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家風故事篇一
我的爺爺是老師,無論是給爸爸還是給我說話,總是用教育學生的口吻教育我們要做一個誠實善良的人。誠實善良就是我們的家風。
在學校里,爸爸媽媽給我規(guī)定是允許犯一些小錯誤的,前提是犯了錯誤,回家后要誠實的講清事情的經(jīng)過,還要勇于承認錯誤,最后,要積極的改正錯誤。這樣我就是犯了錯誤也可以有一次不受懲罰的機會。如果我不誠實,那就慘了,輕則罰站,重則挨頓揍。記得有一次,我在學校和同學發(fā)生了矛盾,把一個女同學惹哭了,放學時怕挨訓,沒敢給爸爸說。回家后老師在電話里給爸爸講了這件事,爸爸狠狠地懲罰了我,這次懲罰比以前都重,爸爸問我知道為什么嗎?我當然知道是因為自己不誠實,我承認了錯誤后。爸爸的態(tài)度也變得和氣多了,給我講了一個人誠實是多么重要。我覺得爸爸講得很有道理,以后我一定會做一個誠實善良的人。
孝敬長輩也是我們家家風的一部分。今年3月份的一天,爺爺生病了,需要做手術(shù),還需要人照顧,爸爸便放下手里的工作,不分晝夜的守在病房里,媽媽也忘記勞累般的照顧著爺爺,他怕爺爺吃外面的飯不好,就帶著弟弟給爺爺做飯,做好再給爺爺送到醫(yī)院去,我一有時間,就希望能去探望一下爺爺,陪爺爺聊聊天,讓爺爺心情好一些,忘記病痛。在我們一家的努力下,過了半個月,爺爺?shù)牟【涂祻屠玻?/p>
我們的家風還有樂于助人。記得有一天,弟弟還小,我和媽媽推著嬰兒車帶弟弟去玩,路上遇到一位阿姨,她想把電動車停到地下室里,阿姨的電動車比較大,可是門太窄了,她進不去,看著阿姨左右為難,這時媽媽讓我看好弟弟,她去幫阿姨把車子推進門里。阿姨連連道謝,媽媽微笑著說:“不用謝!”看,對于我們來說只是舉手之勞,卻能給別人幫一個大忙。
熱情有禮貌,也是我們的家風之一。爸爸媽媽總是教育我要懂禮貌,每次我出門碰到爺爺奶奶叔叔阿姨,我都會熱情主動的向他們問好。大家都夸我是個懂禮貌的好孩子!
這些就是我的家風故事,我愛我的家!
小學家風故事篇二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而禮儀之首便是孝順父母。古往今來,凡是有所成就的人無一不具有這種高尚的品德。
我的爸爸媽媽也是如此。媽媽有好吃的,全都留給姥姥姥爺吃;有時候下班回到家,雖然筋疲力盡,面對年邁的老人,她總會愉快地和他們一起在廚房忙碌,用心給大家做飯燒菜。爸爸的家鄉(xiāng)在江西,但他還堅持每個月都給家人通電話,噓寒問暖;而且每逢春節(jié),我們一家還會驅(qū)車近千公里回江西,和爺爺奶奶一起過春節(jié),給他們拜年。
我正是在這個家庭的熏陶下茁壯成長,我也孝順自己的爸爸媽媽。
記得那是一個秋天,看到家里的兩種水果:蘋果、梨。我興致大發(fā),決定來做個水果拼盤,給家人解解渴。經(jīng)過一番努力,整個水果拼盤就大功告成了。
我把誘人的水果拼盤依次給姥姥、姥爺、爸爸、媽媽嘗一遍,看到他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后,我才吃了一小口,真是甜在嘴上,更甜在心里。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近朱者赤”,良好的家風不僅規(guī)范了我的言行舉止,還讓我在耳濡目染中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走出去,我就是家庭的一面鏡子。正所謂“身教重于言傳”,爸爸媽媽用自己的親身實踐來教育我“百善孝為先”,讓我做一個孝順的孩子,懂得感恩、學會回報,長大后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我也一定不會辜負他們的期望!
小學家風故事篇三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它是我們對爸媽的牽掛;是爸媽累的時候一句安慰話;是冬天里為爸媽準備的一盆暖腳水;是我長大后和爸媽的陪伴……“孝”這個字人人都知道,人人都在做,所以,我家的家風第一條就是“孝”!
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講,前天我家發(fā)生的故事。
那是一個周末,我早早地上床睡覺了,迷迷糊糊中聽著客廳里吱嘎聲,接著是桌子和椅子的碰撞聲,“啪!”隨著爸爸“哎喲!”慘叫,應(yīng)該是他摔倒了。我立馬翻身起床來到客廳,只見爸爸斜坐在茶幾底下,頭靠在茶幾的扶手,一只鞋拿在他的手上,另一只飛出好遠,爸爸滿臉通紅,眼角額頭皺出一條深深的“褶子”,大豆般的汗水襯托著痛苦的表情,原來他喝醉了!
“孝”在我們家成了一種習慣,受著爸媽的影響,我愿意做一個孝順的女兒,因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愛,并且愿意將這份愛傳承下去。
小學家風故事篇四
家人們從小就教導我要好好做人。
家人們不僅教導我好好做人,還教育我要好好學習。
五年級,我因沉迷網(wǎng)絡(luò),所以期中考試只考八十幾分。回家路上,我很害怕媽媽會怎樣對我。但是回到家,媽媽卻對我說:“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就此跌倒!你要以此為起點,爭取下次取得更好的成績。”然后媽媽和我分析原因,為我解答難題。經(jīng)過媽媽的輔助和我不懈的努力,我的成績直線上升。在期末考試中,我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莎士比亞曾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在學習上,我有個好習慣:愛讀書。從我跨入小學的大門,我便開始讀一些故事書。后來這幾年里,我開始接觸一些文學書,例如《駱駝祥子》、《城南舊事》、《窗邊的小豆豆》。我一有時間就拿出一本來看。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禮儀之邦而著稱的國家,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這些孩子,也一定要發(fā)揚這種精神,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愧于我們的祖先,不愧于是一個繼承人!
