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也需要注重語氣的把握,使得文章呈現出客觀、中立的態度。其次,編輯需要在修改過程中保持客觀和中立的態度,不偏不倚地對待每一個字句。如何使編輯的成果得到更好的呈現?以下是一些建議和方法,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優秀處暑飲食養生食譜范文(13篇)篇一
我國南方的人在大暑前后喜歡吃一些涼拌的素材,大多數制作比較簡單,而且比較便宜。例如芽菜涼拌油豆腐、涼拌豆角等。這些食物口感清涼,可以增加食欲。
還有將海帶、青椒、紅椒用醬油、醋、姜末等調味的涼拌三絲,更是夏令佐酒的佳品,盛宴上的涼拌三絲里還能見到魚、冬筍與燒鴨的身影。
吃仙草。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
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將其莖葉曬干后,可以做成燒仙草,廣東一帶叫涼粉,是一種消暑的甜品。
吃荔枝、羊肉和米糟。
在福建莆田的人喜歡在大暑的時候吃荔枝、羊肉和米糟,還有人說大暑時吃荔枝,營養價值跟人參一樣高。
米糟是將米飯拌和白米曲讓它發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劃成一塊塊,加些紅糖煮食,據說可以“大補元氣”。在大暑到來那天,親友之間,常以荔枝、羊肉互贈。
喝老冬瓜鮮荷葉湯。
在廣東尤其在珠三角一帶每逢大暑當日或暑熱天氣,幾乎家家戶戶都煲消暑湯。老冬瓜鮮荷葉解暑湯是廣東民間傳統的消暑飲食湯品。它主要是由老冬瓜、新鮮荷葉和赤小豆組成。
到大家!
優秀處暑飲食養生食譜范文(13篇)篇二
少辛的意思就是少吃辛辣的食物,這是為了減少肺氣的耗散。吃過于辛辣的食物會導致人體發汗,這是因為味辛的東西都有發散的作用,能調動人體肺部的陽氣通過汗液從體內發泄出來,隨后身體便涼了,陽氣發散了自然身體也就涼了。所以說,處暑之后少吃辣椒、花椒、生姜等辛熱食物,更不宜吃燒烤食物,以免加重秋燥的癥狀。
1、少吃:豬肉、泡餅、蔥、姜、蒜、韭、椒。
這個節氣已經不是瓜類水果的應季時節了,所以盡量少吃,以免傷及脾胃,加重濕氣。另外延續上一個節氣的月忌,還是要少吃豬肉、泡餅等耗傷神氣的食物。不可逆肺氣的肅清之性,因此少吃蔥、姜、蒜、韭、椒等辛熱食物。
2、忌吃:咖喱、火鍋、麻辣燙、膨化食品、生蜜、豬肺。
油炸、酒、燒烤生濕化熱,咖喱、火鍋、麻辣燙、膨化食品這些調料放的多的傷肺陰生燥火,最好都不要吃,否則調動人體肺部的陽氣從體內發泄出來,令體質偏寒。勿食生蜜,令人暴下霍亂。勿食豬肺,勿多食新姜。
從養生的角度來看,處暑節氣適宜進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干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但這些食物一次進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
另外,隨著氣侯漸漸干燥,身體里肺經當值,這時可多吃滋陰潤燥食物,防止燥邪損傷。如梨、冰糖、銀耳、沙參、鴨子等養陰生津的食物,或黃芪、黨參、烏賊、甲魚等能益氣保健的食物。當然,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潤燥、消熱通便的功效,能補充人體的津液。應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加重秋燥的癥狀。
1、百合脯。
配料:生百合60克,蜂蜜2湯勺。
做法:將百合清水洗凈放入碗內,澆上蜂蜜,放入蒸鍋內蒸30分鐘出鍋,或烘干或風干即可。分七次睡前服用。
功效:清心安神。適于睡眠不寧,驚悸易醒者。
2、芝麻菠菜。
配料:鮮菠菜500克,熟芝麻15克,鹽、香油、味精各適量。
做法:菠菜去根洗凈,在開水鍋中滾燙一下,撈出浸入涼水中,涼后撈出淋干水分,切成段,放入盤內,分別加入鹽、味精、香油,攪拌均勻,再將芝麻撒在菠菜上即可。
功效:補肝益腎,開胸潤燥。
