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優秀作文中,作者經常運用豐富的修辭手法和多樣的句式,使文章更具表現力和吸引力。閱讀優秀作文范文,有助于培養自己的文學素養和批判思維能力。
又到了清明節(實用14篇)篇一
邁向成功的道路,充滿著曲折、坎坷,艱難險阻,隨時都會遭遇挫折和失敗。在這個過程中,有人向你投出一票、兩票、三票,給你一個真實的回應,讓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有人向你投出四票,給你以心靈的慰藉和誠摯的幫助,甚至有人為你投出五票,讓你攀上人生的高峰,到達光明幸福的彼岸。
那么,所有的一切你能不心存感恩嗎……。
所謂感恩,是“樂于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感恩”是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都對我們有恩情!“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感恩”是一個人與身俱來的本性,是一個人的良知。感恩,可能會像一個藍絲帶一樣,感染我們周圍的每一個人。包括我們自己。震撼心靈或者悅耳動聽的感謝之聲,永遠不也會引起誤會,它可以跨越一切障礙,是世界變得更加和諧、更加快樂。
所以我們要學會感恩,去做那一只感恩的蝴蝶。一切從你開始,相信很快會創造一個感恩的環境。
這不就是我們想要的嗎……。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又到了清明節(實用14篇)篇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年的這個節氣,我們都是會在心里默默地吟誦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來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思念之情。
這一天,我們會來到墓前,放置一束鮮花,燒上一些紙錢,借以表達我們對親人的思念和祝福,并且在心里默默地為他們祈禱,祝福他們在天堂的那一邊也能夠和我們一樣,幸福和快樂地生活著。此時,我們不禁的會想起他們曾經和我們共同度過的那些歲月,那些畫面仿佛還歷歷在目,想到這些,我不禁潸然淚下。
遠處春的景色映入了我的眼簾,鳥兒唱著春天的奏鳴曲,漫山的桃紅柳綠,遍地金黃的`油菜花,“嫩芽吹葉落”,綠油油的嫩芽長了出來,到處是一片春意盎然、萬物復蘇的景象,這是一個充滿期望和祝福的季節。清明時節,讓我們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里,我們在緬懷過去的同時,也要對未來充滿希望,珍惜生命,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不要虛度了這樣一個美好的人生。還要對生命有一個重新的認識,讓自己的每一天都是充充實實的,這樣才會不讓自己遺憾,并且對得起他人。
又到了清明節(實用14篇)篇三
不知不覺,新年的清明節又要到來,關于清明節,你有怎樣的感想呢?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又到清明節的優秀。
作文。
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又是一年清明節到,吃過早飯,我就急著打電話給大伯,快點開車回去掃墓。
走了大約一個小時,我們到了爺爺的墓地,爺爺的墓地坐落在半山腰,前后左右都是果園,正是臍橙開花的時節,輕風吹過,可聞到陣陣的清香。爺爺的墓地是用大理石砌成的,既美觀,又結實。我們先用鋤頭,鐮刀(沒工具的人就用手撥)把墓地周圍的草除掉,除完草后再把墓地上的泥土清理干凈,然后把灑、肉、蘋果放在墓地前,再插香、殺雞、把雞血撒在墓地上,放鞭炮,跪拜,最后燒草紙、冥幣。奶奶買了好多冥幣,數也數不清,我們幾張、幾張地燒著,心想爺爺上輩子辛苦了,希望爺爺在天堂能收到我們給他燒的冥幣,希望他在天堂有錢用,再也不會像上輩子那么苦了。
爸爸帶著攝影機,拍下了掃墓的全過程,還拍攝了老家的老房子,老房子的石灰壁脫落了許多,既潮濕又陰暗,我剛出生時也是住在哪兒,以前的生活是多么的苦呀!現在大伯、二伯、我家還有姑姑家都住上了寬敞漂亮的新房,這都是爺爺、奶奶艱苦勞動和認真教育子女的結果。現在的生活條件這么好,我一定要認真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報答前輩為我創造的好條件,同時要為家里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做到經常孝敬前輩,學會做人,學會做事。
清明節似乎總是與雨分不開的。這個清明節卻是一個不下雨的晴天。
那是周二的上午,陽光明媚的清晨絲絲柔和的陽光照在我迷茫的臉上,我覺得美妙極了。爸爸讓我和他一起去給爺爺上墳,對于爺爺我只是從大人的談話中了解一些,在爸爸八歲那年我的爺爺患病就離開了家人,爺爺去世也已經三十多年了,是奶奶一手帶大了爸爸的兄弟姐妹六個人,所以我們一大家都對奶奶很好。
清明節這一天,我家可熱鬧了,三個姑姑,兩個伯伯和兩個伯母都來了,還有他們的孩子,我的哥哥、姐姐們也都來了。我本來不想去的,但是爸爸偏叫我去,沒辦法我就去了,一路上我又叫又跳,一會兒翻跟斗,一會捉螞蚱,跑的非常開心,不一會就來到爺爺的墳前,只見大伯伯他們拿出火紙,搖錢樹、美元、人民幣(都是假的)點上火就燒起來。這時大伯伯突然跪下來,并聲淚俱下的喊道:“大大(也就是爸爸的意思)來拿錢哦!大大來拿錢哦!你的兒孫們都來看你來了,連你的最小的孫子都來了。”其他的人也都跪了下來,一起放聲大哭。我聽著聽著也不由自主的哭了起來。原先的高興勁頭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我想,或許對于至愛親人的思念就是這樣吧吧。即使過了再長的時間,在每次憶起他們音容笑貌時,我們的心中總會有些酸酸涼涼的感覺。哪怕是十年、幾十年,這種感覺也不會減弱、消失,反而會變的更加強烈。正因如此,清明節才會成為一個流傳千年的日子;清明時節的細雨,才會綿綿不絕地紛紛而至,這大概是對于人們心中哀愁的感應吧。
又是一年清明時,星期五,我們六年級全體學生懷著沉痛的心情祭掃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此時,細雨濛濛,校園里沒有了昔日的打鬧聲,顯得格外安謐.我們六年級的學生站在紀念碑前深切緬懷著為保護石門這塊土地而為國捐軀的將士們,當主持人宣布活動開始時,同學們的表情十分凝重,心里也繃得緊緊的.
