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的編寫需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順序和時間。教師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這些小班教案中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小暑節氣教案小班(專業18篇)篇一
通過和家長共同編織網袋、裝飾蛋、和同伴碰蛋、剝蛋比賽中加深對中國傳統節日“立夏節”的認識和了解。
準備帶三個蛋寶寶來幼兒園:
一個是跟爸爸媽媽一起制作的“創意蛋寶寶”。
第二個熟的蛋放在與家人一起編制網袋里,進行寶寶一日護蛋活動;
第三個熟的蛋寶寶是準備要與同伴碰蛋用的(盡量挑選硬的蛋寶寶)。
教師準備:有關立夏節的知識,給幼兒的獎狀和獎品表示鼓勵。
活動一:《創意蛋寶寶》。
活動時間:5月4日—5月6日。
活動目標:能用剪、貼、粘等多種手段,進行蛋寶寶創意活動,讓孩子發現生活中的各種美。
活動二:《我是蛋寶寶的媽媽(爸爸)》。
活動時間:5月6日一日活動。
活動目標:能帶著自己的`蛋寶寶游戲、活動、吃飯和睡覺,并有意識地、輕輕地保護自己的蛋寶寶,不讓蛋寶寶磕了、碎了,體驗爸爸媽媽帶寶寶的辛勞。
活動三:《班級集體活動----在幼兒園過立夏》。
活動時間:5月6日早上活動。
活動目標:
1、在看看、說說、玩玩中加深對中國傳統節日“立夏節”的認識和了解。
2、學會碰蛋和剝蛋的游戲,提高小肌肉的靈活性。
小暑節氣教案小班(專業18篇)篇二
立夏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節氣。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節。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有“嘗新”“斗蛋”“稱人”等。教材通過聽《稱人》的故事使學生了解民間立夏的習俗;通過賞析美文《揚州的夏日》,引領學生走進立夏時節揚州美景,感受初夏的美妙;通過品味農諺和相關古詩詞帶領學生感受百姓和文人眼中的立夏節氣,并增加了學生的文學積累;玩“斗蛋”“稱人”游戲更是讓孩子們頗感節氣的趣味,倍增對節氣的興趣和喜愛情懷;教材最后“放大細節”寫作則告訴學生“寫活動的時候,只要寫好活動中的細節,比如表情、動作、語言、還有人物的心理,就會使活動生動有趣”這個寫作方法。
1.通過學習了解“立夏”的由來、相關農諺、詩歌及各地習俗等知識。
2.通過“吃烏米飯”、“斗蛋”等實踐活動,感受立夏帶來的快樂。
3.通過各種活動形式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喜愛之情,傳承并發揚民族精神。
教師準備:ppt、石臼、米、水、南燭葉、紗布、烏米飯、斗蛋網。
學生準備:雞蛋(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裝飾)。
(一)立夏我知道。
1.分享感知,暢談立夏。
自主交流:觀察日歷,說一說所了解的“立夏”。
2.初步認識,了解節氣。
解文說字:明白“立,開始也”,懂得立夏是告別春天,夏天的開始。
立夏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立,即開始,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小暑節氣教案小班(專業18篇)篇三
本課程以“雪花飄飄,小雪來到”為主題,旨在通過開展科學和藝術領域的趣味活動,幫助小班幼兒感受冬季天變化。上海很少下雪,通過課程增加對“雪節”和雪花的相關認知,了解小雪節氣的相關習俗,增加科學小常識,提升語言表達、藝術創作、精細動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屬語言、社會、藝術相結合的綜合性課程。
