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質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蘇教版初三語文教案及反思蘇教版初三語文課文篇一
1. 通過欣賞和朗讀,培養學生朗讀詩歌的能力。
2. 培養學生品味詩歌的能力,并體會詩人內心的思鄉愛國情感。
3. 學習詩歌中將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體意象上的寫法,體會其意蘊。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藝術美,學習現代詩的朗誦基本技巧。
2.學習本詩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現的具體含義。
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美;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把握其內在感情基調。
課時安排:
2課時(此為第1課時)
教學準備:
1.課前讓學生收集寫鄉愁的有關詩句。
2.網絡資源、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導入新課。
老師請同學們欣賞一首歌《故鄉的云》。
蘇教版初三語文教案及反思蘇教版初三語文課文篇二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
作者介紹:
李璟(915年—961年 ),字伯玉,原名徐景通,南唐建立后改名李璟,對后周稱臣后又為避后周信祖諱而改名李景,是李昪的長子。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第二位皇帝,也被稱為中主、嗣主。(943年)李昪過世,李璟繼位,改元保大。李璟即位后,改變父親李昪保守的政策,開始大規模對外用兵,消滅皆因繼承人爭位而內亂的馬楚及閩國,他在位時,南唐疆土最大。不過李璟奢侈無度,導致政治腐敗,百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957年后周派兵侵入南唐,占領了南唐淮南大片土地,并長驅直入到長江一帶,李璟只好派人向后周世宗柴榮稱臣,去帝號,自稱唐國主,使用后周年號。他的詩詞十分有名氣,書法也很不錯。其中他的“小樓吹徹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李璟死于961年,時年47歲。他的廟號是元宗,謚號為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其詩詞被錄入《南唐二主詞》中。
賞析:
那銷歇的馨香、摧敗的殘葉,那綠池的西風愁波、美人憔悴自傷,經此氣息的熏染,遂相綰而上臻于凄美絕倫之境界--一聲\'不堪看\'的輕嘆,竟化作群芳蕪穢、美人遲暮的千古同嘆。過片字句更精美至絕,意象更凄迷朦朧。此首與上首一詠春恨、一詠秋怨,而格調亦一清空,一沉郁。才人才情,真無限量,宜后之才人如蘇東坡、王國維輩,折服推賞無已。
南唐中主李璟的詞“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很有屈原《離騷》中“眾芳蕪穢”、“美人遲暮”的感覺。但是古今眾人只欣賞其“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句,由此可見,真正能夠理解詞作的人太少了。
蘇教版初三語文教案及反思蘇教版初三語文課文篇三
《孤獨之旅》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結合杜小康的成長,探究題目的深刻含義
2.理解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引導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課文,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培養學生快速閱讀、梳理要點的能力和質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樹立奮發進取的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教學重難點】
1、體會環境描寫在本文中的作用;并理解題目的深刻內涵;
2、聯系生活實際,深層感悟小說意味。
【教學用具】多媒體ppt課件
【教學要點】誦讀,整體感知文意。梳理情節,領會標題含義。品味語句.體會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作用。聯系生活實際,拓展感悟。
【教學流程】
一、_導入啟迪智慧
同學們,你們正值十五、六歲,可謂是花季少年,在你們成長的歲月里,快樂和幸福充滿著你們的生活,可是,人總要長大,煩惱和孤獨總會尾隨而來,每個人面對孤獨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人說孤獨是尖銳的針,刺痛脆弱的心靈;有人說孤獨是財富,是歷經磨礪后鑄就的堅強。可是,當孤獨成為漫長而艱辛的人生路途上無法回避的生命狀態時,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今天,就讓
我們一起走進曹文軒的《孤獨之旅》,去體驗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獨生活吧!(板書課題:孤獨之旅,作者)[設計說明]:曹文軒小說恒久的主題之一,主要是成長一族被命運所拋,在絕望之際,重新誕生的奇跡。因此在教學中緊扣兩個關鍵詞“成長”和“孤獨”,以生活中學生成長的煩惱或快樂為切入口,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二、整體感知,理解孤獨
1、在上節課理清故事情節的基礎上,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內容,即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學生回答時,老師注意引導和歸納。)
師歸納:這篇文章通過對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學而不得不跟父親到野外放鴨經過的記敘,表現了杜小康面對陌生的自然環境,心理由恐慌、孤獨走向堅強的經過,人克服了困難,戰勝了困難,取得了勝利,并且使自己在斗爭中成熟堅強起來。
2、文章的故事情節分為開端、發展、_、結局幾部分,結合文章內容具體說一說每部分的內容。
開端:寫杜小康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跟著父親去放鴨。
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經過和感受。
_: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結局:寫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設計說明]:在學生熟知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整體把握文本。這樣既能概括全文內容,又訓練學生篩選信息思維能力。為接下來深入文本做充足的準備
三、走進心里品味孤獨
1、杜小康在離家放鴨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動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而完成“孤獨之旅”的?這體現在文中哪些語句里?
