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一種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寫作技巧的模板材料。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寫作上的參考和啟示。
壯族三月三(優質18篇)篇一
為弘揚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文化,構建和諧文明社會,橫縣總工會根據南寧市總工會文件精神,在“壯族三月三”節日到來之際,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體活動,現將活動開展情況總結如下:
縣總工會領導班子在例會上向全體干部職工傳達了文件精神,號召大家傳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深入了解“壯族三月三”節日的起源,積極參與“壯族三月三”民俗活動,積極維護民族團結和擁護國家的民族政策。據統計,共有21人到會學習,到會率100%。
一是為了深入貫徹文件精神,我單位向各基層工會下發通知,號召各基層工會積極做好“壯族三月三”的社會環境宣傳。二是為了營造濃烈的節日氛圍,積極宣傳“民族團結”精神,縣總工會積極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通過大門電子屏幕24小時滾動播放“壯族三月三·八佳嘉年華”等宣傳標語,大力開展“壯族三月三”期間的節日氛圍宣傳,營造熱烈、祥和的節日氛圍。三是利用業余活動時間,開展“壯族三月三”文化講座,使全體干部職工充分了解“壯族三月三”的來歷以及習俗和文化內涵,明確此次活動的目的和意義,提高對活動的認識,在單位營造濃厚的活動氛圍。
(一)組織開展羽毛球、投繡球比賽等活動。
(二)開展送關愛獻愛心活動。我單位組織干部職工進社區(村屯)慰問貧困戶、退休干部職工,和他們拉家常、幫他們打掃衛生,為他們送上慰問品和衷心的`節日祝福和感謝。
通過此次活動的開展,傳承了民俗文化、弘揚了時代精神,激發了全體干部職工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繼續繼承傳統美德的崇高精神,為打造生態宜居橫縣做出貢獻。
壯族三月三(優質18篇)篇二
每年農歷三月,正是風和日麗,春花燦爛的時節,我們廣西壯族同胞也迎來一個傳統盛大的節日——三月三。
每年三月三,家家戶戶都要蒸上花糯飯。今年我家也不例外。提前幾天,奶奶就把做花糯飯的原料:楓樹葉、染飯草、黃花、糯米都準備好了。
三月初二,吃完晚飯后,我就讓奶奶教我如何做花糯飯。奶奶說:“做花糯飯,首先要準備各種顏色的水,這是很關鍵的,否則就蒸不出漂亮的花糯飯了。”我看見奶奶把搗碎的楓樹葉先用水煮,再用手搓,如此反復幾次,最后過濾,墨一樣黑的水就準備好了。接下來是染紫色的染飯草,做法和楓樹葉一樣。最容易做的是黃顏料的`水,先把黃花放到水里煮幾分鐘,再倒出過濾就可以了。最后奶奶把煮好的水分別放在不同的盆里,倒進糯米進行浸泡。就這樣,蒸花糯飯的準備工作就做好了,只要等到第二天把用不同顏色的水浸泡的糯米蒸熟,大工就算告成了。
壯族三月三(優質18篇)篇三
三月三最早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后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云集陵區,朝拜人祖。
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晚清《都門雜詠》里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后飛上月宮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壯族三月三(優質18篇)篇四
今年,我第一次到鄉下外婆家去過三月三,農歷三月三是壯族傳統的節日。壯族人民做的五色糯米飯特出名,我是早有耳聞的。一聽見五色糯米飯這個詞,我嘴都讒了。
到了外婆家,我叫外婆演示一次做糯米飯的程序給我看,外婆笑了笑就答應了。開始,外婆把楓葉放在臼中搗爛,曬干浸入一定量的水中,外婆還說,這楓葉一定要泡到明天才能繼續做。第二天,外婆把葉渣撈出來濾凈,然后取出黑色染料液體。黑色染料液體要放入鍋中用文水煮到五、六十度,再把糯米浸入其中。外婆接著把黃梔子的果實提取,再將黃梔子搗碎成片后放入清水里浸泡,就可以得到黃橙色的雜料液體。緊接著,外婆又用同一品種而葉片形狀不同的紅藍草經水煮而成的紅色雜料液體和紫色雜料液體跟糯米浸泡。
外婆還告訴我說,這些植物葉片稍長的,顏色就稍深點,煮出來的顏色較濃,泡出來的米即成紫色;葉片較圓的,顏色較淺,煮出來的顏色較淡,泡出來的米即成鮮紅。經外婆這么有一講,我才知道:原來一種植物還會有兩種顏色呢,真是太神奇了!
外婆說,用這些雜料浸泡過的糯米分別放在鍋里蒸十幾分鐘,就能得出各種各樣的糯米飯。說著說著,我口水都流了,真想很快就能吃到五色糯米飯啊!
可是當外婆還沒有做好五色糯米飯時,鄰居的小伙伴已經來叫我去趕歌圩了。我聽了立刻欣喜若狂,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去趕歌圩呀。我和小伙伴邊走邊聊天起來,雖然他們說的壯語我一句也聽不懂,但是從他們的眼神和笑容里,我知道了壯族人民是很熱情好客的,就連小孩也不例外。
不一會兒,我們來到了一個土坡上,只見一對對青年男女肩并著肩在土坡上對歌,周圍都圍滿了觀眾,真是熱鬧非凡啊!他們唱的山歌咿咿呀呀的,我都聽不懂唱的是什么,但是從那些叔叔阿姨臉上的表情來看,我猜想他們唱的應該是喜慶的山歌。聽到他們的歌聲,我突然想起現在中央電視臺正在播放的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里所唱的歌,就有一些選手唱的也是用民族語言唱的歌曲,主持人把它叫作“原生態唱法”,我想:這些叔叔阿姨們唱的調子大概也應該是原生態唱法吧。
看著看著,我忽然想外婆還在家給我做五色糯米飯呢,于是我趕緊往家跑去。剛回到家門口,就聞到一股清香味從門縫里鉆出來。我趕緊跑進家去,只見飯桌上擺滿了香噴噴的五色糯米飯,它們的顏色分別是:紅、黃、黑、紫、白五種。我連忙盛了一碗糯米飯迫不及待地吃了起來,那五色糯米飯色澤鮮艷、五彩繽紛、晶瑩透亮,再加上它的滋潤柔軟、味道鮮美、純正平和、且有微甘、美味可口、沁人心脾,真是令人回味無窮??!
