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不僅僅是寫字,更是情感的宣泄,是人類思維和感知的抒發。在這里為大家推薦一些優秀作文范文,希望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幫助。
讀詩石灰吟有感(通用16篇)篇一
今天,我讀了一個關于古代宋朝的大詩人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改詩》。讀完后我受益匪淺。
王安石是北宋很有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是個很有學問的.人,也還是北宋的大詩人。但在一次改詩時出了失誤。
據說,當時南方有一個詩人寫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是:“明月當空叫,黃犬臥花心。”這一句王安石看了以后覺得很可笑。自言自語道:“明月怎么能叫呢?黃狗又怎么能我在花中呢?”于是他信手改為:“明月當空照,黃犬臥花蔭。”
他自己以為很好了,其實改錯了。原來那位文人的家鄉有一種鳥叫“明月”,明月叫出的聲音很動聽,還有一種蟲叫作“黃犬”,黃犬常在花之中飛來飛去。王安石不了解情況所以改錯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在了解了情況的前提下,才能把一件事做好。平時我們注意觀察生活的小事情,也能寫出很多好的作品來。
讀詩石灰吟有感(通用16篇)篇二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是明朝詩人于謙作的一首詩。詩人托物言志,通過贊美石灰,來表達自己以天下為己任,為了社稷不惜"粉身碎骨"的堅強意志和決心。此詩有堅定不屈的筆意。
石灰看似尋常,卻蘊藏著不畏艱險,不怕磨難的高尚品格。于謙確實以自己的生命和鮮血實踐了自己的偉大志向。蓋棺論定,于謙不愧是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跡驚天地,泣鬼神,為后世留下了一個浩然正氣!
讀詩石灰吟有感(通用16篇)篇三
這首詩的詩句是: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石灰看似尋常,卻蘊藏著不畏艱險,不怕磨難的高尚品格.于謙確實以自己的生命和鮮血實踐了自己的偉大志向.蓋棺論定,于謙不愧是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跡驚天地,泣鬼神,為后世留下了一個浩然正氣!
讀詩石灰吟有感(通用16篇)篇四
我讀詩,唯有元稹的“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最是動人心腸。自比鰥魚,不復再娶,一生只有你一個妻,大概是那個時代最動聽的情話了。
也許正是清貧與操勞,這個賢淑溫潤的女子年僅二十七便香消玉殞。更可悲的是,韋叢下葬的時候,元稹因御史留東臺而沒有前往送葬,她陪他渡過了人生中最貧苦、最無助的七年時光,讓這個落魄文人享受到了無與倫比的溫暖,卻沒能見他最后一眼,在元稹即將飛黃騰達,光耀門楣的.時候離開了。漫漫輪回路,她注定要一個人走了,她跨過奈何橋的背影該有多么寂寞。痛失愛妻的元稹,縱使高官厚祿、價增一顧又如何,能為他洗盡鉛華、洗手作羹湯的那個女子已經不在了。元稹大概是古人寫給妻子詩歌最多的一位詩人了,然而無論他寫多少傳頌千古的詩文來祭奠她,都換不回那一縷芳魂了。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元稹的那片云,終究還是沒能飛過滄海。
詩人的愛情往往和他們傳唱千古的詩句緊緊聯系在一起。后人為此流淚,不是為了平仄相合、韻律悠長的千古名句,而是為了至真至純至性的文人愛情。上蒼卻好似格外不耐煩這些浸透著墨香的情懷,亦或嫉恨他們可比天高的才華,紅顏知己也好,糟糠之妻也罷,不是死別,便是生離,從不肯成全一分一毫。真真是叫人恨得牙癢癢!
縱然情比金堅,也終將愛淡如水。韋叢逝世,元稹自然傷懷,卻終究不可挽留,時光長河沖刷而過,再大的情意也隨水而去了。后來,他不僅娶妻,復又納妾,當初的誓言自是算不得數了。
誠如元稹,也有背信之日,詩人的愛情竟如斯脆弱。
“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讀到這首《寫情》時,我是決然想不到李益是個可惡的負心漢的。要怎樣刻骨的回憶,才能悔恨“佳期一夕休”;要怎樣深切的情意,才能直言“無心愛良夜”;要怎樣沉重的腳步,才能放任“明月下西樓”。后來,讀了大唐情史,才知道霍小玉之于李益,是胸口的朱砂痣,是嘔不出的心頭血,傾其一生也難以忘卻;亦是年少絢爛的煙火,是正月里皚皚的白雪,只有一瞬的美麗,漸次凋零成朱門旁一撮慘白蒼涼的余灰。
一個名妓,縱然才情再驚艷,也是盛世里最卑賤的花,但霍小玉到底是與那些嫵媚嬌花有些不同的。她出身落敗王族,久在風塵浸淫,通琴棋書畫,曉百家文章,雖桀驁卻孤僻,既清高又不得不媚俗。是以,當唱到李益詞“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給弄潮兒。”時,她亦心有戚戚然。適時,李益門第清高華貴,年輕即有才氣,麗詞嘉句,時遇無雙。他常自夸耀其風流才情,希望得到佳偶。四處尋求名妓,很久未能如愿。霍小玉就是在這樣情境下,環佩叮當,珠翠搖曳,款款而來,宛若九天玄女,清凌凌誤墜人間。這樣兩個人的相遇,冥冥中自有緣分。李益“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的百煉鋼也化作繞指柔了。恩愛約一年后,李益升為鄭縣主簿,須回故鄉隴西探親,然后上任。李益臨行之時,再三盟誓:“明春三月,迎取佳人,鄭縣團聚,永不分離。”二人揮淚而別。
