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初一教案能夠幫助教師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和資源,提高教學效率。10.在下面這些精選的初一教案范文中,你可以找到一些有關于如何評估學生學習成果和調整教學策略的探討。
寓言初一教案(優秀20篇)篇一
1、感知斑羚飛渡的過程,體悟飛渡場面的悲壯。
2、反思人類行為,學習斑羚在飛渡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精神。
3、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愛生命,學會感恩。
【教學。
方法】情景教學法、有情朗讀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法、聯想拓展法。
【教學。
重點】培養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合作探究斑羚精神。
【教學。
難點】培養學生關注生活,關愛生命,學會感恩的情感。
一、聯想想象,創設情景。
“上節課我們一起走近沈石溪的《斑羚飛渡》,在這個神奇的世界里,一群生性溫順的斑羚,在面臨種群滅絕的生死關頭,為我們上演了一幕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壯舉。那一群悲壯的生靈讓我們震撼,那一個個隕落的身軀,讓我們淚流滿面,那一幕生死的抉擇,將永駐你我心間。”
二、經典朗讀,鎖定飛渡。
溫馨提示: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有感情的朗讀第9段。
1、圈畫動詞,用簡潔的語言描述斑羚飛渡的畫面。
半大斑羚朝前(飛奔),同時,老年斑羚也快速(起跑),到懸崖邊緣,半大斑羚縱身(一躍),朝山澗對面(跳)去,老年斑羚(緊跟)在后面,頭一(鉤),也從懸崖上(躥躍出去),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一高一低.半大斑羚在老斑羚背上(猛蹬)一下,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墜的身體也再度(升高),輕巧地(落)在對面山峰上,而老斑羚則筆直(墜落)山崖.
2、圈畫動詞,發揮想象,畫出飛渡的情景。(我參與,我展示)。
3、試著利用手勢比劃飛渡的情景。(結合文字,嘗試動手,同伴交流,體驗快樂)(我比劃,我快樂)。
三、分析形象,突破重點(老斑羚的形象)。
我們現在根據文意,完成這樣一個比喻:(我仿寫,我接龍)。
老斑羚像跳板,助同伴跨越了死亡之崖;。
老斑羚像——---,---同伴----------------;。
老斑羚像——---,---同伴----------------;。
老斑羚像——---,---同伴----------------;。
老斑羚像——---,---同伴----------------;。
四、聯想拓展,激活情感。
本文中的斑羚已經不再是自然意義上的斑羚,而是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的化身。我們生活中有哪些“斑羚”?請向同伴講述你所知道的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我講述,我聆聽)。
五、回味暢想,盤點收獲。
在甘萍的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中結束。
寓言初一教案(優秀20篇)篇二
教學反思更有利于教師的提升,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人生寓言》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到您!
反思一:激趣導入。在課文導入中,根據七年級學生好動活潑、爭強好勝的特點,我出示他們已讀過的寓言讓學生猜猜看,比比誰讀的寓言多,學生學習這則新課的學習興趣與熱情被充分激發。為后面的環節作了很好的鋪墊,教師必須準確地把握并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點,才會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反思二: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教學要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要讓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這堂課的教學中,我充分關注教學對象的情感體驗,并抓住了課文與學生的情感契合點。在學生學完了這兩篇寓言后,我分別設計了問題:你從這一則寓言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以及你能結合我們的生活體驗,說說我們可以從白兔身上學到些什么?這個寓言告訴我們,厄運能使脆弱的人堅強起來。正所謂“保薦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你能結合古今中外中的事例來談一談你的看法嗎?沒有遭遇到厄運的人又該怎樣培養堅韌的意志?學生的發言充分的調動了他們的生活積累,寓言讓他們更深入的思考了他們的人生。他們的發言讓我深深感受到,語文教改中提到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并不是停留在中心思想、主題的歸納上,而應面向生活,走進社會,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地展現自己的喜怒哀樂。我們的社會、生活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語文學習的天地。生活是語文的教科書,每一天都是一頁語文的精巧閱讀。《白兔和月亮》僅僅作為寓言故事講是遠遠不夠的,還有更廣闊的拓展空間。
為了更快地提高教學水平和業務水平,盡快適應新形勢下新教材、新教法和更為人性化的教育方式的發展,在學校領導和同事們的指導幫助下,我于9月16日的教研活動上主講了《白兔與月亮》的公開課,特總結如下:
一、能夠較好地落實新大綱“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從備課到講解,我從多方面去把握新大綱的精神,從多角度、多層次去尋求新大綱精神的著手處,力求做得更好。如在備課過程中,為了問題的設置更合理,更能調動學生的自主性,我向同事、同行討教以及從網絡傳媒方面交流不同的看法和意見。問題“諸神之王為何將月亮賜給白兔”,一方面引導學生把握課文,能用課文語言來回答;另一方面卻是給學生更大自主的空間,和我們的實際生活有所聯系,從而進行一種合理的探索,使課文主題得到深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自主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養。
二、能對課文進行一定層次的拓展和深化。對于初一的學生,課文的把握是比較重要的,但是也要培養一定的拓展性思維和聯想能力,問題“如果你是白兔,你會怎么做?”正是基于此才提出來的,只有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和同學較好的交流意見,才能做出較成熟的看法和意見。
三、能很好的把握課文內容,教案設計較為合理。作為公開研究課,不僅僅要展示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把握能力,更要提出新的問題,運用新的手法,因地制宜設計出符合實際的教案,才不失為一節合格的公開研究課。要本教案的設計中,我以問題相連式導入,通過環環扣住,形成一條鏈式體例,從一而終貫徹教學內容。這種設計既符合特區學生好動好想的特點,也是當前教學中較為流行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四、存在的不足和缺點。由于教案設計問題多,導致學生交流互動的時間過少,不利于學生的合作學習;沒有很好的運用多媒體設備,生動展示教案的內容;對課堂進程的把握也因教學經驗不足而沒有老教師老到、成熟。今后我將多聽課、多請教老教師們,多和學生交流,努力充電,改進不足。
我做了一些反思.其目的就在于總結經驗,更好的為今后教學服務.
寓言主要是通過故事的形式講述一些哲理.雖然學生是第一次正式接觸這種體裁,但其實在小學階段他們已經讀過許多寓言.因此在課文導入中,我就從學生接觸過的寓言開始引入,充分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自然轉入文體介紹.初一學生好動活潑,因此在文章整體感知的環節中,我設計了讓學生表演課本劇,雖然準備倉促,但他們的熱情被極大地調動,更重要的是深深地感染了作為觀眾的同學,在看完表演后,整個班學生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因此我認為,教師必須準確地把握并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點,才會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依附于課文載體實現的.它的實現需要老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通過學生自己去體驗,去領悟.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充分關注教學對象的情感體驗,并抓住了課文與學生的情感契合點.在學生學完了這篇寓言的寓意后,我設計了問題:你是否有過患得患失的現象你今天學習了這篇寓言,你的人生觀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或變化暢所欲言,有同學提到面對成績時應該有平和心態,有同學開始正確認識與好朋友交往的問題,還有同學提到了獨生子女如何面對父母的愛等,這些問題正是青少年普遍遭遇著的煩惱,在這堂語文課中,這些頗有共鳴的困擾竟被意外地迎刃而解了,而且是學生自己感悟出來的.因此,我深深地體會到語文教改中提到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并不是停留在中心思想,主題的歸納上,而應面向生活,走進社會,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地展現自己的喜怒哀樂.
在這堂課上,我與學生一直處于"對話"的狀態,只有在師生的有效互動中,真正的民主課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圍中,學生才能無拘無束,暢所欲言.當學生思考"有無得失之患"這道題時,剛開始十分困難,我提出了變換角色的假設,如以"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進行啟發,當學生聯系自身談得失之患時,我也說了同是獨生子女的自己的感受和故事,并積極啟發他們,最后還把自己找到的金玉良言送給學生,彼此共同領悟,共同進步!
