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涵蓋了各種題材和文體,適合不同層次、不同階段的讀者。范文范本是在寫作上的靈感和啟發,使之更具獨特性和思想深度。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對大家的寫作提供一些幫助。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總結(熱門15篇)篇一
(注意每個內容與時代背景相結合記憶)。
1書法藝術。
1、漢字起源和演變:
商甲骨文(最早成熟文字)—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統一小篆—漢隸書—三國楷書(鐘繇)。
2、書法藝術發展。
1、秦漢小篆、隸書。
2、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書法藝術:王羲之《蘭亭序》。
3、隋唐達到新高峰:張旭、懷素狂草;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楷書;書法理論。
4、兩宋: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態。
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強調個性:祝枝山、文徵明。
2繪畫藝術。
1、起源:新石器時代壁畫,地面畫,陶器裝飾。
2、戰國:帛畫(《人物龍鳳圖》)。
3、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提出以形寫神。
4、唐代:吳道子《送子天王圖》:創造法度,雍容華貴。
5、宋代:山水畫興起:注重意境。
民間風情畫: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6、明清:八大山人:風格奇特;木刻版畫、年畫等。
7、民間繪畫興起原因:商業興盛、城市發展、文化普及。
8、中國古代繪畫的基本特點:一方面盛行注重寫實的宮廷和民間繪畫;另一方面出現了非功利、主寫意的文人畫;不求形似,注重個人主觀性情的抒發,表現手法靈活、自由。
3文學。
(一)詩歌。
1、《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風雅頌;四言為主(現實主義)。
楚辭:戰國屈原新體詩歌《離騷》(浪漫主義)。
3、漢賦:司馬相如(鋪成排比,文采華麗)。
4、唐詩: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詞:蘇軾、李清照、辛棄疾。
(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視,常用散曲抒發愁悶情懷。關漢卿《竇娥冤》。
(四)小說。
1、唐代:傳奇《柳毅傳》、《南柯太守傳》。
2、宋代:話本。
3、明清時期興盛原因:商品經濟的發達和市民階層的崛起。
代表作品:
明:四大奇書(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三言二拍”;。
清:《紅樓夢》、《聊齋志異》、《儒林外史》。
(五)戲曲。
1、原始—漢唐:儺舞。
2、唐:梨園。
3、兩宋:南戲,形成完備的戲曲形式。
4、元代(黃金時代,標志戲曲的成熟):雜劇(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為元曲四大家)。
5、明:昆曲(百戲之主):王實甫《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
4、清代:京劇,新的高峰。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總結(熱門15篇)篇二
1、宋以前市的特點:市、坊嚴格分開、按時開市閉市、管理嚴格。
2、宋代以后市的特點: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鄉村的“草市”普遍;打破經營時間限制,早市、夜市晝夜相接;交易活動不受官府直接監管。
3、古代四大商業名鎮: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
古代不同時期的政治中心、軍事重鎮和商業中心的大城市:長安、洛陽、開封、臨安、大都。
古代最繁榮的大都會:“揚一益二”——揚州、成都。
1、西漢:開通陸地和海上絲綢之路,中外貿易逐漸發展起來。
2、唐朝:廣州為重要的貿易港口,設市舶使專管對外貿易。
3、兩宋:同幾十個國家進行貿易,海外貿易稅收成為南宋國庫重要財源。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譽為世界第一大港。
5、清朝:對外貿易萎縮,廣州十三行經營對外貿易。
對外貿易的特點:朝貢貿易、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總結(熱門15篇)篇三
4.公元前8世紀中期羅馬城建立。
5.公元前8-6世紀在希臘制度瓦解的過程中,雅典城邦開始萌芽。希臘出現了約兩百多個奴隸制小國,史稱“城邦”或“城市國家”
8.公元前5世紀伯里克利擔任首席將軍期間,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被稱為“黃金時代”
11.公元前3世紀中期羅馬建立了第一個海外行省西西里。
13.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
14.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
16.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開始滅六國。
18.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羅馬帝國。
19.公元1世紀后期羅馬帝國建立起三十多個行省。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總結(熱門15篇)篇四
如果我們把世界歷史比喻成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那么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以及各國家的歷史就是匯入長河中的涓涓溪流。世界歷史并不是各國分散而孤立歷史的簡單羅列,而是相互聯系、渾然一體的歷史集結。在世界范圍內,任何國家和民族都不可能與外界隔絕,而且人類文明越發達,國際交往就越密切。中國自古以來就同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和許多揮之不去的情結,比如漢代有張騫出使西域和甘英出使大秦,唐朝有玄奘天竺求取真經和鑒真六次東渡日本,明朝有鄭和七次下西洋等;而近現代的中國更是與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因此,同學們學習世界歷史,不僅有助于我們了解世界,而且可以進一步加深對祖國歷史文化的理解,從而使我們更深刻感受到東西方文明是在不斷交流碰撞中才得以形成今天如此的輝煌和繁榮。