本以為,這是一個功成名就日,不忘糟糠妻的美滿故事,然,世事終有憾。李益回家后,為了仕途和名聲,不僅娶妻,還斷絕音信。任霍小玉散盡家財,苦尋不得,悲恨交加,臥床不起。眼見紅顏憔悴,一個熱忱青年終于忍不住,把李益硬是架到了霍小玉家門口。霍小玉掙扎站起,灑下一杯酒,寓意覆水難收,咒李益“我死以后,必為厲鬼,使君妻妾,終日不安”,余音猶在,人已倒地而亡了。
霍小玉的死訊傳出后,長安街頭有人傳出這樣的詩句:一代名花付落茵,癡心枉自戀詩人;何如嫁與黃衫客,白馬芳郊共踏春。伊人已逝,芳華不再。即便再多的懷念詠嘆,亦無濟于事。而她臨死的咒語竟成了真,后來李益常生出幻覺,懷疑妻子與人偷情,日日打罵,不久便和離了。這個當初才高八斗、銳氣逼人的有志青年也在整個京城整個大唐乃至整部青史留下了永遠的罵名。霍小玉確是可憐,癡心錯付,為情而終。但李益比她更可憐,負心薄幸,被情而毀,承擔千年的謾罵。
愛也好,情也罷,愛恨情仇終灰燼。困擾我們的不是情深不壽,而是心底的不甘。不甘你身邊紅顏不絕,我身邊人跡凋零。不甘分開后你前塵往事盡忘,我郁郁不得釋懷。不甘你功成名就惹人羨,我暗自神傷無人知。所有的恨,源自不甘。
縱觀青史,凡是詩文無雙,才華卓越之人,在感情上莫不遺憾而終。陸游和唐婉如此,蘇軾和王弗如此,納蘭性德和表妹雪梅亦如此。就連琴瑟相和的司馬相如和卓文君,也有“問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的誅心之語,更不必說一生命途多舛的李清照了,情深意篤的丈夫病死,赤心報效的國家戰敗,晚來孤身一人,該是何等的悲涼。
人生有三恨,一恨鮫人落淚,二恨良將多舛,三恨情關難渡。
讀詩石灰吟有感(通用16篇)篇五
《周南》一共11篇,分別為《關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苢》《漢廣》《汝墳》《麟之趾》。讀過之后感覺古人留下來的經典之作沒有文人裝腔作勢的庸俗,沒有政治的教化之聲,彰顯的是濃濃的遠古自然氣息、樸素的本真。流露的是克制之后的情感,謹慎有序的行為。
就這11篇詩歌邏輯順序而言第一篇《關雎》寫的是青年男女的愛情。第二篇《葛覃》寫的是女子出嫁時的心情。第三篇《卷耳》是抒發新婚夫妻短暫分別之情。第四篇《樛木》則是描寫新婚燕爾夫妻的幸福生活。第五篇《螽斯》是祝福婚后子孫滿堂,人丁興旺。第六篇《桃夭》是對婚后美麗賢惠、善于持家的妻子的贊美。《兔罝》作為第七篇,歌頌的是丈夫外出為國立功的糾糾武夫形象。第八篇《芣苢》則歌詠妻子在家勤快勞作的情形。第九篇《漢廣》寫有夫之婦不可逾越的人倫鴻溝。第十篇《汝墳》描寫的是夫妻久別重逢后的心情。最后一篇《麟之趾》則以詠嘆調的方式歌頌合乎禮樂的愛情才是生生不息的根基。
對我而言,內容印象最深的是《桃夭》和《漢廣》。《桃夭》和《漢廣》,前者表達新嫁娘的種種喜慶愿景,用詞精確、畫面喜人,音韻上即使現代漢語讀也是很有味道。寫出了自然美讓人心怡,家庭美讓人心歡,音律美讓人心靜,詩人如聆聽天籟,舒泰無比。就是在這種心怡、心歡、心靜中讓心境情感在克制中謹慎著自己的行為。后者每章后兩句,表達男子對游女求而不得又眼看她出嫁的悵惘之情,極盡溫柔敦厚意味。一唱三嘆,渾然天成,光明的心境在歌詠行為中得到自然有度的克制。
形式印象最深的是《麟之趾》和《芣苢》。前者出現了三句為一章的格式,前兩句先興發后敘事,后一句抒情感慨,簡潔有力,它是“周南”里唯一一首只九句的詩歌;后者雖然仍然是“周南”慣有的四句一章,一共三章,但變動的詞卻只出現在偶字句中,十二句只變動了六個字,它是“周南”里語詞變動幅度最小的。而《麟之趾》贊美貴族,追求吉祥平安、生活美好的的愿望也是在謹慎中表達著先民們有序的行為;《芣苢》則在采摘車前子的喜悅中讓我們的心境轉入金玲作響,明鏡、舒展、清靈。《卷耳》夫歸又恐再去的憂思,《螽斯》一語雙關爭取生存的意志,《兔罝》狩獵欣喜自豪心理背后的離鄉悲哀,又讓我們在字里行間的摸索到一絲絲謹慎的悲涼情感。
關于情感印象,《樛木》婚禮祝福的情真意切,《葛覃》歸女的激動雀躍,而《關雎》作為《詩經》的首篇,是我國愛情詩之祖。從一個青年對一位容貌美麗姑娘的愛慕和追求,寫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以及求而得之的喜悅。題材喜聞樂見,還具有獨到的藝術特色。關雎鳥用情專一,不離不棄,生死相伴。正隱喻著君子對數你的一見鐘情、朝思暮想、寤寐思服、備受煎熬的感受,矜持羞怯的心理描繪,流露著樸素而健康,純潔而珍貴的情感。而這些情感流傳之今確實是自然和諧,樸素天然。
“周南”乃“周禮”的隱喻。這一組詩的安排,起于自然風情,止于人倫仁德,禮樂貫穿其中,作為調節。整組詩歌出于自然之情,貫穿中庸之美、富有人道情懷,又不失音韻美、節律美。讓我們如聆聽天籟,溫潤不膩。
讀詩石灰吟有感(通用16篇)篇六
木蘭為了父親,征戰沙場,從心底油然而生的感恩之情,使得后人贊頌,而如今像木蘭人性中最淳樸的感情在社會上已經差不多完全消失了。在社會中往往現代人對物質上的興趣比對親人的興趣還要來得強烈,或許在人的心靈中物質比感情來得重要。在過去木蘭可以為父出征,而現代人連父母都不養育,兩者的思想是完全相對立的。
