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心得體會不僅是一種自我反思的過程,也是與他人交流和分享的方式,可以獲得更多的啟發和幫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優秀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希望這些范文能夠給大家提供啟示和靈感,引導大家寫出更加精彩和有深度的心得體會。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相信會對大家有所幫助。
當下的力量讀后心得(專業17篇)篇一
陸老師提議大家回去看《當下的力量》,北京的湯豐林院長也向我們推薦過這本書。張德芬稱這是一本改變你一生命運的書。
什么是當下?“當下”在何處?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通過閱讀我明白了作者埃克哈特·托利力圖用一種簡單明了的語言傳達簡單而深刻的信息:我們可以擺脫痛苦并進入內心的平和世界。
作者認為,我們人類受苦或受情緒所困的根源來自于我們的大腦思維。思維其實也不是問題,問題出在我們無法控制我們的思維。我們不妨這樣想一想從出生到孩童期,我們是淳樸、自然的,思維和真我也是一致的,我們想笑就笑,想哭就哭,不用掩飾什么,也不用擔憂什么。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學會觀察社會和接受教育,我們的思維便逐漸控制和屏蔽了我們自然意義上的真實意識,使我們的自我感覺,不再取決于自我的真正感受,而是取決于外在。思維在外在的世界里無止境地尋找如財產、工作、地位、名望以及教育、外表、特殊技能、人際關系等自我認同。當我們獲得這些外在時,我們便會覺得很幸福,失去了我們就會覺得很痛苦。然而外在世界本質上是無常的,所以當我們從外界當中尋找自我認同時,我們注定會隨時陷入恐懼與痛苦當中。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恢復自我的存在意識和對身體以及內心的完全支配。當意識回歸的時候,我們便回到了一個身心合一的狀態,擁有了最完整的自我。無論外在世界如何變化,我們的內心都是完整的。于是我們需要了解一種能夠擺脫思維控制,且讓生活更美好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將注意力關注于當下,活在當下。由于思維控制對外在的認同和關注,我們的生命大多消耗在不是想過去就是在想未來的過程中,而很少享受和關注當下。就像我的朋友們一樣,之所以痛苦難過,也不過是受因為夫妻之間一點點的不愉快,而無限的放大,在幸福的時候不會出現的往日的委屈一股腦的用上心頭,于是便想象著世界對自己是相當的不公,自己的付出換來了無盡的辛酸,以后我還會受到什么不公平的待遇?而事實上是當下是當下,過去是過去,將來還需要兩個人共同的付出,悶著頭,一根筋的時候,總是不能使自己的心態平靜地放在當下。
“我們思索著過去,憂慮著未來,結果是我們永遠無法對現在付出全部的注意力。”不活在當下,我們就無法贏取生活的樂趣。如何獲得當下的力量呢?我們必須學會當事情來的時候抓住,當事情走時放手。我們的身體是唯一時刻生活在當下的物體,能夠與自己的身體“聯結”就是通往當下的最好途徑之一。我們該做的不是看著遠在天邊的東西,而是做好手上的事。同時還要懂得放棄,只有懂得放棄的人才有足夠的精神力量。實現當下的力量,還需要接受當下時刻,實事求是地對待當下,摒棄我們思維對當下時刻的逃避和抗拒,讓內心真正從思維認同中解放出來,不受外在干擾,將注意力集中于感受、解決和做好當下的事情,體會充分把握自我的生命過程,享受真實、簡單帶給我們的快樂。
當下的力量讀后心得(專業17篇)篇二
“活在當下”――三年前正是我畢業為了工作四處碰壁迷失方向的時候,就聽我的一位信佛的老師跟我說起過:人無需為了過去的事情而懊惱,也不必為了將來的日子而焦躁,而只需把你的目光投向當下,做好你今天能做的事情。當時雖似懂非懂卻也很受啟發,真的要感謝那位老師當初對我的啟蒙與關照。最近,是因為在看李書記推薦給我們的《遇見未知的自己》那本書時,看到了它很多都是引自這本書上的內容,而且我對一些探索自我、心靈成長方面也感興趣就買本來,只是我的這本是張德芬譯的《修煉當下的力量》,比較薄一些,內容上更多地是注重練習如何摒棄過去和未來的幻象,而融入當下。
這本書作為一本心靈修行書籍,初讀起來確實有點晦澀難懂,而且跟我以前讀過的心理讀物不太一樣,它沒有堆砌很多知識和理論,不是一本用我們的思維去思考理解的書,而是一本要用心去感受的書。我才意識自我成長要學會獨立思考,要有自己的思想,而這本書開篇卻說思想、情緒組成的“小我”正是困住心靈成長的囚籠,應超越思想,以一個觀察者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思想和情緒,另外還有終結時間的幻象,接納自己,停止思考臣服于當下等等,這經典的論述使我頓悟。心靈成長中的打開自己的感官是很重要的入門課,而我卻一直是個喜歡思考卻不善于感受的人,我們很多時候都是被自己的思想所困住,生活中許多思考都是些無用功耗費心力,使我們處在一種無為的焦慮狀態而寸步不前,這也正是我平時行動力不夠的原因。現在當我面對工作壓力和一些事情煩躁不安有點焦慮的時候,我就學會了問自己這幾句:我的內在發生了什么事情?我的心智或我的小我正在制造什么樣的想法?我是否安在于當下而不是把自己投射在未來或過去?心不夠靜的時候就翻幾頁來看看,確實能幫助我停止思考,盡快地行動起來。
另外前些天聽了伍漢文關于湘雅精神的講座,還有參加了支部本來準備排演的張孝騫話劇,讓我了解了很多關于老一輩湘雅人的種種辛酸過去,看到了他們身上的那種嚴謹務實克己向上的精神。相比之下,我們這年輕一代都是沒吃過什么苦的一代,雖滿懷著理想和抱負,卻心浮氣躁總想著一步登天,缺乏一種信仰而過于追求一些外在的物質的東西,總想著將來的功名、成就與幸福,卻把現在貶低從不把現在的該做的事情做好,總的來說是有些心浮氣躁而不夠務實。我想,安于當下也就是一種務實精神的體現,只有拋開對將來的種種虛渺幻象,一步一個腳印,扎實地做好今天該做的事,才能得到內心真正的平衡和安寧,從而能更好地實現自己。
總的來說,這本書對于我來說還有許多東西不太懂,而且更多的是沒有能夠將它靈活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還有很多值得我去消化的東西。也許是我們還太過平凡,生活中總有些牽絆和困惑放不下,但我想這些困惑與迷茫正是我們每個人不斷自我成長的動力,我相信當我們的心靈飛升到烏云之上時,那時的天空永遠是碧藍的!
