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誠信的成語誠信的經典句子篇一
戰國時,秦國出兵攻打趙國。趙王派相國平原君去楚國謀求聯合抗秦。平原君在門客中選中了文武兼備的十九名隨員,離預定的二十名還差一員。平日并不受重視的門客毛遂經過自薦,被平原君批準隨行。
起先,隨行的另外十九人都很瞧不起毛遂,暗中譏笑他。但到了楚國,在相互交談的過程中,他們逐漸覺得毛遂是個很了不起的人,對他都很欽佩。平原君去和楚王商談聯合抗秦之事,毛遂等隨行人員便都在臺下等候。
可是,平原君和楚王從早上談到中午,還是沒有結果。隨行的另外十九人便慫恿毛遂上臺去說服楚王。
楚王問平原君說:“他是什么人?"
平原君回答說:“他是我的門客毛遂。"
誠信的成語誠信的經典句子篇二
1、誠至金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2、季布一諾:季布:人名,很講信用,從不食言。季布的承諾。比喻極有信用,不食言。
3、言行一致:說的和做的完全一個樣。
4、守口如瓶:守口:緊閉著嘴不講話。閉口不談,象瓶口塞緊了一般。形容說話謹慎,嚴守秘密。
5、嚙血沁骨:形容極端誠信。
6、講信修睦: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講究信用,謀求和睦。
7、丹心耿耿:耿耿:誠信的樣子。形容真心實意,非常忠誠。
8、千金一諾:諾:許諾。一個諾言價值千金。指守信用,不輕易許諾。
9、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即使是十戶人家的地方,也一定有忠誠信實的人。指處處都有賢人。
10、一言九鼎:九鼎:古代國家的寶器,相傳為夏禹所鑄。一句話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說話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11、恪守不渝:嚴格遵守,決不改變。
12、始終不渝:渝:變。自始自終一直不變。指守信用。
13、赤誠相待:赤誠:極真誠、忠誠。以至誠之心待人。
14、抱誠守真:志在真誠,恪守不違。
15、完璧歸趙: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16、一諾千金:諾:許諾。許下的一個諾言有千金的價值。比喻說話算數,極有信用。
17、一言為定:一句話說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說話算數,決不反悔。
18、淑質貞亮:淑:善良;貞:堅貞;亮:誠信質直。品質善良,為人誠信質直。
19、駟馬難追:一句話說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拉的車也難追上。指話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數。
20、說一不二:形容說話算數,說了就不改變。
21、說一不二:說怎么樣就怎么樣。形容說話算數。
22、秘而不宣:宣:公開說出。保守秘密,不肯宣布。
23、金石不渝:像金石一樣不可改變。形容堅守盟約、節操等。
24、溫恭直諒:溫恭:溫和謙恭;直諒:性格正直,能諒解人。指和氣、謙恭、正直、誠信的高尚品德。
25、真心誠意:心意真實誠懇,沒有虛假。
26、誠心誠意:真心誠意。形容十分真摯誠懇。
27、開誠相見:與人接觸時,誠懇地對待。
28、脩辭立誠:原指整頓文教,樹立誠信,后多用以指撰文要表達作者的真實意圖,不可作虛飾浮文。
29、言而有信:說話靠得住,有信用。
30、正心誠意:原是儒家提倡的一種修養方法,現也泛指心地端正誠懇。
誠信的成語誠信的經典句子篇三
1.一言為定:一句話說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說話算數,決不反悔。
2. 淑質貞亮:淑:善良;貞:堅貞;亮:誠信質直。品質善良,為人誠信質直。
3. 駟馬難追:一句話說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拉的車也難追上。指話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數。
4. 說一不二:形容說話算數,說了就不改變。
5. 說一不二:說怎么樣就怎么樣。形容說話算數。
6. 秘而不宣:宣:公開說出。保守秘密,不肯宣布。
7. 金石不渝:像金石一樣不可改變。形容堅守盟約節操等。
8. 溫恭直諒:溫恭:溫和謙恭;直諒:性格正直,能諒解人。指和氣謙恭正直誠信的高尚品德。
9. 真心誠意:心意真實誠懇,沒有虛假。
10. 誠心誠意:真心誠意。形容十分真摯誠懇。
11. 誠至金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12. 季布一諾:季布:人名,很講信用,從不食言。季布的承諾。比喻極有信用,不食言。
13. 言行一致:說的和做的完全一個樣。
14. 守口如瓶:守口:緊閉著嘴不講話。閉口不談,象瓶口塞緊了一般。形容說話謹慎,嚴守秘密。
15. 嚙血沁骨:形容極端誠信。
16. 講信修睦: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講究信用,謀求和睦。
17. 丹心耿耿:耿耿:誠信的樣子。形容真心實意,非常忠誠。
18. 千金一諾:諾:許諾。一個諾言價值千金。指守信用,不輕易許諾。
19.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即使是十戶人家的地方,也一定有忠誠信實的人。指處處都有賢人。
20. 一言九鼎:九鼎:古代國家的寶器,相傳為夏禹所鑄。一句話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說話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21. 恪守不渝:嚴格遵守,決不改變。
22. 始終不渝:渝:變。自始自終一直不變。指守信用。
23. 赤誠相待:赤誠:極真誠忠誠。以至誠之心待人。
24. 抱誠守真:志在真誠,恪守不違。
25. 完璧歸趙: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26. 一諾千金:諾:許諾。許下的一個諾言有千金的價值。比喻說話算數,極有信用。
27. 開誠相見:與人接觸時,誠懇地對待。
28. 脩辭立誠:原指整頓文教,樹立誠信,后多用以指撰文要表達作者的真實意圖,不可作虛飾浮文。
29. 言而有信:說話靠得住,有信用。
30. 正心誠意:原是儒家提倡的一種修養方法,現也泛指心地端正誠懇。
誠信的成語誠信的經典句子篇四
西周最后一個王是周幽王。周幽王什么國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樂,打發人到處找美女。有個大臣名褒珦勸諫幽王,周幽王不但不聽,反把褒珦下了監獄。
褒珦在監獄里被關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計要把褒響救出來。他們在鄉下買了一個挺漂亮的姑娘,教會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來,獻給幽王,替褒珦贖罪。這個姑娘算是褒家的人,叫褒姒。
幽王得了褒姒,高興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釋放了。他十分寵愛褒姒,可是褒姒自從進宮以后,心情悶悶不樂,沒有露過幾次笑臉。幽王想盡辦法叫她笑,她怎么也笑不出來。周幽王出了一個賞格:有誰能讓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賞他一千兩金子。
他們上了驪山,真的在驪山上把烽火點了起來。臨近的諸侯得了這個警報,以為犬戎打過來了,趕快帶領兵馬來救。沒想到趕到那兒,連一個犬戎兵的影兒也沒有,只聽到山上一陣陣奏樂和唱歌的聲音,大伙兒都愣了。幽王派人告一訴他們說,辛苦了大家,這兒沒什么事,不過是大工和王妃放煙火玩兒,你們回去吧!
