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編寫大班教案時,需要結合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進行有效的設計。借鑒下面的大班教案范文,我們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學設計和組織能力。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小熊和小怪物(優質12篇)篇一
1、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認識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等幾種不同的梯形。
2、能不受大小、顏色、擺放位置的干擾正確地辨認梯形,探索將各種圖形拼剪成梯形。
1、各種正方形、長方形、梯形卡片若干。
2、ppt。
3、彩筆、水彩筆、剪刀等。
1、故事引入。
師:今天于老師要帶小朋友去森林里玩一玩。想去嗎?一起去看看吧!
2、回顧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的基本特征,引導幼兒根據影子判斷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
師:森林里有一個特殊的王國叫圖形王國,那里生活著很多的圖形兄弟,今天那里的國王要過生日了,它的子民們都要去參加它的生日會,我們來看看最先去的'是誰呢?哇!它們好淘氣,都藏在了自己的影子里。
師:請小朋友說一說,你認為幾號是什么圖形,你是怎么看出來的?(根據ppt上的圖片影子推斷圖形)。
3、出示梯形,發現梯形的基本特征。
師:對呀,就是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兄弟,你們看,這三位兄弟的心情怎樣?參加生日會嘛,大家都喜歡。這時,還有一位圖形兄弟也想和他們一起去,它不停地追趕著,它一邊跑一邊喊“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你們等等我呀,我是你們的兄弟。誰呢?瞧,它來了。(出示梯形)。
引導幼兒尋找梯形與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的不同之處,發現梯形的基本特征。
小結:三角形三條邊、三個角;這個陌生的圖形有四條邊四個角,確實不一樣。長方形和正方形是四條邊四個角,但是陌生圖形上下兩條邊是平平的,左右兩條邊是斜斜的,像滑梯一樣,叫梯形。
4、出示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小結:有兩個一樣滑梯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只有一個滑梯的梯形叫直角梯形。
5、能不受大小、顏色、擺放位置的干擾正確地辨認梯形。
6、探索將各種圖形拼剪成梯形。動手操作后,請個別幼兒介紹自己的變法。
結束部分:
師:時間不早了,圖形國王還著急開舞會呢?請小朋友帶上所有圖形兄弟,我們一起去參加國王的生日宴吧。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小熊和小怪物(優質12篇)篇二
活動目標:
1.感受數學分類活動的樂趣,獲得成功的體驗。
2.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針對特征提出問題。
3.學習按照物體不同特征進行分類并嘗試多種方式的復合分類。
活動準備:
自制故事ppt,分類標記圖,人手一份分類紙牌。
活動重點:
學習按照物體不同特征進行分類并嘗試多種方式的復合分類。
活動難點:
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提出問題。
活動過程:
一、閱讀繪本,尋找城堡的主人。
1.觀看ppt1-6頁,講述故事,介紹故事發生的起因。
1)這是誰的城堡,你是怎么知道的?
2)怪物長得什么樣子?
2.觀看ppt第7頁,熊弟弟提出了第一個問題:這個城堡的主人頭上有角還是沒有角?
4.觀看ppt第9頁,熊弟弟提出了第三個問題,你能猜猜看是什么問題嗎?(這個城堡主人的身體是花花綠綠的,還是一種顏色的?)。
7.現在還剩下幾只怪物,怎么提問題才能找出城堡的主人呢?
二、梳理故事情節,出示分類標記圖,回憶熊弟弟找到城堡主人提出的五個問題。
1.一共有幾只怪物?(20只)。
2.熊弟弟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什么?頭上長角的怪物有幾只?(13只)。
3.熊弟弟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是什么?這是一些什么樣的怪物?(頭上長角,沒有胡子的怪物),這樣的怪物有幾只?(9只)。
4.熊弟弟提出的第三個問題是什么?還剩幾只怪物了(5只),他們是什么樣子的怪物?(頭上長角,沒有胡子,身體花花綠綠的)。
5.熊弟弟接下來問了什么問題?分組后還剩幾只怪物?(2只),這兩只怪物長什么樣子?(頭上有角,沒有胡子,身上花花綠綠,穿著鞋)。
6.最后一個問題,熊弟弟怎么問的?他找到城堡主人了嗎?城堡主人到底長得什么樣呢?(頭上有角,沒有胡子,身上花花綠綠,穿著鞋子,沒有牙齒)。
三、幼兒操作紙牌,練習復合分類。
2.老師這里有一些大象紙牌,請你們仔細看一看,這些象有什么不同嗎?
