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報告幫助人們了解特定問題或情況,并提供解決方案或建議。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報告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留守兒童情況報告制度篇一
留守兒童受教育情況調查報告
商州區黑山鎮全鎮人口14766人,在校學生1051人,其中初中324人,小學510人,留守兒童全鎮453人,小學325人,初中128人。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有大部分處于1—15周歲。父母外出打工后,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饑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通過調查顯示:
很少與父母聯系的23.9%
認為一個幸福的家庭應該和父母在一起的79.3%
非常想父母的65.0%
做錯事被批評時當面頂撞的8.4%
拉幫結派、打架斗毆的12.3%
在學校里基本上沒有朋友的17.5%
遇到困難自己解決的45.5%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63.5%
覺得自己很一般的52.7%
覺得身邊的人不太關心自己的49.1%
總是害怕被身邊人欺負14.7%
時也面臨許多方面的問題和煩惱,需要有渠道傾訴,有親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長年在外務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幾年都難以給孩子打一個電話、寫一封信、見一次面,以此維系親情很難勾通思想,傾聽煩惱,給孩子予以足夠的關懷。有的父母多年不與孩子見面,至使孩子遺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談不上有何親情。
二、大多數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中等偏下。盡管有許多留守兒童也表現出了強烈的求學愿望,然而,留守兒童實際學習情況卻不容樂觀。從總的調查情況來看,留守兒童只有2%的成績優秀,10%的成績中等偏上,成績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當差的卻占到了88%!這主要是由于心理問題的干擾以及學習自控力較差所造成的。在我們的問卷中,有絕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反映無人督促學習,這反映出監護人本身的態度和能力減弱了原有家庭的監督作用,影響了他們自控力的形成。
三、心理封閉和情感世界問題。據調查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由于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感變化,這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癥,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
四、監護人缺乏保護意識導致的意外傷害比例較大。由于大部分留守兒童屬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對突發性事件也缺乏應變和自救能力,沒有父母的直接監護,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兒童上學路途較遠,經常起早摸黑趕路,人身安全令人擔憂。
五、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里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祖輩、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六、黑山鎮學校的應對辦法
1、實行留守學生的普查登記。各中小學校在新學期學生報道時將父母外出情況和家庭成員情況逐一進行登記,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記錄“留守兒童”的個人情況和監護人及臨時監護人的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個人信息,為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礎。
2、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的作用。在中小學校普及實行教職工結對幫扶、學生結對幫扶留守學生和“代理家長”制度,建立“留守兒童之家”,使留守兒童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建立健全教師家訪和與留守兒童談心制度。定期召開幫扶教師、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座談會,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開設親情電話,讓留守兒童的父母知道校長、班主任等老師的電話,加強學校、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聯系和交流。
助他們走出自閉的心理障礙,幫助他們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地人生觀和價值觀。
4、開展心理咨詢活動。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課,建立心理咨詢輔導站。特別是班主任要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與由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交流。及時排除他們心理上存在的問題。幫他們養成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心態。
八、建議
1、慎重選擇。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多考慮考慮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錢重要。如果家庭經濟確實困難,可讓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監護子女,一般以母親為主,母親心細,有耐心,孩子更愿意與她們交流。父母都外出務工的,如果條件允許,可讓其在打工地接受義務教育。