小學家風故事篇五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孩子只有在優(yōu)良家風的熏陶下,才能出類拔萃。
記得在我還是懵懂孩童時,父親便將規(guī)矩一點一點的烙在了我那幾乎一片空白的腦袋里。
其中有幾件令我影響特別深刻的事……
記得在一次吃晚飯時,我用筷子在一碟菜中挑三揀四的,結(jié)果把整碟菜弄得亂七八糟的,而我卻沒有多大感覺。可就在這個時候,爸爸突然喊了我一聲,我正疑惑爸爸為什么要叫我。爸爸也做出了解釋:“你看看你把這碟菜弄成什么樣子了,嗯!”爸爸的聲音越來越低沉,我也感受到了爸爸的怒火。“如果你在和別人吃飯的時候把大家要吃的菜弄得亂七八糟的,你覺得別人會怎么看你。別人會認為你沒家教,沒禮貌!如果你以后當了一位老板,當你和客戶吃飯的時候,你這么做,那么你那個客戶將會永遠離開你。而你的公司也會因為你而一落千丈甚至破產(chǎn)!”說到這,爸爸突然閉上眼睛,深吸一口氣后,繼續(xù)用那嚴厲的聲音說道:“如果你以后在飯桌上這么做,那你以后就別吃了。”說罷,爸爸就沒有再說什么了。那時候的我還小,還不能完全明白爸爸的意思,但他那最后的一句話卻讓我不敢再繼續(xù)那樣做了。
還有一次在我寫作業(yè)的時候,我還模糊記得我那時候正邊聽著音樂邊寫作業(yè)。雙腳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踏著地板,踏出一陣陣與安靜的房間不和諧的聲響。過了一會兒,爸爸似乎想檢查一下我做作業(yè)的情況,隨著“吱嘎”一聲,爸爸推門而進。而我還沉浸在音樂的美妙節(jié)奏中寫著作業(yè),并沒有發(fā)現(xiàn)爸爸的到來。突然,一只手從我身后伸出來,迅猛而又小心翼翼的將塞在我耳中的耳機拔掉,我頓時被嚇了一跳。猛地轉(zhuǎn)身卻看到了爸爸那張黑的如鍋底的臉,我頓時覺得我好像闖禍了。這時,爸爸終于開口打破了這令人不自在的氣氛:“做作業(yè)就要一心一意,不要邊聽著音樂邊寫作業(yè)。三心二意不是好習慣,壞習慣會毀了一個人的一生。若你不能解決這個壞習慣,那你以后就準備好失業(yè)吧,準備好做個社會最底層人士的心理準備吧。”說罷,爸爸便轉(zhuǎn)身離開,留下一個呆愣在原地的我。
小學家風故事篇六
老房子還在,現(xiàn)在應(yīng)該是村子里為數(shù)不多土坯房了。回到老家,看著房子周圍雜草叢生,在細雨中格外深遠。
看慣了城市的高樓大廈,猛地,看到老房子,一種親切感,一種歸屬感油然而生。這就是我出生的地方,這就是我長大的地方,這就是我最思念的地方。
老房子雖老,但他承載著我們家的家風。在村子里,人們都喜歡稱我們康氏家族為“書香門第,禮儀之族”,為什么這么稱呼呢?隨著我年齡的增大和社會閱歷的豐富,慢慢理解了。記得,小時候在哪坐席吃飯,總聽到他人說,康家人有禮貌,尊老愛幼,有文化,有知識,這是對家族家風的肯定和贊譽。記得小時候,每每家里來客人了,父親招呼喝茶抽煙,母親準備飯菜,不一會一桌可口美味的佳肴做好,父母讓我和妹妹也坐到桌子上,但前提是客人或飯桌上年長的人先動筷子夾菜吃,我和妹妹方可動筷子。這一點,就是習慣,就是家風。時至現(xiàn)在,每每吃飯,桌子上有長著,我總是等他們先動筷子。
在吃飯時不能發(fā)出聲響,不能把一只腿腿架在另一只腿上;就這么一個小小的囑咐,一個小小要求,讓我體會到好家風的力量是無窮的。記得有這樣一件事,父親那時還是村上的會計,家里放著村上的合中賬目。一天,父親回到家里,就在就在自己的房子找東西,找了好久,也沒找到。后來,父親問我和妹妹看到?jīng)]有,我們都說沒有。于是他讓我和妹妹把書包拿來,聽妹妹說,我今天去了他房子。然后,父親就斷定是我動了他帳本,就開始揍我,么動,我自然不會承認。父親把啤酒瓶子打碎讓我跪在那,我么動怎么回承認呢?后來,父親找到了他的賬本,父親沒有直接告訴我他把我冤枉了,但從他的行動和語言中,我明白了,沒有做的事,要堅持原則,做人要講誠信,不能墻頭草兩邊倒。
家風正則家業(yè)興,家風壞則家業(yè)敗。古今中外,有多少優(yōu)秀的家風值得我們?nèi)ネ瞥绾蛯W習,同時,要發(fā)揚和繼承好我們自己的好家風。
小學家風故事篇七
我的爺爺是一名退休老師,今年已經(jīng)八十五歲了。他滿頭銀發(fā),慈祥和善,熱心快腸。他每天臉上都笑呵呵的,對家人、鄰居、同事、學生都很友好。他是社區(qū)合唱團里聲音最洪亮的那個“老先生”。每到“鄰居節(jié)”的時候,他都會精心做他的拿手好菜“粉蒸肉”和“炸藕夾”,熱情地招呼大家分享。爺爺堅持每天看電視看報紙,晚上七點戴上老花鏡看《新聞聯(lián)播》是他雷打不動的節(jié)目,看到有的地方發(fā)生了地震、水災、臺風,爺爺都非常關(guān)注,還會掏錢參加捐款活動。
我的爸爸是一名大學教授,他課講得好,是學生心目中的“男神”。每年過年一定會有很多學生給爸爸打電話、發(fā)祝福、寄賀卡,這些學生里有他幫扶過的貧困生,有他批評過的“調(diào)皮佬”,有喜愛他課程的“粉絲”,也有要他指點迷津的“創(chuàng)客”。爸爸每天都很忙,但他還是堅持熱心做公益,還經(jīng)常帶著我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他目前正在關(guān)注和研究“殘疾人無障礙旅游”的項目。他還擔任中國西部地區(qū)教育顧問,經(jīng)常組織活動,向貧困地區(qū)學校捐圖書、捐文具、捐衣服。
我是一名熱心有愛的少年。今年暑假,我參加“希望工程—出彩講堂”鄉(xiāng)村公益活動,來到了國家級貧困縣河北灤平的偏道子村。這個村里的小朋友很多是留守兒童,爸爸媽媽外出打工,他們和爺爺奶奶住在村里。我和村里的小朋友一起做游戲、一起背詩詞、一起上山采摘、一起去看望孤寡老人。我把自己帶來的一大包沉甸甸的圖書、筆記本、彩筆、玩具、棉手套送到他們手里,我們緊緊地摟在一起合影,看到他們臉上露出的燦爛笑容,我心里感到非常快樂,非常滿足。
我們家不是土豪,只是普普通通的家庭,我們沒有很多的錢去做慈善。但是爸爸告訴我:我們不能忽視了身邊的小事,勿以善小而不為。給人一個笑容,說一句體貼的話,送人一本書,捐出幾件舊衣服,給老人和孕婦讓個座,幫陌生人指指路,獻一次血,開車禮讓行人,給貧困學生買一件過冬的羽絨服,這些都是舉手之勞,但是對于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它們就像是雨天里的一把傘,酷暑里的一杯茶。
我們語文課上學過一句話:“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善良、關(guān)愛就在平凡的生活里。暑假在微信里看到了一條消息,杭州蕭山82歲的老人陳阿毛徒手疏通下水道,清理路面積水這個小舉動已經(jīng)堅持做了20年。一件小事能連做20年,真是不簡單!善良有愛心的人,他們就在我們身邊,或許是同事鄰居,或許是大叔阿姨,或許就是我們自己。
每天充滿善意地工作、學習、生活,用關(guān)愛去觸摸別人的心,用力所能及的幫助去給人歡喜、給人信心、給人力量,這就是我的家風故事。
小學家風故事篇八
我的爺爺是一名退休老師,今年八十五歲了。他滿頭銀發(fā),慈祥和善,熱心快腸。他每天臉上都笑呵呵的,對每個人都很友好。他是社區(qū)合唱團里聲音最洪亮的那個“老先生”。每到“鄰居節(jié)”的時候,他都會精心做他的拿手好菜“粉蒸肉”和“炸藕夾”,熱情地招呼大家分享。爺爺堅持每天看電視看報紙,晚上七點戴上老花鏡看《新聞聯(lián)播》是他雷打不動的節(jié)目,看到有的地方發(fā)生了地震、水災、臺風,爺爺都非常擔心,還會掏錢捐款。
