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姥姥語錄讀后感姥姥語錄讀后感篇一
看見這本《姥姥語錄》,一下子想到了我的姥姥。正趕上假期,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倪萍通過文字轉述著姥姥的話,滲透著她對姥姥的愛。書里除了一句句姥姥的”至理名言“,看不到姥姥的模樣,但我隱約間感受到——一個活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的老太太。
讀完這本書讀后有兩點給我觸動很大,一是姥姥的智慧,二是倪萍的孝心。扉頁上微笑著早年的照片,和藹、可近的倪萍,在經過了生活中的風霜雨雪吹刮后,不再是幸福滋潤的臨家大姐,而是為一大家人忙前忙后的女人,為了兒子可以付出一切的女人,是一個天蹋了可以擎天的女人,是一個心里、肩上承載太多的女人,她是一個大女人。但我相信,她是幸福的。
倪萍帶領讀者走進她99歲姥姥的平凡生活,追憶她與姥姥一起走過的有淚有笑、有滋有味的日子,心底那一個個姥姥與外孫女之間愛的故事,令人為之動容,清澈質樸、真摯感人的文字,溫暖人心。細述這位純樸、善良的山東老人生命中的最后樂章,分享她那些看似平常卻讓人終生受用的生活大智慧。
她講她的姥姥,讓我想起我的姥姥。今年已經88歲的姥姥,耳不聾眼不花,身體硬朗得很,不管村里誰找她,她都熱情相迎,姥姥常說:”別人信任咱,咱就得實心實意對人家。做人一定得出好心眼,老天爺都看著呢“。雖然姥姥說的話沒有倪萍轉述姥姥語錄的精彩,但是理兒是一樣的,都喜歡拿老天爺說事。如今,我已經參加工作了,她還經常囑咐我們要多看書多學習,哪怕一天多認一個字,一年還能認識365個字呢。哈哈!她眼里的學習就是認字,我可愛的姥姥。
這本書,文字間褪去了華麗的修辭,卻體現了最簡單最質樸的人生哲理,一時間我很難想象這位不識字的老人家能將很多事情看得那么透徹,并且用非常簡單的充滿智慧的語言表達出來,字里行間讓人讀出的都是自己明白的顯而易見的道理。讀了這本書,突然覺得眼前的世界分外透亮,覺得那些一時的不順都過去了。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有一碗米給人家吃,自己餓著,這叫幫人;有一鍋米吃不了,給人家盛一碗,那叫人家幫你。是啊!今天我們如果我們都能以這樣的心態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就會發現溫暖無處不在。“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趁親人還健在,通過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讓長輩感覺幸福、滿足。這本書及時提醒自己愛我的親人。再多一點!
姥姥語錄讀后感姥姥語錄讀后感篇二
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是倪萍的孝心。倪萍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每個月工資是21元,拿到工資的第一個月,她就給姥姥寄去了10元錢,幾乎占了工資的一半。她在電影《山菊花》中獲當年小百花獎的最佳女演員獎,獎金六百塊。她給姥姥買了一塊日本西鐵城的小手表,而她自己帶得是一塊上海牌大手表,那是她到濟南上學時媽媽送給她的。 姥姥從二十年前就跟倪萍來北京了,倪萍領著姥姥吃遍了北京最貴的飯店,給姥姥買過最貴的鐲子。她自己還沒有鉆石的時候,就給姥姥買了,坐火車買軟臥還要十三級以上干部的單位介紹信的時候,她就開始帶著姥姥坐軟臥。
多少年前,倪萍為姥姥買上出口的羽絨被;后來聽說純蠶絲的被子好,倪萍又從杭州絲綢博物館給姥姥訂了一床;再后來人們又說蓋棉花被最好,倪萍又從新疆給姥姥買了四斤最好的棉花做了棉花被。
家里最大的衛生間是給姥姥用的,最現代化的衛浴焊上兩個最土的扶手,又粗又難看,可是安全啊。
看完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是,一定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時再后悔,那時候一切都晚了。哪怕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一定要抽出時間多陪陪我們的父母,說說話,拉拉家常;或是經常打個電話,哪怕是簡單的一句問候,也會讓他們的心里溫暖很久。
姥姥語錄讀后感姥姥語錄讀后感篇三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語錄吧,語錄具有短小簡約,不重文彩的特點。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語錄才是好的語錄,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姥姥語錄》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姥姥語錄》是央視名人倪萍先生在自己的姥姥故去后為她寫的一本書。
