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編寫應該緊密結合教材,遵循課程標準和教學要求。接下來是一些一年級教案的實例,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些許幫助和啟示。
2023年蘇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全冊范文(12篇)篇一
教學目標:
1、通過本次活動,幫助學生體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應用,感受生活中有許多問題可以用數學方法解決,培養初步的提出問題的能力。
2、通過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比較熟練地口算100以內的加、減法。
3、使學生初步獲得一些數學活動的經驗,學習與他人合作交流,積累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教學重點:
通過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提出問題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收集信息、提出可解決的問題。
教學資源:
情境圖。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假日里,你們小隊都開展了哪些活動?
二、整體感知。
1、出示掛圖。
師:讓我們來一起參加圖中小朋友的假日小隊活動。
仔細觀察:有哪幾個假日小隊,分別給他們小隊取個名。
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1)文娛演出小隊;
(2)攝影小隊;
(3)護綠小隊;
(4)收廢電池小隊。
三、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1、師:這么多小隊,你最想參加哪一個呢?
根據學生回答,集體討論其中一個小隊。如:文娛演出小隊。
師:仔細看圖,你知道了什么?
生:唱歌的有15人,伴奏的有3人。
師: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嗎?
生1:參加演出的一共有多少人?列式:15+3=18,口答(略)。
生2、唱歌的比伴奏的多多少人?列式:15-3=12,口答(略)。
生:列式19+4=23。
師: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說明:第19個節目是指連同這個節目在內演了19個。
2、小朋友喜歡照相嗎?我們的小攝影師正在給小朋友們拍照。仔細看圖,你知道了什么?
生:已經照了29張,還有9個小朋友沒有照。
師:現在你想到些什么?
師:剩下的膠卷夠其余的每人照一張嗎?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生:一盒膠卷有36張,29+9=38,36張是不夠的。
師板書29+9>36。
師:那怎么辦呢?(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
3、愛綠護綠已經成為小朋友的自覺行為。瞧,“護綠小隊”行動起來了!
學生列式:35-8=27,口答。
4、還有三個女小朋友在干什么?聽聽她們說些什么?(可以先給每個人取個名字,如穿紅衣服的就叫小紅,穿綠衣服的就叫小青,穿白衣服的就叫小白。)。
5、根據學生回答出示:小紅收了9節廢電池。
小青收了35節廢電池。
小白收了20節廢電池。
師: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四人學習小組討論,交流自己提出的問題,還可以列式回答。
全班交流,整理問題。
提出用加法計算的問題:
(1)小紅和小青一共收了多少節廢電池?
(2)小紅和小白一共收了多少節廢電池?
(3)小青和小白一共收了多少節廢電池?
(4)三個人一共收了多少節廢電池?
6、提出用減法計算的問題:
(1)小清比小白多收了多少節廢電池?
(2)小清比小紅多收了多少節廢電池?
(3)小紅比小白少收了多少節廢電池?
(4)三個人中誰收得最多?誰收得最少?
四、拓展延伸。
師:剛才我們參觀了四個假日小隊的活動,小朋友提出了許多數學問題,還能用我們學過的方法自己來解決,真是不錯!
在我們自己開展的假日小隊活動中,你也能像這樣自己提出問題再來解決嗎?小組討論,確定研究的內容(踢毽比賽、乒乓球賽、釣魚游戲、點蠟燭游戲等),收集信息、提出問題,再列式解決。
(編制者王亞芬)。
教學后記:
2023年蘇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全冊范文(12篇)篇二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04頁“期末復習”的第18~20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從實際問題中找到數學問題,能夠利用題目中的條件提出數學問題。
2、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簡單的推理判斷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初步的數學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上一節復習課,看看哪一位小朋友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強。
二、復習。
1、“期末復習”第18題。
(1)出示第18題,說一說這道題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2)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時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要求籃球比皮球少多少個?就是求籃球和皮球相差多少個,用減法算)。
2、“期末復習”第19題。
(1)出示第19題,提問:它們各得了多少分?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樣理解的。
(2)你能解決書中所提的問題嗎?