2、定期“溫馨對話”。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及時了解子女的近,一方面利用書信或電話定期與孩子進行進行交流溝通,讓孩子感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另一方面向老師和臨時監護人即使了解孩子學習生活等個方面的情況。
3、尋找“代理”,如果家庭經濟確實困難,需要父母雙雙外出務工而祖父母又沒有能力照看孩子的,父母可在親戚朋友中為孩子尋找“代理媽媽”和“代理爸爸”。“代理媽媽”和“代理爸爸”既可以輔導孩子學習,又能夠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孩子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黑山九年制學校
2013年4月21日
留守兒童情況報告制度篇二
思想政治課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題 目: 留守兒童受教育的調查報告 姓 名:
學 號:
年級專業:
指導教師:
××××年 ×月 ××日
留守兒童受教育的調查報告
調查人:
調查時間:××××年×月 調查地點:河北省南和縣 調查對象(印章):
調查目的: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由于經濟、家庭等各種原因,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因該群體在不斷的擴大,留守兒童的受教育問題引起政府和社會普遍關注。客觀真實的了解留守兒童受教育方面的具體情況和整體概況,認識和把握時下農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的傾向和基本問題,并且通過對不同地區不同經濟狀況的調查,了解農民工在教育其子女觀念中存在的差異。
為了摸清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現狀,探尋更多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有效途徑,我們小組于近日就當前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此次調研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南和縣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
南和縣位于河北省南部,邢臺市東側,屬邢臺市管轄,全縣轄3鎮5鄉,216個行政村,總面積41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將近33萬,現有各級各類學校98所,其中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校94所,普通高中1所,職教中心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特教學校1所。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35994人,高中在校生4473人,在園幼兒總數8224人。其中男生24940人,女生23751人,性別比為1.05:1,留守兒童8025人,留守率為16.5%,其中小學生5413人,中學生2604人。由此可見,留守兒童這一群體在當地兒童中占到相當的比例。南和縣一直是以農業為主要產業,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開始涌入像北京、上海一類的經濟發達地區,這也就造成了當地農村留守兒童群體在不斷地擴大,由于缺乏父母的溫暖與關愛,使得他們在如何更好的受教育和健康成長的問題上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熱切關注。
二、南和縣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和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是農村社會轉型時期和農村大規模勞動力到城市就業后出現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由于家庭不富裕,父母長期在外,他們大都跟祖輩、親戚生活在一起,還有的甚至是獨自生活。種種原因造成了他們生活中缺少父母的影子、父母的溫暖,也造成了他們形成不同于其他孩子的生活學習習慣。在當地,我們抽查果寨、白莊、胡佃三個村落進行了調查,了解到特殊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給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及心理發展都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響,這些影響在他們受教育的問題上表現的尤為突出,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
留守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同時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期。父母不在身邊或監管人對其監管的不到位,周圍的一些不良價值觀對孩子們單純且沒有生活閱歷的心靈有著很大的影響。撫養人或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養方式普遍采取的是溺愛型,從而導致他們道德情感的缺失,只知道單向的接受愛而不去施愛。對家長、朋友、鄰居和周圍的社會冷漠少情且缺乏社會責任感。他們往往在認識、價值觀上產生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變的異常,這些錯誤的認識、價值觀和心理缺陷,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冷漠、敏感、孤獨、膽怯、自卑和自我封閉等不良情緒。同時留守兒童缺乏必要的自覺性和自律性,很多人道德意志薄弱,有的吸煙酗酒、賭博、迷戀網絡,有些甚至與社會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
c66.67%16.0c76.39%55.0料等。同時,大部分留守兒童家里
da25.00%2.0c有很多家務和農活,由于父母在外