文檔為doc格式。
當下的力量讀后心得(專業17篇)篇三
我們擁有珍貴的東西——當下的力量。
一直都處在大腦或思維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對時間的永恒焦慮中。我們忘不掉過去,更擔心未來。但實際上,我們只能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刻,所有的一切者是在當下發生的,而過去和未來只是一個無意義的時間概念。通過向“當下”的感悟,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獲得平和與寧靜的入口。
作者埃克哈特·托利,德國人。他用一種簡單明了的語言傳達了古代心靈導師的簡單而深刻的信息:我們可以擺脫痛苦并進入內心的平和世界。禪宗的傳統里還有一個類似的問題:“若非當下,何時?”要求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
當下——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把心境調整好,把每件事情做好,可以憧憬和期待未來,但不能依靠未來。可以總結和反思過去,但不能沉浸在過去。
在當下發生,過去和未來只是一個無意義的時間概念。
當下——感悟過程,體驗生命。有句經典的語言——人生就像一場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
當下——所有真正重要的事物,如美麗、真愛、創造力、喜悅、內在平安,都是超越心智而生的。我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用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用胸懷改變不能改變的事情,用智慧分辨兩者的不同。
從今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當下的力量讀后心得(專業17篇)篇四
《當下的力量》這本書我讀完的感覺就是,這是一本要靜下心來,用心體會的書。他的每一句話都需要我們細細的品味,才能得到我們自我的體會,然后我們才會由這本書得到關于我們如何對待過去、此刻和未來的一些想法。同時這本書,也不是很容易理解,許多語句都是比較晦澀,比較需要我們深入理解的,但是一旦我們理解這些有點深奧的語句,對于我們的內心都是深刻的震撼。
由于我們總是習慣于理性思考、喜歡用腦子,也沉溺于過去的經驗構成的小我的自我認同,還有在現實社會的壓力下我們對未來的期許,所以活在當下不是那么容易。“如果沒有東西能夠給他們真正的成就感,那么他們還有什么能夠去拼搏呢?”“事物和生活條件能夠給你快樂,但它無法給你喜悅。喜悅是你內在寧靜狀態的關鍵部分。它是你的自然狀態,不是努力才能獲得的。”
最打動我的是第84頁的資料,上面提到,此刻的人總是在等待,他們等待愿望實現的那一天,以為那樣自我就會幸福了,實際上他們是在拒絕當下。
對啊,我們總是推遲了自我快樂的時間!我以前想過,當我得到某個工作我必須是最最開心的人了,那時我必須會每一天很滿足;我以前想過,當我得到某個人的愛的時候,我必須要好好珍惜,那時我必須會很幸福;我以前想過,如果我此刻有了什么東西,我會多開心啊,我必須會是最知足的人,但是此刻呢,因為我沒有得到那個工作、沒有得到那個人、沒有得到那個東西,所以我此刻怎樣也快樂不起來,或者說我有什么理由快樂呢,那么多的愿望都沒法實現。
之后,我得到了這個工作、得到了這個人、得到了這樣東西,但是我一點也沒有想象中的快樂和幸福,煩惱依然存在,我仍然不開心。所以我又在想了,我此刻不快樂是因為我還沒有得到其它的東西,如果我得到了更多的東西,那么我那時候才會幸福。
以前的我就是這個樣貌拒絕當下的,生活在等待中,讀完這本書,我的體驗是:人變得沉穩,不再那么焦躁了,不再因為后悔過去沒有做好的事情而耗費情感,也不再為不可預知的未來產生焦慮、不安、害怕。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活在當下的重要,讓我明白下一秒的重要。我理解的當下就是理解此刻的自我。我明白做到這點很難,但是我會努力去做的。
當下的力量讀后心得(專業17篇)篇五
當我的思維操控著我合上德國著名作家埃克哈特·托利寫的《當下的力量》時,我深刻的感受到:活在快樂的現在,千萬不要讓思維把你激怒。
作者指出,人類受苦的根源是來自己大腦的思維。他舉過一個這樣的例子:今天你被某人激怒,晚上,引你發怒的人早已安然入睡,但你卻被氣得睡不著。那件事已經過去了,是你的思維不放過你。許多人都知道abc理論,a是引發你情緒波動的人或者事,b是你的信念,c是你的負面情緒,通常當人們不喜歡c的時候,都會去找a的制造者,可我們不知道,b是我們唯一可以改變的,而且引發c的不是a,而是b。
在書中,作者還提出了一個我們受苦的原因——“痛苦之身”。劇作者描述,痛苦之身好像一個寄生蟲。在它沉睡時,一切都安然無恙。可是,一旦外在的人、事、物啟動了它,它就會蘇醒。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文質彬彬的人,會忽然間變了一個人,出現語言或肢體上的暴力行為,或是有時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為了一件小事而激怒。
也許,很多人認為自己已經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但從你的內心來講,你并不了解自己,如果了解,就可以快樂的享受生命。
當下的力量讀后心得(專業17篇)篇六
我們擁有珍貴的東西——當下的力量。一向都處在大腦或思維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對時間的永恒焦慮中。我們忘不掉過去,更擔心未來。但實際上,我們只能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刻,所有的一切者是在當下發生的,而過去和未來只是一個無好處的時間概念。透過向“當下”的感悟,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獲得平和與寧靜的入口。
作者埃克哈特·托利,德國人。他用一種簡單明了的語言傳達了古代心靈導師的簡單而深刻的信息:我們能夠擺脫痛苦并進入內心的平和世界。
禪宗的傳統里還有一個類似的問題:“若非當下,何時?”要求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
當下——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把心境調整好,把每件事情做好,能夠憧憬和期盼未來,但不能依靠未來。能夠總結和反思過去,但不能沉浸在過去。——一切者在當下發生,過去和未來只是一個無好處的時間概念。
當下——感悟過程,體驗生命。有句經典的語言——人生就像一場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情緒。
當下——所有真正重要的事物,如美麗、真愛、創造力、喜悅、內在平安,都是超越心智而生的。我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用勇氣改變能夠改變的事情,用胸懷改變不能改變的事情,用智慧分辨兩者的不一樣。
從這天起,當一個幸福的人。
當下的力量讀后心得(專業17篇)篇七
《當下的力量》中說到這樣一個故事:曾經,有位乞丐在路邊坐了三十多年,一天,一位陌生人經過,這位乞丐機械的舉起他的舊棒球帽,喃喃的說:給點兒吧!