初在書城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便被里面的資料深深的吸引了,這本書打破了我腦海中以往對“語錄”說教風格的認識,取而代之的是字里行間里透出的一種親切,倪萍用最平實的語言記敘了自己與姥姥五十多年間相處的點點滴滴。生活中哪有那么多驚天動地的“大事”,平平淡淡才是我們更多人生活的真實寫照,越是平淡的日子越能引起讀者強烈的代入感,讀的越深就越覺得這本書就是在講我們自己的生活。
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蕓蕓眾生中,我們每個人都在經營自己的生活,大千世界里,不同的人選取的生活方式也不盡相同。有些人雖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卻能守著一扇能看得見日升月落的窗子悟出生活的道,完成生命的`升華,而有些人卻還沒遭受一點挫折就大聲呼喊著救命,懷抱著自己易碎的玻璃心,顫抖著蜷縮在世界的角落等待別人的安慰,我們常常感嘆自己讀破了萬卷書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而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村老太太卻在自己并不順利的一生中總結出一套生活的哲學,還轉過身來把我們這些高學歷的“知識分子”給教育了,難怪白巖松曾評價《姥姥語錄》:“有文化的人不必須有學歷,而有學歷的人也不必須就有文化”。
“忠言”不必須是逆耳的,但必須是最直白樸素的,熟悉倪萍的人就應都明白,倪萍的兒子在出生后不久便患有一種很難治愈眼疾,剛得知這個消息的倪萍萬念俱灰,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感覺自己的天都黑了”,那個時候的她經常整晚都合不上眼,夜深人靜的時候靠著一根又一根的香煙來穩定自己的情緒,麻痹自己的神經,這一切,都被當時住在她家里的姥姥看在眼里,姥姥叮囑她:“自己不倒,啥都能過去,自己倒了,誰也扶不起你”,姥姥還說:“天黑了快睡吧,孩子,天亮就快起來”,姥姥把不可避免的災難說成是“天黑了”,“天黑了就是遇上擋不住的難事兒了,你得認命。認命不是撂下,是咬著牙,挺著,別在黑夜里耗著,把神兒都耗光了,好事兒來了預先還打個招呼,不好的事來了咣當一下就砸在你頭上了,這些災難從不會通知你。能人是越砸越結實,不能的人一下就被砸倒了。”為了治好兒子的病倪萍退出了中央電視臺,帶著兒子漂洋過海、尋醫問藥,最終治好了兒子的病。
姥姥是對的,生活本就無常,而人又偏偏是感性的動物,應對突如其來的災禍,我們常常在第一時間就被情緒沖垮了自己的精神防線,一時沖動做出許多傷害自己與家人的事,等我們從痛苦中清醒過來后才追悔莫及。那么應對飛來橫禍的正確態度是什么?姥姥告訴我們:第一,你要“認命”,認命就是應對現實,冷靜下來正視此刻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第二,“認命”不等同于“認輸”,要在黑暗中咬著牙“挺著”,等待黎明,而不是在焦慮中消耗自己的精神,影響自己的決定。
這樣直白平實的大白話“語錄”在書中比比皆是,比如:“房子沒有梁,早晚得塌了,人要是沒人幫著,你有多大能耐也活不起來呀!”、“糖稀越粘越厚,苦菜越洗苦水越少”、“父母幫著兒女,仨人都笑了;兒女幫著父母,仨人都哭了”,圍著“炕沿鍋沿”轉了一輩子的姥姥用最簡單易懂的道理類比出人生的大道,比起那些引經據典的“大道理”,這樣樸實簡單的“語錄”卻句句扎人心。
《姥姥語錄》的成功之處在于它的真情實感、樸實無華,它用最“生活”的語言觸動了我們每個人內心中最柔軟的部分,合上書本后我陷入了沉思:我們每個人都有姥姥,每個人家里都有老人,尋常歲月的相處中,我們可曾做到像倪萍那樣用心傾聽她們說的話?如果沒有,在接下來的日子里要用心聽一聽了,相信你必須會有收獲。
姥姥語錄讀后感姥姥語錄讀后感篇四
《姥姥語錄》是這么飽含作者對姥姥的愛以及對姥姥的孝心的一本書,有那些令人讀后潸然淚下的故事,那些讓心變得柔軟酸楚的話語。使人心為之動容。這位99歲的姥姥雖沒有文化,但是總會在我們困難的時候,給予我們非常巨大的啟迪。讓我帶大家走進這位99歲姥姥看似平常但使人受用終生的大智慧。
作者倪萍是著名主持人、演員,她用她真摯感人的文字,描述了她姥姥淳樸,看似平凡卻又不凡的一生。
這本書讀后有兩點給我觸動很大,一是姥姥的智慧,二是倪萍的孝心。
倪萍的姥姥是一個典型的農村婦女,沒有多少文化,但在困難時刻,姥姥總會用她那大白話點撥著我,多少個想不開的問題,都是姥姥一個個雞毛蒜皮的比喻讓我豁然開朗;姥姥的寬容,姥姥的良善,不斷地修正著我的缺點,改正著我的錯誤;姥姥的智慧,姥姥的光亮始終照耀著我,溫暖著我。使我感到什么叫做人生的大智慧。
不想用華麗的詞藻贊美姥姥,因為那不是她的風格。姥姥平凡質樸才是她最美的特點。讀《姥姥語錄》發現,所謂的平凡人,智慧卻是非凡的。姥姥和我們身邊很多老人家一樣,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也沒有多少文化知識,但卻比很多擁有高學歷的人士更明白、更善于把握和運用做人的道理。明白做人的時候,生活的時候,不只是一份高學歷,更是要有一顆對熱愛生活的心。
這就是姥姥!一個沒有文化的中國老年婦女說出來的話語!