我的爸爸是一名大學教授,他課講得好,是學生心目中的“男神”。每年過年都有很多學生給爸爸打電話、發(fā)祝福、寄賀卡,這些學生里有他幫扶過的貧困生,有他批評過的“調(diào)皮佬”,有喜愛他課程的“粉絲”,也有要他指點迷津的“創(chuàng)客”。爸爸每天都很忙,但他還是堅持熱心做公益,還經(jīng)常帶著我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他擔任著中國西部地區(qū)教育顧問,經(jīng)常組織活動,向貧困地區(qū)學校捐圖書、捐文具、捐衣服。
我是一名熱心有愛的少年。去年暑假,我參加“希望工程—出彩講堂”鄉(xiāng)村公益活動,來到了國家級貧困縣河北灤平的偏道子村。這個村里的小朋友很多是留守兒童,爸爸媽媽外出打工,他們和爺爺奶奶住在村里。我和村里的小朋友一起做游戲、一起背詩詞、一起上山采摘、一起去看望孤寡老人。我把自己帶來的一大包沉甸甸的圖書、筆記本、彩筆、玩具、棉手套送到他們手里,我們緊緊地摟在一起合影,看到他們臉上露出的燦爛笑容,我心里感到非常快樂,非常滿足。
我們家不是土豪,只是普普通通的家庭,我們沒有很多的錢去做慈善。但是爸爸告訴我:我們不能忽視了身邊的小事,勿以善小而不為。給人一個笑容,說一句體貼的話,送人一本書,捐出幾件舊衣服,給老人和孕婦讓個座,幫陌生人指指路,獻一次血,開車禮讓行人,給貧困學生買一件過冬的羽絨服,這些都是舉手之勞,但是對于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它們就像是雨天里的一把傘,酷暑里的一杯茶。
我們語文課上學過一句話:“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善良、關(guān)愛就在平凡的生活里。前幾天在微信里看到了一條消息,杭州蕭山82歲的老人陳阿毛徒手疏通下水道,清理路面積水這個小舉動已經(jīng)堅持做了20年。20年啊!一件小事能連做20年,真是不簡單!善良有愛心的人,他們就在我們身邊,或許是同事鄰居,或許是大叔阿姨,或許就是我們自己。
每天充滿善意地工作、學習、生活,用關(guān)愛去觸摸別人的心,用力所能及的幫助去給人歡喜、給人信心、給人力量,這就是我的家風故事。
小學家風故事篇九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向重視家教,而家風家訓更是重要。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家的家風,而要說起我的家風首先得從小時候的幾事說起。
小時候家里住在鎮(zhèn)上供銷社的大院子里,那時每家的用水都是靠院子的大井水,水抽到水塔后再在院子里面建幾個共用的龍頭,記得我剛上幼兒園中班的時候,有一天,幾個稍大點的男孩溜進大院里,幾個小朋友玩了一會兒覺得很無聊,于是他們發(fā)現(xiàn)了幾個露天的水龍頭,就趕過放水玩,我聽見“嘩嘩”的流水聲,就跑出看看,原是小朋友在玩水,我想起媽媽經(jīng)常告訴我要節(jié)約用水,于是我就叫隔壁比我大兩歲的韓翠婷姐姐,我們一道去制止小朋友玩水,由于鄉(xiāng)下小男孩調(diào)皮,在制止過程中,我的頭被一個小朋友用小石頭砸破了,小朋友見我頭流血了當時也嚇呆了。這是,媽媽也過了,先教育幾句小男孩就讓他回家了,并趕緊將我送醫(yī)院包扎,在去醫(yī)院的路上,媽媽表揚我做的對。
剛上一年級的時候,第一次數(shù)學測驗,我只考了91分,在班里排在后幾名,爸爸拿到試卷后,沒有責問我為什么考得這么差,而是教育我偶爾的一次失敗并不可怕,并幫我認真地分析了錯誤的原因。在整個小學階段,爸爸經(jīng)常教育我做每事都要認真對待,這其中包括平時的吃飯和走路等,爸爸并不要求我時時學習,而是要求我學習時專心致志;玩時就痛痛快快地玩。言傳不如身教,為了幫我養(yǎng)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爸爸放棄了一些娛樂活動,找一些書籍陪我一起學習。
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一次爸爸的同事我家做客。我不但沒有招呼,還很少說話,后爸爸教育我,見到長輩要主動招呼,對待客人要熱情周到;等這位佰佰再見到我時,直夸我像變了個人似的。
記得我家剛買房子的那會兒,我和媽媽從鄉(xiāng)下趕,下了中巴車后,為了節(jié)省2元錢。媽媽和我沒有坐公交車,而是步走站多路往家趕,當時走得我是又累又渴;但在我路過一座立交橋時,橋上一對母女,為了籌錢看病,頂著烈日在賣唱,媽媽毫不猶豫的拿出了10元錢。
好家風從兒時跟著我共同走進了青春,她無時無刻的提醒著我,鼓勵著我。
小學家風故事篇十
俗話說得好“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良好的家訓和家風可以成就一個優(yōu)秀的人,讓他變得彬彬有禮,品德高尚。爺爺奶奶從小就教導我,吃飯時,要等人全都到齊了才能動筷。以下是豆花問答網(wǎng)為大家整理的家風故事材料資料,提供參考,歡迎的參閱。
家風故事材料一
中國是禮儀之邦,五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家是最小國,是最能落實并表達禮儀和文化的的地方,而中國傳統(tǒng)家庭的家風家訓更是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骨子里,流淌在每一個華夏兒女的血液里。于我家而言,一代一代的將“百善孝為先”的品格傳承下去就是我們的家風傳承之首要。
孝道應(yīng)該落實在生活當中。小時候經(jīng)常聽媽媽講祖爺爺?shù)墓适拢鏍敔敿仁且晃唤處煟彩且晃会t(yī)生,還是一位義商。
他知識淵博,博古通今,尤其愛鉆研醫(yī)書,愛書法,所以我的爺爺也寫得一手好字。祖爺爺一生豐功偉績,在許多領(lǐng)域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所謂傳道、授業(yè)、解惑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地體現(xiàn)。
祖爺爺既是一個優(yōu)秀的人,也是一個有趣的人,媽媽說在她很小很小的時候,每到夏日的傍晚,她們就會披著夕陽的余輝在日暮的院子里納涼,而祖爺爺就會給她們講那過去的故事。
祖爺爺?shù)母赣H是地主,所以文_革前生活很是闊綽,他的家是一棟很大的四合院還有小閣樓,每每空下來,祖爺爺都會與他的父母聊天、討論、談心。祖爺爺說:“陪伴是最好的愛,父母陪我們長大,我們應(yīng)該陪父母慢慢變老”。
如今我也喜歡和父母聊天,談心,向父母分享我的快樂與憂傷,這也許就是“孝道”在我家的傳承吧。
爺爺雖然不善言辭,但他總是用身體力行來告訴我該怎么做。他特別尊重自己的父母,即便他們已經(jīng)過世了,但每年清明節(jié)、春節(jié)爺爺都會召集家人去掃墓,悼念先祖。我們蔣家的家譜還是爺爺親手撰寫并雕刻的,一代一代的傳承,足以見其真誠。
從我們家的每一位成員身上,我都能體會到優(yōu)秀家風的氣息,它已經(jīng)深深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成為了我們的習慣,祖爺爺傳給爺爺,爺爺傳給媽媽,媽媽傳給我,今后我也會堅持下去,傳承家風,這是我的責任,也是義不容辭的義務(wù)。
國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國。中國有千千萬萬的家,千千萬萬的家就有千千萬萬種家風,但它們相依相通,最終匯聚成中國人的華夏國風,所以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需要傳承的不只是一種中國人的精神,而更是由五千年的歷史沉淀下來的家風、國風傳承!
