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牛奶可樂經濟學讀后感篇一
關于經濟學的知識,大一大二的時候學習過政治經濟學,理論性較強。因此我片面的認為經濟學是不可思議、難以理解的。準備讀這本書時也是懷著完成作業的心態,拿到此書,看到它卡通可愛的封面設計有點詫異,再看到封面上一系列有趣的問題,比如為什么牛奶裝在方盒子里可樂卻裝在圓瓶子里?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邊而男士的在右邊?為什么餐廳都為飲料提供免費續杯?為什么女模特要比男模特掙的多?為什么大學教授說話語焉不詳等,這些問題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非常有趣的列子,但我們平時卻缺乏思考。帶著對這些問題的興趣,我開始了《牛奶可樂經濟學》的閱讀。
《牛奶可樂經濟學》作者:(美)羅伯特·弗蘭克著,博物經濟學家,康奈爾大學約翰遜管理學院經濟學和管理學教授,《紐約時報》“紐約現場”專欄特約評論員。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他就在康奈爾的課堂上通過與學生問答的方式,收集本書中所講到的生活中的經濟學問題。本書解釋了機會成本、成本效益、邊際成本的概念,并于此提取日常生活經驗中100多個事例,教會我們用經濟學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
一、從事一項活動的機會成本,是指你從事這一項活動而放棄了其他事情的價值。在這本書里,作者舉了一個看演唱會的例子來解釋機會成本。假設你贏了一張美國大歌星eric clapton演唱會的免費票,不可轉售。另一歌星bob dylan也在同一時間開演唱會,你也很想去。bob dylan演唱會的門票是40美元,去看eric clapton的演唱會,惟一必須犧牲的事情就是去看bob dylan的演唱會。不去看bob dylan的演唱會,你會錯失對你來說價值50美元的表演,但同時,你也省下了買bob dylan演唱會票所需支付的40美元。所以,不去看bob dylan演唱會,你放棄的價值是50-40=10(美元)。如果你覺得看eric clapton的演唱會至少值10美元,那你就應該去看;要不然,就去看bob dylan的演唱會。除此之外,我認為我們生活中關于機會成本例子還很多,比如在工作要加班,也就放棄了娛樂、陪家人的的價值就是機會成本。把大部分錢花在打扮上,也就要放棄一些人際交往、提升自我的價值也是機會成本。
最低的成本獲得最高的效益,用最便捷的方法獲得最大的成功。在分析成本和效益的關系、了解投入和產出比之后,相信我們今后在作出決定時會更加理性一些。書里有很多例子都是用這一原則來解釋的,下面我舉出幾個我認為比較有趣的例子,并談談我的觀點。
1、為什么牛奶要裝在盒子里,可樂要裝在圓的瓶子里?
這個問題其實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不會去留意它。書中是這樣解釋的:一是產品的差異導致,牛奶大多需要放入冰柜保鮮,如果是圓的,會降低冰柜的利用率;可樂不需保鮮,不存在這個問題。二是圓形可樂適合拿在手上喝,而很少有人拿著牛奶盒子喝。
書中是這樣解釋的:一是一瓶可樂重復買需求更大,可以帶來更多收益,而報紙多則不易、因此顧客也不會貪圖這點便宜。二是按照飲料販賣機機械裝置比較復雜,造價貴,從收益方面說,報紙自動販賣機使用必要性不大。
除此之外,我認為這和國名整體素質和具體國情有一定聯系。在中國這一觀點不一定合理,中國的報紙自動販賣機如果可以拿若干份報紙,會出現虧損現象,原因有兩個,一是從理論上說一群人完全可以共享一份報紙,但從中國人心理來說,免費報紙還是會人手一份。第二,可能有人會無限拿報紙,再以低于報紙自動販賣機價格賣個其他人。
3、為什么很多洗衣店,清洗女士襯衣比男士襯衣收費高?