2.有助于我們吸納和借鑒人類優秀文明成果,進而增長我們的才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從古至今,人類在生存和發展的求索中盡顯無窮的智慧,創造出許多令世人嘆為觀止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這些無價之寶不僅屬于其所在的民族和國家,更是全人類共有的寶貴遺產。同學們如果能從中吸納精華,為己所用,一定會增長我們的才智。比如日本在古代向中國學習,近代向西方學習。我國唐朝采取開放國策,而清朝卻閉關自守。我們從日中兩國發展的運勢中可以得出如下歷史結論:改革開放則國運昌盛,閉關自守則國運衰敗。一個國家要想謀求發展和強盛,不能妄自尊大,故步自封,應善于學習和借鑒他國的文明成果為己所用。這些啟迪是我們通過世界歷史的學習就能汲取的歷史智慧。
3.有助于我們感同身受無數愛國優良傳統,進一步提升我們的修養品行。
在世界歷史長河中,無數名垂千古的愛國志士仿若片片浪花,使歷史長河波瀾壯闊、流光溢彩。如19世紀法國科學家也是微生物之父巴斯德就曾寫下如此豪邁的愛國感言:科學雖沒有國界,但科學家卻有他自己的祖國,其愛國之情不知感召了多少世人!我國許多科學家在滿目瘡痍的新中國成立之初能夠毅然回到祖國,報效國家,足見愛國精神的巨大魅力!如果我們在學習中深切體會他們高尚的愛國情懷,自然會提升我們的修養品行,并使我們受益終生。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總結(熱門15篇)篇五
識記經濟特區的創辦、沿海經濟開放區的開辟、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形成的特點。
-經濟特區的創辦。
(1)含義: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
(2)經濟特區: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成為我國第一批經濟特區;1988年建立海南經濟特區。
(3)原因:靠近港澳臺,華僑多,便于引進外資、技術、管理經驗;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4)意義:特區外向型經濟的建立與發展,對沿海地區實行外向型經濟戰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區的改革,為全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沿海經濟開放區的開辟。
(1)1984年開放天津、上海、福州、廣州等14個沿海港口開放城市。
(2)1985年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洲、環渤海地區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到1992年,形成沿海經濟開放地帶。意義:形成了從南到北的沿海開放地帶,進一步深化了對外開放,促進了本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內地的開發具有深遠影響。
(3)1988年起在各省份重要城市中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特點:知識密集。
-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及特點: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沿江開放港口城市、延邊開放城鎮、內地省會開放城市的開放體系。這個體系的形成,標志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總結(熱門15篇)篇六
1、19世紀的文學。
(1)浪漫主義文學:強調個人情感。代表作有:法國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
(2)現實主義文學:反映社會現實。代表作有:法國巴爾扎克《人間喜劇》(社會百科全書),列夫·托爾斯泰(俄國革命的鏡子)《安娜·卡列尼娜》等。
2、20世紀文學。
(1)西方文學:法國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托夫》,美國海明威《老人與海》等。
(2)蘇聯文學:“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高爾基所著的《母親》是“一本非常及時的書”。
二、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
(1)浪漫主義:法國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民》,反映了1830年法國的七月革命。
(2)現實主義:俄國列賓《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3)印象主義:法國莫奈《日出·印象》,荷蘭“撲向太陽的畫家”凡高是“現代繪畫之父”,繪有《向日葵》。
(4)現代主義:西班牙畫家畢加索《格爾尼卡》反映了法西斯德國對西班牙的侵略。
三、影視藝術的產生與發展。
1、電影的出現:19世紀末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發明。
2、電視的發明與發展:20世紀20年代電視在英國出現;后來出現彩色電視機和衛星傳播節目。
3、影視藝術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乃至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等。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總結(熱門15篇)篇七
1.夏商時期王權具有神化色彩,夏商時期已經初步建立起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分封制下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其中分封的大多是同姓子弟。
3.西周末年,諸侯勢力壯大,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例如:楚王問鼎。
