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作,我們可以拓寬視野,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展現自己的才華與獨特見解。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一些優秀作文范本,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寫作的靈感和觸動。
南京中山陵(匯總15篇)篇一
中山陵是孫中山先生的長眠之地,孫中山先生是我們中華民族一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我們都非常敬愛他。如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南京中山陵。
導游詞。
希望對大家有所作用。
各位朋友,來到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你們一定想去看看當地最有名氣、最具特色的景點吧。到了南京,如果沒去中山陵,可以說你只看到了半個南京城。盡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稱,擁有"金陵四十景"等眾多名勝古跡,但中山陵無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個。
說起中山陵,當然要提到它的主人--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本名孫文,字逸仙。外國友人都稱呼他為"孫逸仙博士"。因為他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國內被尊稱為孫中山先生。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后求學于檀香山、香港等地,畢業后在廣州、澳門等地行醫。后來他棄醫從政,并于1905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提出了"驅除按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及"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后,孫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并于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職。此后,經歷了"袁世凱竊國""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風風雨雨,1921年他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在1924年1月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應馮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討論國家大計,終因積勞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是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鐘山東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整個建筑群依山勢而層層上升,氣勢宏偉!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鐘山的遺愿,靈柩暫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內,并決定在南京鐘山修建他的陵墓。中山陵由陵墓樣稿得獎者、著名建筑師呂彥直設計施工。
整個墓區平面形如大鐘,鐘的頂為山下半月形廣場,廣場南端的鼎臺(現改為中山先生的立像)為大鐘的鐘紐,鐘錘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征,因此整個大鐘乃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依次為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室。
祭堂的正中,為孫中山先生的漢白玉坐像,此像為國外雕塑名家保羅蘭德斯所作。坐像德基座四周雕刻著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業績,祭堂四壁的黑色大理石墻上刻有孫中山親筆書寫的和胡漢民等人書寫的。祭堂之后有一個銅門,橫額上書“浩氣長存”四個大字,亦是孫中山先生的手筆。門內即為鐘形墓室,其中央有一直徑4米、深5米的圓形大理石圓穴。孫中山的漢白玉靈柩及臥像即安放在圓穴中,瞻仰者可圍繞漢白玉欄桿俯視靈柩上的臥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棋按遺體形象塑造,十分逼真。孫中山先生雖然與世長辭,但是他浩氣長存,永遠為世人所敬仰。中山陵的建筑風格中西合壁,鐘山的雄偉形勢與各個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通過大片綠地和寬廣的通天臺階,連成一個大的整體,顯得十分莊嚴雄偉,既有深刻的含意,又顯得十分莊嚴雄偉,更有宏偉的氣勢,設計非常成功,所以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對于中山陵,我幾乎是陌生的。由于陌生,自然好奇,便也聯想過許多金碧輝煌的殿堂。然而,當漫步其中之時,才發現原來中山陵別有一番景致。依山而建,隱于山林之間,從下往上一望,極為壯觀。建筑并不艷麗,卻給人莫名地來了一種氣勢,來了一種莊重。
走在臺階上,似乎就已明了。孫中山先生生前就想把墓建于此地,而后人按照他的意思為他建了此陵墓,似乎是為了給中山先生,這位為中國不停忙碌的偉人找了一處永遠安寧的地方讓他平靜下來。
中山陵坐落在這繁茂的寧靜之中。中山陵的布局就像是一個大鐘,含有"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遙想當年孫中山先生為了民族的復興,人民的覺醒,做出了多少的貢獻?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博愛"兩字正點出了孫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懷和崇高的理想。石坊后是墓道。前面為陵門,它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這里用青色的琉璃瓦有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征蒼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為公之意,以此來顯示孫中山先生為國為民的博大胸懷。再進為碑亭,一塊高約6米的碑石上刻著"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的鎦金大字。
欄桿俯視靈柩上的臥像,此像是雕刻家按遺體形象塑造,十分逼真。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我心中盈滿的只有感動和震撼。高大莊嚴的祭堂,讓我第一次強烈地感受到了孫中山先生的偉大。
中山陵之旅,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飽覽美景的喜悅,更多的是對社會的思考,對民族的熱愛,對領袖的敬意。作為記憶,將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中。
南京中山陵(匯總15篇)篇二
中山陵地處于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是中華民國國父、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下面是南京中山陵的。
導游詞。
歡迎欣賞。
各位游客朋友:
這里就是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所在地——中山陵。
孫中山先生名孫文,字逸仙,因1912年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尊稱他為中山先生。孫中山先生于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0歲。
中山陵墓址是由孫中山先生生前選定的。1925年3月孫先生臨終前囑咐左右“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呂彥直設計的中山陵,平面為一木鐸形。表示“喚醒民眾”及“木鐸警示”的含義,又象征著中山先生精神如響亮鐘聲,響徹遐邇。陵墓在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奠基,1926年6月1日開工,1929年春天完工。
游客朋友們,我們現在就來到了中山陵前的廣場。
在這個半月型廣場正南面的三層八角形石臺上矗立著一尊三足雙耳的紫銅寶鼎,重達萬斤。是中山大學的全體師生在1933年秋捐贈的。鼎身外鑄有中山大學校訓“智仁勇”三字,鼎內立有一塊六角形銅牌,刻有《孝經》全文,所以又稱孝經鼎。