是物質使得人性中最為淳樸的思想消失了嗎?木蘭當年拋棄錢財和名利回到故鄉養育家人,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小時候依賴著父母的肩膀,長大后卻不愿容下已經年邁的父母,與木蘭相比,他們的心靈會是有多么骯臟與卑微。
木蘭的故事誰都知道,對木蘭的精神誰都了解,但這社會上的人誰會去學習?恐怕連擁有一顆孝心都很難吧?每當看到我的`爸爸媽媽呵斥奶奶的時候,就會想起爸爸忘記自己是怎么長大的嗎?當讀到木蘭不惜生命替父從軍的決心與孝心,覺得有點難為情,或許我沒有權利去批評我的父母,但我絕對不要做一個忘恩負義沒有孝心的人,而是應該像木蘭一樣有一顆淳樸、簡單的孝心,這種孝心整個社會的人都應該擁有,去感恩父母是每個人一生中都得做到的,或許做不到木蘭那樣大義凜然,但是擁有一個感恩的心是全社會人的需求。
讀詩石灰吟有感(通用16篇)篇七
《石灰吟》是從古到今的精典詩句,幾乎人人都會背出幾句,可這首詩的寓意你知道嗎?請你回憶一下: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我背了幾遍,想了想詩人當時的心境:辛苦的人們把石灰石千錘萬鑿的從深山開鑿、運出來,再用烈火燒成石灰,在石灰石看來是很平常的事。只要能留下清白在人間,就是粉身碎骨也不怕。其實這是個借物喻人的'詩,它教育人們,如果自己是清白的,就算死,也要證明自己是清白的!不然會死不暝目的!
希望大家把這首詩的寓意永記在心!
-->。
讀詩石灰吟有感(通用16篇)篇八
每一次讀歐亨利的小說,都會被結尾的“反轉”所折服。他的小說所反應的人生百態,都是社會真實反應的問題。他的每一篇都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小小的世界,悲歡離合,人心的荒原與沃土,一常常精彩的戲,在他的小說中開演。
小說的整個背景社會貧富分化明顯,為數不過的富豪掌握著城市的經濟命脈。他們在社會的上層,享受著生活的樂趣。貧窮的蘇比,卻只能通過時自己入獄,來保全性命。他去混吃混喝,損壞櫥窗,調戲婦女,甚至擾亂社會治安。他干這情節輕微的罪行。開篇歐亨利把蘇比,塑造成一個完完全全的壞人形象。他沒有雄心,朋友,愛情,更沒有親情,活下去是他唯一的目的。主人公蘇比的行為看似荒誕卻折射出社會的畸形和人心的荒涼。因為沒有錢,求生的欲望使蘇比想出一個個荒誕的法子。當他聽到教堂的贊美詩時,他發現一切還有未滿的余地。當他心境從容,想要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時,警察卻將他逮捕。沒有任何理由,無人聽他的辯解,更無法洗刷他的'罪過,更不知如何提出自己的抗議。蘇比就這樣達到了自己荒唐的目的在獄中度過了三個月。這樣的結局留給讀者無限的遺憾。但這樣的結局,何嘗不是蘇比自己造成的呢?歐亨利把書比塑造成一個不能把握住機會的人。當皮貨進口商提出讓蘇比去趕車時他拒絕了。他明明有機會進到就進站里去,但他卻沒有這樣做。一次又一次的機會,就被蘇比這樣放過。當所有的機會都溜走時,他也實現自己荒誕的目標進入到了監獄里。在我看來,蘇比好像不想過正常人的生活,卻又不得不為生活所困。當他以為春天來臨時夠,想著心里的藍圖時,卻讓警察抓住。蘇比的結局既可笑又悲涼。但我相信,三個月后他最終會迎來自己的春天。
正如歐亨利在《麥琪的禮物》中寫的那樣“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絕大部分。”蘇比和我們的人生就是這樣。世界的人來去匆匆,事物躁動不安,如時間一般不可捉摸。現實生活中也不乏像蘇比這樣的人,他們堅持著自己心中的“真理”。用一個個荒誕的行為來實現自己的目標。他們折射出社會的荒誕,表現了因為金錢和利益而模糊的正義感。
蘇比們冷眼看著人們一個個朝著自己心中的目標前進,卻沒有發現自己的機遇就這樣一個個溜走。當他們真正醒悟過來時,才發現自己置身黑暗,迷霧茫茫,黑暗吞噬了他的身軀,迷住了他的心智。到頭來蘇比們以為自己達到的目標,卻最終與光明擦肩而過。他們的人生也如空中的霧氣一般,不過是水汽,太陽一出來也就散了。空中尋不到他們的痕跡,仿佛他們從來沒有存在過。歐亨利用蘇比來警戒我們不要重蹈蘇比的荒唐。
讀詩石灰吟有感(通用16篇)篇九
“風”和“雅”更貼近普通百姓,其內容更加通俗易懂。
我最喜愛的一首詩是《蒹葭》,全稱《國風。秦風。蒹葭》。全詩共有三段,皆以起興開頭。
全詩描繪了一位年輕人為了追求河那邊的“伊人”而不顧道路險阻的情景。首句“蒹葭蒼茫,白露為霜”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無須過多的修飾,就能讓人遐想萬千。次句“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適時地點出了年輕人已被“伊人”所吸引,同時暗示路途遙遠。第三句“溯洄從之,道路且長”表明了追求過程的艱辛。第四句“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寫出了年輕人認為“伊人”渴望不可及的心理。
追尋“伊人”的過程是一個漫長而又艱難的過程,但年輕人卻始終執著地前進著,一種被稱為愛的感情鞭策他努力,給予他克服困難的勇氣,因為心里有你,再大的'風雨也不畏懼,因為心里有你,苦一點也愿意,愛情的力量總是不可估量,它能夠讓你傾盡全力,即使失敗也不后悔。