3、青椒拌豆腐。
配料:豆腐1塊,青椒3個,香菜10克,香油、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豆腐用開水燙透,撈出晾涼,切成1厘米見方小丁。青椒用開水焯一下,切碎,香菜切末。將豆腐、青椒、香菜及香油、鹽、味精等攪拌均勻,盛入盤內即可。
功效:益氣寬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對胃口不開,食欲不振者尤其適合。
優秀處暑飲食養生食譜范文(13篇)篇三
白扁豆30克,淮山藥40克,干姜3克(或生姜15克),鯉魚1條(約500克)。先將鯉魚剖腹,去鱗、鰓及內臟、洗凈,加水適量,與前三味藥同煮1小時,加入精鹽、紹酒適量調味即成。有健脾胃祛潮濕的功效。
太子參大棗陳皮茶。
太子參15克,大棗5枚,陳皮3克。將太子參、大棗洗凈,連同陳皮共同放入砂鍋內,加適量水,煎湯,去渣取汁,代茶飲。有理氣和胃的功效。
豬肚白術湯。
豬肚1具,白術60克,煨姜45克,胡椒15克,精鹽適量。將豬肚洗凈,去油脂,放入沸水中焯后去水,晾干水后備用。將白術、煨姜、胡椒放入豬肚內,縫合豬肚,豬肚外以針刺小孔,放入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煮2小時,放入精鹽調味。撈出豬肚,切塊,喝湯吃豬肚。有溫中散寒,補脾益氣的功效,尤其適用于脾胃虛寒的人。
菊花粥。
菊花15克,粳米100克。菊花洗凈,粳米淘洗干凈。菊花、粳米放鍋中,加適量清水,加蓋,旺火煮沸,文火熬至成粥即可。該粥散風熱、清肝火、降血壓。適用于頭暈、頭痛、目赤、疔瘡腫毒、原發性高血壓等。
梅花粥。
取白梅花5克,粳米80克,先將粳米煮成粥,再加入白梅花,煮沸兩三分鐘即可,每餐吃一碗,可連續吃三五天。梅花性平,能舒肝理氣,激發食欲。食欲減退者食用效果頗佳,健康者食用則精力倍增。
桑葚粥。
桑葚30克(鮮桑葚用60克),糯米60克,冰糖適量。將桑葚洗干凈,與糯米同煮,待煮熟后加入冰糖。該粥可以滋補肝陰、養血明目。適用于肝腎虧虛引起的頭暈眼花、失眠多夢、耳鳴腰酸、須發早白等。
優秀處暑飲食養生食譜范文(13篇)篇四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的第11個節氣,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春夏養陽”。所以人們在工作勞動之時,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護人體的陽氣。
“熱在三伏”,此時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
天氣熱的時候要喝粥,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的防暑,但是不要食用過量,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嚴重的會造成腹瀉。
民間還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說法。暑過后,氣溫高、濕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經過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經太陽一曬,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在上面坐久了,能誘發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長時間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優秀處暑飲食養生食譜范文(13篇)篇五
推薦理由:中醫認為,面色的健康與脾緊密相關,如青春痘多因脾濕熱盛所致;黃褐斑多因肝郁脾虛所致;面黃無光澤是脾虛氣血不能上行的表現。因此,夏季養顏當以調理脾胃食療為佳。燕窩中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可以健脾開胃,有效保護消化系統,是愛美女性、腸胃虛弱的老年人及兒童夏季進補的不二之選。