b50.00%8.0c50.00%8.0c75.00%6.0打工,這些工作大部分都落在了孩子身上,經調查大約有73.3%的兒童課余時間主要用于做家務和干農活,因而他們在學習上的時間就很少了。另一方面,由于87.5%的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是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其他監護人僅占12.5%。由于監護人的年紀比較大,而且大都是小學學歷,甚至沒有上過學,因而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力不從心,孩子也很少向家人請教學習問題。其結果是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僅有16.7%的兒童成績較好,大多數留守兒童的成績都處于中等偏下,輟學、失學的現象屢見不鮮。
影響留守兒童受教育的一個很重要因素是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由于父母長期
16.67%d20.0a6.67%8.0b10.00%12.0a19abcdpies show counts在外打工供給家里的生計,加上父母平常對孩子生活學習的不關心,在潛意識里給孩子樹立了讀書無用論的思想,使孩子產生厭學甚至退學的想法。有些父母很是重視孩子的學習,這樣的家長往往只注重孩子的成績,其他德、體、美、勞等通常被排除在外,使孩子的教育成長畸形發展。
(三)留守兒童上學難
c66.67%80.0由于家庭經濟貧困,留守兒童上學負擔重,導致一部分人輟學在家。因為兒童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關愛和教育是極為重要的,因此很多父母都帶著孩子出去打工,但是由于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在我國長期的存在,導致城市和鄉村之間的發展不均衡,在兩地的教育問題上亦是如此。農村地區經濟落后,教育教學設備、師資條件較差,這些都不足以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我國實行學生戶籍所在地就近就讀的原則,成為阻礙他們外出就讀的障礙,并且大多數學校的升學考試、中考、高考等都要求是當地戶口。在外地讀書,還涉及到教科書版本不同的問題,在一些學校就讀需要交納高額的轉學費和學雜費,而這不是一個農村家庭可以承擔的,因此留守兒童大多都留在教學條件較差的農村上學。
(四)家長與學校溝通少 父母外出打工,往往由于工作忙、工作累,很少關注孩子的學習生活,因此,在同與孩子老師聯系的次數就比較b78.26%72.0ca33.33%4.0b66.67%8.0少了,父母與學校不聯系或偶爾聯系的占93.3%,經常同學校聯系的僅占6.7%。由此可見家長與學校聯系大都很少,因此父母很難了解到自己孩子的受教育情況,而通過學校一起教育引導孩子就更加困難了。父母是家里的經濟支柱,同樣他們在關愛孩子時更注重物質經濟層面的,往往忽視了孩子心理需要溫暖和呵護。
(五)學校、老師教育不到位
在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往往是分散著的,通常一個班級可能會有幾個學生是留守兒童。老師一般注重的是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而學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和生活上的問題一般會忽略過去,甚至很多老師對自己班里的留守兒童不甚了解,從而很好的教育關愛留守兒童也無從談起了。
學校在制定規章制度分配任務時,往往不會對留守兒童進行特殊的照顧,有很多學校建立了留守兒童檔案,但沒有得到好好利用,使之成為了一個空架子,這是在處理留守兒童受教育問題上的一大浪費。
綜上所述,我們雖然在處理留守兒童問題上有一些措施,但是由于與現實情況的差異等原因,使得該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而探究留守兒童生存狀況、尋求有利于留守兒童健康發展的對策和措施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關系兒童發展與社會穩定的頭等大事,因此我們要找對策,找解決之路。
三、關于留守兒童受教育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一)針對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學校應該開設心理輔導課,老師在平時盡量關愛那些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的留守兒童,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給予他們老師的愛、集體的愛來彌補他們缺少的父母的愛。
政府要把培育農村良好的育人風氣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營造良好的育人風氣,引導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認識、價值觀和心理發展,讓他們明白知識的重要性,堅決使留守兒童完成學業,決不能讓農民工群體“富了一代人,垮了下一代”。
(二)《中共中央關于加強中小學生德育工作通知》中指出: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所有家長都應對社會負責、對后代負責、身體力行、教育子女。要轉變陳舊落后的家庭教育觀念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教育部門和學校要積極主動地指導家庭教育。由此可見,父母對于孩子的教育是極其重要的。要解決留守兒童受教育問題,家長就必須多多關注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讓他明白自己父母的一片苦心,使他樹立奮斗的動力。還有平時多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盡量把電話替換成書信,這樣更容易讓孩子明白自己在受著關注,可以更好地進入孩子的內心,撫慰孩子孤寂的心靈。
由于監護人不能很好地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問題,這就需要強化學校的教育作用。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作為學校與孩子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聯絡的橋梁和紐帶,構建學校、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父母、監護人多方多元互動的局面。在學校老師需要給予留守兒童更多地關注,盡可能的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上的難題。學生之間可以成立互幫小組,可以互相解決學習上的問題,在生活中也可以互相幫助,以集體的溫暖去關愛他們。