如果僅僅是為了贊美愛情,那么此文不寫也罷,但那“伊人”不也可以被喻為夢想,目標嗎?這是望深層次想,拋開表面的愛情來看,又有哪一點不吻合呢?夢想總是在彼岸,總是在那遙遠的地方,你不知道自己是否會成功,但你渴望走上那條追夢之路,即使路上滿是荊棘,即使伴隨你的常常是狂風暴雨,但那又有什么關系呢?心中的信念一直都在,前進的動力依然十足,有這些就足夠了,它不會讓你中途退出或是倒在路上一蹶不振,擁有它們,你就會一直堅持下去,對嗎?這是《蒹葭》給予我的啟示,而《蒹葭》又僅僅是《詩經》中的一首,如果我們能細細研究每一首詩的內涵,取其精華,雖然會耗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但那將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有些人認為學習古代文化會讓國家停止不前,那可是大錯特錯了,除去科技的進步外,對比古今作品,反倒覺得很多現代文章比不上那短短的幾十字古文,現在不少人追求快餐文化,靜不下心來,使得傳統的中國文學底蘊正逐漸流失。所以,我真的很希望大家能在空閑時間多讀一讀那些流傳了幾千年的名家作品,讀一讀真正的中華經典。
讀詩石灰吟有感(通用16篇)篇十
“在家貧亦好,居官貧更宜。”—聯表明了,他生活的清貧。
徐僑是朱熹的弟子,一生清貧,為官清廉,痛恨腐敗,剛正不阿,敢于直言。我喜歡《即事》,以清貧為樂。即使穿著粗布衣衫,也覺得溫暖;吃粗菜淡飯,即使沒有大魚大肉,也吃得有滋有味。家中有朋友來了,沒有美酒佳人,沒有鼓樂齊鳴,只是簡單地招待一下;空閑的時候,即興幾首詩,心里悠哉悠哉的,很是坦然。
我極為欣賞的是那首《夏日即事》那句“步緩幽塘成小立,清風微度菜花香。”讓我仿佛置身于古代那清涼的亭子里。在此我看到了螞蟻在樹干上上上下下的`爬行;竹影在涼風中微微搖曳,烏龜悠然地在有樹蔭的水邊乘涼休息。我只是緩緩地來到清靜的水池旁,清風拂來了淡淡的荷花香。
《即事》寫得清切、樸素,《夏日即事》寫得清新、脫俗。這兩首小詩就如一卷卷白畫只是用上了那點點樸素之色,描繪著真心實意。只有在局限中,才可以看到所描繪的世界。心的本色該是如此,即使生活只有清貧,但也要跟徐所一樣,活得輕松、快樂,我喜歡徐僑清新的小詩,但我最欣賞的是徐僑那樸素、以貧為樂的本質。
讀詩石灰吟有感(通用16篇)篇十一
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一生中有千千萬萬個所謂的“今天”,可是,一轉眼,它就將成了昨天,成了一個個回憶,成了一個個念想。無論是高興的一天,還是難過的一天,他都將會從你的手指縫中消失、溜走。所以我們要把握好每一個今天,珍惜每一個今天,今天的事情今天做。
偉大的科學家居里夫人在一生中都能把握好今天。當她在研究鐳元素的時候,整整一年三百六十天都沒有走出過實驗室的大門。一天又一天,一日又一日,堅持不懈地在里面熬著廢渣,一鍋又一鍋地進行冶煉,然后再送到實驗室溶解、沉淀、分析。當她通過無數天的努力換來成功時,她長長的舒了一口氣,臉上終于露出了微笑。但她也從一個漂亮的小姑娘,變成了科學教科書里的代名詞“放射線”,變成了物理學的一個新的計量單位“居里”,變成了一條條科學定律,變成了科學史上一塊永遠的里程碑,創造出生命最有價值的輝煌。
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他的一生一共有1328種發明,平均每四天就發明一次,他的每一項發明都凝聚著他的無數心血,他的每一項發明都為人類的文明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想象,愛迪生有多少個今天和多少個夜晚,都在努力地工作著,他為人類科學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一句名言:“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正在不斷地激勵我們。是啊!所有有成就的偉人,哪個不是靠好好地把握今天,才走向成功的呢?科學家們的堅強、剛毅、執著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翻開歷史的一頁頁,都記載著成千上萬的科學家們“珍惜今天,把握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為科學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更何況我們這些小學生豈有浪費時間之道理呢!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今天刻苦學習奮發向上,為將來成為祖國的棟梁打下堅實的基礎。
讀詩石灰吟有感(通用16篇)篇十二
潘向黎在《看詩不分明》里說“讀詩的感受,即使有時是由誤解帶來的,也仍可珍惜,人生苦短,一瞬間的心動也是好的。”
一本書讓你怦然心動,有時候可能僅僅只因一句。
此書由三聯出版,裝幀素雅,書名起的好,開篇也較為精彩,偶有高論,其后便漸漸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不僅內容少有新意,且文筆也屬平常,但當下的女性作者能不帶文藝腔實實在在地品讀詩詞,已屬難得。作者未必寫不出那些迎合小資的雞湯文字,她是秉著對詩詞認真的態度,也是為文為人的一種踏實。
潘向黎有一篇文章叫《詩是空氣,詩是呼吸》,我讀到了幾處饒有意趣的細節:白居易詩云“每到驛亭先下馬,循墻繞柱覓君詩”。白居易出長安和元稹回長安,有一段道路是一致的,白居易每到一處,都能發現元稹留給他的詩,于是格外留心。“長路迢迢,一路行去,每個驛亭都有詩,墨痕歷歷,詩韻淋漓,在墻上,在柱子上,在你目光所及的每個角落,其中就有你朋友的作品,甚至就是留給你的。這是多么激動人心的事情!”
