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經歷一段特殊的時刻,或者完成一項重要的任務時,我們會通過反思和總結來獲取心得體會。好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中國國畫心得體會篇一
中國畫作為一種源遠流長的繪畫形式,具有獨特的審美意義和文化價值。在學習中國畫的過程中,需要了解其基礎知識,包括:筆觸的運用、顏色的表現、構圖和線條的運用等。
第二段:強調練習和理解中國畫技巧的重要性
學習中國畫需要大量的練習和對技巧的理解。在練習的過程中,需要將視覺觀察和運用手中工具相結合,掌握不同筆觸、線條和色彩的表現技巧。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具有鮮明個性和藝術價值的作品。
第三段:培養創作靈感和審美能力
在學習中國畫的過程中,需要培養自己的創作靈感和審美能力。創作靈感可以來自自然景觀,歷史故事,或內心情感等。審美能力則需要通過繪畫實踐和欣賞他人作品來培養和提高。
第四段:探討中國畫與現代社會的關系
盡管中國畫歷史悠久、文化傳承,但在現代社會的藝術領域中,也面臨著不少挑戰和機遇。如何將中國畫與現代社會相結合,創作出更具現代審美的作品,是中國畫面臨的一大課題。
第五段:總結對于中國畫的體會
總之,學習中國畫需要堅持練習和探索,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技巧和創作能力。同時,需要了解中國畫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淵源,將其與現代社會相結合,為傳統繪畫注入新的生命和活力。
中國國畫心得體會篇二
進一步鞏固中國畫技法,中國畫 蔬果通過學習中國畫 蔬果。
如何用筆用墨才能使畫面更具情趣中國畫 蔬果。
課件、中國畫工具。
一:復習已學內容,強調用筆用墨方法.
二:構思引導
1:生活中常見的蔬果有哪些?打算畫幾樣?
2:怎么樣畫出白菜蘿卜、西紅柿、黃瓜、梨等?
3:怎么樣安排畫面?中國畫 蔬果
三:教師示范
以白菜為例。先用課件中國畫 蔬果分析白菜的形象特征,再講用筆用墨方法。
中白云筆調淡墨,墨中水分不宜多。
先畫菜幫和菜根,勾畫線條手靈活。
大提斗筆濃墨浸,自上而下側鋒行,
水分多來葉兒嫩,一筆下去深淺分。
白幫綠葉大白菜,畫葉毛筆用大楷。
墨色中間稍加深,浸透顏色添葉脈。
為使畫面不單調,可添加蘿卜、香菇等,但必須注意畫面上的蔬果有大小之分、蔬密之分、濃淡之分等。
三:創作練習
鼓勵學生大膽用筆用墨和用色
四:作業講評,小結下課。
五、教學后記
中國國畫心得體會篇三
中國畫被譽為中國文化的精髓之一,其歷史悠久,技法獨特,形式多樣。但是,學習中國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對于那些初學者來說。在我學習中國畫的過程中,我積累了一些基礎心得體會,通過下面五個部分的介紹,我將分享我的經驗和觀點,希望對其他初學者有所幫助。
第一部分:準備基礎設施
學習中國畫需要很多基礎設施,例如顏料、紙張、毛筆、水、刻板等等。建議初學者在購買基礎設施時不要僅僅看價格,還要考慮品質。對于顏料,選擇質量較好的,色彩鮮艷,不易脫落的;對于紙張,選用厚實,不易泛紅的;對于毛筆,首選山羊毛筆,其次是狼毫和兔毫;對于水,純凈的自來水或礦泉水都可以使用;對于刻板,建議從基礎的方形、圓形等形狀開始。
第二部分:掌握基本技巧
中國畫的基本技巧包括墨色、色彩、水墨深淺、筆法、結構等等。首先要熟練掌握墨色的濃淡和清濁,再學習如何混合色彩,通過水墨深淺來表達畫面的線條和輪廓。筆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點、線、面”之說,即通過構成點、線、面的方式來表現畫面。在結構方面,需學習如何構圖、如何處理物體的形狀,以及如何在畫面上產生明暗的表現效果。