如今,已經過了一個多月,可是每當想起外婆做的五色糯米飯,那濃濃的親情和純純的友情便縈繞在我的腦海里。
壯族三月三(優質18篇)篇五
說到壯族三月三習俗,很多人只知道對歌談情,其實壯族三月三習俗有很多,搶花炮、拋繡球、吃五色糯米板等也是有趣的節日活動。下面小編為您介紹壯族三月三習俗。
節前家家準備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后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壯家人喜愛五色飯,把它作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農歷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節,甚至過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飯吃。在孩子滿月、新居落成等喜慶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飯分送左鄰右舍。壯人也愛楓葉,認為楓葉能“除邪驅鬼”,給人帶來吉利和平安。所以,農歷三月三做五色飯的時候,家家戶戶門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選的楓葉。甚至做五色飯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圍的墻腳下,以求驅邪保平安。
在農歷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日盛裝,天剛亮就爭先恐后地奔向活動場所,搶得花炮的人被認為來年最有福氣,也最受姑娘青睞。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沖等方式沖進對方炮臺,將花炮放入算得分。規則類似于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傳統的“花炮”是一個鐵制圓環,直徑約5厘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歌圩的繡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制的工藝品,制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繡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征著純潔的愛情。
傳說靖西縣舊州古鎮,貧窮人家的兒子阿弟愛上了鄰村的姑娘阿秀。阿秀在一次趕圩時,被鎮上一個惡少看上了,要娶阿秀為妻,阿秀以死相脅,誓死不從。惡少賄賂官府,將阿弟判了死刑并關進地牢,等待秋后問斬。阿秀哭瞎了雙眼后,開始為阿弟縫制繡球。針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繡球上。經過九九八十一天,繡球做好了。
阿秀用變賣了手飾的錢和家中的積蓄,買通了獄卒,見到了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阿秀從身上取出繡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這時,奇跡出現了,只見靈光一閃,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見,等醒來時,已躺在遠離惡魔的一處美麗富饒的山腳下。后來,阿秀和阿弟結婚了,生了一兒一女,靠著自已勤勞的雙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就是繡球的由來。
打扁擔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托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愿望。
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舞者多為雙數。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扁擔在手中運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側面敲打,發出的聲音或脆、或沉,聲聲相異,形成節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韻律。在扁擔不斷相擊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轉動,更使人眼花繚亂。技巧嫻熟的各種動作,在聲聲扁擔撞擊聲中輕松完成。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每逢歌圩,方圓數十里內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點。小伙子在歌師的指點下與中意的姑娘對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到合適的.對象,便唱起見面歌、邀請歌。女方若有意就答應。男青年再唱詢問歌,彼此有了情誼,唱愛慕歌、交情歌。歌詞皆即興發揮,脫口而出。若姑娘覺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滿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將懷中的繡球贈與意中人,“他”則報之以手帕、毛巾之類的物品,然后歌聲更加甜蜜,遂訂秦晉之好。
對歌前,劉三姐的神像由眾人抬著游行一周,人們祈求她賜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圩人人對歌如意。人們敬完了歌仙劉三姐,爭相亮開歌喉,相互對唱,歌聲此起彼落。男女老少在這歌圩中度過一個個不眠之夜。
廣西的一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日慶典或祭祀中擊打銅鼓的習慣,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現在東蘭、天峨等地壯族群眾每年過三月三和春節,都安、巴馬、大化等地瑤族群眾過祝著節,南丹瑤族舉行葬禮祭祀,南丹中堡苗族過春節或遇上喜慶時都要以擊銅鼓的方式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
銅鼓是壯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不僅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曾是傳遞戰爭信號、陪葬和祭祖驅邪的器物使用。壯族每逢婚喪嫁娶、喬遷新居和盛大節日,都有打銅鼓、唱山歌的習慣,銅鼓文化已經成為壯族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流傳在壯族地區的銅鼓舞,表演時,一般是將四面銅鼓掛在村前的大榕樹上,由四個小伙子敲擊,作為伴奏;前面置一大皮鼓,由一老鼓手雙手持棍敲擊,他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他邊敲鼓,邊舞蹈,有正面打、抬腿打、轉身打、翻身打等各種擊鼓動作,節奏由慢到快,反復變化,舞姿靈活敏捷。另有兩個小伙,一個左肩扛竹筒,右手持竹棍邊敲竹筒邊舞,另一個拿雨帽為擊鼓者扇涼,邊扇邊舞,三人彼此穿插跳躍,配合自然協調,場面熱烈,情緒歡騰。
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意就讓小伙子碰。蛋碰裂后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運氣”的意頭。
壯族三月三(優質18篇)篇六
農歷三月三,是傳統的“風箏節”,在我的故鄉,這個時候是孩子們的天堂。
這些都是有錢人家的孩子才能放的風箏。那時候,我家里很窮,就只能放自己用紙糊的風箏,這也是當時最普遍的風箏了。
紙糊風箏很簡單,一張廢報紙,兩根竹子,另外一杯漿糊,再加自己的巧手,就可以做成令人心動的`風箏了。
風箏糊好了,我們在上面寫上自己的心愿和理想。
迎著春風,讓手中的風箏放飛到天空。
風箏飄啊飄,有時翻兩個跟頭,有時搖擺一下尾巴……像是在跟我們訴說:一份成功·一份感動!