俗話說得好“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良好的家訓和家風可以成就一個優(yōu)秀的人,讓他變得彬彬有禮,品德高尚。爺爺奶奶從小就教導我,吃飯時,要等人全都到齊了才能動筷;長輩沒動筷時,我們也不能動筷;在菜沒上桌時,不可以先吃;如果桌上坐滿了人,晚輩們要自覺得把位置讓給長輩,到桌下去吃;有客人來時,作為主人的我們要讓客人先吃,不論長輩晚輩;吃飯的時候吃多少盛多少,不可以剩飯;長輩對晚輩提出的意見,晚輩要虛心接受。
不過我們家最重視的家風是做人要實事求是,直言不諱。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我去爺爺家玩。奶奶燒好了中飯,對我說:“奶奶和爺爺要出去辦點事,你自己待在家里寫寫作業(yè),看看電視,記住別給陌生人開門!”我點了點頭。一再叮囑之后,爺爺奶奶終于放心地出門了。
我在爺爺家東看看,西瞧瞧,這時我看到了許多盆鳳仙花正擺放在陽臺上。我走進一看,發(fā)現(xiàn)鳳仙花上結(jié)了好幾個果實。這幾個果實表面上有許多的毛,摸上去有點癢,十分好玩。我拿來了剪刀,剪下幾個果實玩了起來。這時候有一顆掉到了地上,我正要撿,只聽見“啪”的一聲,種子破開了,我先是愣了愣,后來覺得這種子真好玩。于是我把剪下來的種子全捏開了,又拿了剪刀去剪其它的種子,再一一捏開,然后把種子扔起來就像下雨一樣,我覺得十分好玩,便把花也全都摘了下來,用筷子剁成了泥。順便把種子放在花泥里,滿意地看著自己的杰作。
等我玩夠了,我看著一片狼藉的地面和被我玩死的花朵,心中焦躁起來,心想:完了完了,爺爺照顧的這么好的花就這樣被我糟蹋了,他一定會罵我的。于是我趕緊拿來掃把,把地上的種子和掉下來的花瓣全掃了進去,然后趕緊裝作沒事一樣,安靜地寫起了作業(yè)。
沒錯,做人要實事求是,直言不諱,我覺得通過這件事詮釋了好家風好家訓造就一個品德優(yōu)秀的人的重要性。
家風故事材料三
“廉潔”兩個多么簡單的字眼,卻可以折射出一個人的品質(zhì)和人格。在我家,廉潔就是代代相傳的家風,讓我們祖孫三代大手牽起小手。
從我爺爺那蒼老的大手牽起爸爸幼時的小手說起,廉潔就在我家起步走了。爺爺退休前在廠里是一名巡邏班長,負責廠里財物安全,但他卻一向清廉正直,不徇私情,從不私吞公款公物。從我懂事的時侯起,我二大爺也就是爺爺唯一的親弟弟就說我爺爺很壞,不念兄弟情份,從不理爺爺,后來聽奶奶說才知道,那時二爺一家剛從農(nóng)村過來,二奶奶沒工作帶著幾個孩子,家里十分困難,為了補貼家用,二爺下夜班時順偷了幾塊廢鋼回家變賣,不料在出廠門時被爺爺發(fā)現(xiàn)了,沒收了被偷的廢鋼不說,二大爺還受到廠里的處分。
當爸爸將我?guī)У竭@個世界后,爸爸粗糙的大手又牽起了我稚嫩的小手。有一次,一位汽車離合器產(chǎn)品未經(jīng)檢測的客戶請爸爸吃飯,理由是介紹產(chǎn)品的性能。爸爸是質(zhì)量檢測負責人,雖說不喜歡占這點便宜但是談工作,只能硬著頭皮去。飯吃了一半,那客戶便掏出一個大紅包悄悄對爸爸說:“我想請您幫個忙,這是小意思,請收下。”爸爸問:“什么忙?”客戶瞄了瞄四周,見沒人就說:“您幫我把產(chǎn)品寫合格,讓我們把產(chǎn)品銷出去,我給你提成怎樣?”爸爸怒不可遏,憤然離席說:“不行,離合器產(chǎn)品出問題就影響汽車制動效果,這樣的汽車行駛的過程中有可能車毀人亡。昧良心做事就算你給再多的錢我也不幫不了你!”說完轉(zhuǎn)身就走了。爸爸的行動告訴我,要做個清廉如水的人。
我一直牢牢記著爸爸的教導,從組長到班級學習委員。管理班級要公正,好姐妹也不能徇情。在辦事上要言必信,行必果,一諾千金。正是爺爺爸爸的言傳身教,讓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在今后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誘惑,我會銘記爺爺和爸爸的教誨。
我這一家子大手牽起小手,廉潔和我們齊步走!讓我們的家風世代相傳。
家,給人以溫暖。它是人們的定所,是人們的避風港灣。但是,家要有家的樣子,不能亂七八糟,沒有規(guī)矩。有句話說得好: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
如果一個家庭,沒有規(guī)則,只有溺愛與包庇,那請問這是一個家嗎?家原本是一棵參天大樹,是一座巍然聳立的大山,萬一。他忽然倒了,塌了。請問,這是誰造成的?是我們。爸爸沒有威嚴,媽媽全是溺愛,我們變成一個個蠻橫無理的人。家這棵參天大樹一倒,大山塌了,我們后悔了,懊惱了,可惜晚了。
我記得寒假臨近過年時,電視上出現(xiàn)了一種許久未聽過的新詞“家風”。這一詞是新聞聯(lián)播上所播出的,他們派出記者,隨機提問,“家風是什么?家教是什么?”行人的答案各不相同。
家風,我認為是家里人的一種行為,是好是壞。我認為我家的家風是熱情,爽快和執(zhí)著,因為家中的每個成員都十分熱情好客,遇到困難不退縮,說到做到,很少食言。
家教,我認為是家人的素質(zhì),是深是淺。家人如果不學習,將得不到知識,學不到文明。教育,是尤其重要的一點。從小,父母教育我們要認真做事,知錯就改。現(xiàn)在老師教導我們分清黑白,認真做人,踏踏實實。將來,會是社會教育我們堅持不懈,守法牢記。每一天,我們都學到東西,學到知識,學會了文明,懂得了道理。
家訓,我認為是家人的教訓,是嚴是松。如果每個人都官官相護,隱藏事切,我認為就要使用殺手锏了。如果每個人都坦誠相待,大公無私,我認為規(guī)則沒有必要了。家訓,該用的時候,一定不能手下留情,不該時千萬不要用,否則會鑄成大錯。
一個家,既要有令,也要有暖,二者不可缺。