3.這群大象中有一只叫做“壯壯”,你能通過向我提問題的方法找到“壯壯”嗎?老師給你們四次機會,想好了就開始吧。(是藍色還是橙色,是大象還是小象,是噴水的還是不噴水的,是長牙的還是不長牙的,是尾巴垂下來的還是翹起來的)。
4.我們換一種提問的順序,這群象中有一只是領頭象,你能找到它嗎?
四、找出真正的禮物。
小熊過生日那天,喜歡玩猜迷游戲的怪物又出現了,他們給小熊送來了許多禮物盒,可是只有一個是真正有禮物的,會是哪一個呢?這個問題小朋友先想想,我們下次課揭示答案哦。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小熊和小怪物(優質12篇)篇三
1、在按物體的顯著特征進行分類的基礎上學習將物體進行二次分類。
2、在觀察比較中,訓練幼兒思維的正確性、敏捷性。
3、培養幼兒對繪本數學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一份。
2、操作材料人手一份(二次分類板、怪物圖片,固體膠)。
【活動過程】。
一、繪本導入活動。
師:城堡里有人嗎?城堡的桌子上擺滿了什么?它們在干什么?
二、觀察事物特征,根據事物的顯著特征進行二次分類。
1、師:這時候,發生了一件什么事?這些怪物會對它們說什么,會做些什么呢?
小結:這些怪物要讓它們猜猜城堡的主人,猜不出來就要懲罰它們。
師:想要知道主人是誰?必須要回答3個問題才能把小熊一家放出來。
2、師:城堡里有十個怪物,熊弟弟問:怪物的主人頭上有沒有角?
這時候小熊應該怎么分類呢?誰愿意幫助小熊來分一分(出示二次分類板)。
介紹二次分類板,并介紹標記。請個別幼兒上來操作。師幼集體檢查。
3、怪物們說:光知道這個怎么能猜得出來呢?吵吵鬧鬧的怪物們嘿嘿笑了,必須再回答我一個問題。
師:熊弟弟又問:城堡的主人穿著什么樣的衣服呢?
吵吵鬧鬧的怪物們說,穿著花花的衣服。小朋友,你們會按顏色把怪物們再分一次類嗎?
幼兒操作,教師巡視。
4、師:你是怎么找到的?(請個別幼兒介紹自己的操作情況。)。
5、師:你的操作紙上分對了嗎?請大家自己檢查一下。
6、城堡的主人是誰呀?它有什么特征呀?
小結:猜出來城堡的'主人,怪物們和小熊一家度過了熱熱鬧鬧的一天。
三、結束部分。
師:小朋友,你們平時在家的時候是不是也會把東西分類呢?從今天開始,希望你們在家里都能學著把自己的東西按照它們的特征來分類擺放整齊。
【活動反思】。
這是一節趣味性很強的數學繪本課,故事中講到了小熊一家迷路了!突然遇到了一個大城堡,里面什么人也沒有,但有一桌子好吃的。小熊一家樂壞了,吃啊吃!就在這時怪物們回來了,提出謎題要它們——猜猜誰是城堡的主人。
小熊也不慌也不忙,分類再分類,找出城堡主人好輕松!最后大家一起玩,熱熱鬧鬧好開心!通過繪本故事的形式教會小朋友一些基本的數學原本次活動中增加了一個二次分類板的介紹,讓學生學習看標記把圖形分類,事物有很多特性,但由于幼兒期的孩子只注意最顯眼的那個,所以他們缺乏同時考慮幾個屬性的能力。所以剛開始時把最顯著的特征:頭上有角的和沒角的作為標準進行分類活動,再逐漸把分類標準詳細化。然后把兩個以上的分類標準一起展示出來,讓孩子體驗二次分類的過程。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小熊和小怪物(優質12篇)篇四
活動目標:
1、嘗試用不同的方法測量、記錄并表達,初步理解不同測量工具的等換關系。
2、提高思維的變通性。
活動重點、難點:
明白等量代換的關系。
活動準備:
尺、色帶、吸管、小棒、繩子、筷子、記錄表、水彩筆等等。
活動過程:
1、教師設疑討論:
教師設置問題情景。
――“星期天,小明和爸爸媽媽要上電影院看電影,從家里到電影院有兩條路可走,走哪條道路比較近呢?”