諸侯知道上了當,憋了一肚子氣回去了。褒姒不知道他們鬧的是什么玩意,看見驪山腳下來了好兒路兵馬,亂哄哄的樣子,就問幽王是怎么回事。幽王一五一十告訴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幽王見褒擬開了笑臉,就賞給虢石父一千兩金子。
幽王寵著褒姒,后來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廢了,立褒姒為王后,立褒姒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原來王后的父親是申國的諸侯,得到這個消息,就勾結犬戎進攻鎬京。幽王聽到犬戎進攻的消息,驚慌失措,連忙下命令把驪山的烽火點起來。烽火倒是燒起來了,可是諸侯因為上次上了當,誰也不來理會他們。
烽火臺上白天冒著濃煙,夜里火光燭天,可就是沒有一個救兵到來。犬戎兵一到,鎬京的兵馬不多,勉強抵擋了一陣,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馬像潮水一樣涌進城來,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殺了,把那個不露笑臉的褒姒也給搶走了。
到這時候,諸侯們知道犬戎真的打進了鎬京,這才聯合起來,帶著大隊人馬來救。犬戎的首領看到諸侯的大軍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聚斂起來的寶貝財物一搶而空,放了一把火才退走。
中原諸侯打退了大戎,立原米的太子姬宜臼為天子,就是周平王。諸侯也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沒想到諸侯一走,大戎又打過來,周朝西邊大多土地都被犬戎占去了。平王恐怕鎬京保不住,便打定主意,把國都搬到了洛邑去。
魯孝公二十七年(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因為鎬京在西邊,洛邑在東邊,所以歷史上把周朝在鎬京做國都的時期,稱為西周;遷都洛邑以后,稱為東周。
誠信的成語誠信的經典句子篇五
楚國有一位著名的射箭能手名叫熊渠子。
有一天夜里,當天經過一片山林時,忽然看見前面不遠的地方躺著一只老虎。他嚇出一身冷汗,趕緊拉弓搭建,對準老虎就射。可是,那只老虎不動也不吼。
熊渠子感到奇怪,壯著膽子走過去一看,原來是一塊像老虎的大石頭;再一看,他射出的那支箭整個兒鉆進石頭里去了。
熊渠子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心想:我的力氣再大也射不穿石頭呀!
他后退了幾步,又拿起了一支箭,開工向石頭射去。只聽“啪”的一聲,箭卻被彈了回來。熊渠子又連射幾回,都是這樣。他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搖搖頭,嘆了口氣,繼續趕路去了。
這件事很快傳開了。人們議論說,熊渠子所以能射開石頭,是因為他當時心志專一,精力高度集中。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句諺語就是從上面的故事演變而來的。人們常用來說明只要專心致志,肯下苦功夫,就能達到目的;有時也用來比喻誠心待人,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誠信的成語誠信的經典句子篇六
楚國有一位著名的射箭能手名叫熊渠子。
有一天夜里,當天經過一片山林時,忽然看見前面不遠的地方躺著一只老虎。他嚇出一身冷汗,趕緊拉弓搭建,對準老虎就射。可是,那只老虎不動也不吼。
熊渠子感到奇怪,壯著膽子走過去一看,原來是一塊像老虎的大石頭;再一看,他射出的那支箭整個兒鉆進石頭里去了。
熊渠子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心想:我的力氣再大也射不穿石頭呀!
他后退了幾步,又拿起了一支箭,開工向石頭射去。只聽“啪”的一聲,箭卻被彈了回來。熊渠子又連射幾回,都是這樣。他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搖搖頭,嘆了口氣,繼續趕路去了。
這件事很快傳開了。人們議論說,熊渠子所以能射開石頭,是因為他當時心志專一,精力高度集中。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句諺語就是從上面的故事演變而來的。人們常用來說明只要專心致志,肯下苦功夫,就能達到目的;有時也用來比喻誠心待人,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