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百年孤獨讀后感百年孤獨讀后感篇一
《百年孤獨》全書近30萬字,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令人眼花繚亂。但閱畢全書,讀者可以領悟,作家是要通過布恩迪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秘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和整個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孔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捉弄的正確途徑。
這本書寫的是布恩迪亞一家七代人的荒唐、古怪、甚至有些倫亂的故事和馬孔多這個小鎮一百多年來從興建、發展、鼎盛乃至消亡的歷史。漫長的幾代人之中,有手藝靈巧的、有求知旺盛的、有聰明機靈的、有勇敢堅強的、有吃苦耐勞的、有光彩照人的……他們有堅毅的眼光,不輕易服輸的性格,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并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
作者馬爾克斯不愧是一個“魔幻現實主義”的人,以此書為代表,他用絢爛并無束的語言構建了魔幻的天地。
歲月雖逝,但水流影在,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傳奇,注定不會在世界上重現。
百年孤獨讀后感百年孤獨讀后感篇二
《百年孤獨》是我比較喜歡的外國小說之一,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和讀其它書都很明顯的不同,這可能就是本書的特點之一吧。這本書的不同之處就是全書幾乎沒有任何向上的積極氣息,有的只是孤獨和頹廢。
這部30萬字的《百年孤獨》,很好看,你會時而放聲大笑,時而眉頭緊鎖,當時重復率最高的表情是“瞪大的雙眼”因為據說本書是公認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馬爾克斯對于生活也許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他筆下的人物,不管是性格開朗還是封閉,是堅毅向上還是墮落腐化,不管他們的生活是積極向上還是紙醉金迷都給人一種深深的孤獨無奈感,他們都不可避免坦然淡定的走向死亡。他筆下的世界雖然經歷了上百年的發展卻還是愚昧落后沒有任何進步相反還逐漸走向沒落。
人與人之間并不是一旦遇到悲涼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來安慰,因為你體會不到他的孤獨,你那善意的勸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獨的'感傷,使他倍感孤獨,適宜的離開也是一種默默的關懷。也許他需要一首悲傷的樂曲,也許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無非就是將他的孤獨表達出來的藝術,而這期間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獨希望與安靜和黑暗為伍,但人卻要面向陽光,否在會在無限的孤獨里被黑洞吞噬。
百年孤獨讀后感百年孤獨讀后感篇三
這本書看完已經是今日的凌晨1點了,頗多感觸,本著不能熬夜的養生法則,按耐住情緒戴上眼罩自我催眠的睡覺了。
看完有一種悲涼與孤獨感席卷而來,人生海海,唯有孤獨為伴。上午聽到918事變防空警報,想到書中的故事,感慨只有和平的國家,沒有和平的年代。很慶幸在各國局勢緊張,戰亂不斷的時期,我還能悠閑地躺沙發上翻看這本書。很慶幸,還可以努力生活。
印象很深的是這本書里每個女主人公,都有著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勇氣。盡管世事變遷,繁榮消散,依舊要維持自身的體面。雖說多少有些迂腐,但不乏也是一種人生該有的態度。
深沉的道理用最淺顯的故事體系詮釋。合上書的那一刻,內心深處有個聲音:人生若似布恩迪亞家族的命運一般早已注定,也應像奧雷利亞諾一樣,滿懷好奇的去欣賞那塊未知的冰塊,對未來充滿期待。用赤子之心去探索,然后坦然接受與堅持。
共勉。
百年孤獨讀后感百年孤獨讀后感篇四
我是在一個下午讀完這本書的,仿若已經經歷了漫長的孤獨歲月,恍惚間仿佛已經穿越了一生的時光,經歷了那一場又一場的或痛苦或波折或感悟的“鬧劇”。
我不知道我是否讀懂了它,或者說我不知道我從中深深感觸到的那些所謂的情感,是否是作者真正想傳達的情感,也許我需要再重新回味細品它一遍,到那時候,肯定又會有另一番別樣的感觸了吧。
但就這第一次的`淺顯閱讀,我對“孤獨”的理解好像有些不同以往了……
也許,孤獨會教會我們好多東西,指引人們閱讀、思考、在不甚艱難的人生里獨自堅持,教會人們適應時間的漫長亦或者是短暫,把握每個人的命運。