學生獨立解答,集體交流說說想法和算法。
3、“期末復習”第20題。
(1)出示第20題圖,提問:圖中有哪些商品?它們的價格分別是多少元?
(2)你能解決所提的問題嗎?
學生獨立解答書中所提的5個問題,集體交流時說說想法和算法。
(3)根據這道題所給的條件,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分小組討論,集體交流時各小組匯報討論結果。)。
解決這些問題時,應該和學生一起討論常見的數量關系。
比如:付出的錢-用去的錢=找回的錢,
用去的錢+找回的錢=付出的錢。
在一年級適當滲透一些數量關系,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的學習。
(編制者曹靜潔)。
教學后記:
2023年蘇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全冊范文(12篇)篇三
教學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熟練地口算。
教學重、難點:
學生進一步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的口算方法,能正確、熟練地口算。
教學資源:
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
2+8953+764+9。
57+46+2973+8。
29+792+854+20。
集體口算,選一兩題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導入新課。
2、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今天我們一起來上一節相關的練習課。(揭示課題)。
二、綜合練習。
1、第1題。
(1)獨立口算,后集體交流訂正。
(2)選擇第一組題:討論:第1題與第2、3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都是兩位數加一位數,第1題是不進位加法,第2、3題是進位加法,因此十位上的數比原來多1。)。
2、第2題。
老師可以改動加上的一位數,進行多次練習,牢固掌握計算的方法。
3、第3題。
(1)出示第3題,老師說明題意:在括號中選擇一個正確的答案,并把它圈起來。
4、第4題。
(1)出示第4題,指名說圖意,說說這道題已經知道了什么?求什么?(已經放了37張光盤,再放3張就滿了,一共可以放多少張光盤?)。
(2)學生獨立完成,集體交流時說說用什么方法計算?為什么?
5、第5題。
先計算,后比較。
(1)每一組的下面一題與上面一題在計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問:24+3和24+8為什么前一道題得二十幾,后一道題得三十幾?
(3)師小結:在計算加法時,個位上的數要加在個位上,十位上的數要加在十位上,個位的數相加滿十,要向十位進1。
三、布置作業。
(編制者王亞芬)。
教學后記:
2023年蘇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全冊范文(12篇)篇四
教學目標:
進一步提高學生兩位數減整十數、一位數的能力,提高口算的正確率。
教學重點:
通過對比練習提高學生兩位數減整十數、一位數的計算能力。
教學資源:
口算卡片、主題圖。
教學過程:
一、口算(吃蛋糕)。
觀察一組中的三個算式,有什么不同。
再算一算,每一個同學自選一組說說口算過程。
2、導入新課。
剛才我們復習了兩位數加整十數或一位數,今天我們要上一節練習課。(板書:練習三)。
二、練習。
1、第2題(推木箱)。
小狗推木箱,以開火車的形式,讓學生口答。
2、第3題(先說出每題的得數是幾十多,再計算)。
讓學生討論一下它們的得數各是幾十多?你是怎樣想的?
(2)學生獨立完成剩下的三組題,教師巡視,對估算困難的學生給予輔導。集體交流估算結果。
(3)估算完之后可以讓學生計算出這8道題的結果,并與估算結果進行比較。
3、第4題。
(1)出示第4題圖,提問:看了這副圖你知道了什么?
(3)集體回答。
5、第5題。
(1)出示第5題的圖,提問:圖中畫了什么?