(學生自主閱讀后回答,教師點撥、歸納。)
心理活動的發展:(找學生朗讀。)
杜小康經歷了出發時茫然、恐懼;到達蘆葦蕩時害怕、膽怯;安頓之后感到孤獨;時間久了不再感到恐慌;在暴風雨的洗禮后變得堅強、長大了。
[設計說明]:文本細讀主要是對文本的語言、結構等因素進行仔細的解讀。文本細讀的過程是在對語言的感悟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心靈間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互動。解讀文本時,要以自己的心靈為觸角去探索另一個或熟悉或陌生的心靈世界。力圖在整體感知的前提下,引導學生探幽發微,以此彰顯語文的味道。
四、走進環境造就孤獨
作者成功的展現了杜小康的心路歷程,其實,我們在分析文章時不難發現杜小康的成長離不開特定的環境,那么,讓我們走進小說的環境,找出文中環境描寫的語句并分析作用。
(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教師點撥、歸納。)
⑴有關鴨群描寫:
鴨群向蘆葦蕩行進,偶爾“朝著這片天空叫上幾聲”,烘托出杜小康無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鴨群“將主人的小船團團圍住”,時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覺,鴨子的恐懼感襯托出杜小康的恐慌。鴨子的恐懼感襯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鴨子是杜小康成長的借助。
⑵有關蘆蕩描寫:
蘆葦蕩“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和“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對浩浩蕩蕩的蘆葦”時,就不再“恐慌”了,恐懼只是心理的折射。蘆蕩見證了人物心理變化的過程。
(3)有關風雨的描寫:蘆葦蕩的暴風雨是極其可怕的,“雷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暴風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紀已到了末日”。暴風雨沖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群。杜小康表現了大人似的勇氣與堅強,在暴風雨中搏斗,暴風雨給了他一個成長的機會和舞臺。
環境描寫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心情;為人物的活動提供廣闊的背景和舞臺;為下文的故事情節做鋪墊。烘托人物形象。
[設計說明]:在較多的環境描寫中,筆者有所取舍,抓住描寫暴風雨這一段文字重錘敲打,通過文本細讀,促使學生體會環境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從而理解小說的主題。
五、教師解題詮釋孤獨
主人公杜小康在家道中落_輟學隨父親去放鴨后:
(1)失去交流環境。對于一個離開學校和同學的少年來說,是無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幫助,沒有同學間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環境。杜小康隨父親去放鴨,離開了村莊,離開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來越單調,越來越干巴巴的了”。這種空虛、貧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種折磨。
(3)恐懼自然環境。大自然的空闊與未可知,對一個幼小的心靈,具有強大的壓迫力,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恐慌讓他“遲遲不能人睡”。
(4)恐懼未來環境。在放鴨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么樣子?這不僅是對放鴨而言,更代表了他對前途的迷茫與無奈。
蘇教版初三語文教案及反思蘇教版初三語文課文篇四
《我用這殘損的手掌》
導入:
同學們,在我們龍口這片英雄的土地上,有一位赫赫有名的抗日英雄——任常倫(屏顯圖片)。當日寇的鐵蹄,給五千年的文明古國,烙上了災難和恥辱的印痕,無數中華兒女奮起抗爭!其中有任常倫這樣拿起槍桿子的抗爭,也有拿筆桿子的抗爭。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一顆倔強抗爭的靈魂,走近身陷日寇囹圄的戴望舒。看文弱的他,怎樣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的土地;聽詩人的他,怎樣用嘶啞的喉嚨,歌唱一曲——游子吟。(屏顯:聽游子吟)
一、聽游子吟
1、首先,請允許老師根據自己的理解來朗讀這首詩,也請同學們用心傾聽詩人蘊含的情感。(在音樂聲中范讀。)
2、(謝謝同學們鼓勵的掌聲。)對老師的朗讀,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下面,請同學們激情地,大聲朗讀一遍這首詩。注意,自己讀自己的。請珍視你的朗讀體驗。開始!
