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的制定需要考慮學生的特點和需求,以及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在下面的范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教學工作計劃,也可以看到不同教師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理念。
聲音傳播教案(優秀22篇)篇一
本節課的重點是聲音產生的原理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因為只有了解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原理,才能從本質上理解對它的控制與應用,這是進一步學習本章其它內容的前提,這個前提的掌握與否是本章后續學習的關鍵,是實現本章教學目標的基礎。
本節課教學的難點是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因為僅僅依靠學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難認識到這一點,只有借助于實驗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而學生剛剛接觸物理知識,認知能力相對薄弱,易于形成難點。
本節課教學屬于知識探究性教學。本節課擬采用誘思探究實驗論證的教學方法。在教師的導控下創設教學情境,提出探究的問題,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并通過親自動手及分組實驗來進行論證,通過小組交流進行歸納總結,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以上這些,可以概括為:創設情景導入目標自主探索實驗論證表達交流總結歸納。
【課時安排】: 1課時
【實驗器材】:
1.教師演示實驗器材:真空鈴實驗裝置。
2.學生探究實驗器材:鼓、鑼、音叉、共振音叉、懸掛有乒乓球的鐵架臺、發聲體(小收音機、兩個塑料袋)、水槽兩個、水、cuso4溶液、白紙、氣球、樹葉、四季潤喉片瓶子等。
學生分組實驗器材:
第一組:共振音叉。
第二組:發聲體(小收音機、兩個塑料袋)、水槽兩個、水、cuso4溶液。
第三組:長鋼管。
3.多媒體課件
聲音傳播教案(優秀22篇)篇二
1、下列樂器是由于空氣柱振動發聲的是()。
a、架子鼓b、笛子c、小提琴d、口琴。
2、關于聲現象,下例說法正確的是()。
a、在鋼鐵中的聲速小于在水中的聲速b、在水中的聲速小于在空氣中的聲速。
c、聲音的傳播不需要介質d、人唱歌時是聲帶振動發聲的。
3、桌子上的魚缸中有若干條金魚,敲擊桌子,魚立即受驚,這時魚接收到聲波的主要途徑是()。
a、空氣—水—魚b、桌子—空氣—魚缸—魚。
c、桌子—魚缸—水—魚d、桌子—空氣—水—魚。
4、站在橋洞里說話時聽不到回聲.這是因為()。
a、橋洞兩端是開口的不反射聲音b、橋洞窄小回聲與原聲混在一起聽不出來。
c、橋洞反射的回聲從橋洞跑了d、橋洞兩側反射的聲音剛好抵消。
5、下列事例中能說明液體可以傳播聲音的是()。
a、我們聽到雨滴打在雨傘上的嘀嗒聲b、我們聽到樹枝上小鳥的唧唧聲。
c、花樣游泳員在水下隨著音樂翩翩起舞d、人們在小溪邊聽到嘩嘩的流水聲。
6、一人對著一座高山呼喊,經過10s聽到回聲,那么人離高山()。
a、1700mb、3400mc、170md、340m。
3.八年級物理聲現象教案。
5.八年級物理復習教案。
聲音傳播教案(優秀22篇)篇三
2.聲音的傳播:聲音靠物質傳播,氣體、液體、固體都可以傳聲,真空不能傳聲。
3.聲音傳播的快慢:空氣(15℃)中聲速是340m/s;聲音在固體中傳播得快,液體中次之,在氣體傳播得慢。
4.回聲。
【布置作業】。
1、認真閱讀課文。
2、進行課本37頁的實踐活動。
3、作業本上寫p371、2、3三道題。
共3頁,當前第3頁123。
聲音傳播教案(優秀22篇)篇四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1、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
2、聲音在所有介質中都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3、聲速:
(1)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
(2)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氣體中傳播得快。
(3)1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
聲音傳播教案(優秀22篇)篇五
教案的藝術性就是構思巧妙,能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能學到知識,而且得到藝術的欣賞和快樂的體驗。有關科學教案,歡迎大家一起來借鑒一下!