(2)獨立完成書上第5題的填空。
(3)說說梨比蘋果少4個是怎樣看出來的?(要讓同桌互相說說,并多請幾名學生口述想的過程。)。
三、布置作業。
(編制者蔣鳳娟)。
教學后記:
2023年蘇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全冊范文(12篇)篇五
教學目的:
1、經歷簡單的統計過程,初步學習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方法,會在簡單的統計表里反映出整理數據的結果,能利用統計表里的數據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
2、在統計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
與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識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資源:
每小組準備5個正方形、7個三角形、4個圓裝在一個盒子里。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出示雜亂地貼在黑板上的圖形。談話:小朋友請你瞧一瞧黑板上有哪些圖形?(學生說一說)。
怎樣能很清楚地看出它們各有多少個?(指名說一說)。
2、講述:分一分、數一數是我們上學期學習的統計方法,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統計。
板書課題:統計。
二、進行新課。
1、創設問題情境。
談話:老師在你們每組的盒子里也放了許多這樣的圖形,能不能用其他方法統計出它們的個數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做個游戲。
聽老師講一下游戲的要求。小組長從盒子里拿出一個圖形,說出圖形的名稱,其他,]、朋友要想辦法把它記在紙上,組長再拿一個,你再記一個,一直把盒子里的圖形拿完為止,然后把記錄的結果填在下面的表格里。我們要比一比、看一看,誰記得正確,記的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2、學習用記錄的方法收集、整理數據。
(1)、小組活動。組長報圖形名稱,其余的小朋友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記錄。
(2)講述:記錄完了的小組討論一下并選擇一個記得既清楚又方便的方法貼在紙上,然后展示在黑板上讓大家瞧一瞧。
(3)談話:剛才小朋友們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方法,你們能說一。
說是怎樣記的嗎?(學生上來說一說)。
聽了這幾個小朋友的介紹,現在你喜歡哪種方法?(小組討論)。
哪位小朋友能把你喜歡的方法說給大家聽一聽?要說出為什么喜歡這種記法。
講述:既然大家都喜歡這種方法,如果讓你再來記一次,就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
3、填寫統計表,分析數據。
談話:把書翻到第95頁,你能把整理的結果填在表里嗎?(學生填表)看著這張表格你知道了什么?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三、組織練習。
1、“想想做做”第1題。
(1)各小組學生互相合作,收集、整理數據,填寫表格。
(2)請小組長介紹各組統計的方法和結果,并把結果填寫在教師在黑板上預先畫好的表格里。
(3)提問:看著這些表格想說些什么?如果我是文具店經理,
你們想對我說些什么?
2、統計本地區四月份的天氣情況。
(2)教師用翻日歷的形式,報出每天的天氣,學生隨機作記錄。
(3)指名匯報統計結果,并填寫在投影片上的表格里。
(4)引導學生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
3、“想想做做”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填表后在小組內互相校對,并討論教材中提。
出的問題。
四、全課總結。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統計的內容很多,有興趣的小朋友課后還。
可以選擇一些內容進行統計。
(編制者王亞芬)。
教學后記:
2023年蘇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全冊范文(12篇)篇六
教學目標:
通過折一折、搭一搭、數一數、剪一剪、拼一拼等實踐活動,加深對平面圖形的認識。
教學重、難點:
在折一折、搭一搭、拼一拼等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教學資源:
各種圖形的紙若干。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誰能說說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平面圖形?
今天啊,我們繼續來研究它們上一堂練習課。
二、練習。
1、第1題。
(1)出示第1題,要求觀察這幅圖是由哪些形狀拼成的?
(2)分類數一數,并把書上填好。
(3)交流并說說怎樣才能數得既對又快。
2、第2題。
(1)讀題,理解題意“什么是對折兩次?”
(2)學生選擇一種折法,在小組中交流,說一說折出的是什么圖形?
(3)集體交流,并說一說:正方形紙對折兩次一般有哪幾種折法?各折出什么圖形?
3、第3題。
(1)請學生拿出一張長方形紙,提問:“你能把它折成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嗎?
(2)學生操作。
(3)交流不同的折法并展示。
4、第4題。
(1)拿出一張長方形紙,思考怎樣折才能折出一個正方形?(2)學生操作。
(3)交流不同的折法并展示。
5、第5題。
(2)學生操作。
(3)交流不同的方法。
7、第7題。
(2)學生動手拼一拼,集體交流,說說你是怎樣拼的?
