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三體大學讀后感篇一
左圖封面上的女孩子,應該就是葉文潔吧?以前,我覺得這封面與小說無甚關系,因為我的注意力始終在三體那里,特別是智子。我甚至非常討厭小說里對于葉文潔所有經歷的設置。
這次重讀,我才發現葉文潔的經歷確實是重要的。如果《三體》中沒有葉文潔,那么《三體》只能算一部普通的科幻小說,就像《上海堡壘》,我特別喜歡《上海堡壘》里腦洞大開的宏大場景和各種科幻設置。但是《上海堡壘》真的沒有把人物寫的立體豐滿,更別提把讀者帶入到哲學思考的層次。這一點《三體》做到了——因為葉文潔。所以,這次我終于認可了《三體》的這個封面。
《三體》因為葉文潔而有了宏大而悲憫的視角——包括伊文斯,他們一主一副無不是在反思人類。借他們的嘴,《三體》對于人類和人性做了高度概括的解析。在讀這些的時候,我的內心也是隨著他倆的失望而失望、他倆的厭惡而厭惡,甚至于會認同他倆的人類已經沒有能力以內部力量來解決自己的問題的思想。
但是,當三體人的信息被獲取和解讀以后,汪淼和丁怡的那種絕望感又捕獲了我,連葉文潔再上雷達峰的那種悲涼感也讓人感同身受。
《三體》讓我們以不同的視角去感受各自的立場:在三體游戲里我們會同情三體文明,在葉文潔的經歷里我們會痛恨人類的瘋狂,在伊文斯的描述里我們承認人類的貪婪與自私,在智子鎖死人類科技時我們跟著汪淼一起絕望,在葉文潔看向齊家屯時我們心中升起無限的悲憫。
正是《三體》使我們以不同的視角去體會和感知,使得《三體》具有了某些哲學意味。這使得它作為一本獨立的小說,是完整的,邏輯和架構是清晰的。
而《三體》的另一個難能可貴之處還在于,它作為一個系列小說的第一部,給之后的續作奠定了宏大的敘事基調,因為《三體》把視角挪到了全人類的生存上。
三體大學讀后感篇二
劉慈欣筆下并沒有華麗的辭藻,他就像一個做手術的醫生,精準無誤卻不帶感情,將書中的地球剝皮拆骨。我曾一度懷疑他是外星人,因為他對地球似乎沒有一點眷戀,他以極端客觀冷酷的姿態,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看著那個地球的誕生和毀滅。
故事從一個“_”時期受苦受難對地球失去信心的少女開始,從一個呆子把一顆星星送給一個女人結束。只看節略,可能會以為又是一個瓊瑤式的愛情故事。但是看下去就會發現完全超乎你的想象,原本假想中的唯美的愛情故事被宇宙鋼鐵般的規則硬生生切斷了,這故事如此的寂寞無助,銷魂蝕骨。甚至于書讀完了,可是你會覺得故事卻沒完結。只要宇宙仍在繼續,這個故事就不會完結……
《三體》在硬科幻的外殼中,包裹著一個深刻的命題——這個宇宙的世界觀、價值觀是怎樣的?是否和人類相同?如同孔子雙手交疊對天思考,釋迦摩尼在尼連禪河畔的樹林中獨修,劉慈欣在中國西部某地的一個發電廠開始思考這個古老的命題。以《三體》為思想載體,劉慈欣對宇宙的文明做了兩個假設:一個是有道德的以愛與包容為主流的,一個是零道德的以殘酷和征服為主流的。以程心為代表的愛與道德,曾經兩次將地球親自送往毀滅,而以維德為代表的零道德,卻拯救了地球。
就這樣,在“黑暗森林”的前提下,劉慈欣得出結論——宇宙,是零道德的。然而他并沒有強迫書中的人去選擇道德或者野性,似乎他自己也沒有什么答案,所以在書中最后唯留下一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
可以說,拋去科幻的外殼其實這就是一個關于道德的故事。當下,人們更需要從這個時代去思考人性。這是在其他科幻作品中不經常見的,然而這就是《三體》劇情的主線,整個宇宙中,只有人類有愛。這在其他文明看作廢物般的情緒無數次差點毀滅地球,又無數次讓即將覆滅的地球燃起了希望的光。
記得通宵讀完《三體》第三部時候,我把書放下,去看窗外漆黑的夜空,那閃爍的星星是如此的可怖,一百五十億光年內似乎都是無盡的殺機,心悸感隨之而來,那是一個無比黝黑的森林,我十幾年來對于宇宙的看法都被顛覆了。
