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具有思想深刻、論證充分、結構嚴謹、選詞精確、語言流暢等特點,給人一種耐人尋味的感受。這些范文通過精心的構思和良好的表達,展示了作者的才華和創造力。
成語典故整理(優質16篇)篇一
《世說新語·紕漏》:“殷仲堪父病虛悸,聞床下蟻動,謂是牛斗。孝武不知是殷公,問仲堪:‘有一殷,病如此不?’仲堪流涕而起曰:‘臣進退唯谷。”《晉書·殷仲堪傳》亦載,作“仲堪父嘗患耳聰。”
晉殷仲堪父病弱身虛,把床下螞蟻的活動,聽成是牛在相斗。后以此典指心神驚悸,也用以形容世間的無謂爭斗。
【牛蟻】宋·范成大:“牛蟻誰知床下斗,雞蠅任向夢中鳴。”宋·陸游:“世間牛蟻何勞問,輸與云窗一粲然。”
【斗蟻】唐·孟郊:“斗蟻甚微細,病聞亦清泠。”
【床下蟻】宋·蘇軾:“病客巧聞床下蟻,癡人強覷棘端猴。”
【床頭蟻】清·錢謙益:“驚聞窸窣床頭蟻,羞見彭亨道上蛙。”
【蟻斗牛】宋·錢惟演:“目眩花成果,心驚蟻斗牛。”
【病后聰】宋·蘇軾:“陶然一枕誰呼覺,牛蟻初除病后聰。”
【斗蟻聞牛】明·徐渭:“褰旗落羽元非二,斗蟻聞牛總是魔。”
【耳虛聞蟻】宋·蘇軾:“眼暈見花真是病,耳虛聞蟻定非聰。”
【床下莎蟲】宋·陸游:“空驚床下莎蟲語,不見梁間巢燕歸。”
【床頭牛蟻】宋·蘇軾:“要識老僧無盡處,床頭牛蟻不曾聞。”
【蟻斗牛聞】宋·陳師道:“世事如病耳,蟻斗作牛聞。”
【蟻動牛斗】宋·蘇軾:“人將蟻動作牛斗,我覺風雷真一噫。”
【蟻喧聞牛】宋·辛棄疾:“石臥山前認虎,蟻喧床下聞牛。”
【殷牛在耳】唐·韋莊:“殷牛嘗在耳,晉豎欲潛肓。”
【斗蟻如斗牛】明·徐渭:“有云病聰者,聞斗蟻響如斗牛。”
【耳靜煩喧蟻】唐·柳宗元:“耳靜煩喧蟻,魂驚怯怒蛙。”
成語典故整理(優質16篇)篇二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么強大的敵人啊!怎么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過于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后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于渡河難于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于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后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尸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托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繼承皇位以后,立許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后,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后。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里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里想:“酒杯里絕對不會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墻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里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東漢末年,有個名士禰衡,才華出眾。當時,太中大夫孔融對他特別賞識,把他推薦給漢獻帝。他寫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漢獻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薦表交給曹操。曹操愛才,就召見禰衡。哪知禰衡蔑視曹操,對他很不禮貌。曹操就派禰衡當鼓吏,在大宴賓客時,命他擊鼓助興。誰知禰衡一邊擊鼓,一邊大罵曹操,使曹操十分難堪。曹操派禰衡去荊州勸降劉表,想借劉表之手殺他。想不到劉表把禰衡當作上賓,每次議事或發布文告,都得由禰衡表態。后來禰衡又對劉表不恭。劉表就派他到部將黃祖那里當書記。禰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來,終于被黃祖所殺。
成語“不可多得”由此而來,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難得。多用于贊揚有才能的人。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于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并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游山玩水。后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后,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語“才高八斗”由此而來,形容人的文才極高。
成語典故整理(優質16篇)篇三
宋玉《大言賦》:“楚襄王與唐勒、景差、宋玉游于陽云之臺。王曰:‘能為寡人大言者上座。’……宋玉曰:‘方地為車,圓天為蓋,長劍耿耿倚天外。’”
宋玉《大言賦》中描寫巨人的形象,手持光芒閃耀的長劍,倚在天邊。后以此典形容志氣或才氣豪邁縱橫,凌絕世上。
【天外倚】 清·朱祖謀:“怕蒼黃柱觸共工折。天外倚,劍花裂。”
【長劍倚】 清·鄭文焯:“不信天心渾如醉,好江山換了啼鵑血。長劍倚,向誰說?”