(編制者曹靜芳)。
教學后記: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2023年蘇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全冊范文(12篇)篇七
1角=10分。
1元=(2張)5角=(10)張1角=(5張)2角。
5元=(5)張1元。
10元=(10張)1元=(5張)2元=(2張)5元。
20元=(2張)10元=(20)張1元。
50元=(5張)10元=(50張)1元=張20元+()張10元。
100元=(10張)10元=(100)張1元。
付出的錢數-用去的錢數=找回的錢數(剩下的錢數)。
用去的錢數+找回的錢數=付出的錢數。
付出的錢數-找回的錢數=用去的錢數(商品的價錢)。
自主探究。
1、認識不同面值的人民幣。
你們認識人民幣嗎?請你從盒子里找出認識的人民幣,介紹給本組的小朋友聽。分組活動。
組匯報:讓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逐一介紹面值不同的人民幣,教師隨機補充,并把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分別展示出來。
認識人民幣單位間的進率。
讓學生辨認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對學生進行愛護人民幣和節約用錢的思想教育。
提問:小朋友,你們能把這些人民幣分分類嗎?請學生拿出盒子里的人民幣,小組合作分類。
學生匯報分類情況,并說說分類的依據。總結學生的回答,引出人民幣的種類有:硬幣、紙幣;人民幣的單位有:元、角、分。
一年級數學《觀察與測量》知識點。
觀察與測量。
1、觀察物體——(兩個方向觀察單一物體的形狀)。
2、桌子有多長——(厘米的認識)。
3、去游樂園——(認識米)。
4、估一估,量一量——(簡單的估測和測量)。
觀察物體(兩個方向觀察單一物體的形狀)。
1、通過觀察實物,體會到從兩個方向(前〈后〉面或側面)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
2、會辨認從兩個方向觀察到的單一物體的形狀。
桌子有多長(厘米的認識)。
1、經歷用不同測量工具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厘米,找一找自己身邊哪些物體的長度是1厘米,體會1厘米的實際意義。
3、能估計較小物體的長度,會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4、會通過刻度尺觀察物體的長度。(起點不是0刻度)。
5、能根據物體的長度,選擇合適的刻度尺測量。
去游樂園(認識米)。
1、初步建立米的長度概念,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學會估測物體的長度。
2、掌握米和厘米間的關系,能恰當的選擇單位表示物的長度。
3、認識米尺,會用米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估一估、量一量(簡單的估測和測量)。
1、能選用適當的單位表示長度。
能估計身邊物體的長度,會使用測量工具進行測量。
2、會辨認從兩個方向觀察到的單一物體的形狀。
詳細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讓學生在生動詳細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新課標建議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當時課改中教師們竭力尋求的。一年級上冊教材規劃了賦有童趣的學習資料和活動情境,例如6~7頁的小豬幫小兔蓋房、第14~15頁的野生動物園、第18頁的排隊購票、第29頁的小猴吃桃……這些都是兒童喜歡、了解的,可親可近。在教育中,需求結合實踐把靜態的文本資源加工成動態的數學學習資源。例如教育“比多少”,應充沛運用主題圖給學生敘說“小豬幫小兔蓋房”的童話故事。
讓學生走進情境,細心查詢、比較,感悟“多”“少”“相同多”。再如教育“0的知道”,教師可依據第29頁的主題圖編制多媒體動畫課件:小猴玩耍、小猴回家、小猴吃桃,用生動詼諧的情境激起學生的學習喜歡。再經過查詢小猴吃桃的情境:盤子里有2個桃,小猴吃了一個,又吃了一個,盤子里一個也沒有了……領會“從有到無”的改變,感知0的意義。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能夠把日子與數學融為一體,使學生的數學學習進程變得生動詼諧。
讓學生自動獲取常識。
數學學習的實質是學生的再發明。新課標偏重:“數學教育活動有必要建立在學生的認知打開水陡峭已有的常識經歷基礎之上……向學生供給充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著手實踐、自主根究與協作溝通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辦法……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生動的、自動的和賦有特性的進程”。