4.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在宗法制下的大宗和小宗是相對的。
5.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加強是秦統一六國的主要原因。
6.皇位世襲和皇權至上是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7.秦朝在地方上實行郡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8.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9.漢初在地方上實行郡國并存制,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加強了中央集權。
10.元朝在地方上實行行省制,中國省制的開端。
11.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別是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
12.漢武帝時設置了“中朝”以加強皇權。
13.明太祖時,廢除秦朝以來一直實行的宰相制度以加強皇權,廢行省、設三司,以加強中央集權。
14.明成祖時內閣制度正式形成,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
15.清朝雍正時設置的軍機處標志著中國古代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
16.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加強,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中國開始落后西方。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總結(熱門15篇)篇八
1、浪漫主義文學產生的背景:
(1)18世紀末至19世紀30年代,歐洲革命和戰爭不斷,社會動亂不已。
(2)政治中的黑暗,社會的不平等,使人們感到法國大革命后確立的資本主義制度遠不如啟蒙思想家描繪的那樣美好。
(3)知識分子對啟蒙思想家設想的“理性王國”深感失望,努力尋找新的精神寄托。
2、浪漫主義文學的特點:
(1)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發掘人類的感情世界,通過瑰麗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塑造特點鮮明的人物形象。
(2)在創造風格上,以想象力豐富的構思和跌宕起伏的情節為主要特征。
3、浪漫主義文學家及作品:
(1)法國,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現了浪漫主義文學的特征。
(2)英國,雪萊的《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鼓勵人們為爭取自由和理想而斗爭。
(3)德意志,詩人海涅在長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里,對自己國家的分裂和落后、君主專制的腐敗和資產階級的軟弱進行了抨擊,抒發了強烈的愛國情懷。
二、現實主義文學。
1、現實主義文學產生的背景:
19世紀30年代以后,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矛盾日趨尖銳。
2、現實主義文學的特點:
它關注社會問題,典型地再現社會風貌,深入剖析社會生活的本質,揭露和批判社會的罪惡。
3、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國,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展現了19世紀上半期法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稱資本主義的“社會百科全書”。
(2)英國,狄更斯的小說《大衛?科波菲爾》等,通過對社會下層生活的描述,真實反映了當時英國的社會狀況。
(3)俄國,普希金的詩體長篇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享譽世界文壇的名著。
(4)北歐,丹麥安徒生在他的作品中同情弱者,嘲弄權貴;挪威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揭露資產階級的唯利是圖和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
(5)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作品,批判了美國社會中的種族歧視現象,痛斥了資本主義金錢至上的丑惡本質。
三、20世紀的世界文學。
1、20世紀早期,現實主義作家創造了大量優秀作品,如英國蕭伯納的《蘋果車》、法國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等。
2、世界大戰前后,美國作家海明威在繼續進行現實主義創作的同時,也奉獻了大量現代主義作品,代表作是《老人與海》。法國劇作家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現代主義文學荒誕派的典型。
3、20世紀上半期,蘇聯文學高度繁榮。高爾基的小說《母親》和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響。
4、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涌現出一批杰出的文學家和文學作品,反映了反帝反殖和愛國主義精神。印度的泰戈爾、中國的魯迅、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尼日利亞的索卡因等都有很大的世界影響。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總結(熱門15篇)篇九
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由秦開創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延續了兩千多年直至清末。秦漢到魏晉為早期,唐宋為中期,明清為晚期。
一、明朝君主專制的強化。
1、內閣制度的形成。
(1)背景:丞相制度的廢除。
廢除原因:宰相的權利過大,嚴重威脅了皇權的集中。