書中是這樣解釋的:在汽車等可還價的昂貴商品上,女性往往比男性少出錢,但洗衣服服務屬于不可還價的商品。女性襯衣的做工處理更復雜,熨燙更容易被機器壓壞,男士襯衣熨燙起來更為簡單。因此女士襯衣比男士襯衣貴。這是從人所耗費的勞力也就是成本來分析。
除此之外,我認為還可以從男女心里差異來分析,大多數女性多外在更加注重,對自身更加要求完美,男性更加隨意,因此對洗衣店需求更必要,而對某些男性來說不具有必然需要。
三、折扣門檻這一概念也是十分有趣與巧妙的。在逛商店時,幾乎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打折,但細細想來,就會發現每個打折都有其折扣門檻。
打折最表面上的好處是薄利多銷,價格雖然降低了,但是隨之會帶動銷量的增長,商家正是以此獲利。當然,商家要面對的挑戰,是防止愿意按標價付款的買家用大幅折扣價買下商品。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大減價常常是有限定的時間的,這其實是給買家設了兩道門檻。其一,熱衷于買折扣商品的購物者,必須提醒自己,商品什么時候開始打折;其次,他必須耐心等待,把要買的東西推遲到打折的時候再買。而這些門檻之所以有效,是因為愿意跳過這些門檻的人,要不是碰到大幅打折,本來一年里根本就不會購買買該產品,至少不會大量購買。那為什么其他人不跳過這些門檻呢?原因很簡單:那些時間機會成本高的人,往往覺得跳門檻太麻煩。所以,折扣門檻很好地過濾了原本混雜的消費者,目標明確地將優惠送到那些對價格十分敏感、熱衷于在優惠時大采購的消費者手中,以達到最佳的獲利目的。我打折是我們生活中商家所常用的手段,我們常常一頭栽進賺到便宜的旋窩中,實不知商家正是利用消費者這種心理暗自獲利。現在商家常用一種手段是贈送優惠卷,鼓勵消費者多買商品獲得優惠卷,在下次購買時抵用。消費者為了獲得優惠卷而購買本沒有打算購買的商品。獲得優惠卷后又會刺激消費者再次消費。這都是商家在折扣中所運用的策略。
四、書中還有一些例子涉及心理學的內容。把心理學引入到經濟學中,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人的心理亦如是。抓住了人的心理弱點,或是擅于投其所好,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巨大利益。行為經濟學告訴我們,如果要想理解人們在經濟活動中實際所做的選擇,必須對人類的動機加以更細致的分析。
1、為什么某企業獎勵員工一輛豪華轎車,而不是等值的現金?
書中是這樣解釋的:經濟學家有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觀點:最好的禮物,往往是我們想要但是又不舍得買的東西。被獎勵,等與別人幫著自己做出了選擇,自己可以開開心心享受獎品,又無需為自己的奢侈行為感到愧疚。
除此之外,從獎勵豪華轎車和現金效果來看,轎車可以在生活中隨時用到,從心理上來說,員工也隨時會想到企業給自己的鼓勵從而也可以提高員工工作積極性。
梯才能抵達女裝部,并不會打消女士們買衣服的念頭。反之,哪怕微不足道的障礙,也會讓許多男士對男裝部望而卻步。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好處是不少丈夫都是妻子負責給買衣服,路過男裝部的女士,很可能順便幫丈夫買雙襪子。
對此,我有不同的觀點,我認為把男裝擺在高樓層,女裝擺在低樓層更合理。從男女購買衣服的過程來看,男士多是有了購買衣服的需要,直接去男裝部購買。而女士很多時候是逛街路途中看到喜歡的衣服而臨時有了購買欲望。因此樓層高對男士購買衣服影響不大,而女裝樓層低會讓許多本沒有購衣打算的女士購買衣服。
讀了弗蘭克教授的這本《牛奶可樂經濟學》,我才發現生活中處處都蘊含著經濟學。閱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獲并不是書中例子的答案,收獲的更多是一種思維方式,學會怎么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待分析問題,最大的感悟就是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問生活中的十萬個為什么。
牛奶可樂經濟學讀后感篇二