首先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聲音的傳播》是科教版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第三單元第5課的內容,這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聲音的大小、高低以及產生的原因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通過教材呈現的兩個活動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聲音的傳播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想要更好的因材施教,就要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
我所面對的四年級學生,他們經過一年的學習,對科學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學生考慮問題不深入,邏輯性思維不強,實驗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在本課當中我將通過活動引導學生,讓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這樣有助于激發學生興趣,進一步提升科學探究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知識與技能:知道聲音是通過物體以波的形式進行傳播的;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學會描述實驗過程和現象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意識到從實驗中獲取事實是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在教學目標的`實現過程中,我將教學重點設置為:
重點:理解聲音是需要通過物質進行傳播的。
難點:知道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
為了體現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講授法,小組合作法,實驗探究法,課堂討論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看看、想想、做做中掌握知識。
為了更好的完成本課目標,我將在每個小組準備土電話、1米唱的鋁箔條、木質米尺、棉線、尼龍繩以及實驗記錄表進行實驗活動。
接下來,主要談談對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
在這一環節我將展示一張有聲賀卡,悄悄將他打開,并問:同學們,你們有什么發現呢?當位于教室各個位置的學生都說出聽到了美妙的音樂聲時,我將追問:為什么大家都聽到了聲音?賀卡傳出的聲音是怎么傳到我們的耳朵里的?以此引入今天的新課:今天就讓我們通過學習新課《聲音的傳播》,來解決這些問題。
意圖:以有聲賀卡導入能充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創設問題情景,能激活學生思維,使學生帶著探索未知的心理進入新的教學。
在這一環節,我將分為如下兩個活動進行。
我將結合本單元第二課所接觸過的實驗:用振動的音叉接觸水面引起水面波動,指導學生動手實驗,并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并描述水面是如何波動的,以此引導學生初步感知:震動的物體會引起周圍物體的振動。在這基礎上我會讓學生玩一玩“土電話”小游戲,并通過思考“聲音是怎么從電話的一端到達另一端的?”進一步感知聲音的傳播方式。游戲結束后我將引導學生總結: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
意圖:通過動手實驗,小游戲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為后面活動探究做好鋪墊。
我將用ppt展示各種不同的實驗材料,并引導學生猜測聲音在這些物體中的傳播效果是否一致以及哪一種材料傳播效果最好,并將想法記錄下來。在此之后,我會讓學生對自己的猜想進行驗證。在實驗前我將組織學生談論實驗中的注意事項,然后我再強調三點:(1)每次敲擊音叉的力度大小要一樣;(2)將物體的一端緊連著音叉,另一名同學在另一端傾聽;(3)時刻保持教室安靜,認真傾聽各種材料物體的聲音傳播并記錄。再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將實驗結果填入實驗記錄表。
通過兩個活動,我會結合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聲音是以波的形式進行傳播的,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能力不同。最后讓學生結合結論解釋導入中的問題,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實驗活動過程中領悟實驗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性。
在這一環節,我將從以下兩點進行:
1.同學們,通過實驗我們已經知道聲音能在空氣、固體中傳播,誰能說說聲音還能在什么物體中傳播?我將適時出示一個有關釣魚的flash動畫,讓學生通過回憶釣魚要在岸上保持安靜,否則魚兒會嚇跑,啟示學生說出,聲音還能在液體中傳播。
2.出示一張宇航員們在月球上利用無線電設備通話的圖片,引導學生認識到空氣是聲音傳播的重要物質。
3.自由發言階段。讓學生舉例聲音傳播的實例,并用所學知識解釋其中的原理。
意圖:這樣設計能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了解更多與科學有關的知識,體會知識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
在小結環節,我將引導學生結合我的板書以及簡單的問答形式對本課進行回顧。
在作業布置方面,我會讓學生課下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究:木棒和鐵棒的聲音傳播能力,并記錄下來,下節課伊始進行分享。
這樣運用開放性且學習小組合作的形式布置作業,可以較好的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將知識的學習延伸到第二課堂。
聲音傳播教案(優秀22篇)篇六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必須依靠介質。
2、知道固體、液體、氣體都是能夠傳播聲音的介質,了解在不同的介質中聲音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聲音在固體和液體中的傳播速度比在空氣中快。
1、通過觀察發聲現象,能簡單地描述所觀察到的發聲體的共同特性,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對比和概括能力。
2、通過聲傳播的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初步的在觀察現象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參與實驗探究,初步學習實驗探究的方法,體會科學探究的重要性。
1、通過本節學習,讓學生知道我們生活在聲的廣袤空間中,聲音可以表達豐富多彩的情感,通過聲音可以獲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學生初步領略聲音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從而引起對聲音的.好奇,激發求知的欲望,逐步養成自覺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學態度。
3、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聲音產生的條件、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是這一節的重點。
聲音在介質中以聲波的形式傳播是本節的難點。
1、多媒體課件。
2、演示實驗器材:廣口瓶、橡皮塞、抽氣機,電子發聲體,土電話、吉他等。
3、分組實驗器材:音叉、鼓、鑼等。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聲音傳播教案(優秀22篇)篇七
2.播放音頻:鬧鐘聲、汽車喇叭聲、狗叫聲、打雷聲。
3、提問:這是什么聲音,這個聲音表達了什么意思?
5、小結:看來,聲音可以向我們傳遞信息,不停的聲音傳遞著不同的信息。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聲音的世界里,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聲音,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奇妙的聲音王國,去探索有關聲音產生的奧秘。
6、板書課題:聲音的產生。
二、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
(一)通過讓塑料袋發出聲音,初步認識聲音的產生與物體運動有關。
2.提問:你有什么辦法?