第三部分:觀察和模仿
觀察和模仿是學好中國畫的關鍵之一。建議初學者通過看老師或更有經驗的畫家的作品,從輪廓線開始,逐漸學會構圖和增加細節。當你能夠自然而然地跟隨筆墨、用色并順手畫出熟悉的主題時,自己的表現技巧也會隨之提高。
第四部分:勤奮練習
勤奮練習是要學好中國畫的必要條件。像大多數藝術形式一樣,中國畫需要時間和精力來學習和實踐。即使你重復練習已經掌握的技法和主題,但每次都要注重細節和改進。只要你不斷地練習,技巧會漸漸提高,創作也會更加自由流暢。
第五部分:個人創作
學習個人創作是學好中國畫的最后一步。只有通過個人練習和嘗試,在對中國畫的基本要素有了基本的掌握后,才能開始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在畫圖時,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或者展示自己獨特的視角,這樣可以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概念。
總的來說,學習中國畫需要相當的時間和精力,需要勇氣和耐性。需要不斷的學習,觀察、模仿、勤奮練習以及個人創作,才能最終有所收獲。通過學習中國畫,我不僅學到了基本的技法,還有了更深的文化理解和創造力的激發,這是一份無價的財富。
中國國畫心得體會篇四
中國的詩、書、畫、戲劇等文學藝術均呈現出鮮明的“寫意精神”,并帶來象征的、變形的、抽象的、表現的等復雜多變的形式演進,中國畫更是其突出的代表。中國畫從原始巖畫到當代中國畫,“寫意精神”貫穿始終,形成其藝術特質和獨特的繪畫體系。千百年來,不論中國畫藝術如何呈現出變化無窮的瑰麗風姿,工筆畫也好,寫意畫也好,但萬變不離其宗,即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深層哲理內涵的儒、道、老莊哲學,其長期主導并影響中國社會的意識形態和社會生活。
所謂“寫意精神”是指在創作中以主觀情感為主導的創造性藝術沖動和表現形式,畫家通過對現實生活和客觀物象的深入觀察、體會、分析和研究提煉并創造出具有典型象征意義的藝術形象,以主觀情感的“寫意精神”為先導,“意在筆先,象生其后”,強調主觀情感對事物的能動作用。
中國畫家在進行創作時,以“寫意”為主導,以自己的主觀情感去感受外在的物象,外在物象總是屬于“意”的統轄之中,不是單純地模仿自然,而是在對自然物象深刻理解的基礎上進行主觀創造,達到“感悟生命,抒情表意”的目的。一方面將“物”情感化,另一方面將“意”對象化,“眼中之竹”演繹為“胸中之竹”,帶有畫家強烈個人情感,經過經營構思提煉熔冶,“胸中勃勃,遂有畫意”隨機應變而跡化,由此而出現氣韻生動、散點透視、隨類賦彩等各種“傳神”的創作形式和優秀作品。藝術創作不是以主觀去追求客觀,而是強調生命活力與作者心靈世界的融合,以達到物我交融,神形兼備的目的,由此其作品才能格高韻雅,生動傳神。
在中國畫領域,就字面意思理解,長期存在將“工筆畫”與“寫意畫”對立的狀態,殊不知“寫意精神”是中國畫之靈魂,同樣貫穿于工筆畫創作之始終,審美本質是殊途同歸,同樣要求境界高遠,傳神寫意,氣韻生動。大量畫家、理論家糾纏于其中,其實使用任何工具、材料的不同畫種均創作了優秀的藝術作品,工具、材料是為人服務的,畫家的文化修養不同,作品才有高下之分。工筆畫的“工、板、死”,在大量的`寫意畫中同樣存在。境界高遠,傳神寫意的工筆經典作品自古以來舉不勝舉,。明清以降,居廉、居巢的“撞水撞粉”沒骨畫法更是直接從視覺上打破了工筆畫與寫意畫的界線,成為當代工筆畫創作借鑒的經典。當代工筆畫在水與色、水與墨之間“撞、潑、灑”等各種千變萬化的技法應用,創造了當代工筆畫新的輝煌。
藝術的根本在于創造,“筆墨當隨時代”,不論是工筆畫也好寫意畫也好,只要我們把握中國畫的“寫意精神”,吃透傳統,吞吐古今,融會中西,加強文學藝術修養,從生活中汲取營養,敢于探索創新,內容形式上獨樹一幟,中國畫藝術的長河,必將出現更多璀璨的藝術精英與精品。