3、同學們讀得很投入,很有激情。老師要補充一點戴望舒的資料:戴望舒,民國四大才子之一,被稱為“抒情才子”。(屏顯:戴望舒,民國四大才子之一,抒情才子,《民國四才子》張紅萍著)
下面,我們就要品一品這位“抒情才子”在這首詩中,抒發了怎樣的感情?也要學一學這位“抒情才子”怎樣來抒情。
(屏顯:品才子情)
二、品才子情
(一)我們從字面可以看出,詩人摸索到的內容有這些:
(板書:摸索屏顯:摸索這一角那一角家鄉長白山黃河江南嶺南南海;那遼遠的一角)
老師想知道:紅色字體的內容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從北到南)
你能看出什么呢?(中國大部分國土淪陷。)
(二)老師還想知道:通過這些內容,透過詩的字里行間,你看出詩人還摸索到了什么呢?(板書:摸索)
讓我們再次和這首詩的語言親密接觸,輕輕地讀一讀,細細地品一品。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交流分享,最后請每個小組將你們小組的一個最佳答案派一位代表寫在黑板上“摸索”二字的周圍。老師講清楚了嗎?開始!
(預計答案:悲傷、悲憤、恥辱、希望、信心。)
蘇教版初三語文教案及反思蘇教版初三語文課文篇五
1.培養學生對祖國古代文化的興趣。
2.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3.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1)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2)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難點: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三、教學方法:誦讀、賞析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漢代人的思想禁錮了三四百年,弄得漢代文人不會寫詩,只會寫那些歌頌帝王功德的大賦和沒完沒了地注釋儒家經書,真正有感情,有個性的文學得不到發展。直到東漢末年天下分崩,風云擾攘,政治思想文化發生重大變化,作為一世之雄而雅愛詩章的曹操,帶頭叛經離道,給文壇帶來了自由活躍的空氣。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身邊聚集了“建安七子”等 一大批文人,他們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經戰亂的時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現得慷慨激昂。這種充滿激情詩歌所表現出來的爽朗剛健的風格,后人稱之為“建安風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來,曹操的詩就是以這種“梗慨多氣”風骨及其內在的積極進取精神,震蕩著天下英雄的心靈。也正是這種可貴特質,使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閃灼著奪目光彩。
(二)文學常識了解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曹操字孟德,沛國游縣(今安徽省亳縣)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是一位頗有作為的政治家。他20歲時舉孝廉,除洛陽北部都尉,后遷頓丘令。據《曹瞞傳》云:“太祖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懸門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后任濟南相,轄十余縣。其時“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污狼藉”,曹操到任后立即“奏免其八”,并“禁斷淫祀”,使社會風氣大大好轉。35歲時被征為典軍校尉,次年參加討伐董卓的斗爭。建安元年(196)迎獻帝遷都許昌,受封為大將軍兼丞相,開始掌握中央大權。當時全國處于大分裂局面,各地軍閥擁兵自立,互相攻打不停。從這時起他用了整整11年時間,逐步消滅了呂布、袁紹等割據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北方。這首詩即寫在他平定烏桓叛亂、消滅袁紹殘余勢力之后,南下征討荊、吳之前。
(2)作品簡介;
本首詩選自《樂府詩集》,是《步出復門行》中最后一章。《步出夏門行》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
(三)詩歌賞析
1、多種形式朗讀
2、賞析
(1)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神龜:傳說中的一種長壽龜 竟時:終了的時候
騰蛇:傳說中的一種能興云駕霧的蛇
神龜,語出《莊子?秋水》:“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騰蛇,語出《韓非子?勢難》:“騰蛇游霧。
意思是神靈的龜雖然是長壽的動物,但也有死亡的時候,騰蛇雖能興云駕霧,最終也會死亡后化為灰塵。
這兩句以神龜和騰蛇為喻,借神龜騰蛇起興,極言人的壽命有限。”這四句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龜和騰蛇這樣的神物都不能不受自然規律的限制,更何況人呢!但詩人這樣說,用意是積極的,即要求自己利用這短暫的生命建功立業,不要虛度一生。說明作者明知人的壽命終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難免要死,但他絲毫不因此而頹喪。
(2)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驥(jì):良馬,千里馬 櫪(lì):馬槽
烈士:這里指有雄心壯志的人 暮年:晚年
意思是千里馬老了,伏在馬槽里,但它仍舊有馳聘千里的雄心。有雄心壯志的人雖到晚年,更應該“老當益壯”,不放棄自己的理想。