其結果是皇權加強,鞏固,皇帝獨攬朝綱;皇帝沒有足夠的能力和精力處理朝政,這就為內閣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2)創立:明成祖時期。
(3)評價:內閣始終不是法定機構,且職責不明,雖參與決策,但始終沒有決策權。
2、太監參政:導致明朝后期政治黑暗腐敗。
3、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是明朝君主專制空前強化的一個標志,也是君主專制衰落的一個重要表現。
二、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
1、軍機處的設立。
(1)原因:根本原因是強化皇權;直接原因是用兵西北。
(2)設立:清雍正時期。
(3)特點:人員精干;保密性強;效率高。(小、密、快。)。
(4)職能:軍機大臣只是跪受筆錄、傳達旨意(非決策機構),完全成為了皇帝獨裁的工具。
(5)評價:是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標志。是封建君主專制衰落的表現。
2、密折制:(1)設立:雍正時。(2)評價:這種制度使中央的政治權利更加集中。
3、文字獄:思想文化專制空前強化。
三、清朝的邊疆政策。
1、近代版圖的奠定:
2、清代邊疆政策的基本原則。
(1)尊重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籠絡上層分子。
(2)大事集權,小事放權,因地制宜管理。
3、主要措施:
(1)理藩院:職能:處理少數民族事務的機構。
(2)改土歸流:
始于元代,開始廢除于明代,大規模廢除于乾隆時期。
含義:改土知府為流動的官吏的政策。
意義: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統治。
4、評價:(清的邊疆政策)有效地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有利于中源與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邊疆地區的進步與發展。
總結: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使中國社會的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向近代社會的轉型,是造成近代中國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知識拓展。
1、理藩院的性質:既是一個宗教管理機構,又是一個地方行政機構。
2、土司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世襲。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總結(熱門15篇)篇十
1.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不是道教的創始人,道教興起于漢代。
2.韓非子主張的“法治”不同于現代意義上的“法治”,韓非子維護的是君主最高權威,其實質是嚴刑峻法下的“人治”。
3.“罷黜百家”不是“禁絕百家”,而是“抑黜百家”,其目的在于確立儒學在官方的正統地位,不許其他學派分沾,而不是禁止諸子百家在社會上流傳。
4.漢朝的統治思想并非一直是儒家思想,漢初統治思想為道家思想,推行“無為而治”。
5.“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的儒學是經過董仲舒改造后形成的新儒學,不完全是孔子時代的儒學。
6.董仲舒的新儒學是以儒學為主,同時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理學也是一種新儒學,它以儒學為主,同時吸收了道教和佛教的一些思想。
7.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對傳統儒學進行批判,但他們仍是傳統儒學的繼承者,他們的思想反映了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
8.甲骨文是中國目前已知的最早文字,但不是中國最早的文字。
9.中國戲曲藝術成熟的標志為元雜劇的興起,而不是京劇的興起。
10.紙是西漢時期發明的,而東漢蔡倫利用樹皮、麻頭等作原料,改進了造紙術。
11.宋代畢升最早發明的是活字印刷術,而不是印刷術,隋唐之際中國已有雕版印刷術。
12.明清時期我國科技繼續發展,此時的中國科技屬于傳統科技。西方文藝復興后科技迅速發展,此時的西方科技屬于近代科技。
13.近代京劇是中國的國粹藝術,它的形成和發展沒有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
14.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對西方的了解不是很深入,只是開學習、研究西方之先河。
15.堅持“中體西用”思想的不只是地主階級洋務派,還有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是從地主階級洋務派分化而來的,由學“器物”逐步上升到學“制度”階段。
16.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是反對滿洲貴族的統治,新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要求。
i7.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志是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青年雜志》從第二卷起改名為《新青年》。
18.康有為借助孔子的權威宣傳維新變法思想,新文化運動則打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兩者形式不同,本質上都是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
19.在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1920年李大釗在北京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而陳獨秀在上海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
20.毛澤東思想不等于毛澤東個人的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個人正確的思想屬于毛澤東思想這個科學理論范疇。
21.“兩彈一星”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而不是指原子彈、氫彈和人造地球衛星。
