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大全,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街道的走訪心得體會篇一
每一個社區、每一條街道都有它的特色和風情。作為一名城市志愿者,我非常享受街道走訪的樂趣。在每一次的走訪中,我都能夠深入了解社區居民的生活狀態和需求,同時也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讓他們感受到社區的溫暖和關愛。下面,我將分享我在街道走訪中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制定計劃和目標
在進行街道走訪前,我們通常會與社區工作人員一起制定走訪計劃和目標。這個計劃通常包含了走訪的時間、地點、走訪對象等具體內容。目標是明確走訪的目的和任務,例如解決社區居民的生活難題、了解社區意見建議、宣傳社區政策等等。在制定計劃和目標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考慮到走訪對象的特點和需求,制定相應的方案和措施。
第三段:走訪實施和溝通交流
在實施街道走訪時,我們通常會結合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方式與居民進行交流。有的居民喜歡面對面交流,有的則更愿意通過電話或網絡等渠道進行溝通。在與居民溝通交流時,我們要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同時也要告知他們社區政策和工作情況。通過及時、真誠的溝通交流,我們可以促進居民與社區之間的聯系和互動,加強社區建設和治理。
第四段:困難和問題的解決
在街道走訪中,我們也會遇到各種困難和問題。例如一些居民對社區政策不了解,有些家庭生活困難需要幫助等等。在面對這些情況時,我們要及時采取措施,調動社區資源和力量,精準解決問題,幫助居民解決實際難題。
第五段:感受和體會
通過參與街道走訪,我不僅更深刻地了解了社區居民的需求和訴求,也更加感受到了社區的溫暖和親切。這也讓我認識到,雖然城市變化不斷,但社區精神和社會服務的理念永不過時。只要有志愿者愿意參與,有社區工作者和居民共同努力,我們就能夠共同打造一個和諧、溫馨、美好的社區。
結論:總結和展望
在我進行街道走訪的過程中,我受益匪淺。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和實踐,我對社區建設和管理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和理解。未來,我也將繼續參與社區志愿服務,并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積極為社區建設和發展作出貢獻。
街道的走訪心得體會篇二
初見老彭,是在小區的門衛室里。居委的同志帶我去找的時候,他去小區里巡邏了,又去別家走訪了返回時,他特意在門衛室里等我們。老彭個子不高,人卻挺結實,歲月的風霜在他臉上刻出道道年輪,似乎比他的同齡人要多而且更深,右臂上戴著的治安巡邏紅袖箍格外扎眼。
我們的談話從拉家常開始,我們開始交談的時候,看得出老彭還是有些拘束,大概還是和警察打交道太少的緣故,想來也是,與我們打交道多的那些混混,見到我們倒是要從容、油嘴滑舌得多。
我遞給他一支煙,他說不抽,早戒了。我有些詫異,印象中老煙民戒煙就如同戒毒一般艱難。老彭卻只是淡淡的說:條件不允許。從交談中我得知,老彭今年52歲,老伴患有多種疾病,都是治不好,累不得的,要靠藥物養著的病。家庭的重擔便一直由老彭一肩挑著。這個巡邏的工作還是社區幫他聯系的,每個月有600元收入。這便是家庭的全部收入。我問他老伴每個月藥費要多少呢?這些錢夠嗎?老彭憨憨一笑:還好,藥的價格降了,錢嘛,多有多的用法,少有少的用法。