夜,來臨了。我們將手中牽著風箏的線,輕輕一放……。
啊!風箏飛吧!飛得更高更遠!帶著我們的愿望盡情地飛吧!
……。
光陰似流水,童年的美好時光,只能留在記憶深處回憶。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F在的我正當風華正茂,青春年少——我要回首昨天,吸取不足的教訓;把握今天,努力做好手頭上的事情;展望明天,有計劃地走好以後的人生道路!
朋友,跟我一起努力吧!!!
廣東河源龍川縣第一中學高三:飄飄。
壯族三月三(優質18篇)篇七
壯族傳統節日“三月三歌節”,又稱三月歌圩。廣西素有“歌海”之稱,壯族每年有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農歷三月初三極為隆重。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制作五色糯飯,染紅彩蛋,歡度節日,有的會持續二三天。各地歌節有特定的聚會場地。一般為峒場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參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老人小孩只是來游樂助興。在歌圩場四周,攤販云集啊!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
著名的歌圩有巴馬的盤陽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田東的仰巖、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峰山等。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對歌,情投意合的便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演壯戲等娛樂活動。拋繡球可也有講究啊!繡球為圓形,繡球有花鳥,里面裝木棉花或豆、米之類農作物,四角都有彩色布帶,供手握拋擲。男女分成兩對,雙方人數相等。男女雙方相距一定距離,各列一方,每方有一個人即領隊,在中間樹一高竿,作為拋球的高度標準。
拋球時首先由女方領隊手拿繡球,唱完一首山歌將球拋出去,男方如能接住算男方勝利,否則女方勝。誰勝誰將對方踢出一人,然后由勝方發球。每發一次球,均必先唱山歌,如此輪流直至一方“全軍覆沒”。
這時,勝方追逐負方、搶取對方頭巾、手帕,互相追逐嘻戲,盡興方散。姑娘若看中一男青年,便將繡球有意拋去,男方接過繡球,若也有情意,即系禮物于繡球上投報之。
歌節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盛會,更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為弘揚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了“三月三”歌節活動,全廣西各地歌手云集南寧,全國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國友人也前來觀光。198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便把“三月三”定為文化藝術節。
壯族三月三(優質18篇)篇八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廣西壯族三月三作文精選,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到了。三月三是我們壯族人民傳統的盛大節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殺雞宰羊、蒸糯米飯、煮彩蛋。
三月三的早晨,天剛蒙蒙亮,媽媽就已經把蒸好的五色糯米飯倒進大圓盆里,熱騰騰地活像一個鮮花競艷的花盤。我吃了幾口糯米飯,就來到媽媽身邊,幫她選蛋煮蛋。媽媽說:“煮蛋的時候,火不要太旺,以免蛋在鍋里開裂。等水開后,你在一旁用筷子將蛋上下翻一翻,好讓它們受到均勻的熱度,蛋在鍋里就安然無恙了?!眿寢屨f完就忙別的去了。我照著媽媽說的煮好蛋,并把這些蛋涂上七彩顏色,碼在竹籃里就像一籃五顏六色的貝殼。
你可知道,碰蛋比賽是三月三孩子們的最大樂趣。我和妹妹揀了幾個又尖又大的彩蛋,朝村口跑去,找伙伴們展開碰蛋大戰。
村里的伙伴也紛紛來到村口。我們有的把蛋放在衣兜里,走得慢慢的,生怕蛋在衣兜里“打起架”來;有的'把蛋放進毛線網袋里,掛到胸前;有的兩手中各拿一個蛋,興沖沖地跑來。碰蛋開始了,村口頓時熱鬧起來,小伙伴們這一群那一伙地圍在一起碰蛋比高低?!芭?!”一個蛋被碰破了,人群里爆發出一陣歡笑聲。
我和妹妹拿了四個雞蛋、四個鴨蛋,和小伙伴碰了起來,結果三贏五輸,我們把碰破的蛋一個個剝開皮吃掉了。小伙伴們也在剝蛋,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用涂滿各種顏色的手抹著沾在嘴邊的蛋,笑了。
我們回到家里,只見媽媽正把一碗碗、一碟碟熱氣騰騰的魚、肉、菜擺滿一桌。這時,爸爸笑盈盈地拎來了幾瓶好酒,同邀來的親戚好友開懷暢飲。一桌人高高興興地吃飯、喝酒,歡笑聲在屋里回蕩著。
壯族三月三(優質18篇)篇九
陽春四月,廣西壯族自治區迎來了一個節日,大家張燈結彩,喜氣洋洋,這,就是我們的“三月三”!