22.蘇格拉底與智者學派在關注人的問題上有相似之處,但他不屬于智者學派。
23.文藝復興在歐洲所起到的思想解放作用,僅僅局限于主流社會和知識分子階層,而廣大群眾更多的是通過宗教改革加入到思想解放運動中來。
24.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只是否定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并沒有否定整個牛頓力學。相對論發展了牛頓力學,打破了傳統的絕對時空觀。
25.現實主義文學強調真實,具體描寫現實生活。現代主義文學集中表現自我,在藝術手法上反傳統。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總結(熱門15篇)篇十一
1.閱讀材料:概括材料意思(或有一個意思,或有幾個意思);通過時間、人物等關鍵詞聯系課本知識,鎖定課本相關內容。
2.設問:看是“表明”“體現”“原因”“目的”“影響”等。
3.多管齊下,嘗試不同方法。
篩選法:根據審題,搞清楚題目的基本要求,根據基本要求,把四個選項一一過濾,直到找到正確的選項。
重點突破法:在審題中確定關鍵詞后,如果對關鍵詞相關的史實了解清楚,那么可不用逐一考慮各個選項,而是直接確定正確答案。
猜測法:如果對各個選項認識不清,無法確定正確的選項,可用猜測法,猜測時有以下規律:一般情況下,選項如果超出課本知識范圍或超出課表范圍,則為錯誤。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總結(熱門15篇)篇十二
2、“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
(1)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呼吁海峽兩岸和平統一。
(由武力解放到和平統一)。
(2)1981年9月,葉劍英提出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
(3)1984年正式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3、“一國兩制”構想的意義。
(1)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指導方針,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指導思想。
二、港澳回歸(“一國兩制”構想的成功實踐)。
1、香港的回歸。
(1)中英談判和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2)香港的回歸。
2、澳門的回歸。
(1)中葡關于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
(2)澳門的回歸。
3、港澳回歸的意義。
三、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
1、海峽兩岸隔絕敵對狀態的結束。
(1)中共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下,積極采取措施,促進兩岸的和緩與交流。
(2)臺灣當局允許居民到大陸探親,并在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交流。
2、“汪辜會談”(兩岸關系發展的歷史性突破)。
(1)海基會和海協會成立,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九二共識”)。
(2)汪辜會談,為兩岸交流建立了正常化的聯系渠道。
3、“胡連會”(兩岸關系的新發展)。
4、關注臺灣問題。
(1)現狀:一方面,中共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與措施,積極促進兩岸的和緩與交流。另一方面:臺獨勢力和國際反華勢力成為阻礙祖國統一的兩大因素。
(2)我國政府的措施和立場。
措施:大陸方面堅持“一國兩制”的方針,一直為兩岸的直接“三通”(通郵、通航、通商)作努力。
立場:針對“臺獨”,我們決不承諾“不使用武力”。國家統一是不可逆轉的潮流。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總結(熱門15篇)篇十三
(一)、政治—由奴隸社會到統一的封建社會:
1、夏商周是奴隸社會的形成,發展,鼎盛時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的基本制度。
2、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統一趨勢的出現。
3、生產力的發展,土地關系的變革,春秋時期的改革,戰國時期的變法,百家爭鳴理論促使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二)、經濟—奴隸經濟到封建經濟
1、夏商周奴隸社會的農工商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井田和貢賦制度是奴隸社會的生產關系。
2、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使用和推廣,井田向私田過渡,齊國的“相地而衰征”,魯國的初稅畝推動土地私有化;戰國時期的變法,尤其是商鞅變法徹底廢除了奴隸制生產關系,建立了封建社會的生產關系。
(三)、民族—華夏族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華夏族,周邊的匈奴,東胡,戎,羌等,通過戰爭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國家走向統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1、孔子和老子分別創立了儒家和道家學派,反映了春秋時期奴隸制度瓦解的狀況。
2、戰國時期,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別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發表對社會變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學,倫理和治國思想,對后代影響十分深遠。
3、春秋戰國時期,天文歷法,物理和中醫有了相當發展,許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總結(熱門15篇)篇十四