我還十分注重傾聽,然后給予學生積極的反饋.如在品味詞句的環節,有些同學在分析時暴露出對部分修辭手法還沒掌握,認為"有仿佛就是比喻"之類的情況,我即時給予糾正.我還經常利用上課前五分鐘課進行一次小小的演講,每一次我都讓讓學生對演講者做出積極評價,幫助學生建立信心.
當然,在某些題目的處理上,我認為還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在講課時,感情的投入與感染能力還有待加強,同時,在整個備課過程中,備課組成員的相互啟發使得這堂課更為完善生動.
當然,本學期我也是第一次進行初中語文教學,對于新課標和新教材我還有很多需要向前輩們學習的地方.但我認為,只要堅持"享受語文,感受生活"的教學觀念不動搖,終有一天,語文會成為大多數學生都喜歡的科目,我也將為此而繼續努力!
寓言初一教案(優秀20篇)篇三
《鄭人買履》譯文:有一個想買鞋子的鄭國人,事先量了自己的腳,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時候,卻忘了帶上它.已經拿到鞋子才發現忘了帶尺寸,就對賣鞋子的人說:“我忘了帶尺寸.”就反回家拿尺寸,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時,集市已經散了,終于沒有買到鞋.有人問:“為什么不用腳去試一試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鄭人買履》文: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duo)其足,而置之其坐.置之市,而忘操之.以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試之以足?”日:“寧信度,無自信也.”
寓言初一教案(優秀20篇)篇四
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
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饑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溫飽;。
溫飽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離亂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榮。
理想如珍珠,一顆綴連著一顆,
貫古今,串未來,瑩瑩光無盡。
美麗的珍珠鏈,歷史的脊梁骨,
古照今,今照來,先輩照子孫。
理想是羅盤,給船舶導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載著你出海遠行。
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
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地觀察著生活;。
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
理想使你忘記鬢發早白;。
理想使你頭白仍然天真。
理想是鬧鐘,敲碎你的黃金夢;。
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理想既是一種獲得,
理想又是一種犧牲。
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
那只不過是它的副產品,
而更多的是帶來被誤解的寂寥,
寂寥里的歡笑,歡笑里的酸辛。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偉大;。
有理想者就是一個“大寫的人”。
世界上總有人拋棄了理想,
理想卻從來不拋棄任何人。
給罪人新生,理想是還魂的仙草;。
喚浪子回頭,理想是慈愛的母親。
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
那是妖魔在考驗你的堅貞;。
理想被扒竊了,不必哭泣,
快去找回來,以后要當心!
英雄失去理想,蛻作庸人,
可厭地夸耀著當年的功勛;。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終生,
可笑地詛咒著眼前的環境。
理想開花,桃李要結甜果;。
理想抽芽,榆楊會有濃陰。
請乘理想之馬,揮鞭從此起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6理想(人教版七年級上教案)。聯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
教學重點。
朗讀訓練。理解詩歌的主旨。
賞析詩歌的語言。
課前準備。
搜集有關為理想而奮斗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跡。
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教師準備錄音磁帶,有條件的可制作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反復朗讀這首詩歌。把握詩歌的結構。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里,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6理想(人教版七年級上教案)》。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學們,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為什么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么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板書課題。
整體感知。
范讀。
感知課文內容:
a.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么?
b.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主旨的?
c.試著分析詩歌的結構。
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回指導。課堂發言。
小組代表發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板書:
理想的意義(1)歷史意義(2、3)人格意義(4、5、6、7)人生意義(8、9、10、11)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12)。
研討與賞析。
精讀。
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理想》教學反思。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篇課文《理想》,本詩多角度比喻理想的內涵,贊美理想對于人生的深刻意義,從而號召人們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并為之拼搏奮斗。
詩是好詩,但卻令教師和學生均頗感棘手。雖然作者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還是抽象和深奧了些,教師不好找突破口,學生可能理解的較膚淺。但對初一學生來說,如果學生不能真正與文本、與同學、與教師互動,所以引導學生成功參與是讓學生品味透此詩的必走路徑。在備課的時候,我就確定用例證突破抽象。兩課時下來,本人、聽課教師、學生都頗覺效果不錯。今反思如下。
1、導課自然。第一課時導課時,我讓學生聽與唱了《敢問路在何方》,簡評并贊美了玄奘的追求理想的執著。第二課時讓他們聽了鄭智化的《水手》,讀了鄭的自傳,了解了鄭兩歲患小兒麻痹癥的歷史。兩次導課都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聯系了詩文內容,讓他們自然的理解了相應詩節的內容,不知不覺中就解決了兩個難點。
2、教學環節突出了學生的主動地位,發揮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整個教路有兩條線構成,一為質疑,一為解答——或者提出你發現的疑難問題,或者表述你解讀的內容。整個教學過程中,問答不只,以問者居多。后來,有膽大的'學生開始講述自己理解的內容。她講的是第六節(理想是鬧鐘,敲碎你的黃金夢;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但她理解的并不透徹,我在此基礎上適時引導他們去深入思考作者為何把理想比喻成鬧鐘和肥皂?鬧鐘和肥皂有和功能?結果,學生很快明白了理想對人靈魂的警醒和凈化作用。
3、學生思維火花的閃現與燃燒。一學生對“理想是鬧鐘,敲碎你的黃金夢”提出質疑,說為何不是磚頭石塊?磚頭石塊的力度大,可以雜碎黃金夢。一同學說夢一般都晚上做,所以用鬧鐘敲與生活實際比較接近。大家對此很感興趣,也參與其中,有修有改,思維靈活。
4、教學機智的靈活。一學生在“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時出現了偏差,我馬上想到她的爸爸。她爸爸是檢察系統的一位同志,辦案能手,榮立一二三等功多次。敬業精神非一般人所能有,新婚第二天,新娘找不著新郎官了。多方打聽,沒有結果。一周后,他回來了。原來接上級通知,辦案去了。我把這個故事講給學生聽,大家都明白了詩中所述道理。我有給他們講述了霍金等的例子,學生也都明白了“大寫的人”的含義。
總之,我把第四次反圍剿化整為零的戰術運用到本課教學中,采用先局部后整體的教學思路,兩課時成功完成了教學任務,有些做法還是很有價值的。
寓言初一教案(優秀20篇)篇五
1.理解寓言的特點。
2.探究寓言的寓意。
3.學習課文通過言行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手法。
【學習重難點】。
1.探究寓言的寓意。(重點)。
2.學習課文通過言行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手法。(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寓言往往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本課“鄭人買履”“刻舟求劍”這兩篇寓言故事寥寥數語,情節極其簡單,卻極富哲理性,讓人百讀不厭。
本課的兩篇寓言的寓意分別是什么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文本。
二、自主預習。
課文中的“鄭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荒謬可笑,請默寫出體現他們可笑言行的句子。
明確:鄭人:寧信度,無自信也。楚人: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三、合作探究。
(一)主題歸納。
大家一定聽過許多寓言故事,這是你們的文學啟蒙,也是人生啟蒙。它們是一個個分明的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們轉身走開時,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個哲理,嚴肅認真,催人深思,讓人感悟現實,體會人生。請概括兩則寓言的寓意。
明確:(1)《鄭人買履》:這篇寓言以簡潔生動的語言,通過一個愚蠢的鄭人“欲買履”而“度其足”,“至之市”又“忘操之”,終因“及反”“市罷”而“不得履”的故事,諷刺世上很多人不顧實際情況,只相信教條的行為,讓人們在詼諧幽默的氛圍中明白了做事不能過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實際,不能墨守成規的道理。
(2)《刻舟求劍》:舟是動的,而墜入水中的劍不會隨舟一起前游。寓言中的楚人不知道船和劍的狀態是一動一靜,而把兩者都看成靜的了。這說明不懂得隨著情勢的變化而變更自己的觀念和方法,就不會獲得預期的結果。該故事讓人們在捧腹大笑之際,明白了情況變了,處理事情的辦法也要跟著變,才能取得好效果的道理,啟示我們要尊重實際,用發展變化的觀點來看問題。
(二)寫法探究。
《鄭人買履》中作者是怎樣刻畫那個買履者的形象的?