幼兒根據目測對此問題作出判斷。
教師提問,引出測量工具。
――“怎樣才能確切知道答案呢?我們可以用哪些方法來測量?”
小結:可以用尺、色帶、吸管、小棒、繩子、筷子等工具來測量。
2、幼兒動手測量:
教師提出測量的要求與方法。
――“測量時注意首尾相連,連續測量時記住數量;記錄的`內容自己能說清楚,別人能看懂。”
幼兒實踐(1):用一種工具測量教室中的兩件物品(如:桌面與椅面),體驗兩種物品表面長度的差異。
幼兒交流測量的結果。
幼兒實踐(2):用不同的工具測量同一種物品,感知理解測量工具的等量代換關系。
幼兒交流實踐(2)的結果。
3、教師解惑釋疑:
請幼兒提出自己在測量過程中存在的疑惑,師生一起解答。
明白等量代換的關系,學會尋找替代物進行測量等方法。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小熊和小怪物(優質12篇)篇五
一、出示圖片—大腦。
1、師:小朋友知道圖片上是什么嗎?(大腦)。
幫助幼兒形成對大腦的初步認識。
2、師:大腦在我們身體里可是總司令呢,
你們知道為什么說大腦是我們的總司令嗎?
3、小結:我們寫字、畫畫、作游戲、走路、跑步等等,都是由大腦來指揮的,所以大腦是我們的總司令。
4、觀察圖片。
教師向幼兒介紹簡單的大腦知識。
大腦有左右腦,有腦神經,有腦干。大腦負責智力活動,小腦負責運動。
大腦中不同的神經負責不同的活動,有的負責吃飯,有的負責睡覺,有的負責唱歌等等。
二、了解保護大腦的基本方法。
1、師:請小朋友摸摸自己的頭,有什么感覺?
小結:我們摸到的是頭骨,它可以保護我們的大腦。
2、保護我們的大腦還要注意什么?
(讓幼兒討論)。
教師小結:
(1)要勤于用腦。
(2)不要用腦過度。
(3)保證大腦的合理營養。
(4)保持樂觀的情緒。
三、拓展想象——趣味練習。
1、當你生氣的時候大腦的內部是什么樣子的呢?
想一想用圖畫畫出來。
2、當你幸福的時候,大腦的內部是什么樣子的呢?
想一想用圖畫畫出來。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小熊和小怪物(優質12篇)篇六
1、了解玻璃在生活中的用途,感知玻璃透明、易碎、能遮擋等特點。
2、愿意觀察、發現玻璃的特征,感受透過玻璃看世界的樂趣。
3、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4、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小熊和小怪物(優質12篇)篇七
活動目標:。
1、能對科學現象產生興趣,萌發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實驗中發現鹽溶解在水里會增加水的浮力,鹽越多浮力越大。
3、樂意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所看到的現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初步了解鹽的特性。
活動準備:。
杯子、葡萄、鹽、記錄紙、視頻“死海”的有關資料。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引出活動內容。
1、談話導入:“小朋友,你們還記得怎樣讓雞蛋浮起來的.嗎?”(幼兒回憶經驗)。
2、教師質疑小結:為什么在水里加了鹽,雞蛋就能浮起來的呢?原來鹽溶解在水里,增加水的浮力,雞蛋就浮起來。(幼兒一一說說:浮力)。
二、幼兒操作活動。
過渡:那是不是加了鹽,物體就能浮起來呢?(幼兒猜測)。