(有刪改)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不管是工筆畫還是寫意畫,其內在精神都是長期主導并影響中國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生活的儒、道、老莊哲學。
b.“寫意精神”是指在創作中以主觀情感為主導的創造性藝術沖動和表現形式,強調主觀情感對事物的能動作用。
c.世人將工筆畫與寫意畫對立起來,其實寫意精神是中國畫之靈魂,工筆畫也要境界高遠,傳神寫意,氣韻生動。
d.工具、材料是為人服務的,畫家文化修養高,畫工筆畫就境界高遠,文化修養不高,畫寫意畫就“工、板、死”。
2.將下列對畫作的分析填入文中橫線處,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a.五代畫家黃筌描繪宮廷苑囿中的珍禽奇花,畫法精細,其《寫生珍禽圖》寫花卉翎毛因工細逼真,而被蒼鷹視為真物而襲之。
b.唐代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游春卻不畫春景,通過人物神情動態、馬匹輕快節奏表現出春意盎然的氣氛,給人無限想象空間。
c.北宋崔白的《寒雀圖》全幅一枝彎曲老樹、枝頭九只小鳥棲宿躍噪不一,生動的構圖,傳達給人清遠凝練又極富生機的意境。
d.宋代李迪《枯荷鵲鵯圖》中翻卷的葉面,滿布蟲蝕的痕跡,一只鵲鵯雙爪緊握荷莖,扭頸俯視,為蕭瑟的深秋平添了幾許生氣。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國畫為了更好地表現出鮮明的“寫意精神”,使用了象征的、變形的、抽象的、表現的等復雜多變的藝術形式。
b.中國畫家進行創作,強調外物與作者心靈世界的融合,追求神形兼備的境界,又把寫意作為物象的先導和主導。
c.隨著寫意精神在繪畫領域的影響,當代工筆畫充分借鑒了寫意畫的技法,工筆畫與寫意畫之間界線越來越模糊。
d.藝術的根本在于創造,要創作更多璀璨的藝術精品,我們應著眼古今中外,從生活中廣泛吸取營養,提高藝術修養。
答案:
1、(3分)d 2、(3分)a 3 、(3分)c
中國國畫心得體會篇五
中國畫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代表之一,作為一名學習中國畫的愛好者,我自然也對其有很深刻的體會和感悟。接下來將從五個方面來分享我的中國畫基礎心得體會。
第一段:筆墨運用
中國畫作為一種特殊的繪畫形式,其筆墨運用與其他繪畫形式存在很大不同。筆墨的運用需要注重紙墨相容的和諧美和草木蟲魚神物所具的白描特點。而在筆墨的運用過程中,必須注重鍛煉筆力,提高精準度和專注力。對于初學者而言,反復練習毛筆的握法與控制力,能夠非常有效地提高筆畫的效果。
第二段:造型和構圖
在中國畫的表現形式中,構圖設計的合理性很重要。透過畫作可以看到畫家對所畫物的理解和形態的表現。因此,設計良好的構圖能夠呈現出主題的深刻意義,讓觀者在欣賞中體會到作者的思想和風格。但同時,初學者也需要注重對中心對稱和平衡的把控,以此避免枯燥乏味的畫作。
第三段:色彩運用
色彩運用是中國畫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在應對不同題材時,中國畫家常常會變換水墨與顏料的色彩比例,來表現出不同的情感與氣氛。而對于初學者而言,可以從色調、稀濃的注水、以及色料的混合等方面開始嘗試色彩運用。
第四段:學習中國畫的意義
學習中國畫的同時,也是在學習中華文化并了解社會發展的一種途徑。從中國畫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固有的文化魅力和歷史底蘊,更能在其中領悟到與生俱來的中華文明的深情與智慧。