【耿長劍】 清·譚獻:“耿長劍,何處倚?楊枝渡口船系。”
【倚天劍】 唐·李白:“手中電曳倚天劍,直斬長鯨海水開。”宋·陸游:“醉斬長鯨倚天劍,笑凌駭浪濟川舟。”明·孫承宗:“倚天劍破長風浪,小結畫影騰空。”
【倚長劍】 唐·虞世南:“耿介倚長劍,日落風塵昏。”
【長劍倚天】 魏·阮籍:“彎弓掛扶桑,長劍倚天外。”金·元好問:“紫髯落落西溪君,長劍倚天冠切云。”
【倚天長劍】 宋·蘇轍:“入海明河驚照曜,倚天長劍失提攜。”清·丁子復:“剩有倚天長劍,分付平生知己,未便死前休。”
【倚劍青云】 元·薩都拉:“孤臣泣血紫塞外,壯士倚劍青云邊。”
【倚劍凌空】 宋·范成大:“鏘金絕世詩情妙,倚劍凌空隸墨鮮。”
【碧天長劍】 元·虞集:“老矣浮丘,賦詩明月,千仞碧天長劍。”
【長劍倚青空】 明·于謙:“蕭澀行囊君莫笑,獨留長劍倚青空。”
【倚劍氣凌云】 唐·劉長卿:“自矜倚劍氣凌云,卻笑聞笳淚如雨。”
【倚劍白云天】 唐·李益:“幾處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劍白云天。”
成語典故整理(優質16篇)篇四
唐·杜甫《可嘆詩》:“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
白云蒼狗。
杜甫樂于助人,但他自己衣食無著,只有用詩來幫助別人。
李龜年是開元年間的藝人,深得唐玄宗喜愛,王公貴人也經常請他去彈唱,他每次得到的賞賜都成千上萬。安史之亂后,李龜年流落到江南,生活落魄。在一次宴會上杜甫又聽到了李龜年的歌聲,寫詩夸獎他藝術高超,說:“沒有想到,在這風景一派大好的江南,在這落英繽紛的時節,又能巧遇你這位老朋友:看看這美好的風景,想想真摯的友誼,也許可以忘記你心中的悲傷。”(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王季友是唐代詩人,生活貧困,以買草鞋為生,但他安貧樂道,閑暇之余讀書賦詩。他的妻子不能忍受貧苦,離他而去。別人對他閑言閑語。杜甫寫了首詩安慰王季友,說:“天上的浮云就像白色的衣服,不一會就變成了黑狗。古往今來的事情都是這樣變化無常的,人生中什么事情會遇不到呢?”
成語典故整理(優質16篇)篇五
形容貧寒之士刻苦夜讀的典故。出自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雅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此典又可寫作“鑿壁借光”、“鑿壁惜輝”、“穿壁借光”、“偷光鑿壁”,或簡稱“鑿壁”、“偷光”、“匡壁”等。
比喻在生活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堅持讀書的典故。事出《南齊書?孝義傳?江泌》:“(江)泌少貧,晝日斫屧(做鞋子),夜讀書,隨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頂)。”此典流傳甚廣,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讀”、“對月影”等形式。
比喻貧士苦讀的典故。“囊螢”典出《藝文類聚?續晉陽秋》:“車胤字武子,學而不倦。家貧不常得油,夏日用練囊盛數十螢火,以夜繼日焉。”“映雪”典出《初學記》卷二引《宋齊語》:“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此兩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螢”、“聚螢”、“照螢”、“讀書螢”、“映雪”、“照雪”、“窗雪”等,兩典并用還有“雪窗螢火”、“螢雪”等形式。
形容發憤讀書的典故。懸梁,語見《太平御覽》卷61引晉張方《楚國先賢傳》:“孫敬好學,時欲寤寐(打嗑睡),懸頭至屋梁以自課”;刺股,語出《戰國策?秦策一》:“(蘇秦)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課。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形容勤奮讀書的典故。《新唐書?李密傳》:“(李密)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 一帙角上,行且讀。越國公楊素適見于道,按轡躡其后,曰:‘何書生勤如此?’密識素,下拜。問所讀,曰:‘《項羽傳》。’因與語,奇之。歸謂子玄感曰:‘吾觀密識度,非若等輩。’玄感遂傾心結納。”后人遂以“書橫牛角”、“角掛經”、“繭栗掛漢書”、“束書牛角”、“書掛(牛)角”、“牛角之懸”來形容勤奮讀書。或以“掛犢之才”、“牛角書生”來指勤奮學習而才思卓捷的書生。
形容刻苦認真讀書的典故。語出《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韋編,是用來串連竹簡的`熟牛皮;三絕,是斷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絕編”、“三編絕”、“韋三絕”、“絕韋編”、“三絕韋編”等。
形容閉門謝客、專心讀書學習的典故。語出《史記?儒林列傳?董仲舒》:“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于舍園,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幃)”、“下書帷”、“閉戶垂帷”、“垂帷閉戶”等。