明確:(1)刻畫買履者的動作表現他的死板、愚蠢。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忘”“反”“取”等動詞,勾畫了買履者寧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腳的愚態。
(2)用典型的語言表現他的固執。當別人問他“何不試之以足”時,他“寧信度,無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3)用可笑的結局進行嘲諷。“市罷,遂不得履”一句諷刺了死搬教條者徒勞無獲的結局。
(三)認識寓言特點。
讀了這兩則寓言后,請說說你對寓言的認識。什么是寓言?有什么特點?
明確:“寓”即寄物,“言”即講道理,寓言是一種具有深厚群眾基礎和悠久歷史的文學樣式,它通常是通過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風趣的動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擬人等修辭手法寄寓一種思想、哲理或經驗教訓。優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給人美的享受的同時發揮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長人們的智慧和才干。
四、板書設計。
鄭人買履————刻舟求劍。
從實際出發,讓事實說話。
五、課外拓展。
閱讀下面的寓言故事,回答下面問題。
狐貍和葡萄。
饑餓的狐貍越過果樹的墻頭,看到了成串成串的熟透了的葡萄。狐貍的視線一落到葡萄上,眼睛和牙齒都發亮了。多汁的葡萄在陽光照射下亮晶晶的像碧玉一般,唯一的遺憾是葡萄都掛得高高的,狐貍無論怎樣也挨不近抓不著,眼睛瞅得見,可牙齒咬不著。
狐貍白費了一個鐘頭勁,只好走了。它憤憤地說道:“算了,這些葡萄看上去挺好,實際上都沒有成熟!它們沒有一個不是酸的!我又何必叫牙齒酸得咯咯地發響呢?”
2.寓言故事諷刺了哪一類人?
答案:
1.兩處對比。枝頭成熟誘人的葡萄和狐貍吃不到葡萄反說葡萄因沒有成熟而發酸形成鮮明的對比;狐貍剛看到葡萄時垂涎欲滴的樣子和吃不到葡萄時說不想吃葡萄形成對比。
2.達不到目的反而自欺欺人的人。
寓言初一教案(優秀20篇)篇六
教學目標:
1、正確理解寓言的寓意,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感受優美的語言,模仿文章美的表達。
學習重點:
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
學習文章中精美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相信你們都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老師想叫一位同學來復述一下。(同學回答)嗯,這位同學復述得不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驕傲使人落后,虛心使人進步,做事情要踏踏實實的,這樣才能夠成功。那同學們知道這個故事出自哪部作品集嗎?對了,就是《伊索寓言》,很多同學利用國慶的時間讀過伊索寓言,那么根據自己的閱讀,對寓言這種文學體裁的特點掌握了多少呢?我來提問一位同學。(同學回答)。
寓言是一種用比喻性的故事來說明道理的文學作品,大多是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含有諷刺意義和教育意義的故事。我們今天要共同學習的課文第八課也是寓言,但叫做人生寓言,是指有人生哲理的寓言,那這兩個故事究竟給我們以怎樣的人生啟示呢?現在就進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
二、作者簡介。
周國平,1946年生于上海。196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隨感集《人與永恒》,詩集《憂傷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離》,自傳《歲月與性情》等。
我們大學里學生喜歡的作家及其作品有規律性,就有一種女生喜歡讀周國平,男生喜歡讀王小波的說法,我也挺喜歡讀周國平的作品,最起碼在剛上大學的時候,喜歡他用散文的筆調寫他的哲學思考,喜歡他用哲學思考來貫穿他的文學寫作。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這兩篇作品吧。
三、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翻開課本第35頁,把《白兔和月亮》跟《落難的王子》兩篇文章朗讀一遍。
2、迅速地回顧一下昨天給詞語注音和解釋的作業,然后合上課本,給黑板上的這些詞語注音(同學回答),老師強調幾個難點詞語的解釋(風韻、正色、歸屬、險象迭生等),最后讓同學們使用這些詞語來講述這兩個故事。
寓言初一教案(優秀20篇)篇七
教學要求:
1.學習并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稻草人的善良和盡職。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激發學生對窮苦勞動人民的同情。
5.教育學生有一顆善良的心,關心、體貼、幫助他人。
教學重難點:
1.體會稻草人焦急的心理活動。
2.學習作者通過描寫人物內心塑造人物形象。
教學準備:
1.生字詞語卡片。
2.稻草人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介紹葉圣陶。
1.教師板書課題,全班齊讀課題。
2.戰士資料,介紹作者。
3.教師導讀: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稻草人》就選自葉圣陶的童話集《稻草人》。
二、初讀,整體感知。
1.教師出示要求,學生自由讀課文。
(1)把課文讀準、讀通順,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
(2)想一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3)找出文中描寫稻草人樣子和結構的段落,讀一讀。
2.檢查生字。
(1)出示生字詞語卡片,指明讀一讀,其他正音。
(2)教師儀進行再強調。
(3)出示本課的生字新詞,集體讀一讀。
3.指名反饋: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稻草人看到一只飛蛾飛到主人的稻田里,并產下了子兒。稻草人很著急,想把情況告訴主人卻無能為力,他為主人感到很悲傷。)。
4.指名反饋:文中的稻草人長得什么樣呢?文中的哪一個自然段進行了具體的描寫?(第一自然段)。
6.指名反饋。(先整體后局部,從上到下)。
7.全班齊讀這一自然段,加深感知。
三、再讀課文,感悟人物形象。
2.指名反饋:再讀課文后,稻草人和老婦人給你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這是一個()的稻草人;這是一個()的老婦人。
4.集體反饋。
5.教學建議:
(1)學生反饋語句,學生一起讀一讀。
(2)結合上下文,說說自己的體會。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6.教師導讀:同學們,這是一個多么可憐的老婦人啊!所以善良的稻草人很想幫助老婦人,可是他什么也做不了,他有多著急呀!請同學們找出描寫稻草人焦急的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
四、課堂小結。
教師總結:同學們,這是一則悲戚的童話故事,稻草人的善良深深地打動著我們。伸出你的友愛之手,關心、幫助一切需要幫助的人吧!
五、布置作業。
1六年級語文上冊稻草人教案1語文s版.抄寫本課的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寓言初一教案(優秀20篇)篇八
1.水罐自己會變,共變了五次。第一次變出了水,第二次掉在地上時變得端端正正,第三次由木的變成銀的,第四次由銀的變成金的,第五次變出了七顆大鉆石和一股巨大水流,那七顆大鉆石又升到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變成了大熊星座。(意對即可)。
2.是為了說明愛心的巨大力量。(意對即可)。
3.孝順、懂事、善良有愛心,是一個有美好心靈的小女孩。(意對即可)。
4.通過對小姑娘為生病的媽媽找水喝而發生的事,表現小姑娘善良、純潔、樂于助人、有善心、有愛心的優秀品質,告訴人們人間需要每個人獻出一片愛心,希望人間處處充滿愛的美好愿望。(意對即可)。
寓言初一教案(優秀20篇)篇九
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這兩則寓言的寓意。
2.學會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勸告”等詞語的意思。
3.認識“只要……就”,“如果……就……”這兩種句式。
4.能用自己的話將這兩則寓言講出來。
二、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直接進入課題
1、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寓言故事:亡羊補牢
2、自己讀一讀這個成語,“亡羊補牢”有不理解的字嗎?
3、指名解疑,并說說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在課文中指羊圈。
4、用一句話完整地說說“亡羊補牢”的意思。
二、初讀課文,了解內容。
1、 你的猜想對不對呢?讓我們來讀課文。注意:讀的時候要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 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聽,引導評議。
3、能用你自己的話說一說你讀懂了什么嗎?
三、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1、 課文哪幾個小節講丟羊的?