孝經鼎對面的這座四柱三樓檐的沖天式石坊名為博愛坊,在它正中的橫額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鎦金陰文,“博愛”一語出自唐韓愈《原道》中的“博愛為之仁”。
穿過博愛坊向前,我們來到的是長480米、寬近40米的墓道。墓道兩側種有兩兩對稱的雪松、檜柏、銀杏、紅楓等樹木,代替了古代陵墓前的石人石獸,寓意中山精神如青松翠柏萬古長青。
走過墓道,我們來到陵門前的平臺。平臺正北方為用福建花崗巖筑成的單檐歇山頂的陵門,上蓋藍色琉璃瓦。陵門檐下的石額上鐫刻著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這四個字出自《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陵門前有一對三米高的石獅,兩側半環形的石擁壁與陵墓圍墻相連,勾勒出“自由鐘”的下端輪廓。
陵門后我們看到的是拱券式的碑亭。亭頂為重檐歇山式,上蓋藍色琉璃瓦,亭身用花崗石砌成。中立花崗巖石碑,碑高8.1米,碑座上有山海圖案,碑身刻有“中國葬總理孫先生于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顏體楷書鎦金大字,為原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譚延闿所寫。碑額上有陰刻的黨徽。突出了“黨葬”這一最高規格的葬儀。
從碑亭到上面的祭堂共有八段石階,每段設有一平臺。上三下五計八段平臺,其寓意為“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三民為:民族、民權、民生;五權為:立法、司法、監察、行政、考試五權。從博愛坊算起,共有392級臺階。意圖讓游人在攀登時記住“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這一總理的遺言。
走上臺階,我們便來到了祭堂。
祭堂兩旁立有一對高達12.6米華表,上刻祥云紋飾,平臺石欄后面東西各有一尊仿古銅鼎,為孫科一家敬贈。
祭堂為仿古代木結構宮殿式建筑。長30米,寬25米,高29米,為歇山重檐藍琉璃瓦頂,在重檐正中嵌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天地正氣”直額。檐下祭堂正面三個拱門的門楣上方從東到西分別刻有“民族”、“民生”、“民權”六個陽篆鎦金字,由元老張靜江先生所書。
祭堂內用云南產大理石鋪地。堂內四隱八顯排列著12根巨大石柱,下承大理石柱礎。四壁上部為人造石,下護壁為黑色大理石。東西護壁上鐫刻著孫中山先生書寫的《建國大綱》的全文。祭堂內頂為斗式,正中藻井為馬賽克鑲嵌的黨徽,表現了之意。
祭堂的正中端置中山先生長袍馬褂全身坐像,高4.6米。孫中山先生端坐于太師椅上,雙腳并攏,膝上攤著展開的長卷,雙目凝視前方,表現出一位思想家的深沉與睿智。這尊雕像由法國籍波蘭雕刻家保羅·蘭竇斯基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造價150萬法郎。石像像座四周有六幅反映中山先生生平事跡的浮雕。南面為“如抱赤子”,東面是“出國宣傳”和“商討革命”,西面是“振聾發聵”和“討袁護國”,北面是“國會授印”。白玉的坐像在黑色大理石的襯托下,更加顯得高潔。
墓室外門是兩扇銅質大門,外門橫額上刻“浩氣長存”。第二道是單扇銅門,門上刻有“孫中山先生之墓”七個篆字。
墓室為天穹狀半球形封閉建筑,直徑18米,高11米,頂呈天穹狀,上用馬賽克鑲成的黨徽圖案。四壁米色大理石貼面。墓室正中的圓形大理石石壙,直徑3.9米,四周圍著一圈精致的白色大理石欄桿。石壙深1.6米,壙內棺座上安放著孫中山先生著中山裝的漢白玉臥像。由捷克雕塑家高祺按孫先生逝世之初在水晶棺中形象而做。
臥像下五米處為墓穴。孫中山先生的遺體用一具美國制造的銅棺盛殮安放在穴中央楠木棺座上。自1929年6月1日放入墓穴后,從未被打開、移動過。
1961年國務院把中山陵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一的5a級景區。
中山陵的講解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的
作文。
對于中山陵,我幾乎是陌生的。由于陌生,自然好奇,便也聯想過許多金碧輝煌的殿堂。然而,當漫步其中之時,才發現原來中山陵別有一番景致。依山而建,隱于山林之間,從下往上一望,極為壯觀。建筑并不艷麗,卻給人莫名地來了一種氣勢,來了一種莊重。
走在臺階上,似乎就已明了。孫中山先生生前就想把墓建于此地,而后人按照他的意思為他建了此陵墓,似乎是為了給中山先生,這位為中國不停忙碌的偉人找了一處永遠安寧的地方讓他平靜下來。
中山陵坐落在這繁茂的寧靜之中。中山陵的布局就像是一個大鐘,含有“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遙想當年孫中山先生為了民族的復興,人民的覺醒,做出了多少的貢獻?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博愛”兩字正點出了孫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懷和崇高的理想。石坊后是墓道。前面為陵門,它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這里用青色的琉璃瓦有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征蒼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為公之意,以此來顯示孫中山先生為國為民的博大胸懷。再進為碑亭,一塊高約6米的碑石上刻著“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葬總理孫先生于此”的鎦金大字。
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臺。攀登如此多的石階極為艱難,但當大家走完這段長距離陡峻的石階以后,一定會悟出孫中山先生的囑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含義。最高的平臺有華表兩座,后為祭堂。祭堂有三個拱門,分書“民族”、“民權”、“民生”門額。這里是仿宮殿式的祭堂。祭堂的門楣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表達了孫中山先生奮斗的理想。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逼真生動。在這里,不僅使我們看到了孫中山先生為推翻兩千多年來封建帝制的不朽勛業和艱苦斗爭的歷程,而且也看到了孫中山先生為我中華獨立、富強、大展宏圖的建國思想。堂后有墓門二重,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橫額。進門為圓形墓室,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臥像,瞻仰者可圍繞漢白玉欄桿俯視靈柩上的臥像,此像是雕刻家按遺體形象塑造,十分逼真。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我心中盈滿的只有感動和震撼。高大莊嚴的祭堂,讓我第一次強烈地感受到了孫中山先生的偉大。
中山陵之旅,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飽覽美景的喜悅,更多的是對社會的思考,對民族的熱愛,對領袖的敬意。作為記憶,將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中。
南京中山陵(匯總15篇)篇三
中山陵各位朋友,來到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小編收集小編收集了南京中山陵。
導游詞。
講解,歡迎閱讀。
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新世紀”旅行社的導游王子陽,歡迎大家跟隨我來參觀中山陵。
中山陵位于浩蕩的大江之濱,坐落在我國著名的古都——南京,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發展長河中,有10個朝代和政權先后在此建都,許多叱咤風云的著名人物長眠在這里,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就位于南京東郊的鐘山南麓。鐘山是寧鎮山脈的最高峰,海拔約460米,東西走向,長約7千米,南北寬度約3千米。千百年來,這里進行過種種社會活動,建成了許多園林、第宅、寺塔、壇臺和陵墓,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史實和動人的傳說。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患肝癌醫治無效與北京逝世,臨終前一再表示,愿其遺體如友人列寧一樣得以保存,歸葬南京紫金山,根據他的遺愿,國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一致決定在南京紫金山建陵,陵園的設計方案是通過競爭入選的,采取了密封評議的方式,最后,評出首獎是中國設計師呂彥昌設計的鐘形圖案,鐘有“示警”和“自由”的含義,它象征著孫中山領導中國革命的意義和貢獻,同時又與陵墓所在地鐘山相吻合,在具體設計上,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手法和技術,汲取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筑中的經驗,采用了中軸對稱的總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觀,淳樸的色調,簡潔的裝修和大面積綠化等方法,很好的表現了陵園的莊嚴氣氛和和孫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中山陵于1926年春動工興建,中間由于軍閥割據,政局混亂,工程進展緩慢,至1929年3月方才竣工,1929年6月1日舉行了盛大隆重的奉安大點,全國各地都沉浸在悲哀之中,孫中山先生的靈柩于12時,在101響禮炮聲中,葬入墓穴,一代偉人就此安息在鐘山南麓。