1、那到底是怎樣的呢?我們呆會自己去試一試。在桌子上老師給你們每人準備了一杯水,要求每次加入1包鹽,用筷子充分攪拌,放入葡萄,看看結果怎樣?并把它記錄在紙上。記住:試一次記一次。
2、幼兒操作。
3、交流:我發現一號桌的小朋友動作很快,由請他們來說說他們的發現?(1號組:我加了1、2包鹽,葡萄沒有浮起來,加了3包鹽,葡萄浮起來了。)。
4、為什么加了1包、2包鹽,葡萄沒有浮起來?加了3包,葡萄能浮起來呢?(鹽變多)。
5、教師小結:是呀,當水喝1包鹽,浮力很小,沒有力量托起葡萄,加入2包鹽,還是浮力太小,只有當水喝足了鹽,才有一定的力量托起葡萄,讓葡萄浮起來。說明鹽越多浮力越大。
6、還有哪一組的愿意來介紹一下你們的發現?(2號組:我加了1、2、3包鹽,葡萄沒有浮起來,加了4包鹽,葡萄浮起來了。)。
8、你們都發現了呀,(出示標記)1號桌杯子里的水最少,2號桌杯子里的水多一些,3號桌杯子里的水最多)噢?水的多少和加的鹽也有關系嗎?到底是什么關系?(幼兒討論)。
9、小結:原來水越多,需要喝的鹽也就越多。只有讓水喝足了鹽才有力量托起葡萄,讓它浮起來。
三、觀看錄象。
1、除了雞蛋、葡萄能浮起來,我們的人能不能浮起來?(幼兒猜測)告訴你們,其實我們的人也可以浮起來,相信嗎?我們一起來觀看一段錄象。
2、幼兒觀看錄象。
3、真是神奇呀!誰來說說看:為什么人也能浮起來?原來這不是普通的大海,而是死海,它的含鹽量比我們普通的海水要高6、7倍,浮力很大,難怪我們人都可以躺在上面了。
四、延伸活動。
剛才我們有的小朋友把葡萄都浮起來,那能不能再讓它沉起來呢?你們可以自己去試一試。
教學反思:
1、材料的準備可更加科學性與嚴謹性。比如每個杯子里的鹽的量,存在一定的差誤;再是提供給孩子們操作的水杯,可貼上標記,這樣孩子們更加容易發現水的多少與加入鹽的多少的關系。
2、在交流與討論環節可更加深入,以便讓孩子們更加充分的表達自己的發現。
小百科:鹽是指一類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nh4+)與酸根離子或非金屬離子結合的化合物。如氯化鈉,硝酸鈣,硫酸亞鐵和乙酸銨硫酸鈣,氯化銅,醋酸鈉等,一般來說鹽是復分解反應的生成物,鹽與鹽反應生成新鹽與新鹽,鹽與堿反應生成新鹽與新堿,鹽與酸反應生成新鹽與新酸,如硫酸與氫氧化鈉生成硫酸鈉和水,氯化鈉與硝酸銀反應生成氯化銀與硝酸鈉等。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小熊和小怪物(優質12篇)篇八
活動目標:
1、了解魚類的主要特征。(身體表面有鱗,用鰓呼吸,靠鰭運動,用卵繁殖后代,終生離不開水)。
2、學習分辨魚類和非魚類,并說出理由。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
幼兒對于鯽魚和金魚已經有了充分的觀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2、物質準備:
ppt、金魚和鯽魚的'手偶各一個、人手一張指示牌,正面笑臉,反面哭臉。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鯽魚搬新家》的故事。
二、找出鯽魚和金魚的共同特征――通過比較在黑板上羅列出鯽魚和金魚的共同點。
――及時幫助幼兒歸納總結出魚的特征。
三、選擇區域:它們是魚嗎?
――提出問題:烏龜是魚嗎?
師:孩子們你們認為烏龜是魚的,請坐在a區;覺得不是的,請坐在b區。
師:你為什么會覺得不是魚呢?(說說理由)――教師播放烏龜生活習性的視頻幫助孩子理解為什么烏龜不是魚。
四、根據已有經驗判斷墨魚是魚嗎?
1、點擊ppt,出示墨魚,猜想:墨魚該屬于什么類?