第一個環節是唱“少年先鋒隊隊歌”,大家嘹亮的隊歌聲在操場上回蕩著。接著,要向紀念碑敬獻花籃了,我和胡穎將花籃抬起,緩緩地走到紀念碑前,輕輕擱在紀念碑上,莊嚴的向“將士們”敬了一個隊禮,然后回到六(1)班的隊伍里。
然后,我們將要為士兵們默哀。所有的人都低垂著腦袋,我閉上眼睛,仿佛回到了那個槍林彈雨,戰火紛飛的時代,看見了戰士們英勇殺敵的身影,聽見了他們鏗鏘有力的話語,體會到了那濃濃的火藥味中的危險。默哀完畢。
最后,校長神情凝重地站在紀念碑前,深情地為我們講述著這座紀念碑的由來。20xx年的夏天,日本的海,陸,空三軍數萬人向中國大舉進攻。5月向常德,石門,桃源進攻,日本人用9架飛機向石門投了27枚炸彈,彭士量將軍立刻帶領軍隊護衛石門縣城。11月14日,彭士量將軍率領部隊與日軍交戰10天,11月25日,彭士量不幸被日軍的槍彈擊中而死。臨死前,他說了一句感人肺腑的話語:“大丈夫,為國家盡忠,為人民盡義,死而無憾!”他死了,才39歲。
抗日戰爭結束后便在石門縣一完小建造了一座永遠不會被遺忘的豐碑——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紀念碑上那9個雄健有力的大字,好像在告訴我們勿忘國恥,勿忘先烈!
活動結束后,我感慨萬千。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一群熱血男兒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要珍惜這美好的生活,發憤學習,為建設繁榮富強的祖國而努力。
又到了清明節(實用14篇)篇四
開始上課了。您又耐心地教我們拼音,教了一遍又一遍。教完拼音,您開始為我們講生字,您教我們的方法很特別,總是想辦法讓我們容易記。我還記得“碧”字是怎么記的:大石頭上坐著白雪公主和白馬王子……你嘔心瀝血地培育我們,想讓我們成為人才,可還是有同學“辜負”了您,使您傷心。流淚。您默默地培養我們,使我們從一群不懂事的小孩變成了一個聰明。活潑的“小大人”.有一次,謝斐同學因為貪玩,捉來一只老鼠,結果手被咬到,老師您心疼地眼淚都出來了。您一邊扶謝斐去辦公室,一邊流露出關心而急切,急切中又帶著責備的眼神,使謝斐有點不好意思了。
還有一次,我的手指被門夾成烏紫色,而且越來越腫。結果我在午間管理露出了手指,恰巧您看見了,馬上趕來,問我有沒有事……我的心里頓時充滿了溫暖。
老師啊,您是園丁,培育出我們這些幸福的花朵;您是春蠶,為了給人類做貢獻而奉獻自己;您是紅燭,為了給我們照明,不顧一切。
燃燒自己!我代全體同學對您說一聲:謝謝!祝您永遠快樂!
