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寫粽子寫粽子實用篇一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包粽子,吃粽子記敘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很喜歡端午節,那個端午節里有著我的“惡作劇”。
一到端午節時候,每家都要廚房包粽子,門楣掛艾草。知道的那樣做,營造節日氛圍,乞求平安。不知道的也那樣做,營造節日氛圍,乞求平安。
我終于包成了第一個粽子!
“對了,往里面藏一個硬幣,過年媽媽包餃子不是常那樣?就那樣。誰吃到了,也會財源滾滾,好運連連。”我突發奇想。
一枚硬幣就被藏了進去。我還在粽葉上做了標記。
開始蒸粽子了,我還偷偷看了看那個外貌奇特的粽子。不一會兒,屋子里就彌漫了粽子的濃香。清香、濃香,還是醇香都不足以表達了。
“知道,就是紀念那個愛國詩人屈原的。好像老師說過,吃粽子是一種形式,紀念詩人愛國才是主要。”我做出個大人物的樣子,慢慢地說,慢慢地吃——其實,我是想看到誰吃著了那個特別的粽子。
“這是你倆誰的杰作?”爸爸突然問到。
“不是我。”我抬起頭說,“慢點,別磕著牙了。”
看來,還是露餡了。很干脆地說:“不知道。”
“不知道?‘此地無銀三百兩’嘛。”爸爸看著我說。
那個端午節過得真有意義呀!
寫粽子寫粽子實用篇二
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到了,我們早早地起了床。
重陽節嘛,肯定是要包粽子的。
包粽子這種技術活當然是心靈手巧的媽媽做了,我只負責吃粽子。
只見媽媽先拿起一片粽葉皮折起來,再放上糯米、肉,還有豆腐或板栗,然后拿兩片粽葉片包起來,最后拿一條繩子扎緊,一個粽子就完成了。
大約過了一個半小時,所有的粽子就包完了。
接下來就是人生中最難熬的時候了,煮粽子。
為什么難熬?因為,你聞見粽子的香味卻不能去吃。你說難熬不難熬?
我等呀等……兩眼直瞪著鍋子,嗓子不斷地咽口水。
如今,真是度秒如年,好不容易等到一句,“粽子好了”這四個字,我就興奮地沖進廚房,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我最愛吃的豆腐粽,剝去外殼。
啊!我尖叫一聲。
因為粽子剛出鍋,所以燙得我一蹦三尺高。
等粽子不燙了,我一口氣吃了三個,當我去拿第四個的時候,媽媽阻止了我,說:“你不能再吃了,不然要肚子痛了”。
我只好聽媽媽的話,打消了吃第四個的念頭。
現在,我只得閉上眼睛沉浸在粽子的美味中……
寫粽子寫粽子實用篇三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始于春秋戰國時期,相傳用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我們建湖人喜歡掛艾蒲,佩香囊,家家戶戶飄出陣陣粽香。我最喜歡吃外婆裹的粽子,外婆心靈手巧,包出的粽子既美味,又有藝術性,還特別環保。
每逢端午,外婆就開始裹粽子,我在一旁饒有興趣地觀看。外婆將水鄉上好的糯米淘好后,根據不同的口味做餡。粽子味分四種:喜歡甜的,在糯米中放幾粒紅棗;喜歡咸的,取草豬精肉半斤,切碎,用三伏醬油泡制,做成餡裹進糯米中;喜歡清爽的,用自家地里長的花生,每顆花生米剝開成兩瓣,用清水泡一下,等花生米發大后,裹進糯米中;喜歡原味的,那就糯米中不放其他佐料。
開始裹粽子了,外婆從針線盒中取出一根亮燦燦的蓑針,將新鮮的蓑葉一端卷成漏斗狀,置于左手,右手持一調羹,舀糯米進蓑葉中,糯米裝滿蓑葉斗后,將蓑葉另一尖端穿進蓑針眼中,蓑葉繞圍幾圈,將整個粽子裹嚴實后,再將帶著蓑葉尖的蓑針從中間穿過粽子,蓑葉尖從粽子另一側露出,收緊了整個粽子,一個粽子就包好了。
裹好的粽子一般呈飽滿的尖三角形,為逗我開心,外婆有時還特地將兩個小粽子合在一起,裹成扁五角形,叫“連心粽”,這是外婆和我,心連心。
整個過程,外婆就像制作一件藝術品。我呢,則在一旁,凝神觀看。不像現在超市出售的`粽子,一根蓑葉,亂繞幾圈,再用帶顏色的帶子一扎,既沒有藝術性,扎粽子帶子上的色素對健康也不利。所以呀,超市的粽子我根本看不上,就愛吃外婆裹的粽子。
外婆裹的粽子,真好吃!