2、根據幼兒對墨魚的判斷為”魚類“、”非魚類“兩個答案為分組依據,把幼兒分為”魚類“”非魚類“和”不確定“三類。
3。模擬辯論的形式,兩組各派代表,表述自己的理由。
例如:魚組墨魚會游,所以它是魚類。
非魚組墨魚沒有鰓和鰭,可是魚是有魚鰓和魚鰭的,所以它不是魚類。
4、借助ppt,了解”墨魚“的特征。
四、辯論結束。
師:墨魚到底加入了魚類還是非魚類呢?讓我們一起聽聽墨魚是怎么說的。
五、《小朋友的書―動物王國》。
――小朋友,你認識這些水中生物嗎?哪些生物你覺得不是魚類呢?說一說你的原因。
活動延伸:
請你再去收集資料:還有哪些”x魚“其實不是真正的”魚“。
三、根據已有經驗判斷蝙蝠是鳥類還是獸類。
1、點擊ppt,出示蝙蝠,猜想:蝙蝠該屬于什么類?
2、根據幼兒對蝙蝠的判斷為”鳥類“、”獸類“兩個答案為分組依據,把幼兒分為”鳥類“”獸類“和”不確定“三類。
3、模擬辯論的形式,兩組各派代表,表述自己的理由。
例如:鳥類組蝙蝠會飛,所以它是鳥類。
獸類組鳥的嘴巴尖尖的,可是蝙蝠是有牙齒的,所以它不是鳥類是獸類。
4、借助ppt,了解”蝙蝠"的特征。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小熊和小怪物(優質12篇)篇九
活動目標:
1、通過和平面鏡比較,初次玩,感知放大鏡的神奇。
2、知道放大鏡是凸透鏡,能說出生活中一些與凸透鏡原理有關的物品。
3、利用焦點燃燒紙板、紙片,使幼兒體驗科學無處不在,從而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究的興趣。
活動準備:人手一個放大鏡,一面小鏡子。若干紙片、紙板。手電筒一個。
活動過程:
一、請小朋友把你們帶的小鏡子拿出來看一看、摸一摸,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二、老師還給你們帶來了一個好玩的.東西(出示)認識嗎?叫什么?(放大鏡)。
1、請你們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說一說和平面鏡對比后你有什么發現?
2、再到自己、伙伴的身上,周圍的物體上用放大鏡觀察一下,說說看有什么新的發現。
師小結:“摸起來鏡面是突出來的,當你仔細看放大鏡上的你的時候變成了哈哈鏡;而當你把鏡子拿到一定距離的時候,再仔細看鏡子里的你時發現和本人很清楚。”
3、師:“當你把放大鏡遠距離對準報紙看字的時候,說說看,你發現了什么?”
師小結:“用放大鏡看物體,離物體不能太遠;否則,從放大鏡上看的物體會變得更小。其實,放大鏡是一面凸透鏡。”
三、師:“請小朋友說說在生活中,利用凸透鏡原理制成的像放大鏡這樣的物品都有哪些?(顯微鏡、老花鏡、照相機、貓眼、投影儀、汽車前后尾燈等)。
四、小朋友猜猜看,老師把手電筒燈光對準放大鏡后,后面的報紙上會出現什么?(老師啟發引導幼兒說。)時間長了,那個亮點又會有什么變化?你們想試一試嗎?沒有手電筒,我們就利用太陽光來照,看看你的報紙會發生什么變化,然后告訴老師。
幼兒實驗,老師指導。
六、活動結束,整理物品回教室。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小熊和小怪物(優質12篇)篇十
1.探究物品的溶解速度與物品的顆粒大小、水的溫度以及是否攪拌的關系。
2.學習記錄,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樂趣。
3.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透明的`杯子(標記:綿白糖、白砂糖、方糖)、小勺、綿白糖、白砂糖、方糖若干,記錄表,筆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出示一盆水,請幼兒說一說自己知道的能溶解在水中的物品。(糖、洗衣粉、藥等)。
(二)通過操作和對比觀察,探究物體的溶解速度與物體顆粒大小的關系。
1.認識實驗材料:塊糖、2杯涼水、攪拌棒。
并猜測:一杯攪拌,一杯不攪拌。塊糖在哪杯水中化的快?