陌生人說:我沒有任何東西給你,你坐著的是什么?
乞丐說:什么都沒有,只是一個舊箱子而已,從我記事以來,我就坐在上面。
陌生人說:你曾經打開過嗎?
乞丐:沒有,里面應該什么都沒有。
最后,陌生人堅持打開了箱子,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箱子里竟裝滿了金子。
所有的人,如同書中描寫的這個乞丐,只是打開箱子的時間,程度和方式不同。我,曾經是用頭腦及思維去打開它。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我會去尋求解決的答案,有時候難免會在問題與答案間糾結或長或短的時間。
想起n年前我有一次失戀,當時怎么也想不通,然后又一位朋友說:你,就是讀書讀太多了,那時候我怎么也想不明白。
直到多年以后,我終于放下了這個問題,但凡能夠從容的放下的東西可以拿來說一說數一數的,如同經歷另一個人的情緒與故事的。
書,是要多讀的,那是開啟生命智慧的鑰匙,但更重要的是,讀書的參與者是心靈、是內在、是真實的自我,而非頭腦、非知識,非變形的我。
不然讀很多的書,也容易糾結去情緒與往事當中,而當糾結越多的時候,你就會失去越多感受當下的力量。
我過世的奶奶是一個沒有讀過書的女人,自幼就當了童養媳,可是她卻智慧的活到了八十多歲,一生平安和悅。
小時候我常常聽她說起小時候的故事,末了她常常會說:現在,多幸福啊!
長大了以后,我也常常聽她說爺爺或是爸爸的故事,末了她也常常會說:現在,多幸福啊!
我的外婆,年初已過了百歲生日,她雙目失明,卻很明白家里的所有事情,大家都在忙的時候,她總是一個人安靜的坐在那里,不說話,時不時動一動嘴,像要說什么卻又沒有表達。
大家都在身邊陪著她的時候,她會一個勁的拉著我們的手,一遍遍的說著一些事情,媽媽說:很多事情沒有任何人跟她提起過,她卻知道的清清楚楚。
那時候我不明白,現在我知道那是因為她用心去解讀的。
就像我們上課時,老師所提到的“三摩地”,她在我們身邊不言不語的時候,已經進入到我們的心靈。
當下的力量讀后心得(專業17篇)篇八
在我們年幼的時候,盡管什么都不懂,但卻擁有完整的自我,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我們的注意力每時每刻都完整地集中在當下,所以當我們哭或笑時,表現的都是那么的淋漓盡致。孩童時的我們就像一件完整且完美的藝術品,沒有瑕疵。
隨著我們的身心的日趨成熟,思維在我們認識并改造世界時顯示了它的力量,思它讓我們具備了適應社會的能力,讓我們獲得了各方面的提升。可我們卻忘了思維最本質的屬性——它只是一種工具,并不是我們的全部。工具是被我們所利用的,但是我們漸漸地被思維所奴役了,漸漸失去了意識的自由性,而這就是我們負面影響的來源。也許你會說不,你是否感覺到你的大腦在永不停息地運轉,即使在你刻意的想獲得內心的寧靜時,它仍在耗費你的能量。
我們在做事時不再專注,會產生與此相關的諸多情緒,比如擔心、后悔、疑慮和嫉妒等,并不是說這些情緒沒有它的價值,它們其實是一種對現實的提醒,但我們大多數人無視這種價值的存在,而是一味地陷入這種情緒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中。這種情況下,思維無法體現它對于現實提醒的價值,反而產生了極大的負面作用,阻礙著我們進入當下,使我們陷入對過去的后悔與對未來的疑惑當中。這樣,我們的時間浪費在已經發生和還未發生的事情上,無法更好的專注于當下的現實之中。這種負面的能量充斥在我們的身體與內心中,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身體疾病與心理疾病。
當我們被思維所奴役時,就已經失去了自我。當我們自以為成熟時,卻發現小時候能做到的事,現在做不到了,我們再也做不到單純的哭與笑。我們每每忽略或忽視自己的內心,變得偏激或麻木、冷漠或遲鈍。我們失去了內心的寧靜與喜悅。我們的自我成就感,不再取決于自身的感受,而是取決于外在的環境,并且我們在這個外在的世界里無止境地尋找自我認同,比如財產、工作、社會地位、名望等。當我們獲得這些外在時,我們便會覺得很幸福,而我們失去這些外在時,我們便會覺得很痛苦。外在的世界本質上是無常的,所以當我們從外界當中來尋找自我認同的話,我們注定會隨時陷入無邊的恐懼與痛苦當中。
愛情對于很多人的意義也是這樣。
正因為我們失去了自我,這種不完整感使我們在外在的世界當中無窮無盡地尋找而一次又一次地被傷害,并且無法意識到思維已將我們奴役,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要恢復自我存在感的意識,恢復自我對身心的完全支配。這樣,當我們意識回歸的時候,我們便回到了一個身心合一的狀態里,就會像孩子一樣透明、喜悅、寧靜。這時,我們擁有了最完整的自我。無論外在的世界如何無常,我們的內心都是完整的。而當我們需要思維為我們服務時,我們的意識就會指導我們的行動。思維在這里恢復了它工具屬性的本質。這樣,當我們遇到一段愛情的時候,我們便會明白真愛沒有對立面,它只是一種存在的狀態,它是你真正擁有自我時,散發出來的平和、寧靜與喜悅。
我們便能理解真正的幸福其實就是內心的完整。每個人所選的路不同,但幸福是我們共同的目的地。當我們學會隨時隨地感受到愛——內心的平和、寧靜與喜悅時,整個世界都將為之絢爛,而回歸到愛的世界里,回歸到我們最初的本真,則需要利用當下的力量。
當下的力量讀后心得(專業17篇)篇九
每只狼都渴求當狼王,讓眾狼聽從狼王的指揮,但狼王不是那么好當!