寫粽子寫粽子實用篇四
五月五過端午,家家戶戶來包粽子。我要寫的傳統文化是包粽子,因為我喜歡吃粽子,我真想看看粽子是怎樣做出來的——包出來的。
每當五月五日過端午節的時候,很多很多人都會來包粽子,因為五月五日是端午節,上次那時候,人民會舉行包粽子大賽和吃粽子大賽,包粽子的人必須手非常光滑,包粽子必須要快不然就得不到冠亞軍了,吃粽子的人不能慢慢的吃必需得吃得很快,攪得很快,大口大口的吃,才能得到冠亞軍。開始比賽包粽子了大家不停地包著粽子,都想拿冠亞軍,他們的手不停地抱著粽子,連手已經累的不行了還繼續包粽子,看來他們真的都很想拿冠軍,都想著:我不能輸給別人,只要自己加油加油再加油,就能得到冠軍了。吃粽子的也大口大口地吃著香甜的粽子,最后好像有一個在1分零幾秒吃掉了兩個大粽子的人,他得了冠軍。人民都向他學習,想他教人民包粽子,那個人也毫無保留的把怎么樣得冠軍的方法告訴了這些人。
我和媽媽先去超市里買粽葉,我們買的粽葉是綠色的,而且很大,我們把粽葉帶回家,然后開始包粽子了,我和媽媽把糯米放進粽葉里雞肉香菇還有鵪鶉蛋都放到糯米里,然后用粽葉把糯米包起來,再拿點繩子捆住,把它放到水開了的鍋里,煮很久,就行了,香噴噴的粽子氣味飄到了媽媽那里,媽媽說:“啊真香呀,我估計粽子已經煮好了,我們快去拿粽子吧。”“好的,我們得快點吃完粽子,趁粽子還沒有涼趕快把它吃完。”我高興地說。我們把香噴噴的`粽子拿出來,“啊,真香呀,快點吃吧。”我說。我們拿來筷子就大口大口的吃了起來。吃完了,就睡覺了。
這次的端午節實在是太美好了,吃到了我和媽媽親手做的雞肉粽子。我們做的粽子實在是太美味了,想起來都流口水,真好吃的粽子呀,希望下一次再做一次這樣好吃的粽子。
寫粽子寫粽子實用篇五
今天是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我聽了心想小小的粽子還有那么多學問,還是乖乖學吧!我把兩個差不多大的粽葉按順序疊好,做成了漏斗狀,先放了一顆棗再放入糯米,三繞四卷,哈哈!一位大將軍出現了,給他系上腰帶他更神氣了!