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是一座三間三樓琉璃瓦頂的石牌坊,在明間的檐下,懸掛著孫中山先生的手術“博愛”橫匾一方,繼續向里,沿著墓道,便到大陵門,陵門高15米,寬24米,深8米,氣勢非凡,正中拱門楣上鐫刻著中山先生親筆書寫的“天下為公”幾個金光大字,循陵門后至石階及至碑亭,亭內在龜趺上立8米高的石碑一座,上刻鑲金楷書“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自碑亭再往北,跨過290級的臺階便登上了寬135米,深30米的大平臺,平臺是全陵的制高點,這里視野開闊,氣象萬千,既便近觀,又宜遠眺,無論春夏秋冬,風霜雨雪,大自然都向人們展示其周圍變幻無窮的奇妙景色。平臺中央,便是祭殿,祭堂正面明間的雙眼連接處刻有中山先生的手術“天地正氣”,三個圓券門上方,鐫刻著“民族”“民權”“民生”六字,呈內有12根黑色花崗石圓柱,護壁為黑色大理石,左右壁上刻有中山先生的《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全文,堂中央偏北處,置有這位偉大的革命家的白色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視,神態安詳,栩栩如生。
巍巍中山陵,巍巍的氣勢襯托了孫中山先生的偉大品格,不朽精神,也可以所,它是孫中山品格與精神的象征,在中山陵肅穆的氛圍中,寄托了人們對孫中山先生的無限敬仰。
孫中山,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
中山陵各位朋友,來到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你們一定想去看看當地最有名氣、最具特色的景點吧。到了南京,如果沒去中山陵,可以說你只看到了半個南京城。盡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稱,擁有"金陵四十景"等眾多名勝古跡,但中山陵無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個。
說起中山陵,當然要提到它的主人--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本名孫文,字逸仙。外國友人都稱呼他為"孫逸仙博士"。因為他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國內被尊稱為孫中山先生。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后求學于檀香山、香港等地,畢業后在廣州、澳門等地行醫。后來他棄醫從政,并于1905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提出了"驅除按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及"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后,孫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并于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職。此后,經歷了"袁世凱竊國""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風風雨雨,1921年他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在1924年1月廣州召開的中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應馮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討論國家大計,終因積勞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據說,早在1912年孫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靈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薦過這塊"前臨平川,后擁青嶂"的風水寶地。當年3月31日,中山先生為求南北和平統一,毅然辭去總統之職。4月初的一天,他與胡漢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帶打獵,來到現陵墓所在地休息。孫先生環顧四周,對左右說,我將來死后,想向國民求得這塊土地以安葬(待我他日辭世后,愿向國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當然,紫金山的氣勢風水還不是孫先生作此決定的根本原因。孫先生臨終前囑咐:"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盡管孫先生在南京停留時間并不長,但南京對于孫先生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他選擇南京紫金山為墓址,從根本上說,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激勵革命同仁。
南京中山陵(匯總15篇)篇四
5月2日,我游覽了偉大的革命家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南京中山陵。
中山陵坐落在南京市郊,紫金山麓,是一處雄偉而又美麗的旅游勝地。走進中山陵,立刻讓你感到清爽,眼中一片翠綠,讓人覺得氣魄而又莊重。剛剛走進博愛坊,就發現了一座石碑,石碑上的字是凹進去的,聽導游說,起初建造中山陵時字是凸出來的,因為日軍侵華時這座碑遭到了破壞、而那些字,卻變得凹進去了。
從博愛坊拾級而上到中山紀念館,會發現那臺階不多不少,正好三百級,這象征了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登上紀念館前的平臺,回頭往下看,你會發現剛才所走的臺階不見了。下面出現了八個大大的平臺。這種設計蘊含深刻的道理:當你走上一條路時,你會覺得它很艱難,但是,當你走到這條路的盡頭時,回首相望,你會發現后面全是平坦的大道。
走到孫中山先生的墓室,你會發現有一座無字的石碑,上面畫著高山和大海,這象征著孫中山先生為人民謀幸福的心比天高,比海深。為什么上面沒有碑文呢?因為孫中山先生的功勞是無法用文字來說明的,就等待后人的評說吧。
孫中山先生的遺體被冷藏在地下五米的地方。當年蔣介石出逃中國臺灣時,本想把孫中山先生的遺體用爆破的方法取出,可又怕傷了遺體,留下千古罵名。只好于博愛坊前深深鞠了三躬,說:“我有愧于國父,我無法將您的一體帶走。”到如今,孫中山的遺體已經在他的臥像下沉睡了五六十年。
可惜孫中山陵墓的設計者事未成人先死,使得后人無法知道如何開啟孫先生的陵墓。這卻為中山陵增添了幾分神秘。
南京中山陵(匯總15篇)篇五
今天我們去了中山陵。顧名思義,就是孫中山的陵墓。
中山陵是孫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主要建筑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墓地全局呈“警鐘”形圖案,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前面半月形廣場是鐘頂圓弧,而陵墓頂墓室內的穹隆圓頂就像鐘的擺錘。取形似鐘,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主、民權、民生”橫額。祭堂內放置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上《建國大綱》全文。
我們走近中山陵,走過大拱門,一了一大段坡。坡的兩邊是很老的樹林,使這段坡顯得很莊嚴。上完坡我們又上了兩三百級臺階,當時正好下著雨,上到頂上往下看,就只能看見花花綠綠的雨傘和雨衣了,又給中山陵平添了幾分美麗。
下面的樓也變小了,臺階上人頭涌動,都想去看看中山先生的坐像。我們走進祭堂一看,哇!一座巨大的雕像坐落在祭堂中央,雕像堅定的眼神望著前方……沒錯,這就是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先生現在看到的是繁榮昌盛的新中國,但在過去,他看到的卻是戰亂不斷、傷痕累累的中國。現在孫中山先生的事業完成了,他終于看到了一個強大的中國!
中山陵玩完了,我們又去了明孝陵。我印象最深的是神道和大城樓。大城樓的城墻歷經風吹雨打,已經有一大片變成了黑色。中間的城門還有上去的路,于是我們走了上去,有一座很大的宮殿,宮殿里面有對陵墓的介紹。但是一層樓還是不夠的,要想“欲窮千里目”就要“更上一層樓”!
神道走完了,我們又去了美齡宮。美齡宮有三層,是蔣介石和宋美齡的別墅。這里景色幽美,被稱為“遠東第一別墅”。
這次旅行讓我體驗到了:原來以前也能有那么好的別墅,也有那么宏偉壯觀的建筑。看來古代一點兒也不比現代差!
