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一
我最近接連讀了托爾斯泰的兩部巨著《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上海文藝出版社有一套世界十大文學名著,排在前面的就是這兩本書,而《安娜卡列尼娜》竟又赫然居首,很多評論家認為此書的文學藝術已達爐火純青,但我通過閱讀,卻感覺本書是有瑕疵和缺陷的。
首先,說培特西這一類貴族婦女是"最放蕩的女人,用最惡劣的方式欺騙丈夫",作為一個參照和鏡子來抬高安娜的形象,而我在書中卻沒有讀到有關培特西放蕩或欺騙丈夫的情節或故事敘述及心理描寫,盡管作家在諸多細枝末節上恣意潑灑,但這個環節卻惜墨如金。
其次,我在書中多次讀到列文在寫作或與社會名流探討他的著作,強調他在研究農業制度和勞動力與土地的關系等問題,但是書中卻未能對阻礙俄國農業發展的問題進行深刻剖析和思考,即使列文自認為"許多沒有解決的問題都變得明確了",而具體的論述卻又雜亂無章且貧乏空洞,這是本書一個大的瑕疵。
羅曼羅蘭在《托爾斯泰傳》中指出:"本書的愛情有著一種尖刻的、專橫的特點"以及關于書中兩條線的'敘述"這些平行的故事轉換得有點牽強附會,生硬造作,沒有達到《戰爭與和平》的那種交響曲般的有機統一"。這也是明顯的缺陷,盡管托爾斯泰自己不承認這一點。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二
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毫無疑問,安娜很漂亮,滿激情和活力,熱心又善良。出場的女神氣質無疑虜獲了所有人的好感。她漂亮,所以在社交場合獨領風騷;她誘人,所以弗龍斯基對她見傾心。可是她不夠聰明,聰明的女人可以像穿花蝴蝶般游刃有余,安娜卡列尼娜卻隨著她的感情心意去走。世上最不幸的事情就是個不聰明的女人還那么貪心。
確實,安娜卡列尼娜是個貪心的女人。安娜迷戀弗龍斯基,于是不理會世俗輿論和他同居、出國;她又舍不得她的兒子廖秋沙,所以死活不肯離婚;她不愿離開曾經令她變成眾人焦點的社交圈,她邊像祥林嫂樣乞求朋友親人的理解和寬恕,邊像個放蕩的女人樣以自己的魅力勾引每個來訪的男人,包括基季的丈夫列文。她渴望把她想要的切都抓在手中,樣都不能放,卻不明白質量守恒的道理,沒有人可以享盡切好處,安娜不是千手觀音。
在她身上,我看到個空虛寂寞冷的俄國上層階級貴族婦女,離開上層社會的社交和吹捧就無法存活,她收養了個農家女孩,像個小寵物樣置放在自己身邊,卻不愿意給自己的親生女兒些許關心,在鄉村建學校對她而言更是無稽之談。她高高在上也凄凄慘慘戚戚,因為失去了唯的消遣方式,安娜幾乎是病態地抓住自己想要的,憎惡自己不想要的。大概是中國傳統的那種“夜夫妻百夜恩”的說法的影響,我不覺得她的丈夫做錯了什么,讓她直罵他是個惡魔,卡列寧即使痛苦,也不曾把妻子極盡貶低。那種典型的教徒式的隱忍與安娜無節制的索求形成強烈對比。不過也是,個女人,個年輕好動,魅力四射的女人,是永遠不可能安于現狀的。她沒做錯什么,她只是太美了。當美本身就是種錯的時候,這種美必然要走向毀滅。
安娜自殺了,意料之中,只是我沒想到她離開的理由是這樣可笑,因為她總懷疑弗龍斯基要出軌,當弗龍斯基要回去看他的母親,星期才能回鄉下的時候,她整個人都崩潰了。她是個把感情完全依附在別人身上的女人,對弗龍斯基寸步不能離,當然也是情有可原,畢竟安娜在走向弗龍斯基的過程中不斷在失去她所想要的、她所擁有過的東西,弗龍斯基是她最后根救命的稻草了。如果失去他,她真的就無所有。
我認為《安娜卡列尼娜》書還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至少提醒了當代女性應該具備自強自立、自尊自愛的優秀品格,永遠不要把自己的感情完全寄托在別人身上,不要盲目的把愛情放在高于切的位置,要理性處理自己的感情,畢竟人生中還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們為之努力奮斗,為了愛情就尋死覓活的實屬不值。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三
六年級伊始,李老師推薦了《安娜卡列尼娜》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買了一本。
