去評說了。我在這里說的,不過是發(fā)一點牢騷罷了。
隨著我這并不聰明的腦子的一點小小的進步,我越來越感到:社會主義革命與其說一場經(jīng)濟和政治革命,不如說是一場人性的革命。如何能讓勞動者聯(lián)合起來,不是僅為自己的一點私利,團結一心,為捍衛(wèi)勝利果實而奮斗。如何保證那些代表人民掌權的人真正的為人民謀利益,而不是為了一己的私利,更不是做剝削,欺壓人民的奴隸主,地主和資本家。
非禮毋聽,非禮毋聞“的毅力和信念,是堅決的信仰和執(zhí)行,而非理論的探討。但我知道信念和毅力,這正是當今世界所缺少的(拋開對金錢的毅力和信念不算)――必會造成“群體短視“,也就是:不到黃河不死心,不見棺材不落淚。注定了我們只有在一次大規(guī)模的毀滅之后,才會在廢墟上建立這樣一種共識。
從這個角度看孔子,其意義有了極大的不同。孔子其實是最早的社會主義的倡導人,是第一從實踐上去探索的學者,只是方向有些不同――他的學說是對人性善惡的理解和把握,和各種實踐的操作方法。這同樣是儒家現(xiàn)代復興的基點所在!
孔子和毛澤東,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偉人。他們的思想境界高的超乎想象。他們一個用溫文爾雅的情感力量,一個用躬身親為的實干家力量。改變了中國。所以,我喜歡《論語》,喜歡《矛盾論》,《實踐論》,《論持久戰(zhàn)》,因為這些道理,不是辯出來的,是做出來的!
另外,本人工作學習很忙,實在沒時間去把我的文章總結發(fā)展了,還望見諒。作為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我的首要任務是了解社會,適應社會,而后才是改變社會,所以,不論是人性的善和惡,我都要瀟灑走一回了,不論這水多混,我都要摸一回的。也許有一天,我會出淤泥而不染,那時,我也許會寫出更有分量的文章吧!
文檔為doc格式。
感悟論語對論語的感悟的(優(yōu)秀15篇)篇四
于丹是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后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上解讀《論語》和《莊子》,社會反映強烈。有一次去中關村第一次簽售,那里人頭攢動,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以為那里出事了,后來才知道很多人蜂擁而上,想得到于丹的簽名。接車的人只好把于丹直接開到了地下車庫,乘著貨梯到了簽售現(xiàn)場。
雖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但其實于丹還是“臨事而懼”,于丹老師經(jīng)常給節(jié)目提出建設性意見,對很多主講人的講法有自己的看法,就去導播臺錄制一集關于《論語》的“百姓講壇”,由于反響很好,電視臺讓她繼續(xù)講下去,共安排了七講內容,這時,她的壓力很大,因為她一直是一個安靜的大學老師,自己還要進修,給學生上課,她有些害怕了,但想到電視臺對她的信任,她著手準備了,她準備得比第一次更認真,更細致,內容的邏輯性更強,材料也更豐富。她想到了“臨事而懼”后面四個字“好謀而成”。也就是說,遇到一件事,有點害怕,說明心里在乎,認真對待了,但不能怕得連這事都不能做了。要好好用自己的智慧,全心投入,認真謀劃,最后把它做成了。由懼到成,這個懼才有價值,如果懼到放棄,它就沒有任何意義了。每一集她都精心準備,聽取觀眾的意見,她最終獲得了成功。
她認為《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于里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這本書分別從“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等七個方面講述。她談到了孔子的人格理想的描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就是希望做到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如果自己的存在能夠讓這三種人心中有這樣的種種寄托,也就足夠了。她講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換個方法做,換個思路去做,學以致用,變通學習則是學習的最高境界。接著她引用兄弟倆把摔破的精美陶瓷罐子變成了裝修材料馬賽克,掙來了一大筆錢的故事和愛迪生讓助手測量梨形玻璃泡的容積等故事,引導我們真正的學問往往是在最簡單的地方,學以致用不僅是考察智商和情商,更主要的是看一個人的變通思維。
于丹的教學風格對于我們的學科教學和班主任工作有很大的啟發(fā)。她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面對《論語》,完成了一次自我心有所得的呈現(xiàn),進行了一次用普通民眾話語的溝通。人人都可以用自己的生命去還原一種經(jīng)典。她在大學里講課,其實,也是一個經(jīng)常講故事的人。由于讀的是傳媒專業(yè),有一個信念,當自己傳遞無效信息,用語流去襲擊受眾的時候,是不負責任的,傳播信息,不在于你傳遞的信息有多少,而在于里面有效信息有多少,就是人們要能記住你的東西。怎么記住?人們一般容易記住有情節(jié)的東西,感同身受的東西。因此,從單純的義理去闡發(fā),語流再龐大,也是無法記憶的,講的內容不同,學理層次也不同,可能有很多專業(yè)性的東西,用這樣的一種方式有意識地和大家溝通,一定要離現(xiàn)在的生活近,讓大家?guī)е蓡柸ベN近經(jīng)典。我想到自己作為教師,時常在與學生用語言進行溝通,面對越來越有個性的學生,總感到教育很難深入人心。從于丹老師的平實、樸素的講解,我再次明白了,教師在向學生傳遞某種信息時,應靈活運用各種事例,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只有讓每一句話打動學生心靈,讓學生銘記住老師的話語,教育才能真正體現(xiàn)育人價值。
感悟論語對論語的感悟的(優(yōu)秀15篇)篇五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選自《論語》里面的《為政》,這是《論語》里給我感受最深的一句。是說:“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就是智慧。”這句話雖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對現(xiàn)代人有著深遠的教育意義。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句話包含著一個道理:不論做什么事情,都要謙虛誠實,切不可不懂裝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我們要報以謙虛誠實的態(tài)度去對待,有不懂的問題,應當及時向別人求教,甚至是“不恥下問”,如果不懂裝懂,敷衍塞責,最后只會害了自己。
比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這是很正常的,這時候應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師同學請教,而有些同學總是偷懶,想湊湊合合混過去,給自己找各種各樣做錯了的理由,總認為自己的錯誤僅僅是個失誤,這樣時間一長,就必然會漏洞百出。
讓我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做一個于人于己都誠實的人吧!