帕雅丁狼群的前任狼王盔盔,在一次虎口奪食中不幸殉職,母狼紫葡萄毅然登上狼王寶座。于是,狼群的命運就此改寫!遭遇食物危機時,紫葡萄考慮不周,出師不利。深入北斗沼澤抓野豬時,大公狼黑三身臨險境,紫葡萄舍命相救。紫葡萄當狼王期間,受過其他狼的屢次挑釁,歪-上演苦肉計,掙回狼王氣派。擊殺宛莫沙狼群時,紫葡萄關鍵時刻網開一面。再次擊殺血瘤虎時,帕雅丁狼群與宛莫沙狼群合二為一,干掉了血瘤虎。最終,紫葡萄當上了正式的狼王!
這個故事中,我最喜歡紫葡萄和歪-。紫葡萄是一只知難而進、永不放棄、舍本逐末的一只女狼王。每次遇到困難時,她都能堅持到底,與狼群共存亡,而且,她在擊殺宛莫沙狼群時,想到了和平,覺得這樣做不值得,所以網開一面。要不是這樣的話,就不會有合二為一的結果。
歪-是一只非常聽話的狼。很多狼在屢屢挑釁她時,歪-上演苦肉計,以完全逼真的演技,讓紫葡萄找回了信心,從而讓紫葡萄當上了狼王。
在生活中,我也受到過一模一樣的“挑釁”。我經常被女生折磨,折磨得我一見到“仇敵”,就像老鼠見了貓似的,東躲西藏,顯得我很沒面子。我覺得,紫葡萄就是我的榜樣,我一定會像紫葡萄一樣,掙回我的本質的!
當下的力量讀后心得(專業17篇)篇十
《當下的力量》就是以托利自己的親身經歷去告訴人們當下(即現在)的重要性。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當下的力量》。
心得體會。
800字,歡迎閱讀,僅供參考。
《當下的力量》這本書我讀完的感覺就是,這是一本要靜下心來,用心體會的書。他的每一句話都需要我們細細的品味,才能得到我們自我的體會,然后我們才會由這本書得到關于我們如何對待過去、此刻和未來的一些想法。同時這本書,也不是很容易理解,許多語句都是比較晦澀,比較需要我們深入理解的,但是一旦我們理解這些有點深奧的語句,對于我們的內心都是深刻的震撼。
由于我們總是習慣于理性思考、喜歡用腦子,也沉溺于過去的經驗構成的小我的自我認同,還有在現實社會的壓力下我們對未來的期許,所以活在當下不是那么容易。“如果沒有東西能夠給他們真正的成就感,那么他們還有什么能夠去拼搏呢?”“事物和生活條件能夠給你快樂,但它無法給你喜悅。喜悅是你內在寧靜狀態的關鍵部分。它是你的自然狀態,不是努力才能獲得的。”
最打動我的是第84頁的資料,上面提到,此刻的人總是在等待,他們等待愿望實現的那一天,以為那樣自我就會幸福了,實際上他們是在拒絕當下。
對啊,我們總是推遲了自我快樂的時間!我以前想過,當我得到某個工作我必須是最最開心的人了,那時我必須會每一天很滿足;我以前想過,當我得到某個人的愛的時候,我必須要好好珍惜,那時我必須會很幸福;我以前想過,如果我此刻有了什么東西,我會多開心啊,我必須會是最知足的人,但是此刻呢,因為我沒有得到那個工作、沒有得到那個人、沒有得到那個東西,所以我此刻怎樣也快樂不起來,或者說我有什么理由快樂呢,那么多的愿望都沒法實現。
之后,我得到了這個工作、得到了這個人、得到了這樣東西,但是我一點也沒有想象中的快樂和幸福,煩惱依然存在,我仍然不開心。所以我又在想了,我此刻不快樂是因為我還沒有得到其它的東西,如果我得到了更多的東西,那么我那時候才會幸福。
以前的我就是這個樣貌拒絕當下的,生活在等待中,讀完這本書,我的體驗是:人變得沉穩,不再那么焦躁了,不再因為后悔過去沒有做好的事情而耗費情感,也不再為不可預知的未來產生焦慮、不安、害怕。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活在當下的重要,讓我明白下一秒的重要。我理解的當下就是理解此刻的自我。我明白做到這點很難,但是我會努力去做的。
本月我看了這本《當下的力量》,書中用最清晰易懂的語言,告訴我們活在當下的真理,雖然我沒有完全讀完這本書,但我能感悟到這是一個真正能幫助我們移除障礙的心靈導師。它會提醒你:你是誰,為你指明前方的路。人需要用當下的力量,回歸到愛的世界里,它利用古老印度記載靈性教誨*的再現,通過閱讀以下兩條給我的印象最深:
1.活在當下。我們平時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被自己的思維所控制,于是忘記了“當下”,在我們很小的時候,盡管什么都不懂,但是擁有完整的自我,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睡就睡,我們的注意力每時每刻都集中在當下,所以笑時笑的那么開心,哭時哭的那么傷心,小時候的喜怒哀樂會感染每個人,兒童時代的我們就像完美無缺的藝術品,沒有瑕疵,我們身體和內心不會積累負面的能量。隨著年齡思維漸漸長大,我們的內心慢慢豐富起來,思維和經驗慢慢左右了我們的行為方式,我們漸漸地被思想奴役了,失去了自我的意識,所有負面的能量隨之而來。從表面看,當下僅是生命中的片刻,生命中似乎有無數個片刻組成,然而當下,是永遠無法逃離的現實,無論生活發生多少改變,有一件事情是不變的:你總是處于當下。