第五段:不斷練習的重要性
學習中國畫過程之中,掌握技巧和習慣性的訓練也是非常必要的。這需要我們在不斷的實踐經驗中,不斷感悟總結,不斷尋求自身的進步空間,并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創作風格,透過創作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并且吸取更多的營養元素來充實自己的繪畫水平。
總之,中國畫是一種非常特殊的藝術形式,它承載著歷史的積淀和文化的底蘊,并受到國內外許多人的喜好和追捧。在中國畫的學習和實踐過程中,我們應該始終保持一顆初學者的心態,踏實學習,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機會,并不斷地鍛煉自己的創作技巧及造詣,使自己所創作的畫作承載著自己的情感和理念,最終成為令人贊嘆的藝術品。
中國國畫心得體會篇六
中國畫論史是中國美術史中一塊重要的領域,它記錄了中國藝術中畫論的發展與變革。通過學習中國畫論史,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國傳統藝術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國畫論的獨特魅力。下面我將從中國畫論史的起源與發展、傳統與現代、藝術觀念的變革、中國畫論史的意義以及中國畫論對我的啟示等方面分享我的體會與感悟。
中國畫論史起源于中國古代,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鄒衍山水畫批評。然而,中國畫論史的發展真正開始于明代,明代是中國畫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因為這個時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畫論家和畫家。明代的畫論以馮夢龍和東坡居士為代表,其論述主張形神兼備,意境質樸,以及筆墨精妙。清代是中國畫論史上的另一個重要時期,尤其是八大家的出現使得中國畫論史更加豐富多元。近代以來,中國畫論在不斷發展,不同流派的興起也為中國畫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考方向。
傳統與現代是中國畫論史中一個重要的對比。傳統的中國畫論注重的是繼承和傳承,強調筆墨的用法和技巧,力求形神兼備。而現代的中國畫論更加注重個性和創新,畫家們開始嘗試不同的表現風格和藝術手法,試圖打破傳統的束縛。如黃賓虹、張大千等,他們吸收了西方繪畫的影響,將西畫的觀念和技法引入中國畫中,并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中國畫論史中的藝術觀念的變革也是我深思的一個問題。在中國畫的發展歷程中,藝術觀念不斷演進和更新。中國畫論史中的畫論家們提出了許多重要的藝術觀點,如“一氣化成三清”、“變幻與傳統”等,這些觀點對中國畫的發展和推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從傳統的“寫意”到現代的“寫真”,中國畫在表現手法和藝術理念上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從中國畫論史中,我也感受到了中國畫論對于藝術家的啟示。中國畫論史中的許多觀點和理論,都對于藝術家的創作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關于筆墨的運用和表現力的探索。通過學習中國畫論史,我理解到了筆墨是中國畫的靈魂,只有通過不斷的練習和研究,才能達到運筆自如、墨跡長久的境地。