談著談著,我看老彭也放松了,就問起他對我們工作的看法,請他給我們的工作提提意見。老彭確也誠懇,說了很多,自打干上了治安巡邏的工作后,對公安民警的工作也更加地理解了。只是小區里入室盜竊的案件還是時有發生,他覺著原因在于這個小區的出入口太多,不便管理。希望我們民警能幫著協調,想辦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走訪結束之后,老彭的形象還時常出現在我的腦海。若不是“大走訪”,我想自己應仍身陷在辦公室那瑣碎繁雜之中,也不會這么近距離的接觸老彭這樣普普通通的群眾。若不是接觸這些普普通通的群眾,我又何來這深深的感動,他們的平凡樸實,堅強樂觀,讓我的心靈再次得到洗滌。大多數群眾對我們的理解支持,讓我感動,給予我們的無比信任,也讓我倍感壓力。我仿佛看到老彭他們信任且期盼的眼神在遠遠的凝視著我,一瞬間,帽上的警徽也閃亮了起來。
我無法忘記老彭初見我時的拘束,那最真切自然的舉動彰顯了我們之間的隔閡,警察與老百姓之間的隔閡。責不在民而在警。實踐也告訴我,這層隔閡可以被打破。我們需要的只是溝通,還有時間。樹高千尺,根在土壤,我們的事業,無論嫁接多少絢爛的鮮花,沒有根,終是結不出果實來的。
寫到這的時候,我環顧四周,望著辦公室擺放得整整齊齊的案卷和文書,突然感覺這空間狹小無比,雖然外面下著雨,還是決定再出去走走,因為那才是我們賴以生存、養育我們的天地。
街道的走訪心得體會篇三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越來越高。作為基層和群眾聯系的紐帶,街道工作顯得至關重要。為了更好地了解居民的需求和反映他們的意見,街道工作人員不斷深入到社區,開展走訪活動,促進居民和街道之間的溝通和互動。在我參與的街道走訪中,收獲頗多。
第一段:背景分析
街道走訪是一項具有很高參與度的組織活動,旨在深入了解居民的居住環境和社會事務,了解他們的疾苦和困難,并提出解決方案,徹底解決居民遇到的實際問題。街道走訪是加強居民與政府之間聯系和溝通的最有效手段,是一個開展民主管理和服務的窗口。
第二段:走訪經過
我所參加的走訪活動,主要需要對社區及其對口轄范圍內的小區進行排查。首先,我與同事討論了具體的執行步驟和目標,然后向社區居委會負責人請示,并按照給定的路線和路標進行走訪。在走訪過程中,我們圍繞居民生活和出行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了解。如小區內公共環境整潔程度、垃圾分類處理、交通安全問題等,同時了解了社區文化活動、人群醫療保健以及居委會工作的開展情況。
第三段:反思與總結
在一系列走訪活動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很多問題。比如,有些小區的垃圾分類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離垃圾桶很遠,造成了很多垃圾的堆積;不少小區中的摩托車、自行車亂放等,導致交通安全隱患很大。同時,街道辦事處的宣傳力度也比較少,在解決問題方面進行的宣傳也不夠。這些問題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街道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需要我們更加努力地工作。
第四段:新思路與方法
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我們需要加強居民環保意識,大力推行垃圾分類,并開展垃圾分類宣傳等。同時,還需要加強與社區的溝通和聯系,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社區居民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加強交通安全方面的宣傳,組織居民進行安全知識的宣傳和學習等也是重要的。
第五段:對我們的啟示
在街道走訪中,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了解問題的層面上,更需要根據居民提出的問題進行整改和解決。不同的社會層次、不同的人口結構和居住條件,都需要我們多方面了解,才能真正做好工作。只有通過端到端的細致調研,廣泛地了解居民的真實需求和期望,才能更好地為城市居民提供優質的服務。
街道的走訪心得體會篇四
我校按照區委、區政府關于開展扶貧攻堅“掛包幫”“轉走訪”的要求,針對幫扶對象西邑鄉烏馬村實際情況,盡自己所能,切實把幫扶工作落到實處,現將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 領導重視,機構健全,責任落實