這四句表達了詩人為統一全國而繼續奮斗的雄心壯志,是全詩的核心。詩人寫此詩時已53歲,故以“老驥”自況,又稱“暮年”,但他還要繼續奮斗,所以又說“志在千里”“壯心不已”。他的“志”,就是要統一全國。這正如三年后他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所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他認為統一全國是符合歷史需要的,決心為此奮斗終生。
(3)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治之福,可得永年。
盈,滿,引申為“長”。縮,虧,引申為“短”。但,只。
養怡,調養身心使之和樂。永,長、久。
意思是人的壽命的長短,不完全決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長壽。對事在人為抱有信心和樂觀精神。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是針對一般人的觀點說的,曹操曾自稱他“性不信天命”,這句話其實也是對“天命”的否定,說明人在自然規律面前也不是完全無能為力的。下文接著就說“養怡之福,可得永年”,認為身心修養得法,就可以延年益壽。但養治之福不是無所事事,坐而靜養,而是要有永不停息的理想追求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永遠樂觀奮發,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這四句呼應詩的開頭,在承認壽命有限這一客觀事實的前提下,強調發揮人的主觀作用,反映了詩人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4)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是配樂時加上去的。這首詩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寶貴的,所以人們應當不斷地發揚積極進取的朝氣建立功業。在結語中,作者還指出事在人為,命運可以改變。這種積極奮發、老當益壯的精神是很可貴的。
3、詩歌表現的思想感情
表現了詩人不甘衰老和壽命不全由天決定、主觀努力也起作用的積極奮發的精神。
蘇教版初三語文教案及反思蘇教版初三語文課文篇六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教學目的
1.理解、積累“干癟、疲憊、簇新、迷惘、緋紅、噴薄”等詞語,背誦全詩。
2.了解舒婷的詩在委婉曲折中表達心聲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全詩。
2.了解舒婷的詩在委婉曲折中表達心聲的特點。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情景激趣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碼鎮。祖籍晉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廈門。
著有詩集《雙桅船》(獲全國第一屆新詩集優秀獎)、《會唱歌的鳶尾花》《舒婷顧城抒情詩選》,散文集《心煙》。
她的詩被譯成多國文字,介紹到西德、法國、美國、荷蘭、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國家。是新時期以來,最受青年歡迎的詩人。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發表于1979年7月。經歷了“_”浩劫之苦的朦朧詩人舒婷,以其沉重的歷史積淀,將個體的“我”匯注于祖國的大形象,抒發了富有時代特征的一代人的嚴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頑強追求。今天,我們學習《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去體會詩中強烈的愛國之情和歷史責任感。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讀課文,理解大意。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結合注釋,梳理文意,將課下重要注釋簡化后移到課文相關位置處。用(1,2,……)段內的層次,批注自己的閱讀感受,列出不懂之處。
在閱讀過程中校正讀音,積累詞語:
干癟(biě) 駁船(bó) 蝸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āng) 隧洞(suì) 緋紅(fēi) 淤灘(yū) 纖繩(qiàn)
疲憊:非常疲乏。
簇新:極新(多指服裝)。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辦。
緋紅:鮮紅。
噴薄:形容水或太陽涌起、上升。
三、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
第一節:回溯祖國的貧困與落后。
第二節:敘寫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第三節:描繪轉折時期的祖國形象。
第四節:強調“我”與祖國不可分割。
第二步,精讀課文,深度解讀
1.第一詩節中,詩人創造了幾個意象?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
明確:詩人創造了“破舊的老水車”“熏黑的礦燈”“干癟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灘上的駁船”等意象。這些意象象征了祖國落后的經濟、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難,同時也展現了在災難中艱難掙扎,緩慢前行的祖國的形象。
3.第二詩節中表現哪些情感?