(三)政府應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鄉差別。改革現有的戶籍制度,打破“二元”體制,開辟農民工子女就學的“綠色通道”,加快城鄉發展,逐漸消除醫療、就業、保險、住房等城鄉壁壘的限制,使農村勞動力自由的流動,留守兒童不再留守,讓他們可以享受到優質的教學資源,實現教育公平。
(四)政府應加大教育投資力度,并高效率地利用教育投資資金。
科學高效的配置鄉鎮中小學教育、教學資源,一些地區可以創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留守兒童溫暖之家”,在方便留守兒童住宿的同時,也讓他們感受到了群體中的溫暖和關愛;對學校老師進行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知識培訓、考評,并制訂科學合理的獎懲機制;在當地發展縣域經濟,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鄉投資或就業;加快新農村建設,農村經濟發展,生活水平高了,就業機會多了,外出務工人員就會逐漸減少,當地的留守兒童也會相應的減少,留守兒童受教育問題從而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五)各級政府要積極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到留守兒童受教育問題中來,推動社會關注,使之形成合力,對留守兒童進行捐贈和資助。社會各界要積極配合有關部門依法加強對網吧、游戲廳等娛樂場所的監管力度,定期組織留守兒童參加各種生活技能的培訓及競賽活動,鼓勵他們走出校園參加各類義務勞動,培養愛國、愛家、自立、自強、樂于助人的良好品德。
各級婦聯、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農村的基層組織及基層教育部門要利用自身影響力,積極開展活動,維護留守兒童的受教育權利,為他們創造更好的教育環境,為下一代撐起一片藍天。
四、留守兒童需要全社會共同的關心、關愛和關注。
就目前政府針對留守兒童受教育問題所制訂的各項政策及實施的狀況來看,現實與目標還有不小的距離。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與思想道德教育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上學難、學校老師教育不到位、家長與學校溝通少以及我國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有關。各級政府應同社會共同構建“以人為本,關愛留守兒童”的公平自由平臺,鼓勵大家參與到關愛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工作中來,為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主義社會獻出自己的力量。
留守兒童情況報告制度篇三
××是個農業縣,青壯年勞力外流量大,留守兒童多,據統計 (以父母雙雙外流為統計對象),全縣5——16周歲少年兒童55314名,其中留守兒童約17816名,占這個年齡段總數的。個別村莊的兒童留守現象尤為嚴重。例如楊溪鄉墩上村第二村小組,5——16周歲的22名兒童中有20名留守,留守率達91%。兒童留守,尤其是農村兒童留守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主要是:隔代監護——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看管;委托監護——借居在親友家;無人監護——獨立面對生活。從調查的情況看,隔代監護的留守兒童比例占到。這些留守兒童的親情教養和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缺憾,在學習、生活和思想品德方面問題日益凸顯。
1、學習成績差強人意
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后不用心溫習,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成績不理想是留守兒童中較普遍的現象。抽樣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較好的占1%,中上的占18%,中下的占81%。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父母期望值過低。部分農村家長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少,因而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一些家長認為讀書并不重要,自己不讀書,外出經商照樣賺大錢,因此不重視子女的學習。二是監護人無力輔導學業。隔代監護的老人普遍年齡大、文化程度低,有的還要農作,在時間和精力上,難以給留守兒童進行學習上的幫助和輔導。三是監護人教育意識淡薄。據許多教師反映,有的監護人認為把孩子送進了學校就歸學校管,與自己無關,自己不知道怎么管,也管教不了。
2、心理健康問題眾多
義務教育階段的少年兒童還處于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弱。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對孩子大都采取“只要不犯大錯就行”的放任態度,導致部分留守兒童養成自私任性、孤僻頑劣等極端性格。究其原因,一是價值導向有偏差。父母常年在外,對孩子采取“物質+放任”的方式進行,使得孩子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的陋習,而在學習中又缺乏進取心和刻苦鉆研精神。二是心理疏導不到位。少年兒童正處于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期,成長過程中產生的許多煩惱與沖突,需要暢通的傾訴渠道,需要正確的引導。但由于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交流,而監護人又難以察覺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進而產生眾多的心理問題。三是教育方式不得當。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和“棍棒教育”型家長的比例高。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知如何管,父母在外又管不著,無形中助長了孩子極端個性的發展。