李白寫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杜甫寫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張籍鐘愛杜甫詩,常拿杜詩燒成灰燼沖來喝,“令吾肝腸,從此改易”,實在癡得可愛。
李涉有詩《井欄砂宿遇夜客》:“暮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他時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唐詩紀事》記載李涉渡九江遇強盜,強盜首領久聞李涉詩名,于是央求李涉作詩一首即可放其離開。李涉寫下此詩,首領很高興,反而送了很多東西給李涉。這一段讀來實在有趣。(只是不知道為什么,讀到李涉這首詩,總會想起“不見武林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宋之問夜游靈隱寺,得詩兩句“鷲嶺郁岧峣,龍宮鎖寂寥。”,老僧續道“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宋之問大驚,第二天早上再尋老僧已是“云深不知處”。傳聞老僧正是駱賓王,一時傳為佳話。和尚貫休因為“一瓶一缽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之句,被人呼作“得得和尚”。
《舊唐書》記載錢起“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乃是“鬼謠”,錢起在月夜聽聞此句,后將其寫進詩中,遂成絕唱。唐人筆下的鬼也是頗具文采呀!
最精彩的莫過于王昌齡、高適和王之渙斗詩。三人來到旗亭小飲,聽聞歌女傳唱三位詩人的詩作。王昌齡和高適的詩句被傳唱好幾次了,也不見有歌女吟唱王之渙的詩。王昌齡和高適便開始調笑王之渙,王之渙卻深信最漂亮的歌女唱起的一定是自己的詩作。果然,歌女輕啟朱唇,鶯聲嚦嚦,唱的正是“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如今細細讀來,確實別是一般滋味。
多么美妙的聚會,多么幸福的詩人。這個朝代,叫唐朝。
我好像很小就開始讀詩。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五年級的一堂語文課。老師在講到賈島“僧敲月下門”考慮是用推還是敲的時候,指著書上的插畫提問同學們想到什么詩句。現在回想起來,他大概是想得到“鳥宿池邊樹”這樣的答案。我看到畫中的一輪明月,靈光乍現,站起來說道“明月松間照”,不曾想老師馬上續道“胡說加八道!”接著就是一陣嘲弄,哄堂大笑。我還是能回憶起當時的不安和窘迫。這件事似乎給我留下了難以忘卻的陰影,往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對語文學習還有詩詞都失去了好感。
我把詩詞理解為音律和情感。我是個很健忘的人,可我還是能在某個偶然的瞬間回憶起一句讀過的詩。我懷疑是詩句蘊含的美麗的音律悄悄留藏在了我深深的腦海里。兒時誦讀過的《三字經》、《朱子家訓》中的詞句,有時也會在不經意間跑到嘴邊。倒不是因為意境高遠寓意深刻,很多其實淺顯明了,但還是樂于吟誦。聽過不少由古詩詞名篇譜成的現代歌曲,最鐘愛的還是王菲獨唱的《清平調》。相比詞句的表情達意,更打動我的是音律。很多很多的古詩詞遺失了唱曲,真令人遺憾。
慢慢地,慢慢地,我可以接受和欣賞詩詞這樣抒發情感、表明志趣的文學形式了。古詩詞的高處在于凝練和工整,所以有煉字一說。詩詞為什么可以營造出勝過白話的意境?我猜想正是在于凝練。凝練的表達便于傳誦,也有玩味的空間。讀者在誦讀詩人詞作的.時候,可以細細品評暗藏于詞句間的情感和思緒,一點一點走進詩人的心境,完成一次與詩人的交談,這是一種更為隱晦的交流方式,卻也提供給讀者理解和再創造的可能。
不過在常聽人提起的“詩和遠方”里,詩究竟在擔負著怎樣的使命呢?似乎詩應當與茍且相對,應當起到指引方向滋潤靈魂的作用,可這真的是詩詞應當擔負的使命嗎?又或者說為什么唯獨挑選“詩”和“遠方”一起擔負這樣波瀾壯闊的使命呢?我倒是更傾向于“讀書,寫長長的信,落葉紛飛”。
推薦各位讀潘向黎的隨筆集《看詩不分明》。葉開對這本集子的評價是“作為教材之外最佳的詩歌營養補充劑”。
另外,我還推薦葉開編寫的《這才是中國最好的語文書》。我從《盜火者》第一期了解到了葉開為語文教育所做的嘗試和努力。我在《大學人文讀本》和它之間選擇了它,果然我還是更喜歡感性一點的文章吧。我不知道它是不是最好的,但它確實是很好的。
讀詩石灰吟有感(通用16篇)篇十三