南京中山陵(匯總15篇)篇六
中山陵各位朋友,來到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你們一定想去看看當地最有名氣、最具特色的景點吧。到了南京,如果沒去中山陵,可以說你只看到了半個南京城。盡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稱,擁有"金陵四十景"等眾多名勝古跡,但中山陵無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個。
說起中山陵,當然要提到它的主人——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本名孫文,字逸仙。外國友人都稱呼他為"孫逸仙博士"。因為他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國內被尊稱為孫中山先生。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后求學于檀香山、香港等地,畢業后在廣州、澳門等地行醫。后來他棄醫從政,并于1905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提出了"驅除按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及"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后,孫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并于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職。此后,經歷了"袁世凱竊國"、"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風風雨雨,1921年他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在1924年1月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應馮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討論國家大計,終因積勞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據說,早在1912年孫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靈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薦過這塊"前臨平川,后擁青嶂"的風水寶地。當年3月31日,中山先生為求南北和平統一,毅然辭去總統之職。4月初的一天,他與胡漢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帶打獵,來到現陵墓所在地休息。孫先生環顧四周,對左右說,我將來死后,想向國民求得這塊土地以安葬(待我他日辭世后,愿向國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當然,紫金山的氣勢風水還不是孫先生作此決定的根本原因。孫先生臨終前囑咐:"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盡管孫先生在南京停留時間并不長,但南京對于孫先生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他選擇南京紫金山為墓址,從根本上說,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激勵革命同仁。
為尊重孫先生的遺愿,由孫夫人宋慶齡、孫科等人組成的孫中山葬事籌備處實地察看,選好陵址,劃地20__畝修墓,又登報懸獎,征集陵墓設計方案。在眾多應征者中,青年建筑師呂彥直設計的鐘形圖案被一致評為首獎,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1926年3月12日孫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舉行了奠基典禮。歷時3年多,耗資150萬銀元,中山陵終于在1929年春竣工。令人惋惜的是,留學美國、才華橫溢的青年建筑師呂彥直在主持建陵過程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不幸與孫先生一樣身患肝癌,在工程臨近尾聲時病逝,年僅35歲。1929年6月1日舉行奉安大典,孫先生的遺體從北京運到南京。從此60余年,孫先生一直長眠在這里。
中山陵的建造可以說是南京城建設史上的一件大事。當年為了迎接孫先生靈樞,南京修筑了第一條柏油馬路——西起中山碼頭,東至中山門,長達24里的中山路。直到今天,中山路依然是南京最主要的交通干道之一。同時改造翻修了明代城門朝陽門,并改名為中山門。在中山門到中山陵之間還修筑了一條陵園路。如同巴黎人以香榭里舍大道為驕傲,紐約人為第五大街而自豪一樣,南京人對自己城市美麗的林蔭大道最是得意。而這條長達3公里的陵園路無疑正是南京林蔭道的最佳代表。在這條"綠蔭長廊"兩側,種植著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樹——梧桐。人們習慣上稱它為法國梧桐,但追根溯源起來,它可是我們中國的"土特產"。只因當年法國人將它從云南移植到上海法租界,才得了現在這么一個土洋結合的名字。
車出中山門,沿陵園路行駛,終點便是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廣場。大家請朝南看,廣場正南是一座八角形石臺。臺上那尊雙耳三足的紫銅寶鼎,重5000公斤,高4.25米,腹徑1.23米,是中山陵紀念性裝飾之一。此鼎鑄于1933年秋,由廣州中山大學全體師生和戴季陶捐贈。鼎一面鑄有"智、仁、勇"三個字,是中山大學校訓。鼎內豎有一塊六角形銅牌,上刻戴母手書《孝經》全文。
由廣場踏階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楹三闕門的沖天式石牌坊。這座牌坊建于1931~1933年,高12米,寬17.3米。建坊用的都是大塊福建花崗巖,但采用的卻是中國傳統木結構形式。大家抬頭可以望見坊額正中金光閃閃的"博愛"兩字。這兩個字是孫先生的手跡,原出自唐韓愈《原道》"博愛之為仁"一語。據說孫先生生前最愛題這兩字送人。孫先生畢生以偉大的博愛精神致力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民族的獨立自由奮斗不息,可以說"博愛"二字正是對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寫照。
由博愛坊向前走,是一段長480米,寬數十米的墓道。中山陵的整體設計,突出中國的傳統風格,莊嚴肅穆,獨具特色。為了體現孫先生的崇高偉大,中山陵沿用了古代依山為陵的慣例,將墓室筑于海拔約160米的全陵最高處。此外,整個陵區的建筑植被講求中軸對稱,更給人以法度莊嚴之感。請大家向前看,朝北順坡而上,依次有陵門、碑亭、祭堂和祭堂后的墓室等建筑。而墓道兩邊的這些雪松、檜柏、銀杏、紅楓兩兩相對,代替了古代慣用的石人石獸,象征著孫先生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質。雪松是世界四大觀賞樹種大一,現已成為南京市的市樹。
墓道盡頭是平臺。根據呂彥直的設計,整個陵墓平面為"木鐸"形。鐸,就是平常我們說的大鈴擋。在古代它是用來宣布政教法令和戰爭令的。鐸的聲音宏亮,而且傳得很遠,有"使天下皆達道"的喻義。陵墓選用這樣一個圖式,讓人不禁想起孫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名言,其用意也正在警示后人。這里的平臺廣場就是當年呂彥直設計的"自由之鐘"的下緣。這座宏偉的三拱門,是陵區的正式開端。它高16米,寬27米,進深8.8米,也是用福建花崗巖筑成的。中門橫額上是孫中山手書"天下為公",出自《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意思是說國家政權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這是孫先生畢生奮斗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導的三民主義的極好注解。
過了陵門便是碑亭。亭正中這塊9米高的巨碑上,刻有國民黨元老譚延闿手書的"中國國民黨葬孫先生于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24個餾金顏體大字。當初討論立碑時,計劃由汪精衛、胡漢民等人分別撰寫銘文、墓志銘等。可花了兩年時間也沒寫出來。大家都認為先生的思想功績是文字所無法概括的、于是索性不寫銘文,改用現在的形式。
各位朋友,大家不妨也來數數看,怎么樣?
