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后感了!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我的戰爭觀后心得總結我的戰爭觀后感篇一
個人對戰爭片的好壞之分,從不指在電影能有著多么宏大刺激的戰爭場面,而更在于其本身能否用那些鮮活真實的生命去承載戰爭之殤與和平之思,但《我的戰爭》中一味的戰火渲染,劇情的散亂,人性的蒼白,都只是使電影變的膚淺平庸。
難以否認這是一部在戰爭場面上下了不少功夫的作品,可惜于逼真的戰爭并沒有去寫實其所帶來的冷酷殘忍,電影只是用戰爭在不間斷的渲染著主旋律的英雄情懷,但這不是一部虛構的《指環王》,無數人的生死都可賦之笑談,戰爭背后有著多少的苦難,數以萬計的英魂卻只是在電影中成為了襯托那一腔英雄熱血的悲情,這樣的作品從本質上來說,雖然稍勝于全然無法入目的抗日神片,但與前者不思戰爭之殤的做法并無不同。、
《我的戰爭》雖是一部以小人物為視角的作品,但電影并沒有為觀眾帶來一個小人物面對戰爭的那種真實,其只是一再的用一場接一場的戰火來營造看點,殊不知這樣建立起來的戰爭早已敗絮其中,愛情的附加不但難以引人共鳴,反而使故事充滿了虛假的做作,而單一化的視角,更令本錯綜復雜多方角逐的鏖戰,變成了一場毫無戰術可言的自欺欺人,如若不是電影將背景在伊始設定于了抗美援朝,那么這甚是一場可以套搬于其他戰爭之中的移花接木。在現如今,不論意識形態如何,戰爭片所最終著點的都必當該是反戰,電影看完后給人的觀感絕不是熱血沸騰,心潮澎湃,而是對戰爭原罪本身深省的反思,以此再突顯的愛國主義情懷才會變的真摯動人,但在這部劇情散亂的電影中幾乎無從建立起真摯的人物情感,人海戰術的犧牲亦變的難有感懷,當生命的逝去只是變成了電影強行煽情的手法,這樣的戰爭片且不談對比何般他國經典,就拿馮小剛的《集結號》來說也是謬之千里。
一部好的戰爭電影,最為根本的是有對生命的尊崇和戰爭的反思,但無論從諸多國產的抗日神片,還是這部以“我”來著點的抗美援朝,卻連這一點都做的乏善可陳,又能拿什么來引人共鳴,追思先烈。
我的戰爭觀后心得總結我的戰爭觀后感篇二
我一直關注與期待《我的戰爭》的上線。我曾看完過中、美、韓寫的朝鮮戰爭的書籍,看過中國影片《英雄兒女》、韓國影片《太極旗飄揚》,當然期待史料版的朝鮮戰爭影片。
難以否認影片《我的戰爭》在戰爭場面上下了不少功夫。可惜的是劇中情節難讓人動容,好的場景也乏善可陳,一味戰火渲染,劇情的散亂,而人性的蒼白,使電影變的膚淺平庸,難比肩他國戰爭經典。
電影敘事時與史料相悖。如歷史上的第一戰役是中國軍隊悄悄入朝,神不知鬼不覺,運動中小遭遇戰。到第二戰役開打,美國人都不相信有中國正規軍隊進入。影片首部大戲,就呈現首批入朝參戰的列車就遇有美機狂轟濫炸,大部隊重武器阻擊的江面大橋遭遇戰。如在時間節點調整一下更符合歷史。
影片呈現的中國軍隊進攻時的“人海”,猶如韓國的《太極旗飄揚》場景,戰士地成批成批倒下。海外媒體常指責中國軍隊人海戰術,漠視生命,這樣情節易授人口實。
戰爭與愛情總是影片中不變的元素,用連長遇女老鄉酒后失態引發感情戲似乎有情節略顯粗糙,沒法打動人。優秀的戰爭片,一定要有愛情戲嗎?《拯救大兵瑞恩》沒有男女感情線。《太極旗飄揚》里那個男一號有一個未婚妻,沒出現在戰場景中。這兩部片子的情節一氣呵成,更為流暢。