3、(示范)學生代表說一說:準備用什么方法讓塑料袋發出聲音?
4.全班活動,要求:看誰的發現最多;制造聲音時注意聲音的大小。
5、教師控制:開始!—停!
7、學生匯報,教師板書“動詞”。
8、交流:通過敲、打、拍、吹、摩擦等動作方式都可以使塑料袋發出聲音,不同的方式都可以使物體運動產生聲音,那么聲音到底是怎么產生的呢?。
(二)通過探究不同物體發聲的運動,歸納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1、追問:現在你認為物體必須怎樣才能發出聲音?
2、學生交流討論。
5、教師隨機指導,完善并講解正確的實驗操作方法。
7、講解實驗記錄單并舉例示范。舉例:摸著喉嚨,發出“啊—”的聲音,用手感受。我們可以用簡筆畫的形式畫出喉嚨在發聲時的運動軌跡。
活動二:通過探究不同物體發聲的運動,歸納聲音產生的原因我的驗證過程。
出示實驗要求:看,發聲物體有什么現象產生?摸,對于現象不明顯的發聲物體,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運動。畫,畫出發聲物體發聲時的運動軌跡。說,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和發出聲音時的狀態。
9.實驗:按要求進行下面5個發聲實驗,觀察物體發聲時的現象,并跟著它發聲時的運動軌跡來畫圖,完成記錄單。
10、小組匯報,教師適時作出引導,使學生注意觀察發聲物體運動軌跡的變化。
11、提問:通過這幾個活動,對于“物體必須怎樣才能發出聲音?”你有什么想法?
12、學生思考并回答。(預設學生回答,上下左右快速運動)。
13、小結:物體受力以后,上、下、前、后、左、右做快速地來回往復運動,我們稱之為振動。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所有的物體在不發出聲音時處于靜止的狀態,在發出聲音時處于振動。
15、學生示范如何使發聲中的音鈸、鋼尺、喉嚨、礦泉水瓶停止振動。
16、交流:通過剛才實驗,你觀察到什么現象?這說明了什么?
17.小結: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有振動就有聲音;振動停止,聲音消失。
三、運用“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原理,解釋音叉激水和水鼓現象。
1、描述:物體的振動產生聲音,這些振動有時還能帶來很奇妙的現象(展示音叉和水鼓)。
2、演示1:依次走到部分同學耳朵邊,用錘子敲擊音叉的側面。演示2:用鼓槌敲擊鼓面。
3、提問:你聽到了什么?
4、學生回答。(聲音)。
6、教師演示音叉激水,敲擊水鼓。
8.學生匯報。
9.小結: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四、認識動物不同的發聲方式。
2、播放視頻《動物的叫聲》。
3、交流:通過剛才的視頻,你了解到了什么?
4、學生匯報,教師ppt總結哺乳動物、昆蟲、鳥類、蛇類、魚類發聲的方式。
5、小結:無論人、動物、還是生活中的各類物體,聲音都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五、拓展應用。
1、拓展練習:解釋貝多芬的的故事:晚年利用振動感受音樂。
2、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3、談話: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里的?聲音的變化有什么特點呢?
六、課堂小結。
聲音傳播教案(優秀22篇)篇八
在教室內播放悠揚的音樂。
欣賞音樂、琴詩,陶冶情操。
創設情境。
1、用多媒體展示多種聲音。
觀察畫面與聆聽相關的聲音。
讓學生對耳濡目染的聲現象產生研究的興趣。
2、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它是怎么被我們聽到的?
深入思考,進行猜想。
讓學生知道聲音是傳遞信息的一種形式,觀察圖后讓學生思考、討論一些問題,把學生帶入聲的世界,在討論中切入本節課題: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1、給學生提供“制造”聲音的器材:音叉、鼓、鑼等,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進行實驗探究:讓音叉、鼓、鑼等發聲,并觀察聲音產生伴隨的現象。
在老師的鼓勵、引導下,學生合作探究,直接觀察和觸摸感受發聲的物體在振動,引導學生討論。
學生進行探究,得出結論:發聲體振動停止,聲音消失。
3、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通過觀察、分析,總結出結論。
通過觀察、體驗與對比、概括,建立聲音和振動的關系。
4、介紹弦樂器和管樂器:彈奏吉他、展示自制管樂器,并播放使用自制管樂器演奏視頻。
讓學生在發出聲音的同時,用手捂住自己的聲帶處,再次感受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鞏固和驗證: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指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分析自然現象。
1、提出問題:我在這說話,我的'聲帶在這振動,聲音怎么傳到你的耳朵里了?
學生思考:我們之間有什么,是什么把聲音傳過來的?