來到臨近頂端的平臺,可以看見一對大銅鼎,上刻"奉安大典"字樣,是當時上海市政府捐贈的。大家仔細看,會發現在左邊那個鼎下面有兩個洞。為什么會這樣呢?原來這是1937年末日軍攻占南京時向中山陵炮擊造成的,這兩個洞就是當時留下的彈洞。如今雖時過境遷,但這兩個彈洞仍時時提醒我們莫忘國恥。距此不遠的前方還有一對仿古青銅鼎,那是由孫先生的兒子孫科一家敬贈的。
拾級而上,終于登上頂臺。由此既可鳥瞰,更宜遠眺。置身此間,背倚巍巍鐘山,耳聽陣陣松濤,更覺偉人的浩然正氣與大自然同存。祭堂處在鐘山半山腰,從博愛坊到祭堂總共有392級臺階,高差約70米,平面距離700米。如從碑亭數起則有290級臺階。建筑師為避單調,將這392級臺階分作10段,每段1個平臺,總計有大小10個平臺。更妙的是,從下向上看時一望到頂,石階連綿不斷,不見平臺;而各位現在朝下看時,卻反而不見臺階,只見平臺了。這392級的數字并非巧合,而是暗喻了當時全中國三億九千二百萬同胞。一路登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對中山先生敬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現在大家面對的就是祭堂和墓室,這是陵墓的主體部分。當年呂彥直督建至此,就因身患絕癥而逝,常令后人發出"出師未捷身先死"之嘆。祭堂是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筑,長30米,闊25米,高29米,四周有堡壘式的小建筑物,并有兩座高12.6米的華表拱衛。祭堂屋頂為重檐九脊,上覆藍色琉璃瓦,外墻全用香港花崗巖砌成。祭堂門額上有"民族"、"民生"、"民權"陽文篆字,這是孫先生從事革命活動最基本最概括的指導思想。居中的"民生"門相上端,又有孫中山手書的"天地正氣"四字直額。
請各位跟我進入祭堂。祭堂內部以云南產白黑色大理石鋪地。堂內有直徑0.8米的黑色石柱12根,四周墻壁下嵌黑色大理石。大家可以看見東西兩壁上所刻的孫中山手書《建國大綱》全文。整個祭堂以黑白藍色為基調,均為中國傳統孝色。而鑲嵌彩色玻璃的內窗,在陽光照射下卻顯出另一番西洋風味。如此中西合壁的風格,正與孫先生融貫中西的精神氣度相契合。祭堂正中是孫中山著長袍馬褂的石刻全身坐像。像高4.6米,底座闊2.1米。這座雕像是當時世界著名的法籍波蘭雕刻家保羅.阿林斯基受孫中山葬事委員會之托,用意大利白石雕刻而成,并于1930年從巴黎運至中山陵的,全部造價150萬法郎。坐像下四面的6幅浮雕是截取了孫先生從事革命活動的6個片斷。它們分別是"如抱赤子"、"出國宣傳"、"商討革命"、"國會授印"、"振聾發聵"和"討袁護國"。
經過祭堂來到墓室。墓門分兩道,第一道是兩扇美國產的紫銅保險門,門上的門釘和銅環上的神獸(椒圖)極富中國傳統特色。門楣上刻"浩氣長存"橫額,取孫中山為黃花崗烈士墓所書手跡。第二道門為獨扇銅門,上刻張靜江所寫"孫中山先生之墓"七個篆字。
墓室是半球形封閉建筑,頂呈西式穹隆狀,以馬賽克鑲成國民黨黨徽圖案。室內圓形,鋪以大理石,直徑約18米,高11米,四壁以淡紅色大理石貼面。正中的圓形大理石壙,直徑4.33米,深1.7米,四周圍是1米高的白色大理石欄桿。壙內墓穴上安放著孫先生穿中山裝的大理石臥像,這是捷克雕塑家高琪按孫先生的遺體形象所作。孫先生的紫銅棺就安放在臥像下5米左右處。為什么祭堂內的坐像身著長袍馬褂,而這里卻改穿中山裝了呢?原來當年國民黨內左右兩派矛盾尖銳,以蔣中正為首的右派主張塑像穿長袍馬褂;而左派則主張穿中山裝。兩派意見不合,結果各搞各的,就出現了上述情況。
各位朋友,孫先生的遺體究竟是否還在中山陵,這是每一位來這里的游客最關心的問題。事實上,自孫先生逝世后,他的遺體的確是歷經磨難。1925年3月12日孫先生逝世時,他的遺體經過防腐處理,暫時被安置在北京香山碧云寺。1926年,被北伐軍打敗逃到北京的軍閥張宗昌,把失敗的原因歸咎為孫先生的遺體壓住了他的風水。于是他打算要焚化遺體。后經愛國將領張學良派兵保護,遺體才得以保存,但已受到空氣侵蝕。1929年5月28日靈柩由津浦鐵路從北京運抵浦口,6月1日運達中山陵。奉安大典儀式完畢后,即用水泥將靈柩澆入壙中。墓穴用花崗巖墊底,四周建隔墻,紫銅棺下有一特制楠木墊,棺上有一層密封著的`水晶透明板。當年公祭時,站在石壙邊,扶欄即可瞻仰中山先生遺容。抗戰爆發后,國民黨政府曾準備將遺體運往重慶;解放戰爭后期,蔣中正又曾想將遺體遷往中國臺灣,但由于爆破墓穴勢必會損壞遺體,因而受到工程界愛國人士和國民黨左派的極力勸阻,終于使遺體得以安然保存至今。
沿祭堂外廣場兩側后壁有一道門,通向墓堡公園。中為墓室寶頂,呈覆鐘形。墓堡后墻設有"中山陵建設史料展",近200幅珍貴歷史資料展現了中山陵的建設和中山先生的遺體奉安全過程。
除了陵墓主體建筑外,中山陵周圍還有一些紀念性建筑設施。包括藏經樓、音樂臺、光化亭、行健亭、仰止亭、流徽榭等等。它們大多是1929年奉安大典后,各界人士和海外僑胞友人捐款修建而成。另外,位于梅花山頂的博愛閣,是一位臺灣同胞捐資興建的,于1993年11月12日孫先生誕辰127周年時落成。
各位朋友,孫中山先生一生為革命奮斗,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晚年又采取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建立了偉大的功勛,也贏得了中外進步人士的廣泛擁戴和頌揚。解放后,中山陵受到國家高度重視,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作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一的中山陵每年接待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無數炎黃子孫與國際友人。人們懷著對中山先生偉大精神的崇敬與景仰來到這里憑吊拜謁。在兩岸統一成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的今天,面對目前海峽兩岸的現狀,海內外炎黃子孫都衷心期盼著祖國統一、繁榮昌盛的那一天早日到來。彼時彼刻,倘若孫中山先生泉下有知,必會含笑長眠的。
謝謝大家!
