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xué)習(xí)、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粽葉飄香篇一
說起端午,你肯定會說不就是五月初五的日子,大家一起吃吃粽子賽賽龍舟?這樣說固然沒錯,只是將端午狹義化成了一個“娛樂性”節(jié)日。
端午那天,不論是在哪里,不論是遇見了哪一位長輩、老師或是朋友,開口必定是要說祝福語的。只不過,這話可得好好說,切忌張嘴就來一句“端午快樂”,而應(yīng)說“端午安康”。
這是為什么呢?有以下兩點原因。
第一,所處時間不夠吉利。眾所周知,端午是在五月初五,古人認為“九”為陽數(shù),因此九月初九為“重陽節(jié)”。同理,“五”為陰數(shù),五月初五為至陰之日,在這一天里,“五毒”會齊齊出沒。所以人們會通過在門上插艾葉,戴香囊、喝雄黃酒等方式來“辟邪”。在這樣一個“不吉利”的日子中,又如何能對他人道一句“快樂”呢。
第二,人文歷史原因。在我國,端午作為傳統(tǒng)節(jié)日主要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在經(jīng)歷國破之痛后,于五月初五只身來到汨羅江邊,寫下絕筆《懷沙》后便投江自盡。當(dāng)?shù)鼐用竦弥蠖枷雽⑶w打撈上來好讓他入土為安。為了不讓魚蝦吃掉他的遺體,便用一種帶著清香的葉子包住飯團投入江中。更有甚者,自發(fā)地劃著船在江上來回游動,以威懾江中魚蝦。于是便有了今天的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xí)俗。在這樣一個日子里,道“端午快樂”或“端午吉祥”肯定不妥當(dāng)?shù)摹?/p>
現(xiàn)在你是否也覺得端午說“端午快樂”是不妥當(dāng)?shù)哪亍?/p>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蘊非常深厚。對這樣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由來、習(xí)俗,我們應(yīng)該有所了解,以便能更好地傳承。
最后祝大家“端午安康”!
粽葉飄香篇二
小小的粽子有四個尖尖的角,外面包裹著一層嫩葦葉,就像一個小孩兒穿著一件嫩綠的衣服似的。為了不讓葉子散開,人們包好粽子后,還在外面纏上一根細線。細細的線,像根腰帶似的,真有趣!
粽子是糯米做的,一粒粒飽滿的、雪白的`糯米擠在一起,看上去很誘人。不過,要讓粽子好吃,餡也要好。那餡各種各樣,棗的、肉的、豆沙的……數(shù)也數(shù)不清。咬上一口,可真香啊!
每到端午節(jié)來臨時,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那么,你知道為什么要吃粽子嗎?告訴您吧,這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知死不可讓,愿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
五月初五這一天,他悲壯地吟誦這首詩后,投江殉國了。人們怕魚把他的身體吃了,就包了粽子扔進江里讓魚吃。
后來,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人們把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jié)。每年端午節(jié),人們都以吃粽子和賽龍舟來悼念屈原。
粽葉飄香篇三
之前我不是喜歡粽子的,盡管軟軟糯糯、芳香香氣撲鼻,的確十分黏牙。而之后我又愛上了吃粽子,是由于外婆的端午節(jié)。
兒時每到端午節(jié),媽媽變會起個大清早帶上我返回外婆家,走一走親朋好友,拉話家常。我不會太熱衷于大大家的這種客套,一直只圖著和朋友們玩樂,奔在田里,跑在小路上。
唯一可以吸引住我的也許就剩包粽子了。吃過午餐,外婆便會把很早準備好的原材料端出來放到堂前的大桌子上,一大盆的又白又嫩泛著光的糯米,和一大盆洗得干凈整潔還滴著水的粽葉,自然也免不了裹餃子餡兒用的小鮮肉和小紅豆了。我總愛看見儋州市盆中那嫩白的糯米瞎想,屏氣凝神,如同武術(shù)高手在暗自運動,隨后高喊一聲“鐵沙掌”,便快速的把兩手插進糯米中,不斷的還會繼續(xù)搗騰,把糯米濺得山珍海味全是,內(nèi)心頭還暗暗春風(fēng)得意“功底”又更上一層樓了。而這個時候,媽媽總是會責(zé)怪我,“真不聽話,把外婆艱辛提前準備的物品都搞亂了。”我自然是不容易怕的,只需朝外婆的身上不停,擺出一副灰心喪氣的模樣,外婆便會心照不宣的笑一笑,一邊整理著我的殘棋,一邊跟媽媽說:“小朋友嘛,頑皮點一切正常的,休怪她了。”常常聽見外婆那么說,我也仿佛獲得增援的全力支持一樣,朝媽媽扮鬼臉,慶賀自身獲得了獲勝。