2、 自由讀1—4節,思考:養羊人丟了一只羊,為什么還會丟第二只?
3、 同桌互議。
4、集體交流:
a.羊圈破了個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讀,注意“窿”讀輕聲。
(2)“窟窿”就是——(洞)。怎樣記住這兩個字?指導學生書寫“窟窿”。
(3)齊讀這句話。(第三句)
(4)第三句講了丟羊的原因,那前兩句講了什么?引讀前兩句。
(5)理清這小節三句話之間的聯系,試背。
(6)指名背。(指導方法)
b.街坊勸告,他不聽。
(1)“街坊”就是——(鄰居),注意“坊”讀輕聲。
(2)街坊是怎么勸的?指名讀,讀出勸告的語氣。
(3)引導評議,齊讀。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養羊人卻漫不經心,不聽勸告。同桌分角色朗讀。
(6)指名讀,評議。
(7)老師說提示語,學生試背對話。
5、讓我們來看看他不聽勸告的結果。
(1)指名讀第4節,評議。
(2)為什么要讀好兩個“又”字?聯系第一節,想一想。
(3)齊讀第4節。
(4)剛才我們學習的片段,如果用題目中的兩個字來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這個片段,注意:可適當增加一些內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動可通過語言、動作來表現。
7、二次丟羊后,養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讀第5節,劃出有關句子。
8、討論交流:
(1)養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課件,看圖說話。
(2)指名讀文中句子,評議。為什么要讀好“趕快”?能否去掉?(改正錯誤,不能拖延)。
(3)養羊人為什么會這么做呢?引讀描寫他心理的句子。
(4)指導讀這句話,讀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將這句話換一種說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轉念一想,現在修還不算晚,為什么?
(7)他的想法對不對?從哪兒讀出?(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
(8)“從此”是什么意思?指導學生用“從此”造句。
四、體會寓意。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臺演,并指導評價。
3、如果這個人再不修羊圈,會出現什么后果?
4、 揭示寓意:由此可見,像養羊人這樣犯了錯誤,只要( ),就( )。
5、在生活中,也常常發生類似的事。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看法。同桌互議,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視,沙塵暴,環境污染……)這些都可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亡羊補牢”。
五、學習生字總結全文。
1、 再讀課題,理解題意。(本義,引申義)
2、 所以,“亡羊補牢”后面往往跟著一句話——“未為遲也”。自己讀讀,理解它的意思。
3、總結學習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題意——理解內容——聯系實際,體會寓意。
4、認讀生字
(1)記憶生字字型,并講講字是怎樣記住的
(2)難字指導記憶書寫
窟窿:這是個洞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寫時注意第11筆是橫,不是點
六、作業設計:
1.比一比再組詞
悔( ) 叼( ) 屈( ) 隆( )
梅( ) 叨( ) 窟( ) 窿( )
2.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談你讀了這則寓言的感想。
板書設計:
想法 已經丟 后悔
亡羊補牢 做法 不補 趕快堵 (未為遲也)
結果 又少 再沒丟
第二課時
一、齊讀《亡羊補牢》。
二、激趣導入
三、自讀自悟
1、把課文讀正確流利。認讀生字“纏”
2、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四、匯報交流,指導朗讀課文
1、檢查讀文和認讀生字
2、交流課文及不理解的問題。討論“南轅北轍”、“盤纏”
3、練習朗讀課文,講故事
4、指名朗讀,師生評議
5、根據評議,再練習朗讀
6、練習講述故事。注意把任務語言講明白。
五、創設情景練習口語交際
1、出示圖:面對哪個人走遠的影子,他的朋友會說什么?
2、你想對那個楚國人說什么?
總結:南轅北轍的故事現實中可能沒有,但是實際上,有多少人在做著這樣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選擇錯了方向,無論怎樣努力,也是達不到目標。
六、寫字練習
1、抄寫生字
2、難點提示:“纏”右半部不要寫成“厘”
3、抄寫詞語
寓言 窟窿 勸告 軟硬 狼群 法則 后悔 盤纏 叼走 街坊
七、作業設計:
1、完成《課堂作業本》。
2、閱讀幾則課外寓言成語故事。
3、找幾個好朋友排演課本劇。
教學反思:
兩則寓言,其中第一則比較簡單,容易理解,第二則要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對于寓意的理解需要引導。
1、 其實這節課可以兩個故事放在一個課時里來上,《亡》先讓學生談談讀后對寓意的體會,然后分析細節,再讓孩子們回憶自己的生活里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南》在寓意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先體會文章的內容再歸納寓意,和《亡》的順序正好相反。
2、 在學習《南》的時候,由于孩子們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識,所以很多孩子容易產生這樣的問題:地球是圓的,所以可能這個人花費的時間多一些,盤纏多一點,可是他最終還是會到達楚國的啊?這樣的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寓言故事和普通的事實是不一樣的,所以在學習寓言故事的時候不能完全按照普通的生活實際去理解和分析,要注意體會其中蘊含的道理,而不是靠理性的去分析課文中出現的情景。
3、 在教學寫字時,最容易出錯的是:叼、窟、窿,在教學時,因為時間的關系,分析的不是很詳細,所以在課后的練習中這三個字,寫錯的次數最多,可能是因為第一印象很牢固的原因。
4、 剛剛考好了第二單元的測試,分析丟分的原因:主要是字詞和課文內容掌握的不夠扎實,所以丟分很多,主要是由于這學期教學任務比較緊張,復習的時間很緊張,同時也因為這個單元沒有認真、系統的復習造成的。
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于亡羊補牢,南轅北轍,寓言兩則 教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寓言初一教案(優秀20篇)篇十
2、感受優美的語言,模仿文章美的表達。
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
學習文章中精美的語言。
一、導入。
同學們,相信你們都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老師想叫一位同學來復述一下。(同學回答)嗯,這位同學復述得不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驕傲使人落后,虛心使人進步,做事情要踏踏實實的,這樣才能夠成功。那同學們知道這個故事出自哪部作品集嗎?對了,就是《伊索寓言》,很多同學利用國慶的時間讀過伊索寓言,那么根據自己的閱讀,對寓言這種文學體裁的特點掌握了多少呢?我來提問一位同學。(同學回答)。
寓言是一種用比喻性的故事來說明道理的文學作品,大多是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含有諷刺意義和教育意義的故事。我們今天要共同學習的課文第八課也是寓言,但叫做人生寓言,是指有人生哲理的寓言,那這兩個故事究竟給我們以怎樣的人生啟示呢?現在就進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
二、作者簡介。
周國平,1946年生于上海。196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隨感集《人與永恒》,詩集《憂傷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離》,自傳《歲月與性情》等。
我們大學里學生喜歡的作家及其作品有規律性,就有一種女生喜歡讀周國平,男生喜歡讀王小波的說法,我也挺喜歡讀周國平的作品,最起碼在剛上大學的時候,喜歡他用散文的筆調寫他的哲學思考,喜歡他用哲學思考來貫穿他的文學寫作。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這兩篇作品吧。
三、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翻開課本第35頁,把《白兔和月亮》跟《落難的王子》兩篇文章朗讀一遍。
2、迅速地回顧一下昨天給詞語注音和解釋的作業,然后合上課本,給黑板上的這些詞語注音(同學回答),老師強調幾個難點詞語的解釋(風韻、正色、歸屬、險象迭生等),最后讓同學們使用這些詞語來講述這兩個故事。
寓言初一教案(優秀20篇)篇十一
了解《伊索寓言》的思想內容,并學會用歸類法來領悟寓意。
l播放《喜洋洋與灰太狼》主題曲動畫,談話導入:這部動畫片一播出就深受小朋友甚至成年人的喜愛,還獲得最佳國產動畫片銀獎,我想它之所以風靡全國,不單是那吸引人的故事情節和健康向上的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通過簡單的動物故事告訴我們生活的哲理,傳達樂觀、自信、勇敢的精神。可以說喜洋洋的世界就如現實社會的一個縮影。這讓我想起了一本書。
它也是通過動物故事影射社會生活,并且教人處世、做人的道理。被譽為西方寓言的始祖,在西方人眼中,它的重要性甚至被認為僅次于《圣經》,這本書就是《伊索寓言》。
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伊索寓言的世界,一起感受寓言故事中的生活智慧。
你了解嗎?最近我們讀了《伊索寓言》,下面看看大家都對這本書了解多少。
l小測(2分鐘):
1、《伊索寓言》產生于希臘(國籍)的古典時期,相傳是由伊索(作家)編的。
2、《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動物寓言,少部分以人或神為主人公,往往簡潔客觀地敘述一個故事,最后以一句話畫龍點睛地揭示蘊含的道理。它們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語言不多卻值得回味,藝術上成就很高。特別是動物寓言部分,廣泛采用擬人手法,表現了動物各自的習性。
3、《伊索寓言》中有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舉出三例:《龜兔賽跑》,_《狼來了》_,《狼和小羊》。
要讀懂寓言,就必須理解寓意。《伊索寓言》作為古人智慧的結晶,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那么,到底包含了哪些內容?我們能否通過內容去弄懂故事的寓意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討這兩個問題。
l閱讀三組寓言故事,歸納《伊索寓言》的內容精要:
l引導:每組的兩個故事在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人物性格或者結局上有什么相似點的?