傳聞影片被要求不出現美軍形象,也想一看真假。片中籠統的敵人形象,火力強、坦克猛、飛機炸,僅有追趕文工團姑娘時美軍喊“要抓活的”,感覺像抗日劇,只是三八大蓋槍換了有窟窿的波波沙沖鋒槍。
影片簡介把江面大橋遭遇戰、五里亭攻堅戰、小鎮突圍戰、537高地爭奪戰稱為朝鮮四大戰役,是在開玩笑了。小學試卷中也有區分“戰爭”、“戰役”、“戰斗”的選擇題。而朝鮮戰爭五大戰役中美韓資料都是有定論的。20__年殺青的30集連續劇《抗美援朝》已雪藏至今。拍攝的就是大規模的五大戰役,動用10萬人的部隊參演,其中包括亞、歐、美、非等l7個國家的演員和群眾演員上千人,力求還原真實。
《我的戰爭》宣傳片引發爭議,焦點是片中去韓旅行老藝術家向他們笑臉相迎的韓國小姑娘炫耀當年的入韓,讓一些觀眾產生強烈的不適感。戰爭永遠充滿了苦痛和災難,好的戰爭影片應是有對生命的尊崇和戰爭的反思,這樣的愛國主義情懷才會變的真摯動人。
我的戰爭觀后心得總結我的戰爭觀后感篇三
歲月悠悠,愿和平永在。
——題記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起那新的長城……”國歌嘹亮,時常在我的耳畔回響,跨越時光,《我的戰爭》帶我們重返六十多年以前的朝鮮戰場。
故事發生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美軍入侵朝鮮領土,朝鮮向新中國求助,新中國組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志愿軍前往赴戰。電影核心人物是文工隊和鋼鐵九連,通過大橋遇襲戰,五義亭阻擊戰,小鎮受伏戰,537高低爭奪戰等戰役劇情,演繹了戰火連天的生死與共的革命情深,愛國情深,兄弟情深,父子情深,父女情深,戀人情深,譜寫升華了英雄角色的熱血與激情,歌頌了英雄人物的有血有肉的形象以及和平,生命的重要性。
每次戰爭,有無數將士前仆后繼壯烈犧牲,有五義亭炸毀美國坦克的而英勇就義的大斧子,掩護戰友而犧牲的老爹和王文珺,在537爭奪戰中離去的老梆子,連長孫北川,在后臺救死扶傷的文工隊孟三夏隊長等,甚至是許許多多連名字都說不上的志愿軍同志,更有兩年后打的美軍重回談判桌的英雄壯士,誰不是我們的可敬可愛的民族英雄!再次為我們這些維護世界和平,人間正義的先烈們致敬!
戰爭是殘酷無情的,為正義而戰的人是神圣的,為家國而戰的人是高尚的,為天下和平而戰的人是可敬的。這些英雄帶著我們民族的尊嚴與驕傲,帶著出師大捷的喜悅與高興,帶著保家衛國的壯志與豪情,回歸祖國的懷抱。
回望歷史,我們民族有無數革命先烈,從井岡山出發,歷經無數磨難,他們的鮮血染紅了湘江,灑在了大渡河;他們的頭顱拋擲在,沉沒在長江,取奪了一次接一次的勝利。而又一個維度的他們,踏著血跡,來到了鴨綠江。新的磨難與新的勝利,在遠方召喚。
放眼現在,我們今天的和平,難道不是我們革命先烈用自己必勝的決心,革命樂觀精神換來的。他們灑熱血,拋頭顱,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應該發奮學習,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
眺望未來,世界的和平,人間的正義,需要我們來維持與呵護,我們厭惡戰爭,熱愛和平。
愿戰爭的硝煙在歲月中流逝不在,卻愿和平的光芒普照在人間。
后記:給歲月以和平,而不是給戰爭以歲月。
我的戰爭觀后心得總結我的戰爭觀后感篇四
張海迪,一個簡單而不平凡的人!