明確:既寫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寫出了人民的希望。
4.“飛天”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飛天”是宗教傳說中的能在天空飛舞的神,在民間備受尊崇,寄托著淳樸百姓對生活的祈愿。
5.第三詩節的感情色彩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詩人是用哪些意象表達這種感情的?
蘇教版初三語文教案及反思蘇教版初三語文課文篇七
何其芳
生活是多么廣闊,
生活是海洋。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樂和寶藏。
去參加歌詠隊,去演戲,
去建設鐵路,去做飛行師,
去坐在實驗室里,去寫詩,
去高山上滑雪,去駕一只船顛簸在波濤上,
去北極探險,去熱帶搜集植物,
去帶一個帳篷在星光下露宿。
去過極尋常的日子,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睜大你的眼睛,
去以自己的火點燃旁人的火,
去以心發現心。
生活是多么廣闊。
生活是多么芬芳。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樂和寶藏。
(1941年于延安)
【我讀我思】第二、三節里,詩人為什么使用一連串的排比句?
蘇教版初三語文教案及反思蘇教版初三語文課文篇八
學目標:1.了解劇本所展示的主題,以及表現劇本主題的形式。2.學習欣賞劇本精練通俗、思想內涵豐富的語言。
3.學會欣賞劇本的結構。
教學難點:精練通俗的語言理解
教學重點:關于劇本的主題
教學內容與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作者簡介
二.朗讀課文,了解故事情節
三.概述故事情節
本文據說是作者根據激烈的內戰中一件真實的故事寫成的。以反對內戰,,控訴戰爭為主題的作品。
龍潭江邊某農家婦有二子一女,長子出外從軍,多年不歸,次子參加了國民革命軍。一天長子意外回家,母親擔心他被捕,急忙出去為他借便衣。恰巧這時他妹妹買東西回來,哥哥不知道這是自己妹妹,便調戲她。妹妹大聲呼救,弟弟回來剛好看到這一情景,十分憤怒。弟兄倆發生沖突,格斗中用手槍互擊,母親借衣服回來,兄弟倆都已死去。
四.理清結構
全劇結構劃分:第一部分(開頭到“女提籃下,老母依舊在做活”)寫母女對白,為后面的情節發展做必要的鋪墊和交代,同時也表現那個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這一部分是情節的開端,通過母女對白為后面的情節展開做必要的交代和鋪墊。先由女兒要進城讀書引出二哥這個人物然后再由母親對女兒命運的慨嘆引出大哥這個人物,幾聲槍響很自然地交代了孫傳芳要過江來打仗的背景,女兒“大哥要是回來了,不知道認不認得家里”的聯想,表達了妹妹對哥哥的思念,也是后文情節的暗示。這一部分內容可以說無一處閑筆,人物的每一句臺詞都和下文的情節有著緊密的聯系,都是必不可少的交代和鋪墊。
人物性格簡析:
在這一部分這也表現了幾個人物的不同性格。女兒的性格最為鮮明,顯然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憧憬和希望的女孩子。在母親的勸導下,她要讀書的決心還是毫不動搖,表現出了對新生活的追求的執著。母親的形象則代表了當時更為普通的廣大群眾。她的最大理想是讓兒子“積攢幾個錢,將來娶一房親,也好接續香煙后代,”是自己死了能有兒子給自己送終。這樣的理想,是最基本的理想也是當時的老百姓只能有的理想。可那樣的時代,使他這樣的理想最后也徹底 破滅了。而倆兒子的性格在這一部分都是暗寫的。但從母女對白中可以看出倆兒子的性格不同。二兒子比較本分老師,顧惜家庭,關愛妹妹,這樣老實的青年投身行伍更多地不是理想的追求所致而是說的窘迫所逼。老大則是另一類人,他天性不夠安分,向往外面的世界,可是在生活胡亂沖撞的他沒有能夠找到自己希望的東西而是被不幸的經歷扭曲了自己的靈魂,這有他自身的原因更多的則是社會的原因和責任。,當然這一部分對他只是一個交代和暗示,更多的則是在下一層次中加以表現,但這一部分極為簡略的交代已經為后面的情節的表現打下了基礎。這一部分是以喜寫悲,愈見愈悲。
