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楊梅楊梅三年級篇一
高樓的特產楊梅,味道鮮美,是很好吃的。
五月,楊梅熟了,紅的發黑的楊梅像黑珍珠一樣嵌在楊梅樹上。遠遠望去,像一幅活的山水畫,讓人迫不及待的想一品楊梅的美味。當你手拿楊梅時會感受到什么叫粗糙,但是你一口咬下去時,楊梅汁會瞬間“占領”你的嘴巴,帶你來一次“舌尖上的旅行”。
未成熟的楊梅是青色的,小小的,還長著小刺。要是一不小心咬了一個未成熟的楊梅,那味道會感覺讓你牙抽筋,恨不得一下吐出來,那滋味會讓你終生難忘。
楊梅它有蛋白質、糖、果酸、鈣、鉄、維生素c等多種營養。吃了楊梅還可以生津止渴,健脾開胃,且有解毒驅寒作用。
楊梅還可以泡酒呢,每到夏季,人們就買五、六斤的楊梅來泡楊梅酒,泡出來的酒顏色鮮艷、香甜可口。聽大人們說,喝了這鐘酒,不但能健脾、健胃,還可以美容呢。
你想嘗嘗楊梅嗎,想的話就來高樓吧!
楊梅楊梅三年級篇二
中國的楊梅,最好的要數我們家鄉仙居產的了。
楊梅圓圓的,它的顏色比深紅深那么一點點,比黑又淺那么一點點。它的顆粒非常飽滿,靠近核的地方,是一簇簇直的、白中帶紅、細細的晶體狀的筋;而外表,則是呈一粒粒小水滴狀的圓點。許許多多晶瑩飽滿的顆粒,緊密地圍繞著一個核,就構成了一顆甜中帶酸、散發著一股清香,健康美味的楊梅了。
因為楊梅是紅紅的,所以我就叫它“小紅”了。仙居的“小紅”分為兩類,一類是荸薺種,個頭較小,和一個一元硬幣的直徑差不多,成熟期較早。你別看它個小,其味道可不亞于林海音《苦念北平》中描寫的“冰糖包葡萄”的味道。另一類是東魁,個頭小的和乒乓球差不多,再大的比乒乓球還要大,東魁的成熟期比荸薺種的要晚。東魁楊梅并不是“四肢發達,味道簡單”,它的個頭可不是白長的,它酸味更少甜味更足,一口咬進去滿嘴的清新酸甜味道,滿足了更多人的味蕾要求。
“小紅”不僅味道好,還有醫療養生價值。消化不好的人,吃了“小紅”,就會有助于消除積食,通暢腸道。而很多病,都是由于消化不良引起的哦,從這個角度說,那“小紅”可謂可以“醫治百病”。
“小紅”還可以榨成楊梅汁或者煮成楊梅汁,夏日里,把楊梅汁冰凍起來可以消暑。想像一下,如果在炎炎夏日,能夠喝上一杯紅彤彤、酸爽爽、冰冰涼的楊梅汁,那是多么的愜意啊!楊梅還可以釀成楊梅酒、曬成楊梅干,還有當地的村民將楊梅與美食結合在一起,開發出新的菜品……六七月份,我們仙居還會舉辦美食節,有許多外地的賓客千里迢迢來到仙居,就為一品仙居楊梅的味道。
吃楊梅的同時,如果能夠親自體驗一下摘楊梅的感覺,一邊摘、一邊吃,讓楊梅的清新、鮮美與大汗淋漓的暢快結合起來,那是別樣的一份感受。
來我們仙居吃楊梅吧!