形容抓緊時間學習的典故。語出《三國志?魏書?鐘繇華歆王朗傳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余’。或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
比喻勤奮讀書的典故。語出《莊子?外篇?駢拇第八》:“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游。”策,寫書的竹簡。博寒,古代的一種游戲。后人便以“挾策”、“挾冊”、“挾策讀書”、“挾策亡羊”、“讀書亡羊”表示專心致志地勤奮讀書。
形容專心致志勤奮讀書的典故。語出《后漢書?逸民傳?高鳳》:“高鳳字文通,南陽葉人也。少為書生,家以農畝為業,而專精誦讀,晝夜不息。妻嘗之田,曝麥于庭,令鳳護雞。時天暴雨,而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流麥。妻還怪問,鳳方悟之。其后遂為名儒,乃教授業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麥”、“麥流”、“棄麥”、“麥不收”、“中庭麥”、“高鳳”等來形容專心讀書。
形容勤學的典故。事出《漢書?賈枚鄒路傳》:“路溫舒字長君,巨鹿東里人也。父為里監門。使溫舒牧羊,溫舒取澤中蒲,截以為牒,編用寫書。”晉時的王育也在牧羊時折蒲學書,最后博通經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編蒲”、“截蒲”、“削蒲”、“題蒲”、“編簡”等。
形容勤學的典故。事出《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買臣字翁子,吳人也。家貧,好讀書,不置產業,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負戴相隨,數止買臣毋歌嘔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買臣笑曰:‘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此典一般以“負薪”或“負樵”的形式出現。有時,此典也用來形容未遇時的貧居生活。
形容生活貧苦依然堅持學習的典故。語出《漢書?公孫弘、卜式、倪寬傳》:“(倪寬)受業孔安國,嘗為弟子都養(為弟子們做飯),時行憑作(有時還要下地干活),帶經而鋤,休息輒誦讀,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帶經鋤”的形式出現。
形容夜以繼日地勤奮讀書。語出韓愈《昌黎集?進學解》:“先生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鉤其玄(成語“提要鉤玄”出處)。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點上燈來繼續白天的學習),恒兀兀以窮年(長年累月都這樣堅持)。先生之業可謂勤矣。”
形容長期閉門苦讀的典故。語出金元間劉祁《歸潛志》:“南渡后疆土狹隘,止河南、陜西,故仕進調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載,號重復累,往往歸耕或教小學養生。故當時有云:‘古人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今日一舉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無人問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載”、“寒窗之下”、“十載寒窗”、“燈窗十載”等詞語來形容長期清貧自守,閉門苦讀。
成語典故整理(優質16篇)篇六
園中有一棵榆樹,樹上有一只知了。知了鼓動翅膀悲切地鳴叫著,準備吮吸些清涼的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
螳螂伸出兩只像砍刀一樣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它正要捉知了的時候,卻不知道黃雀就在它的后面。
黃雀伸長脖子,想啄死螳螂吃掉它。它正想啄食螳螂時,卻不知道榆樹下面有個拿著彈弓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長長的,正在瞄準它。
孩子一心想射殺黃雀時,卻不知道前面有個深坑,后面還有個樹樁子。
螳螂捕蟬的故事告訴我們只顧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的安危早晚就會吃大虧。表示的是一群目光短淺,不顧長遠利益著想的人。在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時都要居安思危,設身處地為自己著想。小朋友不要只顧好玩,就忘了回家老師布置的作業啦,在做一件事前一定要先思考。
成語典故整理(優質16篇)篇七
“困獸猶斗”這則成語的困獸是被圍困的野獸;猶是還。比喻在絕境中的失敗者還要掙扎抵抗。
這個成語來源于《左傳。宣公十二年》,困獸猶斗,況國相乎?