大家一定想問,三月三是怎么來的呢?其實,三月三有多種不同的來歷,但最著名的.非“劉三姐”莫屬。
相傳,劉三姐的歌聲婉轉動聽,被譽為“歌仙”,但她的山歌里,揭露了財主們犯下的滔天罪行,財主們對劉三姐恨之入骨,于是趁其上山砍柴的時候讓她跌入山谷身亡。于是人們在歌仙逝世的三月初三唱山歌來紀念歌仙。這,也就形成了三月三最有名的習俗,歌圩節。
三月三不僅僅是壯族的節日,也是漢族、瑤族等多個民族的節日,在一些地方,三月三甚至比過春節更重要。
三月三這一天,壯族人民家家戶戶制作五色飯,染彩色蛋,穿上節日盛裝,趕去參加“歌圩節”。“歌圩節”的地點一般在離村子不遠的地方。“歌圩節”一般持續兩三天,附近的群眾無論相識與否,都以飽滿的熱情迎接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在“歌圩節”上,各村的花季少年,紛紛三五成群地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山歌。通常男青年先唱“游覽歌”,遇到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面歌”、“邀請歌”。得到女生回應,就唱“詢問歌”彼此互相了解。了解后便唱“愛慕歌”和“交情歌”。分別時,唱“送別歌”。歌曲隨心所欲地編,隨心所欲地唱。親切感人。
這,就是三月三,我們的三月三!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壯族三月三(優質18篇)篇十
今天是陰歷三月三,一大早,奶奶就煮好了一大鍋的雞蛋。這可不是平常一般的雞蛋,這是三月三的雞蛋!
媽媽告訴我,三月三傳統就是吃地菜花煮雞蛋,這是規矩。奶奶到菜場買來地菜花和雞蛋一煮,煮出來的雞蛋清香撲鼻,晶瑩的蛋白上映著一絲絲翠綠,看著讓人喜歡,吃的也更香,我一下子就吃了兩個。媽媽還說。春天吃這個對我們的身體也是有好處的,俗話就說了“陽春三月三,地菜當靈丹”,呵呵,原來吃雞蛋有這么多學問啊!
今天真是特別的一天—雞蛋的節日!
壯族三月三(優質18篇)篇十一
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到了。三月三就是我們壯族人民傳統的盛大節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殺雞宰羊、蒸糯米飯、煮彩蛋。
三月三的早晨,天剛蒙蒙亮,媽媽就已經把蒸好的五色糯米飯倒進大圓盆里,熱騰騰地活像是一個鮮花競艷的花盤。我吃了幾口糯米飯,就來到媽媽身邊,幫她選蛋煮蛋。媽媽說:“煮蛋的時候,火不要太旺,以免蛋在鍋里開裂。等水開后,你在一旁用筷子將蛋上下翻一翻,好讓它們受到均勻的熱度,蛋在鍋里就安然無恙了?!眿寢屨f完就忙別的去了。我照著媽媽說的煮好蛋,并把這些蛋涂上七彩顏色,碼在竹籃里就像是一籃五顏六色的貝殼。
你可知道,碰蛋比賽就是三月三孩子們的最大樂趣。我和妹妹揀了幾個又尖又大的彩蛋,朝村口跑去,找伙伴們展開碰蛋大戰。
村里的伙伴也紛紛來到村口。我們有的把蛋放在衣兜里,走得慢慢的,生怕蛋在衣兜里“打起架”來;有的把蛋放進毛線網袋里,掛到胸前;有的兩手中各拿一個蛋,興沖沖地跑來。碰蛋開始了,村口頓時熱鬧起來,小伙伴們這一群那一伙地圍在一起碰蛋比高低?!芭?!”一個蛋被碰破了,人群里爆發出一陣歡笑聲。
我和妹妹拿了四個雞蛋、四個鴨蛋,和小伙伴碰了起來,結果三贏五輸,我們把碰破的蛋一個個剝開皮吃掉了。小伙伴們也在剝蛋,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用涂滿各種顏色的手抹著沾在嘴邊的蛋,笑了。
我們回到家里,只見媽媽正把一碗碗、一碟碟熱氣騰騰的魚、肉、菜擺滿一桌。這時,爸爸笑盈盈地拎來了幾瓶好酒,同邀來的親戚好友開懷暢飲。一桌人高高興興地吃飯、喝酒,歡笑聲在屋里回蕩著。
壯族三月三(優質18篇)篇十二
在廣西農歷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有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
在歌圩旁邊,攤販云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田陽縣的喬業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
拋繡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伙子時,就把繡球拋給他。碰彩蛋是互相取樂承歡,亦有定情之意。歌節是民貿的盛會,也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1985年,區人民政府將三月三定為廣西的民族藝術節。
問:自治區政府為什么要在“壯族三月三”放假?有什么特殊的意義嗎?