三體大學讀后感篇三
三體講述的是在_期間,一名被迫害的科學家葉文潔利用太陽的反射放大信號的原理,把太陽變成一個恒星級的信息發射器,將地球的信息發送至外太空,希望收到信息的外星人能前來拯救黑暗的地球文明或者說希望外星文明幫助人類進化得更加高階一點。信息被離地球最近的恒星文明三體文明所收獲,三體星人由于三個太陽的無規則運行,已經經歷數百次的文明覆滅和再生,極需要在三體星被太陽最后吞沒以前,找到新的星球延續文明,而來自地球的信息使他們鎖定了地球作為新的棲息地,于是,三體星人對地球的遠征開始了,三體文明與地球文明的戰爭也開始了。
這本書所釋放的信息量非常的大,基于作者強大的物理學基礎,向我們展現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外太空世界,多維的世界,微觀的世界,作者的想象力如此豐富,描繪能力如此之強,邏輯緊密,文筆出眾,讀來引人入勝。
三體,帶給我的思考是很多的。今天要分享的,是關于文明的一些想法。
有了人才有了文明,文明就是人類在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知識體系。但,一個文明的價值觀似乎決定了這個文明本身的命運:是走向永盛,還是在繁華后走向覆滅?
地球文明,最具有代表性的體系,就是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東方文明的價值核心是天人合一,講究的是天時、地利、人和;西方文明的價值核心是以人為本,講究的是科學。人類文明的進程,其實在世界范圍內是保持高度的一致性的,東西方幾乎在同一時間進化出各自的文明,如東方孔子出現的時間就是西方耶穌出現的時間,我想說的是,人類文明的進程似乎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調控著,東方與西方,除去非洲與澳洲,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的高度的時候,就會發生類似的“巧合”:比如莎士比亞出現的時代,正是元代散曲盛行的時期。或許,我也可以這樣理解為,此類如孔子或者耶穌這樣的人,是那個時代所需要的,而且是特有的,當文明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就會有這樣的一類人出現。當然,是時代賦予他這樣的光芒與色彩,還是其本身帶有那個時代所特有的精神特質,就不得而知了。也許,時代的特性能夠造就一個又一個適合這個時代的偉人來代表這個時代吧,或許,這也就是東西方相同時間出現類似的神像的原因吧。
三體大學讀后感篇四
科幻小說《三體》對于“三體禮貌”世界的描述基本放在文章結尾部分,這部分敘述得較少卻緊扣主題;作者探討得更多的是人類世界的現實生活困境。貫穿整個文章的兩條主線:一是現實生活與過去經歷的交織,二是三體游戲所虛擬的禮貌演進史。
現實與虛擬的敘事交替,讓讀者更能體會人類禮貌發展至今所面臨的諸種困境。聯系到葉文潔及其父在遭受的非人待遇,以及地球三體組織的構成與發展,細心的讀者才會發覺作者真正想探討的問題,其實關乎“人性”。這個問題如此古老,以致至今還懸而未決。
而在“三體游戲”所虛擬的禮貌演進史部分,作者試圖整合東西方文化的精髓來嘗試拯救岌岌可危的人類禮貌,卻無甚成效。技術層面的救贖也不是最終的解決之道,更大的問題還是在于人類自身。
此外,企圖借助地外禮貌力量來解救人類當前的困境可是是種幼稚的想法,最終的結局卻是三體禮貌試圖侵占地球作為其禮貌擺脫困境的物質載體。在小說結尾,三體禮貌已向地球上的人類發起攻擊,可是這要等到四個半世紀(地球紀年)以后,三體人和地球人才能真正應對面地交戰。而人類現今的處境早已令人堪憂!