感悟論語對論語的感悟的(優(yōu)秀15篇)篇六
論語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儒家經(jīng)典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行,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論語中不僅涵蓋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也具有超越時空的智慧和價值。在我認真閱讀論語的過程中,不斷體悟其中的精髓和思想,受益匪淺,讓我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體會。
第二段:強調“學習”
在論語中,經(jīng)常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孔子曾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強調的是只有不斷地學習和反復習題,才能真正掌握知識和技能。在現(xiàn)代社會中,這一點同樣非常重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才能在變化多樣的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第三段:談論“仁愛”
論語中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仁愛”。孔子曾說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強調的是待人以仁的道德標準和自我約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定要想著為他人著想,謙虛謹慎,不妄自菲薄,不妄自尊大。這不僅是人性美的體現(xiàn),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
第四段:探討“誠信”
在論語中,也經(jīng)常提到誠信的重要性。孔子曾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強調的是待人以誠的品質和自我要求。在現(xiàn)代社會中,誠信是一個人的重要的競爭力之一。只有誠實守信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才能夠獲得事業(yè)的成功。
第五段:總結。
論語是中華文化的精華和典范。其中蘊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和智慧,對于我們的人生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我通過閱讀論語,不僅體會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也從中汲取了很多生活和工作的啟示。學習要堅持不懈,做人要講究仁愛,處事要遵循誠信。這些都是在論語學習中,我們應該不斷體會和領悟的。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反思,我一定會不斷成長,為社會做出更加積極的貢獻!
感悟論語對論語的感悟的(優(yōu)秀15篇)篇七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二十個篇章,言簡意賅而又面面俱到地講述了人世之道。
《論語》的學而第一篇中,我記憶猶新的是這句: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白話文的說法就是:花言巧語,一副討好別人的臉色,這種人很少有仁慈的。
細想之下,與現(xiàn)實生活非常貼切。這些人,之所以討好他人,無非是看在那個人的地位、權利與金錢上,希望這樣的虛情假意可以得到他人的贊許,使自己在烏合之眾中脫穎而出,得到官職、金錢與權勢。如果所討好的人失去了金錢,失去了各種權利,這種偽君子就會翻臉不認人,將原先不能稱之為交情的“交情”一筆勾銷,絕口不提。就算原先被討好的人問起,也只會被很不耐煩地打發(fā)走。這時,后悔、憤怒都因為金錢與地位的失去而喪失了發(fā)泄的權利。
花言巧語的人,通常都心懷鬼胎。真心的贊美不需要過于華麗的詞藻。他們的最終目的都是一致的:用關系登上高位,再用言語迷惑當時的上級,討的歡心,再借此關系高升……如此循環(huán)。這類人,在社會上,更確切地說是在職場上早已數(shù)不勝數(shù)。
在生活上,這類偽君子也不算少。一些小販,為了推銷不合格的商品,除了夸大商品的功效外,還會百般討好客人:事業(yè)有成、學習進步、身體健康、萬壽無疆、萬事如意……說這些話的時候還滿臉堆笑。這些假心假意的祝福讓顧客盛情難約,不由自主地掏錢買下。等到發(fā)現(xiàn)商品的劣質后,小販早已不知去向。
做一個真實的人,杜絕虛偽。腳踏實地,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努力所換來的一切。無論如何,都問心無愧。
感悟論語對論語的感悟的(優(yōu)秀15篇)篇八
不少初讀這一章的小孩子,都把它當成是繞口令。不過,對這種深奧的哲理,可能也只有這樣表達,才能更接近事情的真相。
大約和孔子同時代的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對于“知”與“不知”的問題,也作過一個有趣的表述:
他在海邊的沙灘上,畫了一大一小兩個圓,然后對他的弟子們說:圓畫的越大,圓線所接觸到的圓外的沙子就越多。如果把一個人的知道的東西比作圓圈里的沙子,那么,他他知道的越多,他所接觸到的不知道的東西就越多。
由此可見,“知”和“不知”是一對孿生兄弟,它們是相互依存的,也是對立統(tǒng)一的。沒有“不知”,就不足以顯出“知”的價值;沒有“知”,也就無所謂“不知”的存在。只有對“知”和“不知”有一個正確的態(tài)度,才能算是真正的“知”。
孔子說的“由”,就是仲由,名字叫做子路,仲由是他的字。在孔門弟子中,是比較著名的一位,性格外向,心直口快,因而也缺少城府。可能他有點自以為是吧,才有孔子對他的這一番教誨。
在人們印象中,孔子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良師,不是好發(fā)脾氣的人。但是,在這一章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圣人。他有點聲色俱厲,也有點恨鐵不成鋼。這,似乎更符合他因材施教的特點。
我想,在孔子的一生中,他關于“知”和“不知”的論述,應該不是就這么一句。他的弟子們?yōu)槭裁捶且堰@一段顯然影響子路“光輝形象”的話編入《論語》呢?在開始編纂《論語》的時候,子路的形象應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在這段話中,他卻要像一個小孩子一樣,受到老師的教訓。
這,是不是對子路的不尊重?