春秋時,晉國發兵去救援被楚攻打的鄭國,可是晚到了一步,鄭國已投降了楚軍。這時晉軍主帥荀林父主張退兵,可副帥反對,最后由于意見不一致,晉軍被楚軍打得大敗。
晉景公得到這一消息,很是氣憤。晉軍將領回國后,晉景公立即叫人把敗軍將領帶上殿來,大聲斥責,追究責任。那些將領見國君大發雷霆,跪在一旁,不敢吱聲,過了一會,荀林父想到自己是主帥,這次大敗應負有責任,就跪前一步說:“末將罪該萬死,現請求一死。”
景公盛怒之下,拂袖示意衛兵來捆綁荀林父。這時,大夫士貞子上前阻止,不慌不忙地對景公說:“三十多年前,先君文公在對楚的城濮之戰中大獲全勝,晉國舉國歡騰,但文公面無喜色,左右感到很奇怪,就問文公:‘既然擊敗了強敵,為何反而愁悶?’文公說:‘這次戰斗,由于我們采取了正確的戰略原則,擊破了楚軍的左、右翼,中軍主帥子玉就完全陷入被動,無法挽回敗局,只得收兵。但楚軍雖敗,主帥子玉尚在,哪里可以松口氣啊!困獸猶斗,更何況子玉是一國的宰相呢?我們又有什么可高興的,他是要來報仇的!’直到后來楚王殺了子玉,文公才喜形于色。楚王殺子玉,是幫了我們晉國的忙。如果說楚國被先王打敗是一次失敗,那么,殺掉子玉是再次失敗。現在您要殺掉林荀父……”
景公聽了士貞子的話,恍然大悟,笑著說:“大夫別說了,我懂了,我殺了荀林父,豈不是幫了楚國的忙?這樣,我們不是也將一敗再敗了嗎?”
于是,景公當場就赦免了荀林父等將帥。
成語典故整理(優質16篇)篇八
《宋書·武帝紀》:“ (桓) 玄自聞軍起,憂懼無復為計。或曰:‘劉裕等眾力甚弱,豈辦之有成,陛下何慮之甚。’玄曰:‘劉裕足為一世之雄; 劉毅家無擔石之儲,摴蒲 (chupu) 一擲百萬; 何無忌,劉牢之甥,酷似其舅。共舉大事,何謂無成?”又 《晉書·劉毅傳》:“后于東府聚樗蒲大擲,一判應至數百萬。余人并黑犢以還,唯劉裕及毅在后。‘毅次擲得雉,大喜,褰(qiin) 衣繞床,叫謂同坐曰:‘非不能盧,不事此耳。’裕惡之,因挪五木久之,曰:“老兄試為卿答。’既而四子俱黑,其一子轉躍未定,裕厲聲喝之,即成盧焉。”
摴蒲,是古代的一種博戲,有五子,擲出的花色分梟、盧、雉、犢、白,幾種得采等級。晉末劉毅和劉裕與眾人擲摴蒲為戲,一盤勝負達百萬錢。眾人都擲了犢,輪到劉毅時擲出雉,高興得他撩衣繞床大叫,劉裕最后一擲,大喝一聲,五子成盧。后以此典形容人豪放狂縱。
【劉毅擲】 宋·陸游:“萬事不禁劉毅擲,諸人誰著祖生鞭?”
【呼盧勝】宋·劉筠:“笑逐呼盧勝,歌隨解佩狂。”
【一擲成盧】 宋·陸游:“再見封侯未為快,一擲成盧安用再?”
【百萬呼盧】 宋·張元干:“少年百萬呼盧,擁越女吳姬共擲。” 宋·陸游:“百萬呼盧事已空,新寒擁褐一衰翁。”
【繞床呼盧】 清·黃景仁: 繞床懶使呼盧興,哄座慚無射覆才。”
【擲盧使氣】 唐·劉禹錫:“擲盧夸使氣,刻燭斗成篇。”
【摴蒲百萬】 清·王士禛:“摴蒲百萬皆人豪,龍行虎步非凡理。”
【五木盡作盧】 宋·陸游:“雙瞳遇醉猶如電,五木隨呼盡作盧。”
【掌下不成盧】唐·劉禹錫:“振臂猶堪呼一擲,爭知掌下不成盧?”