3.幼兒分組實驗驗證。
用小勺取一平勺綿白糖和白砂糖,再取一塊方糖,同時把糖放入對應的三個杯子中開始攪拌,看看誰的杯子中的糖先化完,并填寫記錄表。
4.交流與討論實驗結果。
實驗結束后請幼兒說一下他們的結果是什么?
小結:物體的溶解速度與是否攪拌有關,攪拌的化得快,不攪拌化得慢。
(三)通過操作和對比觀察,探究物體的溶解速度與物體顆粒大小的關系。
3.幼兒分組實驗驗證。
將用小勺取一平勺綿白糖和白砂糖,再取一塊方糖,同時把糖放入對應的三個杯子中開始攪拌,看看誰的杯子中的糖先化完,填寫記錄表。
4.交流與討論實驗結果。
實驗結束后請幼兒說一下他們的結果是什么,幼兒邊說老師邊記錄,并討論實驗結果:
物體的溶解速度與它的顆粒大小有關。可溶于水的物體越是顆粒小的溶解速度越快。
(四)通過操作和對比觀察,探究物體的溶解速度與水溫的關系。
老師準備了同樣大小的塊糖,請你動腦筋、想辦法,看看誰能讓糖最先化完?
1.請幼兒觀察桌上的實驗材料,說出材料的名稱:塊糖、涼水、熱水、攪拌棒。
猜想:哪一杯水中的塊糖溶解速度快?并填寫記錄表。
2.幼兒分組實驗驗證。
教師發出口令請幼兒同時將塊糖放進杯子里,并一起輕輕攪拌,看哪一杯水中的塊糖溶解速度快?填寫記錄表。
3.交流實驗結果。
實驗結束后請幼兒說一下他們的結果是什么,幼兒邊說老師邊記錄,并討論實驗結果:水溫度越高,物體的溶解速度越快。
活動延伸:
從冰箱里拿出魚來做菜,怎樣做能讓魚在最短的時間內化開呢?
教學反思:
科學活動要選擇貼近幼兒生活,又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具有生活性和游戲性的內容。整個活動的步驟比較清晰,操作性和探索性很強,操作過程中,初步感知溶解現象,進而發展發展幼兒的思維和語言,激發求知欲。在整個活動進行中,幼兒自己發現有些能溶解,有些不能溶解的現象,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小熊和小怪物(優質12篇)篇十一
1、探索紙不同的折法與承受積木重量的關系。
2、能主動參與討論,表達自己在操作中的發現。
3、能與同伴合作,較細致地進行操作活動。
領銜技能。
實驗、推測、計數、交流、觀察。
活動前期經驗。
1、幼兒會折紙,學習畫折痕的簡筆畫、寫數字。
2、教師試試紙上能放幾塊積木,根據紙的強度選擇用多大的紙。
――教師也是科學活動的參與者與學習者,因此科學活動前的準備也是教師自己科學探究的過程,對孩子將要做的實驗教師自己反復多次地進行嘗試,這樣教師才能盡量多地預測到實驗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活動準備。
1、鉛畫紙若干(教師多備一些,用廢舊的紙,但要平整)。
2、積木多塊、小組記錄表、粘紙小標記(貼在全班放積木最多的格中)。
3、每人四張紙:
第二張:折起來嘗試放積木。(有人能放多,有人少)用于分析比較:怎么樣才能放得多。
第三張:用折兩折的方法把紙折好。用于猜測:折疊后可擺放積木的數量。
第四張:備用。
――科學活動的材料準備非常重要,教師既要考慮到幼兒的使用情況,準備充足的材料,同時也要養成節約材料的好習慣,因此,在準備材料時要進行推理和測算。
活動過程。
一、設置問題情景,引出“讓紙站起來”的話題。
――幼兒坐桌邊,四人為一桌,兩人為一個小組。既讓幼兒都能看到教師的操作臺,也便于后面活動時,幼兒能方便地分組,快速找到同伴。
1、出示紙,了解幼兒生活經驗。
師:這是什么?紙有什么用?