于是我選擇推薦這本名字極具誘惑力的書,《牛奶可樂經濟學》。似乎這與晦澀的大部頭理論不搭邊,事實上作者也并沒有闡述什么高深的學問,而是在解釋生活中一些有趣的,讓人不解的,或是沒有人思考過的現象。他把這些現象中潛藏的利益關系告訴我們,用經濟學原理來一一破解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這就是博物經濟學。誠然,對于整天潛心研究經濟學、分析數據搞研究的人來說,這本書或許會是他們很不屑的小兒科,如同小點心;但對于喜歡尋根問十萬零一個為什么的人來說,這確實是個appetizer(開胃菜),雖然沒有大快朵頤的酣暢淋漓,但是卻能滿足對博物經濟學管中窺豹的胃口。
我很喜歡里面生活化的例子。書中大多數例子都是學生的作業,但是有一些例子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例如“為什么鯨魚瀕臨滅絕,雞卻沒有繁衍之憂?”“為什么dvd格式各地區不同,而cd格式卻到處都一樣?”等等。當然,看到最后還有一個壓軸的經典問題:“為什么通常外表富有吸引力的人也比其他人更聰明?”學生十分巧妙地搬出了心理學家satoshi kanazawa和jody kovar提供的具有說服力的證據:“(1)聰明人更容易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和較高的收入;(2)男性大多把外表迷人的女性視作更合意的婚姻伴侶;(3)女性一般把有著較高收入和較高社會地位的男性看作更合意的婚姻伴侶;(4)智力和外表吸引力都是重要的可遺傳特征。”這看似與經濟學有所距離,卻體現著一種規律與分析的經濟學思維方式。這也是這本書的饋贈——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
在談到這些各色各樣的博物經濟學問題時,作者羅伯特?弗蘭克教授的觀點顯然不同于傳統經濟學課堂的要求。“請不要急于去書中找尋答案。這些生活中的問題不是公式和概念,它們并沒有標準確切的答案,每個人都有可能給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釋。雖說,不是每一個人都是經濟學家,但至少,我們可以更積極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這樣,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名博物經濟學家。”
正如同弗蘭克教授的話,其實經濟學的基礎并不那么高深晦澀,每個人都可以理解并將這種思維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我雖然不是什么學術研究者,不過我一直在努力讓自己學習更多知識,明白更多道理。
通過這本妙趣橫生的書,我驚喜地看到了生活更深的層面,一個經濟學視角中的社會,仿佛灰色高墻后面是一片爛漫的春野。無論是饕餮盛宴還是可愛的小點心,只要能夠人們引發更深的思考,指導人們更好地認識、改造世界,那么這便是研究與前進的目的。是的,經濟學也可以是優雅的、睿智的、快樂的,相信越來越多的人會認識到這一點,越來越多的人會重視這一點。在追求所沒有的東西之前,應該先認清已經擁有的是什么,我們的購買力和競爭力更多的來自于自我認知而不是他人的煽動,這是經濟學中最寶貴的冷靜。
牛奶可樂經濟學讀后感篇三
經濟學真是一門范圍廣而又有趣的學問。我以前以為它很復雜,什么經融危機,通貨膨脹緊縮,都是很復雜的名詞,所以我自然地已為經濟學就是專家們一起討論股票的一門學問。
沒想到它盡然可以這么貼近生活。羅伯特·弗蘭克的《牛奶可樂經濟學》寫的充實而具體,雖然說都是經濟學知識,但是并不全都很高深,甚至多數取材于現實生活,一邊讀一邊深有體會。
平時我們都會去買方盒子的牛奶和瓶裝的可樂,又有誰會去留意這一微小的區別呢,我們都已經習慣了這么常見的產品設計,卻不知設計者其中運用的知識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甚至是節省了我們的開支,這便是設計中的奧秘。
書中第二章,講述的是供與求之間的關系,他們之間的關系是相對的,因此不能只單看供應空間和需求空間。酒與水是不相容的,酒多則買方買水越少,因此酒吧理所當然地選擇贈食物給買方,增加買方的開支,這也就是為什么酒吧喝水要錢,又免費提供花生米小餐了,這是供求關系的實踐。