老師的精神是偉大的,像父母一樣的偉大。
上述20五年級感恩節作文,是一篇緊扣主題、文辭簡練的。
又到了清明節(實用14篇)篇五
我現在過得很好,因為是那種我想要的平淡生活。
早上早早起來幫暢打好早餐,狼吞虎咽完后去做早操。
集合前和朋友們聊天嬉鬧。
早操后和佩原和葉子在走廊上聊天。
上課無聊就和欣怡吵吵嘴。
課間跑去七班和佩原和葉子一起玩,還可以偷看我fiance認真學習的很帥的樣子~。
走廊上還有很多看到就讓我興奮的好朋友。
中午放學和雄哥,符天地呂俊和他們一起走,被他們的話笑到肚子疼。
在食堂有暢打好的飯,還有小賴欣怡大姐大毛毛nane葉子,一起大聲喧嘩,就像當初還在604的日子一樣幸福。
下午放學后在宿舍洗澡的時間也很快樂,因為我們宿舍的人都很搞笑很親切。
晚修前和佩原葉子她們一起玩。
……。
很平淡的生活。有好朋友和我一起度過每一天。
沒有波瀾壯闊的潮水,沒有撕心裂肺的痛苦。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坦然面對失去。從讀者上看到一句我很喜歡很喜歡的話:當你覺得你已經得到的時候你已經失去,當你覺得你已經失去的時候你已經得到。
很經典,當我遇到一些曾經會很難受,現在卻可以坦然的事情時,我就會想到這句話,然后心里又重新平靜下來了。
大手告訴我,沒有過去哪有現在。我知道這個道理。我正在品位平淡的過程中成長,這種感覺很塌實。
在過去,我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會這樣渴望平淡。可是現在我也變了,更容易滿足,更容易感受到身邊的幸福。佩昨天和我吃飯的時候,說了些很讓我感動的話,恩,我會把你當做一輩子的好朋友。
珍惜每一次得到,坦然面對失去。那樣,就淡然很多了。
我希望自己一直保持這樣的心態。
我希望身邊的美好一直繼續。
我希望這個夏天有活力但是也很平淡。
又到了清明節(實用14篇)篇六
清明,我初次接觸跟的時候,是在很小的時候。那年的清明節的前幾天,我的同桌她沒來上課,班主任在點名時說了一句,清明節到了,她去給媽媽過清明了,那一周前后,總有同學請假過清明。當時的我就怎么也不理解,什么是“清明”,怎樣過“清明節”。為什么沒見家家包餃子,也不見誰添置新衣服跟新鞋子,為什么我家沒有過“清明”,一連串的問題裝在心里。偶爾有一天又想起。問的同桌傷心的哭個不停,還挨了老師一頓訓,我是一頭霧水。但從同桌的淚水里,隱隱約約感到“清明”的感傷。“清明”就這樣存入我的記憶。
“清明”,我再次接觸的時候,我已經九歲。我們北方的雪,在清明前后才能融化完,那年清明在泥濘的小路上,總是看到路邊一小堆燒過的紙灰,還有殘留的半片圓紙,有的被風吹落在枯草中,有的吹進低凹處,有一天吹在我放學的路上,我忍不住拾了起來,拿在手上琢磨,到家后還細細地尋問了祖母,才知道清明與死亡緊緊相連。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發現了老祖母的憂傷。我摟著祖母天真地說我不要清明,我家也永遠也不要過清明,老祖母笑了。
我第三次感悟的時候,是給祖母過的第一個清明。清明節沒到,父母就開始計劃了。當時物資非常緊缺,有孝心的母親教我們用薄薄的白紙,做成朵朵各種各樣白色的菊花,放在祖母的墓碑旁。那個清明,要數祖母的那塊園地最鮮亮,惹眼。在做花時,想起祖母給我講清明時的語氣跟流露出的哀傷,一種隱隱的痛,咸咸的傷堵在心里。從那以后,每到清明前后,就有許多人到我家討要紙做的花,也讓我體悟到了清明與思念,清明與孝道,清明與感恩,清明與生命的種種聯系。
20__年,母親突然去世,當我再次感悟“清明”時,體會到再深沉的祭奠,也不抵不過親人在世時,那持之以恒的小小關愛。在悲痛之余,考慮最多得是怎樣讓老父親健康、幸福地生活,讓我們再無遺憾。每每清明,我總以老父親過的很幸福,我們過得開心,告慰母親的在天之靈,這也是母親辛勞一生的目標,在殷殷的火焰中,我能感悟到母親的微笑。
又到了清明節(實用14篇)篇七
清明節那天,是個真正天清地明的好天氣。
這是國家法定節假日制度實施以來的第一個清明節,單位按照規定放假3天(含周六、周日),有新鮮感;在清明節這天為故人掃墓,于我來說也是首次,有喜悅感;帶著二子趁此節日同老家的人一起為故人掃墓,有團聚感。
走去掃墓的路上,兩旁是翠綠的麥苗,如氈、如毯;遠處有一兩畦油菜花,黃花鮮艷的耀眼,放眼望去,宛如金線銹在浮動的綠氈上。和煦的春風送來陣陣果樹的花香和新鮮的泥土氣息,讓你真正體會并欣賞“沁人心脾”一詞的妙處。真正讓我興奮不已的是,路兩旁的溝渠新來的春水,綠波蕩漾,賞心悅目,不僅為春景增添了生命,尤其是油然喚起了兒時的記憶。小時候,每塊田邊都有不深的溝渠,作用有兩個,一是夏天排澇,二是春天送來灌田的春水。一到清明前后,渠渠溝溝來滿了水,就是這春水給農民、我和我的伙伴們帶來了難忘的快樂。每逢此時,大人們便要忙著把春水灌到田里,看著綠油油的麥苗“呵呵”的笑個不停;我們小孩子或疊了紙船放到水里比速度,或揀起土片打水漂,或去水邊挖起泥土作泥人、摔“泥碗響”,常常因此弄濕了手做的布鞋和少紐扣的小褂前襟,得到大人們的訓斥,但伙伴那輕快的身影和我們無忌的笑聲,猶在眼前,似在耳邊。此后更有趣的是這一溝溝春水被大人們用汗水灌到田里后,溝里剩下淺淺的水底,這其中必定有魚,大多是白鰱、泥鰍之類的小魚,如果趕上好運氣也有紅脊背的鯉魚和大肚子的鯽魚,每到此時,逮魚就是我們雷打不動的活動,倘若能逮到一條鯉魚,便會得到同伴們的欣賞和贊嘆,并有可能博到大人們的夸獎。但不知從何時起,這水就不來了,田邊的溝渠條條素面朝天,恰如老農民臉上滄桑的皺紋。春水來不了,農民只能用機井水澆麥田,廢柴油、費力氣,不停的抱怨:“唉!咋不來水哩?”孩子們也就少了這方快樂的天地。