教育中,要本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在講堂上給學生供給充沛的查詢、操作、考慮、溝通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經過自己的發現去學習數學、獲取常識。
(一)讓學生經過自己的根究獲取數學常識。
例如教育“立體圖形的開端知道”時,課前為學生預備各種形狀的物品,讓學生仰仗關于形狀的感知方面的經歷,查詢、溝通物品的形狀是怎樣的,并把形狀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進而談論“這幾樣物品有哪些地方相同”,了解物體形狀的特征……學生依據日常日子中堆集的經歷和對實踐情境的感觸進行根究,將理性經歷進一步籠統化,打開空間觀念。
(二)讓學生經過著手操作,獲取數學常識。
一年級學生的思想,離不開形象和動作,著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和辦法。例如教育“9加幾”時,在學生溝通不同算法的基礎上,請學生用“放進1盒湊成10”的操作活意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主意,使學生直觀了解湊10的進程。接著,安排“擺一擺,算一算”“圈一圈,算一算”等活動,邊實踐操作邊進行核算,詳細形象的操作進程與籠統的核算進程一一對應。外顯的動作驅動內涵思想活動,學生在著手操作中感悟、了解新的核算辦法。
(三)讓學生經過協作與溝通,獲取數學常識。
例如數學“9加幾”時,由“校園運動會”的詳細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后,把根究處理問題辦法的“使命”交給各組來完結。先讓學生獨立考慮,并在小組內談論溝通處理問題的辦法。每個學生依據自己的日子經歷用自己的思想辦法考慮,會發作“點數”“接著數”“湊10”等多種核算辦法。接著,請各組向全班學生介紹展現本組的研討作用。使學生了解別人和自己找到的不同的辦法,由此領會到處理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辦法。一起,在溝通中,學生賞識自己的發現、賞識本組的作用、賞識全班發現的多種辦法,不斷領會成功的高興。有助于培育學生的根究知道和喜歡,增強學生協作學習的知道。
精心規劃數學活動。
新課標特別偏重:“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踐問題籠統成數學模型并進行闡明與運用的進程”,重視數學常識的構成進程是當時數學課題改造的一個重要理念。
例如“1~5的知道”,教材先表現從實踐國際中籠統出數,接著讓學生經過擺小棒進一步領會數的基數意義;知道物體和圖形,教材先以“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起”進步學生對物體形狀的直觀知道,接著出現立體圖形引出物體形狀的稱謂。然后讓學生嘗試用所學的數學常識描繪地址的日子空間……在教育中,需求以教材供給的底子資料和學習活動條理,為學生規劃查詢、操作、考慮、溝通等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常識構成的進程。
例如教育“1~5的知道”時,由學生去過公園或動物園的事例,創設“去野生動物園”的情境,先請學生查詢、了解有哪些心愛的動物,再請學生把查詢和數的作用通知組內的小伙伴,講給全班同學聽,學生經過查詢、數一數、說一說的活動從實踐國際中籠統出1~5各數。接著,讓學生依據數擺出小棒,或選擇自己喜歡的學具卡片來擺。學生在著手操作中把籠統的數詳細化,加深對1~5各數的基數意義的了解。學生經過看、數、說、做各項活動知道1~5各數,經歷了數概念的構成進程。學生不只領會數的發作和作用、加深對數概念的了解,而且嘗試用數學眼光看周圍事物,并取得成功的領會,增進學好數學的決計。
2023年蘇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全冊范文(12篇)篇八
2個2個地數:2,4,6,8,10,12,14......
3個3個地數:3,6,9,12,15,18,21......
4個4個地數:4,8,12,16,20,24,28......
5個5個地數:5,10,15,20,25,30,35......
10個10個地數:10,20,30,40,50,60......
2.68前面的一個數是(67),后面的一個數是(69);。
3.百數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對于百數表,孩子們需要知道:
(1)后面一個數比前面一個數大1;。
(2)下面一個數比上面一個數大10.
(3)能利用以上規律在不看表格的情況下解決下面的問題:
4.“多一些”:只多幾個;“少一些”:只少幾個.
“多得多”:多得較多;“少得多”:少得較多.