2.真實的你。生命中重要的事情很多,但絕對重要的只有一件----“你究竟是誰”。在世俗的眼光中,成功與否很重要,健康與否很重要,富裕與否很重要,這些都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這些事項確實重要,但不是絕對重要,生活中有一件比上述更重要的事情,就是弄清楚“你究竟是誰”,尋找內心的平和,靠梳理你的生活是做不到的,可行方法就是深刻的理解你是誰,地球上所有的苦難,皆源于“我”或“我們”這樣的人意識,不知道自己是誰,就像水一樣,時常有固態、液態、氣態。
總之,我們要將生活和工作中的負面消極減到最少,事實就是用“當下”的心態去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減少過去和未來非現實的東西,對我們生命中的影響,懂得了當下的力量,或多或少能幫助我們體會到心靈的寧靜,減少不必要的情緒和壓力,使我們集中精力活在當下,做的自己。不活在當下,就無法體會生活的樂趣,當下有我們想要的東西,當下也是我們擁有的東西,與當下成了朋友,無論身處何方,都會感覺到自在,念頭、情緒、生活、工作以及我們所經歷的一切,構成了生命的全部,活在當下、順其自然,就像孩子一樣,透明、喜悅、寧靜,不管外在的世界如何無常,我們內心都要完整,真正的幸福就是內心的完整,幸福使我們共同的目的,學會隨時隨地感受到愛,學會活在當下!
《當下的力量》這本書我讀完的感覺就是,這是一本要靜下心來,用心體會的書。他的每一句話都需要我們細細的品味,才能得到我們自我的體會,然后我們才會由這本書得到關于我們如何對待過去、此刻和未來的一些想法。同時這本書,也不是很容易理解,許多語句都是比較晦澀,比較需要我們深入理解的,但是一旦我們理解這些有點深奧的語句,對于我們的內心都是深刻的震撼。
由于我們總是習慣于理性思考、喜歡用腦子,也沉溺于過去的經驗構成的小我的自我認同,還有在現實社會的壓力下我們對未來的期許,所以活在當下不是那么容易。“如果沒有東西能夠給他們真正的成就感,那么他們還有什么能夠去拼搏呢?”“事物和生活條件能夠給你快樂,但它無法給你喜悅。喜悅是你內在寧靜狀態的關鍵部分。它是你的自然狀態,不是努力才能獲得的。”
最打動我的是第84頁的資料,上面提到,此刻的人總是在等待,他們等待愿望實現的那一天,以為那樣自我就會幸福了,實際上他們是在拒絕當下。
對啊,我們總是推遲了自我快樂的時間!我以前想過,當我得到某個工作我必須是最最開心的人了,那時我必須會每一天很滿足;我以前想過,當我得到某個人的愛的時候,我必須要好好珍惜,那時我必須會很幸福;我以前想過,如果我此刻有了什么東西,我會多開心啊,我必須會是最知足的人,但是此刻呢,因為我沒有得到那個工作、沒有得到那個人、沒有得到那個東西,所以我此刻怎樣也快樂不起來,或者說我有什么理由快樂呢,那么多的愿望都沒法實現。
之后,我得到了這個工作、得到了這個人、得到了這樣東西,但是我一點也沒有想象中的快樂和幸福,煩惱依然存在,我仍然不開心。所以我又在想了,我此刻不快樂是因為我還沒有得到其它的東西,如果我得到了更多的東西,那么我那時候才會幸福。
以前的我就是這個樣貌拒絕當下的,生活在等待中,讀完這本書,我的體驗是:人變得沉穩,不再那么焦躁了,不再因為后悔過去沒有做好的事情而耗費情感,也不再為不可預知的未來產生焦慮、不安、害怕。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活在當下的重要,讓我明白下一秒的重要。我理解的當下就是理解此刻的自我。我明白做到這點很難,但是我會努力去做的。
當下的力量讀后心得(專業17篇)篇十一
今年暑假準備多讀幾本書,在朋友處借到一本《當下的力量》,興奮不已,因為我在華僑大學聆聽過趙冰潔教授講授的完形療法,就是強調要活在當下,理解現實的一切,珍惜眼下擁有的一切,之后又學習了“格式塔療法”,覺得當下的力量的強大與重要性。
本書的作者叫埃克哈特?托利,是一位心靈導師,他不僅僅對西方心理學有很深的體會,對東方的“道”也有相當的造詣。
書中以這樣一個故事開篇的:
以前,有一位乞丐在路邊坐了三十多年。
一天,一位陌生人經過。
這位乞丐機械地舉起他的舊棒球帽,喃喃地說:“給點兒吧。”
陌生人說:“我沒有任何東西能夠給你。”
然后他問:“你坐著的是什么?”
乞丐回答說:“什么都沒有,只是一個舊箱子而已,自從我有記憶以來,我就一向坐在它上面。”陌生人問:“你以前打開過箱子嗎?”