1、默讀第(一)組的兩個語言故事,自主完成練習題。
2、自由朗讀第(二)組寓言故事,小組合作完成。
3、第(三)組寓言故事,第一個齊讀,第二個分角色表演讀。男女生比賽,看哪隊完成得最快又回答得最準確。
(1)影射當時社會現實。
(2)表現勞動人民生活的經驗和智慧。
(3)借動物形象嘲諷人類缺點。
l劃出每則寓意的關鍵詞,歸納概括寓意的方法。
1、揭露……表現……2、告誡……不要……警示……說明……。
3、諷刺……批評……嘲笑……。
請用內容歸類法概括下列故事的寓意。
《赫剌克勒斯和財神》揭露許多有錢人往往做不義之事。(表現了窮人對為富不仁者的不滿。)。
《蝙蝠與黃鼠狼》提醒我們遇事不要一成不變,要隨機應變方能避免危險。
《牛和蛙的故事》諷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狼來了》嘲笑那些常常說謊話的人,即使再說真話也無人相信。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會了用內容歸類法來概括寓言故事的寓意,其實概括寓意的方法還有很多,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閱讀過程中能邊讀邊總結,只有掌握了好的閱讀方法,我們的閱讀理解能力才會提高!
完成閱讀題。
寓言初一教案(優秀20篇)篇十二
1、讓學生初步了解《伊索寓言集》及其作者。
2、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3、通過過導讀,讓學生學會讀整本的書的基本方法,培養讀書做筆記的習慣。
4、在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喜愛閱讀課外書籍,對優秀讀物產生興趣。
一課時
1、出示高爾基讀書名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2、出示本班讀書口號:讀書的孩子最美麗
2、最近讀了什么好書?有什么收獲?
1、教師簡介《伊索寓言集》和伊索其人。
2、認真閱讀導讀,想想你從中知道了什么?
2、教師選擇一兩個講伊索寓言故事。
1、伊索寓言版本較多,選擇合適自己的一本進行閱讀,要持之以恒,讀完整本書。
2、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自己的書:可以在書上圈圈畫畫,也可以在書上隨手記下自己的感想和體會。
借來的書:在自己的讀書筆記上作記錄,也可自抽讀書卡片,抄寫點明故事寓言的語句。
采用各種方式隨時留下自己的讀書思考痕跡。
3、制訂讀書計劃,鼓勵學生做到每天必看,根據自己的情況大體的、規定一個時間表,一般可在一個月左右完成。
1、在全班同學都讀完《伊索寓言集》后,組織學生交流心得體會,聯系具體故事談談自己讀了以后的感受,有哪些心得,獲得怎樣的思想啟迪,對“我讀書我快樂”有哪些體會。
2、出示本學期班級推薦閱讀書目
3、宣讀本班讀書計劃
4、小結。齊說口號.
寓言初一教案(優秀20篇)篇十三
1、初步學會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點的閱讀方法。
2、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3、會復述《濫竽充數》。
先讀懂故事,然后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特點,從中概括出故事包含的道理。
寓意的揭示對小學生來講是比較困難的。只要說得有道理,即使尚未概括也應肯定。
2課時教具準備錄音、投影。
分課時。
教學目標。
第一課時:初步了解“寓言”這種文學作品的特點,理解第一則寓言。
第二課時:運用學習寓言的方法,理解第二則寓言。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理解“寓言”。
二、理解關鍵詞語,讀懂“南轅北轍”的內容。
三、找出寫人物言行的語句,概括人物的特點。
1、朋友是在什么情況下提醒坐車人的?
2、坐車人為什么不聽勸告?
3、結果怎樣?
四、朗讀課文,想想寓意。
1、跟課文錄音朗讀課文。
2、討論:坐車人錯在哪里?你從哪些詞里看出來?
教給學生理解寓言內容和寓意的方法,進行學法指導。
3、這則寓言說明了什么?自由讀課文,劃出重點詞句,填寫下表。
南轅。
北轍起因經過結果寓意。
五、按表上所填內容,復述《南轅北轍》。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新課。
回憶上節課我們學習《南轅北轍》的方法。
1、抓關鍵詞語讀懂課文內容。
2、找出寫人物言行的語句,概括人物特點。
3、朗讀課文,想想寓意。
二、運用以上方法獨立閱讀《濫竽充數》。
1、抓關鍵詞“充”,讀懂課文。
2、從課文中找出寫南郭先生行動的語句,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3、朗讀課文,想想人們常用這個語言故事來比喻什么?
以《南郭先生出逃以后》為題,續寫《濫竽充數》。
在清楚了寓言內容的基礎上,再理解寓意就水到渠成了。
續寫寓言,既是對寓言內容的鞏固,又很好的提供了一次練筆的機會。
信息反饋。
教后隨筆。
寓言初一教案(優秀20篇)篇十四
1.理解故事,進一步了解作品中動物的特點。
2.知道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自己的優點要看到,別人的優點也要看到。
猴子、狗熊、大象、鱷魚、螞蟻卡片5―6套。
1.說說這些動物。
――教師出示猴子卡片,請幼兒說一說喜不喜歡猴子,說出喜歡或不喜歡的原因。
――把準備的動物卡片分別發給每一個小組,請他們討論:喜不喜歡這些動物,為什么?
――每組幼兒派一個代表說一說自己組的討論結果。
2.聽聽動物夸自己。
――剛才你們說了自己喜歡這些動物的哪些地方,動物們也知道自己的優點。我們聽一聽它們是怎么夸自己的。
――講述故事,并按故事情節中的先后次序將動物呈現在黑板上。
――這些動物夸自己有什么特點?它們看別人呢?