不是。當初孔子給子路講這一番話,大概不會是在大庭廣眾之中,那樣是不符合孔子修養(yǎng)和個性的。那么,我們就有必要考究一下,這句話是怎樣流傳出來的呢?當時不會有其他人在場,也不會是孔子宣傳的。最大的可能,就是子路自己說出來的。即使是圣人弟子,子路肯定也有很多缺點。但是,“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他聽了孔子的這番話,也許不一定立即改掉自己的缺點,但是,他肯定經(jīng)常用這句話來教育自己,并且用來教育自己的弟子。于是,這句訓斥子路的孔子語錄,就廣為流傳。
一句圣人訓斥賢人的話,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婦孺皆知,膾炙人口。這不僅僅體現(xiàn)了圣人實事求是的思想風范,同時也體現(xiàn)了賢人光明磊落的人格風范。
這,更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圣賢尚且如此,我們還有必要故意美化自己、文過飾非嗎?
我們要象子路一樣,不以不知為恥,不要強不知為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不但是明智的,同時也是勇敢的,因此更是光榮的。
感悟論語對論語的感悟的(優(yōu)秀15篇)篇九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像一面明鏡,開啟了我塵封的心扉,照亮了我前進的道路。通過學習,我對自己的工作和如何做人,有了更深的感悟。
首先我認為,對我們來講,這樣的培訓太及時了。因為在未學習之前,我的腦海里總認為《論語》一定非常高深莫測,在現(xiàn)代社會中談論《論語》,未免太過時了。原來我以為那是過去封建社會孔夫子他老人家教書育人的老教條、老方式,可是經(jīng)過于丹教授的精辟解釋后,才知道《論語》的文字如此之“簡”,而含義卻又如此之“深”。所以,這樣簡單的道理能貫穿于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是有深刻的文化根源的。
于丹教授說道:“天地行為一體,而人為萬物之靈。”有了人之后,是要有人的思想與精神的,作為一個國家,一個軍隊,可以沒有糧食,沒有武器,但卻不能沒有精神。所以塑造人的思想與精神是何等重要。結合現(xiàn)代社會,一個企業(yè)、一個組織中最為重要的也是“人”的精神塑造。一個企業(yè)、組織塑造員工的'團隊思想、團隊精神,就是企業(yè)文化的一種體現(xiàn),且不談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重要性,一個沒有核心的企業(yè)是沒有凝聚力的,更談不上團隊精神和企業(yè)文化。在此,通過這樣的培訓,讓我們普通的員工感受到了企業(yè)管理者的用心良苦,也受到了深深的感染。新紀元是個有凝聚力的企業(yè),因為它的管理者不但在為它創(chuàng)造良好的經(jīng)濟效益,也在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它的企業(yè)文化,并讓這種文化去感染每一位員工。
在學習中,有一節(jié)內容為“人生的追求是什么?何為真正的幸福和快樂?”作為現(xiàn)代人,在這個鋼筋混凝土構筑的都市里,難免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不如意,遭遇事業(yè)受挫,身纏疾病,惡語中傷等不盡的苦惱。是啊,生活就是這樣,不管你愿意還是不愿意,苦惱總是會不期而至。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人們都在苦苦追尋著自己的最大目標——幸福與快樂。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和快樂呢?于丹教授告訴我們,其實,幸福和快樂存在于內心。我們現(xiàn)代人往往把它看作身體之外的房子、票子、面子、位子、車子等等。于是為了這些所謂的東西就有了隨之而來的無盡的攀比與苛求,最終可能會得到些東西,而內心卻無法真正地幸福與快樂,只有苦。這道理講得多么真實啊!于丹教授還告訴我們,其實真正的幸福與快樂就是一種體驗,它既簡單又樸實,關鍵是保持怎樣的心態(tài),只要時刻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幸福與快樂無處不在。嚴寒孕育著春的生機,失敗總是在成功到來之前,挫折總是會有經(jīng)驗的積累,機遇總是在矛盾與痛苦的選擇之后,去體驗吧,拼搏之后總會有收獲,苦難之后肯定會有甘甜。古人李漁說過,“樂不在身而在心。心以為樂,則境皆樂;心以為苦則無境不苦。”這也像《論語》中所說的“人類苦苦追尋的幸福與快樂就在人們的內心情感中”。看了這樣的闡述,我仿佛明白了。知足者常樂。
我是一名來自外地農(nóng)村的婦女,來到繁華的大都市,曾做過洗碗工、粗加工以及其它外來工都做過的工作,其中有酸有甜,有苦有樂。而現(xiàn)在的工作,比較穩(wěn)定,收入固定,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團隊里,有著良好的工作氛圍,我感到非常的滿足,我每天都可以用飽滿的熱情去面對工作,盡管在工作中會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我的同事都會在這種時候及時給予我?guī)椭c諒解,所以,我非常感激。正如于丹教授講的那樣,“作為一個人,要有感恩的心態(tài),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感悟論語對論語的感悟的(優(yōu)秀15篇)篇十
在人的一生中有許多的星星引導你去前進,而讓我轉變的就是一顆星,那個照亮了我生命的啟明星—《論語》。
《論語》是孔子所說的話,每短短的一句話都有著很深刻的道理。有天地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交友之道,志向之道,人生之道等等。