答:“壯族三月三”不僅是廣西壯族重要的傳統習慣節日,也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重要的傳統習慣節日。主要集中在南寧、柳州、百色、河池、崇左、來賓、欽州、防城港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和梧州、玉林、賀州等一些漢族地區。多年來,這些地方的各族干部群眾一直有將“壯族三月三”作為廣西民族傳統節日并予以放假的愿望。近年來,先后有100多位自治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建議和提案,要求將“三月三”確定為廣西的民族習慣節日并予以放假。特別是自治區“兩會”期間,有32位人大代表和32位政協委員分別提交了相關建議和提案。
自治區黨委和自治區政府經過認真研究,決定將“壯族三月三”確定為廣西民族傳統習慣節日并放假兩天,這將有利于繼承和弘揚廣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有利于加強廣西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也是順應民心,是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具體體現,是自治區黨委、政府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果。
答:1949年12月23日政務院發布了《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其中規定:“凡屬少數民族習慣之假日,由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之地方人民政府,斟酌各民族習慣,規定放假日期?!?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修改并頒布實施的有關放假辦法,其中有相關內容。月11日國務院新修訂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第四條規定:“少數民族習慣的節日,由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該民族習慣,規定放假日期。”因此,自治區黨委和自治區政府將“壯族三月三”作為廣西民族習慣節日并予以放假是有法規依據的。
答:據了解,在南寧、柳州、百色、河池、崇左、來賓、欽州、防城港等壯、瑤、苗、侗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和一些漢族地區,農歷“三月三”這一天,家家戶戶制作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殺雞宰鴨,喝酒慶賀,采取不同方式歡度這個節日,還是比較隆重的,有些地方比過春節還隆重。
特別是在壯族地區,“三月三”節形式最多樣、內容最豐富、氣氛最隆重、特點最鮮明。每到這一天,壯族男女像趕圩一樣匯聚山坡上對唱山歌,抒發自己的情感;一些地方的群眾用唱山歌的形式宣傳黨的政策,宣傳科普知識,交流生產技能,歌唱美好的生活等。除唱山歌外,有的地方還開展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如搶花炮、打銅鼓、拋繡球、打扁擔、舞龍、舞獅、舞春牛、演壯戲、師公戲、采茶戲等。一些地方政府也積極引導和支持“三月三”歌節活動,利用歌節舉辦經貿交流活動,滿足了當地群眾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需要。
“三月三”歌圩普遍流行于壯族地區,其中尤以紅水河、左右江流域最為常見,百色、田東、田陽、平果、凌云、德保、靖西、天等、崇左、寧明、龍州、憑祥、馬山、都安、大化、巴馬等縣(市、自治縣)相當流行。每場歌圩人數少則幾百人,多則數千甚至數萬人。
1、五色糯米飯。
黑、紅、黃、白、紫——五色糯米飯是壯族地區的傳統美食,因糯米飯呈多種色彩而得名,又稱“烏飯”。壯家人把五色糯米飯看作吉祥如意、五谷豐登的象征。
傳說古時候壯家村寨有個青年叫特儂,外出干活總是帶著糯米飯。而山上的猴子總是把糯米飯搶去。有一次,特儂隨手扯了楓葉驅趕猴子,卻發現自己掐楓葉的手被染上了黑色。他靈機一動,回家后把楓葉浸泡到糯米飯里蒸煮,制成了黑色糯米飯。猴子看見一大團黑乎乎的東西,以為是毒物不敢碰。特儂吃了黑色糯米飯,口不干不燥也不膩倦,反而覺得渾身是力。后來,壯家人都學著特儂做黑色糯米飯,后又逐漸用黃梔子、紅藍草等做成了黃色、紅色、紫色糯米飯。
2、雞屎藤。
農歷三月三吃雞屎藤,是廣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種傳統習俗,我們將葉與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雞絲藤面,用這種面做成的雞絲藤粿仔湯,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愛的特色小吃。相傳農歷三月初三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誕辰,北海人以此紀念這位偉人。
農歷三月初三,在僑鄉江門家家戶戶都有吃“雞矢藤”餅的習俗。先將其葉子洗凈,與糯米一同磨碎,拌入煮溶的糖水,搓成粉團,壓成餅狀。部分還會在餅面印有“福、祿、壽”等吉祥字。用雞矢藤葉做出的餅甘涼可口,別有風味,食后清熱解毒。
3、薺菜煮雞蛋。
民諺曰:“三月三,薺菜當靈丹?!薄叭氯?,薺菜煮雞蛋。”春天正是采食薺菜的季節。春食薺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漢族在這日有吃地(薺)菜煮雞蛋的習俗。
因薺菜的諧音是“聚財”,故此,老百姓又根據民間傳說,于三月初三這一天,在祭祖的時候,借助祖先的神靈和財氣,人們會將新鮮薺菜洗凈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雞蛋、紅棗、風球,再配兩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鍋,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發財運,又可防治頭痛頭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民間特有的食療習俗。據說可以去風濕、清火,腰腿不痛,而且還可預防春瘟。
壯族三月三(優質18篇)篇十三
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xxx年“壯族三月三”活動工作方案的通知》(x政辦電〔xxx〕x號)精神,為傳承我市優秀傳統民族文化,豐富群眾生活,鞏固和發展民族團結局面,積極開展“壯族三月三”系列活動,特制訂本方案:
弘揚民族文化,展示xx風采。
xxx年4月1日——4月30日。
(一)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由市民宗局牽頭協調,縣區黨委政府和各有關單位配合)。
一是深入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規和民族基本知識,提高各級領導干部民族政策水平,加強各族群眾對“三月三”活動的了解。二是進一步加強各族群眾的交往交流交融,深入少數民族聚居村、社區,密切與少數民族群眾的聯系。三是大力宣傳我市和少數民族聚居村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宣傳幫助少數民族脫貧濟困中取得的新變化和新成績,增強各族群眾干事創業的自信心。四是大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模范事跡的宣傳教育活動,以“身邊人、身邊事”影響和帶動廣大干部群眾,弘揚民族團結主旋律,傳遞民族團結正能量。
(二)組織“壯族三月三”進校園活動。(由市教育局牽頭協調,縣區政府配合)。
組織、鼓勵、引導各級各類學校以“壯族三月三”為契機,結合本地和本校實際,集中開展為期一周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動,引導師生積極參與各項活動,拓展民族文化視野,傳承優秀民族文化,豐富校園民族文化生活,激發民族文化認同和民族自信,提升師生民族文化素養,促進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發展。
(三)開展“壯族三月三”文化活動。(由市文新廣局牽頭協調,縣區政府和各有關單位配合)。
重點打造一批體現“壯族三月三”文化特色的原創文藝節目。組織我市文藝團體與群眾業余團體開展共賀“壯族三月三”文藝演出活動,充分利用博物館、文化館、劇場、廣場以及各類文化設施,依托xx文化、體育資源的特色和亮點,通過開展非遺文化演出、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民族歌舞表演和廣場聯歡等活動,全力營造濃郁的“壯族三月三”節日氛圍,集中展示我市各民族豐富的文化和民俗資源,展現各族群眾良好的.精神風貌。