“沒有。”乞丐說:“有什么用?里面什么都沒有。”
陌生人堅持:“打開箱子看一看。”
乞丐這才試著打開箱子。這時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乞丐充滿了驚奇與狂喜:箱子里裝滿了金子。
埃克哈特?托利想用這本書引導我們去開悟,先是覺醒,再是超越,最后是臣服。這是一個自我發現的旅程,因為我們很多時候都被我們大腦的思維所控制,為時間而焦慮,為過去而后悔,為未來而擔心。我們忘不掉過去,想從過去的經歷中尋找認同感,更擔心未來,想從未來的虛幻中尋找滿足感,其實,很多的過去都是痛苦的,而未來又是不現實的,只能增添我們的苦惱與不快樂。
生活中有很多沒有找到真正財富——————存在的歡樂以及與它緊密聯系在一齊的深深的不可動搖的寧靜—————的人,就是故事中的那個乞丐,即便已經擁有很多財富,但是他們依然在四處找尋。他們不明白,自我不僅僅已經擁有了所有這些,還擁有了更為珍貴的東西,那就是—————當下的力量。
實際上,我們只能活在當下,我們也只擁有當下,接納自我的一切,百分百的活好每一個當下,我們的力量就會變得十分強大,也就會體驗到作者所描述的存在(活在當下)的狀態,找到通往心靈平和寧靜的入口。
剛開始讀,覺得理解這本書也許會有一點點困難,但只要你愿意去實踐、去修煉,當有一天出現了那種臣服于當下(活在當下)的狀態時,哪怕是僅僅十秒鐘時,你都感受到由衷的喜悅!
《當下的力量》的確說得簡單、直接、透徹,尤其他對思維、情緒、身體與意識的關系的闡述十分得體和清晰。你看,有這樣一段話說得很好!
“你的大腦在利用你了。你無意識的認同了它,所以你甚至不明白自我是它的奴隸。這幾乎就像你在毫不知情的狀況下被它所俘虜,所以你認為思考問題的這個實體就是你自我。從思維中解放出來的開始就是認識到你不是一個思考問題的實體——思考者。認識到這一點能使你很好的觀察這個思考者。”不要做強迫性思維的思考者,而要做一個思維的觀察者,跳出自我看自我,你會更強大!
如果你活在思維中出不來,能夠直接覺察思維本身。陷入思維,一向在繞圈子,源于對思維本身不了解。是的,只要觀察那個思想,所謂的思想其實只是一個流動的過程,不論思想的資料為何,只要你觀察它,你就會開始意識到那個思想的本質:無常。如果明白了思想的無常本質,你就會開始進行意識的超越歷程。
這就是你的覺醒!
是的,不論是埃克哈特·托利的指引,或是佛陀的指引,他們的言語都只是指出一個方向,而我們自我,必須需要在其指引下進行親身體驗。如不斷的練習,冥想的方法,愛的語言,超越自我的觀察方法等,親身體驗十分重要,而這些人物的指引,在我們進行親身體驗的活動時,是不可或缺的。我們必須需要在他們的指引下,要進行實際地觀察,只有那樣,我們才能了解心的本質,到達完全地自在。活出真我來!
當下的力量讀后心得(專業17篇)篇十二
首先,作者指出,我們人類受苦的根源是來自于我們大腦的思維(見第一章)。思維其實也不是問題,問題出在我們無法控制我們的思維,反倒成為思維的奴隸,成為自己強迫性思維的受害者。作者在演講中曾經舉過一個很形象的例子:現在是半夜三點,你在溫暖的被窩中,可是你氣得睡不著。引發你的怒氣的人早已安然入夢,那件事情其實也已經過去了。但是你的思維卻不放過你,一再地用它舊有的看事情的模式來解釋那個人多對不起你,那件事會讓你多危險、多丟臉、多麻煩、多想不完的!這就是病態的思維,停止不住的大腦思考,是讓我們受苦的主要原因。我們都知道abc理論,a是引發你情緒的事件,b是你的信念,或是對事情的詮釋,c就是結果,即你的負面情緒。通常,當人們不喜歡c的時候,都會去找a的碴,尤其是與創造a有關的人。所以我們每天疲于奔命,一直在處理、阻止、緩和、溝通、協調a以及與a相關的人、事、物。可是我們不知道,b是你唯一可以完全掌控和改變的因素,而且引發c的不是a,而是b。同樣一件事,幾家歡樂幾家愁。為什么?就是對事情的詮釋角度不同罷了。與其去改變外在的人事物,不如改變我們自己的內心來得省事省力。而你會發現,當你轉變了內心的狀態之后,環境也會隨之轉變,這就是所謂的境由心轉!
大腦的思維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制造我們的痛苦,我們人類最基本的存在性焦慮和永遠在外在世界無法尋得滿足的肇因,都來自與大腦的思維(第三章)。作者也在書中一再強調:我們遠離了真實的自我,是我們受苦的元兇。他稱真實的自我為本體或存在(being)。在《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中,我稱之為真我,而這也是我們人類有孤離感,惶惶不可終日,始終不快樂、不滿足的主要原因。為什么會失落了真實的自己呢?作者的意見是:我們的大腦,創造了一個虛假的自我小我,來讓自己有真實感。而正因為小我是如此的不真實,所以它不停在外在的世界尋求認同,追求物質世界的滿足來壯大聲勢。可惜我們越聽從我們的小我,我們愈感到空虛和孤離。揮之不去的遠離感也油然而生,因為我們遠離、失落了真實的自己,也就是遠離了作者所說的:本體或存在(being)。
作者還提到了一個我們受苦的肇因:痛苦之身(painbody)(見第二章)。痛苦之身是我們內在的一個能量場,它是我們過去未被合理地表達和適當地釋放,而累積下來的負面情緒能量常作者描述的痛苦之身,好像一個寄居在我們身體之中的惡魔,在它沉睡的時候,一切相安無事。可是,一旦外在的事情不順利,或是有相關的人事物激活了它的時候,它就會蘇醒。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看起來文質彬彬的人,會突然變了一個人,出現言語或肢體的暴—力行為。或是有時候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一件小事情會引起情緒上的軒然大波。這就是痛苦之身被喚醒的結果。
好了,我們有一個不能正常運作的大腦思維,常常給我們找麻煩。現在又來了一個痛苦之身,時不時的跳出來攪局。難怪我們的人生苦多于樂,而且常常身不由主。怎么辦呢?作者在書中提出了好幾個非常實用的方法,這些方法其實都是源自于一個最基本的理論:活在當下。當下有你所有想要的東西,當下也是你唯一擁有的東西。時間只是一種幻象,越說越玄了!其實,只要這樣想,就不難明白了。過去已經過去,不會再回來,但是我們多少人還是活在過去之中不肯放下?未來還沒有來臨,你也根本不可能去掌握它。你所能擁有的,不就是當下這一刻嗎?只要搞定現在這一刻,你就沒有問題了。未來就算一定會來臨,但是它也一定是以當下的方式出現的,不是嗎?最怕的就是明明人在這里,可是腦子跑到過去了,帶來了憤怒、傷心、悔恨、愧疚等情緒。或是人在此刻,腦子跑到未來,于是產生壓力、焦慮、恐慌。
活在當下,活在每一刻中,作者稱之為臨在(presence)(第五章)。臨在指的是有覺察力的安住于當下。所謂覺察力,就是觀察自己腦袋里面思維的能力,作為自己喋喋不休的思想之流的觀察者。臨在的力量一來,你的喋喋不休就會停止。還有一個培養臨在、進入當下的方法就是去觀注我們的內在身體(第六章)。把注意力放在我們的內在身體的能量場上。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說,你可以試著把眼睛閉上,然后去感覺一下你的右手。此刻你看不到它,那么你怎么知道它存在呢?你感覺得到它嗎?有沒隨想覺到氣或是能量在你的指尖?書中有很詳盡的冥想方法,教你與你的內在身體做更多的連結,這樣就可以培養更多的覺察力。