――教師小結: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夸自己的優點是對的,但是夸自己時不能把別人說得什么都不好。
3.夸夸自己和別人。
――請幼兒夸夸自己的優點,同時也夸夸別人的優點。
建議。
最后一個環節可根據幼兒自信與不自信的情況,引導幼兒選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如“我學會了跳繩,xx小朋友也學會了,我們跳得很好。”或“xx小朋友會講故事,我也會講故事。”要注意鼓勵那些不自信的幼兒,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長處,從而樹立自信。
附:夸自己。
有一天,一位醫生來到森林里。他讓動物們說說自己的長相有什么不滿意的地方,他可以幫助動物們變得漂亮起來。
醫生讓猴子先說。猴子說:“我對自己的長相很滿意呀。我和人一模一樣,有四肢、有五官。我還比人多一條漂亮的尾巴呢。你們瞧,狗熊的長相才不好看呢。他長得肥肥胖胖,又蠢又笨。”
狗熊說:“什么呀,我的長相一點都不難看。我比猴子長得壯,我的力氣也大呀。大象才難看呢!你們瞧瞧,大象的身子那么大,可是他的尾巴那么短那么小,好像長了一條豬尾巴,大象的耳朵那么大,鼻子也長得不像樣子。”
大象聽了很不高興,他生氣地說:“我的鼻子、耳朵和尾巴長得很好看,幼兒園的小朋友都請我去當滑梯呢。要說身體嗎,鯨魚才是長得太大太蠢呢。”
鯨魚也生氣了,他噴出一股水,高高地沖上天空。他說:“我是海里最大的動物。最厲害的鯊魚看到我都逃得遠遠的。沒有那么大的身體,鯊魚會怕我嗎?你們瞧,螞蟻才長得不好看呢。螞蟻長得那么小,讓人看不清楚,一腳就把他踩扁了。”
螞蟻雖然長得小,可他從來不覺得自己長得難看。螞蟻說:“誰說我長得不好看呀。猴子才真的難看呢。猴子說他和人長得一樣,人的身上可沒有那么長的毛呀,還有那么難看的紅屁股,人也沒有呀。”
動物們夸了一通自己,批評了一通別人,很開心地回自己的家去了。
醫生沒什么事可干,也回家去了。(根據拉封丹同名寓言改編)。
寓言初一教案(優秀20篇)篇十五
1.在朗讀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讀水平。
2.揣摩《白兔和月亮》語言的精美和《落難的王子》構思的奇妙。
3.學習從寓言的關鍵情節切入,探究并簡要概括寓意,培養發散思維的能力。
4.體會寓意,培養對財富和不幸的審美心態和堅韌意志。
重點
1.了解寓言的特點。
2.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難點:體會寓言的寓意,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一、基礎知識
1.了解寓言的基本常識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給人以生活的啟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簡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題多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作常常運用夸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外國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2.給加點的字注音、解釋劃線的詞語。
嬉戲()風韻()厄()運泯滅()
險象迭()生稟告()心曠神怡()
審美:得失之患:
二、理解探究
4.《白兔和月亮》、《落難的王子》這兩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三、合作釋疑
2.深入研讀課文《白兔和月亮》,從課文中摘錄認為優美的語句加以體會。
3.讀《落難的王子》研究寓言情節構思的巧妙。
四、課內精讀
閱讀《白兔和月亮》思考下列問題:
(1)從文中找出運用了比喻、擬人修辭方法的句子各一個。
比喻:
擬人:
(2)第四段中的“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賞月”與第一段的哪些語句相照應?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為什么會有得失之患?
(4)為什么不編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五、拓展延伸
閱讀《塞翁失馬》讀過這兩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敵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直譯譯文:
靠近邊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長推測吉兇掌握術數的人。他的馬無緣無故逃跑到胡人住地。人們都(為此)來寬慰他。那老人卻說:“這怎么就不會是一種福氣呢?”過了幾個月,那匹失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那老人又說:“這怎么就不能是一種災禍呢?”老人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愛好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斷大腿。人們都前來慰問他。那老人說:“這怎么就不能變為一件福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塞,健壯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戰。邊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這個人惟獨因為腿瘸的緣故免于征戰,父子倆一同保全了性命。
參考答案:
一、基礎知識略
二、理解探究
1.“無憂無慮”“心曠神怡”“各具風韻”“閑適”“牢牢盯著”“緊張不安”“心痛如割”“險象迭生”“得失之患”
2.這則寓言有兩處轉折。諸神之王宣布月亮歸屬于白兔,是一個轉折。此前,白兔是心曠神怡地賞月;此后,卻緊張不安心痛如割。最后白兔請求諸神之王撤銷決定,是又一個轉折。前一個轉折,前后構成鮮明的對比;后一個轉折,給人留下一個啟迪。
白兔從她前后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道理:擁有巨大的財富并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無窮的得失之患,令她緊張不安,失去了生活的樂趣。所以,她請求諸神之王撤銷那個“慷慨的決定”,主動放棄了對月亮的所有權。
3.學習《落難的王子》思考:
脆弱堅強起來
原因:一是他經歷了厄運,二是他沒有被厄運所嚇倒,挺了過來。)
厄運能使人的性格變得堅強起來。
4.《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擁有與自己能力不相稱的巨大利益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
《落難的王子》的寓意是:厄運能使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
三、合作釋疑
1.(1)在主題上,兩篇寓言都是寫人生態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寫人在獲利之后的心境;《落難的王子》寫人在受難后的狀態。
(2)在情節上,都表現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寫“好事”可以變為壞事;《落難的王子》寫“壞事”可以變好事。(“好”與“壞”都是相對的,決定于當事者的思想觀念。)
(3)在表現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見大地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濃些,而《落難的王子》寫得更像是事實。
(4)在表達方式上,兩篇寓言都以敘事為主(這是敘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敘事的基礎上,多有對人物的心理描寫,且多議論;《落難的王子》則重在敘事。
2.如:用詞精當的語句“有一只白兔獨具審美的慧心”“在她的眼里,月的陰晴圓缺無不各具風韻”,“從前的閑適心情一掃而光了,腦中只繃著一個念頭”。對稱的語句“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烏云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他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搶劫”。
3.讀《落難的王子》研討寓言情節構思的巧妙。
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是一個極端脆弱的人:“每當左右向他稟告天災人禍的消息,他就流著眼淚嘆息道:‘天哪,太可怕了!這事落到我頭上,我可受不了!’”通過王子對別人災難的嘆息極寫他的脆弱。
(2)落難王子的厄運,如國破家亡、又當奴隸,又成殘廢,行乞度日極為兇險,作者意在用落難王子之口,說出厄運使人堅強的道理。
(3)寓言構思奇妙,用第一人稱,“我”是落難王子的同時代人,親眼見過王子,還有一段對話,似乎不是寓言故事,而是親身見聞,增強故事的可信度和說服力。
(4)“天哪,太可怕了”在文中反復三遍,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第二次出自“我”之口,第三次是在“我”耳邊響起,重復半截,略去半截,耐人尋味。厄運一旦落到自己頭上怎么辦?有王子的經歷在前,這樣的故事又好像是在不斷重復,對人很有啟發。
四、課內精讀
閱讀《白兔和月亮》并思考下列問題:
(1)略
(2)明確:每天夜晚,她都來到林中草地,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
(3)明確:用原句回答,見課文第四段。
(4)明確:因為白兔擁有青草,天空擁有月亮都不是非分之財,而白兔雖有賞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實在不配擁有月亮,所以會如此緊張不安。雖是諸神之王的賞賜,也是非分之財,擁有非分之財,必然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這樣才能表現寓意。
五、拓展延伸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要坦然面對生活。
寓言初一教案(優秀20篇)篇十六
知識目標:學習本課6個生字,理解詞語,熟讀古文言文。
能力目標:背誦,默寫課文,并理解課文寓意。
情感目標:積極引導學生善于思考,并巧妙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通過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并背誦古文
通過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并在朗讀中感受寓意。
自學加指導法
小組合作討論
小黑板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講故事導入新課。
1、老師講寓言故事〈〈狼、狐貍和農婦〉〉(馮雪峰)
2、讀題質疑并板書〈〈刻舟求劍〉〉
二、初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讓學生借助譯文試讀課文
2.教師范讀古文。
3、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力求:讀流利,注意停頓,把句子讀準確。
4、小組討論:對照譯文理解重點字詞和古文的意思。
5.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涉 遽 契 曰 吾 惑
6、學生匯報:練習用自己的話講寓言故事《刻舟求劍》。
7、學生用小模型來演義故事內容,理解含義。
因為船移動了,船舷上的記號也跟著移動,但掉在江里的寶劍沒有跟著船移動。那個人想等船靠岸后再從船舷上刻的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撈,肯定是撈不到寶劍。
8.再次朗讀課文
三、拓展延伸
小組討論寓意,并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感受。
四、作業設計
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刻舟求劍
告誡人們辦事情要學會變通,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一、背誦寓言〈〈刻舟求劍〉〉。
1、全班齊讀課文。
2、指名背誦課文。