以上只是幾個小的例子,而這本書里的小例子太多了,每一個都在講述一個被我們忽視而又奇特的經濟學現象。果然是經濟解釋生活。弗蘭克先生通過一個個小而風趣的故事,配上簡單的數據,就可以抓住初學者的眼球,可以想象教授的教課時該是多么的有意思,真希望能感受一下那種笑料百出,嚴謹求實結為一體的課堂是什么樣子的。
讀完整本書,你會驚訝于經濟學的范圍之廣,產品設計,供求關系,職場上,折扣中,公用品,所有權,市場中,現實中,心理學和人際關系,無不存在著經濟學的身影。經濟學涉足于幾乎每一個能夠想到的領域,它不只是貨幣與紙幣,更是決定人們生活態度的基礎。
雖然作者是美國人,這些一個個的現象也來自于美國,但是同樣的現象在中國也出現,同一本書的內容,作為中國的居民也能在此中深有體會。經濟學不分國界。國與國之間,錢幣有分界,經濟水平有分界,但是最細小的經濟現象是大同小異的。
也許像我這樣的學生讀這本書會更有體會,因為其中很多的小論文都是與我們一樣的學生編寫的,思維更活躍,想法更獨到有趣。這些都是我讀完這本書總結的喜愛之處吧。
這只是第一本,我還期待閱讀第二本,第三本,甚至更深刻地學習這么學科。
牛奶可樂經濟學讀后感篇四
讀了這本《牛奶可樂經濟學》以后,發現了很多淺顯易懂的生活中的經濟學示例,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打折經濟學的這一章。大家都愛打折,打折可以購買到自己心儀的東西,有的時候甚至會購買一些平時用不到的東西,這一點在我母親身上尤其明顯。
理性的分析來說,打折對商家和消費者都是是一件好的事情。巴菲特就說不管是買襪子還是買股票,我都喜歡在打折的時候買高檔貨。
而對商家來說,客戶分為對價格敏感性和對價格不敏感的類型。價格敏感型的人,當他看到打折信息,就會對他有促進消費的作用。
好多商家對打折采用了一個門檻式運營。比如淘寶里面的優惠券,如果價格敏感型的人,比如說我自己,當我買一個東西,我會先進首頁去看一看,有沒有這個店鋪的優惠券可以領取,或是將鏈接發給專做返利的查詢下,有沒有隱藏優惠券。但是有的人買東西,是對價格不敏感的,他可能覺得做這些事情很浪費時間,他可能就不會做到這一步,就會直接直接購買。對于商家來說,兩種顧客他都可以掙到錢,所以都需要。
通過打折,商家可以一方面是可以消耗掉自己的庫存,如果沒有庫存,也可以采用打折來作為一種營銷的方式,賣出更多的產品。
打折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普遍,比如伊藤,晚上八點鐘以后他的食材區:熟食、面包、蔬菜等,好多東西都是打五折的。比如我們買衣服,換季的時候都是要打折的。比如好多服裝或者是品牌店鋪的vip是有vip折扣的,有很多人甚至會為了這個折扣,越過一些門檻成為商家的vip的會員。
那么我們以伊藤的這個打折的策略,來分析一下里面蘊含的經濟學。伊藤對打折設置了門檻,就是晚上八點鐘以后。如果價格不敏感的顧客,他可能就不愿意等到八點鐘以后再來逛商場,他可能在白天的時候就來了,而價格敏感的人呢,他有可能會特意等到八點以后才,或者是他本來沒有這樣一個購物的需求,那么他也會在八點以后,逛上一逛,說不定就會購買一些的東西。伊藤采用這個打折的策略,如果他能夠獲得的總的利潤額比不采取打折策略獲得的利潤總額有所增加,那么他這個策略就是成功的。很顯然他各個門店都在使用這個策略,說明這個策略的確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策略。
打折和股票有什么關系呢,巴菲特在好股票打折的時候買入,那么股票為什么會打折,股票打折其實有可能是因為市場環境導致整個基本面不好,也有可能是因為,這家公司犯了什么錯誤導致市場對它不看好,比如之前的茅臺塑化劑超標的事件,茅臺不可能主動往酒里面加塑化劑,但是事實客觀存在,導致市場對它有消極的反應,股價跌到了一個相對低點,其實這個時候就是買入的好時機。總之,好的公司都是需要等機會的,有可能是幾年時間等一個機會。
牛奶可樂經濟學讀后感篇五
這是我生平讀到的第一本經濟學著作,它和以往由晦澀的專業術語、復雜的數學公式堆砌成的書籍不同的是,此書主要從發生在我們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大事小事入手,透過這些小智慧,印象中高深莫測的經濟學原理一一得到解密。
從未想過,一向讓人避之不及的經濟學著作,在作者獨具一格的構思以及妙筆生花的描述下,仿佛就在看故事書一樣,生動有趣。
為什么牛奶裝在方盒子里可樂卻裝在圓瓶子里?