寫粽子寫粽子實用篇六
奶奶曾是位教師,不幸得了白內障,頂多30天就失了明,但她仍然繼續干活,甚至還包粽子,當然粽子的樣貌不怎么好看。
從小我就不怎么喜歡吃粽子,不僅難扒,吃完還到處粘糊糊,還要費勁洗去。當然,奶奶的粽子也不例外。
“我不吃了!”那年的端午,我可發了不少脾氣,“麻煩死了。”對著滿桌的粽子,我厭煩起來。當座的除了爸媽,還有奶奶,我后悔了,我知道兄妹三個中,奶奶最疼我,我卻說出這種話,奶奶的表情沒有太大變化,唯獨眼角濕潤了。
好不容易從內心接收了它,又來了一個新的問題:我不愛吃棗。奶奶平生似乎只會包紅棗的粽子,每次一打開,就是成堆的糯米上添有幾個紅棗,太單一。要不是包得像粽子,我都不相信那是粽子!我再一次厭惡,厭惡只有棗的粽子。
我還想吃您包的粽子,奶奶。
寫粽子寫粽子實用篇七
今天,我們家來了許多遠客,因為今天——端午節,該吃粽子了。
媽媽看見我也想試著包一包,她和藹的跟我說:“這一個節日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定的節日,因叫——端午節。”我點了點頭并學著媽媽的樣子包起粽子。
起初,我包時把粽葉給包裂了,仿佛看到了粽葉姑娘因跳舞失敗了,所以傷心的落淚了。我的心像被針刺痛了一下,所以我下定決心,下一次包時一定要包個完美的粽子。
第二次包時,雖然包好了,但糯米卻從三個角中漏了出來,我摸著下巴心想:沒想到這碟兒小菜還有點難吃呢!于是,我又下定決心,一直堅持下去,總有一個粽子和我想的一樣。第三次包時,可算包好了,我摸了摸我的額頭,居然出了一頭汗,心想:盡管包的有點兒丑陋,但我一定會加倍努力,不會放棄的。到后來,我終于包好了一個完美的粽子。結果媽媽包了一盆,而我呢,卻只包了一個。我這時想,以前我還不會包粽子呢,可是現在我學會了包粽子,雖然有點丑,能夠后就會包的更好更美了。
媽媽煮完粽子后,我們開心的吃了一頓,我吃的是我用心血包的粽子。
寫粽子寫粽子實用篇八
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眼之間就要到端午節了。端午節是我們中國民間傳統的節日。也是和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在端午節的時候除了賽龍舟還會吃粽子。這兩種習俗,在全國各地應該差不多吧。還記得小時候想吃粽子,媽媽都會用糯米里面加上蜜棗,包出來可甜了,特別好吃。相信很多家庭,也都會像我媽媽一樣用糯米來包粽子吧。不過這兩年我在家包粽子的時候,都不用糯米來包粽子了。其實包粽子不用糯米也能做,試一試它,包出來的粽子晶瑩剔透,家人都愛吃。
我家做粽子不用糯米用的是西米。很多朋友就說,西米不是我們經常做一些羹類,露類等用到的食材嗎?其實你也可以用來做粽子,做出來的粽子晶瑩剔透,非常好看,還很好吃。自從我給媽媽做了一次,用西米包的粽子,她也特別喜歡吃,從那以后她就不包糯米粽子了,直接讓我包西米的。所以大家想吃粽子的時候可以試一試用西米做出來的粽子。用西米做粽子方法還比較的簡單。我家做粽子就不用糯米,用它做出來的粽子晶瑩剔透,好看更好吃,一起跟著我來看一看具體做法吧。
食材:西米,葡萄干,蜜棗,白糖,自制紅豆碎,粽葉。
第1步,這里用到的粽葉是買來的干粽葉,所以我們先在清水中浸泡一下,稍微泡軟然后再放進鍋中進行煮制。大約煮5分鐘就可以把煮好的粽葉撈出來,再用清水沖洗一遍,然后瀝干水分放在一旁備用。
第2步,我們這里用到的西米是小西米,小西米放到濾網中,用清水沖一遍,千萬不要放在水里泡,泡過的西米非常容易碎,只需要在水龍頭上沖洗一遍即可。