1955年9月,張海迪出生在山東省文登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里。張海迪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快樂而活潑,成天蹦蹦跳跳跑來跑去。可惜,蹦蹦跳跳的時光是那樣短暫。1960年一個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剛上完一節“課”,她和小同伴們嘻笑著朝門外跑去,忽然跌倒了。從此,雙腿喪失了知覺,張海迪也喪失了關于腿的記憶。童年時許多生活場景,她都清晰記得,獨獨不知道腿是怎么活動的,人走路時的感覺是怎樣的。
病情是無情的,每當病痛折磨她時,堅強的張海迪沒有流淚,疼得實在厲害時,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頭發,打算用一種疼痛來代替另外一種疼痛。漸漸地,她揪下來的頭發,都能編成一條辮子了!當了解到這些時,我不禁為她的童年而感到痛心!
看了這部電影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一個少女花樣年華的時代,只能在病痛與絕望中度過!每天熬受著病痛侵蝕著她的肌膚的那種感覺,她說:“只有在看書讀書時,我才會不那么痛!”多么真摯的一句話啊,卻寄托著一個少女一生的夢想,小小的張海迪熱愛書籍,熱愛知識,渴望去學校讀書,但是天真的一句話,永遠沒有實現!我想到了我自己,有著好的生活環境,有著優越的教育,有著尊敬的老師和愛我的父母,可自己學習上一直不夠用心和主動,對學習也不是那么用心,比起她我是微不足道的!
因為高位截肢,使她一直要在床上度過一生,床邊一扇小小的窗戶則成了她最好的“朋友”當爸爸媽媽去上班是,她坐在床上,手中拿著鏡子,鏡面朝下,通過反射,看看外面的世界~她對這種生活有多渴望啊!當她在讀碩書時,那種如癡如醉的神態觸動了我的心弦,我為著不幸的人而感到傷心!
因為種.種原因,她和她的父母被下放到了一個貧窮的農村,在這里她體現出了自己的價值,她當了老師,是整個村里的孩子唯一的老師!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神望著她,她成了孩子們走出大山的希望,在這里她快樂與幸福的生活著,樸實天真的農村孩子一直把她當成自己的親姐姐,到哪里都跟著她,我始終還記得其中的一個孩子說:“姐姐,你沒了腿,我就做你的腿,你去哪我們都跟著,你要做什么事,我們就幫你做!”多么誠摯的話語,在那時,張海迪感動的留下了眼淚。
在張海迪生活的那幾年里,看到了鄉村的貧苦,還有許多村名因為疾病而離開了人世,更多的還是因為有一個叫做:金來的孩子,他患有先天性聾啞!張海迪看到了,覺得十分惋惜,決定學習醫術,救治小金來,讓小金來聽的見外面的聲音,能和常人正常的交流,于是,徹夜攻讀醫書,往往一看就是一夜,困了就揪自己的肌膚,讓自己有精神看書,早日救助那些和她一樣的人!她的醫術越來越高明,她研究起了針灸,為了認清內臟,她把小動物的心肺肝腎切開觀察,為了熟悉針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畫上了紅紅藍藍的點兒,在自己的身上練針體會針感。“書上寫著怎么樣進針,可以在白菜疙瘩上、在蘿卜上。在白菜疙瘩上進了幾天以后,就在自己身上(進針),我覺得醫生就是要這樣,首先要自己感覺。有人問我說,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沒有知覺,你的胸以下沒有知覺,你在自己身上扎針不痛苦啊?我說恰恰相反,我最開始針灸的時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向包括臉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樣的感覺,我要知道。”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于掌握了一定的醫術,能夠治療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在十幾年中,為群眾治病達1萬多人次。“曾有醫生囑咐過我的父母,如果我要是得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瘡,我會因為感染而死去。我給別人當醫生,我也給自己當醫生。15歲在農村的時候,我生了褥瘡,晚上點著小油燈,對著鏡子,我把自己身上潰爛的肉剪掉——所以,現在最怕聽的就是剪刀的聲音。”多么認真的一個人啊!用她自己的話說:“如果我們心中有一些繁星,我們不僅要讓它們照亮自己,還要點亮黑夜,照亮其他人的心靈!
這次經歷讓張海迪明白了人活著的意義!就這樣,她用自己的樂觀,堅強與自信一直感染著身邊的人!用心感受著生活!就像鄭燮寫的那首《竹石》一樣,永遠不放棄,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標,就一直努力著,不管遇到什么樣的挫折,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困難,都阻擋不住張海迪想為村民做貢獻的心情!