(四)開展“民族文化旅游節”活動。(由市旅發委牽頭協調,縣區政府和各有關單位配合)。
為拓展我市“壯族三月三”旅游市場,激發各族群眾出游熱情,吸引更多游客在“壯族三月三”期間走進xx,組織發動各旅游景區、旅游企業積極整合資源,舉辦以“壯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旅游節為主題的各種旅游優惠活動,活躍節日旅游市場。在“壯族三月三”期間,各有關部門通過媒體、網絡、微博、微信等平臺,發布旅游活動信息,營造良好的節日旅游氛圍。
(五)開展廣泛的宣傳活動。(由市委宣傳部牽頭協調,縣區黨委、政府和各有關單位配合)。
各有關單位要開辟更多的宣傳陣地和傳播渠道,突出主題、精心策劃、創新載體,加強與宣傳部門、新聞媒體的溝通聯系,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對“壯族三月三”活動進行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的宣傳報道,營造歡樂祥和、團結和諧的節日氣氛,提高社會關注度,擴大各族群眾的參與度,讓各族群眾和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分享節日歡樂和文化盛宴,形成“壯族三月三”活動百花齊放的新格局。
各有關單位結合實際,把“壯族三月三”活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與各族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結合起來,通過現場會、圖片展示、發放宣傳材料、張貼宣傳畫和宣傳標語以及利用公益電子屏幕播放標語、文化演出、民族體育活動等多種形式,集中組織開展廣泛的宣傳活動,為“壯族三月三”活動營造良好氛圍,增強宣傳教育效果,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具體安排如下:
(一)開展文化演出進廣場、進社區、進學校、進鄉村等活動,集中展示少數民族豐富的文化和民俗風情資源,讓全市各族群眾認識并參與到“壯族三月三”活動中。
(二)開展傳統民族體育展示、競賽活動,主要包括舞獅、竹竿舞、板鞋競走、打陀螺、踢毽子、拋繡球等民族體育項目。
(三)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進校園。利用班會、升旗儀式、文藝表演、墻報板報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比賽等方式,開展“壯族三月三”活動和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
(四)播放一組宣傳資料。利用機關單位和廣場的led屏幕滾動播放“壯族三月三”基礎知識、民族政策、法律法規和民族基本知識,積極營造民族團結的濃厚氛圍。
(五)編發一批宣傳短信。積極與通信服務運營商合作,編輯民族團結、民族政策和民族基本知識的宣傳短信面向我市群眾發送,擴大“壯族三月三”活動的影響力。
(六)編印一期宣傳板報。編印出版一期專欄或墻(板)報,大力宣傳“壯族三月三”活動和民族政策,宣傳“壯族三月三”的歷史文化,引導廣大群眾了解“壯族三月三”的基礎知識。
(七)印制一批民族政策知識宣傳單。集中印制一批反映“壯族三月三”基本知識、民族政策的宣傳單,在活動期間向廣大干部、群眾發放。
(八)懸掛一批標語橫幅。在各主要路口、單位門口以及集中開展活動的場所懸掛張貼橫幅標語,擴大“壯族三月三”活動的影響力。
(一)加強領導,統籌協調。按照全市統籌、部門策劃、縣區主辦、群眾參與的原則,積極開展“壯族三月三”活動,不僅有利于傳承發展民族文化,豐富各族群眾文化生活,更有利于弘揚民族精神,維護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及社會和諧穩定。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做好統籌安排,切實加強“壯族三月三”活動期間各項活動的組織領導,及早啟動做好活動的各項籌備工作。
(二)落實責任,周密安排。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明確工作責任,圍繞活動目的,緊扣活動主題,精心謀劃、周密部署、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不斷創新,齊心協力做好xxx年“壯族三月三”活動的各項工作。各項活動負責單位要在本活動方案的基礎上,認真研究制定所負責的各項活動的具體工作方案,細化工作措施、工作任務,任務到人,力爭辦出特色、辦出水平、辦出質量、辦出效果,努力打造高質量的品牌。
(三)加強宣傳,擴大影響。各縣區,各部門要加強對民族文化、少數民族節日活動常識的宣傳,普及民族理論、民族政策和民族知識,組織引導各族群眾開展有意義的活動,過上歡樂祥和的民族節日。活動開展期間,精心策劃,積極邀請各新聞媒體對“壯族三月三”各項活動進行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的宣傳報道,讓各族群眾、游客和社會各界人士充分感受到民族節慶活動多姿多彩的魅力。
(四)做好防范,確保安全。各縣區,市公安局、市城市管理局、交警支隊、消防支隊、醫療衛生等部門做好安全管理和保障工作。對可能發生問題的環節要進行排查,做好應急機制和預案,確?;顒影踩行?。
(五)嚴格遵守八項規定,確保節日風清氣正。各地各部門要主動適應從嚴治黨新常態,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自治區黨委實施意見、自治區政府實施辦法,守紀律、講規矩,始終保持防范和懲治不正之風的高壓態勢。防止出現違反規定、違反紀律的現象。
(六)提高認識,總結經驗?;顒咏Y束后,各縣區、各有關部門要對活動取得的成效、經驗、存在問題和建議進行總結,并形成書面材料,于xxx年4月28日前報市民族宗教事務局(電話:xx,電子郵箱xx)。
壯族三月三(優質18篇)篇十四
我的家鄉就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這一個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這里保留了很多風俗習慣,我想介紹的是三月三歌圩節。 在我國三月三是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相傳三月三是皇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后,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后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但現在,每一個民族的三月三都是不同的形式。壯族的三月三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
大家都知道山歌是壯族的特色,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與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是老人小孩都有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壯族多于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
壯族山歌簡稱為壯歌,又稱壯族民歌,一般指壯族人民用壯話演唱的民間歌謠。壯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壯族原始社會時代狩獵時的吶喊。雖然吶喊不能算是歌, 但是它無疑孕育出了壯族山歌的種子。真正義意上的壯歌應該是從壯族原始社會中的生產勞動與祭祀活動開始,這從現在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中可見一斑。廣西壯族古老的歌圩集會與繡球一直流傳至今。壯族素以善歌著稱,壯鄉素有歌海盛譽。壯民善以山歌來表現生活,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壯族山歌歷史悠久,壯民從盤古開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幾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歌圩節上拋繡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一個小伙子時,就把繡球拋給他。不過壯族人玩繡球,以拋繡球為樂,也不是近一兩百年的事物了。南宋人朱輔所著的《溪蠻叢笑》,對歌墟的拋繡球活動描述道:土俗節數日,野外男女分兩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來拋接,名為飛綸。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也說: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拋之,謂之飛綸。男女目成,則女受綸而男婚已定。所謂飛綸,就是今天的繡球。