中國畫論史對于我個人的啟示還有很多。它告訴我中國傳統藝術的獨特與寶貴,激勵我深入學習中國美術史和中國畫論史的知識,增強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同時,中國畫論史也告訴我要保持創新和開放的態度,積極吸收并融匯外來文化,不斷豐富和拓展自己的藝術創作。最重要的是,中國畫論史給了我一個思考藝術的框架和方法,讓我能夠通過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研究和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和藝術水平。
總之,通過學習中國畫論史,我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國畫論的獨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中國畫論史的起源與發展、傳統與現代、藝術觀念的變革、對藝術家的啟示等方面,都對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相信,只有通過深入研究和理解中國畫論史,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藝術的精髓,并為中國畫的未來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國國畫心得體會篇七
剛開始學習中國畫我對它并沒有什么概念,只是被眾多精彩的作品所吸引,感覺筆、墨、水結合會產生很美的意境,覺得非常的神奇。最初學習國畫對筆墨的用法掌握不好,記得我的國畫老師總會想出很多方式激發我們的學習興趣,比如先讓大家在生宣紙上用筆隨意轉動,使用點線面相互疊加滲透,自由發揮,感受一下筆墨濃濃淡淡的變化,輕松地表現出幾種不同的造型,把大家引入微妙的遐想當中。同學們都對這種無聲的語言有很大的興趣,用盡心思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這種感覺是很美妙的。教室悄然無聲,只有用筆盡情揮灑的聲音。而如今我也站在講臺上教給學生學習國畫,我也盡量用有趣生動的方法讓他們感受國畫的魅力。
我們通過吸取前人的繪畫經驗,歸納出新的知識點,去學習、實踐。從而提高我們的審美意識及動手能力。
二、通過大師感受筆墨
筆墨是中國畫的基本構成,掌握好筆墨的運用是最關鍵的,怎樣用筆用墨作為初學者來說是很重要的,所以老師要求我們從起步就要正確學習筆墨的運用,不能落入俗套。因此,剛學畫畫,我們主要以臨摹效仿古人佳作為主,學習古人的用筆用墨。我很喜歡吳昌碩 、鄭板橋的筆墨,他們是中國畫壇的巨匠,對中國畫的發展影響很大,因此對他們的畫法也進行了一些學習,有一點自己的體會。
(一)筆法的體會
的情感,只是靠刻板的描摹和無意的揮灑是表現不出事物的實質的,所以必須在平時多練習,多用心體會,才能在行筆上運出具有強大力感的線。
(二)墨法的體會
墨和線相比而言,線條主要是勾畫輪廓,來表現物象的形體,墨不僅可以造形,更能表現出物象的質感、起伏等。筆墨不僅能達到酣暢淋漓,氣勢磅礴的藝術效果,最重要的是用墨能夠營造出獨特的氣氛,表現人的心理感受。例如鄭板橋畫的《墨竹圖》,[3]是他的一幅構思巧妙的作品,畫面主要描繪竹竿和竹節,而竹葉只畫了幾片,墨色的描繪濃濃淡淡,干濕兼并,恰到好處。筆墨變化豐富生動,竹子畫的雖然細但絲毫感覺不出微弱,而是堅韌挺拔,富有彈性,很有力度。畫中將竹葉畫的很肥,青翠感十足,使人能充分感受到竹的勁節,畫面神完氣足,神采俱佳,充分發揮了中國畫筆、墨、紙、水的功能和作用,使整個畫面富有情致,有傲然挺立,不可一世的氣勢。鄭板橋之所以有這種創作體會,既來自于他數十年創作實踐心得,也與他對傳統名家仔細揣摩學習有關。這和畫家高尚的修養,人品和見地息息相關。鄭板橋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變之石,千秋不變之人”,[4]從中可以看出他堅韌倔強的品性。可見墨法的運用除了扎實的基本功之外和作者的修養是密切聯系的。