食用方法:取燕窩3g,西洋參3g,粳米100g,冰糖適量,共煮至粥狀即可食用,每周服用2至3次,連續三個月效果更佳。
健康點評:此粥可以健脾益胃,抵抗疲勞,滋陰降火,長期服用效果更佳。
2、薏米綠豆粥。
推薦理由:《神農本草經》將薏米列為上品,說它可以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綠豆具有消暑益氣、清熱解毒、潤喉止渴的功效,加入砂糖可以和中益肺、舒緩肝氣、滋陰止咳,此粥是夏季很好的一款健脾和胃之粥。
食用方法:薏米30g,粳米10g,綠豆30g,砂糖適量,煮至約30分鐘成粥即可,此方共用,有助于各種單品的功效最大限度的發揮。
健康點評:此粥可以健脾化濕,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夏季適時服用會有很好的保健功效。
優秀處暑飲食養生食譜范文(13篇)篇六
處暑就是“出暑”,里面的出意味著炎熱即將離開,涼意逐漸襲來,總體意思是炎熱離開的意思。處暑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150°。此期間的氣候特點是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降水少,空氣濕度低。
1.處暑的寓意和象征:
處暑的寓意和象征時炎熱即將過去,尤其是中國黃河以北地區氣溫會逐漸下降,除華南地區和西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雨季即將結束,降水逐漸減少,水稻成熟收割。
2.處暑的氣候特點:
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降水少,空氣濕度低。
優秀處暑飲食養生食譜范文(13篇)篇七
材料:燕窩10克、冰糖15克。
做法:先用溫水浸泡燕窩,待燕窩泡軟后,可用鑷子清理其中的細小燕毛等雜物,將泡好的燕窩瀝干水,加入適量的清水,倒入燉盅,加入冰糖,隔水小火燉1小時即可。
功效:燕窩具有養陰潤燥、益氣補中的功效,冰糖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止咳的功效。燕窩燉冰糖不僅能養陰潤燥,還有養顏潤膚的作用。中國吃網提醒,若不喜歡吃甜食,市民還可用瘦肉湯、雞湯等燉燕窩,也具有同樣的功效。
2。韭菜粥。
做法:鮮韭菜60克,粳米100克。將新鮮韭菜洗凈切細(或將韭菜子研為細末)。先用粳米煮粥,待粥沸后,加入韭菜或韭菜子細末、精鹽,同煮成稀粥。
功效:本菜譜有補腎壯陽,固精止遺,促脾暖胃的功效。適用于虛寒久痢以及陽痿、早泄、遺精、白濁者。中國吃網餐飲網提醒,韭菜宜采用新鮮的煮粥,現煮現吃,隔日粥不要吃。陰虛內熱、身有瘡瘍以及患有眼疾者忌食。炎熱夏季不宜食用。
3.豬肺橄欖湯。
材料:豬肺250克、橄欖10個、無花果20克、石斛10克。
做法:豬肺沖洗干凈,切片,其他材料洗凈,加入適量清水燉1個小時即可。
功效:根據中醫以臟補臟之理,豬肺被認為有潤肺、補肺虛、止咳嗽的功效;橄欖具有清肺利咽、生津止渴的功效;石斛有生津益胃,清熱養陰的作用;無花果具有潤肺止咳、清熱潤腸的功效。此湯甘甜清香,具有養陰、潤肺、化痰、止咳的作用,適合肺虛咳嗽的患者飲用。
4.枸杞瘦肉湯。
做法:鮮枸杞葉30克,豬瘦肉150克,油、精鹽、味精適量。鮮枸杞葉洗凈,豬瘦肉洗凈后切片。炒鍋燒熱,放入油,加入豬瘦肉片,翻炒片刻,加適量水,放入鮮枸杞葉,大火煮熟,加精鹽、味精調味即成。
功效:有健脾養肝補腎的功效。
5.鮑魚龍眼麥冬湯。
材料:鮮鮑魚250克、龍眼肉30克、麥冬30克、甘蔗250克。
做法:先把鮑魚洗凈,放入龍眼肉、麥冬、切片甘蔗,加入瘦肉湯、適量食鹽、隔水小火燉1小時即可。
功效:鮑魚能滋陰益腎、平肝潛陽、鎮靜安神;麥冬養陰潤肺;龍眼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甘蔗生津潤澡、清熱利尿。此湯對于五臟體虛、勞熱咳嗽、心煩失眠、頭暈目眩者均宜。