我還是一名中學生,最社會,對世界,對現(xiàn)實之中的事情,還處于懵懂的時期。我正處于人生的路口,不知從何處動身,或許,踏錯一步就會進入那無底的深淵無法自拔,在當今社會中,有許多的誘惑,電腦、嬉戲、賭博、毒品……都在危害著我們成長的環(huán)境。但從《論語》中我找到了方向,就像魚蛋阿姨說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知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須要的那種歡樂的生活。”在我來說,學習第一,我們正式學習的年齡,在正確的時間要做正確的事。
張若虛在《春江花日夜》里樹皮:“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像……”生命是渺小的在茫茫人海中,人如一滴水。生命雖然很小,但我們還是須要規(guī)劃的要有方向的。我也有了我的方向:學而第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摯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老師傳授的學問你會嗎?我想說是了學習的時候了,學習是很重要的,學而第一,為自己的'將來而打拼!為政其次,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做人要正直,要有道德,講道德,在高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也是須要道德的。講話為名,有禮貌。促進到的法治社會的發(fā)展。
在《論語》中的不斷探究,我發(fā)覺我的心靈成長了許多。當然,在《論語》中不只是我說的這些,還有許多值得學習的。
雖然在古代社會與現(xiàn)代社會有不不同。但連古代人都明白的道理,你都做不到,你又怎樣去面對現(xiàn)代社會呢了?連古代經(jīng)典中還有許多須要我們去學習,去借鑒。《論語》點亮了我的生命,讓我感悟了成長。
你找到屬于你自己的啟明星了嗎?
感悟論語對論語的感悟的(優(yōu)秀15篇)篇十一
《論語》是一部記敘孔子的理想,志向和觀點的著作,是通過追憶孔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與思想感情,從而給我們展現(xiàn)一個有血有肉,生動親切的孔子形象,也通過孔子的話語給我們傳達了許多頗具意義的深刻道理。換句話說,《論語》就是一部活的道德教科書。其中所展現(xiàn)的孔子思想有:提倡“仁愛”,倡導人本主義思想,熱愛文化,追求卓越,勤奮好學等。其中我對孔子所倡導的“人本主義思想”最為感興趣,因此,我從他的人本主義思想角度為切入點重讀了《論語》,為的是更好地理解其中關于孔子的人本主義思想內涵,進一步了解這個流傳千載的偉大思想家。
如果說《論語》中關于孔子的人本主義思想有多種內涵和體現(xiàn)的話,那么我覺得以“仁”為核心的價值觀念是其中最核心和主要的內涵。“仁”作為孔子最主要的思想觀念,反映了他對理想人格和美好品質的追求。他曾經(jīng)解釋“”的意思為愛人,即是以人為中心來展開闡述的。如《論語。顏淵》中他回答弟子什么是仁的時候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即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強加于別人身上。我把這理解為是一種“愛他人”的人本主義思想。又如《論語。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想要立身于世也要幫別人立身于世,自己想要發(fā)達也要幫助別人發(fā)達。另外他在闡述“仁”時說“力仁由己,而由人乎?”“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我覺得這是告訴我們愛人是發(fā)自于人的內心的,別人不能左右你的思想。同時人要靠自己,要學會自愛。因此,我把這理解為一種“愛己”的人本主義思想。但是,在我看來,用“愛他人”“愛己”不足以說明孔子這種“愛人”的人本主義思想,還應該體現(xiàn)在更大的范圍內,即“愛天下人”。這種愛是沒有國界和種族之分的。還有,雖然他提倡有等級的愛,但是他仍然愛普通百姓,仍會因為愛他們而反對暴政,對百姓的痛苦表示同情。另外,對天下人都按照義來對待,如《論語。里仁》里寫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于比。”這些都體現(xiàn)了孔子的博愛和人道主義精神,是一種“愛天下人”的人本主義思想。
在儒家的觀念中,認為人的自覺性是發(fā)展的一切動力之源。這就強調了人的能動性和自主性。因此,在《論語》我們也可以看到孔子認為人們要聽自己良知的心聲,重視人的作用,如《衛(wèi)靈公》中他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認為人是主宰一切的主要因素,是人能夠把道發(fā)揚光大,不是道使人變得偉大。這種“個體的人性自覺”我覺得是人本主義思想又一可貴的內涵。那么在《論語》中,這種內涵到底是怎樣體現(xiàn)的呢?經(jīng)過思索字句和總結,我把它概括成以下幾點:第一,孔子認為人具有極大的自覺能動性,如人可以有一種發(fā)自內心的善良意識,“我欲仁,斯仁至矣。”對此,我的理解是人的內心想要善良的話,就會獲得善良,這種善良不是從外界別人強迫我們擁有的,而是從我內心產(chǎn)生的,這也算是一種人性的自覺意識。又如《子罕》中“譬如為山,未成一簧,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簧,進,吾往也》”無論是停止堆山還是前進填地,都是“我自己”決定的,這也是強調了人自身的決定作用。第二是孔子提倡人要自覺地完善自己的思想品德,要經(jīng)常反省自己是否有需要修正的地方,通過自我的自覺行為塑造一個完美的人格。