1.知識方面:了解小雪這一節氣的含義;了解小雪的習俗;了解雪花的特點和形成過程;
3.情感方面:深化對二十四節氣這一傳統文化的認知與認同;提升弘揚并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感。
所需材料:視頻動畫《小雪時節,我們應該怎么吃?如何穿?》。
活動過程:
(2)邀請幼兒分享他們在視頻中看到學到了什么,教師簡要總結。
2.認識雪花(10分鐘)。
所需材料:各種雪花的圖片、雪花科普視頻。
活動過程:
(1)教師組織幼兒自由講述他們印象中的雪花,引導幼兒說出雪花的.顏色和形狀;
(2)展示各種雪花圖,讓幼兒仔細觀察,說出這些雪花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3)教師結合視頻《雪花是如何形成的》,向幼兒講解雪花的分子組成及形成過程。
3.科學小實驗《制作雪花》(25分鐘)。
所需材料:吸水樹脂,色素,清水,一次性水杯。
活動過程:
(1)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實驗。
(2)教師簡單講解實驗原理:吸水樹脂有非常強的吸水性,吸水后會膨脹成水凝膠,像雪花一樣。
4.繪畫活動:制作五彩雪花口罩清涼貼(20分鐘)。
所需材料:純白色口罩清涼貼;水彩筆(安全無毒)。
活動過程:
教師給每位幼兒發放一版純白口罩清涼貼,幼兒利用不同顏色水彩筆,在口罩清涼貼上繪制各種形狀的雪花。
小暑節氣教案小班(專業18篇)篇四
小暑時節冷空氣與暖空氣相遇,容易出現鋒面雷雨,雨過天晴后常常能看到彩虹。因為這時空氣內塵埃空中的水珠,光線被折射及反射,形成了七彩光譜,也就是彩虹。
2.圖片導入
(1)——小朋友們見過彩虹嗎?是什么時候見到的?
(2)———般彩虹出現在雨過天晴的時候,但只要你注意觀察,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彩虹,晴朗天氣下灑水車噴出的水霧中會有彩虹,光盤上也有彩虹,肥皂泡泡上也有彩虹。
(3)——彩虹是什么樣子的?教師展示彩虹圖片
3.教師做實驗制造彩虹
(1)教師將一盆水放在陽光下,在盆中斜放一面鏡子,調整角度使反射出的彩虹投影在墻上。
(2)——小朋友們快看!彩虹姐姐到我們的教室里來了!這是因為陽光本來就有七種顏色,當他們聚在一起就成了白色,但是我們的這盆水和這面鏡子讓這七種顏色分開了,這才讓我們看到了美麗的彩虹。
(3)小朋友們回家以后也可以做這樣的小實驗,讓彩紅姐姐也到你幼兒教察家里來做做客。
4.動手裝飾小彩虹
(1)——其實我們普通的光盤上也有彩虹,大家看!
(2)教師將手電筒照射在光盤上,調整角度使反射出的彩虹投影在墻上。
(4)將圓形白紙對折幾次,讓幼兒動手剪一剪,并將剪好的紙放在光盤上,用手電筒照射,墻上就能出現類似于萬花筒的效果。
(5)看看哪個小朋友剪得窗花能讓彩虹變得漂亮,教師給與獎勵。
今天我們知道了小暑時節容易下雨,雨后就容易出現彩虹,知道了彩虹的形成原因,還請彩虹姐姐到教室里來做客,我們還給光盤上的彩虹打扮了一下。小朋友們,只要我們注意觀察,生活中處處是美麗的彩虹。
小暑節氣教案小班(專業18篇)篇五
活動目標:
1.學會對所有信息進行整理。
2.用分類、篩選的方法,整理圖像信息。
3.用分類、篩選、提煉的方法進行文獻信息的整理。
活動重難點:文獻信息的整理方法。
活動過程:
1.齊誦《二十四節氣歌》。
3.各小組匯報。
4.根據匯報教師分別介紹圖像信息、音像信息、文獻信息。
1.小組討論。怎樣把這些信息清晰地介紹給他人呢?
2.匯報交流。(先分類,在分別介紹)。
3.小組合作,把小組內的信息進行分類。
4.小組匯報。總結出分類比較合理的方法。
5.其他小組按照這一方法把本組的信息再次分類。
我們對這些信息進行了分類,下面就把你組的圖像信息進行整理吧。
1.小組討論:你準備怎樣把這些圖像介紹給大家?