楊梅楊梅三年級篇三
外婆家門前有棵楊梅樹
陽春三月花朵盛開惹人愛
嬌小純潔嫩黃色
一簇簇來又群群
爭先恐后奪第一
鳥兒聞香來
休憩樹枝不舍飛
蜜蜂聞香來
撲哧翅膀開開心心忙采蜜
孩子們聞香來
環抱楊梅樹唱著歌兒來轉圈
五月時節梅滿枝
淺淺小刺挺肚子
個子小,核兒大
白里透紅漸成熟
紅嫩果肉鮮紅汁
黑黝黝時來讓人嘗
酸酸甜甜化入口
惹得淘氣鬼孩子爬上樹
惹得行人都停下了腳步
惹得拄拐杖的外婆笑呵呵
不要貪吃忘了牙
否則一不小心變成了老太太
最后楊梅做燒酒
香醇可口迷到你
舔一下來喝一杯
全家歡聚齊樂團團
楊梅楊梅三年級篇四
七月多了,漫山遍野的楊梅,紅彤彤的,吸引著你。
s今天,我和陳聽等人一起去高樓摘楊梅。
我們順著陡峭的的山路來到了爺爺的楊梅地,準備開始摘楊梅了。
我望著樹上一顆顆楊梅掉在上面,我和陳聽連忙拿起籃子就飛也似的跑到一棵楊梅樹下,開始摘了。先來看看爺爺,瞧!他的手法多么熟練啊!只見他把籃子掛在樹上,一只手極其準確的伸向一個新鮮的楊梅,另一只手接過摘下的楊梅,放進籃子里,猶如一個機器一樣,一伸一縮。有時還后退幾步,似乎在瞅準了位置,在伸手去摘。若是摘不到,爺爺甚至會爬上樹去摘。而我和陳聽他們呢?都是順手牽羊,順水推舟,見一個摘一個,而且不分青紅皂白,有時連爛的都摘了過來。
我們摘啊摘,越摘越帶勁,大約摘了一個多小時,才帶著“戰利品”回了家。
在回家的路上,我望著那滿滿幾籃的楊梅,別提有多高興了,因為這是付出辛勤勞動而得來的。
楊梅楊梅三年級篇五
;雨從大羅山的山頂下來,踩在滿山的葉子上,踩在家家戶戶的屋瓦上,遠近都是它密集的腳步聲。山上起霧了。那霧氣不是平日里的白,有隱約的紅,漫山遍野地飄。這是紅嵐。楊梅熟了才起紅嵐。
我到茶山已是六月末,這場盛宴已接近尾聲了。鄉人說,楊梅是從山腳開始紅,沿山勢而上,最后退到大羅山的洪巖。這像潮水。
雨后的陽光特別清亮,高高的洪巖尖像沉浸在一泓潭水里。光緒《永嘉縣志》載:大羅山其上曰霹靂尖,秀削千尋,氣雄負厚,俯視眾山,上睨霄漢。所指即洪巖尖,村民還叫它寨城尖。傳說唐末李王在山頂設寨。山上常有石頭滾落,村民就說是李王的胭脂馬跑過。李王是指唐宗室李集,曾隱居于茶山。村子里二百多戶人家就散居在洪巖尖的根部,與山樹、巖石共生著。村子的東面有一條山嶺通往龍灣瑤溪,西面的一條山嶺到茶山鎮上。這兩條山嶺是村民出山的通道,現在有了公路。
梅林中的石板路,像一匹剛出水的印花土布,濕漉漉地鋪展開來。良妹挑著楊梅簍在前邊走,我跟在她后面。一路上,落果簌簌。空氣中濃郁的果酒氣味,要把人熏醉了。
“前兩天下雨,今天太陽高溫一蒸,留在樹上的楊梅會發霉。”良妹的話音還沒落,人一貓腰就鉆進了左邊的楊梅樹叢里去了,我也趕緊跟著鉆進去。
良妹家的楊梅種在“蛙蟆垟”和“大貓頭”。這些山名,她說不清是什么意思。大羅山大大小小的山頭都有自己的象形名字,也不知最初出自哪個山民的口,就這么一代一代傳下來。良妹家有一百多棵楊梅樹,今年種了四十棵,其余都給村人李鐘其了,收成也歸他。“楊梅十二個月里都在生長,現在已有花芽。”良妹說著就摘了一簇枝葉指給我看,果真已有米粒大的花芽從葉腋下分娩出來了。