家風是一盞燈,照亮我前方的路。家風是一條路,伴我走向光明。家風是一面鏡子,時刻發(fā)現(xiàn)自己的弊端。
在我家里的大廳里,端端正正的掛了一幅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每每看到這十個大字,心里總是有所感悟。爺爺說要把這句話銘記于心,它會使我受益匪淺。
步入初中后,學習壓力像個巨大的包袱壓得我喘不過氣來。到了初三以后這樣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初三的我們不再像小學時候那樣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呆在溫暖的被窩有更多的時間去品味早餐。初三的我們更怕冬天的來臨,寒風像個怨婦一樣在我們的耳旁嘶吼著、咆哮著,它告訴我們你只能前進,盡管這樣的學習很艱苦,但是卻沒有一個人退縮。因為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共同的信仰:那就是成功,為明天鋪上一條美好的路。
我慢慢的閉上眼睛,腦海里像電影一樣倒帶重放,記得前一段時間我的英語成績下降的很快,老師問我原因,我也答不上來,自己獨自去好好思考。這天回家我心情很是不好。爺爺問了我情況,我便如實的回答了。爺爺聽完慈祥的笑了。爺爺說:“最根本的原因是你最近沒有認真,對吧?”我看著爺爺點了點頭。“怎么回事,你能告訴爺爺么?”我低著頭說:“其實我最近很累的,每天要完成功課很晚。”爺爺聽完后,便指向大廳上那幾個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呆呆地望了它許久,爺爺說:“你知道我為什么要把這幅毛筆字掛在這里么?”我搖了搖頭。爺爺說:“這里的故事可多呢!”我便趴在桌子上聽爺爺講里面的含義。
爺爺說這個家風被傳承了幾十年,在他小的時候,老爺爺就告訴過他,如果你想得到甘甜的蜂蜜不穿過蜂林,一味的退縮你就永遠達不到。如果你想成功,不吃苦拿什么積累經(jīng)驗,去體會生活的美好呢。聽爺爺講到他們過去的辛酸,相比之下自己是最幸福的。我也頓時茅塞頓開,我開始拿起英語書,認真地拼寫單詞,人易我易我不大意,人難我難我不畏難。回味爺爺說的每一句話。學習的動力也就回來了,好像渾身充滿了力量。這次模擬考之后,英語成績也提升到以前的樣子了。
家風伴我成長。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會把這句話當作自己的座右銘,吃苦是我們的美德,因為所有的努力都不是白費的,它會給予你超出你想象的回報。家風牢記我心,也會伴隨著我一直傳承下去。
吃苦耐勞,一生的精神財富
春節(jié),在溫暖的燈光下,翻看著30多年前我們大家族的珍貴合影。高大的爺爺,清秀的奶奶,周圍是兒孫滿堂。那一年,我1歲,照片中,我和雙胞胎的哥哥在母親的懷抱里。
聽父親說,爺爺奶奶吃苦耐勞、持家有道,在我們那里是出了名的。拉扯大7個子女,又給兒子們置辦了一些房屋。良好的家風傳承到我的父輩,在我成長的過程中,也深深感受到父母的吃苦耐勞對我的影響。
母親一直是我崇拜的偶像,她的身上有著一般女人沒有的樂觀、堅毅和隱忍。小時候,父親有幾年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家外都由母親一人承擔。5口之家的田地,母親用勤勞的雙手,總能獲得好收成。鄰居們不禁發(fā)出贊嘆:“真是了不起,一個頂倆。”其實,母親付出的是比別人多幾倍的心血。
她總是以這樣的信念告訴我們:“只要你們會讀書,我們再辛苦也會供你們讀!”我們也特別懂事,在家的時候,我總是和姐姐搶著做家務(wù),幫母親分擔。每到農(nóng)忙時節(jié),學校放農(nóng)忙假,有了我們仨孩子的幫忙,母親如虎添翼。我們開心地頂著月夜,拿著鐮刀在稻田里穿梭,等天蒙蒙亮,別人晨起開始割稻時,我們已經(jīng)開始打稻了。我們不禁為媽媽的聰明而竊喜,在那一刻,所有的疲倦都煙消云散。10歲那年春耕,我們一家五口都下田插秧,在母親的不斷鼓勵下,我們特別有成就感,至今記憶猶新。現(xiàn)在想來,點點滴滴,依然美妙無比。
記憶中,無數(shù)次和父母一起做農(nóng)活都是充滿了無限的溫馨回憶。三月伊始,采茶時節(jié)到,人們紛紛在翠綠間采茶,我們邊采邊聽母親講以前的故事,和附近采茶的大嬸大媽們歡喜地聊家常,山間回響著我們的歡聲笑語。看著自己籃子里不斷增多的茶葉,越采越有勁,還會相互比一比,誰采得快,采得好。晚上,大人們開始炒茶葉,我們坐在凳子上,父親教我們?nèi)绾卧谥窈熒先喑龊貌枞~的技術(shù)。在茶葉豐收的季節(jié),人們都過著早出晚歸、披星戴月的日子,晚上烘茶葉到半夜,天沒亮,徒步趕到集市換取財富。
每到菜市場看到香菇,我就會想起小時候父母種香菇的那辛苦7年。那時候,村里基本上家家戶戶都種香菇,種香菇的過程復雜而艱辛。配料、裝袋、蒸熟、接種、培育、搭棚……經(jīng)常是夜不能眠。產(chǎn)香菇時節(jié),總是睡眼惺忪半夜起來采摘。為了省點路費,母親步行2小時山路到安文香菇市場賣掉再徒步回家。記憶最深的是洪災時,因為地勢低洪水沖進了香菇棚,所有香菇袋浮到水面,沖到了入口。那一天,父親送姐姐去嘉興上學。母親背了一棵樹,堵在棚口,等洪水退了再一個個放回,滿地的泥濘,滿心的酸楚。
父母的言傳身教,讓我們明白了從小就學會吃苦耐勞。他們給了我們?nèi)齻€子女一生的精神財富。現(xiàn)在,生活富足了,母親總是說:“以前想都不敢想會有這樣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也能如我們父輩們一般,擁有非凡的吃苦耐勞精神,并用實際行動把這優(yōu)秀家風一代一代永遠傳承!
