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鄉的特產家鄉的特產字篇一
我的家鄉在長垣,那里有許多特產:起重機、燴面、雞汁豆腐腦……但是我最喜歡的特產是“蘋果”。
我跟媽媽說了我們家鄉的特產是“蘋果”,媽媽聽了之后卻無動于衷。我卻迫不及待地要跟媽媽一起去蘋果園摘蘋果。媽媽問我:“為什么這么著急?”“因為我想吃呀!”媽媽說:“你個大饞貓”。我不好意思的笑了。
當時下著綿綿細雨,果園里的果樹貪婪地吮吸著秋天的甘露。
媽媽回答完,我立刻看到了一個又紅又大的蘋果,可是它在樹的最上面,我夠不到,我讓媽媽把我抱起來,最后,我終于摘下了第一個蘋果。
媽媽看我摘下了一個蘋果,也不甘落后。過了一大會,功夫不負有心人,媽媽已經摘了半筐了。這時我卻很著急,突然我想到了一條歇后語:“沙漠里盼喝水——干著急”,于是我奮力追趕,超過了媽媽。
在回家的路上,我嘗了一個我自己摘的蘋果。它上面雖然有一個疤,卻像一盞燈籠一樣。我一咬:“哇——又香、又脆、又甜”。
我喜愛家鄉的蘋果。
家鄉的特產家鄉的特產字篇二
我的家鄉東臺有許多特色,如:打嘴不丟的酥兒餅,又大又甜的西瓜等等。其中最出名、來東臺必嘗的美食,就屬魚湯面了。
相傳乾隆年間,有一位宮中的廚師因為湯沒有煮好,就被趕了出來。為了能養家糊口,只好四處擺面攤。這時,東臺一家面館的老板,看上了他的手藝,就讓他到自己的店里做面。因為湯又白又濃,口感好,人們都愛吃,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東臺魚湯面就聞名于世。
魚場面的制作工序不是很難,先將鯽魚放入煮沸的水中,加入生姜、蔥去味。一直等到完整的魚肉全部融入到乳白的湯里,再把生姜、蔥、魚骨撈出來。這時的魚湯早已濃厚,可以加入一把細細的面條。面煮熟了,就可以盛面了。一碗香噴噴的魚湯面放在你里面前,讓你“口水直流三千尺。”再加上一些鹽花、蔥、小胡椒會更如美味。要是喜歡可以加入蒜泥、蟹肉,面會更香。
你初看這魚湯面,就會讓你垂涎三尺,乳白色的魚湯里,有很多細細軟軟的面條。嗅一嗅,香味就像一把無形的大手,把你肚子里的饞蟲拉了出來,恨不得狼吞虎咽地多吃幾碗。拿起筷子嘗一下,原本漂浮在湯上的一層黃色薄膜,便會纏繞在筷子上。吃一口,香噴噴的面條上夾雜著細膩的蟹肉,味道不是一般的好。吃完一碗還不夠,讓你百吃不厭,十分誘人。
吃一碗魚湯面,能讓你忘記所有的煩惱。靜靜品嘗這碗魚湯面,是一種美的享受。遠行的游子們吃一口,立即有一種家的味道,勾起你的思鄉之情。
這就是我家鄉的魚湯面,如果聽了我的介紹讓你流口水,那就趕快來我的家鄉品嘗吧!
家鄉的特產家鄉的特產字篇三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本人是個吃貨,嘗遍了家鄉的美食。在這千千萬萬的美食中,有一樣,絕對是的美味,當你嘗過它的時候,你會覺得全身酥酥麻麻的,讓人無法自拔,吃完一塊,還想吃第二塊。本人所說的就是——海門山羊肉。
它,讓人直流口水,也可以惹人討厭。本人非常喜歡吃海門山羊肉,因為它的肥而不膩,更重要的事,山羊肉的皮吃了不會讓人胖。海門山羊肉色、香、味、具全,一大碗山羊肉段在桌上,熱乎乎的氣冒出來了,令人唾沫三尺。再看看碗中,濃稠的褐色羊肉汁淋在一塊塊美味的羊肉上,發出瑩潤的光澤,再加上透明的粉絲和碧綠碧綠的青菜,簡直是萬中叢中一點綠,啊!
今天,我來當一名廚師,來叫你們怎么煮羊肉。先準備好材料:羊肉、大白菜、粉絲。哦,對了,還要放一些辣油,這樣子才更加的美味。材料準備好了,現在開始做了。
先把羊肉給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接著再燒開水,誰燒完之后,再把一塊塊羊肉放到鍋子里,煮完后,再把青菜,粉絲······調料放進去,每至此時,我都會第一個拿起筷子,來嘗上一塊!哇,山羊剛一入口,火辣辣的感覺把我的嘴巴給灼燒了,但美妙的感覺便充斥于唇齒之間,入口集散,還沒嘗玩,就給我屯在肚子里,忍不住早場一口,真想讓人一口氣全都屯在肚子里。還記得,我在吃山羊肉的時候,我不小心細粉絲的時候,把長個臉都弄到了湯汁。
聽了我的介紹,你有沒有流口水呢?