成語典故整理(優質16篇)篇九
《史記 ·汲鄭列傳》:“黯隱于田園。居數年,會更五銖錢,民多盜鑄錢,楚地尤甚。上以為淮陽,楚地之郊,乃召拜黯為淮陽太守。黯伏謝不受印,詔數強予,然后奉詔。詔召見黯,黯為上泣曰:‘臣自以為填溝壑,不復見陛下,不意陛下復收用之。臣常有狗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愿為中郎,出入禁闥,補過拾遺,臣之愿也。’上曰:‘君薄淮陽邪? 吾今召君矣。顧淮陽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臥而治之。’……黯居郡如故治,淮陽政清。”
漢代汲黯善于治理地方,選賢任能,把握大計而不苛求,政績很好。當時淮陽一帶多有私鑄錢者,治安較亂,漢武帝特意起用汲黯為淮陽太守,借重他的威望,因為他多病,允許他“臥而治之”。后用此典頌揚地方官治理有方。
【臥治】 南朝梁·丘遲:“坐嘯昔有委,臥治今可尚。”
【臥理】 唐 ·李頎:“聞道淮陽守,東南臥理清。”
【淮陽臥】 唐·羊士諤:“自嘆淮陽臥,誰知去國心。”
【淮陽績】 宋 ·劉敞:“愧無淮陽績,高臥亦終年。”
【薄淮陽】 明 ·馬世奇:“總為至尊憂社稷,漢臣何必薄淮陽。”
【汲黯臥理】 宋·蘇轍:“謝安未厭頻攜妓,汲黯猶須臥理民。”
【淮陽多病】 唐·杜牧:“淮陽多病偶求歡,客袖侵霜與燭盤。”
【淮陽高臥】 南朝齊 ·謝朓:“淮陽股肱守,高臥猶在茲。”
【淮陽效理】 唐·李紳:“淮陽效理空多病,疏受辭榮豈戀班。”
【淮南臥理】 唐·賈島:“淮南臥理后,復逢君姓汲。”
成語典故整理(優質16篇)篇十
量體裁衣的本義是按照身材尺寸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實際情況辦事。出自《墨子·魯問》:“子觀越王之志何若?意越王將聽吾言,用我道,則翟將往,量腹面食,度身而衣,自比于群臣,奚能以封為哉?”
南朝齊國官員張融深受齊太祖蕭道成的器重和寵愛,說他是“不可無一,不可有二。”一次派人給張融送一件舊衣服,說是自己以前穿的,現叫裁縫根據他的身材改做好了,一定會合身的。張融收到后非常感激齊太祖的知遇之恩。
明朝嘉靖年間,北京城中有位裁縫名氣很響,他裁制的衣服,長短肥瘦,無不合體。一次,御史大夫請他去裁制一件朝服。裁縫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問:“請教老爺,您當官當了多少年了?”御史大夫很奇怪:“你量體裁衣就夠了,還要問這些干什么?”裁縫回答說:“年青相公初任高職,意高氣盛,走路時挺胸凸肚,裁衣要后短前長;做官有了一定年資,意氣微平,衣服應前后一般長短;當官年久而將遷退,則內心悒郁不振,走路時低頭彎腰,做的衣服就應前短后長。所以,我如果不問明做官的年資,怎么能裁出稱心合體的衣服來呢?”
御史大夫認為這個裁縫高明之處,就在于他不僅是按照成衣法量尺寸,定式樣,而且善于把握對象的特點,從中悟出"短長之理"來。
成語典故整理(優質16篇)篇十一
提起酒徒二字,聳人聽聞,實屬小題大做。所謂酒徒,只是嗜酒的人而已。《辭海》說,自稱酒徒,意含狂傲,稱人酒徒,多帶貶義,頗有道理。但在古人看來,意未盡然,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元結,對酒徒就寫了一首頌揚歌,歌曰:山為樽,水為沼,酒徒歷歷坐洲島。提到高陽酒徒,漢代稱他功著與國,還有一番酒成大事的記載呢!