縣實驗幼兒園大一班陳雨希家長 陳妙芳
與人為善 與天比高
我的父母再苦再累,卻不曾動手打過孩子們一分一毫。他們以實際言行為鞭,時刻教導我們要“與人為善”,時刻鞭策我們要“與天比高”。
我家既非“累代簪纓”的高門望族,也無“詩書傳家”的驕人身世。受惠于皇天后土的自然滋養(yǎng),我們家首先是一戶地道的農(nóng)民之家。黑土白云、稻香蛙鳴、春播秋收……便是我可親可愛的童年景象,土地給了我們最厚重最博大的愛。鄉(xiāng)村的親緣關(guān)系是村頭的大肉馃,是村尾的水蜜桃,你來我往中盡是淳樸和善。而父親的善良正直在村里更是有口皆碑。父親年幼失怙,與寡母長大,再加上特殊的文革時期,不免遭遇過一些不公不正的事情。有人曾經(jīng)克扣過他的口糧以致他面黃肌瘦,有人曾經(jīng)舉報他“投機倒把”以致他漂泊在外,但父親從未將這些記恨心頭。時過境遷,父親或主動幫助他們修繕房屋,或無償借錢給他人娶妻嫁女,或主動為孤寡老人送終。有時我們小輩都有些氣不過,但是父親總是樂呵呵地跟我們說:“種瓜得瓜,善有善報嘛。”他總是如此,相信人性本善,且時時與人為善。因此,年過半百的他現(xiàn)在成了村里公認的“老娘舅”,東家是非、西家長短,村里有難事煩事總會請父親出面,一起商量解決。而今我們都已長大,更知父母的不易。面對復雜的人事,面對嘈雜的社會,我們唯有做一個善良正直的人,無愧于本心、無愧于他人。
我的父母生于50年代,是改革開放中第一批走出去的農(nóng)民。他們常跟我們說:“沒有鄧小平,沒有改革開放,不可能過上現(xiàn)在的好日子,更不可能把你們培養(yǎng)成才。”如此說來,我家又是時代浪潮上的新家庭,家風也映照出與時俱進的特點。家里人口眾多,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勞作已然無法滿足生活需要。乘著改革開放的契機,父母成了市場經(jīng)濟的第一批實踐者和受惠者。從步行的擔貨郎到批發(fā)店面的經(jīng)營,從傳統(tǒng)的家庭磨坊到電商業(yè)務(wù)的拓展,父親母親用他們的膽識、責任成就了屬于自己的事業(yè)。父親頗愛毛澤東的詩詞,更是常常吟誦“欲與天公試比高”,用他的話來說:“歷代皇帝也是爹媽生養(yǎng),有什么好怕比不過的”。話糙理不糙,在父母的身上,我們總能看到一種無所畏懼的勇氣,一種改革創(chuàng)新的力量。
記得第一次做麥芽糖的加工生產(chǎn),父母幾乎傾其所有,期望能一舉成功。但因經(jīng)驗不足,儲藏方面出現(xiàn)了紕漏,最終致使麥芽糖幾乎都變質(zhì)了。那是90年代初,電話還不普及,父母只好騎著車一戶戶地去通知零售戶,并且全額返還定金。而后的幾天,父母則帶領(lǐng)我們?nèi)乙黄鹗帐皬S房,清理麥芽糖。雖然損失慘重,背負了大量的外債,但我們贏得了口碑和信譽。父母最后決定遠赴上海做生意,用了整整三年時間,還清了所有的外債,我家則成為當?shù)氐谝粦羝鹞菰鞓堑娜思摇,F(xiàn)在我們遇見任何困難,總能想起那段時光,想起父母堅毅的背影、豆大的汗珠,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向上呢?正是這種言傳身教、潤物細無聲的家庭教育,正是這種“與人為善、與天比高”的家風繼承,我們兄弟姐妹之間形成了一種友愛互助的關(guān)系,形成了一種你追我趕的良性競爭。
當你感喟“古風不在”,何不重返家風?當你亟需正能量,何不重返家風?也許只是一個詞、一句話、一段回憶,卻能讓你收獲最本真的感動,讓你汲取最原始的教化,這便是家風的力量所在,人類因此得以血脈不斷文明不墜。
縣煙草專賣局 王超
寶貝,你能抱著書入眠嗎?
月月,看著你的睡顏,眼角還掛著未干的淚珠,就在剛才,你還因為鬧著要再玩會兒ipad而不愿意睡覺,不停討價還價,甚至抱著ipad身著單衣遠遠逃開,直到媽媽奪下ipad,狠狠批評了你才不甘心地哭著鉆進了被窩。我們由ipad引起的矛盾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了,雖然家里有不少適合你看的繪本,但是看繪本遠沒有ipad那樣的吸引力,媽媽已經(jīng)開始擔憂你會被ipad“拐走”了。
我的寶貝,月月,你知道嗎?我們家有著很好的讀書傳統(tǒng)。我的爺爺,就是那個你覺得像老村長“慢羊羊”的太公,他有一柜子引以為傲的“寶貝”,就是他的書。他常在別人面前自夸自己是村里藏書最多的人。的確太公的書很多,多是明清時期半文半白的小說。當年太公雖然出身貧農(nóng),但是上過幾年私塾,認了不少字,原本有機會到鎮(zhèn)里當文書,只因太婆是富農(nóng),于是只能做了一個面朝黃土的莊稼人。但是對于讀書,太公卻有自己的執(zhí)著。太公的弟弟死得早,留下了一個年幼的叔公就撒手人寰了,叔公的媽媽日子過得實在緊張了就打算讓叔公回家?guī)兔Ω尚┗睿珗詻Q不同意,在太公眼里,即使是種地,也要做一個會讀書的種地人,當時太公家里除了外公還有三個姑婆,總共四個孩子,但是太公還是省出錢來給叔公交了學費,讓他順利高中畢業(yè)。太公經(jīng)常說“不讀書不知禮呀!”在吃不飽的年代,太公卻“不務(wù)正業(yè)”堅持買書,漸漸的,書越來越多,于是把家里當時最值錢的,據(jù)說是名家雕刻的大柜就升級成了書柜。對于這些書,太公極為寶貝,基本上是不外借的,碰上關(guān)系好實在不好意思拒絕的,也一定要約定好什么時候歸還,一旦過了約定時間,太公就會親自上門去要書,為此,太公被扣上了“小氣”的帽子。不單對別人,對自己的孫女他也是“鐵面無私”。記得有一次,媽媽拿了《鏡花緣》看,太公是千叮嚀萬叮囑,一定要好好保管,一套書還沒看完,太公已經(jīng)來視察了好幾次,每次見面都是:“看完了嗎?別丟了。”太公最擔心丟書,媽媽把太公的《狐貍緣》不小心給丟了,為此太公心痛了很長一段時間,甚至禁止媽媽去借書。為此,你外婆好幾次埋怨太公的“小氣”。