誘導學生自己得出:聲音在空氣中能夠傳播。
2、設想一下,如果沒有空氣,你還能聽到我講話的聲音嗎?
深入思考和聯想。
讓學生提出猜想,引導他們提出證明猜測正確性的方法。
3、演示:真空不能傳聲的實驗。
觀察實驗現象。
通過探究,讓學生初步認識聲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4、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聲音可以在氣體中傳播,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通過根據已有的知識對傳聲的原因,進行猜測和討論。
廣口瓶內發生器聲音的變化說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不能在真空傳播。
5、演示實驗并得出結論:聲音可以液體中傳播。欣賞《小兒垂釣》和“水上芭蕾”。
觀察實驗現象,總結實驗結果,觀察與思考。
提高觀察、分析和總結能力。
6、學生實驗并得出結論: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
學生輕敲桌子一端,耳朵貼近桌面另一端聽聲音。
探究固體傳聲,初步感悟科學探究。
7、試用“土電話”,強化固體可以傳聲。
讓一學生“接聽土電話”并進行課堂討論和小組發言。
初步培養學生發現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實質的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
8、歸納結論:聲音的傳播是需要介質的,它既可以在氣體中傳播,也可以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綜合、歸納,舉手發言。
系統總結規律。
9、聽覺的形成:播放視頻:人耳的結構和動畫(聽覺的形成)。
觀察與思考。
了解人耳的結構和為什么能聽到聲音。
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
學生閱讀課文(第38頁),了解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并總結規律。
啟發學生從閱讀中找出規律。
提出問題: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思考、交流,談收獲、體會等。
通過合作、交流,及時小結,讓知識系統化。
出示練習題。
閱讀、思考,舉手答題。
應用所學知識解答問題。
延伸興趣。
課后第2、3題。
當堂完成。
鞏固所學知識。
(氣體、液體、固體)中傳播。
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在介質空氣中:340m/s(1標準大氣壓、15℃)。
聲音傳播教案(優秀22篇)篇九
2、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思維和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用語言表達物理知識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通過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不同的實驗方法和解決問題的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聲音傳播教案(優秀22篇)篇十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教學重難點。
教學難點:探究真空不能傳聲,利用回聲計算。
教學工具。
橡皮筋、直尺、哨子、小鈴鐺、梳子、音叉、杯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錄像:電閃雷鳴、江河咆哮、鼓樂齊鳴、放鞭炮、電鋸切割木板、小孩啼哭等畫面。
今天我們來共同探討與聲音有關的問題。
觀看錄像。
由直觀的畫面創設聲音產生的情景,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從而順利的導入新課。
二,合作探究。
師巡視并指導,幫助學生處理可能出現的問題。
利用不同物體進行發聲實驗,在探究中發現并提出問題,學生有的拉長橡皮筋,有的撥動尺子,有的吹口哨,有的搖小鈴鐺等等自己設計的實驗,興趣盎然。
[引語]現在已有不少組同學發現問題了,下面我們共同交流一下。
其它小組的同學是否和他們有同樣的發現?還做了哪些實驗?學生交流。
剛才同學們回答的都很好,善于動腦,把不同器材結合使用很好,下面讓我們再一次感受聲音的產生。用手按住喉頭部分,大聲說“振動”
生活中聲音產生的現象很多,同學們聯系生活實際,分析生活中的物體是如何發聲的?
通過小組間的交流加深他們的合作意識同時也為后面發現聲音的產生的原因作好鋪墊學生在交流時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通過他們的交流盡可能多的做實驗,通過實驗也就不難得出聲音產生的原因,讓他們真正體驗探究的快樂。
讓學生再一次感受聲音的產生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
剛才同學們回答的都非常好,有誰知道蟬是怎樣發聲的?
有時我們需要將聲音記錄下來,怎么辦呢?學生閱讀課本31頁。
我站在講臺上說話,你們可以聽見,聲是靠什么傳播的呢?
同學們思考固體能否傳播聲音?并設計實驗驗證你的猜想。
氣體、固體可以傳聲,那液體能否傳聲呢?
師:出示裝有小金魚的魚缸,輕敲魚缸,看金魚的反應,說明液體也可以傳聲。
師:演示真空不能傳聲的實驗,總結歸納出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師用塑料圈在水平方向上來回推動,可以看到疏密變化從而引出聲波,學生看課本33頁明確聲是以聲波的形式在介質中傳播。
下雨天,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這是為什么?
(1)一般來說固體傳聲最快,液體次之,氣體最慢。
(2)聲速與介質的種類有關。
(3)在空氣中聲速的大小與溫度有關。
在教室里說話比在曠野里聽起來響亮,為什么?