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載,壯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宋《太平寰宇記》中也記載:壯人于谷熟之際,擇日祭神,男女盛會作歌。這說明,當時的歌圩已經相當興盛。1934年編的《廣西各縣概況》記載,當時廣西有歌墟活動的地方就有多達26個縣,幾乎遍布廣西各地。
如今在我們家里,雖然不會以唱山歌的形式過節,但是仍然會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等等歡度節日。這樣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動,將是永恒的經典。
壯族三月三(優質18篇)篇十五
天氣:今天陽光明媚,陽光照在身上暖暖的,感覺舒服極了。
看:放學后看見很多小朋友在社區放風箏,我和外婆也加入了放風箏的隊伍。
做:外婆看了看風向,讓我向前跑,我舉起風箏飛快的向前跑去,外婆在身后大叫:“放線,放線?!蔽衣姆砰_我在手中的風箏線,風箏搖晃著飛向了藍天。
想:看見紅色的金魚在藍天飛翔,我高興得跳了起來。
聽:整個社區都是孩子們的歡笑聲,我想大家都和我一樣的開心。
收獲:我今天學會了放風箏。
壯族三月三(優質18篇)篇十六
我的家鄉就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這個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這里保留了很多風俗習慣,我想介紹的是“三月三歌圩節”。在我國“三月三”是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相傳三月三是皇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后,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后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但是現在,每個民族的三月三都是不同的形式。壯族的三月三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
大家都知道山歌是壯族的特色,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有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壯族多于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
壯族山歌簡稱為“壯歌”,又稱“壯族民歌”,一般指壯族人民用壯話演唱的民間歌謠。壯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壯族原始社會時代狩獵時的吶喊。雖然吶喊不能算是歌,但它無疑孕育出了壯族山歌的種子。真正義意上的壯歌應該是從壯族原始社會中的生產勞動和祭祀活動開始,這從現在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中可見一斑。廣西壯族古老的歌圩集會和繡球一直流傳至今。壯族素以“善歌”著稱,壯鄉素有“歌?!笔⒆u。壯民善以山歌來表現生活,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壯族山歌歷史悠久,壯民從盤古開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幾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歌圩節上拋繡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伙子時,就把繡球拋給他。不過壯族人玩繡球,以拋繡球為樂,也不是近一兩百年的事物了。南宋人朱輔所著的《溪蠻叢笑》,對歌墟的拋繡球活動描述道:“土俗節數日,野外男女分兩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來拋接,名為飛綸?!敝苋シ窃凇稁X外代答》中也說:“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拋之,謂之飛綸。男女目成,則女受綸而男婚已定?!彼^飛綸,就是今天的繡球。
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載,壯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彼巍短藉居钣洝分幸灿涊d:“壯人于谷熟之際,擇日祭神,男女盛會作歌?!边@說明,當時的歌圩已經相當興盛。1934年編的《廣西各縣概況》記載,當時廣西有歌墟活動的地方就有多達26個縣,幾乎遍布廣西各地。
如今在我們家里,雖然不會以唱山歌的形式過節,但仍然會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等等歡度節日。這樣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動,將是永恒的經典。
壯族傳統歌節。又叫“三月三”、“歌圩節”、歌圩,狀語交“窩埠坡”、“雙龍洞”。
壯族人民每到“三月三”時,方圓數千里的男女青年,都開開心心地穿上盛裝來參加,少則幾百人,多多則數千人或上萬人。頓時,人山人海,歌聲響亮,成了歌的世界。搭彩棚、擺歌臺、拋彩球、則佳偶,別有風趣。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成群,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動先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有比較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得到女方的答應;彼此互相了解之后,便唱“愛慕歌”“交情歌”;分別時則唱“送別歌”,歌詞即編即唱,比喻貼切,親切感人。男女青年經過對歌接觸之后,建立了一定的感情,相約下一次歌圩再會。
在歌圩上還有碰蛋的習俗:小伙子用手上的彩蛋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急就讓小伙子碰。蛋碰裂后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
此外,還有搶花炮、演壯戲、耍雜技、舞彩龍、無彩鳳、武術表演、唱桂劇等,整個山鄉沉浸在節目的氣氛中。
壯族三月三(優質18篇)篇十七
我的家鄉就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這一個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這里保留了很多風俗習慣,我想介紹的是三月三歌圩節。在我國三月三是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相傳三月三是皇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后,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后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但現在,每一個民族的三月三都是不同的形式。壯族的三月三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
大家都知道山歌是壯族的特色,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與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是老人小孩都有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壯族多于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