如《論語·學而》中曾子也說過“吾日三省我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說明人要經(jīng)常反省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又如在《論語·憲問》中,子路向孔子問道君子是怎樣的人時,孔子答道:“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即君子要修養(yǎng)自己,從而達到保持恭敬的態(tài)度,使上下左右的人安樂,使百姓安樂的境界。這里的“修己”便是一種自覺的人性。第三是孔子主張人要發(fā)現(xiàn)人生的光明,人生真正的美和價值,追求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如他說的“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以求道為志向,以道德為根據(jù),遵循仁愛法則。這表現(xiàn)了他追求人生價值的積極的方面。總之,這三方面就是我所理解的關于孔子“個體人性的自覺”的人本主義思想內涵。
此外,在所有解釋孔子人本主義思想的內涵中,有一個最讓我感到親切的,就是“熱愛和向往人間真情”的內涵。因為我認為這不僅是他的一個理想,更是他貫穿一生的最為閃光的地方,也是塑造他那平易近人,有血有肉形象的一點。使人在品位《論語》時處處感受到他那濃郁的人情味。從《論語》記載可以看出他非常向往人世間那真誠感人的真情的。例如他在教導學生時,常常表現(xiàn)出對學生學習知識之外的關懷,如學生的身體,家庭也會親自為學生操勞,熱心幫助學生度過困境。在弟子冉耕生病時,他會親自到弟子家中探病,鼓勵弟子,表達自己的悲痛之情。在顏淵去世后,他會痛哭。在日常生活中,他雖然是一個嚴肅的師長,但是在感情上,他卻與學生真誠相待。“誨人不倦”“有教無類”等都能反映他對他人的用心。可見他一生中都在追求這種無價的人間真情。
總的來說,在以孔子的人本主義思想角度為切入點讀《論語》這部作品時,我又發(fā)現(xiàn)了更多關于它的可貴的思想價值,如我從《論語》中以自己個人的理解,再加上一些文獻的支持,就把孔子的人本主義思想內涵在《論語》中的體現(xiàn)歸納為:以“仁”為核心的價值觀念;對人類現(xiàn)實的關心;人的自覺性;熱愛和向往人間真情。這些內涵都使我對《論語》的理解產(chǎn)生更多獨特的視覺,收益匪淺。
感悟論語對論語的感悟的(優(yōu)秀15篇)篇十二
當我接過這部書時,心中不禁充滿了激動。這么書是多么珍貴,多么有內涵,多么有分量。讀這部書時,就是與作者孔子進行了一次心靈的對話。讓我們拿起這部書,一起讀圣人之言,明處世之理。
在這部書中,有一句話是值得我們學子深思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光從這古文上來看,也許我們并不能深刻了解其中的深刻含義,反而會覺的云里霧里;如果把它翻譯成我們能看的文字,其中的含義就一眼會看明白,細細品嘗后,說不定就有不同發(fā)現(xiàn),會讓我們受益終生。孔子說:“學習知識并按時溫習它,不也是會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修養(yǎng)高的人嗎?”事實上的確如此,學生學生,應該把學習放在第一位,讓自己成位道德修養(yǎng)高的人啊!這就是所謂的“學而第一”啊!有句成語叫莘莘學子,意思是講一位學子應該努力可苦而不是心浮氣躁。知識學過了,不能立刻把它丟到一旁去,應該把它再拾起來,反復溫習;反復推敲:反復鉆研,不能草草了事,久而久之,這個知識就會在你的腦中逐漸淡忘。相反如果你努力用功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細讀這部《論語》,真的令我們獲得了許多珍貴的東西,這簡簡單單的幾行字,蘊含著太多的深刻而令人沉思的處世之理。孔子真可謂把他畢生所得統(tǒng)統(tǒng)毫無保留地留給我們這些無知的后人,時刻提醒這我們,教育著我們,令我們生活在21世紀的孩子們再一次成為“莘莘學子”。孔子從小就認真踏實,孜孜不倦,如果現(xiàn)在的我們有他的三分之一的孜孜不倦,不,哪怕我們只有他的八分之一的'勤奮踏實,那我們的祖國將會更加欣欣向榮,更加繁榮,更加富強!讀著孔子與他的《論語》,會讓我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他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時時刻刻觸動我們的心弦。哪怕再過一百年,再過一千年,《論語》這部書都會給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帶來一次次心靈的撞擊;無論走到哪里,《論語》都將會是千千萬萬中國人民的優(yōu)秀指航標。
感悟論語對論語的感悟的(優(yōu)秀15篇)篇十三
從小到大,我們都在受《論語》影響的社會中長大,從學習到生活,我們的行為處事的標準無一不與儒家思想密切相關。讀了論語,更覺得是如此。
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他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其仁義禮智信是孔子學說的基石和支柱,也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核心內容,成為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fā)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孔子學說中涉及到仁學、義利,禮樂智和、誠信、和諧、人生、君子、孝道、正直、朋友、修身、好學、志向、憂患、教育、德育、為政、用人、為官、飲食、感恩等多方面的內容。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孔子關于朋友方面的論述。