倪萍為了讓97歲的姥姥每天有些事做,每天開心一點,就想了一個點子:說歐洲某國家收購瓜子仁,要求必須是手剝的,不能用嘴嗑,瓜子仁必須是完整的,15元一斤,問姥姥愿不愿意在家里剝瓜子,姥姥很是愿意,于是就開始剝瓜子。那時起倪萍就按瓜子重量給姥姥發工資,并動員全家偷偷吃掉這將”出口歐洲“的瓜子仁,甚至有朋友來臨走也要讓朋友帶上些。姥姥因此有了事做,自己也覺得自己還有用,還掙了錢。這件事可見倪萍是費盡心思讓老人在世的日子快快樂樂。從此可見作者倪萍十分愛姥姥,也體現出了她的一片孝心。
雖然這本書中有許多姥姥這個農村婦女不太正確的見解,但這話語十分樸實,總能在關鍵時刻給人啟發。這也許就是作者倪萍懷念姥姥的最好方法。
姥姥語錄讀后感姥姥語錄讀后感篇五
小時候春晚趙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里提到過倪萍的《日子》,宋丹丹說她要寫本《月子》,還好不是坐月子。
讀了才知道倪萍原來是山東人,書里也有些山東的韻味,即使她刻意避著。我常覺的有些道理得是方言講出來才有感覺,普通話太普通,像在念天書。
我有個山東同學給我多次講過她母親的育兒觀:養娃就像種樹,即使有些枝枝岔岔,只要給它定時施肥澆水,它是能夠長大的。這說法形象。
我媽也是愛說能說的人,而且很多話一經她口就特別有水平。我學習不順,我媽說,人生的路總是彎彎曲曲,平坦的路往常都在后面,你鼓點勁,堅持一下,就能看著了。相比之,我爸不愛說,更多是身教而非言傳了。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小時候我一直生長在縣城,沒有機會體會隔輩親這種情感。仔細回想,只在老家待會一個暑期,和我爺我婆的記憶也很難串聯。記憶里,打我初面見到他們二老直至他們離世,他們的樣貌在我記憶里幾乎沒有發生變化。我想是我沒有仔細觀察過他們吧。說來遺憾,我甚至不知道我爺我奶的名字。我婆是基督教信徒,但她識字不多,一本圣經翻來覆去讀了無數遍,我真希望她最終在書里找到了生死的答案。我爺是大家長,很有威嚴,對我父親很嚴厲。因為家里男娃多,且我是最小的,自然待我不親。他最后生病的時間里,我去看過他,他不認識我。
日子在過,人在日子里老去,這是生活無變的真理。上周和家里打電話時,我媽給我又把舅家娃要結婚的事說了一遍,我爸和我的話也越來越多了,而這就是父母老態。
姥姥語錄讀后感姥姥語錄讀后感篇六
看了姥姥語錄確實讓我學到了很多,其中還有很多我不懂的道理,我很喜歡文章中的姥姥,她勤勞能干,一生過的十分充實,她善良好心,即使自已并不是很富裕也愿意接濟他人。她只是一位平凡的姥姥,但因為她無窮的智慧和99年的人生之路,她的形象顯得越發越光輝起來。
我也想去書中的水門口看看,看看是怎樣的環境讓姥姥擁有如此多的智慧。姥姥說,天黑了,誰能拉著太陽不讓它下山?你就得躺下。孩子,別怕,多黑的天到頭了也得亮。是啊,人世間少不了生死離別,卻是無法避免。親人走的時候,誰不會悲傷誰不會心痛。但是生活還要繼續不是嗎,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對待自己,不要讓他們走的仍有遺憾,珍惜身邊愛自己的所有人,不要等到失去了他們的愛,才會珍惜。
姥姥這一輩子都沒穿過艷色衣裳好料子衣服,可是她并不覺得委屈。作者問姥姥,身為女人,一輩子沒穿過高跟鞋,遺憾吧?姥姥卻搖搖頭,說那年頭,作者不包腳都算怪物了。作者又問,一輩子沒穿過裙子,遺憾吧?姥姥說,怎么沒穿過裙子?圍裙也是裙子。對啊,圍裙也是一種裙。姥姥一輩子都帶著圍裙,一輩子都站在灶前,一輩子都那么勤勞忙碌。
書中的姥姥是一個典型的農村婦女,什么都不懂,大字不識一個,學都沒上過。可是她懂得善惡,懂得是非,懂得丑美。她用99年的人生經歷總結了一條又一條智慧,叫我們嘆服。姥姥的理兒很直白,很實在,她為什么不悲觀不放棄呢?是無奈還是現實?她從沒想著以此來教育誰,給予誰,她就是這么想的,這么過的,她認為是個人都該明白的理。
姥姥雖然不在了,可是她的精神和智慧卻在我心中扎根。姥姥用一句句平凡的話打動我們,告訴我們一個又一個真理。人這一生中,樂就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