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可以是一篇文章,也可以是一個小故事,甚至可以是一幅畫作或一首詩歌。接下來,我們將為大家呈現一些優秀的讀后感,希望能夠引起大家的共鳴和思考。
諾貝爾的讀后感(匯總17篇)篇一
提起諾貝爾,人們總會想起“炸藥大王”諾貝爾,他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許有人會說:“要不是諾貝爾發明了炸藥,戰爭就不會給人類帶來這么大的傷害。”但從《諾貝爾傳》中我知道,諾貝爾發明炸藥,并不是為了戰爭,而是為了方便人們挑戰大自然,開山辟路而用的。
書中最讓我佩服的是:諾貝爾到了8歲才上學,但只讀了一年書,這也是他所受過的唯一的正規學校教育。為了使他學到更多的東西,1850年,父親讓他出國考察學習。兩年的時間里,他先后去過德國、法國、意大利和美國。由于他善于觀察、認真學習,知識迅速積累。很快成為一名精通多種語言的學者和有著科學訓練的科學家。回國后,在工廠的實踐訓練中,他考察了許多生產流程,不僅增添了許多的實用技術,還熟悉了工廠的生產和管理。就這樣,在歷經了坎坷磨難之后,沒有正式學歷的諾貝爾,終于靠刻苦、持久的自學,逐步成長為一個科學家和發明家。
是啊,真正的成功者,不是爸爸媽媽、學校老師強迫出來的,而是自己對自己“狠心”出來的,對自己越狠的人,越能激發自己的替能。學習真正的源動力在于自己對于心中目標的無比渴望。
諾貝爾的讀后感(匯總17篇)篇二
1862年夏天,諾貝爾開始了對硝化甘油的研究。這是一個充滿危險和犧牲的艱苦歷程。再一次進行炸藥實驗時發生了爆炸事件,五個助手全部犧牲,這次驚人的爆炸事故,是諾貝爾的父親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諾貝爾為了發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藥,連續不斷地加緊實驗。有一,次他在實驗室里親自點燃了導火線,雙眼緊盯著緩緩移動的火星。近了!近了!近了!火星已經接近炸藥了!諾貝爾的心砰砰直跳,但雙眼仍然盯著炸藥不放。轟!巨大的爆炸聲,震撼著大地,滾滾濃煙從實驗室里涌出來。人們慌忙趕來,齊聲呼吁:“諾貝爾完了!諾貝爾完了!
諾貝爾經過長期的研究,他終于發明了一種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質--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的引爆物,成功解決了炸藥引爆的問題,這就是雷酸汞的發明。它是諾貝爾科學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諾貝爾的讀后感(匯總17篇)篇三
在世界科學史上,有這么一個偉大的發明家,他把自己畢生的精力全部貢獻給了科學事業,還把自己的遺產捐贈給科學事業,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最高的科學大獎――諾貝爾獎。
主要講了諾貝爾的爸爸是研究炸藥的,諾貝爾也因受影響。他在三硝酸甘油酯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在歐美等五大洲20多個國家開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有巨大財富,他雖然生產炸藥,但諾貝爾熱愛和平。他生產炸藥主要用于工業生產。
諾貝爾對別人是有求必應,把很多財富都捐給了慈善事業,他對鄰人的慈愛,并不僅限于金錢和財物,有時他也會給予忠告,有時則以是,誠摯的友誼來支援,他把一大筆財產用于了慈善事業。
我們要學習諾貝爾的這種精神,他是我們學習的楷模,我們要學習他的樂于助人,堅持不懈回報社會的博愛精神。
諾貝爾的讀后感(匯總17篇)篇四
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初中生讀后感范文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后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于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后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于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諾貝爾的讀后感(匯總17篇)篇五
這幾天,我學習了一篇《諾貝爾》的課文,讀著讀著我深深得被諾貝爾那種熱愛科學,無私奉獻的精神所感動。