張海迪的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一直感染著我,鼓勵著我,支持著我!一個殘疾人都能做到,我比她的條件好十倍,萬倍,只要我用心,踏踏實實的去做,沒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人不僅要為自己而活,也要為而活!人生的價值不在于索取,不在乎你能失去些什么!而在于奉獻和你能帶來些什么!看了這部電影使我受益匪淺!我明白了人生的價值!很存在的意義!我要向張海迪學習,無論遇到什么樣的事,都決不放棄!朝著自己的夢想一步步走去!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向她一樣不要沮喪和沉淪,以頑強的毅力和恒心與疾病做斗爭,盡管經受嚴峻的考驗,也對人生充滿了信心。相信每一天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值得慶祝!
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天才都是在痛苦中誕生的!
今天我們的生活依然需要澎湃的激情,一個人有了激情才會熱愛生活,才有生活的動力。
一個人要奮斗,內在的力量才是永恒的,總是依靠別人鼓勁是不會長久的!
我感謝生活給了我一支能說話的筆,它讓我去傾訴了,去抗爭,我不僅活著,而且在寫作中放飛了心靈。活著,就要為人民做事。只要心還在跳,就要努力學習。這些都是張海迪告訴我的!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我的戰爭觀后心得總結我的戰爭觀后感篇五
電影的開場讓人還沒有聞到戰火的硝煙,輕松中幾個主角的形象躍然紙上。孫北川的粗獷、小神仙的機靈、老爹對兒子的溫情、還有孟三夏的淡定給觀眾在開場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戰爭就是戰爭,它在不經意之間猝然來臨。敵機的轟炸、漫山遍野的槍炮,幾乎讓觀眾聞不到一絲生機的味道。太過于慘烈和悲壯的場面在不經意之間來臨。第一站就是數不清的傷亡,在初入朝鮮之時就預示著戰爭的艱難。
我的戰爭是為數不多講述朝鮮戰爭的影片,導演只是講述了一個故事,后面的思考是我們每個人的。我沒看影評,有些人跟我說這部片子不就是一部宣傳中美必有一戰的片子嗎?但我并沒有看出來,我感觸更多的是對戰爭的恐懼,我根本不希望有這樣的戰爭,更沒看出這片子跟中美戰爭有任何的關系。影片見仁見智,希望大家都能走進電影院去看一看,有自己對片子的解讀。
最后想說說演技,可能我對社長的要求較高,我覺得社長在人物的塑造上可以更加的剛強一點,孫北川太細膩了,社長更多的注重了在戰爭場面的訴說,但人物上面有些小瑕疵。我更喜歡黃志忠的演出,只有1個小時的戲份,但人物已經詮釋的很到位,畢竟是戲骨,確實點贊。王珞丹和楊祐寧的表演也確實很好,給戰爭增添了一抹清新和溫情。
勝利的列車駛來,但姑娘卻等不到自己的愛情。我不愿戰爭,我的愿望是世界和平。
我的戰爭觀后心得總結我的戰爭觀后感篇六
戰爭與愛情,是電影中亙古不變的兩個重要元素。也許正是由于戰爭中太多紛亂復雜的東西,給愛情帶來了障礙與磨難,比如戰爭中愛人的被迫分離、身份地位的差別、戰亂的壓迫等,因而這類電影特別容易打動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悲劇的力量往往是偉大的,它會讓人在心靈受到微折之后重新感悟到生活的真諦,通過一段發生在戰爭中的絕美愛情,觀眾也許會感受到超越影片本身的許多東西。