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邊而男士的在右邊?
為什么酒吧便宜的白開水收費,而成本更高的花生米卻收費?
為什么全新的二手車要比新車便宜得多?
為什么餐廳都為飲料提供免費續杯?
為什么女模特要比男模特掙得多?
乍一看,你以為你一不小心進了一個八卦論壇,可是隨著一個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得到解密,你才發現,原來,這些被我們忽略的小細節背后隱藏了那么多有趣實用的經濟學原理;原來,經濟學就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貧瘠的思維一直未挖掘出來而已。
書名《牛奶可樂經濟學》來源于書中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什么牛奶盒子是方的,而可樂的瓶子是圓柱形的?通讀本書后,你會發現,這個以為根本不需要思考的問題,竟然用到了經濟學原理。
拿儲存成本來說,軟性飲料大多是直接就著容器喝的,所以圓柱形容器拿著更稱手,抵消了它所帶來的額外存儲成本。而牛奶,大多數人不會就著盒子直接喝,所以它不大可能裝在圓柱形容器里販賣。
另外,可樂一般放在便宜的開放式貨架上,牛奶則需要放在冰柜里,耗電的同時提高了運營成本,很顯然方形容器比圓柱形容器更節約空間,而在經濟學上,節約就意味著在側面增加收益。
這么一說,是不是有種腦洞大開的感覺。當然,有趣的還在后頭,接下來,我們繼續。
為什么酒吧清水賣4元,花生米是免費的?因為,對酒吧來說,酒是創造高收益的重要介體,如果用戶喝水多,則意味著對酒的需求降低了,整體收益也跟著走下坡路了。當然,酒吧會絞盡腦汁解決問題的,于是,聰明的老板就會推出:成本低廉的清水賣4元,成本更高的花生米卻免費。
假如你不懂經濟學,你可能認為老板的腦袋被門縫夾了。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花生米是極好的下酒菜,用戶花生米吃多了,就會加大對酒的消費,哪怕表面上花生米的成本要高于清水,可是有了花生米對酒的間接促銷,花生米的成本顯得微不足道了。畢竟,獲得高收益的源頭還在于酒嘛。
本書列舉了很多妙趣橫生的例子,可是書的中心主題就兩個:成本與供需。整本書通讀下來,對作者的思維能力深為佩服。原來,不論我們做什么,我們都要對自己有個清醒的認知與判斷,尤其在經濟活動中,我們一定要養成“先謀后動”的習慣,透過現象看本質,只有這樣,我們的一系列規劃才可能在實踐中有條不紊地進行,盡可能地規避風險,實現收益最大化。
牛奶可樂經濟學讀后感篇六
——讀《牛奶可樂經濟學》有感
經濟學?!并不是我們司空見慣的披著恐怖外衣的鋪天蓋地的令人費解的公式和概念,在這本書中,羅伯特·弗蘭克教授用生活中的小例子讓我們了解了一個不一樣的經濟學。平日里,我們總是抱怨課堂上的經濟學早已經拋棄生活,百無一用。閱讀了這本書,我發現,其實經濟學正生動地編織著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身邊的大事小事都可以用經濟學原理來一一破解。
教授在前言中提到自己志愿參加和平隊到尼泊爾,出發前的尼泊爾語訓練中,他的尼泊爾語老師用13周的時間采用模仿嬰兒學說母語的方式教會他們講尼泊爾語。這是一種訓練思維的方式。講師從常見語境中找一個簡單的例子,讓他們反復朗讀,然后稍加變化,再反復朗讀。等到能在當前程度進行對話時,再教更深的內容。其目標是讓他們能不家思索的作出回答。這種“教的少,學的多”的方式提高了學習的效率,使弗蘭克教授,將此方法應用于學習經濟學的核心概念,教授給學生的不只是書本上大部頭的經濟學原理,更多的是教授一種思維模式。