(三)氣韻的體會
古人作畫很注重畫面氣韻的表現,老師也曾說過我們畫畫是要畫出空氣,讓人看了畫感覺空氣在流動,給人以舒服的感覺,但空氣是看不見的,怎樣讓別人在畫中感受到這種氣的存在是一幅畫成功與否的關鍵。吳昌碩作畫之前,心中已經有這種“氣”存在了,等到畫的時候,則能一氣呵成。他用氣推動筆,落筆大膽肯定,能夠掌握全局,做到胸有成竹。等畫即將完成時,他便開始調整,大膽落筆,小心收拾。他對整幅畫布局的安排很到位,尤其是對氣的把握,通過詩書畫印的安排使整幅畫活起來,氣韻十足。例如他晚年做的一幅作品《葫蘆圖軸》,在寫意花鳥課上我也臨摹過,這幅畫潑墨大葉草隸懸藤,滿幅金黃色大葫蘆次第而生,有些地方密不透風,有些地方卻很疏松,信筆自如,氣勢旺盛。畫的左下邊有一行題款,左下角有一印,右上角再蓋一個小印,這個印雖然小但相當重要,關乎整個氣局。右上和左下相互輝映,左上角和右下角則空白,對角氣貫全幅,全局皆活。吳昌碩這種獨特的構思,詩書畫印的巧妙安排將中國畫的氣息發揮的淋漓盡致。這是我們在作畫中應該學習的地方,在作畫之前首先要有一個好的態度,然后要對所作之畫有全局的意識,把握好整幅畫的構圖,詩書畫印的安排都要事先想好,需要別具匠心地去想去琢磨,不能草草了事。
中國國畫心得體會篇八
活動目標:
1、學習給4個不同高矮的物體進行排序。
2、懂得要從小紅旗后面開始排隊。
3、能按要求進行排序活動,并能簡單地說出自己排序的方法。
4、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5、有興趣參加數學活動。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有大小、長短排序的經驗。
2、物質準備:教具:四張長頸鹿的圖片,大排序板。學具:寶塔玩具、套娃玩具若干套,排序板,《幼兒用書》人手一冊,人手一支筆。
活動過程:
一、長頸鹿寶寶。
(1)教師出示一張長頸鹿的圖片,請幼兒說說:這是什么?在哪兒見過它?引導幼兒觀察發現長頸鹿有一個長長的脖子,個子很高。
(3)請個別幼兒示范,根據幼兒的方法把長頸鹿在排序板上從小紅旗開始由高(矮)到矮(高),引導幼兒邊排邊說:最矮的、矮的、高的、最高的,或者從高排到矮。
二、幼兒操作。
(1)排寶塔:請幼兒取出寶塔玩具,把它在排序板上從左往右按順序排一排。
(2)排套娃:請幼兒取出套娃玩具,在排序板上按順序排隊。
(3)哪個排錯了:請幼兒打開幼兒用書(第8頁),觀察畫面上小動物是怎樣排隊的,看看是誰排錯了,把排錯的小動物圈出來。
三、活動評價。
(1)教師將最高的長頸鹿排在排序板的第一個,請幼兒思考:最高的長頸鹿也想當小排頭,后面的長頸鹿應該怎樣才能有順序呢?引導幼兒排出與示范時不一樣的排法。
(2)請個別幼兒介紹自己的操作過程,了解幼兒排序的方法。
8.小班美術活動教案:撕貼畫《美麗的長頸鹿》教案(附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學習沿線撕半圓或撕線條的技能并把撕出的圖形和線條組合成長頸鹿。
2、運用撕貼的形式來進行簡單的背景添畫,能保持桌面的整潔。
3、通過欣賞和操作了解長頸鹿的生活習性和外形特點,激發幼兒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4、增進參與環境布置的興趣和能力,體驗成功的快樂。
5、讓幼兒體驗自主、獨立、創造的能力。
活動準備:
活動過程:
1、出示小鹿的手偶引出課題
師:小朋友,今天我們要來班一位客人,你們歡迎嗎?(歡迎) 出示手偶(長頸鹿)互打招呼。(引起幼兒對長頸鹿的興趣)
2、觀看動物世界視頻引導幼兒觀察真實的小鹿的簡單的生活習性與特征(1:50-3:40)。
師:老師帶你們看看長頸鹿是生活在哪里的?它們愛做什么呢?