年度戰爭史詩電影《我的戰爭》,就是講述抗美援朝時期,中國有一支英武勇猛的志愿軍,他們為了保衛國家毅然決然遠赴他鄉,在并肩作戰的日子里一起經歷生死,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情感線豐富感人,有愛情、父子情、父女情、戰友情,以及所有戰士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這其中特別要講述的就是戰爭與愛情。
這個炮火紛飛的年代,是一個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年代。依稀記得這部電影的海報上寫著一行字:“史上最牛的抗美援朝戰爭大片”,看完電影之后,我想說,這果然是我看過的最牛的戰爭大片。電影改編自巴金先生的《團圓》,導演彭順很巧妙的從一個角色開始切入,縱觀全局,大部分都是戰火連天的戲份,到處都是坦克、戰車和四處飛濺的彈光炮火,即便大部份都是戰場戲,但與戰爭相得益彰的,就是片中孫北川與孟三夏之間的感情糾葛,可以說導演是把感情線巧妙在埋在了戰場戲里面。
孫北川與孟三夏的愛情故事質樸、深沉又動人。感情戲在這部戰爭片中實際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并非可有可無。雖然不是作為主線存在的感情線,但這段感情戲卻推動者整部劇的劇情。重要的也不是感情戲如何渲染,而是感情戲究竟在整部電影中起到怎樣的作用。《我的戰爭》中孫北川和孟三夏這段感情戲,實則就是在傳達著電影中所要表達的一種精神。
整部電影傳達的精神是“一起找回民族血性”,九連連長孫北川與文工團隊長孟三夏的愛情故事則是在傳遞一種“心懷大愛”的精神。在那個抗戰的年代,這兩個年輕人中的佼佼者始終堅持“祖國至上”的原則,兩個人有著共同的信仰,并為之共同努力著。雖然兩人在彼此接觸的時候早已對對方產生了好感,但在自己的“小情”與民族的“大愛”之間,毅然決然的選擇了一切以戰爭勝利為己任。
戰爭是殘酷又無情的,但好在戰士們都是有情之人。片中的志愿軍們,一方面不畏生死追求革命理想,另一方便也描繪了一段經過戰火洗禮的浪漫愛情故事。在抗美援朝的危難時刻,志愿軍們救國救民的大無畏氣魄與追求愛情的浪漫情懷相輔相成。正所謂“國泰民安”,國家太平,人民安樂。英勇的志愿軍們正是懷揣著一顆“國家太平”的心,才在打勝仗后也收獲了自己的愛情。
我的戰爭觀后心得總結我的戰爭觀后感篇七
這個假期,我在家看了一部電影——《我的戰爭》,看完以后受益匪淺,我被他們偉大的精神所打動了。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在抗美援朝時期,中國有一群平凡、偉大、勇敢的年輕人,為了保衛國家,決定遠赴他鄉,在那樣艱苦的日子里并肩作戰,建立深厚的感情。劉燁飾演的是九連的核心首領孫北川,九連的兄弟們都很喜歡他,他身經百戰,性格粗獷,心地善良。當他遇到了文工團隊長孟三夏(王珞丹飾)時,內心又多了一層厚重的責任感。孟三夏是個性格開朗,刀子嘴豆腐心的姑娘,她經歷這一場又一場的戰爭及生死考驗后,她真正的柔軟被喚醒。可她不知道,喜歡她的還有孫北川的好兄弟張洛東(楊佑寧飾)也對她暗生情愫。自從張洛東老爹犧牲后,她變得更加勇敢獨立了。
這里面令我最感動的是他們去打537戰爭的時候,每一次打仗都會有兄弟犧牲,他們仍然與敵人頑強拼搏。看到這里,我被深深地打動了,他們為了保家衛國,犧牲自己,甘愿付出。
最后拿下537高地時,張洛東問孫北川:“你說會不會有人記得我們?”孫北川說:“肯定會有人記得的!”
是的,一定會有人記得。記得曾經并肩作戰的你們,記得那些你們用鮮血、汗和淚水死守下的土地,更加會記得你們用生命譜寫的輝煌!
看完影片,我感悟很深,我們作為學生,我們要盡自己最大的一份力去學習,爭取長大后能回饋社會、成為祖國的棟梁!