高陽酒徒酈食其(音義基),陳留高陽人(今河南杞縣西南),為漢高祖劉邦的謀士。少有壯志,喜讀書,家貧落魄,無以為衣食業。嗜酒,后來只好充當看管門戶的監門吏。縣中官府和賢豪,都不敢任用,皆稱之為狂生。他堅信不移等待時機。公元前2,陳勝、吳廣打起伐無道,除暴秦的旗幟,于是天下群雄起而響應。時有項梁起兵會稽,劉邦起兵于沛,起義風暴席卷全國。陳勝、項梁等起義軍路過高陽,皆為酈生鄙視,認為都是些鼠目寸光之輩,不能聽大度之言的人。惟獨沛公劉邦,嫚易人,有大略,此真吾所愿從游!于是,他自薦于沛公。
沛公劉邦,字季,為人仁而愛人,不愛生產勞動,喜施舍,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壯年為泗水亭長,是一個地方有名的無賴。他好酒及好色,常醉臥于酒家,又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酒徒,幸醉酒為呂公所識,以女呂后為妻;因醉酒而斬白蛇,得名自負,起兵反秦。公元前2(二世三年),沛公引兵西,相遇強盜出身的彭越起義軍,遂共同攻打秦軍,戰不利。后攻昌邑不下,乃西過高陽為酈食其所識,當為大人長者以求見。
一天,劉邦正坐在床上,有兩個女人為他洗腳。忽報鄉里有位儒生求見,此人年以六十有余,身高八尺,人都稱他為狂生,自稱非狂。劉邦一向輕視儒生,過去見到儒生,常以儒生帽子當尿盆,以污辱儒生。今天忽聽有儒生求見,盛怒之下,叫人謝絕接見,并說:我以天下大事為重,沒有時間接見儒人。在外等候已久的酈食其聽罷,立即瞋目案劍叱使者曰:走復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非儒人也!使者忙報之,劉邦一聽自稱高陽酒徒,來者不善,慌忙連腳都來不及擦,‘據足杖矛’曰:‘請入!’酈食其入內,見沛公長揖不拜曰:你不是想要誅暴秦,為什么還這樣傲慢對待長者?你是想助秦攻諸侯呢?還是率領諸侯破秦呢?此時,劉邦不知所措,輟洗起衣,忙請食其上坐,謝罪曰:過去聽人說先生的容貌,今天見面才知先生的來意!并問其計?這位高陽酒徒曰:足下起瓦合之卒,收散亂之兵,不滿萬人,欲以徑入強秦,此所謂探虎口者也。夫陳留,天下之沖,四通五達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積粟。臣知其令,今請使令下足下,即不聽,足下舉兵攻之,臣為內應。大事可成矣。
成語典故整理(優質16篇)篇十二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云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里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么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于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于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矣,而況姜維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王若后問,宜泣而答曰:先父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選自《三國志》)。
蜀后主劉禪投降后,司馬昭設宴款待,先以魏樂舞戲于前,蜀官傷感,獨有后主有喜色。司馬昭令蜀人扮蜀樂于前,蜀官盡皆墮淚,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馬昭謂賈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雖諸葛孔明在,亦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乎?”乃問后主曰:“頗思蜀否?”后主曰:“此間樂,不思蜀也。”
人們常把樂以忘返或樂而忘本,無故國故土之思,稱作“樂不思蜀”。這個典故就產生于三國時的洛陽。
當時魏軍入川,蜀后主劉禪投降,被送到洛陽。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僮婢百人。劉禪為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于是設宴款待,并以歌舞助興。當演奏到蜀地樂曲時,蜀舊臣們油然誦起國破家亡的傷懷之情,個個淚流滿面。而劉禪卻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你思念蜀嗎”劉禪答道:“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思念蜀。”他的舊臣郤正聞聽此言,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陛下,等會兒若司馬昭再問您,您就哭著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后,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又發問,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話學了一遍,只是欲哭無淚。司馬昭聽了,說“咦,這話怎么像是郤正說的”劉禪驚奇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從此就再也不懷疑他。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余生,傳下了這令人捧腹的“樂不思蜀”典故。