6.銀耳百合香蕉羹。
做法:將干銀耳20克浸泡,摘去蒂梗,洗凈,蒸30分鐘;鮮百合100克去蒂洗凈,香蕉2根去皮切片;將以上食材同放燉盅內,加枸杞、冰糖、水適量蒸30分鐘即可。
點評:銀耳百合香蕉羹富含蛋白質、糖類、鉀、磷、鈣、維生素。搭配補腎調色的枸杞,具有養陰潤肺、美容生津的作用。
特別提醒:專家強調說,這道菜對患有支氣管炎、肺炎、肺氣腫、肺結核等呼吸系統疾病的老年患者很有幫助,但當有黏痰且痰不易咳出時,不要食用銀耳。
7.山藥薏米粥。
做法:將山藥,薏米,蓮肉,大棗(干)與小米共煮粥,粥熟后,加白糖少許。
點評:春季雨水豐沛,人體內濕氣加重,薏米有利于人體內濕氣排出,促進體內血液和水分的新陳代謝,并可幫助排便。山藥和薏米都有美白的功效,愛美的女士們不妨經常食用。
8.山藥扁豆鯉魚湯。
做法:白扁豆30克,淮山藥40克,干姜3克(或生姜15克),鯉魚1條(約500克)。先將鯉魚剖腹,去鱗、鰓及內臟、洗凈,加水適量,與前三味藥同煮1小時,加入精鹽、紹酒適量調味即成。
功效:有健脾胃祛潮濕的功效。
9.姜蔥鯇魚。
原料:黑鯇魚(草魚)l條(約1000克),黃酒、鹽、味精、姜絲、蔥絲、蒜末適量。
做法:把收拾干凈的魚身兩側用刀劃口。將魚上屜蒸到八成熟時,調加黃酒、鹽、味精適量,再繼續蒸熟。上桌前,魚上撒姜絲、蔥絲、蒜未適量,再淋上燒到起煙的滾熱香油,即可。
功效:在春季感冒流行之時,佐餐食用本品,有預防作用。此道菜肴有益氣滋腎,強壯補益的功效。姜、蔥、蒜、黃酒發散解表,益氣通陽,解毒辟疫。
10.茯苓粥。
做法:茯苓15克,粳米200克,冰糖適量。將茯苓、粳米洗凈,一同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煮開后改小火煮至粥熟米爛,調入冰糖略煮即成。
功效:有健脾利濕的功效。
優秀處暑飲食養生食譜范文(13篇)篇八
-->
配抖:蘋果1個,梨1個,菠蘿半個。楊梅10粒,荸薺l0粒,檸檬1個,白糖適量。
做法:蘋果、鴨梨、菠蘿洗凈去皮,分別用圓珠勺挖成圓珠,荸薺洗凈去皮,楊梅洗凈待用。將白糖加入50毫升清水中,置于鍋內燒熱溶解。冷卻后加入檸檬汁,把五種水果擺成喜歡的圖案,食用時將糖汁倒入水果之上,即可。
功效:生津止渴,和胃消食。
姜爆鴨。
配料:鴨半片,姜,青椒,蔥蒜,豆豉,辣椒醬,甜面醬。
功效:滋陰,補虛,養胃,利水。
食用;適宜糖尿病患者食用;適宜肝硬化腹水者食用;適宜肺結核患者食用;適宜慢性腎炎浮腫者食用。
糖醋小排骨。
配料:小排骨、淀粉、青紅椒、姜、雞蛋。
做法:打散的雞蛋液加入適量鹽,雞精,和一點米酒拌勻,再加入排骨中拌勻,腌10分鐘入味。把腌好的排骨均勻沾上淀粉,并用手捏緊防止脫落。小火慢炸排骨至表面金黃,全熟時撈出。
另起鍋,放少量油,放入姜片,青紅椒略炒。把已經炸熟的排骨回鍋快速翻炒一下,炒勻即可關火。
功效:豬排骨具有滋陰潤燥、益精補血的功效;適宜于氣血不足,陰虛納差者。
優秀處暑飲食養生食譜范文(13篇)篇九
-->
1、注意秋寒。白露過后,天氣會逐漸轉涼,此時穿著可別太涼爽了,否則容易著涼。
2、慎吃寒涼水果。立秋后各種西瓜、香瓜就別大吃特吃了,否則會加重體內寒氣。
3、別濫補。立秋是貼秋膘,進補的大好日子。但不可以濫補,食補還是得以滋陰潤燥為主,可以吃點魚肉、薏仁、菠菜、銀耳、燕窩等食物。
4、運動別過度。適當的鍛煉可以增強機體適應寒冷氣候的能力,但別過度,當身體微微發熱,沒有出汗就可以停止鍛煉了。出汗后要及時擦干。
5、小心肥胖癥。立秋可適當的補充營養,但不能暴飲暴食,別吃太多油膩煎炸食物,否則可能會導致體重增加。
優秀處暑飲食養生食譜范文(13篇)篇十
處暑節氣前后的民俗大多都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者是“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開始,就有開鬼門的儀式,一直要到月底關鬼門才結束。據說普度活動由開鬼門開始,然后豎燈篙,放河燈招致孤魂;而主體則在搭建普度壇,架設孤棚,穿插搶孤等行事,后以關鬼門結束。
2、吃龍眼配稀飯。