我的戰爭觀后心得總結我的戰爭觀后感篇八
《我的戰爭》改編自巴金的小說《團圓》,講述了一群平凡又偉大的年輕人為了保衛國家毅然決然遠赴他鄉,在殘酷的戰場上所發生的那些關于愛情、友情、親情的傳奇故事。
該片以孫北川為主角,他帶領的九連是志愿軍中的一支勇猛的隊伍。在趕赴戰場的火車上,他與干練又耿直的文工團團長孟三夏相遇,身為同鄉的兩人由斗嘴開始產生交集,孫北川對孟三夏一見鐘情,而孟三夏則看不上這位"大老粗"。然而,孫北川沒有多少時間用來追女孩,他帶領著自己九連的弟兄沿途作戰,在火車上躲過了美軍的空襲,在五義亭追擊美軍的坦克部隊,誤入美軍地雷陣陷阱之后又要與兄弟們拼死突圍,最后還要領著兄弟們完成攻下537高地的任務。孫北川用行動證明自己是個可靠的男人、勇猛的戰士。孟三夏對孫北川的感情也產生了變化。
小人物刻畫溫情場面
整部電影中兒女情長的元素所占比重不多,但能起到讓孫北川的形象更為立體的作用。他追女孩子的招式都是直截了當地說"想和孟三夏親嘴",這種看似直接的對白,劉燁卻還能將其演繹出可愛又率真的感覺。值得一提的是,與以往的國產戰爭片不同,《我的戰爭》從小人物的出發,重點沒有描繪朝鮮戰爭的宏大和歷史意義,而是放在了一個個鮮活的戰士身上。大膽的再現了在戰爭這臺絞肉機中生命的渺小,又在殘酷的戰爭中升華了最真實的人性,著實讓人久久不能平復。
真實場景展現血性精神
對于影片中的戰爭戲份,著重凸顯了場面的真實性和殘酷性,許多觀眾表示"如同置身于戰場"、"炸彈似乎爆炸在身旁"、"第一次這么深入了解抗美援朝戰場",而對于影片戰爭戲之外,更多人表示"戰爭太殘酷"、"慶幸自己活在和平時代"、"影片中殘酷的戰場上卻看到了人性的光輝",更是有許多人在觀影后,被影片所感染淚眼朦朧。并且在表現戰爭殘酷性的基礎上,影片注重刻畫中國軍魂,展現了中國軍人能打勝仗和保家衛國的血性精神。
我的戰爭觀后心得總結我的戰爭觀后感篇九
電影的開場讓人還沒有聞到戰火的硝煙,輕松中幾個主角的形象躍然紙上。孫北川的粗獷、小神仙的機靈、老爹對兒子的溫情、還有孟三夏的淡定給觀眾在開場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戰爭就是戰爭,它在不經意之間猝然來臨。敵機的轟炸、漫山遍野的槍炮,幾乎讓觀眾聞不到一絲生機的味道。太過于慘烈和悲壯的場面在不經意之間來臨。第一站就是數不清的傷亡,在初入朝鮮之時就預示著戰爭的艱難。
但戰爭中卻不乏溫情,孟三夏和孫北川的愛情,輕輕幾筆便讓情感充裕在心間,久久不能逝去。片中用了極為濃重的篇幅描寫了戰爭的殘酷,讓我們不禁想問:這場戰爭的意義在何處?孫北川最后問:會有人記住我們嗎?我們記住的可能是那些大人物,而像電影中的那些小人物只有親人能記住他們吧,其他人不會認識他們的。但戰爭帶來的那種殘酷、那種無力感會充斥在每個人的心頭,讓我們去思考是否應該參與到這場戰爭之中呢?我們獻出了無數人的`生命,當初是保家衛國,但現在回頭想想,真的應該參與嗎?
我的戰爭是為數不多講述朝鮮戰爭的影片,導演只是講述了一個故事,后面的思考是我們每個人的。我沒看影評,有些人跟我說這部片子不就是一部宣傳中美必有一戰的片子嗎?但我并沒有看出來,我感觸更多的是對戰爭的恐懼,我根本不希望有這樣的戰爭,更沒看出這片子跟中美戰爭有任何的關系。影片見仁見智,希望大家都能走進電影院去看一看,有自己對片子的解讀。
最后想說說演技,可能我對社長的要求較高,我覺得社長在人物的塑造上可以更加的剛強一點,孫北川太細膩了,社長更多的注重了在戰爭場面的訴說,但人物上面有些小瑕疵。我更喜歡黃志忠的演出,只有1個小時的戲份,但人物已經詮釋的很到位,畢竟是戲骨,確實點贊。王珞丹和楊祐寧的表演也確實很好,給戰爭增添了一抹清新和溫情。
勝利的列車駛來,但姑娘卻等不到自己的愛情。我不愿戰爭,我的愿望是世界和平。
我的戰爭觀后心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