二、初讀寓言〈〈鄭人買履〉〉。
1、老師范讀課文,學生跟讀。
2、學生自讀,并借助譯文試讀。
3、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力求:讀流利,注意停頓,把句子讀準確。
4、小組討論:對照譯文理解重點字詞和古文的意思。
5.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履 度 置 反 遂 持
6、學生匯報:練習用自己的話講寓言故事。
7、學生表演話劇〈〈鄭人買履〉〉并理解寓意。
8.再讀課文
三、拓展延伸
小組討論寓意,并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感受。
因為鄭人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他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所以買不到鞋。
三、作業設計
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鄭人買履
告誡人們做事情要尊重客觀規律,要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事實。
寓言初一教案(優秀20篇)篇十七
同學們,以前學過哪些寓言?是怎么學習寓言的?(使學生知道,學習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講的道理。)。
本課的兩則寓言與以前學過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學生知道,學習文言文要把語句讀通順,借助注釋理解句子意思,最后達到熟讀成誦。學習本課,首先要讀懂、讀通,然后講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讀熟并能背誦。)。
1先學《矛與盾》。教師范讀,領讀。使學生讀準字音,知道如何斷句停頓,讀出句子語氣。
2學生自己練習把語句讀通順,讀流暢。然后,整體感知寓言大意,試著說一說。
1自己邊讀句子邊看課后注釋,揣摩句子意思。
2小組合作練習說句意,提出不好理解或說不通順的詞句。
3全班交流質疑。教師重點指導難句:“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導學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
強調:用現代語言表達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靈活些,說法不必強求一致,意思不錯即可。
4把句子意思連起來,練習講寓言故事。先自己講,再指名講。評議:講得是否正確,語句是否通順連貫。
1小組討論:
(1)賣矛又賣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幫那個人.總結一下教訓;
(2)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事情?舉例說一說。
2班級交流討論結果。教師指導點撥: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不實事求是,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尷尬境地的人,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講究分寸。
1練習讀出感情,再分角色演讀(分敘述人,賣矛與盾的人,觀看的人),體會寓言的情境。
2練習背誦課文。
3讀寫生字。
1學習《鄭人買履》。學生自讀課文,邊讀句子邊看注釋,同桌合作,嘗試說一說句子的意思。
2全班交流:句子怎么讀,句子是什么意思;學生評議,教師點撥引導。
一句一句地研讀,指導理解句子意思、讀通順。使學生領悟,只有理解詞句的意思,才能把語句讀得正確、通順。
重點指導難句:“至之市而忘操之。”“何不試之以足?”引導學生注意“之”字的意思。
1自己練習講寓言故事,再小組講,全班講。
2小組、班級討論:鄭國那個買鞋的人可笑在哪里?從這則寓言聯系生活想開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訴人們的一個什么道理?舉出實例說一說。
這則寓言諷刺了那種辦事過于死板,只信教條、講形式,不相信實際的人,告訴人們做事不能過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實際。
1練習讀熟;分角色演讀,體會寓言意境。
2出示課后“思考·練習”第二題中的五個句子,練習說句意,注意比較認識“之”字的不同意思。
3練習背誦,指導寫生字。
寓言初一教案(優秀20篇)篇十八
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這兩則寓言的寓意。
2.學會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勸告等詞語的意思。
3.認識只要就,如果就這兩種句式。
4.能用自己的話將這兩則寓言講出來,并背誦其中的一則。
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3課時。
亡羊補牢。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則寓言。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注意多音字圈的讀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故事的內容,懂得做錯了事要即時糾正。
引導學生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并能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一談感想。
1課時。
投影。
一、談話激趣揭示課題。
1、同學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為什么?
1.過去我們學過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點?(用一個短小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諷刺某種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講道理。)。
3.寓言二則的則是什么意思?(相當于篇)。
4.今天我們學習《南轅北轍》和《亡羊補牢》兩篇寓言。我們先學習寓言。看老師寫課題:亡羊補牢指名讀,齊讀。
二、理解題意。
1、亡羊補牢是個成語,這個成語中有不理解的字嗎?
2、指名解疑,并說說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在課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話完整地說說亡羊補牢的意思。
4、看了課題,你想提出什么問題?(為什么丟羊?為什么補羊圈?)。
5、再讀課題,從補牢這個詞你能猜出丟羊的原因嗎?
三、初讀課文,了解內容。
1、你的猜想對不對呢?讓我們來讀課文。注意:讀的時候要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聽,引導評議。
3、養羊人一共丟了幾次羊,為什么丟?
4、小結:可見讀書前我們的猜測是完全正確的,讀書就要這樣邊讀邊想,讀前要想,讀中也要想。
四、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1、課文哪幾個小節講丟羊的?
2、自由讀14節,思考:養羊人丟了一只羊,為什么還會丟第二只?
3、同桌互議。
4、集體交流:
(一)羊圈破了個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讀,注意窿讀輕聲。
(2)窟窿就是(洞)。怎樣記住這兩個字?指導學生書寫窟窿。
(3)齊讀這句話。(第三句)。
(4)第三句講了丟羊的原因,那前兩句講了什么?引讀前兩句。
(5)理清這小節三句話之間的聯系,試背。
(6)指名背。(指導方法)。
(二)街坊勸告,他不聽。
(1)街坊就是(鄰居),注意坊讀輕聲。
(2)街坊是怎么勸的?指名讀,讀出勸告的語氣。
(3)引導評議,齊讀。
(4)可養羊人呢?指名讀,評議。(讀出他的無所謂,毫不在意)。
養羊人是這樣說的,你猜他心里會怎樣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養羊人卻漫不經心,不聽勸告。同桌分角色朗讀。
(6)指名讀,評議。
(7)老師說提示語,學生試背對話。
5、讓我們來看看他不聽勸告的結果。
(1)指名讀第4節,評議。
(2)為什么要讀好兩個又字?聯系第一節,想一想。
(3)齊讀第4節。
(4)剛才我們學習的片段,如果用題目中的兩個字來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這個片段,注意:可適當增加一些內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動可通過語言、動作來表現。
7、二次丟羊后,養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讀第5節,劃出有關句子。
8、討論交流:
(1)養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圖說話。
(2)指名讀文中句子,評議。
為什么要讀好趕快?能否去掉?(改正錯誤,不能拖延)。
(3)養羊人為什么會這么做呢?引讀描寫他心理的句子。
(4)指導讀這句話,讀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將這句話換一種說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轉念一想,現在修還不算晚,為什么?
(7)他的想法對不對?從哪兒讀出?(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
(8)從此是什么意思?指導學生用從此造句。
(9)理清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背誦第5節。
五、體會寓意。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臺演,并指導評價。
3、如果這個人再不修羊圈,會出現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見,像養羊人這樣犯了錯誤,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發生類似的事。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看法。同桌互議,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視,沙塵暴,環境污染)。
這些都可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亡羊補牢。
六、學習生字總結全文。
1、再讀課題,理解題意。(本義,引申義)。
2、所以,亡羊補牢后面往往跟著一句話未為遲也。自己讀讀,理解它的意思。
3、總結學習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題意理解內容聯系實際,體會寓意。
4、認讀生字。
(1)記憶生字字型,并講講字是怎樣記住的。
(2)難字指導記憶書寫。
街:把中間的圭去掉,就是行。人們經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鋪的。
窟窿:這是個凍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寫時注意第11筆是橫,不是點。
1.比一比再組詞。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背誦這則寓言。
3
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談你讀了這則寓言的感想。
想法。
已經丟。
后悔。
亡羊補牢。
做法。
不補。
趕快堵。
(未為遲也)。
結果。
又少。
再沒丟。
一、齊讀《亡羊補牢》。
二、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三、自讀自悟。
1、把課文讀正確流利。認讀生字纏。
2、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四、匯報交流,指導朗讀課文。
1、檢查讀文和認讀生字。
2、交流課文及不理解的問題。討論南轅北轍、盤纏。
3、練習朗讀課文,講故事。
4、指名朗讀,師生評議。
5、根據評議,再練習朗讀。
6、練習講述故事。注意把任務語言講明白。
五、創設情景練習口語交際。
1、出示圖:棉隊哪個人走遠的影子,他的朋友會說什么?