3、情感干涸呼喚親情
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生活的影響較為復雜,其中情感缺乏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研究表明,親情關系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從調查的情況看,許多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兒童留守是當前一個不可小視的社會問題,也將在一定時期內存在。解決好留守兒童問題,是事關下一代青少年成才的一件大事。
1、學校應成為留守兒童溫暖的家
學校應擔負起留守兒童的教育責任,成為留守兒童溫馨的家。××縣韜奮學校于去年9月開辦留守兒童托管班,創建了留守兒童教育管理“一三四”育人模式,即,一個重心:以寄宿制管理為中心,從行為習慣、學習生活、課外活動等多方面對留守學生進行引導和管理;三個立足點:從學生、教師、家長三個方面突出要求,優化教育和管理,加強了與留守學生家長的`溝通,定時、及時向他們反映孩子的在校情況和表現;四個建立:建立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建立留守兒童成長記錄袋,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立結對幫扶制度,全方位關愛留守學生。可以說,韜奮學校為留守兒童再創了一個溫暖的家。
韜奮學校的做法,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成才起到了積極作用,其中的經驗值得一些學校借鑒學習。
2、要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縣關工委組織“五老報告團”進校開展思想道德、家庭教育、法制教育等活動和鄧埠鎮倪桂村關工委正在實施的對村里部分留守兒童進行義務監護等措施,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建議政府和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給予更多的關愛:
(1)為學校、留守家庭捐贈親情電話,方便孩子與父母的親情溝通;
(2)努力創建良好的社會風氣,為留守兒童的成長營造良好的氛圍,社會各界多關注一些身邊的留守孩子,給他們更多的關愛和溫暖。
(3)創辦家長學校,提高家長素質,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
3、家庭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家長要提高教育素養,改進教育方式,幫助孩子逐步自律、自主,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保持與學校、老師的聯系,關注孩子的學習生活心理變化。家長應盡可能在本地務工或一方在本地務工,并常回家看看孩子,加強親情溝通。
留守兒童情況報告制度篇四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的出現源于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但又因種種原因無法將子女一起帶到身邊上學,子女只能留在了農村家里,父母一方或爺爺、奶奶、其他親屬代為照看。
留守兒童因為父母不在身邊,缺少父母之愛,缺少良好的教育管理和指導,容易導致心理上的缺陷和行為性格上轉變,對他們的健康成長帶來較大的影響。
針對這一問題,調查留守兒童生活現狀、學業學習、心理健康、行為性格等方面的基本情況,掌握留守兒童的成長環境和目前的成長發展情況,對比留守兒童與父母均在身邊兒童的差異,分析留守兒童行為、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探索促進留守兒童順利健康成長的對策,意義重大。
學校現有6個教學班,學生xx名,教職工18名,經摸底調查,我校現有留守兒童xx人,占在校學生總數的xx.6%,其中父母雙方都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x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xx.8%。
對四、六年級的20名留守兒童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調查涉及生活現狀、學業學習、心理健康、行為性格等方面的xx個問題,比較全面的了解了我校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研,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準備。確定調查目的、對象(四、五、六年級)
調查內容、方法,查閱資料,制定問卷調查表。
本次調查問卷是根據國家《關于大力開展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行動的意見》精神,設計了《蒿塔小學留守兒童問卷調查表》,調查表包含生活現狀、學業學習、心理健康、行為性格、受關注程度和自信心等幾個方面的18個問題,通過學生對問題的回答選擇,統計對選擇項目的人數占參選總人數的百分數,來了解學生總體上的現狀和心理傾向性特點。調查表如下。
蒿塔小學留守兒童問卷調查表
1.你爸媽外出務工多長時間了?()
(1)一年(2)二年(3)三年(4)更長時間
2.爸媽外出務工,你和誰生活在一起?()
(1)爺爺奶奶(2)外公外婆(3)寄宿學校
3.爸媽不在身邊,生活上有什么變化?()
(1)沒有變化(2)更自由了(3)過得不如以前好
4.爸媽不在家,你是否感覺安全?()
(1)不安全(2)安全(3)在不在都一樣
5.爸媽不在身邊,對你的學習有什么影響?()
(1)沒有影響(2)我進步了(3)我退步了
6.爸媽不在身邊,你的行為習慣有什么改變?()
(1)沒有改變(2)更加懂事了(3)缺點又增加了
7.爸媽不在身邊,你的性格有什么改變?()
(1)更加開朗了(2)更加孤僻了(3)沒有變化
8.爸媽不在身邊,你有心事向誰訴說?()
(1)家人(2)老師(3)小朋友(4)誰都不說
9.你對爸媽滿意嗎?()(1)滿意(2)不滿意(3)無所謂
10.你想爸媽了,會怎么做?()
(1)打電話或寫信(2)不作聲或偷偷哭泣(3)找爺爺奶奶說話(4)從來不想
11.你與父母的聯系()。
(1)每月一次(2)每周一次(3)每天一次(4)不常聯系,記不清
12、你敢把你的真實想法告訴父母嗎?為什么?()
(1)不敢。因為()a、不想再給他們添麻煩;
b、怕父母不理解,批評我;
c、因為我不認真學習,不好意思說;
d、因為我說出來,他們也不理或不答應。
(2)能把真實想法告訴父母。父母理解我,我也理解父母。
13、學習情況調查()(可以填幾項)。