學生回答,聲傳播的速度慢。
學生仔細分析討論,然后起來交流獲得的信息。
通過生活中的例子,引出聲速。
通過學生分析表格獲得信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理解回聲。
三,整體感知。
學生理解聲音產生的條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傳播的形式,聲速的大小。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
四,知識拓展。
課本34頁1、2、3、4、5學生完成練習。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你們對本節課有什么收獲和不足之處?
學生紛紛發言。
六,布置作業。
聲音傳播教案(優秀22篇)篇十一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1、你知道這是什么聲音嗎?
播放流水聲、鳥鳴聲、汽車喇叭的聲音等等。
2、多媒體展示:聲波槍。
提問如何解決聲波槍可能帶來的傷害引入新課。
實驗1:用兩只手指輕放在喉部,然后發出聲音。
(1)你感覺到喉部在振動嗎?(在振動)。
(2)你知道什么在振動嗎?(聲帶)。
實驗2:把一根橡皮筋扣在椅子背上,用手將它拉。
緊,撥動它。
(1)你聽到聲音了嗎?(聽到)。
(2)橡皮筋在做怎樣的運動?(在振動)。
實驗3:用橡皮槌敲擊音叉。
(1)你聽到聲音了嗎?(聽到)。
(2)音叉在做怎樣的運動?(在振動)。
(3)用手扶住音叉,音叉停止振動,還能聽見聲音嗎?(不能)。
播放多媒體:(1)打鼓時,鼓面珠子不斷跳動。
(2)弦樂器發聲時,琴弦在振動。
學生發言并小結得出: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引起。振動停止,聲音也消失。
教師提出聲源的概念:我們把正在發聲的物體稱為聲源。
教師提問:固體振動能發出聲音,液體和氣體振動能發出聲音嗎?
學生回答:液體振動產生聲音,例如:泉水叮咚;下雨時的雨聲。
氣體振動產生聲音,例如:刮風時的風聲;吹管狀樂器。
結論:固體、液體、氣體的振動都能產生聲音。
多媒體展示:月球上宇航員間通話用無線電。
教師提問:為什么宇航員不能面對面地談話?聲音靠什么來進行傳播的呢?
實驗1:將一只開著電鈴放在密封的玻璃鐘罩內,接通電源。
(1)你聽到電鈴聲了嗎?(聽到)。
(2)用真空泵抽出罩內的空氣,當空氣被抽出時,電鈴聲會(減弱、變得更響亮)__減弱___。當空氣幾乎被抽完時,你仍能聽到聲音嗎?(幾乎不能)聲音可以在真空中傳播嗎?(不能)。
(3)關掉真空泵,讓空氣慢慢重新進入罩內,現在你聽到聲音了嗎?(能)聲音能在空氣中傳播嗎?(能)。
結論:聲音能在空氣中傳播,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實驗2:將一只正在發聲手機放在塑料袋里,用繩子扎緊袋口,然后放入水中,我們還能聽到聲音嗎?(能聽到聲音)。
實驗3:將制好的兩個紙杯底各鉆好一個小孔,將一根棉繩的兩端分別穿過兩個杯底的小孔,再將繩端繞在一根火柴上,并用膠帶紙將杯底的火柴粘好,一個“土電話”就制成了。當一個同學對著杯子講話時,你將另一個杯子罩在耳朵上,能聽到同學說話的聲音嗎?(能聽到)。
教師小結: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中都能傳播,在真空中不能傳播。
想一想:(1)岸上的人的腳步聲為何會嚇走魚兒?(液體能傳播聲音)。
(2)電影太空中戰爭的場面。你認為在太空中能聽到爆炸的聲音嗎?
(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3)印第安人在狩獵時,他們伏在地面上,通過聆聽聲音來預測即將來到的牛群,他們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固體能傳播聲音)。
多媒體展示1:水波的產生(說明聲音的傳播與水波的相似性。)。
小結:聲音以波的形式通過介質將聲源的振動向外傳播,這個波叫聲波。
多媒體展示2:將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音響的前方,當音響發出較強的聲音時,觀察燭焰的搖晃情況.
小結:結論:聲音具有能量。
教師提問:聲波有廣泛的用途,能舉例嗎?