有一首歌唱到:“千里難尋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歌詞雖然淺顯,卻把朋友對于人生的意義說得很到位。“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就充分顯示了朋友在孔子的人生當中是一件令人快樂的事。我非常認同一句話:親情是最讓人覺得溫暖的,愛情是最讓人覺得甜蜜的,而友情才是最讓人覺得快樂的。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使佞,損矣。這句話明確的告訴我們,要和正直的人交友。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治理強調我們要和君子做好朋友。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yōu)樽约汉图胰藠^斗,然而在這奮斗的過程中,與自己共同度過的,更多的是我們的朋友,朋友之間互相鼓勵,互相支持,互相幫助,才會使通往成功的路上,不那么孤單,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無論是什么性格的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朋友,而這種關系得以維系的橋梁就是信任與誠信。兩個人的相處,如果沒有信任可言,那么這樣的關系是不會持久的。答應朋友的事,一定要盡力做到,不能做到的就不要隨便答應。
讀孔子的《論語》,我更加深刻的領會了朋友對我的重要性,也學會了如何去交朋友,要交什么樣的朋友,一句話,讀《論語》,我受益匪淺!
在現(xiàn)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jīng)離人們越來越遠,圣賢與經(jīng)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jīng)典,以經(jīng)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xiàn)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tài)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讀于丹說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工作的專心執(zhí)著,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在現(xiàn)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xiàn)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給予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tài)度。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huán)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么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jīng)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huán)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
平時,總喜歡看一些純文類的書籍、目的也是想凈化自己的心靈,蕩滌內心的浮躁,但這種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轉移較之于自內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從容實則“其遠差矣。”能將一部《論語》經(jīng)典講得深入淺出,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國學造詣。
品味人生,修身養(yǎng)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tài)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tài),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感悟論語對論語的感悟的(優(yōu)秀15篇)篇十四
現(xiàn)代人面臨一個耳熟能詳,但又一知半解的話題——“壓力就是動力。”
我們只能理解到壓力能夠產(chǎn)生動力,至于產(chǎn)生動力以后的結果究竟是什么?卻從未想過。最近在看百家講壇中于丹《論語?莊子心得》時,看到于丹舉出的一個十分經(jīng)典的例子,不妨寫來與大家共賞。
“英國一個實驗室,用3個南瓜做試驗。一號南瓜任其自由生長,二號南瓜每天適當施加壓力,三號南瓜每天將壓力施加到最大限度,每次都要壓到滋滋地冒水,而以不壓碎為止。這樣長此以往,直到南瓜成熟的時候,將其同時摘下,放到案板上,用刀來砍。結果是:一號南瓜手起刀落成了兩半;二號南瓜卻要用盡全身力氣,死勁砍下才能將其砍開;三號南瓜用刀砍,刀卻彈了回來,用鋸子鋸,鋸子也彈了回來,一般利器都無法將其剖開。”
從這個實驗可以看出,不施壓的擋不住利器輕輕一擊;稍加施壓的擋不住利器猛烈襲擊;施壓到極限的一般利器都無法剖開。
南瓜尚且如此,人,長期在極度壓力下更能鍛煉出驚人的能力,比如特種兵,那個不是九死一生中鍛煉出來的好漢。
孟子對這個現(xiàn)象有獨到的論斷:“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又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這兩段,前一段說的是困難對人的壓力所造就的成就;后一段講的是多種多樣的壓力。