良妹挽了一只楊梅簍,扯了一把草葉放在竹簍的底部,然后抓住身邊楊梅樹的枝椏,一只腳踩上一個樹杈,另一只腳也跟著,敏捷地上了樹。這棵楊梅樹約有十五米高,濃密的枝葉間隱約看見一簇簇的果實。樹上的良妹雙腳順著枝椏走向打開,也成了樹的樣子。說良妹的手長了眼睛,不如說她的心長了眼睛,果實在哪兒她心里一清二楚,手伸過去就可以找到。
我本想著要上樹摘楊梅的,到了樹下,怯場了。這些覆生著青苔、虬枝凌空錯生開去的楊梅樹,我已感覺到它們對我排斥。這些樹認生的,它們只認護理自己的主人。想起楊梅季時有人摔傷的消息,心不由縮緊了,對樹上的良妹喊:“別爬那么高。”她回:“自己家的心里有數,不用擔心。”說著一個扭身,手穿過重重的枝葉,遞下幾個楊梅給我。“你吃吃看,這幾個‘風頭上的楊梅‘體份好。”就在這一瞬間,我舉起了鏡頭,良妹害羞了。良妹這一扭有著女人的嫵媚,也是藏在歲月靜深處的青春。良妹是瓜子臉,五官長得秀氣,個子小小的,穿一件黑色的緊身上衣,一條發白的牛仔褲,戴著一頂粉色的太陽帽,行動利索有活力。我能想象出她年輕時的俊俏模樣。
這幾個“風頭”上的楊梅,水潤飽滿,紅里透紫,晶瑩而多芒。果蒂處有一粒粉綠的肉珠,上面還長著一根細長窈窕的果柄。一果三色,鄉人昵稱它為“紅盤綠蒂”,這四個字就堪入畫。美果小巧,柔軟多汁,奇處是微酸,似掘開了一口泉眼,吊足了人的胃口。這初戀的滋味,良妹也有的吧。
良妹一腳一腳地往下挪。她的腳踩在樹杈處,或是離樹杈不遠處。身體隨著不斷調整,側身,反身,正面。楊梅簍也隨著她身體的變化從這個樹杈掛到那個樹杈。此時,我確信在良妹心里有張地圖。近了看,我才發現良妹的鞋子有水溢出。她說,鞋子是昨天摘楊梅時被雨淋濕的。我的心不禁抖了一下。
良妹提著滿滿一簍的楊梅站在地上,我的心也落了地。我把手機里的照片給她看。“難看死。”“真好看。”我們都笑了。良妹額頭和眼角的皺紋瞬間成為水渠,汗水從她耳后的發間流下來。“你拿去吃。”我不敢伸手。這些紅紫欲滴的楊梅是我看著良妹爬到高高的樹上一個個摘下來的。陽光從樹葉間漏下來,落在竹簍上,一個個楊梅清亮亮地紅著,像一個個好日子。
從楊梅樹的縫隙間望去,洪巖尖往上收攏,形成一個尖剁。峰頂煙云滾滾,仿佛是龍行雨之所。良妹說,明天還會下雨。
“哎喲!”良妹滑了一腳,差點滑到下面的灌木叢里去,幸好她反應快抓住了身邊的樹枝。站穩后的良妹爬上另一棵楊梅樹。一只鳥兒箭一樣地從樹梢飛過,它看到良妹了吧。良妹穩穩地站在樹上,腳底像生了吸盤。我從內心佩服良妹。她一邊摘楊梅,一邊跟我聊起家常。我知道了良妹的一些事。
良妹的娘家在嶺下村,有兩個哥哥、四個妹妹和兩個弟弟。她沒上過一天學,不識字。她只知道不上學就不認識秤花、布票、糧票,但她沒有辦法讓自己上學。二十三歲時嫁給洪巖村的陳日光。生大兒子的時候,家里的房子剛建到一層,下雨天,陪嫁過來的二十幾個“圓木家生”(生活器具)都搬出來接雨水。那滴答滴答的雨聲仿佛也在我的耳邊響起。
我見過良妹家的房子,一座五間二層樓,石墻石梁,覆蓋青瓦。歲月已經給這座石頭房子蒙上了包漿。洪巖村都是這樣的石頭屋。大羅山的巖石屬花崗巖,村人就地取材,鑿石筑屋。舊日的村人也以開采巖石打制石材增加收入,村中也多石匠。高山上種不了水稻,只能種點番薯,石頭和楊梅一樣都是大羅山的土產,可以換得口糧。