這本書主要寫了諾貝爾一生是怎樣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而發明了威力無比的炸藥的事,但最使我感動的是他那樣的大公無私,他去世后把自己的財產設立了“諾貝爾獎學金”,鼓勵人們“為人類作出最大的貢獻吧!”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諾貝爾的那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學習。不禁想起了以前。我跟我媽媽去游泳,因為我覺得我游得已經很好了,就想到深水區試一下身手。結果,剛跳下水,就被嗆的喝了好幾口水。我害怕了,膽怯了,就賴在岸上不肯下水。還說:“這是怎么回事呢?”媽媽看了,語重心長地教導了我,鼓勵我要迎難而上。經過我不懈努力,終于能在深水區自由自在地游了。
讀完這本書,我也開始深深地崇拜他,他是一位多才多藝、天資聰明、自學成才的劃時代的發明家和先驅者;他是一位謙虛、堅毅、恪守原則而又勇氣十足的青年;他是一位盡管身體孱弱而又屢遭嚴重挫折,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矢志不渝地堅持發明創造而一舉成功的巨人。
他的身上有許多讓我敬佩的精神,我一定要認真學習,努力創造,長大以后也當一名發明家,為人類奉獻出自己的最大能了。
諾貝爾的讀后感(匯總17篇)篇六
在整冊語文書中,我最喜歡的是第二十一課“諾貝爾”這篇課文。它是一篇有關諾貝爾做炸藥的一篇課文。寫的是:諾貝爾最突出的是炸藥,諾貝爾看到工人們在荒山野嶺用鐵錘砸石頭,很辛苦,想發明炸藥,以減輕人們的勞動強度。
在發明炸藥時,發生了意外情況,弟弟被炸死,父親被炸成殘廢,但是他毫不氣餒,繼續加油!他租了一條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馬拉倫湖上搞試驗,經過四個念頭幾百次失敗,他鍥而不舍,在1867年的秋天,終于造成了能夠安全運輸的固體炸藥。
再一次實驗過程中,他親自點燃了導火線,不怕危險,實驗炸藥,炸藥爆炸后,雖然被炸彈炸的滿身鮮血,險些送命,但卻仍然按捺不住心里的高興,高舉著雙手喊著:“成功了!成功了!”
諾貝爾是一個全身心投入到創造發明,舍生忘死,無私奉獻的科學家。
學完“諾貝爾”這篇課文后,我想到了我們平時在研究數學難題的時候,是自己研究,探索而做出來的?還是,老師講后,連想也不想就把答案抄上去的?如果你選擇第二種,那也不想一想,諾貝爾研究炸藥,這是一項多么艱巨的任務呀!可是,諾貝爾完成了這項任務。
諾貝爾的讀后感(匯總17篇)篇七
以前,我對諾貝爾了解不多,只知道他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科學家,是他發明了炸藥,他還設立了“諾貝爾獎金”。自從我讀了《諾貝爾故事》后,我不僅對他的事業了解得更多了,還了解了諾貝爾的為人。
這篇文章講了有一次,諾貝爾正在忘我的工作,他哥哥走了進來,對諾貝爾說:“弟弟,我正在整理我們家族的家譜,你是名聞世界的人物,沒有你的自傳怎么行呢?你寫份自傳吧。”諾貝爾很為難,便拒絕了哥哥。“那怎么行呢?”諾貝爾的哥哥勸說道,“弟弟,你寫自傳并不是為你自己,而是為我們家族呀!你寫吧。我們家族的家譜里有你的自傳,就會增添光彩的!”可諾貝爾還是不同意,他哥哥就反復勸說,最后,甚至是哀求了:“弟弟,你是怕耽誤你的時間嗎?如果那樣,你就說說,我來記錄、整理吧。”出乎哥哥的意料,諾貝爾態度謙遜,但語氣堅定地說:“我實難從命,我不能寫自傳,在宇宙漩渦中有恒河沙粒那么多的星球,而無足輕重的我們,有甚么值得寫的喲!”哥哥聽了,只好嘆息著走了。
在讀這篇短文的過程中,我的心情有著巨大的變化。開始,我和哥哥一樣,認為諾貝爾是怕耽誤時間才不寫自傳的。我很憤怒,難道諾貝爾一點兒時間也沒嗎?寫自傳是那么簡單,怎么會沒時間呢?諾貝爾有時間寫論文,難道就沒時間寫自傳嗎?我還氣憤地想:原來諾貝爾那么不顧全大局,一點兒也不為家族著想!當我看到說的那句話是,我才恍然大悟!
原來如此!他認為自己做的一切只是為人類該做的一點點事而己,為甚么要拿對人類的'一點點貢獻去換取榮譽呢?正因如此,他才不答應。看到這兒,我不禁羞愧難當。諾貝爾——一個著名的科學家都那么謙虛,可我呢?當我取得一點兒小成績時,就洋洋得意,好像干了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似的。結果呢?下一次考試必敗無疑!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很多:一次表現好,尾巴就翹到天上去了。明明不是特別懂,還不懂裝懂。說大話,逞強。
諾貝爾不僅謙虛,還重教育。雖然他身擁巨富,卻不愿把財產分配給親友們。他認為:大宗財產是阻滯人類才能的禍害,凡擁有財富的人,只應給子女留下必須的教育費用,如果留下過多的錢財,那是獎勵懈惰,使他們不能發展自己的才干。因此,他不顧親友們的反對,決定用自己的全部財產,設立諾貝爾獎金,獎勵當代的世界精英。
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并不是所有炎黃子孫都很謙遜的。諾貝爾雖然不是中國人,但他做的比我們好一千倍一萬倍!我們應該向諾貝爾學習,發揚我國的傳統美德!