漢末,曹操的兒子曹丕廢去漢獻帝,改國號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這時,占據四川一帶的劉備,也宣告登基,即歷史上所稱蜀漢的“先主”。劉備以諸葛亮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連同江南(江東)的東吳,就正式出現了魏、蜀、吳三國的局面。(參看“三顧茅廬”)。
不久,劉備去世,劉備的兒子劉禪襲位為“后主”。諸葛亮繼續任丞相,并受封為“武鄉侯”,蜀國一切軍政大權,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決。諸葛亮是一貫主張聯吳伐魏的,這時他仍然一面和東吳結好,一面南征孟獲,平定南中諸郡,以消除后顧之憂,然后充實軍備,練兵習武,積極準備北伐魏國。出兵的時候,曾上表后主,力勸聽信忠言,任用賢臣,這就是后來流傳的《前出師表》。可是這次北伐,沒有完成,就暫時退兵回蜀。過了一些時候,諸葛亮又發動了第二次北伐,當時蜀國臣子官員中,頗有反對興師動眾的,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當時局勢,說明蜀漢與曹魏勢不兩立,必須北伐。這就是后來和《前出師表》同樣流傳的《后出師表》。諸葛亮的前后兩次出師表,所表現的忠貞氣節,使文章被人千古傳頌。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莊后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人們一直傳誦著這個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著焚香結義。梁啟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談到:"今我國民綠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園之拜……"(《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清代一些會黨如三合會等,在他們頗為莊重的入會儀式上,必定不會忘記插上桃枝,以此象征他們是在桃園結義。
周瑜提出讓諸葛亮在10日之內趕制10萬枝箭的要求,諸葛亮卻出人意外地說:“操軍即日將至,若候10日,必誤大事。”他表示:“只須3天的時間,就可以辦完復命。周瑜一聽大喜,當即與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在周瑜看來,諸葛亮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內造出10萬枝箭,因此,諸葛亮必死無疑。表明:周瑜并不相信諸葛亮在三天內會造出10萬枝箭。
諸葛亮告辭以后,周瑜就讓魯肅到諸葛亮處查看動靜,打探虛實。諸葛亮一見魯肅就說:“3日之內如何能造出10萬枝箭還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魯肅回答說:“你自取其禍,叫我如何救你”諸葛亮說:“只望你借給我20只船,每船配置30名軍卒,船只全用青布為幔,各束草把千余個,分別豎在船的兩舷。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會有10萬枝箭。但有一條,你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從中作梗,我的計劃就很難實現了。”魯肅雖然答應了諸葛亮的請求,但并不明白諸葛亮的意思。他見到周瑜后,不談借船之事,只說諸葛亮并不準備造箭用的竹、翎毛、膠漆等物品。周瑜聽罷也大惑不解。
諸葛亮向魯肅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計劃準備停當。可是一連兩天諸葛亮卻毫無動靜,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時分,他才秘密地將魯肅請到船上,并告訴魯肅要去取箭。魯肅不解地問:“到何處去取”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問,前去便知。”魯肅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著諸葛亮去看個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霧氣霏霏,漆黑一片。諸葛亮遂命用長索將20只船連在一起,起錨向北岸曹軍大營進發。時至五更,船隊已接近曹操的水寨。這時,諸葛亮又教士卒將船只頭西尾東一字擺開,橫于曹軍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吶喊,故意制造了一種擊鼓進兵的聲勢。魯肅見狀,大驚失色,諸葛亮卻心底坦然地告訴他說:“我料定,在這濃霧低垂的夜里,曹操決不敢毅然出戰。你我盡可放心地飲酒取樂,等到大霧散盡,我們便回。”