《百年孤獨》中的孤獨能夠如此透徹心扉,在我看來,是因為它向我們娓娓道來了如何沉悶地活著。
但是,我并不覺得它是一個悲劇,我相信,雖然經歷過這數不盡的無論是種種情愛的糾纏折磨,還是夢想追尋的茫然,又或者是繁雜錯亂的現實,但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成員,都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東西,他們看透了這個世界,并且活下去,甚至死去。
他們遠離了故鄉,遠離了熟悉的一切,遠離了常規,選擇了一條別具一格的屬于自己的生存之路。他們在路途中探索生命,享受孤獨,經歷夢境一樣玄妙的人生……我相信,他們沒有一個人會后悔當初的選擇。
他們的孤獨,令我仰慕,令我欽佩。
百年孤獨讀后感百年孤獨讀后感篇五
上學期本著練習英語的目的艱難地讀了三章左右的英文,放寒假回來因為耐心有限又找了中文版來讀,這樣一本書,讀起來感覺沒有什么目的性,作者看似忙碌地在敘述這個家族的故事,再加上奇幻的,甚至有些奇異的想象,總是很有畫面感,腦中不停地閃過一幅幅插圖。在這樣的想象里,短短一百年似乎描繪了太多的東西,比如數次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帶給馬貢多的變化,帶給人們的變化。異常是讀到火車來到馬貢多,帶來的各種近現代工業禮貌的成果,莫名地使我想起了倫敦奧運會開幕式地表演,那種文字描述的忙亂和新興事物拔地而起的迅猛如出一轍。(奧運會開幕式煙囪拔地而起,舊時代的農夫被趕走那一段)
全書的資料真的很豐富,雖然我一向不喜歡一本小說帶有太多的東西,但《百年孤獨》給我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就像作者在說:“嘿,我也不想寫這么多,所以我們還是一筆帶過吧”,作者平靜地在講故事,卻已讓人浮想聯翩,這些東西不是作者強安上去的,而是故事本來就有的,異常是在這樣一個世界里的故事。
因為前面讀了兩次,這樣關于“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故事就很有印象,他能自我經過研究發現地球是圓的,他的冒險精神和專研精神讓人記憶深刻。在不明白整個故事的脈絡的時候,我以為他會被隔離在禮貌的邊緣,我就對旁的人講,這樣一個人若是在適當的環境里(和科技發展接軌的環境里),必定是科學研究之奇才。之后慢慢讀下去,百味陳雜,對他最好的評價就是他死的時候有人說的那句:“我來參加國王的葬禮!”,他的確是這個孤獨家族的國王。
說到孤獨,叔本華說:”人生的空虛不在于人的孤獨,而在于心的寂寞“,這個家族里的人似乎都是這樣,輾轉反側,都沒有一個人得到內心的充實(可能第四代里的蕾梅黛絲是個例外,那里我沒看懂)
讀這本書,我感覺不用帶著主觀的色彩去讀,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有發光的地方,但同樣又沒有人是完人,可憐、可悲、可敬、可嘆,可是你又沒有時間去感嘆,作者拖著你一路小跑,于是你看他們的故事,時光在字間穿梭,這樣一個人的形象會在你的心理不斷地完善起來,但同時你又看不清楚,看不真切。這也許是我閱歷不夠的原因吧,所以說:似懂非懂,還得交給時間來琢磨。
百年孤獨讀后感百年孤獨讀后感篇六
咬著酸奶勺,一邊慢慢地品味圖片書中所敘述的一個家族歷時百年的興衰起落。陽光穿透綠葉與紗窗,斑駁地灑在我的身上,仿佛也灑在了河岸邊晶瑩的巨大冰塊上,灑在了香蕉園里的枯枝敗葉上,灑在了那一卷卷等待破譯的羊皮紙上。
因為布恩迪亞家族中的所有成員似乎都不曾擺脫過孤寂,當看到“這孩子命中注定將要重新為這個家族奠定基礎,將要驅除這個家族固有的致命缺陷和孤獨性格,因為他是百年里誕生的所有的布恩迪亞當中唯一由于愛情而出生的嬰兒”一句時,我不禁由衷地感到高興——或許這個家族的希望之光出現了,卻沒有想到那只是回光返照。不久,由于近親結婚出生的嬰兒被大批螞蟻吃掉,結尾寫道:“羊皮紙上所載一切自永遠至永遠不會再重復,因為注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陸上出現”。我沉默了,為結尾的回腸蕩氣所深深震撼,也為一個始終浸沒在孤獨中的家族的沒落而傷感。
雖然沒有完全看懂,但我還是開始思考:為什么一個巨大的家族會在百年之內迅速地衰落?是因為香蕉公司的入駐使得馬孔多不復當年的淳樸,圖片也是因為那流淌在幾乎每個家族成員靜脈里的孤獨。
《百年孤獨》讓我喜歡上了魔幻現實主義,也喜歡上了加西亞的文風。幾天前,我在網上訂了《百年孤獨》的序篇《枯枝敗葉》以及《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滿心期待著新書。而就在書送到的那一天——這個星期五,4月18日的凌晨,加西亞在他墨西哥的家中與世長辭。這消息來得如此之突然,以至于我幾乎無法相信。
加西亞馬爾克斯走了,但他的身后卻沒有也不會遺下百年的孤獨。因為,加勒比的鴿子會飛越哥倫比亞的上空并抵達她想去的任何地方;安第斯山的雄鷹也會振翅翱翔在這片蒼茫的大地上!