弗蘭克教授喜歡在自己的課堂上給學生布置“博物經濟學作業”,讓學生寫小短文,提生活中的問題,并以經濟學的視角做出回答。正如他書中的例子,都是我們司空見慣而又未注意到的現象。比如,為什么牛奶裝在方盒子里賣,可樂卻裝在圈瓶子里賣?為什么打開冰箱時,冷藏柜會亮,冷凍拒卻不會亮?為什么自動販賣機賣報紙的時候,允許顧客付一份錢拿若干份報,賣飲料的時候卻不是這樣?這是因為產品設計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費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滿足賣方保持低價、便于競爭的需求。這也就是說,產品設計必須在兩者之間實現平衡。產品設計的功能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則。制造商對某一設計功能(此功能對產品的使用將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的戰略決策,會反映在產品身上。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錢,卻又提供免費花生米?為什么印度高層建筑里最貴的房間在靠上的樓層,而低層建筑里最貴的房間卻在靠下的樓層呢?為什么一輛售價 2 萬美元的新車租金為 40 美元一天,而 500 美元一件的晚禮服租金卻要90美元一天?這是因為要考慮各種經濟現象中實際的供求關系。酒吧的免費花生可以刺激對酒水的需求;高層建筑中的靠上樓層可以在安靜的環境下欣賞到更美的風景,而低層建筑中即使最高層也無法隔去聲音,反而可以享受靠下樓層的便利;供于出租的汽車可以折舊轉售,而禮服折舊出售的可能行很低。
職場中利用收人與貢獻之間的關系考慮為什么女模特比男模特收入高?利用折扣中的經濟學思考為什么很多餐廳都為飲料提供免費續杯?經濟學中產權明晰的重要性告訴我們為什么鯨魚瀕臨滅絕,雞卻沒有繁衍之憂。以信息不對稱理論為中心的信息經濟學又解釋了市場信號揭密為什么幾乎全新的二手車比真正的新車便宜得多。各國的文化與其他差異對經濟行為的影響又闡釋了為什么大多數亞洲國家手機短消息的使用遠比美國更普遍?行為經濟學把心理學引人經濟學來分析為什么在單行道上,謙讓有時反而會導致效率降低的問題。本書告訴我們可以用經濟學解釋各種社會行為,包括愛情、婚姻。
然而現在的經濟學課堂上,老師們多數是將書本上的經濟學原理原封不動的復述給我們,并不注重敘述,更多的是將我們淹沒在經濟學書本中的公式和圖表里。現在的經濟學教材中多數依托于數學,但是對于初涉經濟學的我們來說,數學并不是一個有效載體。就我這種文科生而言,漫天的公式和圖表并不能有一種感性的認識,也不可能真正的掌握“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的思維方式。我們大多把精力花在理解數學細節上,而忽視了藏在經濟學概念背后的常識。人的大腦都是極端靈活的,可以吸收各種形式的新信息,但是大多數的大腦吸收信息都會存在一種較為輕松的方式。因此我們吸收公式和圖表會比較吃力,但由于我們這個物種進化的過程中變得樂于聽故事,幾乎每一個人都能很輕松地吸收以敘述形式表達的相應信息。本書中弗蘭克教授另辟蹊徑,從日常生活經驗中提取例子,運用經濟學原理解釋說明,用淺顯的語言講述生活中的故事,讓每一個人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將原本在人們心中高深神秘的經濟學平民化。弗蘭克教授這種“授之以漁”的方式給我們灌輸了“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的思維模式,遠比傳統經濟學課堂上“授之以魚”的填鴨式教學要好的多。
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在這本書中接觸到的經濟學原理依托于我們每天看到卻從未問過為什么的現象,使我的興趣盎然,引導著我不知不覺的讀下去。曾經深奧的經濟學在這本書中卻以一種親切的形式出現,讀后使我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同時也對經濟學原理有了一些了解,知道了如何去運用這些原理解釋更多的生活現象。此時,也許我已經潛移默化的成了經濟學的“粉絲”。這種愉悅而輕松的閱讀使我掌握了看似高深的原理。認識世界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牛奶可樂經濟學讀后感篇七
看到書名就直覺是一本“投我所好”的書,因為“牛奶”與“可樂”皆是我生命不可缺少的好東東。看完之后,確實大感過癮,上癮之處如下,愿與各位共享:
比如“為什么牛奶裝在方盒子里,而可樂卻裝在圓瓶子里”,“為什么女士衣服口子在左邊而男士的在右邊”,“為什么酒吧里白開水比花生賣得更貴?”這些都是我們司空見慣的現象,可是卻少有人再深一層去追根溯源,作者引用這些例子來印證他的諸多“折扣經濟學”、“機會成本”等概念,那么我們其實從同樣的現象中可以找到其他學科領域的根源。