當下的力量讀后心得(專業17篇)篇十三
我們擁有珍貴的東西當下的力量。一直都處在大腦或思維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對時間的永恒焦慮中。我們忘不掉過去,更擔心未來。但實際上,我們只能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刻,所有的一切者是在當下發生的,而過去和未來只是一個無意義的時間概念。通過向當下的感悟,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獲得平和與寧靜的入口。
作者埃克哈特托利,德國人。他用一種簡單明了的語言傳達了古代心靈導師的簡單而深刻的信息:我們可以擺脫痛苦并進入內心的平和世界。
禪宗的傳統里還有一個類似的問題:若非當下,何時?要求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
當下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把心境調整好,把每件事情做好,可以憧憬和期待未來,但不能依靠未來。可以總結和反思過去,但不能沉浸在過去。一切者在當下發生,過去和未來只是一個無意義的時間概念。
當下感悟過程,體驗生命。有句經典的語言人生就像一場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
當下所有真正重要的.事物,如美麗、真愛、創造力、喜悅、內在平安,都是超越心智而生的。我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用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用胸懷改變不能改變的事情,用智慧分辨兩者的不同。
從今天起,當一個幸福的人。
從今日起,當一個幸福的人。
當下的力量讀后心得(專業17篇)篇十四
讀了《當下的力量》這本書后,對作者埃克哈特?托利的一句話印象特別深刻:“你生存在這個世界就是要使宇宙的神圣目標得以實現。你看,你是多么重要!”這是一本啟迪心靈,開啟智慧之書,讀完這本書后,讓我對于當下現實生活有了新的認識。
物欲橫流世界,許多夢想中的完美都在生活面前變得不再虛幻,現實也開始歇斯底里。我們需要的,是一種超脫于物質之外的平淡。余秋雨的一句話用在這兒是再適合不過的了“喧騰是短暫的別名”。嘈雜的社會,喧嘩的人群,這些都不是我們的主體。或許我們可以走很遠,但是卻終有一天要回歸自身。
生命可以被看做一種物質,它以時間為單位。大多數的人的生命看似生命長度相近,但在這生命中,我們的價值卻是大有不同的。生命的高度完全取決于我們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我想我可以在書中體會到這樣幾點:
“活在當下”是一種全身心投入的生活方式,不糾結于過去的種種包袱,不迷茫于以后的種種未知,感受春風的吹拂、陽光的溫暖、如畫的美景,體驗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真正的滿足就在現在,人生的意義就在眼前,生命的喜悅俯拾皆是。
“活在當下”是一種豁達坦然的人生態度,在黑暗與光明中,既不回避,也不逃離,在順境中學會珍惜與感恩,在逆境中學會忍耐與包容,過一個充實的人生。
“活在當下”是一種清醒現實的生活態度,“知否世事常變,變幻原是永恒”,生命變化太快,每一秒的我們都不盡相同,正是這種人所不能控制的不確定性,更顯得現在此刻的重要性與價值性。昨日已成歷史,明日尚未可知,只有今天才是我們唯一可以把握、可以改變、可以用來超越對手、超越自己的一天。透支未來,揮霍青春并不適合我們。我們該做的是:不被過去未來所束縛,把握當下的快樂,把握今天的機遇,并用及時的行動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當有一天回望此生,想必會不留遺憾。
這些便是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示,它讓我觸摸到了生命的動脈,不畏逝去,只求當下。
當下的力量讀后心得(專業17篇)篇十五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我們盡管什么都不懂,可是擁有完整的自我。我們擁有自我完整的身體,并有絕對的控制力,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想睡就睡。我們的注意力每時每刻都完整地集中在當下。所以當我們笑時,笑得那樣開心;當我們哭時,哭得那樣悲痛。我們的喜怒哀樂會感染每一個人。孩童的時候我們就像一個完整而完美的藝術品,沒有瑕疵。我們的身體和內心不會累積任何的負面能量。
充斥在我們的身體與內心中,便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身體疾病與心理疾病。而如果不嚴重的話,又往往被我們所忽視,視為理所當然。
當我們被思維所奴役時,我們其實就失去了自我。當我們自以為成熟時,我們卻發現小的時候我們做到的事,此刻再也做不到了。我們再也做不到單純的哭與笑。我們每每忽略或忽視自我的內心,我們變得偏激或麻木、冷漠或遲鈍。我們失去了內心的寧靜與喜悅。我們的自我感,不再取決于自我的真正感受,而是取決于外在。并且我們在這個外在的世界里無止境地尋找自我認同,如財產、工作、社會地位、名望、知識和教育、外表、特殊技能、人際關系、個人和家族歷史、宗教信仰、種族等其他團體認同。當我們獲得這些外在時,我們便會覺得很幸福,而我們失去這些外在時,我們便會覺得很痛苦。外在的世界本質上是無常的,所以當我們從外界當中來尋找自我認同的話,我們注定會隨時陷入恐懼與痛苦當中。
感情對于很多人的意義也是這樣。
正因為我們失去了自我,這種不完整感使我們在外在的世界當中無窮無盡地尋找而又一次又一次地被傷害。而我們無法意識到思維已將我們奴役。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要恢復自我存在感的意識,恢復對于思維這個工具的主人身份,恢復自我對身體與內心完全的支配。這樣,當我們意識回歸的時候,我們便回到了一個身心合一的狀態里,就像孩子一樣,透明、喜悅、寧靜。這時,我們擁有了最完整的自我。無論外在的世界如何無常,我們的內心都是完整的。而當我們需要思維為我們服務時,我們的意識就會指導我們的行動。思維在那里恢復了它工具屬性的本質。這樣,當我們遇到一段感情的時候,我們便會明白真愛沒有對立面。它只是一種存在的狀態。它是你真正擁有自我時,散發出來的平和、寧靜與喜悅。
我們便能理解真正的幸福其實就是內心的完整。每個人所選的路不一樣,但殊途同歸,幸福是我們共同的目的地。當我們學會隨時隨地感受到愛——即內心的平和、寧靜與喜悅時,整個世界都將變得光彩!