百年孤獨讀后感百年孤獨讀后感篇七
在與世隔絕的馬孔多里,濃縮著一個世界,濃縮著世界上的各類人,也濃縮著世上所有的孤獨。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中所有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更像是空虛的靈魂。當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從書中的人物身上讀到了我們在一生中可能遇到的所有孤獨。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是個屢敗屢戰的、不屈不撓的科學家,他有無窮的想象力和毅力。他是所有科學先驅的反映,狂熱而冷漠,魯莽而冷靜,探索的欲望和放棄的念頭,各種矛盾的性格一個接一個地反映在他身上。
他試著用磁鐵挖金子,他試著用望遠鏡當武器,他試著把水銀熔煉成金子。他的努力沒有得到人們的理解,甚至他每天和他住在一起的妻子烏爾蘇也反對他的努力。
但當他揭露了生活中的所有秘密,他被當作瘋子,綁在一棵栗樹的樹干上,很快就被遺忘了。
昔日的煉金夢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里已成虛無,他只能忍受著生與死之間橫亙的痛苦——無盡的孤獨。馬爾克斯似乎用這句話來表達對所有拓荒者的深切同情。
烏爾蘇是個勤奮的工人。在這個偶爾混亂的家里,她是家里經濟和精神上的支柱。她從來沒有享受過唱歌的樂趣,也沒有享受過玩耍的樂趣,她的勞動把她緊湊而孤獨的生活像拼圖游戲一樣拼在了一起。
她無處不在。她的身影出現在家具迷幻的反光里,出現在樸素的世界里,出現在糖果小作坊的喧鬧聲里。她是空靈的,就像一個亡靈來到地球上,通過勞動來贖罪。最后,隨著她的死亡,她的名字掉進了記憶的深淵。
作者寫出她冗長的一生,同時也是對哥倫比亞所有孤獨的勞動著的贊歌。
至于最孤獨的先驅者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他一生發動了大大小小的三十二次起義,結果卻毀了他為恢復往日生活而創造的戰爭果實。
他逃脫了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埋伏和一次處決,被任命為革命軍隊的總司令,卻只換來在馬孔多一條以他名字命名的街道。他的生活像颶風一樣強大,像靜水一樣孤獨。就像那些在哥倫比亞為自由而戰的人一樣,無論他們生前做了多少事,大多數人死后都會忘記。
百年孤獨讀后感百年孤獨讀后感篇八
加西亞《百年孤獨》。哥倫比亞人馬爾克斯是唯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南美籍作家。
我想說實話,這本書看的時候好像對我的吸引力不是很大,以至于中間沒看什么好的。如果非要給自己一個安慰的話,我已經在這幾天的安靜氛圍中陶冶了。看來你得好好想想。除了啟發和思考,閱讀還有一種無形的影響。
夜里,我猛然驚醒,書中人物的精神世界以一種無形的形式在我腦海里來回回蕩。荷西?alcattiau?布恩迪亞天馬行空的思想終于死在了栗子樹下。烏蘇拉仍然隱藏他的失明,以顯示他晚年的活力。奧利里阿諾?巴比倫用羊皮紙破譯了家族命運密碼。“家里第一個人被困在樹上,最后一個被螞蟻吃掉了。”奧利里阿諾?布恩迪亞上校做了小金魚,雷美黛絲起飛了,最后一只幼豬尾被螞蟻吃掉了,荒涼的布恩迪亞家族徹底消失在世界上。當時通過對這些情況的歸納,我們對孤獨有了這樣的認識。孤獨似乎源于人們不能和別人說的秘密和羞于和別人說的秘密。但是這兩種狀態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你的行為,從而形成了一個難以溝通或者不屑與外界溝通的巨大落差。
布恩迪亞家族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孤獨。他們被內心折磨,獨自享受那種孤獨。孤獨是什么,可能是我心里最深的秘密。孤獨是這個世界上永遠無法根除的東西。它就像是靈魂中的黑洞,連它自己都很難看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孤獨,有那么一瞬間你不想把自己的痛苦告訴任何人,而是在折磨中忍受孤獨,你喜歡躲在無人的角落里,默默享受這份孤獨。