“中央政策真是管用,多少年沒用上的春水,今年來了;種田還有補貼…”弟弟見我看著春水微笑,打斷了我的思路。
“種地不交稅,國家還給錢,國家真是富了!嘖嘖!”
“聽說農民貸款利錢也少了哩!嘖嘖!”
“農民以后日子好過了…”
“來水了得省多少力氣,怪喜人的水…”
在水邊交談幾位老大爺言里話外透著喜悅。
掃墓歸來,幼時熟悉的路竟然陌生起來:村頭一座二層的小樓挺出如煙的柳枝間,四五座新蓋的“北京式”似乎是從地下冒出來的,連村的小柏油路像是又剛剛鋪過,平坦二順直。
好美的清明節!
又到了清明節(實用14篇)篇八
又一個清明節到了,我們胸前偑帶著鮮艷的紅領巾,懷著悲痛而沉重的心情來到烈士陵園,緬懷為了祖國的解放和人民的安寧而英勇犧牲的戰士,瞻仰他們的豐功偉績。烈士陵園是那么莊嚴、肅穆,迎門兩側的松柏是那么挺拔、青翠。到了烈士陵園,我們先排好了整齊的隊伍,然后按要求站好隊。緩緩進入陵園的大門,首先看到的是一株株昂首挺立的松柏,象征著烈士們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接著我們舉行了許多活動,使我最感動的是為烈士默哀,在那三分鐘里,我想了許多許多:我們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都是由革命先烈為我們創造出來的,也是血紅的鮮血換來的。于是,我的心中起了一個念頭:要繼承先烈遺志,發奮學習,努力成為建設國家的棟梁。
隨后,我們穿過松柏林,到了烈士墓前,我行了個隊禮,雙手把白花獻給了烈士,就在這一刻,我心里默默在說:“安息吧,先烈們。祖國和人民永遠懷念你。”我們來到紀念館,啊,真雄偉的石像!走進紀念館,那里存放著許多烈士的遺物,有模型、字跡、圖片等。小荷作文網通過這次掃墓,讓我知道了許多烈士的故事,同時,我還懂得了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金色童年。
4月4日~4月6日,這是一段鶯飛草長、柳綠桃紅的日子,是一段風和日麗、細雨霏霏的日子,是一段百感交集、心情郁悶的日子……在這樣的一段日子了,偏偏又是事情最多的時候。說了這么多,這是什么日子呢?是清明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年的這個節氣,我們都會在心里默默地吟誦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來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思念之情。
這一天,我們會來到墓前,放置一束鮮花,燒上一些紙錢,借以表達我們對親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為他們祈禱,祝福他們在天堂的那一邊能夠和我們一樣,幸福和快樂地生活著。此時,我們不禁會回憶起他們曾經和我們共同度過的那些歲月,那些畫面仿佛還歷歷在目,想到這些,我不禁凄然淚下。
曾幾何時,在漫長的革命斗爭歲月中,有多少我們武進的英雄兒女,為著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把鮮血灑在家鄉和異地。他們中有的千古留名,有的卻連姓名都不知道,但他們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了一起,那就是為了共產義事業而奮斗。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在敵人面前寧死不屈,一身傲骨,表現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為我們后人樹立了榜樣。他們是我們的驕傲,是我們的光榮!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吟誦這句詩句,不免給人添上了一份傷感。這句詩好像更適用,難道古人有預知未來的本領。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似乎人們都已忘記了祭祖這件事,更多的是在清明節游山玩水,的確清明節的另一個活動就是踏青。作為新世紀的青少年每年有多了一個活動——瞻仰民族英雄,為共和國的烈士掃墓。如果沒有這些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今天自由、民主、和諧的社會,就不會有我們的未來。
正是因為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換來了今天的和平和安寧,我們才得以在舒適的環境中快樂地學習。也許我們無法體會戰火紛飛的時代的艱辛,但我們明白了幸福的來之不易。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繼承和發揚先烈們不屈不撓的拼搏精神,隨時迎接困難的挑戰!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為共和國的烈士掃墓的道路是沉重和莊嚴的。所以我們不能忘記先烈們的精神和遺志。我們用這種方式寄托我們的哀思,繼承先烈們的遺志,以高昂的精神面貌,投身到學校生活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去。青山肅立,綠水長歌,我們將永遠銘記和頌揚革命先烈的事跡,繼承先烈的遺志,為祖國的建設貢獻力量!