第二部分(“已而聞叩門聲”到“匆匆下”寫長子回家,母子相逢,長子敘述在外的經歷。
這一部分主要通過母子對/話交代長子的經歷同時表現長子的性格。在這個家庭中長子的命運最為不幸,他一無所有,更可怕的是這樣的經歷扭曲了他的靈魂使他不分好壞,沒有是非,而且養成了一身的土匪習氣和兵痞氣,他的經歷不僅塑造了他的性格,釀造了兄弟殘殺的悲劇也是社會搗亂的一個縮影。而他的性格有注定了他的悲劇。即使不死在弟弟的槍口也很快會莫名其妙地死在不知什么地方的戰場上。作者對戰爭的控訴是恩棵的,不單單是說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災難而且表現了戰爭對人的靈魂的扭曲,這才是最可怕的。
第三部分(長子、、、、到最后)寫兄弟互相殘殺。
這一部分是情節的高潮。先寫長子對妹妹的調戲,然后寫兄弟之間的沖突,最后寫母親的哭訴。值得注意的是兄弟之間的對罵“孫傳房的狗”“蔣介石的狗”可見雙方的矛盾已經不再是因為欺侮妹妹而是將矛盾轉移到各自參與的戰爭集團之間的矛盾。在這一場戲里,長子的性格得到更為鮮明的表現,他稱呼妹妹為“花姑娘”,這些語言一方面表現了長子的流氓習氣一方面推動了情節的發展、矛盾的激化。可以說,如果不是長子的流氓語言就不會有兄弟互相殘殺的悲劇。母親的哭訴,則揭示了劇本的主題:老百姓的最基本的希望都無法滿足,這樣的年代,老百姓是沒有什么活路的。在結構上這個層次又呼應第一部分。
這一部分,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巧合手法,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剛巧在女兒出去時,長子回家,剛巧在母親出去借便服時女兒回來,剛巧在長子對妹妹非禮時次子回來,而又剛巧在次子對長子開槍的瞬間目前才趕到家,這樣的安排,如果有一個錯位,悲劇就不可能發生。
五.小結:
中心意思:這幕獨幕劇通過一個家庭中兄弟互相殘殺的故事,抨擊了兵禍戰亂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得災難,控訴了戰爭的罪行。 (第二課時)
教學任務:分析劇本的特點,完成〈學習與評價〉
一.寫作特點1.主題的理解:揭露兵禍戰亂給社會和家庭帶來的災難,控訴了軍閥混戰的罪行。三方面表現:一是弟兄之間的槍殺的清節,二是弟兄倆,尤其是長子的人性扭曲,三是母女倆生活理想的破滅。
2.結構的欣賞:結構緊湊,情節集中,矛盾主線清楚,沖突激烈。故事集中在半天時間內,對白交代情節,兄弟沖突為主線,成功運用巧合,誤會等戲劇藝術技巧。
3.精練通俗,思想內涵豐富的語言
二.完成〈學習與評價〉中的有關練習。
板書設計:
一,人物性格分析:
母親:善良本分,對生活沒有奢求,對社會感到絕望
女兒:對生活充滿憧憬。有理想。
長子:愛母親,留戀溫馨的家庭生活但滿身兵。
痞氣和流氓習氣,品行惡劣,是非不明
次子:比哥哥善良,關心妹妹,孝敬母親
長子與次子的相同點:都是內戰的犧牲品,靈魂扭曲,把前途寄托在所投靠的軍閥身上,站在自己投靠的主子的立場判斷是非,他們是一種互補關系。
二.中心意思:這幕獨幕劇通過一個家庭中兄弟互相殘殺的故事,抨擊了兵禍戰亂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得災難,控訴了戰爭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