諾貝爾的讀后感(匯總17篇)篇八
要想寫好讀后感就要先了解讀后感是什么,讀后感顧名思義就是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或者一句名言而引發的觸動和感想進而寫出來的文章。理解文章的精湛的思想,對優秀的社會事跡的贊揚,或者對丑惡現象的抨擊。
讀懂原文是關鍵,讀后感,先讀后感,讀是感的`基礎。但是讀也是有講究的,走馬觀花,泛泛涉獵,馬馬虎虎對文章思想沒有把握何談感想呢。仔細認真的讀才能有所感想,并且印象深刻,感觸較深,最好結合文章當時的社會背景,作者的經歷更好的理解文章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感受之點選擇多,讀后感的感受之點可以從多個角度寫,比如對文章主旨的感受可以寫,對文章其他的描述可以寫,對文中優美的句子也可以寫,只要是文中的內容,任何一個方面都能寫成讀后感。
選準感點很重要,通常一篇文章最深刻的中心只有一個,找出中心寫讀后感會提升讀后感的質量。
簡明扼要莫復述,讀后感不是復述文章,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寫別人的感受,寫出你和作者的共鳴而不是把你認為有感想的地方用你自己的話重復一遍,這樣毫無意義。
聯系實際寫感受,寫好讀后感的重點就是聯系實際寫感想,生活中各個方面都能聯想,也可以聯系歷史,展望未來,無論如何聯想都要突出實際,突出時代特色。
諾貝爾的讀后感(匯總17篇)篇九
我閱讀了這本書以后讓我懂得了一句話:“知足是唯一的財富”。
想必大家一定知道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吧!伊曼紐爾先生就是一個遺腹子,因為他剛出生父親就躺在了墳墓里。不過,三年后伊曼紐爾回到了瑞典。屁股還沒做穩一個好機會就降臨到這位年輕人頭上。
諾貝爾一家似乎天生和火結緣,火焰另他們一夜之間身無分文,火焰曾吞噬了他們的親人,但那噴爆發的火焰也給他們帶來了享之不盡的名望與財富。在圣彼得堡的時間過的飛快,一轉眼,阿爾雷弗德已經長到18歲,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他都已成為一個出色的棒小伙子了。如今的他知識淵博,反應靈敏,思維活躍,考慮起問題來細致周到,不像同齡的小伙子那樣毛毛躁躁。
阿爾弗雷德在圣彼得堡一邊給哥哥當助手,出主義,一邊忙著搞起了自己的發明研究。雖然在俄國的生活還算愜意。不過,阿爾弗雷德在俄國快待不住了,他躍躍欲試,想要自己試試,想要闖蕩天下。就在阿爾弗雷德在科研上突破一個有一個障礙的同時,他的企業家風范也日漸顯露出來。一個龐大的實業王國從瑞典的小船上邁開大步,走向世界大地。
阿爾弗雷德一生致力于實業,終生未婚,鮮為人知的是,他曾與維也納的一名賣花少女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經歷,這段感情持續了整整18年。和普通人一樣阿爾弗雷德嘗到了愛情的甜蜜,也被愛情折磨、為愛情所苦。
阿爾弗雷德感到,自己畢生的努力和心血并沒有得到世人的理解:“這個意義上說,“我”的一生失敗極了,我簡直白白活了一大把年紀。”的確在普通人的眼里,諾貝爾是一個惟利是圖,為了得到利益甚至不惜把人類推向戰爭的人。
1896年12月10日,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意大利長逝,終年六十三歲。
向阿爾弗雷德當初所希望的一樣,諾貝爾的頒發成了全世界人民的盛事,它引起廣大民眾深切關注,使他們的目光聚集在杰出人事身上,并從這些偉大人物的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
諾貝爾的讀后感(匯總17篇)篇十
看了《昆蟲記》后,這本書使我十分著迷,原來昆蟲世界有這么多的奧秘,我知道了:凌晨,蟬是怎樣脫殼;屎殼螂是如何滾糞球的;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的分泌物。還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錯誤的,蜂抓青蟲不是當成自己的兒子養,而是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
第一次讀《昆蟲記》,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這是一部描述昆蟲們生育、勞作、狩獵與死亡的科普書,平實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敘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蟲子們翩然登場,多么奇異、有趣的故事啊!法布爾的《昆蟲記》,讓我沒有夢幻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濕、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仿佛置身于現場一樣。被我忽視太久了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后,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是法布爾,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是作家創造出來的世界,它不同于小說,它們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爾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獨自的,安靜的,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與艱辛。我仰起了頭,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頭,像仰望星空一樣,來對待昆蟲們存在的奧秘。它使我第一次進入了一個生動的昆蟲世界。