縣實驗幼兒園中一班周亦柯家長 陳鸞鸞
分享的快樂,1+1>2
在許多老電影里常出現(xiàn)一個溫馨的畫面:遠方的親人風塵仆仆地趕回來,進了家門,還未及喝口水,就忙著從隨身的包里取出一件件禮物,看著家人尤其是親愛的孩子露出驚喜,疲憊褪去,喜悅從嘴角、眼角、眉彎溢出,鋪滿整個臉龐。
父母給予孩子無私的愛,孩子在愛的傳遞中漸漸成長。
小翀三歲的一個夏夜,一家人陪著兩位朋友在院子里聊天,一旁的小桌子上放著一大盤切成小塊的西瓜,小翀跑進跑出地擺弄自己的玩具。后來他空著手跑出來,抬頭看了我們大人一會兒,又跑到水龍頭邊洗了手,然后拿起盤中的西瓜,一塊一塊地放在每個人面前,走到奶奶身旁時,踮著腳直往奶奶嘴里送,說:“奶奶,吃西瓜,快吃呀!”樂得我們哈哈大笑。
我問他為什么給大家分西瓜。小翀說:“西瓜就是大家吃的!”后來,小翀問我:“媽媽,家里是不是有很多快樂了?”當然是的,我們家的每個房間里都充滿了快樂,空氣里都冒著快樂的泡泡。
我們曾對小翀說,有好吃的東西要分給大家,讓大家一起分享,那么快樂你有,大家也有,我們家的每個房間里都會充滿快樂,走到哪兒都能遇見快樂,分享的快樂就像吹泡泡一樣,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大。
小翀已習慣把吃的東西分給大家,一小包巧克力豆先給家人每人一顆,最后才往自己嘴里送。作為家人,我們一直互相提醒:小孩分發(fā)的食物,一定要當面吃掉,并做適當?shù)谋頁P。當面誠心地接受孩子分發(fā)的食物,是對孩子行為的肯定,他由此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值得的,并會給大家?guī)砜鞓罚蠹业目隙ㄗ屗X得快樂。
小翀六歲了,想法明顯地多了。想買個玩具送他做“六一”禮物,他讓多買一個,因為等杭州的嘟嘟哥哥回來時,兩人都有新玩具了,嘟嘟哥哥肯定很開心。
在分享中,孩子學會了人與人的交往與交流,學會關(guān)注更多的人與物,學會不計回報,心胸也會變得寬廣。小家和睦,大家和諧。分享的快樂,1+1>2。
縣實驗幼兒園大四班盧子翀家長 盧宇剛 陳宇菊 家風印象
百家姓里的鄭字是我的姓屬,也是鄭氏家族傳承予我的第一筆財富。鄭氏是個大家族,我現(xiàn)在所居的鄭氏村莊發(fā)源于被譽為“江南第一家”的浦江縣鄭宅,村里隔幾年也會組織一次前往鄭宅的祭祖儀式。可惜我至今未曾去過,在弟弟口中傳到,“江南第一家”有九座牌坊矗立于古鎮(zhèn)入口,歷史悠久,鎮(zhèn)內(nèi)更是古風雅韻,家族氣息濃烈。相傳鄭氏家族世代以孝義正風,家規(guī)嚴格,傳到我這似乎也沒這么多規(guī)矩了,不過倒促我回憶起了些家風印象,當做體味族風的千年延續(xù)。
尊老敬老,不越禮數(shù)。這是中華民族的千年禮數(shù)傳承,美德由孔子主張發(fā)揚,以“孝悌”為根本。對此我家沒有明確的家規(guī)要求,但在耳濡目染中孝道成為了維系我們大家庭的關(guān)鍵所在。每逢過年過節(jié),家中叔伯姑舅都要與長者圍坐一堂,暢談一年來的家長理短,氣氛融洽。在就坐吃飯時也長幼有序,長者對門,叔伯在其左右,并由長者動就餐第一筷。每當農(nóng)忙時節(jié)我也都會前往祖父母家中幫忙,一同收取蔬果。
敢于擔當,坦蕩為人。從小父母便對我教誨要勇于承擔、坦蕩為人,不可與他人打架滋事,不可無理過罪于他人,要近君子而遠小人,更不可染上賭博等陋習。記得我那年10歲,和幾個伙伴在村里的代銷店玩一毛錢的“十點半”撲克,我母親進來就是一記耳光,從那刻起便把我打醒了,知所不為,再未染賭。
不畏艱苦,嚴以律己。我們的大家庭三世同堂,祖父輩都是樸實農(nóng)民,面朝黃土背朝天,80余歲的祖父母至今還在勞苦耕作,靠販賣蔬果自給自足,這種勞苦精神代代傳承。我父母親便秉承了這種堅毅精神,為了維系家庭,他們不辭勞苦,同時對我和弟弟也是要求嚴苛,我甚至有時對他們的嚴苛深感厭煩。如今的我已深知父母親的良苦用心和智慧所在,對自己也更加嚴格要求。
集智聚力,眾志成城。中華民族是一個團結(jié)的國家,“三根筷子難折斷”的深刻寓意傳遍了大江南北。我的大家庭更是領(lǐng)悟到了其中精髓所在,只要發(fā)生在大家庭里的困難,所有人都會在第一時間站出來給予其幫助和溫暖。2014年的春節(jié),我因在所里值班不能回家過年,心里難免有些失落,沒想到在大年初二,我的祖父母、父母、大舅、小舅等共計12人居然齊齊地站在了所門口,著實給我送了個大驚喜,給我?guī)砹四晡秲汉蜐M滿的感動!
以上這些就是我對大家庭的家風印象,包容而嚴苛,在無形的家風渲染中,我倍受恩惠。這也正是鄭氏家族族風的延續(xù),我愛我的大家庭,愛我的大家族!感恩你們所賜予我的一切!
縣公安局 鄭騁斐
言必行,行必果
治家格言:言出必行,誠實守信;
不輕許諾言,不出爾反爾。
行為上,要誠實守,言必行,行必果,說到這里,我給大家講一個發(fā)生在我家的真實事例吧!