壯族山歌簡稱為壯歌,又稱壯族民歌,一般指壯族人民用壯話演唱的民間歌謠。壯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壯族原始社會時代狩獵時的吶喊。雖然吶喊不能算是歌,但是它無疑孕育出了壯族山歌的種子。真正義意上的壯歌應該是從壯族原始社會中的生產勞動與祭祀活動開始,這從現在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中可見一斑。廣西壯族古老的歌圩集會與繡球一直流傳至今。壯族素以善歌著稱,壯鄉素有歌海盛譽。壯民善以山歌來表現生活,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壯族山歌歷史悠久,壯民從盤古開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幾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歌圩節上拋繡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一個小伙子時,就把繡球拋給他。不過壯族人玩繡球,以拋繡球為樂,也不是近一兩百年的事物了。南宋人朱輔所著的《溪蠻叢笑》,對歌墟的拋繡球活動描述道:土俗節數日,野外男女分兩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來拋接,名為飛綸。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也說: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拋之,謂之飛綸。男女目成,則女受綸而男婚已定。所謂飛綸,就是今天的繡球。
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載,壯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宋《太平寰宇記》中也記載:壯人于谷熟之際,擇日祭神,男女盛會作歌。這說明,當時的歌圩已經相當興盛。1934年編的《廣西各縣概況》記載,當時廣西有歌墟活動的地方就有多達26個縣,幾乎遍布廣西各地。
如今在我們家里,雖然不會以唱山歌的形式過節,但是仍然會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等等歡度節日。這樣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動,將是永恒的經典。
壯族三月三(優質18篇)篇十八
節前家家戶戶準備五色糯米飯和彩蛋。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米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后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搶花炮。
在農歷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沖等方式沖進對方炮臺,將花炮放入算得分。規則類似于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傳統的“花炮”是一個鐵制圓環,直徑約5厘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繡球傳情。
歌圩的繡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制的工藝品,制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繡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征著純潔的愛情。
打扁。
打扁擔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托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愿望。
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舞者多為雙數。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
對歌談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每逢歌圩,方圓數十里內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點。小伙子在歌師的指點下與中意的姑娘對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到合適的對象,便唱起見面歌、邀請歌。女方若有意就答應。男青年再唱詢問歌,彼此有了情誼,唱愛慕歌、交情歌。歌詞皆即興發揮,脫口而出。若姑娘覺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滿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將懷中的繡球贈與意中人,“他”則報之以手帕、毛巾之類的物品,然后歌聲更加甜蜜,遂訂秦晉之好。
打銅鼓。
廣西的一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日慶典或祭祀中擊打銅鼓的習慣,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現在東蘭、天峨等地壯族群眾每年過“三月三”和春節,都安、巴馬、大化等地瑤族群眾過祝著節,南丹瑤族舉行葬禮祭祀,南丹中堡苗族過春節或遇上喜慶時都要以擊銅鼓的方式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
三月三的相關傳說。
相傳黃帝即位的時候,蚩尤有兄弟81人,號稱是神帶的后裔。這81人全都是獸身人面,銅頭鐵額,不含五谷,只吃河石。他們不服從黃帝的命令,殘害黎庶,誅殺無辜。又制造兵杖刀載大弩,與黃帝為敵。黃帝遂順民意,征召各路諸侯兵馬討伐蚩尤。歷經15旬后,也未能打敗蚩尤,只好退兵。
千鈞之弩,是希望為能致遠,驅羊數萬群,是牧人為善,難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于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處訪尋這兩個人。結果在海隅找到了風后,在澤邊找到了力牧。黃帝以風后為相,力牧為將,開始大舉進攻蚩尤。
在涿鹿郊野,兩軍擺開陣勢大戰。蚩尤布下百里大霧,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黃帝便令風后造指南車。與此同時,西王母也派玄女前來,教他三宮秘略五音權謀之本。風后據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開戰。
蚩尤率領魑魅魍魍,請風伯,雨師縱風下雨,命應龍蓄水以攻黃帝。黃帝請來天下女魃于東荒止雨,而北隅諸山黎士羌兵驅應龍至南極。最后,殺死了蚩尤,但蚩尤有不死之身,所以分尸葬于四處,使之不得完尸。
后來,又有神農之后榆岡與黃帝爭天下。黃帝用周鳥鶚、鷹顫為旗幟,以熊黑虎豹為前驅,與榆岡戰于版泉之野。歷經三戰,打敗了榆岡。后來,又親率兵馬征伐各方不肯巨服的諸侯。前后共經52戰,天下始歸一統。
三月三不同民族的風俗有哪些。
1、漢族。
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陸續發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同時這個節日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亦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女兒節。
2、黎族。
每年的“三月三”,正當山花爛漫、紅棉爭艷、檳榔飄香的時候,黎族男女便會穿上盛裝,帶著山蘭米酒、竹筒飯和粽子,從四面八方來到集會點祭祀始祖。
3、苗族。
三月三是苗族的情人節,這一天苗族姑娘穿著盛裝,來到一個固定的地方展示她們的美麗。小伙子們也等著這一天,他們有機會認識很多姑娘,和她們對歌,載歌載舞、談情說愛。
4、壯族。
壯族過三月三大多是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相傳三月三這一天還是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
5、瑤族。
也稱“干巴節”,干巴節是瑤族集體漁獵的節日,這天天剛亮,瑤族成年男子手持弓弩、火槍,帶上粑粑于破曉時踏上捕魚打獵征途,留下的婦女便在家殺雞、宰鴨,做糯米飯,備辦豐盛的節日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