接著往下看,《昆蟲記》是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種十分兇殘的動物,然而在它剛剛擁有生命的初期,也會犧牲在個頭兒最小的螞蟻的魔爪下。”蜘蛛織網,“即使用了圓規、尺子之類的工具,也沒有一個設計家能畫出一個比這更規范的網來”,豐富的故事情節使我浮想聯翩。看著看著,這些蟲子們漸漸地清晰起來,我思考著:如果我們保護環境,不污染環境,這些蟲子是不是還會在呢?現在的環境惡化,又是不是在以后還會有呢?我仔細地想著這彼此之間的關系,這一次的閱讀,《昆蟲記》為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門。
當我繼續閱讀《昆蟲記》時,我看到法布爾細致入微地觀察毛蟲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顧危險捕捉黃蜂,我看到他大膽假設、謹慎實驗、反復推敲實驗過程與數據,一步一步推斷高鼻蜂毒針的作用時間與效果,螢的捕食過程,捕蠅蜂處理獵物的方法,孔雀蛾的遠距離聯絡……一次實驗失敗了,他收集數據、分析原因,轉身又設計下一次。嚴謹的實驗方法,大膽的質疑精神,勤勉的作風。這一次,我感覺到了“科學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內涵。
昆蟲學家法布爾以人性關照蟲性,千辛萬苦寫出傳世巨著《昆蟲記》,為人間留下一座富含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寶藏。它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松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筆下,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后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喂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多么可愛的小生靈!難怪魯迅把《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諾貝爾的讀后感(匯總17篇)篇十一
春天到了,陽光明媚,柳樹抽出了嫩芽,桃花張開了笑臉,連小草弟弟也從泥土中探出了小腦袋來,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
今天中午,吃過午飯,池塘邊圍了許多人,他們在干什么呀?難道水里有什么“寶貝”嗎?帶著好奇,我也鉆進了人群人。
原來,小池塘里來了一群小客人——小蝌蚪。小蝌蚪十分可愛,它的身體烏黑發亮,圓圓的腦袋后面拖著一條細長的尾巴,游起泳來一扭一扭,真有趣。咦?它們怎么沒有眼睛、鼻子、嘴巴呀?我仔細一瞧,哈!原來,它那黑豆般的大腦袋上嵌著一雙芝麻粒大小的眼睛,一個只有指甲縫那么細的鼻孔,一張小嘴巴倒是人挺能吃的,我放了一點兒餅干屑在水里,只見它們爭先恐后,的擁而上,一會兒工夫,餅干屑就無影無蹤了。
諾貝爾的讀后感(匯總17篇)篇十二
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后,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寫讀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于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后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諾貝爾的讀后感(匯總17篇)篇十三
《西游記》是明朝吳承恩寫的一部神話小說,是中國燦爛文化中的一顆明珠。小說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些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愛打抱不平的孫悟空,寬容善良的唐僧貪吃貪睡的豬八戒,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神力無邊的如來佛祖。其中最別具一格的是一個驚天地、動鬼神的人物形象——齊天大圣孫悟空,他機靈可愛、有勇有謀、法力無邊,深受我的愛戴。
這本書中充滿幻想的故事情節:大鬧天宮、美猴王出世、三打白骨精、智斗二郎神……雖然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作者筆下那精彩的打斗場面卻能讓我身臨其境。其中,我最喜歡美猴王出世及稱王的那一情景。石猴之所以能為群猴的首領,成為美猴王,是因為他十分機智勇敢。在群猴都不敢闖瀑布飛泉之時,石猴無畏無懼,獨自闖關,發現了水簾洞,最終成為美猴王。美猴王的故事啟示我們:做事情要有勇有謀,才能有所成就。
唐僧師僧四人不怕艱難險阻,制服妖怪才取得真經。在生活中我們要勇往直前,不被困難打倒。在學習中我們遇到挫折不要沮喪,從哪跌倒就從哪站起來,一定向前沖,做一個成功人士!