老福州的生活習俗是,在處暑的時候要吃龍眼配稀飯,因為夏天的時候天氣比較熱,人體消耗了很多的熱量,吃龍眼能補充熱量。龍眼偏溫性,有益心脾,補氣血,有滋補養氣的作用。老一輩的吃法就是剝一碗龍眼,混著稀飯一起吃。
除此之外,老福州在處暑吃的另一種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實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簡單,將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湯,加點糖,味道清甜,既可補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膩。
3、煎藥茶。
此習俗自唐代以來已盛行。每當處暑期間,家家戶戶有煎涼茶的習慣,先去藥店配制藥方,然后在家煎茶備飲,意謂入秋要吃點“苦”,在清熱、去火、消食、除肺熱等方面頗有好處。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市區街頭專門有賣酸梅湯的茶攤,故有“處暑酸梅湯,火氣全退光”的諺語。制作酸梅湯很簡單,在夜間用開水沖泡曬干的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涼后,裝進木制有蓋的冰桶中,使其溫度降低。喝起來酸中帶甜,甜中微咸,口感甚佳。
4、拜土地爺。
處暑節氣正值農作物收成時刻,農家紛紛舉行各種儀式來拜謝土地爺。有的殺牲口到土地廟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還有的這一天從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腳,恐把到手的豐收洗掉。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后,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處暑節氣的氣候特點。
秋高氣爽。
處暑過后,每當冷空氣影響我國時,若空氣干燥,往往帶來刮風天氣,若大氣中有暖濕氣流輸送,往往形成一場像樣的秋雨。每每風雨過后,特別是下雨過后,人們會感到較明顯的降溫。
故有:“一場秋雨(風)一場寒”之說。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區,還有可能出現較大的降水過程。氣溫下降明顯,晝夜溫差加大,雨后艷陽當空,人們往往對夏秋之交的冷熱變化不很適應,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呼吸道、腸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說。
氣溫下降。
8月底到9月初的處暑節氣,單單用氣溫開始走低來描述是不夠的。氣溫走低僅是其中的一個現象。產生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首先應是太陽的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二是副熱帶高壓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壓開始躍躍欲試,出拳出腳,小露鋒芒。
南方“秋老虎”
夏季稱雄的副熱帶高壓,雖說大步南撤,但絕不肯輕易讓出主導權、輕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區,感受一絲秋涼的人們,往往在處暑尾聲,再次感受高溫天氣,這就是名副其實的“秋老虎”。對于走出三伏,并且遭遇嚴重伏旱的地區,如果繼續受副熱帶高壓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連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需要說的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往往在秋老虎天氣結束后,才會迎來秋高氣爽的小陽春,不過要到10月以后了。