(1、超聲波粉碎膽結石2、聲現象捕魚3、探測海水深度4、b超)。
讀圖:提供聲音在不同物質中傳播速度的數據。
歸納總結:在同一物質中,溫度越高,聲速越快。在同一溫度下,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最快,液體中其次,氣體中最慢。在15℃空氣中,聲音每秒傳播340米。
上網查閱聲音在不同物質中的傳播速度。
1、聲音的產生:聲源(固體、液體、氣體)的振動。
2、聲音的傳播:通過固體、液體、氣體進行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3、聲音的能量:聲音具有能量,并以聲波形式向外傳播。
4、聲音傳播的快慢:跟介質和溫度有關。
這節課主要采用學生自己從實際出發,啟發學生自己討論、鑒別,培養了學生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聲音傳播教案(優秀22篇)篇十二
“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只有充分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智慧活動的積極性,才能使學生自主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所以,讓“課堂充滿生活活力”就成為設計重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了三個教學情景:一是通過播放器播放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命運交響曲》,同時展示與之相一致的聲波圖形,并介紹貝多芬的生平,讓學生感悟到聲音的美好,并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通過播放一些有趣的發聲現象、介紹錄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識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振動發聲的特點,并激發他們對自然現象的學習、研究興趣;三是通過提出問題——猜想——實驗得結論——再提問——再猜想——再實驗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其中,從多角度進行細致研究,并體會到科學探究的一些方法。
聲音傳播教案(優秀22篇)篇十三
(3)教師有選擇地摘錄學生提出的問題,并確定本節課研究的主題。
2、問題一: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1)音叉、尺子,怎么讓它們發出聲音?
(2)你們是如何讓物體發聲的?你們觸摸發聲的物體時,有什么感覺?
(3)思考: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什么不同?物體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4)摸著自己的喉嚨數1到10,體會手上的感覺,說出感覺。
(5)教師:是不是物體發聲就一定在振動?
(6)教師:(小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7)教師:物體的發聲現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學們介紹一些比較奇特的發聲方法嗎?比如動物。(聲源的概念)。
3、問題二:聲音是怎樣向遠處傳播的?
(1)聲音是靠什么傳到人耳中的?
(2)課本上的想想做做。
(4)液體是否也可以傳聲呢?
(5)空氣可以傳聲嗎?列舉事實說明。
(7)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傳播聲音的介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4、問題三:聲音在空氣中是怎樣傳播的。
提出聲波概念。
5、問題四: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嗎?
(2)對著高墻或山崖喊話,能馬上聽到回聲嗎?(講解回聲的知識)。
(3)雷電時,為什么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呢?
(4)共同歸納: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也就是聲音是以一定的速度傳播。
(5)介紹資料、指導讀表:《一些介質中的聲速》。
(6)學生討論:在讀表的過程中,發現了什么特點?(教師指導)。
a.15oc時,v聲=340米/秒25oc時,v聲=346米/秒。
b.傳播速度與溫度有關。
c.一般情況下:v固v液v氣。
課堂小結。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3.聲音在介質(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4.聲速:15oc時,340m/s(空氣)。
板書設計:
一、聲音的產生。
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
2.聲音在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的。
3.聲速:
(1)15oc時,v聲=340m/s。
(2)傳播速度與溫度有關。
聲音傳播教案(優秀22篇)篇十四
理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觀察比較、歸納總結的能力和探究意識、創新意識,就成為這節課首要解決的問題。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難點,落實新課標的精神,我在教學策略上發生了三個轉變:
1)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
2)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3)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聲音傳播教案(優秀22篇)篇十五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1)聲間要靠一切氣體,液體、固體作媒介傳播出去,這些作為傳播媒介的物質稱為介質。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即使面對面交談,也需要靠無線電,那就是因為月球上沒有空氣,真空不能傳聲。
(2)聲間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
聲音傳播教案(優秀22篇)篇十六
一位科學家用了10年時間進行調查,想知道學習哪方面的知識永遠不會被社會淘汰?調查結果是與人相處的能力。因此教學過程不僅僅是一個認知過程,也是一個學生學習交往和合作的過程。在兩個學生實驗及上臺交流展示活動中,通過同桌互相學習,小組間合作,從而形成全班共同學習的動態組合立體交叉網絡結構,促進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小組之間往復的、多通道、多層次的信息交流,在這種全方位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中,學生不僅學會了知識和方法,而且學會了彼此間的協作,同時也培養了同學間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團隊精神。
總之,通過本節課將努力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在美的熏陶中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
聲音傳播教案(優秀22篇)篇十七
教學目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
3.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4.知道回聲現象和回聲測距原理.。
重點與難點。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是本節課的重點.空氣中聲波的物理圖景建立是本節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板書1」一、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1.聲音的發生。
2.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學生實驗l]用手抖動書頁發聲.。
「學生實驗1」用手撥動塑料尺發聲.。
[學生實驗3」用手撥動張緊的橡皮筋發聲.。
生:發生體在振動.。
師:再請同學們做以上三個實驗,觀察并思考物體在發聲和不發聲時有什么不同.。
生:發聲時物體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板書2]發聲體在振動.。
生:發聲的音叉在振動,音叉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板書3]發聲的音又在振動.。
生:在喇叭的紙盆上放一些輕小物體觀察它們在喇叭發聲時是否跳動.。
[板書4]發聲的喇叭在振動。
[學生實驗4]大家一起唱音階“13-51,l。
生:發聲時喉頭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板書5]發聲時喉頭在振動.。
師:哪位同學知道蜜蜂、蒼蠅、蚊子在飛舞時如何發出“嗡嗡”聲?