良妹的丈夫陳日光早年就在外跑石材生意。良妹曾帶著五歲的兒子隨丈夫去過上海,那是她去得最遠的地方。她記得住在上海“萬噸碼頭”邊的一個旅館里。娘倆無事就沿著馬路一直走,最后到了一個百貨商場。良妹看花了眼,兒子走開了也沒注意到,后來在商場頂樓找到了兒子。回去時又迷了路,良妹用手指代替嘴巴,好不容易找到了住宿的地方。后來,夫妻倆又到龍灣瑤溪承包工廠的食堂,周末回家種楊梅。良妹在龍灣打工八年,先后被汽車撞了兩次。2001年,肋骨被撞斷了兩根,去醫院做了治療后,回來一只手扶著腰,一只手炒菜,除了醫藥費、自行車修理費,也沒多要肇事對方一分錢。2002年,良妹半個腦袋被撞腫,也只賠回了損壞的手表、自行車和醫藥費。丈夫阿光說,身體沒什么事了就別多拿人家的錢。那時,夫妻倆賺的錢只夠培養大兒子上大學。小兒子高中畢業后,對良妹說,媽媽我去當兵吧。五年前,兩個兒子都在山下鎮上買了房子,夫妻倆拿出全部積蓄支持他們成家。
良妹的聲音從枝葉間傳下來,明亮而輕松,還帶著三十多年前見過大世面的興奮余絮。這個在高高的楊梅樹上摘楊梅的女人,仿佛不知命運給予她的苦辛,傳遞給我的是勤勞、善良、樂觀、堅韌。
樹上的楊梅啪嗒啪嗒地落下來,樹下已積了一層厚厚的落果。良妹說,這棵樹起碼已摘了一百多斤楊梅,要不是五月一場冰雹,今年楊梅收成還要好,都是靠天吃飯。我不由羨慕起在樹上吃楊梅的良妹來。良妹吃楊梅不吐楊梅核,這是梅鄉人的一絕。她說,你也摘去吃,以前好的楊梅自己都舍不得吃,這么辛苦,現在總要吃幾個好的。良妹終于說出“苦”這個字。
良妹的苦,是種楊梅的苦。第一是種植苦,楊梅樹嫁接時,愁風愁太陽,愁被牛羊擦傷折斷,讓人牽腸掛肚。第二是采摘苦,楊梅成熟,愁風愁太陽,愁晴又愁雨,晴四五天想下雨,下雨一兩天又想天晴。俗話說:夏至毒爛,楊梅當飯。這雨下長了,楊梅腐爛快,又賣不出去,只能自家當飯吃了。下雨也要上山摘楊梅,不摘就會掉下來。下雨摘楊梅最苦,戴斗笠穿蓑衣不方便,現在的雨衣也沒用,樹滑不說,手一伸,雨水流到袖子里,滴到眼睛里來,全身濕透,整天泡在雨水里。第三是賣楊梅苦,山高路遠,賣不完就要倒掉。
良妹的話,像一個個落果從枝葉間掉下來,落在我的心上。聽了這些“又愁又苦”的事,含在嘴里的楊梅核,也生出苦味來。
“良妹,今天你獨自一個人,阿光呢?”“昨日冷雨淋了,氣困住了,在家里睡。阿壽,你今天摘了幾簍呀?”已是一個模糊的回答,大概人已轉過一個山頭去了。這是良妹的一個堂兄,在下面的那座山摘楊梅,我看不見,樹上的良妹看得見。
良妹在樹上閑閑地說著,我在樹下靜靜地聽著,偶爾聽幾聲鳥鳴,也看螞蟻搬家,時間不覺已近中午。一個聲音隔空傳來——“良妹,吃飯了。”循聲望去,對岸村莊旁的一塊大巖石上一個人朝這邊喊,那是良妹的丈夫。山里的空氣薄如蟬翼,聲音無阻無礙傳得更遠。
良妹說,你到我家吃飯,以前是“楊梅白,請人客;楊梅紅,耳朵聾;楊梅烏紫,人嚇半死”。其實,不是茶山人不好客,而是實在太窮,如果請客人吃掉,這一家人的口糧就無處著落了。再說楊梅熟是青黃不接時節,實在沒有別的食物拿出來招待客人了,所以只好裝聾作啞。也是芒種時節,也沒有工夫招待客人,實在為難。現在不一樣,今年楊梅只賣了一萬多元,大部分是送親戚朋友了。一句俗語就是一幅生活圖景,人們的表情、面龐都清晰可睹。