諾貝爾的讀后感(匯總17篇)篇十四
今天,我看了一本由德國語文學家和古文化研究家雅各布丨格林和威廉丨格林兄弟編寫的《格林童話》,讀后我深受啟發。這本書是格林兄弟根據民間的故事編寫的。這些童話故事寫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辛勤,揭示了當時社會的形勢,寫出了那些勞動人民的心愿。它讓人懂得了更多的道理,了解了許多事物。陶冶情操,開闊視野,看到生活的五彩繽紛,真是一本美麗的書啊!
我們的生活本身就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但你不去珍惜它,不去創造它,最后就會使你在人生旅途中感到乏味:然而如果你去創造它,把自己的生活創造得更美好,你在人生旅途中就不會感到乏味,反而覺得很開心。
諾貝爾的讀后感(匯總17篇)篇十五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么都有一點,什么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寫讀后感的重點應是聯系實際發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系實際范圍很廣泛,可以聯系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系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系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讀后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后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讀后感以“感”為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于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后,結尾又回扣“讀”。
對于讀后感來講,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感字,所以,這個感字能帶給你如何的想法,就要看你對這本書的了解程度以及受影響的程度。一本書,可以讓我們感受很多,所以,最好的就是從讀的書里找到一個最鮮明的觀點亮出來,而且要保證這個觀點是正確的,積極的,向上的。
最后一點就是表明心態,本身你從書中得到了啟發,受到了教育,自然就希望自己能如主人公或者是書里的某個人物一樣,要怎樣,所以,在作文的最后,你就要表明你的心態,意思就是書寫一下自己的志向和理想。這樣,你的讀后感就寫好了。
諾貝爾的讀后感(匯總17篇)篇十六
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星期六,我在家里讀了《諾貝爾》這篇文章,讀著讀著我深深的被諾貝爾那種熱愛科學,無私奉獻的精神所感動。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諾貝爾看到工作在荒山野嶺用鐵錘砸石頭,知道要開通一條鐵路或公路需要付出許多勞動的時候,他就把興趣放在了炸藥的發明上了。諾貝爾和他的父親、哥哥發明了液體的炸藥,可是,不能安全運輸,隨后,他又發明了黃色炸藥,但是威力不夠大,最后,他通過不懈努力,甚至,差點失去生命,終于發明了威力更大的炸藥。他死后,留下遺囑,把獎金的利息成立基金,獎勵在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五個領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
讀到這,我覺得諾貝爾的那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學習。不禁想起了以前。
還有一件事,我跟我媽媽去游泳,因為我覺得我游得已經很好了,就想到深水區試一下身手。結果,剛跳下水,就被嗆的喝了好幾口水。我害怕了,膽怯了,就賴在岸上不肯下水。還說:“這是怎么回事呢?”媽媽看了,語重心長地教導了我,鼓勵我要迎難而上。經過我不懈努力,終于能在深水區自由自在地游了。
通過以往的兩事,我明白一個道理,只要認準目標,堅持不懈,最終就可以取得成功。
諾貝爾的讀后感(匯總17篇)篇十七
寒假,我到圖書館借書,看到一本有關介紹諾貝爾的書,早就對他充滿好奇的我,就把這本書借回了家。
帶著疑問,我繼續往下看。哎呀,諾貝爾又一次遭受到了打擊。在一次運輸諾貝爾炸藥的輪船上,突然發生爆炸,船上的一百多人一下子炸死了八十一人。從那天起,人們對諾貝爾都產生了排斥的態度,甚至都遠離他,連警察也不準他再研制炸藥。這些壓力仍然改變不了他研制炸藥的狂熱,于是諾貝爾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偷偷地研制他熱愛的炸藥。這種行為在當今可是誰也做不到的呀!
諾貝爾對夢想執著的精神,讓我特別震撼。但更令我驚訝的事又發生了,靠著堅持諾貝爾終于完成自己夢想,五十四歲的他已生命垂危,臨死前他寫下了遺囑。他將設立諾貝爾獎金,用來獎勵全世界最杰出的人物,不管他是男是女,是黑皮膚還是白皮膚,不管他屬于什么民族,來自哪片大陸,只要夠得上資格,就能獲獎。他竟然將他畢生所得全部拿來幫助為夢想堅持不懈的人!
看完整本書,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諾貝爾的一生的心血全部用在研制炸藥上,他不屈不撓的精神令我感動。盡管他被社會排斥,父母反對……但是他從未放棄過,還將自己辛苦所得拿來獎勵更多追求夢想的人們。
我要向諾貝爾學習,樹立自己的目標,堅持自己的夢想,我相信,永不放棄就一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