2023年蘇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全冊范文(12篇)篇九
style="color:#125b86">教學目標:
1、經歷猜測、實驗、數據整理和描述的過程,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2、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做出預測,并闡述自己的理由。
3、積極參加摸棋子活動,在用可能性描述事件的過程中,發展合情推理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生談話,由圍棋子是什么顏色的引出把6個黑棋子,4個白棋子放在盒子中和“說一說”的問題,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
(設計意圖:由圍棋子是什么顏色的問題引入學習活動,既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是摸棋子活動的準備。)。
二、摸棋子實驗a。
1、教師提出摸棋子的活動和用“正”字記錄黑白棋子的出現次數的要求,全班同學輪流摸棋子。
(設計意圖:學生猜并摸出棋子,親身感受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2、交流學生統計的情況,把結果記錄在表(一)合計欄。
(設計意圖:使學生經歷收集整理的過程,為下面的交流作鋪墊。)。
3、提出:觀察全班摸棋子的結果,你發現了什么?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設計意圖:從全班統計結果的描述中,感受統計的意義,為體驗可能性的大小積累直觀經驗和素材。)。
三、摸棋子實驗b。
1、提出:如果把盒子中的棋子換成9個黑的,1個白的,會出現什么結果?學生發表意見后,全班進行摸棋子實驗。然后整理統計記錄。(設計意圖:改變事物的條件,讓學生猜測,再摸,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合理推理能力,獲得愉快的學習體驗。)。
2、讓學生觀察描述統計結果。
然后提出:誰能解釋一下,為什么這次摸出黑色棋子多呢?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
(設計意圖:在觀察描述摸棋子結果的過程中,感受摸棋子實驗的意義,初步體驗摸出什么顏色的棋子的次數和盒子中放的這種顏色的棋子個數有關系。)。
四、摸棋子實驗c。
1、提出:如果把盒子中的棋子換成1個黑的,9個白的,讓學生猜一猜摸中哪種顏色棋子的次數多,再摸。然后整理統計結果,填在表(三)合計欄中,并和大家猜的結果進行比較。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活動經驗的背景下,進行猜測、實驗,發展學生的合理推理能力,激發參與活動的興趣。)。
2、提出:誰能解釋一下,為什么這次摸出白色棋子多呢?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
(設計意圖:在兩次實驗結果的分析比較中,再次體驗到,摸中哪種顏色的棋子的可能性和放入盒子里這種顏色棋子的個數有關系。)。
五、可能性大小。
1、提出“議一議”的問題,讓學生討論:摸中哪種顏色的棋子的次數跟盒子中棋子個數有關系嗎?得出盒子中哪種顏色的棋子多,摸中的次數就多,反之就少。
(設計意圖:在親身實驗的基礎上,認識盒子中放棋子的情況和摸棋子結果的關系。)。
2、教師介紹可能性大小的含義。鼓勵學生用可能性大小描述實驗的結果。
(設計意圖:理解可能性大小的部分意義,學會用可能性大小描述實驗結果。)。
六、課堂練習與問題討論。
學生獨立完成練習。
2023年蘇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全冊范文(12篇)篇十
1、經歷用不同的工具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厘米,體會厘米的實際意義。
3、能估計較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內容分析。
教學重點: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準備。
投影儀、不同長度的鉛筆若干、刻度尺。
教學流程。
個性化設計。
一、導入新課。
教師言語導入。
二、新授。
1、桌子有多長。
(1)估計活動。
師:小朋友們,請大家先用手比劃一下講臺有多長,課桌有多長。
學生用手比一比,說一說。
(2)實際測量。
教師詢問:同學們還能用其他的方法說明課桌有多長嗎?
學生回答可以用東西量。
(3)討論交流。
讓學生來說一說剛才用什么方法來說明桌子有多長。
學生們說他用不同的工具量的。
師總結:原來大家用的測量工具不一樣,標準也不一樣,這樣說起來真是麻煩。
那有沒有辦法使測量的結果都一致呢?
生說:可以用尺子來量。
(4)認識刻度尺,用尺子量。體會1厘米的實際意義。
讓學生拿出刻度尺,認一認。
師講解:讓學生知道刻度尺上每10個小格組成一大格,就表示1cm,即1厘米。讓學生指一指從哪到哪是1厘米。
再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是1厘米的。(指甲蓋、鼻孔等)。
2、量一量:鉛筆有多長?
(1)引導示范。
師:首先我們應找到0刻度,把筆的一端對準它,看另一端對準哪個數值,再把它讀出來。
讓學生想想,有時候一枝鉛筆不會剛好是政厘米數,該怎么辦?