2、你想對那個楚國人說什么?
3、回到課始的故事:楚王會不會攻打趙國?為什么?
總結:南轅北轍的故事現實中可能沒有,但是實際上,有多少人在做著這樣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選擇錯了方向,無論怎樣努力,也是達不到目標。
六、寫字練習。
1、抄寫生字。
2、難點提示:纏右半部不要寫成厘。
3、抄寫詞語。
寓言。
窟窿。
勸告。
軟硬。
狼群。
法則。
后悔。
盤纏。
叼走。
街坊。
一、聽寫生字詞語。
二、朗讀課文并說一說每一則的寓意。
三、拓展活動。
四、完成同步練習。
寓言初一教案(優秀20篇)篇十九
1.認識5個生字,學會12個生字,理解“盤纏”“把式”等詞語。
2.能用自己的語言講述亡羊補牢和南轅北轍這兩個寓言故事。
3.能懂得兩則寓言所蘊涵的寓意。
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教師:掛圖,生字詞卡片。
學生:收集寓言。
兩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感知全文
自讀,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細讀理解課文
1.第一自然段。
(1)過渡:羊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樣丟的?
(2)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此二詞雖簡單,但學生的經驗積累和生活狀況讓他們還不能比較準確的理解這兩個詞語的意思,故需引導孩子觀察、感受。)
(3)想一想,說一說養羊人此時的心情。(可表演)
2.第二、三、四自然段。
(1)那個人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
(2)你認為這個人的做法對不對?你打算怎樣勸他?
(小組表演,教師要借機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3)那個人聽勸告了嗎?結果如何?(引導學生品味兩個“又”字。)
3.第五自然段。
(1)看到羊又丟了,養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現在是怎樣做的?讀一讀,勾一勾。
(2)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
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維
1.討論從養羊人的經歷中,你吸取了什么經驗?(引導學生說出寓意。)
2.你認為這個養羊人是個怎樣的人?說出理由?(可引導學生進行辯論。)
五、指導書寫生字
重點提示:“窿”字不要丟一橫,“叼”字最后一筆是提。
六、作業
把《亡羊補牢》這個寓言講給父母聽。
附:板書設計
亡羊補牢
丟 勸 又丟 修 再也沒丟
(后悔)
有錯 就改 不算晚
一、談話導入
從家里到學校,一般情況下,你愿意多走路還是少走路?是的!我們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費時間,但有一個人明明該往南走,他卻偏偏要往北走,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聰明了嗎?咱們現在就去看一看!
二、感知大意
1.自讀《南轅北轍》這則寓言,看看自己能讀懂什么?還有哪些不懂?做上符號。
2.小組交流,全班交流解決問題。重點詞語:提醒、把式、盤纏。
三、熟讀自悟
1.采用多種形式分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獲取知識,從而拋棄教師煩瑣的講解。)
2.課文中主要講了幾個人?根據自己的理解給要到楚國去的那個人取個名字,并說明理由。
3.(學生說理由實際就是在評價此人)這給人真的很笨嗎?他是不是蠻不講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引導學生解析課文)
朋友 楚國人(學生取的名字)
在南邊 馬跑得快
越遠 車夫是個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 盤纏多
…………
(板書)
4.假如你是這個楚國人的朋友你會勸他嗎?怎樣勸?同桌、小組表演。
5.這個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國?說說自己的理由。(相機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6.你想對那個楚國人說點什么呢?
四、總結寓意
討論:這個人的做法好不好?為什么?
五、學習生字
重點提示:“街”可同“銜”對比;“纏”字別忘一點。
六、拓展
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
寓言初一教案(優秀20篇)篇二十
1、能在語言環境中正確認讀本課8個生字。積累詞語9個。理解成語“自相矛盾、掩耳盜鈴”的意思。
2、能流利地朗讀課文。在閱讀的過程中了解文章的內容。
3、明白做事要求實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詞,更不應自欺欺人。
:能讀懂課文內容,識記本課的生字,理解課文中相關詞語的意思。
能理解寓言故事中所蘊含的深刻含義。
教學媒體生字卡片。
課前學生準備充分預習課文。
1、媒體演示,出示矛和盾的圖片。
(1)師簡介:小朋友,你們見過這兩樣東西嗎?這是兩個古代戰場上兵器的名字。(出示生字:矛、盾)。
學生字矛、盾(指名讀,齊讀。)。
2、初讀課文,感知內容,把課文讀正確。
就這兩樣普通的古代兵器,課文要告訴我們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讓我們輕聲讀讀課文,注意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學習課文。
(1)媒體演示:課文內容。
(2)那個人是怎樣吹噓自己的貨物的呢?
出示句子:他舉起矛,向人夸口說:“我的矛銳利得很,不論什么盾都戳得穿!”接著又舉起盾,向人夸口說:“我的盾堅固得很,不論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學生自由讀。
(3)理解“夸口”
(4)誰能學著這樣的口氣,來介紹他手中舉著的矛和盾。
(5)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讀,指名有感情地朗讀。
(6)理解“啞口無言”
師生合作讀最后兩句:面對大伙的質問,他怎么樣?(板書:啞口無言)。
什么是啞口無言?他為什么會啞口無言?
4、老師。
這個賣矛和盾的人不顧實際情況地隨便夸口,說大話,讓自己的話自行矛盾(板書:自相矛盾),最后被人們質問得啞口無言。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詞,否則只會互相矛盾。
1、剛才我們通過一個小故事懂得了一個道理,我們把通過一個故事說明一個道理的小文章成為寓言,板書:(寓言)。
2、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第24課――寓言二則,齊讀課題。
學習《掩耳盜鈴》。
1、出示“掩耳盜鈴”,師:我們再來學習一則寓言故事。
2、學習生字:這里的兩個生字:“掩”和“盜”分別是。
什么意思,聽聽課文錄音,動腦筋想一想。
3、自由讀課文:讀正確,思考詞義。
4、用動作來表示這兩個生字的意思并想好辦法記住這兩個字。
讀寓言故事,理解寓意。
(1)那個掩耳盜鈴人想象中捂住自己的耳朵,然后偷鈴會有怎么樣?
(2)實際結果怎么樣?邊讀課文,邊劃出有關的句子。
(板書:被人發覺)。
如果當時你也在旁邊,你想對那個掩耳盜鈴的人說些什么?
小組討論、集體交流。
(板書:自欺欺人)。
復習鞏固、指導寫字。
識字游戲:看誰認得快。
寫字指導:銳、啞、鐺,這三個左右結構的字,注意書寫時要左窄右寬。
夸口掩耳盜鈴。
自相矛盾自欺欺人。
啞口無言被人發覺。
在教學的設計中我把第二則寓言故事的寓意通過讓學生對那個盜鈴者說說心里話這樣一個環節來揭示。在這一環節中注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讓孩子們通過小組形式的討論,根據課文的內容,試著對那個盜鈴者說說心里話,應該說這一環節老師是完全放手讓孩子自主學習。但從實際的效果來看,一部分優秀的學生,有較強語言表達能力的孩子,自主學習的效果明顯,能根據課文的內容通過對盜鈴者說的話來揭示寓意,這樣的設計對那部分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在閱讀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等方面的確有很大的幫助。但對于一些后進的學生,效果就不容樂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更應注重老師的引導。教師可否在孩子們說心里話后,增設這樣一個環節:他們說得好嗎?你能學著他的樣子也來說說嗎?這樣既可以給那些學習有困難、害怕發言的學生一個示范,也可以激發這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參與學習的欲望,從而更好地達到預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