優秀處暑飲食養生食譜范文(13篇)篇十一
應注意防暑降溫,飲食上要增加營養,多食清淡解暑的食物,如面條、薏米、粳米、綠豆、綠豆芽、苦瓜、冬瓜、番茄、黃瓜、絲瓜、蠶豆、芹菜、豬肉、豬心、鴨肉、鴿子、雞、鱔魚、鯽魚、梅、蓮子、西瓜、桃、杏、木瓜、龍眼、椰子牛奶、金銀花、菊花、綠茶等。
1.2、飲食調養宜忌。
飲食偏會造成營養不良。偏食辛溫燥熱,可使胃腸積熱,出現口渴,腹滿脹痛,便秘。偏食咸味,可使血脈凝滯,面色無華。多食苦味,會使皮膚干燥而毫毛脫落。多食辛味,會使筋脈拘急而爪甲枯槁。多食酸味,會使皮肉堅厚皺縮,口唇干薄。多食甘味的食物,則骨骼疼痛頭發易脫落。多食生冷寒涼,會發生腹痛泄瀉,損傷脾胃陽氣。
2.1、注意飲食衛生。
小暑時節的多雨、高溫,更使得本來就在夏季屬于高發癥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發頻發。所以,這一時節的飲食,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
2.2、外出時做好防暑工作。
中暑是夏季的常見病,小暑時節的天氣特點更是容易發生中暑。所以大家外出時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帶好遮陽傘、遮陽帽等工具,多喝水,并盡量避開午后太陽熱辣時外出。
3、小暑節氣的由來。
小暑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交小暑節氣。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古人同樣將小暑劃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意思是說,初入小暑,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意,風都帶著熱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
優秀處暑飲食養生食譜范文(13篇)篇十二
3、茄子去皮,一刀不斷一刀斷的方法切成小茄盒。
4、將肉餡均勻填塞茄盒中。
5、雞蛋打勻,加入生粉調成蛋糊。
6、油燒至溫熱,將茄盒均勻裹蛋糊下鍋炸金黃,撈出瀝油7喜歡蘸醬的進行下一步,準備姜末、蒜末,剁椒少許,料汁:糖(25g)、醋(20g)、生抽(25g)用水淀粉調開,鍋內入少許油,將剁椒、蒜末、姜末充分煸香,再調入料汁調成芡汁澆在茄盒上即可。
優秀處暑飲食養生食譜范文(13篇)篇十三
祭祖: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
吃龍眼配稀飯:龍眼偏溫性,有益心脾,補氣血的作用。因為夏天的時候天氣比較熱,人體消耗了很多的熱量,吃龍眼能補充熱量,所以會有在處暑的時候要吃龍眼配稀飯的習俗。
煎藥茶:每當處暑期間,家家戶戶有煎涼茶的習慣,意謂入秋要吃點“苦”,在清熱、去火、消食、除肺熱等方面頗有好處。此習俗自唐代以來就已盛行。
出游迎秋:處暑之后,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游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
吃鴨子: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習俗,其因是老鴨味甘性涼。
放河燈:是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
開漁節:處暑以后是漁業收獲的時節,因為,這時海域水溫依然偏高,魚群還是會停留在海域周圍,魚蝦貝類也發育成熟。因此,每年處暑期間,在浙江省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歡送漁民開船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