這本書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是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之一。這本書構思精巧,條理清晰,引人入勝。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安娜卡列尼娜,書中的故事發生在戰爭年代。我們從未經歷過戰爭年代,這本書很好地反映了戰爭年代的不和平和殘酷。
書中我最了解的人是安娜卡列尼娜夫人,她是個很有錢的.人,但她從不快樂,從不為自己著想。她總是關心別人,即使是一個陌生人發生了什么事,她的心情也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她靠自己的努力開創了一番事業,她很少需要別人的施舍,她憑著百折不撓的毅力不斷取得進步,她的事業終于越來越好,這也是我非常敬佩她的地方。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安娜卡列尼娜也有缺點,但她的優點是常人無法比擬的。她有很多姐妹,當她摔倒的時候,她們只是一味的嘲笑她,看不起她,但是她從來不在乎別人的眼神。她也很少評論別人,這一優勢使她在后來的事業中加倍成功。我們也不應該評判別人,要努力把自己做到最好。
那是一個充滿戰爭和混亂的時代,窮窮人家吃了上頓沒下頓,而現在的我們在吃穿方面沒有什么好擔心的。這本書與我們現在的時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不應該隨意浪費我們的生命或金錢,而應該以適當的方式花費我們的時間和精力。
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讓我明白了現在我們的生活是美好而幸福的。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四
“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這本書中的故事能引發人們對愛情的思考,對家庭的思考,對婚姻的思考,對生活的思考。
這本書寫了安娜一步一步迷失在不期而至的幸福中。其實在與弗朗斯基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安娜面對愛情而做出的決定,就注定了她的悲慘結局,作者預先埋好了伏筆:火車軋死了一個人,作者用這種方式讓安娜隨著這條線走完她史詩般的生命旅程。
作者創造了一個偉大又悲哀的女性形象,她的悲慘結局,充斥著對腐朽的舊社會的控訴,給這個搖搖欲墜的社會有力一擊,讓這個具有較高藝術性的形象熠熠生輝,照亮了整個世界。
丈夫的無情、情人的自私、社會的冷漠,讓安娜備受煎熬,痛苦不已。長時間的折磨,還有那些無形的壓力將她逼上了絕境,思想開始混亂,喪失了生存下去的勇氣,她一直以來堅持著的愛情及心中建立起來的世界瞬間轟然倒塌。大千世界,踽踽獨行,心如灰,赴黃泉。
其實不管是在以前還是在現代,都有不少人,他們有的被生活所逼,有的被壓力所迫,最后和安娜一樣,赴黃泉。
安娜的愛情價值受到當時社會的制約,注定是不現實也不可能被接受的。
安娜和列文都是舊社會體制下,為沖破舊思想的牢籠,擺脫桎梏,打碎這個讓人窒息的制度而勇于獻身的青年。正如書中所說,“沒有愛,生命是一片沙漠。擁有愛,生命將變成綠洲。”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五
我知道有幸福的婚姻,但都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
看到安娜出于嫉妒對渥倫斯基的不信任和無端猜疑,連我都被折磨到了。隱隱的恨她為什么要這樣毀了自己的生活。若同卡列寧的結合的不幸根源是因為沒有愛情,那其實和渥倫斯基在一起也沒有讓她幸福。安娜實在過于自我,他要的是渥倫斯基的愛,但也是自己親手毀了這份愛。當時的縱身一躍也只為報復愛人。
沒有看書以前我以為渥倫斯基是個壞男人,并不是的,他也是真心愛著安娜的。是安娜的喜怒無常讓他變冷漠。安娜的生活中只有愛情,她希望渥倫斯基也是如此。但對渥倫斯基來說愛情是生活調味品吧。后期深陷情欲的安娜一切都依附于渥倫斯基,她自己也說自己什么都沒有一切都是失去了,只能靠自己的愛情吸引力來留住他。安娜的.愛像繭也束縛了自己。