試看有成就的人,誰不是經(jīng)受了無比壓力才能獲得成功。毛爺爺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在長征那曠古絕今的壓力下,他才鍛煉出了擎天柱般的氣魄,成就了偉大的事業(yè)。
勿容置疑,壓力對任何承擔的人來說都是痛苦的,誰不愿意自由自在,誰不愿意享受清福?但是這樣的后果會使人逐漸懶惰,不求進取,造成不堪一擊的悲劇,南瓜的實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因此,即或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我們也要學會自加壓力。因為在這變革的時代,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人們隨時都會承受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工作的人自不待說,就是退休的人都要面對兒子、房子、妻子、票子等等一系列生活帶來的壓力。所以我們只有勇于面對壓力,正確處理壓力,化壓力為動力,才能鍛煉出抗衡壓力的能力。
以此看來,壓力就是動力,動力產(chǎn)生能力,能力決定成敗,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二、精神食糧不可忽缺。
人沒有物質是難以生存的,連三歲小孩都會贊同這個事實。
但是要說人沒有精神也難以生存,卻未必人人茍同。于丹在談到這個問題時列舉了一個生動的寓言。
秋天,三個田鼠準備過冬物資。一號田鼠主動承擔起儲藏糧食的工作,二號田鼠主動承擔起儲藏取暖物質的工作。
這兩個田鼠每天來來往往地往洞中搬運過冬物資,而三號田鼠卻整天無所事事地東逛逛西蕩蕩,東張張西望望,一二號田鼠實在看不下去了,就說:“我們都在忙,你也該找點事情做做,不然漫長的冬天怎么過得去?”
三號田鼠說:“你們忙你們的,我正在尋找著我的工作。”
那兩只田鼠聽了很是氣憤,但又懶得與他辯解,心想:到過冬的時候再與你理論!便各自忙著自己的事了。
寒冷的冬天說來就來,由于他們提前儲備了取暖的物質和糧食,于是在洞中舒舒服服地過起了冬天。一二號田鼠這時開始數(shù)落起三號田鼠:說他秋天什么事都不干,只知道游蕩,現(xiàn)在卻厚顏無恥地享用他們的食物。
三號田鼠說:“到時候你們就知道我的工作并不比你們輕松。”
一二號田鼠以為他在耍無賴,便嗤之以鼻,不予理睬。
開始他們有吃有喝,日子還過得去,可是一個多月后,他們對這種不見天日的日子開始厭倦,一二號田鼠的心情煩躁起來。
這時三號田鼠不慌不忙地說:“你們別急,我來給你們講故事。”
一二號田鼠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主意,就圍著他坐下了。
三號田鼠便將自己在秋天聽到的,看到的娓娓道來,一二號田鼠聽得津津有味,就像他們親眼看到了秋天那天高云淡、金黃色的田野、和田野上忙碌的人們,還有人們在談論一些古往今來的故事。
不知不覺中春天已悄悄來臨。當他們精神煥發(fā)地走出洞時,一二號田鼠才恍然大悟:原來三號田鼠整個秋天看起來雖然什么也沒做,但是他卻在收集著過冬的精神食糧,要不是有了他的精神食糧,漫長的冬天還確實難過。
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人們在物質條件基本滿足以后,必然會追求精神上的享受。這也是改革開放剛開始,人們都以經(jīng)濟效益為中心的時候,中央為什么高屋建瓴地提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道理。否則,當我們在物質條件逐漸豐富起來的今天,才感覺到精神食糧的缺乏就晚了。我們現(xiàn)在就不會享受到如此豐富多彩的文藝生活和先進文化成果的回報。我們的生活就會像跛了足一樣失去平衡。
精神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他無時無刻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就像我們始終離不開自己的影子一樣。
每個人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無不體現(xiàn)著一種精神,對于這一點,莊子在《德充符》一文中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講話:“我曾經(jīng)出使楚國,路上看到一群小豬正在吃母豬的奶,沒過多久,它們驚慌地從母豬懷里跑開了。這是小豬發(fā)現(xiàn)母豬再也不像往常那樣關注他們——已經(jīng)死了。可見小豬并不愛母豬的形體,而是愛著能夠指揮母豬形體的精神。”(白話翻譯)。
這充分說明了動物最可愛的是精神,而人又是萬物之靈。“靈”就靈在精神上,所以人一旦離開了精神,與行尸走肉沒有什么區(qū)別。
“精神”雖然是無形無象的,但是它卻無時無刻不在指揮著生動活潑的形體,發(fā)揮著無形無象的巨大作用。
所以人,要有精神上的追求,生活才能有滋有味,而精神追求離不開對先進文化的學習、借鑒、運用,可見先進文化就是我們的精神食糧,它能培養(yǎng)出我們的浩然正氣,例如:抗日戰(zhàn)爭時期,人們一唱起《黃河大合唱》《大刀進行曲》等歌,自然會有一股奮勇殺敵的浩然正氣由胸中直沖頂門。
因此在物質條件逐漸好轉的今天,我們應更多地注重精神食糧的搜集,為美好的生活增添更多光彩。
三、奉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沒有經(jīng)過特殊錘煉的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都以自我為中心向外延伸。這看起來沒什么錯,因為沒有了自我,便沒有了與自我相聯(lián)系的一切。