由黨總支牽頭成立幫扶領導工作組,校長張文學同志擔任組長 副校長劉曉霞、田國偉、楊孟元擔任副組長。辦公室設于行政辦,行政辦主任吳疆擔任辦公室主任。由行政辦、黨辦工作人員處理日常事務。
二、加強宣傳,深化思想認識
我校利用各種會議認真組織全體教職工學習有關文件精神,明確了各自的幫扶責任,站在“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高度,紛紛出主意、想辦法,努力確保活動取得實效,幫扶群眾得到實惠。
三、具體幫扶情況
(一)調查摸底。20xx年9月19日,全校教職工組分為14個小組駐村入戶全面調查摸底,填寫入戶調查問卷,建立“掛包幫”、“轉走訪”貧困戶檔案,并根據摸底調查情況,采取一人包兩戶的對接“幫戶”方式,明確個人“掛包幫”、“轉走訪”工作任務職責。
(二)定期聯系。每位教職工每月至少與所聯系的農戶通一次電話,了解基本情況,建立扶貧電子檔案;每年利用寒暑假等空閑時間,到所聯系的農戶家串串門、聊聊天、出出主意、想想辦法,在其遇到困難時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三)組織村小教師到保山八中參觀學習,通過對比,理清發展思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安排骨干教師開展好送教下鄉活動。在政策允許范圍內,接收愿意到八中就讀的貧困家庭學生,并對他們實施慈善幫困助學,使他們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四、存在的問題
1、教師日常工作繁重,如果在教學期間去幫扶點幫扶勢必打亂正常教學秩序,而且幫扶點距離學校較遠,進村入戶不方便,所以平時只能電話聯系,了解群眾困難。
2、教師經濟條件處于劣勢,無法用更多資金幫扶困難群眾。
3、幫扶點要求提供幫扶資金,學校經費有限,無法提供。
五、下一步工作計劃
1、利用當地優勢資源,為村民出謀劃策,提高農民致富能力。依托信息技術,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人才、技術等方面的指導。
2、積極推動聯系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提升群眾生活質量;完善村級活動室,捐獻一批書籍充實村文化室。
3、加強當地中小學教師培訓、提高當地中小學教學質量。
街道的走訪心得體會篇五
街道社工這個職業,其實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樣華麗和驚險,但是這份工作卻承載了許多社會的責任。在街道社區里,我們社工需要完成的任務之一就是進行常規的走訪,了解社區居民的狀況和需求。在走訪過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社工工作的重要性和使命感,更重要的是從中獲得了許多寶貴的體會和收獲。
第二段:預備工作
在開始走訪前,我們需要做一些預備工作,比如明確走訪區域和人員名單,準備好各種調查問卷和紀錄表,以及和當地居委會或社區關系十分重要的高齡、低保、殘疾等特殊困難群體的名單。此外,組織安排好走訪日程,采集和整理居民的個人信息和生活情況,為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礎。
第三段:走訪過程
在走訪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和事,這讓我們明白了社工必須學會溝通和傾聽。如果沒有付出耐心和真心,很難與居民建立起信任和感情。有時候,我們所處理的問題也讓我們非常的感慨,比如一些家庭的困難和兒童的心理問題,我們會盡力給他們提供幫助和資源。在走訪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居民并不是真的需要我們的幫助,而是需要我們的關注和支持,給他們以力量。