生:它們是靠翅膀振動發聲的.。
師:蟋蟀發聲時復翅舉起與背部成45。
生:敲擊鑼、鼓靠鑼、鼓面振動發聲;彈奏樂器:胡琴、吉它靠琴弦振動發聲.。
.師:大家能舉出發聲體不振動的實例嗎?
生:啞然。
[板書6]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3.聲音傳活需要介質.。
師: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演承實驗3]把手放在收音機喇叭上方附近,開大音量,讓學生體驗到空氣在振動,
師:發聲體振動時,使周圍空氣也振動;如果沒有空氣是一否還能聽到聲音.。
[板書7]2.聲音的傳播。
實驗證實了:空氣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師:通常我們聽到的聲音是怎樣靠空氣傳到我們的耳朵產生聽覺的?
〔演示實驗5]用振蕩器做水波實驗,投影出振動被水由近及遠地傳播,形成水波.。
[投影1」課本第26頁圖3-4.。
[板書8」通常我們聽到的聲音是靠空氣傳播的.。
師:液體也能傳播聲音,請同學們想一想、議一議二舉些實例.。
生:將要上鉤的魚,會被岸上說話聲或腳步聲嚇跑.。
[投影2]課本第26頁圖3-5?。
師:鈴鐺在水、酒精和鹽水中搖,為什么我們還能聽到聲音呢?
[學生實驗6]用一根粗線聯接兩只空易拉罐(或紙筒).。
【板書10】團體也能傳聲.。
師:請同學們舉一些固體傳播聲音的實例.。
生:人耳貼在鐵軌上能聽到遠處火車的轟鳴聲.。
狗在睡覺的時候,把一只耳朵貼在地面上,能聽到遠處的聲音.。
「學生實驗7」伏在課桌上能聽到機械表走動聲.。
師:真空不能傳聲.如:登月宇航員們雖近在颶尺,也只能靠無線電話交談.。
4.聲音的傳播速度。
師:聲音傳播需要時間嗎?能舉一些實例嗎?
生:聲音傳播需要時間,比如賽跑時,看見發令員鳴槍的煙霧后才能聽到槍聲.。
生:雷電同時發生,但我們看到電閃后,才能聽到雷鳴,說明聲音的傳播一定需要時間.。
生:(其說不一)。
[投影3」課本第26頁“一些物質中的聲速”表.。
師:表頭上“米/秒”的物理含義是什么?
生:“米/秒”是速度的單位,是表示每秒鐘傳播多少米.。
師:請看銅3810,這表示聲音在銅中傳播時,每秒鐘傳播3810米?請同學們自己閱讀分析聲速表,并議論一下以下幾個問題:
(l)聲速表中軟木500說明什么?
(2)聲速表中有空氣(15)340及空氣(25)346說明什么?
(3)從聲速表中看聲音在固體、液體中傳播比聲音在空氣中傳播得快?還是慢?
大多數同學在閱讀聲速表前猜想聲音在固體、液體中傳播比聲音在空氣傳播得快是正確的.。
生:他大約在2秒后能聽到我的.喊聲,我還能聽到自己的回聲.。
4回聲及其利用。
[板書l4]回聲到達耳比原聲晚0.1三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聲和原聲區分開.。
師:如果你發聲后2種聽到回聲,那么你距障礙物多遠?請你再說說回聲的利用.。
生:障礙物距我約340米.利用回聲可以測距離.。
生:需要先知道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
生:需要測出從向海底發出聲音到接收到回聲所用的時間.。
生:聲音在海水中傳播速度與原聲和回聲相隔時間乘積的一半,即是海底深度.。
5.全課小結。
根據板書,簡要地對本節知識要點進行小結,
6.課堂練習(投影4)。
(1)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_____________。
(2)聲音必須靠_傳播,它在_不能傳播,
(3)15空氣中的聲速是____________。
(4)鐵道游擊隊為了聽見遠處的火車聲,將耳朵貼在鐵軌上,這是因為____________。
(5)某人面對山谷對面的山峰喊一聲,1.5秒后聽到回聲,求人與山峰之間的距離.。
教學說明。
聲音傳播教案(優秀22篇)篇十八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3)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2、過程與方法:
(1)初步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使他們能初步學會有目的的觀察;
(3)在學習過程中領悟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妙與有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養學生團結合作、主動與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見解的精神;
(3)初步認識科學對人類社會和生活的實際意義,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意識。
聲音傳播教案(優秀22篇)篇十九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知道聲音在空氣(15℃時)中的傳播速度。
4.知道回聲現象和回聲測距離。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
2.通過學習活動,鍛煉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師、學生的雙邊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對科學的熱愛,2.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3.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聲音傳播教案(優秀22篇)篇二十