另一方面她雖然敢于同情人私奔,卻也無法承受世人的眼光。無法放棄社交,又受不了社交界對她的態度。貫穿全文我也無法理解最初不同意離婚的理由,她愛兒子也只去看過兒子一次。第二個理由更是讓人憤怒,將自己的懦弱遷怒于人是不對的。
一開始卡列寧讓人覺得虛偽,懦弱,不敢面對妻子出軌變心的事實,尋求宗教慰藉逃避現實,在妻子坦白了之后為了前程考慮要求她維持目前的現狀,甚至允許她與情人往來。但看到妻子產后抑郁發作的時候那一章讓人大為贊嘆他的寬宏大量,為愛付出了一切,真心實意的為安娜著想。但世人都無法愛上一座神像,讓人自慚形穢。
列文這條線著墨很多,但沒啥好說的,樸實的小地主,熱愛自己的土地,正直又善良。全書讓我看得最爽的地方就是當列文看到別人對妻子言行輕佻的時候直接將他趕出家門。
引用文中一句話結束“我知道有幸福的婚姻,但都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六
安娜臥倒在了布滿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顆曾經那么動人的、真摯的、生氣勃勃的生命之星劃過天際,終極隕落在她愛恨開始的鐵軌上。《安娜卡列尼娜》的電影版本很早以前便看過了,但總是懷疑那不是真正的安娜,因此始終渴看讀到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可認真的捧上書本來品讀時,內心卻始終不得安寧。
當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站臺第一次相見時,“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當他回過頭來看的時候,她也掉過頭來了,她那雙在濃密的睫毛下下面顯得陰暗了的、閃耀著的灰色眼睛親切而留意地盯著他的臉、似乎是在尋找什么人似的”一見鐘情固然以悲劇結尾,可浪漫的邂逅卻讓我沉醉在美妙的、沉靜的境界中。
賽馬場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們的戀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寧的宗教寬容讓安娜感謝又憤怒,安娜與渥倫斯基出國了,又回來了,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庭的拋棄,而渥倫斯基卻重新踏進社交圈,醉心于自己美好的前途,懸而未決的離婚協議、肝腸寸斷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愛情獨占心理,這一切既讓安娜體會到了八年的無愛婚姻里喪失已久,又讓她平靜的心靈經歷了一場喜怒哀怨的風暴。
而我也隨著安娜的故事沉浮時而興奮,時而憂傷,時而掙扎。尤其到了后面,安娜被孤獨與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沒有人傾述、沒有人理解時,我終于能稍微明白為什么安娜選擇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擺脫一切。
渥倫斯基愛安娜,而且他的愛并不膚淺,也許剛開始他對安娜的愛戀有著虛榮的成分,但安娜患上產褥熱即將死往時,“他在她患病期間真正熟悉了她,了解了她的心靈,所以他覺得以前就似乎從來沒有愛過她,現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愛上她的時候,他卻在她眼前顯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為她傾倒,由于“她除了聰明、文雅、美麗之外,她還非常老實…”
我也愛安娜,從書中瞥見她的第一眼,我便愛上了這個“仿佛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個的身心,違反她的意志,時而在她的眼睛的閃光里,時而在她的微笑中顯現出來”的生氣勃勃的女人,而她鼓起勇氣與情人遠走高飛時,我更是不可抑止的迷戀上了她,這種迷戀不在是站在讀者的角度喜歡她、欣賞她,我甚至想自己就化身為她,讓我能分享她生命力的一切迷人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