言出必行,誠實守信的規(guī)矩。
如今,我也有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我總是不斷地告訴女兒做人要誠信、說話要算話的道理。比如說好看幾分鐘的電視就只能看幾分鐘,說好幾點要睡覺就幾點必須睡,說好要送給小朋友的禮物就必須送,開始女兒還會任性哭鬧耍賴,現(xiàn)在她已經(jīng)基本上養(yǎng)成了這樣的習慣。
俗話說得好: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訓、家規(guī)、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后代的希望、對后代的策鞭,也同樣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民族之風!為了把后代培養(yǎng)成人,無數(shù)父母心甘情愿當“牛”做“馬”。但是,真正讓自己的兒女成龍做鳳,光有無私的愛心還不夠,還需要我們秉承好的家風,為兒女們的成長揚帆助力。
縣實驗幼兒園小一班陳奕貝家長 鄭佳
孔克英“專一專心”好家風
孔克英,元延祐年間磐安櫸溪村人,其母陶氏。孔克英生下來才半歲,其父孔思靖就卒于東陽白封的永寧二鄉(xiāng)巡檢司住所,這時的陶氏年僅28歲。面對孔思靖的死去,陶氏悲痛欲絕,多次想要與丈夫一同而去,幸得都被鄰里發(fā)現(xiàn)。陶氏一邊看著死去的丈夫,一邊又看著只有半歲的小克英,終于覺得就這樣隨丈夫而去,小克英怎么辦。最后下定決心要將小克英撫養(yǎng)成人,自誓不嫁,靠紡織維持生計。從此母子兩人相依為命。
在接下來的幾年,母子兩人生活過得異常清苦,身上的衣裳是補丁打了又打。由于家中缺少勞力,一年當中還經(jīng)常缺糧,因此陶氏經(jīng)常到山間地頭挖些野菜以補充糧食,一月難得有一頓葷腥。盡管如此,陶氏還是竭盡全力供小克英讀書,哪怕再辛苦,也要將小克英培養(yǎng)成才。在此期間,說媒的、提親的也多次登門,更有人勸導說改嫁后母子的生活總不至于如此困難,但都被陶氏拒絕。
陶氏燒得一手好飯,雖然經(jīng)常要靠野菜來補充糧食,但還是將飯菜燒得可口異常。陶氏在灶臺做飯,克英在一旁讀書,顯得別具天倫。
有一回,小克英書念到一半,突然停下不念了,告訴母親說想要出去玩一下,其實這也是孩子的天性,看到別的小孩子都在玩,小克英自然也想玩。陶氏問道:“書念到一半怎么就先想到玩了?做事豈可半途而廢!”小克英不依,陶氏就說:“那好,那我陪你到外面玩去。”于是立馬丟下燒了一半的飯菜拉著小克英往外走。待再回到家時,灶臺上的飯菜焦的焦、糊的糊、生的生,陶氏依舊如往日一般將飯菜盛起來,放到桌上,并叫小克英吃飯。這一餐吃得小克英實在是難以下咽,因此也沒吃多少,到了下午肚子餓得呱呱叫。自此小克英明白了一個道理,讀書猶如做飯,是決不可半途而廢的,從這以后,小克英再也沒有書讀到一半就出去玩。這就是“專一”之心。
又一回,小克英念書僅隨口而已,根本沒有用心,只是不動腦子地搖頭晃腦一番。陶氏用同樣的方法做飯,也根本沒有用心,油鹽醬醋隨便亂放一通,結(jié)果這一餐又是吃得難以入口。小克英終于明白讀書是要心到、眼到、口到的。這就是“專心”之心。
就這樣,陶氏嚴加督導,從不松懈,使克英讀書上進,教子頗有孟母風范。這件事后來被天上的文曲星君知道了,文曲星君也甚為此事感動,遂提筆點了孔克英。孔克英終成遠近聞名的一代名儒,后來出任丹陽書院山長。
從此以后,孔克英就將“專一專心”定為家風家訓,并世代傳承。到如今,“專一專心”幾乎成了整個櫸溪村的遺風家訓。
縣財稅局 周天天
一個影響整個家族的女人
她在我心目中,有時勝過母親的地位。如今,她已過世,可她的教誨影響著整個家族,我想以后也將一直傳承。
她是我的祖母,母親與她在同一屋檐下和諧相守走過了30多年,感情勝過母女,祖母墳前母親悲傷不已。
在母親嫁給父親之前,祖母對母親承諾:“你母親早逝,我將待你如親生,以后家由你管。”事實上祖母也做到了她的承諾,只是當時家貧如洗,婚后為了生計,父親只能遠赴海南,直至生下我一周歲了父親才見到我。回來前的那個春節(jié),父親在信中說,過年不回來了,不是因為生的是女兒不回來,是女兒我同樣高興,為了省點回來路費給你們買東西。母親拿著信,淚眼婆娑,卻毫無怨言。
我自小就受祖母寵愛,她不識字,卻是極少見的有見識的農(nóng)村老太太,她早年就坐過飛機、輪船,做過經(jīng)意。她有別于那些有封建思想的老太太,別人重男輕女,她卻格外疼愛女兒、孫女。聽父親說,從小祖母就嚴格要求,讓他多吃苦,16歲就跟師傅學木工。雖然姑媽們從小就要洗衣燒飯照顧弟弟,但挨打挨罵只有父親的份,而對他的3個姐姐們也就是我的姑媽們卻是格外寬容。
鄰居們大都不相信她不會重男輕女。母親剛生下弟弟時,體虛,祖母為了照顧,都閉門不出。有一次祖母在門前池塘洗衣,有眼疾的她見風便落淚,鄰居們說,整天閉門不出,肯定又是女兒,看看,在偷偷哭呢。過了幾天母親抱著弟弟坐在門前,別人看見了是個弟弟,又議論開了,一位阿婆說,肯定是前幾天提著麻袋換回來的。那其實是我父親去地里摘西瓜回來,這事也成了日后的笑談。
自從我有了弟弟,我就跟著祖母,她常常背著弟弟偷偷塞好吃的東西給我,叫我不要讓弟弟看見。長大了到遠方讀書、工作,每次她都會偷偷塞紅包給我,我以為她對每個孫輩都一樣,直到她去世后一次偶然問起弟弟,我才知道那是她對孫女的特別優(yōu)待。她從來不愁我的學習、工作,卻從我的婚姻大事一直愁到生兒育女。我出嫁時她還嫌母親給我的嫁妝不夠豐厚,硬要拿出私房錢偷偷托表姐給我置辦。姑嫂、婆媳和睦大抵與祖母對待兒女問題上有關(guān)。
祖母來自大戶人家,很有講究。例如吃飯碗中不能有剩,吃東西不能發(fā)出聲音,夾菜不能在盤里翻來翻去。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小時候沒被她少數(shù)落,有次把剩飯偷偷喂豬,被她發(fā)現(xiàn),挨了罰,不準吃飯,吃了一天的紅薯。她對自己的儀容很是講究,常常把自己拾掇得清清爽爽,她80多歲時我還會跟她一起睡。
兒時,常與弟吵架,有次她含淚勸說的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她說,她與其余兄弟姐妹相隔幾十里甚至千里,見一面都難,也許好不容易見上一面就會成了這輩子的最后一面,兄弟姐妹就要相親相愛,要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時光。遠在異鄉(xiāng)的舅公們,有體面的工作,卻異常尊敬他們這位在農(nóng)村的姐姐。也正是她影響著姑媽、表姐、我的父母還有我們。祖父母過世后,至今表姐們都時常記掛著我的母親,因為她們記掛著祖母對她們的好,也記著我母親怎樣事無俱細地侍奉著祖母的,表姐們說她們都做不到如此。我母親說用十年還她的好。
祖母懷有一顆慈悲心,每每遇到上門乞討的,她都要有錢給錢,有糧給糧。記得兒時,有個流浪漢在我家住了個把月。尤其是遇見和尚尼姑,不由分說有多少給多少。走過一世,時常被騙,有些事后她也心知肚明,不是傻,而是愿意選擇相信別人。她說不愿錯過一個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在祖母的影響下,我們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心懷感恩……,她的教誨滲透于我們?yōu)槿颂幨赖姆椒矫婷妗H艘咽牛羧莩T凇?/p>
家風家訓故事作文
我的家風故事作文
家風故事作文600字九篇
精選家風故事作文600字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