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材料篇一
方俊明,男,56歲,湖北省武漢市武昌人。
1985年8月,28歲的方俊明為救一個假裝落水的頑童,躍入河中,造成頸椎骨折,高位截癱。直到__年11月,方俊明終于獲得了遲到28年的見義勇為榮譽稱號。
方俊明救人當年,武漢市尚無見義勇為方面的獎勵條例,被"救"男孩的家庭始終不愿出具書面證明,致使他見義勇為的行為一直未得到確認。對于這樣一位"英雄",他所在單位,原武昌車輛廠,只好比照工傷來處理。
這些年來,妻子離開了,父親也去世了。方俊明的生活無法自理,依靠母親姜春梅日夜照顧癱瘓在床的兒子,并將當時尚未滿周歲的孫女拉扯養大。
__年,一部話劇上演后,方俊明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應方俊明要求,武漢市通過收集材料,確認方俊明當年行為屬見義勇為,并頒發見義勇為先進分子榮譽稱號。
雖然榮譽遲到了28年。但方俊明從來沒有后悔那次行動。一個家庭的艱辛,一個生命的委屈,這一切都見證了善良在人們心中的恒定不變的價值。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材料篇二
為了省錢,她多年不吃肉,直到后來“吃點肉就會嘔吐,就會難受”。
她去籌款時,被人放狗咬過,腳上鮮血直流;街頭募捐,別人懷疑她是騙子、朝她臉上吐口水。
張桂梅沒有孩子,但有1000多個孩子都叫她“媽媽”。
建起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
1974年10月,17歲的張桂梅跟隨姐姐從家鄉黑龍江來到云南,支援邊疆建設。45年來,她不是一步步走向大城市,而是一步步走向貧困山區。
1996年8月,她的丈夫去世,父母雙亡、無兒無女的張桂梅黯然神傷,她決定離開傷心之地,調入麗江市華坪縣。她放棄進入全縣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選擇了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承擔起4個畢業班的教學任務。
一年后,不幸再次降臨。1997年4月,她查出患有子宮肌瘤,且肌瘤已經有5個月胎兒那么大,需要立即住院治療。
張桂梅忍著疼痛繼續站在講臺上,她不愿意因為自己而影響學生們中考。直到7月中考結束,她才住進醫院。打開她的腹腔,醫生們倒吸了口冷氣:腹腔內的器官全都移了位,腸子已經粘連在后壁上了,取出的腫瘤有兩公斤多。
20__年,張桂梅兼任新建的.華坪縣兒童福利院(華坪兒童之家)的院長。第一天,兒童之家收了__個孩子,最小的兩歲,最大的12歲。此后,張桂梅除了上課,還要一把屎一把尿地照顧這些幼小的孤兒。
兒童之家的工作,讓她萌生了創辦一所學校、讓貧困山區女孩免費接受高中
教育的想法。經她到處游說,這一善舉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華坪縣委、政府協調出土地,省、市黨委政府劃撥了__萬元的辦學經費。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材料篇三
近日,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隆重舉行,相信大家已經被其中的一個又一個動人肺腑的故事感動得不要不要的。在眾多的得獎人中,有一位是tvb的藝人,這可以說是頭一遭,得獎者的名字叫陳貝兒,是一位主持人。
那么作為一位tvb的藝人,她為什么會獲頒一個如此特別的獎項呢?
陳貝兒的《無窮之路》用最真實的鏡頭帶著觀眾走進了貧困山區
報道扶貧的節目其實很多,而陳貝兒的這檔節目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就在于“真實”和“樸素”這四個字。
陳貝兒的這檔節目其實屬于紀錄片,整個團隊一共就4個人,陳貝兒擔任主持人。陳貝兒和她的團隊到了中國十個貧困地區,親身感受貧困地區的生活的變化。
比如她去到了丁真的家鄉理塘,也訪問了丁真。
理塘曾經也是一個貧困縣,于2020年2月脫貧。丁真就生活在理塘,而丁真之所以漢語說不好,文化知識有所欠缺,其實就是貧困惹的禍,他曾經上過學,但是家庭條件不允許他把書念完,所以他才早早地成為一名游牧少年。
很多人都訪問過丁真,但是陳貝兒的風格讓人感覺格外舒服。其他主持人在訪問丁真的時候,似乎總想得到些什么,提出一個又一個設計感滿滿的問題讓他去回答,其實很官方。
陳貝兒的訪問則完全不同,她就像跟一位新朋友聊天一樣,只是簡單地提問和互動,從丁真的反應也能看出來,陳貝兒的訪問讓他感覺到比較自然舒適,就像一個大姐姐在和一個小弟弟聊聊天。
除了親切感滿滿,陳貝兒在這個綜藝里也是一路親力親為,她親自爬過大涼山的天梯,也體驗了溜鋼索橫渡怒江,讓大家感覺到過去的“窮”到底有多難。
然后她又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讓大家看到這些曾經的“貧困地區”如今的喜人變化,沒有劇本,沒有設計,簡簡單單卻讓人十分感動。
這部《無窮之路》也獲評為廣電總局頒發的2021年度20部“優秀海外傳播作品”之一。
《無窮之路》豆瓣評分高達9.5分
這是一個非常高的分數,之所以評分那么高,那是因為有兩個關鍵點:
首先,這檔節目不是那種為了反映貧困地區多么欣欣向榮、大家的工作做得多么好而拍攝的紀錄片。陳貝兒和她的團隊把節目的重心基本都放在了普通人的身上,讓當地的民眾去訴說自己的經歷和故事,這是其難能可貴的地方。
其次就是,這是一檔香港制作并且在香港播出的節目,讓港人看到祖國是如何為民生而奮斗,這件事意義重大。
《無窮之路》讓大家對tvb有所改觀,香港市民反響熱烈
一說起tvb,大家都會說以前怎么樣,說到現在,就有一種日落西山的感覺。
然而《無窮之路》確實是一個驚喜,大家都沒想到,tvb還可以做出這樣的節目,而且也許因為企業運作機制不一樣,他們能做出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所以大家也別小看tvb,它曾經在電視行業里領先了那么多年,底蘊還是有的,還是期待它繼續為大家帶來一些新節目。
對于這檔節目,香港市民反響非常熱烈。
有網民留言,感謝他們讓港人看到國家如何扶貧攻堅,為人民謀福祉!