第四段:總結和反思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學到了很多,了解到了居民們的想法和需求,深入了解了社區和居民的實際情況,這有助于我們將來在社區工作時更專業地面對和解決居民的問題。同時,我們也反思了自己工作中的缺點和不足,需要加強的地方,以便更好地做好這項工作。例如,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服務水平和效率,以及學會主動獲取信息和資源。
第五段:展望未來
在社工工作中,走訪本身并不是一個目的,而是指向更高水平的服務和支持的開始。在未來,我們將要深化走訪工作,更多地向居民開展精細化服務和援助。我們要充分利用社區資源,與社區其他職能部門攜手合作,做得更全面和細致,為社會做出貢獻。希望能夠聽取居民的聲音,關注他們的需求,并積極運用所掌握的資源和能力,讓社會更加美好,讓每一個居民都能感受到我們的關懷和支持。
總之,街道社工的走訪工作旨在了解社區居民的生活狀態和服務需求,著重于社會工作的“預防性、民主性和綜合性”。雖然走訪看似平凡,卻蘊含著社會的責任心與使命感。我們要以更負責任、更專業的精神和服務態度,推動街道社區的發展,幫助更多的居民解決實際問題。
街道的走訪心得體會篇六
第一段:引入社區走訪的重要性(150字)
參觀一個城市的街道社區,無疑是了解這座城市的最佳方式之一。在這個“小城市”里,我們可以親身感受到居民的生活狀態,了解他們的關注點和需求。街道社區走訪也是我們可以與居民直接交流的機會,通過與他們的對話,我們可以更好地把握社區現狀,并為改善社區提供有益的建議。
第二段:參觀不同類型的社區帶來的感受(250字)
在街道社區的走訪中,我參觀了不同類型的社區,包括高檔住宅小區、工人居住區、老年人社區等。我發現,不同類型的社區給人的感受截然不同。高檔住宅小區環境優美,花園和公共設施一應俱全,居民生活舒適。然而,工人居住區的居住條件相對較差,住宅密集,設施簡陋。而老年人社區則有完善的養老服務,讓老年人享受幸福晚年。這些參觀讓我深刻理解到不同社區的差距,也引發了我對改善社區的思考。
第三段:居民需求與社區建設的關系(300字)
通過與居民的交流,我了解到居民的需求對社區建設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街道社區的建設不僅僅是房屋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而是要更加關注居民的需求和權益。比如,一些居民希望社區增設運動設施,以方便他們鍛煉身體;還有一些居民呼吁改善社區的環境衛生,以提高生活質量。了解到這些需求后,我希望可以鼓勵社區相關部門更加重視居民的需求,進一步提高社區的整體建設水平。
第四段:社區走訪的收獲和感悟(300字)
社區走訪讓我受益匪淺。通過與居民的對話,我真切感受到他們對社區建設的期盼和對生活的追求。他們對社區環境的改善充滿希望,對社區產業的發展有類似成功的期望。而我也認識到,社區建設不能只依靠政府,每個居民都應盡自己的力量,積極參與社區的建設。只有通過廣泛的合作和參與,才能實現社區發展的目標。
第五段:展望社區的未來(200字)
通過這次社區走訪,我對社區的未來充滿了希望。社區發展不僅僅是房屋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累積,更是居民參與和社區文化建設的成果。我相信,隨著人們對社區的重視和參與程度的不斷提高,社區將變得更加宜居、宜業、宜游。社區將更加有活力,居民之間的關系也將更加親密。希望社區的建設能夠不斷發展,使我們的城市變得更加美好。
總結:
通過走訪街道社區,我不僅了解到了不同社區的特點和居民的需求,也認識到了社區建設需要每個居民的共同努力。希望通過對社區的觀察和思考,能夠為社區的改善和發展提供有益的建議和思路。通過社區的美好建設,我們將共同創造一個更加宜居的城市。
街道的走訪心得體會篇七
從7月下旬開始,按照黨委、政府的統一新部署,對長蕩居四組129個常住戶進行了一至兩次,甚至三次的走訪。走訪中,部分群眾雖提出民生實事、環境整治、就醫就助等方面的訴求,但絕大多數農戶對大走訪活動的開展表示肯定和贊同。在對9月份已走的113個農戶滿意度調查統計情況來看,只有一個農戶說不,滿意率高達99.11﹪,從這一比例折射,大走訪活動已被普通老百姓所接受,一系列動作舉措也已被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可。