又一個清明節到了,我們胸前偑帶著鮮艷的紅領巾,懷著悲痛而沉重的心情來到烈士陵園,緬懷為了祖國的解放和人民的安寧而英勇犧牲的戰士,瞻仰他們的豐功偉績。烈士陵園是那么莊嚴、肅穆,迎門兩側的松柏是那么挺拔、青翠。到了烈士陵園,我們先排好了整齊的隊伍,然后按要求站好隊。緩緩進入陵園的大門,首先看到的是一株株昂首挺立的松柏,象征著烈士們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接著我們舉行了許多活動,使我最感動的是為烈士默哀,在那三分鐘里,我想了許多許多:我們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都是由革命先烈為我們創造出來的,也是血紅的鮮血換來的。于是,我的心中起了一個念頭:要繼承先烈遺志,發奮學習,努力成為建設國家的棟梁。
隨后,我們穿過松柏林,到了烈士墓前,我行了個隊禮,雙手把白花獻給了烈士,就在這一刻,我心里默默在說:“安息吧,先烈們。祖國和人民永遠懷念你。”我們來到紀念館,啊,真雄偉的石像!走進紀念館,那里存放著許多烈士的遺物,有模型、字跡、圖片等。小荷作文網通過這次掃墓,讓我知道了許多烈士的故事,同時,我還懂得了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金色童年。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里面蘊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跡,當他們入土為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據我所知,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又被稱為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如果按照舊的清明習俗,在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墳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聽風聽雨”當然是指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這首詩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又一年清明節,你在緬懷著誰?
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蕩秋千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中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云:“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并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于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云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于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
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
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
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
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于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后,即可于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征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后人。祭罷,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游,興盡方歸。