整本書讀下來,不會覺得晦澀,徹底打消了“經濟學”這座大山造成的心理障礙,這也是作者揮舞的大旗誓“將通俗進行到底”的決心。其實,調研報告的生硬與“大學教授的語焉不詳”、“經濟學中圖表充斥”同理,尤其在為客戶解決特定問題的商業調研中,客戶要的并不是一本高深的教材,而是生動的原貌展現與易讀性強的“工具書”,那么我們也不妨講報告寫得靈趣一點、詼諧一點、津津有味一點,我想,只要問題解決了,我們的客戶不會而降低對我們的專業性的認可,反而會在他們的頭腦中有一種這樣的標簽:零點的東西好用又好玩。
牛奶可樂經濟學讀后感篇八
《牛奶可樂經濟學》很簡單,聞其名就可以知道這是一本與經濟學有關的書籍,但大多數的人聽到“經濟學”這個詞時,往往會感到頭疼。而當你讀了《牛奶可樂經濟學》這本書時,你就會以一種全新的視角理解“經濟學”,也會改變經濟學在你心里的那個枯燥乏味的印象。
《牛奶可樂經濟學》的作者羅伯特·弗蘭克教授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管理學院的教授。弗蘭克教授喜歡在自己的課堂上給學生布置“博物經濟學作業”,羅伯特·弗蘭克教授會在書中舉出很多千奇百怪的例子,讓學生寫小論文,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問題,并以經濟學的視角做出回答。教授的這些基本原理簡單而又生動,很容易被人理解。經過幾年的積累,這些問題被收集成冊,就成為此書的藍本。
在本書的各個章節中,作者通過一系列通俗易懂的例子,向我們講述了生活中的經濟學。例如在作者講述產品設計中的經濟學時,讓我懂得了產品設計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費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滿足賣方保持低價、便于競爭的需求,產品設計要實現二者的平衡。產品設計的功能要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則。還有作者講述的供求關系實踐原則也讓我尤為深刻。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舉出了一個“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錢,卻又提供免費的花生米?”這個例子很真實,免費花生米可以隨意索要,而花生和酒是互補品,酒客花生吃的越多,從而點的酒就越多,因此,酒就可以給商家帶來相對可觀的利潤率。
而水和酒又互為替代品,既然酒客吃花生米對水和酒有需求量,而酒吧買的水的價格相對較高,那酒客們為什么不買酒呢?這樣何樂而不為呢?這些例子讓我理解到了市場中的不少重要模式。通過這些例子,我理解了“一價格定律”,也告訴我任何試圖利用富人愿意多花錢的想法的供應商,都會給競爭對手創造出直接的獲利機會。書中生動鮮明的例子數不勝數,通過這些例子,改變了我之前那個以數學為核心的硬學科“經濟學”的觀點,讓我知道了經濟學應該是一門根植于經驗和觀察的社會科學。《牛奶可樂經濟學》把經濟學從數學中解脫出來,并為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生根發芽提供了無限能量。因此,如果我們也能在生活中多提幾個“為什么”,我們也會從中收益很多噠。
用經濟學家的眼光看待生活,讓每個人都成為經濟學家。
根據具體事例理解這些原理,誰都能毫不費力地掌握它。他提取日常生活經驗中一百多個事例,教會了我們用經濟學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并在不同環境下巧妙地應用經濟學原理,與此同時,體驗到作為“經濟學家”的美妙之處。
弗蘭克的書告訴我們,多多觀察生活,就會發現有趣的東西,而且經濟學基礎概念會給這些行為和事件以合理的解釋。這是學習經濟學的好方法,適用于我們所有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索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