走鄉間路,群眾不把你當“外人”。兩次走訪,一次是頂著酷暑,一次是睬著泥濘,不是穿梭在鄉間的田埂,就是步行到他家你戶,每到一戶自報家門,說明來意,再進行溝通,不排除部分群眾持戒備心理,但待把相關卡片、資料、折頁一一呈現在他們眼前,當即疑慮基本消除。特別看到是頂著熱日或冒雨逐戶登門時,從內心深受感動。隨后他們能把你請進門,打開電扇或空調,有的還從冰箱中拿出冷飲或切塊西瓜送到你的手中。所以,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你只要踏實做事,誠心為民,就會被你的精神所折服。該組溫其高同志說,“你這么大年紀,腿又不便當,幾次都親自登門,為什么不能請個人替你跑跑,你真是太實在了”。
扯家常事,群眾善與你交朋友。群眾不愛打官腔,不愛聽官話,他們最喜歡聽直來直去的語言。到戶后,問家庭組成人員、人口、勞力;問種植面積,種植品種,畝產斤重,每斤的價格、銷路;問全年的收成和全年的收入。通過方方面面的詢問,一般情況下他們都能實事求是的進行敘述,并把你當無話不談的好朋友。見此情景,我也感覺成就滿滿,不虛此行。七月份走訪到該組董守義、王宜桂等7戶,自訴有11畝多田租賃給長蕩小學建塑膠跑道二十年,20__年到期,目前這11畝地未確到相關農戶的戶頭上,他們有訴求。這次又看到我登門,他們認為“你已幫我們把情況向上反映了,責任盡到了,即使沒有解決問題,這也不能怪你,我們對你十分感激”。
談知心話,群眾愿對你“掏心窩”。通過簡短的交流后,群眾和你溝通已無障礙,隨按大走訪的要求進行登記了解。通過交談,絕大多數群眾認真配合,提出了想說不好說、想說不敢說、想說沒地方說的問題和訴求,總認為今天是遇到了“包青天”。所以,他們都認真向你反映相關情況,并請求政府部門幫助解決,有時到一戶一打開話匣子,三十分鐘走不了。該組溫其華,為涉農補助和門前道路硬化的事,開始比較激動,但最終還是心平氣和。
排農戶憂,群眾都把你捧“上賓”。群眾提出的問題有的是理解上的錯誤,有的是真的執行不到位,有的是說幾句話就能辦到的,也有的是通過協調就可以解決了。對此,一是政策性問題,折頁上有的按折頁解釋,折頁上沒有的,打幾個相關部門的電話,因為你打比群眾打來得更容易;二是在村里能解決的,問明情況,告知訴求人;三是需要通過鎮以上層面解決的,填上調查表,待集中統一答復。這樣,群眾既十分理解也比較滿意,認為你這個人還是可信的。如該組商紅英、葛學榮都是計劃生育手術并發癥對象,要求提高補助標準,當即被告知,暫時無法解決。因為,提高這類對象的標準,要全省統一。最終,他們對此都比較理解。
解百姓難,群眾總對你“另眼看”。到戶后,能否達到大走訪的初衷,完全取決于我們能不能走到位,站住腳,說上話,有一定的技巧。如果到戶后一句話不敢說,或即是說也是機械地說兩句,勢別形成適得其反的效果,影響了黨委政府的形象。所以,什么事你能對答如流,什么情況你能拿起電話幫他打聽,什么問題你能記下來帶回研究,什么訴求你能及時回復有個交待,這些都十分重要。記得在今年7月25日的一個下午及晚上,就接到長蕩居四組6戶群眾電話,反映田的情況,路的問題等,以后隔三差五都能接到一個兩個,對此也習以為常,證明你在他們中間還有位置。
有幸參與了大走訪活動,不但學到了許多,也得到了很大的啟發,但不論怎樣,必須堅持有理無理一樣接待,弱者強者一樣對待,大事小事一樣交待,生人熟人一樣看待,順心煩心一樣等待的待人之道,才不失提升政府形象,化解問題矛盾,捕捉信訪信息,修復干群關系,錘煉辦事能力的初心,達到有效地推進政府各項工作持續健康的開展。
街道的走訪心得體會篇八
人們常說“群眾是真理的源泉”,而社區則是群眾生活的基本單元。社區是城市的細胞,是人們交流、溝通、生活的地方。最近,我有幸參加了一次走訪街道社區的活動,與居民面對面交流、了解他們的需求和關注。通過這次經歷,我深切感受到社區對個人與社會的重要性,也獲得了一些寶貴的體會。