(1)學習壓力大;(2)我的成績可以;(3)我愛讀書;(4)我的成績不好;(5)我不愛讀書;(6)上學不如打工等。
14、本期老師找你談過幾次心?()
(1)沒談過(2)談過()次
15、誰給你的壓力最大():
(1)父母;(2)老師;(3)自己;(4)其他家人
16、除吃飯的錢外;每周有零花錢_____元。
17、我自己感覺()(1)、很優秀(2)、比較好(3)、比較差;(4)很差。
18、我最希望和在一起,因為。
第二步:發放問卷,進行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調查表100份,由于低年級學生較小,留守兒童人數相對較少,所以問卷調查主要選取四、五、六年級的學生,調查學生的在校外的生活和表現,以及調查表上具有的內容。
留守兒童情況報告制度篇五
臨沂市是農業大市,總人口1018萬人,農村人口占75%以上,全市在外務工人員萬人,農村留守兒童萬人。農村留守兒童作為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而催生出來的特殊社會群體,存在的問題日益突出。為全面了解臨沂市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最近市婦聯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等形式,對蒼山、*邑、臨沭等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進行了認真調查,情況如下:
本次采取抽樣的方式,對300名5
--
17歲的留守兒童進行了調查,其中學齡前兒童5名,學齡兒童295名。他們當中男性留守兒童165人,占被調查留守兒童總數的55%,女性留守兒童135人,占45%。1、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情況。調查顯示,父母外出務工以父親單獨外出務工和父母雙雙外出務工居多,分別占和,母親單獨外出務工占。的留守兒童與父親或母親一起生活,其中與母親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兒童比例占,與父親一起生活的僅占。
2、留守兒童家庭生活環境情況。從總體情況看,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數是兒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親屬。的留守兒童隨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留守兒童與其他親戚一起生活,的留守兒童由老師或其他人擔當監護人,隔代撫養情況較為普遍。
3、留守兒童學習情況。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多數處于中下游,成績優秀的較少。295名學齡留守兒童中,47人學習成績優秀,占;106人學習良好,占;129人學習成績一般,占;10人學習成績較差、3人因學習成績不好輟學,占。其中,有的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需要輔導時首選的是老師,單獨選擇監護人或哥哥姐姐輔導的僅占。
4、留守兒童心理情況。在“你不開心時,會有下面哪些想法”問題中,的留守兒童選擇“想早點長大獨立”,36%的留守兒童“想讓父母安慰自己”,的留守兒童“覺得沒有人關心自己”,的留守兒童存在“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別人”的思想,4%的留守兒童“想離家出走”,且多為男孩。以上說明,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渴望父母的關懷與溫暖,希望多與父母進行心靈的溝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視、孤獨無助、悲觀寂寞。
5、監護人家庭教育知識了解情況。被調查的留守兒童監護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學文化程度及文盲的179人,占總數的。的監護人認為教育孩子的知識是自己摸索出來的,33%的認為是從長輩那里學來的,參加過專門的家庭教育培訓班或家長學校學習的僅占3%。有的監護人很少或從不主動與孩子聊天,即使聊天涉及最多的是學習,其次是生活情況,關心孩子情緒問題的只占13%。
兒童時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長身體、培養健康心理的關鍵時期,他們不但要接受學校的教育,還要接受社會的關愛,更要沐浴在父母親情的家庭教育之中。農村留守兒童在最需要父母關愛的時期遠離了父母,由其他人代為監護,使這些兒童的受教育狀況、健康成長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1、父母關愛嚴重缺乏。在調查中發現,盡管有的外出務工父母一個星期左右與孩子聯系一次,的半個月或一個月與孩子聯系一次,但父母探家情況多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長期和孩子分離,對孩子缺少關愛,缺乏交流溝通,導致親情缺失,監護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兒童軟弱無助,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2、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數以上,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干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
3、家庭學校溝通不夠。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尤其是祖輩監護人,很少甚至從來不主動與孩子的老師聯系或參加家長會,缺乏與學校的溝通,不能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情況,有的學校老師很少對孩子進行家訪,沒法向家長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真實情況,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能實現有效對接,有些調皮的孩子抓住這個空檔,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里又蒙騙監護人,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品德和學習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