插柳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后,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清明節春風明媚,綠樹成蔭。人們在這一天踏青、掃墓、上墳。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戶戶門口插柳枝。這個習俗究竟從何而來呢?關于清明節有個傳說和宋代大詞人柳永有關。據說柳永生活放蕩常往來于花街柳巷之中。當時的歌妓無不愛其才華,并以受柳永青睞為榮。但因為生活不軌,柳永一生為仕途所不容,雖中過進士最后卻于襄陽貧困而亡。他的墓葬費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資的。每年清明節,歌女們都到他墳前插柳枝以示紀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習俗。其實這個習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后,清明節插柳的習俗非常盛行,人們踏青玩游回來,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史籍典章的記載,清明節插柳總是與避免疾疫有關。春節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于搖搖柳枝了。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云:“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于《詩經.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又到了清明節(實用14篇)篇九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年到了這個節日,我都會在心里默默地吟誦這首唐代詩人杜牧寫的詩句,來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思念之情。
今天,我和全家人一起去無錫為外婆掃墓。到了外婆的墳以后,我們每個人拿起掃帚或抹布,為外婆的遺像和墓碑擦洗干凈。接著,我們放置了幾束鮮花,幾盤糕點及一些水果。最后我們再燒香,把折好的錫箔,紙錢和元寶燒給外婆,表達我們對外婆的思念與祝福,愿外婆在另一個世界里得到許多錢,幸福的生活。我希望外婆能保佑我有一個充滿了光明的未來。此時,我不禁想起曾經與外婆共同度過的那些歲月,我在很小的時候,外婆還沒有去世。那時的外婆雖然已經滿臉皺紋,頭發花白,但是很疼愛我,外婆那和藹的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如今,外婆已經逝世了,可她那慈祥的面孔還留在我的腦海里。
遠處的景色映入了我的眼簾,鳥兒唱著動聽的曲子,遍地金黃色的油菜花,到處是一片生機勃勃、萬物復蘇的景象。清明時節,讓我們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里,我們在緬懷過去的同時,也要對未來充滿希望,珍惜生命,讓自己的生命活的更有意義,不要虛度了這樣一個美好的人生。讓自己的每一天都充充實實的,這樣才會不留下遺憾。
今天大概到了8點左右,我與媽媽爺爺從家中出發了。在路上,我不斷回想著以前的事,似乎我從來沒有見到奶奶那慈祥和藹的模樣,腦海里也沒有任何跟奶奶有關的事跡。她長什么樣子?待我好嗎……一連串的問題一下子涌到我的大腦。我問媽媽:“媽媽,我見過奶奶嗎?待我好嗎?”媽媽無奈的說:“實話說吧,她對你可好啦,你犯錯了,她一直袒護你……”
經過幾十分鐘的汽車顛簸,我們終于來到了奶奶的墳前。我們清理掉墓前的雜草,疏通邊上的排水溝,放上供品,點好香、蠟燭,把折好的紙錢燒成灰燼給親人拜祭,以此寄托對死去親人的一份思念。我們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后,叔叔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我默默的在墳墓前許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讀書聰明,學習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
在煙霧彌漫的山野中,我們踏著泥濘的小路往回走。路上扶老攜幼的掃墓人,或三五成群,或一兩個姍姍獨行,不愧是我們中華發族的一種傳統節日啊,是那么的有意義。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又到了清明節(實用14篇)篇十
每年清明節到了,人們總是不會忘記給先祭墳。我們家鄉的人也不例外。
這天清晨,爸爸媽媽把早已準備好的元寶、冥幣、水果、鞭炮、鮮花,還有酒什么的,一大包東西準備到墓地去。通往墓地的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不久我們來到了“仙人”墓地,人山人海的都是來祭墳的人,一個個都提著大包、小包的東西。往自家的墓地走去。只有極少數的人只拿幾束鮮花或者幾個花籃來祭拜。我們走在小路上,不遠處傳來一陣陣鞭炮聲。這時,爸爸一邊走,一邊對我們說“這就是我們家鄉的風俗習慣,每當祭拜后,都要用鞭炮來告別先祖”。走著走著,爸爸時不時和熟悉的人打招呼,平時難得見到的人都碰到了,我好奇的問爸爸:“今天怎么會有這么多人來掃墓啊?”爸爸笑著說:“今天是清明日,又是全家團聚的節日,我們家鄉的人最注重在清明節這天祭祖的,不管離家有多遠,人們都不會忘記回來祭祖的。”