人一旦遇到傷心的心境就不需要有人出來安慰了,因為你感受不到他的孤獨,但是你的善意勸說刺痛了他的孤獨,讓他感到孤獨。適當的離開也是一種默默的關心。也許他需要一首悲傷的曲子,也許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只是表達孤獨的藝術,只有他自己懂。
孤獨希望與沉默和黑暗聯系在一起,但人要面對陽光,是否會在無限的孤獨中被黑洞吞噬。
百年孤獨讀后感百年孤獨讀后感篇九
對科學的誠愛,對情人的瘋愛,對生活的濁愛,對家族的任愛,幾代人,一直努力著,追尋著那個時代的自己,為想要的東西,或生或死,到最后,一切卻又回歸到原始的起點。
請及時的享受當下生活的點點滴滴,因為生活一直在繼續,只是走著走著,有些人回到了原點,有些人走到的峰頂,有些人還繼續走在前往或者回去的路,那又怎樣,不論發生什么,路還在我們的前方,請繼續走下去。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云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巨著之一。
故事也很簡單,但是幾代人加起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情感很簡單,但是幾代人加起來就不是簡單的情感。
閱讀之后,生命到底是什么?信仰又是什么?沒有人會告訴我們答案,我也不能給自己一個確切的答案,活著,好好的活著也許就夠了!
百年孤獨讀后感百年孤獨讀后感篇十
百年孤獨是我讀過的第一本世界名著,當時我讀初一,正是喜歡孤獨寂寞用詞的小女生,為了這個名字,我從圖書館借了來,可是第一句:多年以后,面對行刑隊的槍口中,奧爾良上校想起了多年前他第一次看到冰的情景(大意如此),一下讓我蒙了,我把它放到一邊,不愿再看,直到一個月后,圖書館催我還書了,硬著頭皮拿起了書,看了兩頁。
從看到第三頁后,我的手再也離不開這本書,我把所有的業余時間都奉獻給這本書,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反復看了三遍,從來沒有一本書給我這樣的經歷:我把生命交給一本書了!那一個月,我無法跟人交流,無法大聲說笑,滿腦子都是奧爾良家族每一個人的身影,每一個都那么鮮活,每一個都那么特立獨行,但所有的人都那么孤獨于世!
每一次合上書,我都懷疑自己是否有勇氣再翻開它,因為那種孤獨從每一個字里透出來,壓得我喘不過氣,但每一次打開它,我又不愿意合上它,仿佛只有這本書才是我的世界,才是我活下去的理由。
可能我講了這么多,還算不上談讀后感,差不多快一年了,當年看完此書的感受到今天還清晰如昨,每一個人問我看它的感受,我只有兩個字:我怕。是的,我怕,我怕那種孤獨,我怕自己愛上它而無法自拔,馬爾克斯是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它的文字是被上了魔咒的,記得當時,我一邊看書,一邊胸中涌上巨大的悲哀,而眼睛干澀,一滴淚也出不來,但那悲哀比流淚更甚!
書里的每一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法來表達來宣泄自己的孤獨,表面上他們是漠不關心的,實際上內心深處,他們渴望被人愛,被人認可,被人同化,可惜這是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夢!今天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不也在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讓自己逃避孤獨,但實則上卻陷進了更深的孤獨嗎?我們的愛,我們最溫柔的部分,都被各種物質上東西遮得嚴嚴實實,再也出不來了!
看完書后,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才將自己調整過來,然后,我馬上去書店買了一本精裝本放在家珍藏,作為自己對平生最難以言表的一本書的紀念,但從買的那一天起,直到今日,我沒有再動過它一下,只是將它好好地放在書柜的最高層,那是我無法觸摸,沒有勇氣再看的禁區啊。
算不上讀后感,只是你的提問讓我又回到了過去歲月,籍方寸之地聊抒情懷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