“春江水暖鴨先知”,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黃石一群詩人就敏感地預見到,一個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的時代即將到來,于是在1983年成立了西塞山詩社。這是湖北省建立的第一個詩歌社團。晨雞一聲啼,千門萬戶開,在西塞山詩社的影響下,全省各地詩歌社團次第成立。不久,西塞山詩社又以發起者之一的身份,參與創建了中華詩詞學會。
詩社成立至今,已經走過了三十五個年頭,詩歌創作隊伍不斷擴大,詩歌創作碩果累累,先后結集出版了《西塞山詩緣》《西塞山詩緣續集》《故壘新聲》《黃石古今詩萃》《黃石古今詩詞選讀》《黃石六十年詩詞精選》《黃石詩詞十人選》《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詩詞選》《西塞山詩詞》三十一集,另有詩社社員個人詩集近百種。近日,又有《西塞山詩叢》十集出版問世,黃石詩壇可謂盛況空前。
《詩叢》十集作者,從年齡上形成了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是雷文電、黃瑞云、李聲高,他們的作品不僅代表了黃石詩壇現有的最高水平,即使列入全國最優秀的詩人群體也毫不遜色。
雷文電先生崇尚風骨,詩風剛健豪邁。平生推崇建安風骨重要詩人劉楨、標舉風骨倡導興寄為盛唐詩歌鳴鑼開道的陳子昂、詩風健朗俊秀的杜牧,曾有詩云:“劉楨寂寞已多時,伯玉流風杜牧之。我以黃金鑄三像,心香遙謝出生遲。”雷先生是早慧詩人,“三歲作神童,十三稱才子”,十三歲就寫出了“夜來微雨潤香泥,曉起開門綠滿畦。誰向東山呼日出,桃花樹上一聲雞”這樣大氣的作品。雖然一樁冤案使他“廿三遭縲紲”,直到1978年才獲平反。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幾十年之間,詩中始終有風骨。所作《花竹吟》即是他為人為詩風格的反映:
種竹栽花積歲時,愛花愛竹漸成癡。愛花自以花為命,愛竹還因竹可師。竹既虛心且有節,花經結子始離枝。花心竹意誰能解?笑問東坡恐未知。
黃瑞云先生是知名學者而兼詩人,其恩師胡國瑞先生贊其學問與詩作云:“今古五千載,殫精窮搜求。述作遍四部,義理足千秋”;“馀事及風雅,謳吟追前修。長句恣奇想,云煙紙上浮”。他的詩大多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產物。其詩既有唐詩的恢弘氣象,又有宋詩以文字為詩、以學問為詩、以議論為詩的風采。其唐音主要體現在長篇巨制上,如五古《戈壁風沙行》《劍閣行》、七古《夜聞風聲歌》《李瑜甫作石山盆景為賦長句》等,這些作品或如李白之想落天外,或如岑參之瑰偉奇異,或如韓愈之戛戛獨造,讀之如天風海雨,豪氣逼人;五古《回鄉感懷》《夜走蒼山道》則如杜甫之沉郁頓挫,充滿憂國憂民之情。其宋調則主要表現在覽古、懷古、擬古、詠史、論詩、論詞諸作,以及數闋懷古詠史的自制詞調上,這些作品往往見解卓越,議論精辟獨到,顯示了學、才、膽、識的不凡。此外,表現親情的作品如寫妻子玉蓮臥病、去世、安葬、周年祭的詩篇,同他的散文名作《杜鵑花依舊開放》一樣都是催人淚下的至情文字。
李聲高先生是才子詩人,詩思敏捷,飄然不群;崇尚性靈,意到筆隨;舌燦蓮花,咳唾成珠,極具創造性。其詩多取材于社會現實,少作虛與委蛇的應酬文字,充分表現了關注現實、民生的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其詩以真誠取勝,不虛美,不諱飾,以真我書真情;其詩又以俗取勝,不掉書袋,不作佶屈聱牙艱深隱晦之語,不錯金疊彩,堆砌造作,洗盡鉛華呈素姿,有一種自然樸素之美;其詩又以趣取勝,筆下有真趣,有機趣,有諧趣,有奇趣,有雅趣,有俗趣,令人讀之不厭;其詩復以滋味取勝,有酸有甜,有苦有辣,還有久品回甘之味,令人味之不盡。尤其是近些年來的作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無事不可入詩,無詩不涉筆成趣,亦莊亦諧,大俗大雅,舉重若輕,揮灑自如,讀之如飲醇醪,如聽其拊掌談笑,又于談笑之中獲得啟迪。一些詩作已成為許多讀者的最愛,不少妙語廣播人口。
第二梯隊是江祖楨、黃移發、吳詩韻、王宗奕、駱進益。
江祖楨先生幼承祖訓,入學之前就已受到傳統文化的浸潤濡染,學生時代又博覽歷代詩歌經典,腹笥漸厚,復能轉益多師,故很快就嶄露頭角,成為詩社中堅。本集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幾首古體,如《種桑者言》表現了關注現實的精神,“我不事農桑,遍身著羅綺,今聞農桑語,一愧一太息”,體現了關心民瘼的民本思想,是對古代“邑有流亡愧俸錢”的官德的發揚。又如《止水詞》表現其先祖宋代江萬里一家以身殉國的`壯烈,令人肅然起敬。懷念周總理的小詩“君作春蠶死,我懷春蠶絲。綿綿絲不斷,歲歲清明時”,構思頗為精巧。律詩《山行》,《卜算子·春游東方山》,意境清新。《長相思》組詞,半疊句子的運用韻味深厚。