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們終于來到自己家的墓地。爸爸媽媽沉默地把那些糕點、酒、鮮花一樣一樣地擺放在墓碑前,媽媽一邊擺著,一邊眼淚汪汪地對墓地說:“爸爸,你喝點酒吧,今天又是清明節了,我們全家又來看你啦。。。”接著我跟爸爸對著墓地真誠地鞠躬磕頭,不一會兒媽媽擦了擦眼淚,點著火,把冥幣燒起來,突然煙火裊裊,紙灰飛揚。我環視了一下周圍,各家的墓碑前都是一堆堆紙灰。鞭炮過后,煙灰滿天飛,空氣特別渾濁,看著這場面,我自言自語地說:“為什么我們不能像大城市一樣,帶著鮮花來祭拜呢?這樣鮮花比鞭炮、紙錢更衛生、更環保”。在旁的爸爸高興地贊揚我說:”蓉蓉,你終于長大了,能夠發現這個問題的存在。從明年起我們只帶鮮花、水果來祭拜。其實說來,只要我們能把這思念之情傳承下去,用哪一種祭拜方式都可以。”
我所思著,其實,各個地方祭拜先祖的風俗不同,我們還是尊重地方的習俗。保持入鄉隨俗的方法更好些。
廣西北海市海城區第三小學三四班。
李春蓉。
又到了清明節(實用14篇)篇十一
今年的清明小長假和往年的不一樣,往年的清明節陰雨綿綿,而今年不一樣,今年的清明節在陽光明媚中度過。
今天,我看了一下日歷是4月4日,我們一家懷著悲哀的心情去蘇州,我們要給太奶奶和太公去掃墓,到達了終點。我進到公園中,公園兩旁鳥語花香,鮮花盛開,但此時此刻我們卻無心欣賞。我懷著悲痛的心情上了樓梯,終于到啦!我和奶奶先在太奶奶和太公的墳上放上青團,蘋果、鮮花和蘆柑,然后大人們給逝去的親人鞠躬,終于到我啦,我已經迫不及待地開始跪下來啦,我說:“太奶奶和太公你們一定要保佑我身體健康,學習進步”。
給太奶奶和太公掃墓好我們就去農家樂吃午飯了,爸爸點菜了,他點了螺絲、番茄蛋湯、紅燒肉、糖醋排骨等等!吃好午飯后就向嘉興出發。
到家的時候,已經5點多了,雖然大家都有些疲憊,但能去紀念親人我們心里都得到了些許安慰。
又到了清明節(實用14篇)篇十二
隨著年歲漸長,我們需要追憶的人越來越多:從小時候,懵懵懂懂中,只需要到蘇州去掃爺爺的墓;到現在,爺爺、奶奶雙雙躺在地下,外公也過世了,我爸爸還要到錦溪去掃他的外公、外婆的墓,他的小舅母的墓;結婚以來,我先生的小姨、舅舅、大姨、大姑媽也相繼離世了,再加上他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好浩浩蕩蕩的先人的隊伍呵!老一輩人一個個如瓜熟蒂落般凋零在歲月的縫隙中,雖萬般傷感,卻也無奈。
我家的整個掃墓過程從清明前一周,到清明后一周,間雜錯開,陸續不斷。
這些先人,有的是和我有血緣親情的,我們在一起生活,酸甜苦辣、悲歡離合、千絲萬縷,別看我當時只是個孩子,可孩子的眼睛是最敏銳的。在敏感的孩子的心頭,印下了一個家族不同人不同的為人處世的準則。
還有些先人,我從未見過,只停留在長輩的講述中。當然,長輩的講述也都是刪繁就簡,有所選擇的。故事中的祖先大部分都勤勞樸實,在艱苦的日復一日的勞作中盡量把日子過好,盡人子、人女、人父、人母的綿薄力量,雖普通但身體力行,用自己的言傳身教教育后代:光明磊落、正直勇敢、克己忍讓、勤勞節儉,在祖先千絲萬縷的故事中,有相互幫襯、有扶持救濟、也有感恩戴德、尊重念懷……我認為,這就是清明節的意義了:慎終追遠、緬懷先人,感恩祖先,并且把先人好的精神品質通過這樣的儀式傳承下來。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隨著年歲漸長,我也開始考慮生死、考慮人生價值、考慮以何種方式告慰先人。
祖母在時,我知道她的愿望是子女平安、和睦,如果孩子們能掌握更多本領,做大點事業,更有出息當然更好。
有時候,老人聽到外面世界的新鮮事,也會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常常遭到子女的嘲諷。其實,現在想來,完全可以好聲好氣地說。這個風流激蕩的時代,確實有很多可能,也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代價。
五年前,我上《少年王冕》公開課,反復揣摩教材,有一個細節讓我特別動容。說是王冕十七八歲,經濟獨立了以后,“春光明媚的時候,王冕就用一輛牛車載著母親,到村上湖邊走走。母親心里十分歡喜。”
真正的孝順,不一定是豪車豪宅、華服美食,有時候相互理解、和顏悅色說話、端一碗煮得爛爛的家常小菜、生病時悉心攙扶長輩醫院就醫、春天的時候陪著母親到村上湖邊走走,也就可以了。用心豈在奢華!
做長輩的要能理解,這就是孝順、是情感,切莫攀比:做子女的大部分是普通人,來于普通,歸于普通,并沒有能力做多大“光宗耀祖”的事。做一個誠實正直的人,參與祖國的建設,教導好子女,盡好自己的責任,對國家、對單位、對家庭有擔當、有貢獻,平常做的點點滴滴就是告慰祖先。先人在心頭,時時感懷,適當傳承,先人當欣慰,又何須大張旗鼓搞紀念活動?更何況,今年清明風大,我們在抒發自己情感的同時,也要考慮消防的壓力,多為公共安全分擔、多為他人的平安考慮:鮮花一束、清酒一杯、水果若干,心存感恩,即可。
以為祖先能收到金山、銀山、豪宅、手機的孝心真該移風易俗了!
我有一次在《新民晚報》的公眾號上,看到老一輩越劇藝術家范瑞娟離世,
生前遺囑死后不開追悼會。她走的時候像一片落葉歸根,更像梁山伯化蝶西飛。只有一群粉絲守候在華東醫院門口送她上路。如此情誼,讓人感佩!