應該讀出較為接近的整厘米數即可。
(2)學生動手操作。
讓學生展示測量的過程。
二、完成練一練。
1、第一題:先估計有多長,再量一量。
2、第二題:螞蟻搬豆。
3、第三題:由學生獨立完成。
三、全課總結。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
板書設計:桌子有多長(厘米的認識)。
教師及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會學生比的方法。
請學生說出所知道的測量的工具,教師及時補充。
指導學生任意測量,再全班交流。
2023年蘇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全冊范文(12篇)篇十一
一、教材分析: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數一數,比一比,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分類,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表,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數學實踐活動。重點教學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除了認數和計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見幾何圖形的直觀認識,比較多少、長短和高矮,簡單的分類,以及初步認識鐘面等。第一部分結合生動具體的情境,通過觀察、記數、操作等數學活動來呈現實際學習內容,加減法的處理不以10以內數的合成與分解作為學習加減法的邏輯起點。但教材并沒有削弱對數可分可合的認識,強化數的分解與組成的意識,加減法學習混合,算法多樣。空間與圖形包括確定物體的位置與順序、形狀、大小。分類與統計都重視對過程的經歷。
二、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認識20以內數的意義,會認、會讀寫0—20的數。體會基數與序數的含義,經歷比大小、高矮、、輕重、長短的過程。體驗“比”的方法。
2、掌握20以內的加減法,體會加減法的含義,感受日常生活與其的密切聯系。
3、結合日常作息時間,學會認讀整時、半時、記時方法,體驗時間的長短。
4、認識物體的位置、順序、大小以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立體圖形,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5、學會簡單分類、統計,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
三、教學重難點:
1、認識20以內的數及加減法的計算,培養學生的數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使學生經歷和體驗學習的過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統計意識,學會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3、養成良好的觀察、書寫、思考、傾聽、提問等學習習慣。
四、教學措施:
1、結合具體情境,運用小棒、圖片等教(學)具進行直觀教學。
2、主動與每個學生交談,了解每個學生的情況。教學中,關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多鼓勵學生良好的行為,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敢于提問,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的學習品質。
4、聯系生活實際和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通過學習喜聞樂見的游戲、童話、故事、卡通等形式,創設活動情境。
5、鼓勵和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
6、在實踐活動中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在活動中學習數學知識。
2023年蘇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全冊范文(12篇)篇十二
教學目標:
1.能夠將相鄰區域的小圓片的個數相加。
2.對給出的“結果數”能夠分拆成兩個合適的數。
3.通過擺圓片、填合適的數,感受到三角盤中三個數與三個結果數之間的關系。
教學重點:
對給出的“結果數”能夠分拆成兩個合適的數。
教學難點:
三角盤中三個數與三個結果數之間的關系。
教具準備:
磁性黑板、三角盤、翻轉片、數字卡。
教學過程:
一、找規律。
2.出示一個三角板,將小圓片放到各個區域中去,教師不做解釋的擺放第一張結果數卡。
3.用磁性小圓片和數卡將書上題2擺在三角板上,然后學生得到計算三角的草圖,并擺出題2,求出結果數并填入。
二、提高過程。
1.題3:只給出一個結果數,且一個區域沒有擺出。教師擺出三角板,給出題3,提問:你們能填一填嗎?說出為什么這么填的理由。
5+()=1111-5=()。
三、探究。
1.題6:擺出題6的三角板,師:你們能夠用小圓片擺一擺,試一試嗎?和學生一起探討,通過嘗試解決問題。
嘗試一:首先上方擺上3個,那么左下方如何擺或者右下方如何擺。探討:這樣擺可以嗎?不可以的話是為什么?說一說理由。
2.檢驗:4+3=73+5=85+4=9將小圓片抽象到數,填入題目中。
四、練習冊的練習。
1.簡單題型將相鄰的區域相加并將結果寫在卡片上。
2.難度增加:2個區域是空的。師:你能說一說你是如何算出來的嗎?(必要時可以讓學生用小圓片擺出)。
4.找規律。
五、課堂小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