良妹挑著四簍楊梅在前邊走,我還是跟在她的身后。良妹興沖沖的身影,有種莊稼從地里長出來的勁兒。下半年她的小兒子的媳婦要生第二個娃了,到時估計她忙得楊梅也顧不上了。良妹告訴我這個消息時,也是興沖沖的,像枝頭的楊梅被陽光打亮。
60歲的良妹,我應該叫她姐的。下山時,良妹姐邀請我明年再來她家吃楊梅。我拿起一個楊梅,放進嘴里,酸酸的,甜甜的,那雋永的味道,是一座山的豐饒。也是一枚古老的果實,藏起了酸和甜,沒有被時間抹去的傳奇。
相關熱詞搜索:;楊梅楊梅三年級篇六
我喜歡吃楊梅,雖然它有些酸,但是紅艷艷的,讓人看了很有食欲,所以我們喜歡它。
這個禮拜周末,我和妹妹到姑姑家摘楊梅。來到姑姑家,我們遠遠的就看見了在姑姑家對面山上那棵楊梅樹上掛滿了紅艷艷,像小燈籠一樣的楊梅,于是我和妹妹迫不及待的就拿好了工具去摘楊梅了。來到樹下,我摘了一顆熟透了的楊梅放在嘴上嘗了一下,頓時有一種甜甜的味道充滿了我的味蕾,感覺楊梅真好吃啊!妹妹吃了也連連稱贊姑姑家的楊梅。我們連忙動手摘楊梅了,我抓住粗大的樹干爬了上去,妹妹從樹下給我遞上來了一根長長的竹竿,我用竹竿小心的敲著樹干,讓熟透的楊梅在震動下自己落到地上,頓時下起了楊梅雨,在樹下的妹妹大叫著,原來是一顆顆楊梅掉下來砸到了她,嚇得她趕緊跑開了。不一會兒我們就搖下了好多楊梅,我想到還要給姑姑留點呢,于是,我就下來了,和妹妹一起將地上的楊梅撿到了袋子里。
回到家里,我們就趕緊將楊梅洗干凈,迫不及待的狼吞虎咽起來,我不會兒我們就吃了好多,漸漸的覺得楊梅開始吃的時候是甜的,慢慢的就變的有酸味了。
楊梅楊梅三年級篇七
我的家鄉,是個山青水秀之地。每到節日,這可是個熱鬧啊!不過,我家鄉就是有個和別處不同的風俗,那就是楊梅節啦!
我家鄉的楊梅,種出來的就是不一樣。我去過遼寧、河北,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后,對方就肅然起敬:“哦!你們那出好楊梅。”在市場上,我曾經看過賣楊梅的商標上都有這樣四個字:蕭山所前。這可不是吹的!
不過,我對有些人對我的說法還是不太滿意,好像我們家鄉就光有楊梅似的!但是,我家楊梅也的確好!楊梅干也是無與綸比的,我曾嘗過許多外地的楊梅干,味道完全不能和我家鄉曬出來的比!曾經滄海難為水啊!他鄉的楊梅,我實在瞧不上!
所前的楊梅就是夠酸、夠甜、夠大、夠紅!到楊梅節來臨之季,山上的楊梅就已經紅透了。摘個下來,一口咬下去,吱——那酸甜的汁水就流出來了!所前的楊梅顏色也非常鮮艷,如果你有機會在楊梅節時來我家鄉。那么,梅農們會把最好的楊梅拿來招待你,保證讓你難忘我們家鄉的楊梅!
楊梅節,我們那就連孩子都樂開了花!父母要準備去賣楊梅時,他們就挑幾個好的自己藏著吃。等父母要挑起扁擔去賣時,他們啊,早就把挑好的楊梅藏在自己的口袋里!還不是舔舔自己的手指頭,看他們呀!真是幾個又饞又機靈的小淘氣!孩子們在山上,一邊玩,一邊隨手摘幾個楊梅吃吃,看他們的樣兒,多自在啊!
周圍,是一棵棵閃爍著紅光的楊梅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