仙魂一縷離塵去,當帶笑顏無悔恩。
大師平靜而淡然地告別了這個世界和她熱愛的舞臺,這是她選擇的人生舞臺上最好的謝幕方式。人固有一死,像落葉一樣離去,每個人都會遇到這一天。但是,能不能做到落葉般寧靜和優雅,又是另一回事;若是,還能做到如王陽明所言:“此心光明,夫復何憾!”,覺悟又該更高——我們該考慮的是:如何讓我們的一生都不虛度,每天都朝著心中的理想努力,進一步,再進一步,完善自己的人格,精進自己的技藝,真到了生命終止的一天,可以無悔帶笑,坦誠無憾。
做晚輩的,也要多換位思考,和顏悅色勸勉,多把新時代的新思想與老人溝通,厚養薄葬,移風易俗在平時。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該怎么祭奠先人,其實還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
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讓我們還是不要打擾他們,心中默默惦念、感恩,就好了。
作者:潘慧瑩。
公眾號:玉峰文苑。
又到了清明節(實用14篇)篇十三
今天我讀了一篇小學生作文大全它喜歡待在樹上,喜歡吃桉樹葉,還喜歡睡覺,它每天要睡二十個小時以上。我還知道了,小樹袋熊斷奶的時候要吃媽媽拉的便便,因為媽媽的便便非常有營養,便便里有細菌,這種細菌可以幫小樹袋熊分解桉樹葉里的毒素。今天我又學到了很多知識。
一年級:劉澍涵。
又到了清明節(實用14篇)篇十四
大風、大雨,大愛、大情,往往會有驚世之詩出現。
這段時光,報紙上、電視中、網絡里,尤其是微信圈里,一首又一首的新詩在傳誦著。詩的精神、詩的靈魂,激勵軍民向洪災抗爭,爭取最后的勝利。
“孩子,你把腳泡成這樣?!望著你的雙腳,我心痛不已,淚水止不住流淌!這可惡的暴雨洪水,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卻也檢驗了,祖國長城的鐵壁銅墻!”一首《孩子,你咋把腳泡成這樣》充滿溫情,飽含著對子弟兵的愛,彰顯著新時代的魚水深情。
最是詩中家國情。每當大難來臨之際,每當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子弟兵總是在詩中、在歌中奮勇前進、無所畏懼。這個時候,語言似乎變得蒼白,也是剩余的,唯有詩、唯有歌,才配得上子弟兵,配得上這個時代最可愛的人。
古人云,國家不幸詩家幸。事實上,詩家幸也是國家幸。國家多難之時,正需要詩的指引。精神一旦變成物質,人們就會在苦難中鑄就輝煌,踏曲折成坦途。
剛剛過去的“七一”,是我們黨95歲的生日。95年的黨史,也是一部不懼壓迫、不懼風雨,敢于斗爭、爭取勝利的詩史!
當十月革命的驚雷炸響,當五四運動的春雷襲來,無數革命先驅用詩來表達追求真理的志向,改天換地的決心,不怕犧牲的勇氣。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李慰農寫道:“問誰敢擊中流楫?舍卻吾儕孰與儔!”
為主義而來,為主義而去。李大釗吟道:“何當痛飲黃龍府,高筑神州風雨樓。”
風云激蕩,山河變色。1927年,大革命失敗,無數共產黨員和革命民眾被殺害。是生存還是毀滅,是斗爭還是妥協,是堅持還是放下,真正的共產黨人以詩言志,用詩作武器,表達了信仰不變、理想不改、氣節不移的豪情壯志。
他們都犧牲在1927年大革命失敗前后。很難想象,他們既是烈士,又是詩人;既是武士,又是文人。
危機推動進步,戰爭換來和平。苦難就像奔騰的地火,積蓄著力量,也成就著詩人。
沒有大變遷、大動蕩、大經歷,很難有好詩。這在毛澤東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長征一路走過,《婁山關》《昆侖》《六盤山》等,佳詩不斷,氣勢恢宏。延安,相對安穩,毛澤東鮮有詩作問世。1947年,一開始轉戰陜北,他隨即便有了詩興、有了詩作。五律《張冠道中》《喜問捷報》相繼問世。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最能引發詩情的,莫過于戰爭。戰爭催生戰將,也催生軍旅詩。在中國革命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和歷次自衛反擊作戰中,軍人在軍號中沖鋒,也在詩詞中吶喊。
1月21日,習主席視察陸軍第14集團軍時,專門提到這支部隊19歲的.烈士王建川在戰場上寫給母親的詩。
王建川在這首《寄給媽媽的日記》中寫道:“媽媽,請你不要把孩兒惦記,不付出代價怎能得到勝利?戰士的決心早已溶進槍膛里,為了祖國不惜血染戰旗!再見吧媽媽,孩兒即使在九泉也千聲萬聲呼喚您!”
當時,像這樣的戰地詩還有很多。很多戰士就是傳唱著這樣的詩歌血性僨張、無畏沖鋒,把紅旗插到被敵人侵占的領土!
歷史的軌跡,寫滿詩的音符。每當有大災難、大危機、大事件,必有偉大詩作、偉大詩情。
1976年,天安門shi件,產生《天安門詩抄》,那是人們追求正義的心聲。
汶川大地震災區的大地上寫滿大愛震區的天空中激蕩著詩章。
《記住汶川:十四點二十八分》《那一天》《寫給都江堰》《那只手》《拳頭》《尋找》《書包》……無數詩歌經典記錄著苦難,也記錄著大愛;記錄著悲傷,也記錄著大義。
“人之有詩,猶國之有史。”中國文化的本體是詩,其精神方式是詩學。詩包容萬物、關照人生,是中國人的精神營養,日日不可離,當國家有難之時,更是不可或缺。能夠說,詩就是精神。有詩在,精神不滅,奮斗不止,困難不怕。沒有詩,我們就無法成長。
窗外,雨還在下。洪災現場,子弟兵仍在一次次沖鋒;朋友圈里,感人的詩篇越來越多。如果說詩歌是精神力量,那么子弟兵的手就是物質力量。二者結合起來,還有什么災難低擋不住,還有什么人間奇跡創造不了!
多難興邦,詩始終是力量支撐。在詩里成長,在詩里戰斗,我們必須能做到像恩格斯所說的:“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