小結:長頸鹿生活在草原地帶,過著群居的生活,是世界上最高的陸生動物,以樹葉為主食。
3、出示幻燈片,引導幼兒觀察長頸鹿的特征與各種形態。
(1)欣賞不同動態的長頸鹿,引導幼兒觀察發現長頸鹿在做什么?它的頭像什么形狀?(橢圓形)它的脖子像什么形狀?(長方形)它的身體像什么形狀?(橢圓形)它的4只腳像什么形狀?(長方形)(邊欣賞圖片邊出示長頸鹿身體的圖形進行組拼)
(2)拼貼游戲,出示長頸鹿身體形狀的圖形,請幼兒根據圖案上來進行拼組出長頸鹿的動態。進一步了解長頸鹿身體的結構,要求把長頸鹿的每一個身體部分都連接起來。
4、出示范畫引導幼兒觀察并教師示范撕出大圓小圓與長條并來接拼成長頸鹿的各種形態。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老師這里也有拼好的長頸鹿。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撕出長頸鹿,我們先拿出小圓來撕長頸鹿的頭。撕的時候要用大拇指和食指捏著一點一點輕輕的撕,撕完要打開,在撕出長脖子與大圓的身體和4只腳。(教師在示范的時候邊與范畫進行對比請幼兒觀察缺少了什么?動態是怎樣的?。要求幼兒要把長頸鹿的每個身體部分都連接在一起,不能斷開)師:小朋友我們在來看看長頸鹿的脖子上有什么?(毛)那它的毛是怎樣的?(教師示范粘貼)再看看還少了什么?(角)那角是怎樣的?(教師示范粘貼)長頸鹿貼好了?你們看看它喜歡吃什么?(草、樹葉)請幼兒根據準備好的半成品來添加背景。
5、幼兒操作,要求在使用膠水上要保持桌面的整潔干凈,還要自己大膽的進行撕貼與添加背景。
6、講評
畫好后,陳列作品,請小朋友盡可能學習用一句或兩句話說說自己畫面的內容,抒發對小鹿的喜愛,教師給予鼓勵。
活動反思:
活動幼兒能十分的有興趣,對于長頸鹿也是幼兒所熟悉的動物。我覺得自己在引導上能抓住重點進行引導了,但是還是顯得有點羅嗦了。通過活動也能簡單的了解到了長頸鹿的生活習性與身體的特征。給幼兒進行了運用圖形來進行拼貼出長頸鹿的形態,幼兒十分喜歡這個游戲的環節,但是由于時間的關系只請了兩個幼兒進行幼兒,其他幼兒還想玩。在示范上也按園長給的要求邊示范邊和范畫進行對比的的來示范、讓幼兒進一不的了解長頸鹿的特征。在幼兒自己在操作上掌握的還是不錯的,家長也由幫助幼兒進行粘貼,幼兒在撕圓的技能基本上都能掌握好。在課堂上的時間會有點不夠,背景會來不及進行粘貼,但是主要的畫面幼兒基本都已經粘貼好了。在下午才對幼兒的作品進行了背景的添加,完成作品。整體的效果還是不錯的。
中國國畫心得體會篇九
國畫課一直的我不敢嘗試的,因為我教的是低年級的學生。我覺得國畫一般都是臨摹一些畫,然后教師一筆學生一筆,會比較枯燥乏味。但在聽了幾節小學的國畫課和本校自閉癥班的一堂國畫課后我也準備試一試。連自閉癥的孩子都可以畫,那聾孩子要好多了,肯定也沒問題。
為了讓初次接觸國畫的學生能喜歡上國畫,我在課堂教學中是這樣安排的:
一、內容形式多,學生熱情高。
傳統的國畫教學內容不外乎山水、人物、花鳥以傳統的單墨進行著,這樣太單調,而且對學生也缺少吸引力,所以我主張一切可以入畫的東西,讓畫貼近生活。小學的國畫教學內容的選擇應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貼近他們的生活。如描繪“我的同學”、“在操場上玩耍”、“校園生活”等,這些對他們來說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繪畫起來非常有勁,這對學生的創造思維也得到培養,同時國畫教學開始就一定要把基本技法傳授于學生。中國畫的技法豐富,包括用紙、用筆、用墨、用水、用色等。如果脫離了這些技法而言,那我們的學生學習成果少了應有的傳統文化,只不過純粹地作為一種表現方法而言了。所以,對于剛接觸的學生來說,教師的示范很重要,一定要將整個教學過程顯示清晰,步驟明確,學生就很容易在教師的示范下了解其中的用筆、用色、用墨的方法。學生在進行繪畫時也能經常考慮到如何用筆、用墨和用色,這對學生繪畫綜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二、工具材料的更新,使學生產生新奇。