家鄉的特產家鄉的特產字篇四
甌柑給人留下的印象中,最令人難忘的是它的味道。說起甌柑的味道,那可是酸甜苦,五味齊了三味。甌柑的苦可能很多人吃不慣,但是苦也是甌柑的一大特色。
至于甌柑的樣子。還別說,那和橘子長的幾乎一模一樣。之所以甌柑沒告橘子侵權,就是因為“甌柑君”頭頂上有一個包,這個包可為橘子減了不少專利費呀!
你可別當真,這只不過是個玩笑,其實與橘子比起來,甌柑的歷史還悠久一些,早在漢代就關于甌柑的記載了。甌柑是咱們溫州的特產,也分山地甌柑與平原甌柑兩種,山地甌柑?您沒聽說過,正常正常,這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想知道山地甌柑是什么樣子的?不急,我們先來想像一下。“在一座高山上,數十株綠油油的甌柑在寒風雨雪中屹立著……”不!沒這么夸張。山地甌柑其實是在三溪水庫旁的南山上,利用地勢在山腰上種植。
甌柑在“三國”便已聞名遐邇,就連曹操曹大丞相也曾派人到永嘉運了40擔 “傳說中” 的甌柑。這事兒在《三國演義》中也有記載。除了“土豪”曹操的壯舉外,自唐朝之后甌柑一直是朝中貢品,直到清末。
古時候的甌柑反而比現在貴重。為什么呢?因為在宋代便已有詩人發出“誰知包貢宣和日,一顆真柑值三千”的感嘆;也就是說,“奢侈品”甌柑在宋時都地開封街頭已有出售,不過身價不低呀!一顆足足有二三千錢!在現代大致能付一、兩個月的中心地段的房租了。而現在呢?甌柑就像一個沒落的貴族,已不復昔日專人上貢的形式;現在,許多柑農還得沿街叫賣……所以說甌柑的身世和曹雪芹差不多,一個詞——家道中落。雖然家道中落,但是還是有許多人想方設法希望恢復甌柑最初,人盡皆知的形象。森馬集團旗下的萬客豐就是種植山地甌柑的;也是為了使甌柑在廣大人民群眾中重新傳播開來而奮斗的。
兩千四百多年的種植和蘊養。一個歷經滄桑的果實,在泥土中的歷練,使它變得堅毅。甌柑是值得每一個溫州人去感激的。因為,沒有了甌柑,溫州會少了很多歷史、很多文化、很多情趣。
家鄉的特產家鄉的特產字篇五
春天,小雨點淅瀝淅瀝地下著,一棵棵可愛的香蕉樹貪婪地吮吸著天的甘露。它們伸展著狹長的葉子在雨霧中歡笑著。
秋天到了,香蕉樹上掛滿了一串串黃澄澄的香蕉。啊!這可是香蕉最美的時候啊!
你看那一個個香蕉,個兒又粗又飽滿。每條足有16厘米長,彎彎的,像月牙,像小船。拿在手里掂一掂,沉甸甸的,有150多克重,好大香蕉啊!黃澄澄的皮上還有一些黑色的小斑點。香蕉的皮十分光滑,上面像涂了一層滑石灰粉似的,顯得十分美麗。
香蕉先是青色的,像用翡翠雕刻成的寶玉;隨著青色中透出黃色和“梅花點”來,非常美麗;最后黃澄澄的,像一輪彎彎的月亮。這時你輕輕地剝開那黃色的皮,一陣清香迎面撲來,令人陶醉。
接著便露出那奶黃色的果肉來,咬上一口,軟乎乎、甜絲絲的,香甜濃郁,真叫人吃了還想吃。咬到口間,你還會看到有一粒粒的小斑點,那是香蕉的種子,現在已經被人忽略了,因為人們現在會使用另一種更好的栽培方法了!
沒有熟透的香蕉澀澀的,而且有一點硬,熟透的就甜津津的,而且很軟和呢!有一次我吃香蕉,吃得太多了,再吃我平時最愛吃的雪梨,都覺得沒有味了。
我愛吃香蕉,更愛我的故鄉――廣東!
【簡評】這是一篇狀物的作文,語言流暢,小作者從香蕉的外形、顏色、味道等角度描寫,“彎彎的,像月牙,像小船”、“香蕉先是青色的,像用翡翠雕刻成的寶玉”等比喻突出了香蕉美麗誘人的外形,結構安排比較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