首先,走訪街道社區讓我深入感受到社區的溫暖和凝聚力。我們逐個到訪了社區的居民,與他們交談,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和意見建議。無論是老人、孩子還是青年,他們都對社區有著深深的歸屬感。正是在社區這個大家庭的庇護下,他們相互幫助、互相支持,形成了社區特有的凝聚力。這種凝聚力不僅讓人感到溫暖,也為社區的發展和和諧穩定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走訪街道社區拓寬了我的視野。在走訪的過程中,我看到了社區的發展變化和居民們的期待。我們有幸參觀了一些社區服務設施,如醫院、圖書館、社區活動中心等。這些設施的建設與運營不僅為社區居民提供了方便,也為他們創造了更好的工作和學習環境。同時,我們也了解到了一些社區存在的問題,如垃圾處理、交通擁堵等。這些問題的存在讓我明白社區的發展還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們共同努力來解決。
第三,走訪街道社區增強了我的社會責任感。通過與居民的交流,我深刻感受到社區是一個共同生活的大家庭,每個人都應該為社區的改善做出一份力量。社區的發展不能僅僅依賴政府或相關機構的工作,而需要社區居民共同參與。例如,我們見到了一些居民組織的自發活動,如社區義工隊的清潔行動和社區活動策劃等。這些自發組織的力量展現了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的熱情和責任感,也提醒我應該更加關注社區的發展,并積極行動起來。
進一步,走訪街道社區讓我認識到社區與個人福祉的緊密聯系。社區不僅僅是人們居住的地方,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和幸福指數的體現。通過與居民的面對面交流,我了解到居民對于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安全有序的社區秩序、良好的教育、醫療等方面有著高度的關注。這些都是社區發展必須關注的問題,也是社區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積極關心社區的建設和發展,為社區的繁榮和居民的幸福作出貢獻。
總之,走訪街道社區是一次深入了解社區生活的重要機會。通過這次活動,我切身感受到了社區的溫暖和凝聚力,拓寬了我的視野,增強了我的社會責任感,并認識到社區與個人福祉的密切關系。社區是我們離不開的大家庭,它不僅關乎我們的生活質量,也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進步。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積極參與社區建設,為社區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讓社區成為居民共同成長與享受幸福的地方。
街道的走訪心得體會篇九
我站在xx村一組唯一的小廣場上,面前有三四排整齊漂亮的新農村建設二層小樓,接近黃昏,天空灰蒙,隱約醞釀著一場小雨。身邊的同事們興奮的說說笑笑,鄧處長和卜老師與一組組長和幾位村民坐在遠處商量著我們晚上住宿的安排。這是我第一次的下基層走訪的村子,xx縣xx鎮xx村,位于秦嶺北麓,鎮政府駐地西南約6.5公里處。據傳,明崇禎十七年前,有管姓人居住次坪,故以居民姓氏及地形而得名。
我們被安排帶到了一戶農家,一位婆婆、一位阿姨、一條狗是這家目前居住的全部成員。家中叔叔和獨子都已出外打工,已經很久沒有回來了。二層小樓后面另有一排房屋,作為廚房和廁所與小樓連成了一個院子。阿姨不介意,帶我們參觀了他們的家,因為我略有點不懂當地方言,便只聽著君與阿姨地道交談。小樓外面很漂亮,貼著白瓷磚壁,內里卻是灰泥胚子墻,依然沒有粉刷。房間空蕩蕩的,并沒有什么家具,客廳里擺放著一口為老人準備的棺木,顯得有些突兀。二樓三間房全部空置,門未安裝。
君羨慕客氣地說:“阿姨,你家房子真大!樓上還有啊。”
阿姨嘆口氣,“嗯。我和媽在樓下一人一間,過年孩子回來了,樓下還有一間,樓上的都用不上。”
出門后,我倆參觀了其它同事的住處。多數農家內里都沒有粉刷,也有很多房屋閑置。我們當中有兩位同事引起大家的廣泛同情,她們住在一位獨居婆婆的家中,安排的臥室在一樓,臨街的窗戶上未掛窗簾,甚至沒有安裝臥室門。有男士提出與她們換房,兩個善良的姑娘告訴我怕傷婆婆的心所以沒有換。
在第二日,參觀農田,我單獨與組長交談時,問了我心中的問題:“你們住到新建的這些家里,都滿意么?感覺怎么樣?”
“倒是比原來方便了,不過家里用費比上邊多了。”
“那你們都愿意搬下來么?”