南京中山陵(匯總15篇)篇七
今天,陽光明媚,我們乘坐中北巴士去中山陵春游。一路歡歌笑語,我們乘坐的汽車來到了通往中山陵的林蔭大道,來到鐘山腳下,只見道路右側是一座孫中山先生的雕像,它挺立在漢白玉的底座上,面向北方。據說,這座雕像以前是站立在新街口廣場上的,在大革命時期被移到了中山陵對面,面朝北方,這表示他想實現北伐戰爭的勝利。19,我們為孫中山先生重新塑了一座雕像,它面朝南方,這意味著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他的愿望。
我們排著隊伍往高處爬,不知不覺,已經到了半山腰,那里有一座“亭子”,在以前來時,聽爸爸說,來到這里的人都要上香的,這表示敬仰。我們來到了峰頂,我極目遠眺著南京市,南京市像一座美麗的大花園:玄武湖像一塊光彩奪目的大寶石,長江像一條玉龍,自西而來,向東流去。轉過身來近處觀看中山陵墓,它更加雄偉壯觀,白色的墻壁上琉璃瓦閃閃發光。我們走進中山陵墓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中山先生的銅像,他身穿中國傳統的長袍馬褂,端坐在靠背椅上,兩手扶膝,雙目注視著前方,好像看到了中國光明的前程。
三面墻壁上刻著中山先生的遺愿:聯俄聯共,扶助工農,天下為公……觀看了他的革命理想,不禁使我對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走進他的安臥廳,中山先生的臥像安臥在壇下石刻的鮮花叢中。我們沿著走道從不同方位觀看中山先生,大廳里的氣氛莊嚴肅穆。出了陵墓大門,我心里想:孫中山先生是革命先行者,他的理想一定要在我們這一代實現。
這次參觀中山陵使我受益匪淺,中山陵是中外聞名的游覽勝地,這次游覽不僅使我觀賞了中山陵的偉大建筑,通過對孫中山先生的了解,我感覺只有勤奮學習,才有可能實現孫中山先生的遺愿。
南京中山陵(匯總15篇)篇八
大家好!我是“新世紀”旅行社的導游小王,歡迎大家跟隨我來參觀中山陵。
中山陵位于浩蕩的大江之濱,坐落在我國著名的古都——南京,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發展長河中,有10個朝代和政權先后在此建都,許多叱咤風云的著名人物長眠在這里,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就位于南京東郊的鐘山南麓。鐘山是寧鎮山脈的最高峰,海拔約460米,東西走向,長約7千米,南北寬度約3千米。千百年來,這里進行過種種社會活動,建成了許多園林、第宅、寺塔、壇臺和陵墓,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史實和動人的傳說。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患肝癌醫治無效與北京逝世,臨終前一再表示,愿其遺體如友人列寧一樣得以保存,歸葬南京紫金山,根據他的遺愿,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一致決定在南京紫金山建陵,陵園的設計方案是通過競爭入選的,采取了密封評議的方式,最后,評出首獎是中國設計師呂彥昌設計的鐘形圖案,鐘有“示警”和“自由”的含義,它象征著孫中山領導中國革命的意義和貢獻,同時又與陵墓所在地鐘山相吻合,在具體設計上,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手法和技術,汲取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筑中的經驗,采用了中軸對稱的總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觀,淳樸的色調,簡潔的裝修和大面積綠化等方法,很好的表現了陵園的莊嚴氣氛和和孫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中山陵于1926年春動工興建,中間由于軍閥割據,政局混亂,工程進展緩慢,至1929年3月方才竣工,1929年6月1日舉行了盛大隆重的奉安大點,全國各地都沉浸在悲哀之中,孫中山先生的靈柩于12時,在101響禮炮聲中,葬入墓穴,一代偉人就此安息在鐘山南麓。
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是一座三間三樓琉璃瓦頂的石牌坊,在明間的'檐下,懸掛著孫中山先生的手術“博愛”橫匾一方,繼續向里,沿著墓道,便到大陵門,陵門高15米,寬24米,深8米,氣勢非凡,正中拱門楣上鐫刻著中山先生親筆書寫的“天下為公”幾個金光大字,循陵門后至石階及至碑亭,亭內在龜趺上立8米高的石碑一座,上刻鑲金楷書“中國國民黨葬孫先生于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自碑亭再往北,跨過290級的臺階便登上了寬135米,深30米的大平臺,平臺是全陵的制高點,這里視野開闊,氣象萬千,既便近觀,又宜遠眺,無論春夏秋冬,風霜雨雪,大自然都向人們展示其周圍變幻無窮的奇妙景色。平臺中央,便是祭殿,祭堂正面明間的雙眼連接處刻有中山先生的手術“天地正氣”,三個圓券門上方,鐫刻著“民族”、“民權”、“民生”六字,呈內有12根黑色花崗石圓柱,堂中央偏北處,置有這位偉大的革命家的白色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視,神態安詳,栩栩如生。
巍巍中山陵,巍巍的氣勢襯托了孫中山先生的偉大品格,不朽精神,也可以所,它是孫中山品格與精神的象征,在中山陵肅穆的氛圍中,寄托了人們對孫中山先生的無限敬仰。
孫中山,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
南京中山陵(匯總15篇)篇九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勵。”、“立志是讀書人最要緊的一件事。”等孫中山名言一直激勵我走過我的四分之一人生。我久聞其大名,卻終未見其人,實仍是人生的一大遺憾。今天我終有機會實現我的夢想了。
今天,陽光明媚,實天助我也,但終覺得這情調不好,難以襯這神圣的中山陵。一開始去時,大家都未去過,繞著那街道團團轉找車,轉得我的頭都天旋地轉了,摸不著方向,慶幸的我們還是順利到了。
來到中山陵,我第一眼映入我的眼中的是那博愛坊。那經過八十年的風雨歷程,顯得有點蒼霜感。這天的游人的確有點多,我們要學雷鋒,實行他的三鉆精神。人山人海,我還是難以進入到祭堂,來一番虔誠的仰拜。來到陵門,我排了很久的隊才進入到陵墓里看我們的偉人孫中山。入到里面第一感覺是受騙上當的感覺,本來入到里面,可以看到他,這可能我是一介凡夫俗子,需只隔了一層薄薄的石棺,卻因我們沒有那點心有靈犀一點通,我沒能感到他的存在的正氣的氣息。入到里面的人大多都是記得拍照,都不記得我們的精神敬仰是什么了/。我僅看到有一個南京大學的學生在進行最神圣的仰拜。