國畫的材料除了毛筆、墨汁、國畫顏料,這種傳統的方法作畫外,我還嘗試用不同的材料工具來作畫。如棉簽畫,通過棉簽沾取國畫顏料在宣紙上作畫,這種作畫方式很適合低年級的孩子,對于還不能很好控制毛筆的他們,棉簽這種工具十分的安全又能表現出水墨在宣紙上的變化,讓學生有一個過度的過程,不至于一下子換成軟軟的毛筆學生有點不適應。這樣學生在不同的材料應用上體驗到水墨效果的多種多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興趣。
小學生的國畫童趣天成,效果強烈,自由舒展,保留他們的童趣同時又能了解國畫的精髓是我以后努力的目標。
中國國畫心得體會篇十
中國畫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中國畫論史作為研究中國畫發展演變的重要學科,對于深入了解中國畫的起源、發展和演變具有重要意義。在學習中國畫論史的過程中,我有了一些心得體會和思考。
首先,中國畫論史是一門系統而龐大的學科,需要全面的學術視角。中國畫論史的研究范圍廣泛,內容繁雜,涵蓋了從古代傳統到當代現代的各個歷史時期和各個地域的文獻資料和藝術作品。學習中國畫論史需要全面了解歷史背景、思想觀念、文化傳統等眾多方面的知識,才能夠對中國畫的發展演變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
其次,中國畫論史是一門跨學科的研究領域,需要綜合運用多種學科方法。中國畫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其研究不能僅僅停留在美學方面,還需要借助于文化學、歷史學、哲學等多個學科的方法手段。從古代儒家文化對中國畫的理解,到現代西方學術界對中國畫的解讀,都離不開對文化、社會、美學等方面的綜合運用。
再次,中國畫論史的研究需要注重對藝術作品的審美品質的評判和鑒賞。中國畫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形式,其最終的目的在于給人以審美的享受和藝術的感受。在學習中國畫論史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僅僅以史料的收集和整理為主,也要注重對藝術作品的鑒賞和評判。只有通過深入的藝術鑒賞,才能夠真正領悟到中國畫的獨特魅力和藝術精髓。
此外,中國畫論史的研究需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的發展潮流。中國畫論史是一門活的學科,需要不斷與時代保持聯系。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遷,藝術觀念和審美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在學習中國畫論史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了解當代中國畫的發展動態,關注當代藝術家的創新實踐,以及各種新興藝術形式對中國畫的影響和啟示。
最后,在學習中國畫論史的過程中,我也深刻認識到中國畫是一門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藝術。中國畫以其獨特的筆墨技法、獨一無二的意境表達、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瑰寶。通過學習中國畫論史,我更加明白中國畫的內涵和價值,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認知。
總之,學習中國畫論史是一件充滿挑戰和樂趣的事情。通過對中國畫論史的研究,不僅能夠深入了解中國畫的起源、發展和演變,還能夠提升我們對藝術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希望中國畫論史的研究能夠得到更多的關注和重視,為傳承和發展中國畫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