組長才回頭盯著我,苦笑了一下,“那沒辦法么。”
這幾年,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也已進入了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國家批準了大量資金用于新農村建設,新聞報紙上總說:“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中國大地上如火如荼的進行著,把祖國大地建設得無比美好,讓每個農村面貌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事實,新農村建設的房屋,有大量空置。不僅是農村建設,我國很多基礎設施建設,都面臨這這樣一個同樣的問題——重‘面子’,輕‘里子’。我想,怎樣更好的統籌安排,將工作落至實處,真正的惠及農民是我局工作的重心,而怎樣實在的進行自己的工作,讓自己的努力不流于表面,是我的工作重心。
當夜吃過晚飯,想去衛生間,走至客廳時,院子對面的廚房里倒影出阿姨的身影,她居然在舔盤子,那是晚飯唯一炒菜的盤子,我當時震驚地站在原地愣了幾秒鐘,因為怕她看見我尷尬,所以趕快轉身回了臥室。臥室中,看到阿姨為我們鋪的嶄新的床褥,心理對她依然很感謝。不過第二日,吃早飯時,本來五分鐘可以吃完的飯,我足足吃了半個小時,因為學醫,我的生活有些潔癖,所以,整頓早飯期間,我的腦里不時回想昨晚的那一幕,便如鯁在喉,難以下咽。
我原以為,是阿姨家里窮,后來,我問過很多其它人,才知,這是當地的一種習慣,早年由河南流民傳來的一種風俗,以顯示媳婦能夠勤儉持家。
在這次走訪中,還與當地村鎮的一些青年人進行了交流,當時,有一位大姐,告訴我們當地的小孩上學困難,教育資源不好,村里只有一個小學,中學都在縣鎮。她家也有一個孩子正上學,希望我們為他們的孩子每周過來補課,最好只帶課三四人。我當時驕傲的內心有些不高興,為她這樣不禮貌的要求。后來慢慢自己想通了,村民提的要求多數是表面具體實在的,有時也許有點兒不合理的,這是普遍現象。來路途中,卜老師提供了一個笑料,我局對口幫扶工作組的一位領導,一次詢問自己的幫扶對象有什么困難,村民答:“家里沒什么困難的,就是兒子還沒娶媳婦,你幫我找個兒媳婦吧。”這位領導氣了半天。也讓我們哭笑不得。
第二日時,我們還參觀了二組的農家樂,全組四十多戶,有十七戶辦了農家樂,除了當地管坪村的居民所辦農家樂,還有部分由其它村鎮村民來此所辦的農家樂。我倆實習的農家樂老板告訴我們,這里的農家樂興起四五年了,起初兩年生意很好,近兩年隨著農家樂越來越多,生意已經不知怎么樣了,一年整個農家樂收入也只是六七萬左右。
可見,農家樂的市場已經進入了一個平臺期。我也上網查了當地的農家樂,鮮有網上登記,方便游客問詢的。鄉鎮府建設的xx村網絡平臺上也是完全空白,沒有任何資料。
農村旅游產業,最終是服務產業,是文化產業。文化產業需要精神文明的支撐,農家樂市場既然已經飽和,如何加入文化因素,開辟發展休閑娛樂市場,比如設立當地的戶縣農民畫畫舫,剪紙娛樂,販賣當地手工藝品或土雞蛋山貨等,我認為也許是一條新的道路。
發展農村旅游,尤其是發展大中城市周邊的農村旅游,可以實現城市自愿支持農村發展,吸引城市的資金及人才向農村流動,且符合市場規律,真正的體現“城市反哺農村”的方針。新農村建設不僅是基礎建設,也包括精神文明建設。這個村子是幸運的,可以依托森林公園發展自己。村子的精神建設必然會自然迅速發展。農家樂,沒有以游客為上帝的服務精神,就難以獲得市場的認可,更不易獲得經濟的收益。因此,管坪村的農村旅游,必然在市場的引導下,在現實的教育下,會培養了農民市場經濟意識和服務顧客的文明。市場是一所最好的學校,服務教育將農民培養成為文明衛生禮貌的公民。發展農村旅游,大量的外來文化和先進思想帶入農村,可以迅速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使農民接受先進思想,實現思想轉變,實現“鄉風文明”的目標。
除了這些,我們還觀看了一組所主要種植的小麥、玉米田,人社局所幫扶的8號葡萄種植基地,但因葡萄架第三年才結果實,所以成效滯后。但據阿姨告訴我,葡萄成熟后,畝產資金將比小麥的翻三倍,對此,她很有信心。
三組仍然居住在山上,57戶,經濟條件、居住環境,相對其它兩組落后。現主要種植玉米、土豆,收集山貨販賣。人社局對他們借助無息貸款的方式,幫扶了食用菌種植和養雞的項目,主要銷至山下的農家樂。但中間可能需收貨者倒賣。
被幫扶的村民,能看出對我們真心的感謝,同時,也讓我真心的感謝和感知同事領導的用心良苦,感知我們工作的重要、真實和意義。