第3步,西米沖洗好了之后,放在一個小盆中,里面加入適量的葡萄干。葡萄干也可以換成提子干啊,或者是蔓越莓干,想吃什么放什么。放到里面之后攪拌均勻。這樣粽子的餡兒,就差不多做好了。
第4步,粽子餡里面我還加入了自制的紅豆碎。因為看到冰箱里有紅豆碎,我們家還都愛吃紅豆,所以就加入了粽子里面,大家也可以不用加紅豆碎,紅豆碎的制作過程,是把紅豆浸泡一晚上,第2天,放在鍋中,把紅豆煮軟,撈出來加入白糖,然后搗碎,這樣紅豆碎就是做好了,很好吃,有紅豆的香味。
第5步,開始包粽子,拿出來兩個粽葉,把棕葉的根部比較硬的去掉,兩個粽葉頭尾合在一起,折疊一下成漏斗的形狀,然后在里面放上餡料。中間我添加了一層紅豆碎,然后,上面又加了一個蜜棗。接著,再添加一層西米餡。然后把粽葉折疊在一起。按照粽子的形狀握緊,然后,拿繩子把它綁好,系成一個活結,這樣一個粽子就做好了,剩下的就按照這個方法來做吧。
第6步,把做好的粽子放在蒸籠上,開火進行蒸制,大約蒸半個小時的時間,就可以了,取出后晾涼,然后我們就可以食用,晶瑩剔透,好吃的粽子啦。
這樣做出來的粽子,是不是很好看呢?而且比用糯米簡單多了,所以以后再做粽子的時候,不用糯米也可以做,試一試它,粽子晶瑩剔透,家人都愛吃。
寫粽子寫粽子實用篇九
五月的悸動中,紛至沓來的是艾葉搖綴、荷韻清涼、藥草飄香,暑氣漫溢的炎熱在中藥的調和中溫柔了許多。
艾全草入藥,可溫經、去濕、散寒、止血艾葉曬干搗碎得艾絨,可制艾條供艾灸用。
不必說年年端午門前掛的一束艾草,也不必說艾灸縷縷縈繞心頭,單是一口軟糯清香的青團,就足以唇齒留香數日了。
水波泠泠,山腳下河水輕撫過石灘,拂過青樹翠蔓沙沙作響。岸邊的一片小土丘上,兀自生長著一叢艾草。微風卷過,激起陣陣異香,在水花浮動間蕩漾。姥姥帶著我采幾株艾草,葉片上柔軟的絨毛掃過手心,留下藥香四溢的溫柔。沖洗,擇凈,在鍋中煮出翠綠的汁水,用木槌把柔軟的葉片搗成深綠的濃漿。姥姥把糯米粉細細篩過,陣陣雪白紛揚而落,又倒進艾草漿。一會功夫,光潔柔軟的面團便煥發著翡翠般的光澤。冰涼的面團在手中滑過,團成杏兒大小的小球,在鍋里蒸熟。咬一口,沖鼻的艾香首當其沖,糯米的軟糯香甜混雜著草藥淡淡的清苦,卻有別樣的清涼。
箬竹以葉入藥,味甘,性寒,歸肺、肝經,清熱止血,解毒消腫。
粽子是所有人最溫情的端午記憶。姥姥總是提前早早地買好成捆的箬葉,浸水泡除泥沙,端午節獨有的清香自此便彌漫開來。一顆顆雪白圓潤的糯米粒,在清水中翻騰,漲著鼓鼓的肚子,可愛極了。姥姥捧起一張箬葉,葉子在她粗糙的手掌里竟然顯得格外嬌小玲瓏。姥姥熟練地把箬葉卷成圓錐形,倒入一半糯米,或塞上兩個蜜棗,或裝上我最愛吃的咸蛋黃和鮮肉,以糯米封頂。雙手一壓,便把粽子牢牢蓋住,捏成端整的四角形,用彩線纏繞下鍋煮熟。水汽氤氳間,糯米香甜溫柔了他的背影,粽香彌漫豐盈了我的回憶。
藿香全草入藥,味辛,性溫,歸脾、胃、肺經,化濕醒脾,辟穢和中,解暑,發表。
我和姥姥一起把一捆藿香揀去枝梗雜草,整理成大小統一的枝葉,曝晾干燥,揉碎后再揚去塵土。姥姥將香材碾切成小塊,在土灶鐵鍋上小火煸炒,點點汗珠悄然爬上她的額上肩頭,浸濕了她的衣衫。姥姥心細,裁下一塊方形的彩布,繡上小巧的紋飾,手持銀針,引著絲線在布間飛舞,把彩布縫成四角形。我幫她把藿香碎配以艾草、薄荷等香料揉進棉花里,填進小布包,拴上彩繩鈴鐺,小巧的香包便誕生于巧手之間。最喜歡的便是把香包掛于書包上,銀鈴脆響攜著異香飄隨,把一份溫情常帶身邊。
端午情綿綿,草藥香悠悠。裹著碧綠的心事,苦澀而沁人的藥香,折射出端午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