出了陵墓,我們直奔靈谷景區。首先被我們發現的是無梁殿,此殿之所以稱為無梁殿,是因為它是沒有用梁來建的,這也是它歷經上千年的炮火還屹立的緣故,我初聽到這名時,還誤認為是無量殿呢,呵呵。入到里面盡是一些有關辛亥革命的臘塑與軍官的姓名,一個個臘塑栩栩如生,再現辛亥革命的風風雨雨,那一個個先者的名字印到游者的心中。過了無梁殿,我們休息了一刻,先解決我們的溫飽問題,再續前往靈谷寺,靈谷寺的香火鼎盛,不少女青年在求佛,令我想起了《求佛》的這一首歌,苦苦等了幾千年,只為那一朝的幸福。對于神論來說,我們都是現代的人,應該不會再迷信那些,但我們還是相信它是一定的積極意義的,對精神的支持。我們還是宣揚玄奘那執著與求真的精神,不怕千辛萬苦歷經十四年才取真經回來。還有那位鑒真東渡日本的普渡眾生的精神。這都是我們的偉大的精神財富。在廟里,我見到了和尚在休閑看雜志,我不知他們是真的崇尚佛法才出家的`,還是其它原因。上海一所大學的一位學生因為喜歡寧靜的生活而選擇出家,半年后又回來,說那樣寧靜的生活也不是想象的美好,我們一般人也是想不明白他們竟能耐得寂寞的“折磨”。出了寺廟,我們去登了靈谷塔,這塔共九層,這代表九不能滿十的含義,這塔的頂梁是中央的一根大柱,樓梯也是繞;著這根柱子上去的,我們上去轉得可有點昏昏感,上到上面,可有一陣涼風吹來,全身清爽。居高臨下觀南京城,可有杜甫“會當絕陵頂,一覽眾生小”的感覺。
穿過層層幽深的羊腸小道,我們都有點困的,參觀孫中山紀念堂,感慨“立志要趁早”,感嘆現在青春已過大半。出來大家全沒精神游玩了,戲說,沒有一個女孩來調一下,來不了動力。我們勉強游完音樂臺,那里是一個休閑的好地方。邊欣賞音樂,邊在看著那些小孩子在草坡上玩捉鴿子。怡然自樂。
十點多去,下午五點鐘回來,弄得全身困頓。我覺得這一次,我還是沒有彌補到我的遺憾,卻多認識了一個新的危機---我是一介凡夫俗子,做不了像莊子能全生享受自然那樣進行精神與文化之旅,卻未行一次優雅之旅。,這才是仍吾生的最大遺憾。
南京中山陵(匯總15篇)篇十
在這個暑假里,我和爸爸去了南京著名的中山陵,去一睹中山陵的宏偉與壯觀。
我們一大早就迫不及待地前往中山陵。我們沿著路走上去,看到了中山陵牌坊。聽講解員說,中山陵牌坊,又名博愛坊,是墓道南端的'入口,之所以稱為博愛坊,是因為在石牌坊橫楣上的“博愛”,兩個鎏金大字。孫中山先生生前最喜歡將這兩個字寫以贈人,南京因此被稱為“博愛之都”。
再走一段路,就走到了陵門。門前是一塊水泥平臺,許多人以陵門為背景照相,陵門還有一方石額,上面刻著“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這是孫中山先生的手書,方方正正、端莊樸實。兩旁有兩只漢白玉石獅,形態逼真,仿佛是真的一樣,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直視前方,一張張開的大嘴仿佛要把人給吞下去,這兩只石獅子駐守著這陵門,使陵門更顯宏偉莊嚴。
我們去的最后一個地方便是祭堂,這時講解員說,孫中山先生是一個偉人,帶領革命志士推翻了中國封建社會,領導了中國人民走上了民主自由的道路。祭堂為中山陵主體建筑,融中西風格為一體,反應了孫中山先生一生追求民主的愿望,門楣上刻了“民族”、“民生”、“民權”的字樣,這就是孫中山先生一貫倡導的的“三民主義”。
在專制黑暗的封建社會,孫中山,他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那些渴望光明的人;他如同一個指南針,為那些迷失道路的人;他就是浩瀚沙漠中的綠洲。孫中山先生的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將時時刻刻激勵著我們前進。
南京中山陵(匯總15篇)篇十一
今天是十月一日,我們來到了南京。
綠蔭大道。
我們先來到了中山陵,在中山陵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條似乎永遠也走不完的綠蔭大道。
那是一條不寬也不窄的柏油路,兩邊有溝。溝不寬,里面沒有水,可以走一個人,再也容不下第二個人,我喜歡走在溝里。溝的右邊也是與它差不多寬的石板地。旁邊種著各種各樣的樹:松樹、梧桐……路兩旁樹的枝條一直延伸到路中間的上方。仰天一望,綠葉遮天蔽日,陽光被一片片綠葉篩選過后,落下一點點細碎的日影,走在樹下,陰涼極了!那樹桿又粗又大,又分成許多小枝,小枝上長滿了綠葉。其中的一根樹枝直上云宵。那主干,真粗哇!我一個人抱也抱不過來呢!
一陣風吹過,枯了的手掌形的落葉慢悠悠地從空中飄落下來,落在地上,溝里,有時也落在我的.頭上。我從頭上取下落葉,拿在手中玩轉,覺得它的形狀是那么美,那么自然,真是大自然的杰作。腳踩在鋪滿落葉的大地上,發出脆脆的“哧哧”聲,真好聽。
中山陵。
中山陵是孫中山先生的長眠之地,孫中山先生是我們中華民族一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我們都非常敬愛他。
整個中山陵莊嚴而宏偉,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南京中山陵(匯總15篇)篇十二
中山陵依山而建,占地兩千畝。一條筆直的道路通向遠方,兩排香樟樹像士兵挺立在路邊。下面是本站帶來的游南京中山陵的。
作文。
僅供參考。
今天是7月10日,爸爸帶我去南京中山陵游玩。中山陵,顧名思義,就是孫中山的陵墓。
我們乘著9路車來到中山陵。剛下車,我便看到四周綠樹成蔭,爸爸連忙用手機給我“咔嚓、咔嚓”照了幾張照片。接著,我們走上路。一路上,路邊都是樹,有雪松、柏樹、懸鈴木……等許多的樹,而且,這里多半是被稱為法國梧桐的懸鈴木。
走了約20分鐘我們到了中山陵的第一個門。這個門上寫著“博愛”兩個字,好像對我說:“以后要多讀書。”這個門上有六個洞,其中,三個小洞分別在右上角、中間、左上角,另外左邊右邊各一個中洞,中間又一個大洞。
接下來,我們就走過這扇門,踏上臺階。從牌坊到祭堂,共有石階329級,,8個平臺,落差73米,329級象征當時中華民國人口3億9千200萬。走過石階,我們又來到了祭堂,在祭堂前,有一個石碑,石碑上寫著“中國國民黨葬孫中山先生于此。”祭堂里,有一座孫中山先生的雕像。天花板上,有一副國民黨的黨徽。
之后,我們看完了這里所有的景色,還買了一個彈弓和一把扇子。最后,我就戀戀不舍的跟著爸爸回家了。
我想:以后,我要認真讀書,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今天,我們起了個大早準備去爬中山陵。導游介紹說中山陵十分雄偉,它是孫中山先生的陵墓,1920xx年竣工。中山陵有329級臺階,代表著三億二千九百萬的群眾。
車子緩緩的駛進了停車場,我們來到了中山陵的大門口。中山陵依山而建,占地兩千畝。一條筆直的道路通向遠方,兩排香樟樹像士兵挺立在路邊。三百多級臺階氣勢宏偉地展現在眼前。我心里暗想:一定要用最快的速度爬上去。我用勁全身力氣,一口氣就跑到了中山陵的最高處。放眼遠望,群山青翠地環繞四周,真是心曠神怡啊!
靈堂前豎立著一塊牌子“中國國民黨葬,孫中山先生于此”幾個大字。我來到了孫先生的墓室,孫中山先生的半身雕像莊嚴地屹立著。我們又瞻仰了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在那里有一副用漢白玉做的孫先生的遺體雕像靜靜的安息在這里。
我抬頭看看頭頂上的天花板忍不住叫了一叫“哇,好漂亮!”可是馬上被媽媽禁止了,要我保持安靜。
中山陵真是雄偉、壯觀、氣魄不凡啊!