所以,回西安后,我去了圖書館,查了當地的資料。其實,除了種植,當地還特產生漆、天麻、貝母、黃芪、五味子、黨參等野生中藥材。特色文化是戶縣的農民畫和剪紙。
三組位于山腰,交通不便,其實不適宜生產大眾、普遍的食材,因為銷路并不占據優勢。我想,為什么不種植特色的中藥材?既然已經有了蘑菇產業鏈和設施,可以適當試行珍惜食用菌栽培。但是中藥種植和珍惜食用菌栽培最需要的是技術支持。因為管坪村是我局“兩聯一包”幫扶對象,所以由本局出面邀請農業專家評估指導應該可以實行。
同時,可以由村民自收集山貨、土雞、土雞蛋、中藥等,在通往旅游景區的硬化公路旁,鄉鎮府設天然無公害食材營銷點,賣于游客,價格必然相對升高。
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
街道的走訪心得體會篇十
近年來,社區建設愈發受到人們的重視。社區是城市的基本組成單位,也是人們生活的重要場所。為了更好地了解和改善社區環境,我參與了一次走訪街道社區的活動。通過這次經歷,我深刻體會到社區建設的重要性,并從中獲得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首先,走訪街道社區讓我認識到社區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社區不僅僅是一座房子的集合,更是一個由居民、商店、學校、醫院等多種社會資源組成的有機整體。在走訪的過程中,我發現社區內的每一個細節都反映了社區的特色和居民的需求。比如,社區的街道整潔干凈、植被茂盛,反映了社區居民注重環境衛生和生態保護。而社區內的公共設施齊全、交通便利,則代表著社區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條件。只有充分了解社區的運行機制和功能,我們才能在社區建設中做出切實有效的貢獻。
其次,走訪街道社區讓我體會到社區發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參與。社區建設是一項龐大的工程,不能由單一的力量來推動。社區居民、政府、企業和非政府組織等都有責任和義務參與其中。在走訪社區的過程中,我見到了許多熱心的居民和志愿者,他們積極參與社區的公益活動,為社區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而政府和企業在社區建設中提供了相應的政策和資源支持。社區的發展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只有大家齊心協力,才能實現社區的健康穩定發展。
此外,走訪街道社區還讓我明白了社區建設的重要性。社區作為人們生活的場所,直接影響著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一個良好的社區環境可以提供良好的居住條件和社交環境,給居民帶來舒適和安心。而一個落后或不安全的社區則會給居民帶來諸多不便和不滿。因此,社區建設不僅僅是美化環境,更是關乎人們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質。通過走訪街道社區,我看到了許多充滿活力和溫馨的社區,這讓我更加珍視自己所居住的社區,并積極參與社區建設。
最后,走訪街道社區讓我意識到社區建設需要創新和實踐。社區建設是一個不斷改進和創新的過程,需要不斷嘗試新的方式和方法。通過走訪街道社區,我看到了許多優秀的社區實踐案例,如老年人活動中心、兒童游樂設施等。這些創新的社區實踐能夠更好地滿足居民的需求,提供更多元化的社區文化和服務。因此,我們需要積極鼓勵和支持社區居民和志愿者的社區創新實踐,為社區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綜上所述,走訪街道社區是一次富有收獲的經歷。通過這次走訪,我對社區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認識到社區需要大家共同參與,關乎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需要創新和實踐。社區建設不僅僅是政府和各方資源的工作,更需要每一個居民的參與和投身其中。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人關注社區,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共同打造一個更加美好的社區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