1.原始農業采用“刀耕火種”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標志著我國農業進入“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
3.商周時期,出現了少量青銅農具和中耕農具,掌握了開溝排灌、除草培土、漚制綠肥、治蟲滅害技術。農業生產得到發展。
4.春秋時期,鐵器農具、牛耕出現,戰國時期推廣,此后鐵犁牛耕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1.原始社會:土地屬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員集體耕種,平均消費。
2.奴隸社會(夏商周):土地歸國家所有,實行井田制。
(1)發展過程:開始實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廢除(戰國)。
(2)瓦解及原因: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這種生產方式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許多私田出現;戰爭頻繁,勞動力減少;魯國等進行稅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國有向私有轉變,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剝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會的土地所有制: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后進行了變法運動。封建制度最終在各國確立起來。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點。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國存在兩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經濟特權,大量兼并農民土地;廣大農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沒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國家的剝削和壓迫,生活貧困。
(3)屯田制(三國)
原因:東漢末年,曹操為籌措軍糧,推行屯田。
做法:招募流農耕種田地;在軍事頻繁地區,讓士兵屯田。
作用: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國有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農民,使流民有田耕種,有利于穩定了社會秩序,緩和社會矛盾;保證了軍糧供應;促進了北方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4)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目的: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和徭役征發。
主要內容:北魏時,國家將掌握的土地實行分配,給農民一定數量的田地;百姓繳納一定數量的租稅,服徭役和兵役。隋代和唐代前期推遲了服役的年齡,甚至可輸絹代役。
意義:中國古代一項比較完備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和徭役征發;北方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相對穩定,開墾的荒地增多,有利于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促進農業的發展。 瓦解原因:土地兼并嚴重和土地買賣的頻繁。
(5)明代后期,土地高度集中,激化社會矛盾,明末農民起義提出“均田免糧”口號,表達了廣大農民獲得土地的愿望,說明封建土地制度成為農業生產發展的桎梏。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總結(熱門15篇)篇十五
一、商鞅變法的背景,目的,性質,內容和評價。
背景:
(1)經濟—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已大多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2)階級—新興地主階級和奴隸主貴族矛盾深刻,紛紛要求改革建立地主階級統治;
(3)政治—諸國爭霸,兼并富國強兵的需要;
(4)理論—法家理論初步形成,要求改革變法加強集權;
(5)直接—秦孝公的支持和商鞅的策略。
目的`:—富國強兵,爭霸天下。
性質—地主階級的封建化改革。
內容:經濟上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廢井田,開阡陌;政治上廢特權,行軍功受爵,廢分封,行縣制;思想上燔詩書而明法令,加強思想控制;社會上令民為拾伍,實行連坐。—全方位地廢除了奴隸社會的經濟政治制度,確立了封建社會的經濟政治制度。
評價:
積極—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特權,促進封建經濟發展;加強新興地主階級中央集權;使秦國強盛起來,為統一六國奠定基礎。消極—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后世有不良影響。
二、封建社會初期治國思想的演變和終結。
演變:
法家獨尊—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形成了多種學派,其中法家主張改革,法治和中央集權,符合當時歷史發展的趨勢,被秦國利用來作為治國的主要依據,建立了統一的集權國家秦朝,但法家失于暴政,秦朝二世而亡。漢初用道—秦朝亡于暴政,漢初天下凋敝,西漢采用了黃老無為思想,恢復經濟,出現了文景之治。但道家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權,出現了王國問題,威脅西漢統治。
漢武尊儒—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吸收法家和道家,主張君權神授,天人感應。漢武帝采納改造后的儒學為治國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至此,儒家為主(表),法家為輔(里),佐之以道的治國思想形成。
認識:中國治國思想由儒法道佛組成。儒家有利緩和矛盾維護統治,法家有利加強專制集權,道家恢復經濟,佛道麻醉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