5月2日,我游覽了偉大的革命家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南京中山陵。
中山陵坐落在南京市郊,紫金山麓,是一處雄偉而又美麗的旅游勝地。走進中山陵,立刻讓你感到清爽,眼中一片翠綠,讓人覺得氣魄而又莊重。剛剛走進博愛坊,就發現了一座石碑,石碑上的字是凹進去的,聽導游說,起初建造中山陵時字是凸出來的,因為日軍侵華時這座碑遭到了破壞、而那些字,卻變得凹進去了。
從博愛坊拾級而上到中山紀念館,會發現那臺階不多不少,正好三百級,這象征了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登上紀念館前的平臺,回頭往下看,你會發現剛才所走的臺階不見了。下面出現了八個大大的平臺。這種設計蘊含深刻的道理:當你走上一條路時,你會覺得它很艱難,但是,當你走到這條路的盡頭時,回首相望,你會發現后面全是平坦的大道。
走到孫中山先生的墓室,你會發現有一座無字的石碑,上面畫著高山和大海,這象征著孫中山先生為人民謀幸福的心比天高,比海深。為什么上面沒有碑文呢?因為孫中山先生的功勞是無法用文字來說明的,就等待后人的評說吧。
孫中山先生的遺體被冷藏在地下五米的地方。當年蔣介石出逃中國臺灣時,本想把孫中山先生的遺體用爆破的方法取出,可又怕傷了遺體,留下千古罵名。只好于博愛坊前深深鞠了三躬,說:“我有愧于國父,我無法將您的一體帶走。”到如今,孫中山的遺體已經在他的臥像下沉睡了五六十年。
可惜孫中山陵墓的設計者事未成人先死,使得后人無法知道如何開啟孫先生的陵墓。這卻為中山陵增添了幾分神秘。
南京中山陵(匯總15篇)篇十三
10月2日我和同學相約去南京游玩。這是我第1次去南京,因此我特別興奮,恨不得現在就飛到南京去。
到了南京,我們去了中山陵,明孝陵,美齡宮,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玄武湖,新街口等地方。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山陵,那里不僅環境幽美,還有偉大的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于此。
走出中山陵,我懷著沉重的心,再次回望,心中默默地說:中山先生,您放心,我們的祖國強大了,人民越來越幸福了,我們也會好好讀書,接過你們手中的旗幟讓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好!
南京中山陵(匯總15篇)篇十四
國慶期間,我們全家去參觀了中山陵,中山陵是孫中山先生的陵墓所在地。孫中山先生是中華民國的創始人,1925年去世,他去世后,由建筑師呂彥直為他設計、建造了中山陵。
整個中山陵是“鐘”字形的,為什么要造成“鐘”字形的呢?是因為孫中山先生常說的一句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警鐘長鳴。為了建造中山陵,大家都盡心盡力,上海一家公司都破產了,但卻毫無怨言。中山陵造得非常牢固,這么多年以來,從來都沒有維修過。
我們走進中山陵,一眼就望見那里、郁郁蔥蔥的。走過“博愛坊”,我們看見道路的`兩邊都是雪松,那是劉元帥親手為孫中山先生栽種的。日本人也曾送給他六棵千頭松,它們就種在孫中山先生的祭堂前,據說就因為這六棵千頭松,所以,日本人在轟炸南京城的時候,唯獨沒有轟炸中山陵,只有一顆子彈飛過,無意中打到了那里的一個鼎,使那個鼎的底部有一個洞。
中山陵里一共有392個臺階,代表著當時的3億9仟200萬人。最有特色的還是祭堂前面的臺階,它從下往上看,看到的都是臺階,看不見一塊平臺,而從上往下看的時候呢,一個臺階都看不見了,看上去都是平臺,多神奇啊!
關于中山陵,這里還有一個小故事:**本來想把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帶到臺灣去,可是,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帶去,所以,他臨走前,坐著飛機繞著中山陵轉了三圈,非常依依不舍地說了一句:“愧對國父!”可見孫中山在**的心目中是多么重要啊!
去了一趟中山陵,感覺就像給我上了一堂歷史課,還讓我明白了孫中山先生真的很偉大!
南京中山陵(匯總15篇)篇十五
今天上午,連續幾天暴雨后的周日清晨,空氣清新怡人,人們的心情也格外舒暢。我們全家一起到南京東郊的中山陵風景區享受夏日的清涼。行走在兩邊蒼翠掩映的大道上,中山陵風景區真是一片綠色的海洋,花草樹木蔥翠碧綠,生機盎然。深深的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氣,是那么的清新怡人。
只要來到這里,哪怕是心情跌落到谷底的人們都會瞬間從谷底飛回到山頂上。進了中山陵風景區,我們比賽著爬上392級石階到達了孫中山爺爺的塑像前,欣賞紫金山的雄偉壯觀和秀麗風景!然后,我們又來到了美麗的音樂臺,這里又是另一番別致的景象。
環形的音樂臺廣場上,成千上萬的“和平使者”白鴿紛飛在綠色的草坪上,它們像可愛的天使,有著一雙水靈靈的“小寶石”,一身雪白的“大衣”,兩只火紅的爪子,這群鴿子呀,不怕人,只要有好吃的,人到哪,它們就跟到哪,有時還飛到人身上來找吃的,太可愛了。中山陵真是個美麗、壯觀的旅游圣地,它是南京的“綠肺”。正所謂: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我們一定要保護好我們城市的名片,我們的綠色家園!
今天,陽光明媚,我們乘坐中北巴士去中山陵春游。一路歡歌笑語,我們乘坐的汽車來到了通往中山陵的林蔭大道,來到鐘山腳下,只見道路右側是一座孫中山先生的雕像,它挺立在漢白玉的底座上,面向北方。據說,這座雕像以前是站立在新街口廣場上的,在大革命時期被移到了中山陵對面,面朝北方,這表示他想實現北伐戰爭的勝利。,我們為孫中山先生重新塑了一座雕像,它面朝南方,這意味著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他的愿望。
我們排著隊伍往高處爬,不知不覺,已經到了半山腰,那里有一座“亭子”,在以前來時,聽爸爸說,來到這里的人都要上香的,這表示敬仰。我們來到了峰頂,我極目遠眺著南京市,南京市像一座美麗的大花園:玄武湖像一塊光彩奪目的大寶石,長江像一條玉龍,自西而來,向東流去。轉過身來近處觀看中山陵墓,它更加雄偉壯觀,白色的墻壁上琉璃瓦閃閃發光。我們走進中山陵墓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中山先生的銅像,他身穿中國傳統的長袍馬褂,端坐在靠背椅上,兩手扶膝,雙目注視著前方,好像看到了中國光明的前程。
三面墻壁上刻著中山先生的遺愿:聯俄聯共,扶助工農,天下為公……觀看了他的革命理想,不禁使我對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走進他的安臥廳,中山先生的臥像安臥在壇下石刻的鮮花叢中。我們沿著走道從不同方位觀看中山先生,大廳里的氣氛莊嚴肅穆。出了陵墓大門,我心里想:孫中山先生是革命先行者,他的理想一定要在我們這一代實現。
這次參觀中山陵使我受益匪淺,中山陵是中外聞名的游覽勝地,這次游覽不僅使我觀賞了中山陵的偉大建筑,通過對孫中山先生的了解,我感覺只有勤奮學習,才有可能實現孫中山先生的遺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