然而現(xiàn)實卻徹底粉碎了人們的這種觀念。于丹在闡述這個道理時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有趣的神話。
有一個修煉快要成仙的人,看破了紅塵,他很想知道天上和陰間究竟是怎么回事,于是他先下地獄去看看陰間的情況。
一進去便看到那里的人一個個瘦骨嶙峋,奄奄一息,他覺得奇怪,便留心觀察,結果發(fā)現(xiàn)所有人手上綁了一個一米多長用來吃飯的瓢,可是到開飯時誰也沒有辦法將食物放進嘴中,一個個餓得嗷嗷直叫。
他想閻王也太殘忍了,怎么想這么個餿主意來整治人?還不如我們人間。于是他又趕往天上。
奇怪的是天上的人與地獄的人一樣,也綁了一個一米多長用來吃飯的瓢,不同的是他們一個個紅光滿面,神采奕奕。
這是什么原因呢?到開飯時他才明白了其中的緣由:天上的人進餐是先喂別人,等對方吃飽了,對方再反過來喂他,因此一個個酒足飯飽,沒有人會因為吃不到食物而犯愁。
他這才明白天上與地獄的區(qū)別只在一念之間,做人與成仙也只是一念之間。怪不得老子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又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勝;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還說:“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奪之必故與之,”
他終于明白了老子的那段:“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道理,說穿了就是奉獻精神。
這個神話所表達出來的觀點,與老子《道德經(jīng)》中所闡述的一系列道理都是相通的:先無私然后才能成其私;不與人爭天下才沒人能夠與你爭;要想獲得必先給予等等類似的觀點在《道德經(jīng)》中隨處可見。
其實天下所有事,下細想一想,都是先給予然后才有獲得。有首《愛的奉獻》唱得好:“這是心的呼喚,這是愛的奉獻,這是人間的春風,幸福之花處處開遍。這是生命的源泉,在沒有心的沙漠,在沒有愛的荒原,死神也望而怯步,幸福之花處處開遍,啊!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所以“奉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奉獻也不例外。即便是送人蘭花還手留余香啊!
感悟論語對論語的感悟的(優(yōu)秀15篇)篇十五
關于閱讀,我曾經(jīng)聽到這樣一個觀點:“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意思就是說,如果閱讀高品位的作品,我們得到的僅僅是“中”,如果在“中”的層面閱讀的話,我們得到的只是“下”。如果我們所讀的書是在“中”或者“下”的層面,那即使我們讀了不少的書,也不會有生命意義的提升。也不會有因閱讀而感悟生命快樂的飛越。基于這一點,受《余丹論語心得》的影響,我逼迫自己利用假期讀完了《論語》這本書。
說實在話,讀完了這本書,我沒有感覺自己有多大的飛躍。因為我第一遍讀的時候,很多的時間都花在“校準字音,弄懂字面意思”的上。盡管如此,我還是簡單的談談我自己一點兒小小“得”吧!
第一,增長知識。比如“周朝的六藝教育”,以前聽過“六藝”,但不知道具體是什么,讀了論語之后就明白了為何說,“禮射觀人品”等等。又比如,“登堂入室”我以前只是認為“堂”就是前屋,“室”就是內室。讀了論語里面——“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才明白,原來登堂入室是圣人教育步步引進,由淺入深的教學層次,他們分為入門,上階,登堂,入室。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在這里就不一一說了。
第二,了解歷史。《論語》佐證了春秋時期一個階段里的歷史真實。《論語》記載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里面很大篇幅記載了孔子的言論、行為,透過這些可以看到春秋時期的孔子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所經(jīng)歷的歷史事件。盡管很大部分內容是孔子和弟子們的問答,有的是與諸侯國君、卿大夫或其他人士的問答,也有孔子弟子的一些言論,但這些足夠讓我們了解春秋時期的歷史和人文環(huán)境。
第三,汲取智慧。比如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第四,有感于“仁”。有人宣稱半部論語治天下,孔子在這部書中,主要是宣揚“仁”。“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在《論語》中有處于重要位置。簡要分析一下孔子關于“仁”的思想。
例如“仁者愛人”的思想我們都很熟悉,短短四個字,我想其中至少包含了三層意思:其一,要做仁者,就應當學會關愛別人;其二,作為仁者,就要有相應的高尚品質,愛人就是最好的表現(xiàn);其三,愛人,可以理解為友好的與周圍的共處,這四個字無疑又是在教我們交友的方法。“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益友如純良的美酒,愈品愈濃,和這樣的人交往,可以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品德,去除內心的雜念,“良師益友”這個道理大家都是明白的,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會豐富自己的思想境界。此外,孔子認為能做到恭敬、寬容、誠信、聰敏、慈惠這五種品德的人也就可以稱得上是仁者了。
《論語》這樣一部“大部頭”的書,初讀一遍,不知道自己是否算是“入門”,“上階”?
期待著自己也能“登堂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