顯然,作者對人類的自我救贖抱著樂觀的`態度,而悲觀的人認為也許不要四個多世紀,人類早就完蛋了,他們的理由是:好好審視一下人類以往上千年的歷史不就明白了嗎?然而,不管是樂觀還是悲觀,人類已走到確實該好好反思自身處境的時候了。而更大的擔憂在于:當人類真正實現人工智能之時,他們該如何處理自身與智能機器的關系,以及如何守護好自身的禮貌成果?這是我閱讀《三體》后的最大收獲之一。
三體大學讀后感篇五
《三體》中也有聯系到世界末日,特別是描寫了獨特三體人的末日,一群可以脫干身上的水變成纖維的三體人,科技中掌握中子等其他微觀領域人類科技領域未曾接觸的部分。“三體文明”在末日中痛苦掙扎時,接收到傻傻地球文明的純真尋友信號,如同在沙漠脫水的人遇見一汪清泉,那對生的渴望的執念無比堅定。隨后輕松運用超技術鎖死地球人的基礎科學,三體人龐大的宇宙艦隊開始向地球進發……
之后《黑暗森林》中三體艦隊入侵太陽系探測器那個水滴型跟地球太空艦隊的戰爭,那才叫情節起伏!不同文明等次戰爭的格斗,水滴的無敵形態深深烙印在讀者心間!也血淋淋地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地球應對外星入侵的“面壁計劃”一個一個被破壁,人類最后的希望一點一點破滅,真揪心!最后一位“面壁者”羅輯,曾傾向三體文明,第一個意識到宇宙文明的殘酷和法則,以暴露自身宇宙坐標這一無疑是自取滅亡的行為迫使三體艦隊停下死亡的腳步。三體系列第二部《黑暗森林》最后的結局以人類的威脅勝利和三體人的妥協應該說是比較曲折完滿的。人類最終沒有消亡,讀完后也松了一口氣。
也引起了我們反思,我是一個和平主義者,難道無論科技如何發達,文明如何先進都有戰爭的存在?都有軍事的存在?
從《三體》的構想中,答案是肯定的。不過我也佩服作者的推導能力。從幾條基本原則出發,去推測之后的事情,厲害。宇宙的總體資源恒定不變。文明的數量很多而且日漸壯大。技術的發展和大爆炸。以及猜疑鏈的存在。最終把宇宙構想成一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持槍的獵人,每個獵人都必須小心謹慎防止被其他人消滅,人類傻傻地向外發出致命的信息,吸引了嗜血的獵人來襲!呈現的弱肉強食……
三體大學讀后感篇六
《三體》的引人入勝沒有讀過的人是很難體會的。從前我對宇宙的認識,除了星空還是星空,無非就是恒星、行星和星云組成的大大小小的星系。人類是這浩瀚宇宙中的唯一,我不相信外星生命的存在,更沒有想過有一天外星生命會“光臨”地球。這一切在《三體》中都出現了,《三體》將我帶入一個全新的宇宙,還讓我見識了一個不同的人類社會。
“有時候下夜班仰望星空,覺得群星像發光的沙漠,我就是一個被丟棄在沙漠上的可憐孩子……地球生命真的是宇宙中偶然里的偶然。”這是其中的主要人物葉文潔所說的一句話。從科學的角度說,以地球如今的文明程度,或許真的不具備探索遙遠宇宙的能力。我們目前對宇宙的認識只是極其淺薄的。如果真的有高級外星生物的入侵,或許人類連組織反抗的機會都沒有,這是人類所面臨的危機,也是使得人類不斷向前發展的最強大的動力。
我們必須承認人類的渺小,必須認識到宇宙的殘酷和無垠。因為我們的微不足道,我們才有更加奮發圖強的必要,危機意識是個人包括集體以及國家長盛不衰的必要因素。放到宇宙這個大世界里,危機意識也是一個星球文明長盛不衰的必備條件。
從這本書中,我更深刻的認識到人性;人性是這個世界上最難以捉摸的東西之一,有關人性的討論和思考在人類社會已經持續了數千年之久。是非對錯,黑白善惡具有相對性,這讓人性顯得更為復雜。《三體》中所描寫的全人類與個人之間的取舍:羅輯的個人享樂被舍棄合乎情理,而程心與云天明的愛情被摧殘的觸目驚心就很難讓人接受,大多數人所謂的“為地球文明的延續”更讓人心寒。
《三體》引發的我對于生命的思考:有時覺得生命珍貴無比,重如泰山;有時候又覺得生命是那么渺小,不值一提。
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人類不應該安于現狀,在獲得一點點的自由之后就迷失自我,開始爾虞我詐,毫無人性可言,在紙醉金迷之中忘記了宇宙的殘酷。我們應該去創造新的歷史。
給時光以生命,而不是給生命以時光。我們應該在歲月長河里那有限的時間內去創造無限的價值,生命和命運都可以由自己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