那時候總感覺小孩就應(yīng)當(dāng)吃小粽子,如意討人喜歡,只看見就尤其美味可口。我喜歡挑細細地小小粽葉,繞一個圈里,放進一點糯米放底,再貪婪的挑塊較大的小鮮肉埋在里面,隨后再鋪平一層糯米就可以折回粽葉、繞上線,從此,我的個配料足的“一口粽”就完成了。我常常把很多小粽子連接成小串,隨后拎著他們向周邊親朋好友隔壁鄰居炫耀我的極大成效,而外婆一直跟在我背后,高興得一臉褶皺,仿佛我的小粽子早已香飄到她的內(nèi)心了。
記憶力像粽葉香越飄越長,飄到外婆家,也是端午節(jié)了,因為我長大以后,回來看一下她,包一個很飽濃濃的大粽子,好讓外婆咬得滿嘴芳香。
粽葉飄香篇四
端午節(jié)早已到了。
一位老奶奶擺著粽子的小車,臉上是滿滿的安詳,那種感覺是可以讓你的心很柔軟很安靜。女兒喊著,要吃老奶奶的粽子。把車停在路邊,女兒乖乖地坐在老奶奶身邊的小凳子上,那老人用那雙深深皺紋的手,慢慢地打開一塊粽子,放進小盤子里,又蘸上了一些蜂蜜,還又執(zhí)意地一口一口地喂女兒吃,眼睛中滿是慈愛和愛憐。
一個小攤前,滿臉皺紋的老奶奶,戴著老花鏡,右手拿針線,左手捏著絲綢布頭,專注地縫制著香包,一個個鮮艷的布料做成各種形狀的飾物,里面放上香料,掛在小車的簾頭,在風(fēng)中搖擺,藥香四溢。對面坐的中年婦女,正選出五根不同顏色的絲線,擰在一起搓起來,配著小珠子或叮鐺發(fā)出悅耳的聲響。
站在旁邊看了許久,似乎把自己帶入了兒時的記憶,挑選了幾根五彩絲線戴在女兒的手腕腳腕上,再把香包掛在女兒的脖子上,女兒低頭舉著胳膊打量,手捧起香包不時地嗅一下,甜甜地笑了。
“媽媽,那黃色的果子是什么?”女兒手指著路邊水果攤上的杏子問。
“是杏子。”
“啊,媽媽,你看,桃子也熟了。”
“街上怎么這么熱鬧,好像過節(jié)一樣。”
“是啊,端午節(jié)到了。”微風(fēng)攜來陣陣香草的味道,我深吸了一口氣,感嘆著說。
“什么是端午節(jié)啊?”女兒又問。
我一時不知該怎么來告訴女兒端午節(jié)的由來及歷史意義,只是順口念出了《端陽》這首兒歌。
桃兒紅,杏兒黃,
五月初五是端陽。
粽葉香,包五糧,
剝個粽子裹上糖,
幸福生活萬年長。
女兒跟著讀了幾遍,開心地笑了。
粽葉飄香篇五
“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現(xiàn)在的端午節(jié)正如詩中所說那樣是紀念正直愛國的詩人一一屈原,端午節(jié)這天家家都會包彩粽,劉龍舟,插艾葉,吃雄黃酒等。
“五月五,是端陽,吃粽子,插.葉...隨著這首兒歌響起,老師把我們帶進了“又是一年粽飄香”的親子課堂。教室里像過節(jié)一樣,把桌子圍成了圈,每個家的家長和孩子都面對面坐著。講臺上早已擺滿了包粽子的材料,糯米啊,粽葉啦,還有花生和蜜棗味等餡料。饞嘴的同學(xué)總會趁老師不注意抓兩顆餡料吃,粽葉是新鮮的蘆葦葉,經(jīng)過煮了之后,有一種很清香的植物味道,滿教室都是這種味兒,好聞極了。
老師開心地說:“很難得在端午節(jié)前,能把家長和同學(xué)們召集在一起,來過一個有特別意義的端午節(jié)。今天主要進行三輪包粽子比賽,看誰包得最快,最有形,在坐的家長都是包棕子的高手,我在這里拋磚引玉了。不會包的同學(xué)不用怕,老師先示范一遍。”接著老師很細致的給我們示范了包粽子過程。最后老師問:“接下比賽大家有信心沒有?’有”同學(xué)們異口同聲的回答到。
第一輪是同學(xué)pk賽。這時教室里像炸開了鍋,有的同學(xué)大聲嚷嚷:“我肯定是第一名。”我這時心想:以前在家看奶奶包,很容易,不知道我這次包的怎么樣。聽到老師開始的口令,我趕緊拿起一片青青的粽葉,“折”成一個圓錐形,裝好米,輕輕的抖了抖,再加二顆花生和一粒蜜棗,用食指和中指把餡料向下按了按。接著翻折過來,再折過去折成一個三角形,最后把線纏住三個角,打個結(jié),可那調(diào)皮的繩子這時偏偏不聽我的,像兩個兄弟打起了架,繩子散了,我重新又打了個結(jié),又散了,接著第一次,第二次,我緊鎖住眉頭,心揪了起來,很著急,坐在對面的媽媽安慰我說:“不急不急,這次一定能行。”第三次,耶!終于成功,我頓時喜上眉稍,抿著嘴直笑,看著旁邊的同學(xué)還沒包好,我驕傲地舉起了手。
第二輪是家長pk賽,這場比賽極為激烈,因為家長們都是包棕子的高手。我會兒坐著一會兒站起,不停喊:“媽媽快點,加袖!”可我媽媽不緊不慢的包著,我都替媽媽著急,真是皇帝不急太監(jiān)急。高手與高手較量果真是不分上下,你爭我搶,很快有第一名了,媽媽微笑收了起來,換成緊鎖眉頭。有第二名了,我喊的加油聲更大了。第三名出現(xiàn)了,老師問“第四名在哪兒呢?”有一個影子從我眼前劃過,仔細一看是媽媽舉手劃過的影子,我開心地叫著,媽媽這時才松了一口氣。真是山外青山樓外樓,強中自有強中手。
第三輪是親子pk賽,在這一輪中,我和媽媽團吉心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三輪比賽完了,大家臉上都洋溢著喜悅的笑容,剩下的都是情意粽香濃濃,這香味是母親的愛,這香味是團結(jié)一致的親情,這香味是紀念屈原的課堂,粽飄香,香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