而回歸到愛的世界里,回歸到我們本真的最初,則需要利用當下的力量。
當下的力量讀后心得(專業17篇)篇十六
如臺灣作家張德芬女士所說“這是一本不能用大腦讀的書,這也是一本百讀不厭的書”。我一生都將讀它,因為它就是我自己。這是一首用生命譜寫的曲調,永遠動聽!
以前和未來都不是真相。真相就在此時此刻。
過去的事情,那些記憶的碎片有時看起來比當下更真實,卻也是你用當下的時間去回放,重演。回放的次數越多,時間越長,你與當下的聯系就斷絕得越徹底。于是出現對回憶的焦慮,恐懼,難過等情緒。你給自己制造了一個個早已不存在的幻象,不斷地滋潤制造幻象的“小我”,而失去對本體的認知,失去真正的自我。
那么未來呢?我們不應該對未來充滿美好嗎?不應該憧憬嗎?作者問我,過去未來,有哪一刻不是發生在當下?是的!你的幻想、回憶、憧憬、感悟任何的思維形式與客觀存在的事物之間的聯系,沒有哪件事情能脫離當下發生。
我想你開始明白了。
當你明白這些,一種活在此時此刻的感受便由內心散發出來。作者把那種狀態稱作“臨在”。“臨在”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你與本體之間的緊密聯系,而不受那個虛幻,喜歡用痛苦去滿足自我感的“小我”控制。“臨在”意味著對時間的否定,對永恒的解答。
什么是永恒?你回答不出。因為時間限制了我們對永恒的理解和對生命本質的扭曲。
永恒便是“無時間”,永恒就在此時此刻!生命的本質,亦在此。而不是在過去和將來。
你會想,沒時間?可能嗎?我們工作,生活作息,哪一樣不需要時間?
花兒草兒鳥兒它們為什么沒有時間這概念?因為沒思維嗎?不是的。因為它們沒有心智。“時間”是我們的心智對外在事物不斷變化的思維映射。作者認為,我們生活處事所用的“時間”,是鐘表時間。它讓我們總結經驗,處理生活日常事務。它不能主宰生命本身。起決定作用的,仍是此時此刻。
目前我的領悟,也只深入到這個層面。作者所體驗到的,與整個宇宙融為一體,“合一”狀態。我只是大腦理解,卻不能內心感悟。我不斷的做冥想練習,不斷警惕自己,告誡自己,活在當下。練習得越多,臨在越多,本體的真實感就越強烈,與世間萬物的聯系就更緊密。
我感覺到自己靈性的覺醒。
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人,也能好好去讀一讀它。用心去感悟,你將得到一個全新的世界。
當下的力量讀后心得(專業17篇)篇十七
《當下的力量》是臺灣身心靈導師胡因夢作序推薦,美國著名電視主持人奧普拉傾力推廣。這是一本在美國出版的作品,但在去年年底,被美國著名黑人女主持人奧普拉(oprah)無意問讀到,她驚為天書,發心要大力推廣,與更多人分享。奧普拉說,這是她二十多年來讀到的各種心靈書籍當中,最棒的一本,能夠幫忙人類整體意識得到提升和轉化,她讀后有“開悟”之感。
當我們的自我認知能夠容納世間萬物時,內心會找到一種與世界共舞的寧靜。
自遠古以來,花朵、水晶、寶石和鳥類對人類心靈就一向有著重要意義。它們對人類之所以會有如此特殊的重要意義,,以及人類之所以會對它們如此著迷并感覺親切,就是因為它們具有超凡空靈的特質。人類的認知當中,一旦有了必須程度的臨在、定靜和警覺,就能夠感受到神圣生命的本質。然而除非上述這種情形能夠發生,否則在部分的人類,只能看到這些生命的外在形相,而無法覺察到它們內在的本質,就像人類只會認同于自我肉體和心理上的形相,而無法覺察到自我的本質一樣。
對虛幻自我以及外在形相世界的認同,再加上小我“總是需要更多”的本質,構成了人類痛苦的根源,造成人際關系的沖突,也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在這本書中,作者經由自我的親身經歷,描繪了痛苦之身如何控制人類,而我們又如何能夠借助于臨在之光,也就是意識的覺醒從痛苦之身中破繭而出。作者向我們保證:那份對痛苦之身的知曉,就足以開始轉化的過程。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接納——允許自我在痛苦之身爆發的時刻完全地去感受當下的感覺。而隨著全人類覺醒的到來,在我們現有的基礎上,將會出現一個新世界——人類不再認同于思想,也就是小我的心智,因而能夠獲得真正的內在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