師:你們能不能讓紙站起來呢?每個人從桌上拿一張紙,想想辦法,讓紙能自己站起來。
――紙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材料,這個話題兼顧了幼兒的日常經驗,同時又給了孩子從另一個角度思考“紙”的機會,引出了探索主題。
2、幼兒每人一張紙,嘗試折、卷等方法,自由探索著讓紙站起來的不同方法。
師:噢,你讓紙站起來了。你是用折的方法。你折了幾下啊?兩下。你呢。數不過來了。你是用卷的方法。
3、小結讓紙站起來的不同方法。
師:剛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讓紙站起來了,看看誰的'紙站得最穩?
――教師在指導中有意識地把個別孩子的操作法傳遞給全體幼兒,與此同時,教師的指導語中也透露出鼓勵孩子想出不同的方法讓紙站起來,哪怕只是折的次數的不同,這也為后面的活動打下了伏筆。
二、再次設置問題情景,引導幼兒探索。
1、引導幼兒猜測紙折疊后能擺放積木。師:站起來的紙上能擺放積木嗎?
2、幼兒猜測后,教師拿一塊積木嘗試,全體幼兒發現紙上是可以放積木的。
3、進一步引導幼兒猜測紙折疊后可擺放積木的數量。
――教師每一個提問之后,都不急于動作,而是留給幼兒思考的空間和時間。
4、鼓勵幼兒嘗試。
師:確實紙上能放積木。紙的哪種變化能讓放的積木又穩又多呢?我們每個人可以用紙試試,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幾塊積木。
――用兩種最常見的實驗材料,讓孩子有機會去發現并驚奇,與其說這是實驗,還不如說更是游戲。
5教師出示記錄表,提出規則和要求。
師:兩人一組試一試,每組一張表格。讓我們把紙折的樣子畫在這個格中,猜的數量都記在“?”號的格子中。兩人商量一下,一個記,一個放,也可以輪流放。
6、幼兒將自己的猜測記在格子里,
7、分組嘗試將紙折疊后可放多少塊積木。
――探索性的科學教育就是讓孩子像科學家一樣去研究,而記錄正是這種活動的標志。通過記錄,可以了解孩子的原有經驗和真實想法。讓孩子對實驗前后的記錄做個對比。更加有沖擊力。
文檔為doc格式。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小熊和小怪物(優質12篇)篇十二
活動目標:
1.學習10以內數的順數、倒數、順接數、倒接數。
2.感受數學游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湯姆貓和杰瑞鼠的指偶各1個。
2.桌面教具:數學臺階、公寓樓。
3.事先在教室地面上畫好房子,根據室內面積和幼兒人數適當多畫幾個。
活動過程:
1.教師操作指偶導入,邊講邊操作:
(1)小老鼠杰瑞拿了大貓湯姆的一塊火腿,被湯姆發現并追趕。杰瑞跑到臺階上,請幼兒順數1——10。湯姆馬上追上來,請幼兒再數數。
(2)杰瑞跑下臺階,請幼兒倒數10——1,湯姆追下臺隊,幼兒再次倒數10——1。
(3)杰瑞跑進一棟大樓,乘坐電梯,請小朋友數一數它坐到幾樓(順數1——10)。湯姆追進樓內乘做電梯,請小朋友數它做到不分開。
(4)杰瑞從10樓跑到5樓,請小朋友倒數0——5,湯姆從10追到6樓,請小朋友倒數10——6。
(5)杰瑞又從5樓跑到幾樓,請幼兒出主意,老師演示,師生共同編排情節,增加幾次順連數、倒接數。
2.游戲:跳房子。
請兩名幼兒一組,分別扮演湯姆和杰瑞,進行追趕游戲表演。
玩法:老師分別對兩名幼兒悄悄說教,幼兒一格一格地跳,團體幼兒邊看邊數。教師注意兩角色跳的位置要錯開,也可請個別幼兒數。游戲時角色多次輪流。
區域活動:做高樓。
活動經驗:
能根據幼兒用書上的步驟圖制作高樓,正確使用剪刀。
活動材料:
牙膏盒,剪刀,彩筆,幼兒用書第1冊。
區域規模:
設3個區,每個區5——6名幼兒。
活動指導:
1.引導幼兒根據書上的步驟圖進行制作。
2.指導幼兒有間隔地向內折,形成樓層。
3.利用:“樓層”玩數數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