曹操聞報后,果然擔心重霧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輕易出戰。他急調旱寨的弓手6000人趕到江邊,會同水軍射手,共約1萬多人,一齊向江中亂射,企圖以此阻止擊鼓叫陣的“孫劉聯軍”。一時間,箭如飛蝗,紛紛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過了一段時間后,諸葛亮又從容地命令船隊調轉方向,頭東尾西,靠近水寨受箭,并讓士卒加勁地擂鼓吶喊。等到日出霧散之時,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滿了箭枝。此時,諸葛亮才下令船隊調頭返回。他還命令所有士卒一齊高聲大喊:“謝謝曹丞相賜箭!”當曹操得知實情時,諸葛亮的取箭船隊已經離去20余里,曹軍追之不及,曹操為此懊悔不已。
船隊返營后,共得箭10余萬枝,為時不過3天。魯肅目睹其事,極稱諸葛亮為“神人”。諸葛亮對魯肅講:自己不僅通天文,識地利,而且也知奇門,曉陰陽。更擅長行軍作戰中的布陣和兵勢,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霧可以利用。他最后說:“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豈能害我!”當周瑜得知這一切以后,大驚失色,自嘆不如。
成語典故整理(優質16篇)篇十三
《世說新語·傷逝》:“王戎喪兒萬子,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簡服其言,更為之慟。”程炎震注云:“《晉書·玉衍傳》取此,云衍嘗喪幼子。蓋以萬年十九卒,不得云孩抱中物也。”余嘉錫案:“今《晉書·王衍傳》作‘衍嘗喪幼子,山簡吊之’。吳士鑒注曰:“王戎喪子,年已十九,不得云孩抱中物。《世說》誤衍作戎,合為一事。”
王戎(一說應為王衍)幼子夭折,山簡前往吊唁,見王戎非常悲痛,就說,一個懷抱之中的小孩子,何至于此?王戎回答:“世上最重感情的正是我們這樣的人。后用此典表現人情感專注豐富,多指自己或自己一類的人。
【情所鐘】宋·蘇軾:“況復情所鐘,感慨萃中年。”宋·陸游:“人生真與夢何校,我輩故應情所鐘。”
【情鐘甚】明·高啟:“勸君不用情鐘甚,即是當年未有時。”
【我輩鐘情】明·唐寅:“莫道無情何必爾?自緣我輩正鐘情。”
【我輩情鐘】宋·蘇軾:“我輩情鐘,古來誰似龍山宴。”宋·范成大:“我輩情鐘,匆匆相見,一笑真難得。”宋·姜特立:“我輩情鐘君漫與,為云為雨應難據。”
【鐘情我輩】清·王夫之:“鐘情我輩聊如此,瞥眼他生固不爭。”
【情之所鐘】宋·陸游:“情之所鐘在我曹,莫倚心腸如鐵石。”
【情鐘吾輩】宋·陸游:“自古情鐘在吾輩,尊前莫怪淚沾衣。”
【情鐘我輩】宋·蘇軾:“生死猶如臂屈伸,情鐘我輩一酸辛。”元·耶律楚材:“寥落龍沙寄此生,情鐘我輩豈無情。”
【忘情豈我輩】宋·楊萬里:“忘情豈我輩,能禁秋興悲。”
成語典故整理(優質16篇)篇十四
官員當然不理他:「胡鬧,功名怎么可以隨便轉給別人呢?」雷義心里好失望:「那我也不要這個功名了!」雷義就假裝發瘋不去做官,終于被解除了功名。過了幾年,雷義和陳重又一起去參加考試,這一次,他們兩個都考上了,還很幸運地被派在同一個地方做事。雷義高興的對陳重說:「陳兄,以后又要麻煩你多照顧了。」陳重說:「雷兄,您說笑了,都是您在照顧我呀!」兩個人很開心能在一起工作,感情變得更好呢!大家看到他們感情這么好,都說:「膠和漆凝聚在一起很堅固,不過還是比不上雷義和陳重的深厚友誼呀!」后來,有人就把這件事變成膠漆相投這句成語,用來形容好朋友間的深厚友情,就像膠和漆聚合在一起那么堅固!
成語典故整理(優質16篇)篇十五
《后漢書 ·馬援列傳》注引 《廣州記》 曰:“援到交址,立銅柱,為漢之極界也。”《水經注 ·溫水注》引 《林邑記》:“建武十九年,馬援樹兩銅柱于象林南界,與兩屠國分漢之南疆也。”
漢伏波將軍馬援遠征交址,在邊界上樹立銅柱,標志漢與外國的疆界。后用此典表示建立功業。
【馬柱】 清 ·丘逢甲:“只見螺舟來海外,未容馬柱表交南。”
【漢柱】 宋·范成大:“摩挲漢柱愴分襟,邂逅吳船喜盍簪。”
【銅柱】 唐 ·杜牧:“莫教銅柱北,空說馬將軍。”金 ·元好問:“諭蜀相如今老矣,不妨銅柱有新名。”
【馬援柱】 明 ·李夢陽:“君不見馬援柱孔明碑,剝落黃蒿里。”
【漢將柱】 明 ·陳子龍:“應題漢將柱,獨上武王臺。”
【云深銅柱】 宋·范成大:“云深銅柱邊聲樂,月冷珠池海面平。”
【馬援銅柱】 明 ·李夢陽:“馬援留銅柱,王褒祀碧雞。”
【伏波銅柱】 清·程可則:“伏波銅柱邈千歲,壯哉爾與同英聲。”
【銅柱伏波】 明 ·沈明臣:“再睹樓船橫海出,更標銅柱伏波名。”
【銅柱勛高】 唐·劉禹錫:“玉環慶遠瞻臺座,銅柱勛高壓海門。”
【鐵柱成千古】 清·黃景仁:“誰標鐵柱成千古,卻笑金焦屬下流。”
成語典故整理(優質16篇)篇十六
梁元帝(蕭繹)《金樓子·興王》:“夷雍之子名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于首陽,依麋鹿以為群。”
伯夷、叔齊不食周粟,在首陽山采薇為食,與麋鹿生活在一處。后以此典形容隱居山林。參見‘夷齊采薇”。
【友麋鹿】宋·蘇軾:“不如野翁來往溪山間,上友麋鹿下鳧鹥。”
【同麋鹿】唐·溫庭筠:“暫對杉松如結社,偶同麋鹿自成群。”
【麋鹿友】元·耶律楚材:“有道且同麋鹿友,談玄能說虎狼仁。”
【麋鹿跡】宋·蘇軾:“復穿鹓鷺行,強寄麋鹿跡。”
【麋鹿姿】宋·蘇軾:“逝將江海去,安此麋鹿姿。”
【與麋鹿群】唐·陳子昂:“豈圖山木壽,空與麋鹿群。”
【托麋鹿群】唐·柳宗元:“方托麋鹿群,敢同騏驥槽。”
【游麋鹿群】元·耶律楚材:“蒼生未識鴻鵠志,皓首甘游麋鹿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