(2)實驗:學生觀察音叉發聲時叉股在振動。敲打音叉——音叉振動,發聲。握住振動的音叉,聲音馬上停止。
(3)實驗:撥動吉他的弦,琴弦或者橡皮筋。
(4)實驗:現在我們來做一個活動,我這個活動,需要全體同學來配合一下:請同學們把手指放在喉結處,讓我們從1數到10,聲帶振動,發出聲音。
小結:歸納以上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聲音是由于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指出鳥、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蟲發聲也是由于振動。
由學生列舉一些奇特的發聲現象:蟬、蚊子、笛子。
機械唱片的簡單原理。
(1)實驗:把耳朵貼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聽見清晰的敲擊聲。——固體也能傳聲。
(2)實驗: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潛入水底時仍能聽到岸邊人的談話聲;釣魚時要保持周邊環境的安靜;漁民們常用電子發聲器發出魚喜歡的聲音,將魚誘入魚網;把正在響鈴的鬧鐘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聽到鈴聲。——液體也能傳聲。
(3)實驗:右邊音叉的振動通過空氣傳給左邊的音叉。——氣體能傳聲。
小結:聲音能靠任何氣體、液體、固體物體傳播出去——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4)實驗:1.1—4(有條件的可以做,也可觀看視頻。):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我們平時交談都是靠空氣傳聲。
思考:圖1.1—5月球上的宇航員能正常交談嗎?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分析圖1.1—6:聲音是靠聲波這種形式傳播的。
學生對比表中的一些聲速并找出空氣中15℃時的聲速:340m/s。
讀作:340米每秒。含義:聲音在空氣中每秒傳播340米。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15頁圖表,幾種物質中的聲速,并回答下列問題:
1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2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6m/s.說明聲速跟介質的溫度有關.
2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6m/s,25℃時蒸餾水中的聲速為1497m/s.說明聲速跟介質的種類有關.
問題3:對比表中的數據,你可以發現什么?
聲速與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與溫度有關。
一般來說:聲音在固體中傳播得最快,液體中其次,氣體中最慢。
4、回聲。
(1)回聲:回聲是聲音在傳播中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的現象。
講述為什么有時候能聽到回聲,有時又不能。
解:340×0.1/2≈17米。
(2)利用回聲測距離。
解:340×1.5/2≈255米。
“想想做做”請同學們分組討論,每組想出一個測量聲速的方法,盡可能的話,進行實際測量,看看哪個組的方法更合適,測得的聲速更接近當時的真實值。
聲音傳播教案(優秀22篇)篇二十一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12———16頁內容,獨立思考后完成下列問題:
2、聲是由物體的產生的,停止,發聲停止.
3、人發聲靠的`是________的'振動;笛子發聲靠的是________的振動;要使笛子發出聲音,必須用口來吹,使管子里的發生.
4、怎樣保存聲音:將發聲體的記錄下來,需要時再讓物體按照記錄下來的振動規律去,就會產生與原來一樣的聲音.
5、做p14探究:(1)、得出:、可以傳播聲音.
6、認真觀察14頁圖1.14真空罩中的鬧鐘.
(1)、該實驗的現象是.
(2)、該實驗的方法是.
(3)該實驗的結論是:不能傳播聲音。
8、根據p15小資料,聲音在體中傳播速度最大,其次是體,在體中傳播速度最小.
9、聲速的大小不僅跟有關,還跟有關.
10、(牢記)15℃時空氣中的聲速是.
11、回聲是指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而被反射回來的聲音.
1、(先看1.15圖)月球上沒有空氣,月球上的宇航員如何交談?
回答:.
2、找組內一名同學不看書解釋聲波的形成.
3、聲音能在液體中傳播嗎?找出事實或做實驗支持你的說法.
4、溫馨提示:要想把回聲和原聲區分開,回聲和原聲的時間間隔應大于0.1s,人離障礙物的距離應以上.
計算過程:
(溫馨提示:回聲到達人耳的時間小于0.1秒,人不能把回聲和原聲區分開,但可以使原聲加強)。
5、對著遠處的高山喊可以聽到回聲,為什么在教室里講話聽不回聲,此時有沒有回聲?
6、同樣的聲音在教室說和在操場說聽起來一樣嗎?為什么?
7、本節課我們一會兒說聲,一會兒說聲音,它們一樣嗎?
我學到了什么呢?畫知識樹。
聲音傳播教案(優秀22篇)篇二十二
1.聲音靠介質(任何氣體、液體和固體)傳播。
2.聲速(15℃)340m/s。
3.聲速由大到小排列:固體、液體、氣體。
三.回聲。
1.回聲是聲音在傳播中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的現象。(聽到回聲條件:0.1s以上,17米)。
2.利用回聲測距離:s=1/2s總=1/2v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