黃移發先生與江祖楨情況相仿,因其慈母能吟詩作對,幼受詩教,因而打下了較好的作詩填詞的童子功。所作詩詞皆甚可觀,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描寫農漁生活的篇什,它們具有濃厚的泥土氣息,讀來倍感親切。如“網起憑魚跳,肥鰱煮幾鍋”“一畈黃花擁綠云,綠云深處是吾村。鄉村破曉荷鋤出,布谷聲催耕種人”“梢頭掏鳥鳥驚飛,田徑捉蛙夜不回。稻谷點頭花狗吠,娘親月下喚兒歸”“九曲盤旋何所覓?竹林深處一聲雞”“屋前花,屋后花。一架綠云掛滿瓜,黃雞戲黑鴉”“網絡經商,手機尋寶,發家幸遇時光好。高樓別墅傍山坡,‘鐵牛’‘寶馬’田間鬧”,堪稱表現農村新貌的一幅幅風景畫和風情畫。
吳詩韻是十人中唯一的女詩人,其詩作的主要內容是記錄人生,抒發親情。她是知青一代,記錄人生之作記錄了她下放農村、招工進入礦山、返回城市、補習文化、破繭化蝶的豐富而曲折的人生,既是記錄自己的人生,也是對那一段歷史的忠實記錄,具有為史存照的意義。抒發親情的作品感情深沉,感人至深,無論是對亡夫的悼念之情,對慈母的感恩之情,對愛女的舐犢之情,對姊妹的手足之情,都能激起讀者的強烈共鳴,如悼亡詩《長相思》:“相伴相依三十年,寒來暑往淡如煙。自君倏忽黃泉杳,冷月殘荷聽雨眠。”讀之催人淚下。吳詩韻作品的藝術造詣也頗高,表現為詩中有我,有感而發,善用形象思維,講究字法句法,語言富有韻律。
王宗奕先生是一位從農村基層起步,經過長期摸爬滾打而成長起來的領導干部。對于他而言,完全是“馀事作詩人”。然而從集中所錄詩詞來看,他已有了較高的詩詞修養,作品中規中矩,不乏佳作好句。作者足跡幾乎遍于中國,一路行走一路歌。南國春光,塞北秋韻,井岡云霧,龍湫飛瀑,石鐘山雪浪,七里湖湖光,太行奇峰的莽蒼,大理洱海的風情……彩筆描繪幅幅畫卷;謁孔廟,拜孔林,過嶗山,登蓬萊,遠眺洞庭君山,近觀永定土樓……處處勝境盡收筆下。這些作品熱情洋溢,充分表現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駱進益先生雖是工科男出身,國企高管,卻頗富才情,以詩、書而聞名于當地與電力業界。善絕句,深得絕句章法訣竅,每于第三句轉舵得法,一轉一襯,使三、四兩句十分出彩,成為妙句、麗句、警句、奇句。如寫孔府“江山常易主,此地不更名”,十分警策;寫村姑洗衣“手將衣物擺,舞動一條溪”,富有生活情趣;寫含鄱口“旭日天邊噴薄出,青山次第綻芙蓉”,化靜為動;寫觀看書法碑刻,“龍蛇只恐驚飛去,不敢高聲說晉唐”,想象奇特;寫雨后春柳“柳頭夜綴萬千珠”,比喻精巧;寫插秧,“栽時個個怨聲響,收卻人人笑語頻”,道盡人情。所作律詩講究句法,頗有精巧妙聯。
第三梯隊是程方圓、紀擁軍。
程方圓先生相對于前面八人而言,算是詩社“新秀”。其實他已年逾“天命”,“詩齡”也將屆卅載,已是一位老詩人了。方圓是一位文藝多面手,集詩書畫印于一身,四者都出手不凡。又開辦金湖書院,致力于傳統文化的傳播。本集中所載律、絕、古風、詞、曲,皆可玩賞。像《乙亥秋,游張家界,題夫妻巖》《登井岡山黃洋界二首》《庭前竹》《拜謁岳王廟》《民國追憶》組詩等都能不蹈前人窠臼,別出心裁,翻出新意。《與同窗飲,大醉,戲為五韻》寫醉態栩栩如生,趣味盎然。所作詞,鍛字煉句,皆出自造,韻味悠長。
紀擁軍先生是又一名“新秀”。他是高中語文教師,具有比較扎實的文史功底,能熟練自如地運用古體詩歌中的各種體式進行創作。其作品異于他人者有三,一是著力于五、七言古體的寫作,風格鋪張恣肆;二是創作了數量可觀的題畫詩、題照詩,開辟了其他詩人很少涉足的領域;三是力圖走出流連山水、友朋酬酢、嘆老嗟卑的狹小圈子,寫出了一些記錄歷史、反映現實的篇章。如《血水塘》是用詩歌寫成的歷史實錄,記錄了日寇在大冶制造的一次慘案;而《新新婚別》則是新時代社會現實的忠實反映。
西塞山詩社的成績是喜人的。為了更上層樓,這里提出三點希望:一、大力發現、培養青年詩人,為詩社補充新鮮血液,使詩壇后繼有人;二、詩作更多地跳出個人生活的小圈子,更積極地反映社會現實,反映民眾心聲;三、藝術上多一些創新,少一些因襲,著力于語言、意象、表現方法、詩歌形式的創新。我相信,西塞山詩社一定會迎來又一個春天。
讀詩石灰吟有感(通用16篇)篇十四
清明時節,垂柳依依。紙灰飛作白蝴蝶,糜雨化作淚綿綿。
遍野的懷念與追思,綴滿青柳的枝頭。陰冷的春風,蕭蕭瑟瑟,凄凄搖落久遠的記憶;薄涼的扉雨,淅淅瀝瀝,裹挾著厚重而不老的情絲,迷亂了行人的腳步。荒郊野外,但聞幽怨的艾香,不見桃杏的吐花。
擎一顆虔誠的心,向長眠的先人,頂禮膜拜。捧一鍬潮濕的黃土,覆一層親人的哀思;栽一叢嫩綠的.新枝,植一腔后輩的緬懷。滴滴淚珠向青冢,點點舊事縈腦海。過往中,斷斷續續的零碎花絮,在這個特殊的時節,各種情結紛至沓來,繽紛著升騰的冥紙煙火。曾經的擁有和離棄,翩然遠遁;曾經的貴胄與卑微,煙消云散。發黃變脆的往昔,寸寸抽離,徒留若干斑駁難辨的字跡。直面人生的盡頭,此時此刻,新愁與舊愛,陡顯幾分蒼白,紅塵中的欲望和貪戀,瞬間被擊成碎片。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陰陽兩界,此處被無情的冷漠隔開,冰到極致,痛到無言。