也有香港市民接受采訪時表示,內地那么大,農村那么多,扶貧工作依然可以做到處處落實,非常了不起,為我們的祖國點贊。
陳貝兒憑實力讓自己免受tvb內斗的影響,實力決定一切
陳貝兒最初并不是tvb的主持人,而是有線電視的。后來是被tvb的余詠珊邀請加入,成為其中的一員。
tvb內部的“山頭之爭”一直以來也不是什么秘密,余詠珊正是曾經的其中一位“山頭”,而陳貝兒很自然地就會被認為是余詠珊這一派的人。
在去年年初,tvb大變革,余詠珊被架空,工作被曾志偉接手,不久后余詠珊離職,這一派也就失勢了。
就在大家都以為陳貝兒“前途難料”的時候,她憑借自己的過人實力,完全不受影響,反而得到了tvb的重用,還憑借《無窮之路》獲得了tvb的最佳主持人獎。
陳貝兒的《嫁到這世界邊端》綜合評分9分以上,也不容錯過
說起陳貝兒,其實她還做了一檔相當不錯的節目,那就是《嫁到這世界邊端》,這檔節目有3季,從2017年做到了2019年。
這是很有意思的一檔節目,連續三季都是高分,第一季8.8,第二季和第三季都是9.1,由此可見陳貝兒和她的團隊確實不一般。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材料篇四
楊振寧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2個中國人之一(最早獲得提名的華人是在清朝政府任職的馬來西亞醫學家伍連德),也是目前成就最高的華人物理學家。關于宇稱不守恒的研究在發表的次年就獲得諾貝爾獎,這么快的獲獎速度在諾貝爾獎歷史上是第一次出現,而且在此后也非常少見。楊振寧的成就已經達到即使再多獲一次諾貝爾獎也很難繼續提升其地位。楊振寧的事跡鼓舞了不少后輩華人物理學家。
1997年5月25日,中國科學院和江蘇省人民政府宣布,國際小行星中心根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提名申報,將該臺于1975年11月26日發現,國際編號為3421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楊振寧星”。
1999年5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將理論物理研究所命名為“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
20__年4月21日,清華大學設立“楊振寧講座基金”,用于聘請國際著名教授及杰出年輕學者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潛心從事科學研究。
20__年11月29日,楊振寧當選“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最有影響的海外專家”。
20__年5月14日,楊振寧先生捐贈清華大學暨“楊振寧資料室”揭牌儀式在清華大學圖書館北館舉行。
20__年9月22日至20__年1月28日,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大學展覽廳舉辦“楊振寧教授百齡華誕:物理巨擘中大摯友”公眾展覽,介紹楊教授的人生里程和事跡,并展出楊教授的珍藏。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材料篇五
1966年秋天,他出生在黑龍江依安縣紅星鄉東升村一個普通農民家中。
家里兄妹6人,他排行老二。
上高中時,家里要同時負擔5個孩子讀書,懂事的他主動提出不住校,減輕家里的經濟負擔。
當時全班52個學生,51個住校,唯獨他跑校。
為此,父親咬牙花100塊錢給他買了一輛二手自行車,供他上學往返。
學校離家10公里,全是坑洼土路,天氣好的時候,路都坑坑洼洼的不好走,遇到下雨天,路上積滿了黑泥水,連下腳都很困難。
冬天更遭罪,路面結冰,非常滑,為了不遲到,他每天凌晨三四點起床去上學。
冬天即使不下雪,他騎車到學校時臉上、脖子上、身上都掛滿了白霜,渾身濕透,所以同學們都叫他“小雪人”。
但是,無論天氣如何惡劣,不管雨多猛、雪多大,他從未遲到或早退過。
因為初中就讀的是農村學校,英語課只開半年,沒有正規英語老師,中考時他的英語考了零分,但他還是考上了縣里最好的高中。
當時全班考高中只考上五六個,他就是其中之一。
上了高中,為了高考英語不拖后腿,他在英語上下足了功夫,就連走路、干活時,都在背英語單詞。
如今整個航天員隊伍中,屬他的英語最出色,大家都叫他“小諸葛”。
為了賺學費,他甚至在高中讀書期間短暫輟過學,到附近磚廠打工。
可他始終沒辦法放棄學業,后來又回到了學校繼續讀書。
他的高中班主任說,好像一年四季都沒有見他穿過新衣服,每天中午帶的飯也只是玉米面大餅子,外加一些咸菜。
1985年,空軍在依安縣招飛行員,憑借強壯的體魄,他輕松過關。
進入航天員隊伍以后,他從未放松過對自己的要求。
神舟五號飛天時,他雖然沒有入選任務梯隊,但卻把專業書籍找出來翻了一遍又一遍,寫下了六七十萬字心得體會,時刻為自己的夢想做準備。
他就是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航天員劉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