天若有情天也老,蒼天無情,獨掌乾坤。翻手為云,覆手為雨。天下蒼生,終究為情所困,自是躲不開生離死別,悲歡離合。
陰陽的界線,如此清晰可辨,自然的準則,無法逃避。流光婉轉,歲月輕拂。身邊總有一些人,不經意間悄然香消玉殞。或老死,或病死,或死于天災。死法有千萬種,殊遇同歸,從此陰陽相隔,徒留后人空悲切。只是,死的意義千差萬別。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或,名垂青史,或,臭名昭著。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人,終將駕鶴西去。然而,有人創造的一種思想,有人秉承的一種精神,普照天下蒼生,卻敢與日月爭輝,與天地同在,永垂不朽。
花開有時,花落無形。人,雖無法選擇自己的生,卻可以選擇不同的死。選擇了終老的方式,等于選擇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人生的涵義就會被賦予不同的內容。也許會為此,付出艱辛,受盡磨難。然而,一句不枉此生,將是走上奈何橋前,可以坦然面對先人的慰言。有所作為,更將為后人所敬仰,受千萬人的膜拜。
逝者已已,可以安息。生者,仍將負重前行,為自己,也為別人。撣落紅塵,撥開浮華的虛幻,看清這個復雜而多彩的世界,靜守歲月的美好,且行且惜。
清明,幾人能清?幾人能明?也許清明自在人心。
寫于20xx-4-420:15。
讀詩石灰吟有感(通用16篇)篇十五
在《詩經》中情感之事總是特別美好,少年的難開之口,少女的矜持緩步以及艷若桃花的容顏,都彌漫著潮潤的霧氣與悸動的'氛圍。那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心愿,那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清新,那也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美艷難收。不過是在某個時間有過一面之緣的銘記,便從此日思夜想困頓不已。這美好的情愫也隨著冷黃紙頁與口口傳唱而新鮮如昨。
當然,若《詩經》中僅有愛情,縱是最浪漫的詩篇,多了,也會覺得輕浮。《詩經》中,也不乏戰亂流離、憂國憂民的詩篇。
激蕩了故國的熱土,沉重的傷懷和悲愴的吶喊響徹天地。但《詩經》中卻將這種情感化為嘆息。不但如此,即便故國成為廢墟,宗廟毀于炮火兵戈,多么激憤的感情到了《詩經》之中都會轉化為輕輕幾句的哀嘆“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欲墜之軀步經昔日繁華的宮殿與宗廟,所有生長的禾苗都在祭奠著盛世的荒蕪,見證著王朝的復辟與衰敗。
一卷一卷風、雅、頌,重讀似嘆息,輕讀猶如耳語。沒有撕心裂肺的喊叫與哭泣,有的只是年復一年回環往復的嘆息。
讀詩石灰吟有感(通用16篇)篇十六
詩詞歌賦中,最迷戀的是《詩經》。詩經,這個名字本身,就滲透著美的凝露。被咀嚼了千年,流淌出來的甘汁還是那么有味道,無盡回味,透著沁人心脾的詩意。
讀過詩經,她有一種古樸誠懇的美,像極了我見過的一種花——粉簌簌的流蘇。我記得張曉風女士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要我給那棵花樹取一個名字,我就要叫它詩經,它有一樹美麗的四言。”這棵花樹就是流蘇。流蘇與詩經,詩經與流蘇,如果要我給詩經起一個名字我就叫它流蘇,它有滿腔纖細的花香。
據說,那些關于詩經的故事,長達六百年之久。六百年,從西周時期一直到春秋中葉,這一段漫長的過程中,那些還尚不識文明煙火的古人,就已經懂得如何運用那些優美的文字,來含蓄、委婉地表達,內心自由奔放的情感。
那時的.人們是最淳樸的,天真的,用最平凡的文字訴說內心的感受。當一個人的身心,在某一個午后,完全進入一種恬靜的狀態。那些帶有靈動氣質的詩句進入心扉,帶來“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神秘朦朧美,營造“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的和諧寧靜,送來“谷則異室,死則同穴”的震撼人心的愛情宣言,畫出“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瑤”的青澀愛戀。那是一場靈魂盛宴,是美的潛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