2.匯報交流。(分類)。
3.啟發:把圖像進行了分類,你準備介紹哪張圖片呢?為什么?
4.總結:整理圖片信息的方法(分類篩選)。
剛才用分類、篩選的方法整理了圖像信息,那么怎樣把文獻信息進行整理,介紹給大家呢?
1.小組討論。
2.匯報交流,分類。
3.進一步整理:如果把你的全部信息一一介紹,效果不好,怎么辦?小組討論交流。
4.小組匯報(篩選)。
6.小組匯報交流。(用極具簡短的話把有用的信息說出來,這種整理信息的方法就叫提煉。)。
7.小組討論整理。同學們按照這種方法來整理你篩選的文獻信息吧。
8.匯報交流。哪個小組用一分鐘介紹你組篩選的信息?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是呀,同學們用分類、篩選的方法,進行了圖像信息的整理,用分類、篩選、提煉的方法,進行了文獻信息的整理,這節課就叫信息整理方法指導課吧。在以后的學習中,希望同學們運用這些方法來整理信息。板書設計:
一夜熏風帶暑來——走進立夏。
——信息整理方法指導課。
信息整理:
圖像信息整理:
文獻信息整理:分類。
分類篩選。
分類篩選提煉。
小暑節氣教案小班(專業18篇)篇六
1、能在游戲情景中學會使用剪刀,對紙工活動有興趣。
2、鞏固認識紅、黃、藍三色,初步學習將紙條按顏色進行分類擺放。
3、積極參與游戲,體驗與同伴共同游戲的快樂。
1、紅、黃、藍紙條,剪刀,籃子每組一份。
2、小花圖片,背景音樂。
教師抖動紙條,“看,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呀?它象什么?”“聽,它有聲音嗎?”“這個紙條可調皮了,它還會飛呢?你們看,它飛呀飛呀飛到哪里了?對,它飛到老師的頭上,象什么?紙條又飛呀飛呀飛到嘴上,象什么?飛到腰里象什么?”
1、交代制作要求:今天我們來把紙條變成小雪花。我們一起來做做,一只手拿著剪刀,另一只手拿紙條,張開咔嚓,剪成一片小雪花。剪好后要把剪刀閉攏,不然它會很累的。
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1、激發幼兒的游戲興趣:在這一片雪白的廣場上要下一場五彩的`雪,你們想玩嗎?
2、幼兒按要求找雪花:滾一滾,爬一爬,找片紅色的雪花給我瞧。
“聽,什么聲音?誰在哭?”“它說旁邊的花兒多漂亮,我們怎么沒有漂亮的衣服呀?”激發幼兒幫小花打扮打扮的愿望。
“你們看,地上還有許多小雪花,我們不能丟下它們,將它們帶回去打扮小花吧。”引導幼兒按顏色分類擺放。
小暑節氣教案小班(專業18篇)篇七
3.培養幼兒的耐心和細心。
兔子頭飾,積木
1.教師介紹小暑時節民間以“靜”為主的活動
小暑前后基本就到了入伏的時候,“伏”有蟄伏的含義,意思是讓人們注意避暑,盡量不要做劇烈運動。為主的,少運動少出汗,這是應對酷暑最樸素的辦法。比如有些地方在這個季節流行的對弈、釣魚等活動。找個陰涼的地方下棋或者釣魚,既可以減少消耗,另一方面這些活動也有靜心的作用。
2.玩偶導入
——(教師扮演小兔子入場,很累的樣子,喘著氣)小朋友們,今天好熱呀,我還出門跑步了,可是今天跑著跑著我就不舒服了,熱的我都要虛脫了。——哎呀,小兔子好像中暑了,小朋友們,我們應該怎么幫幫它呀?(帶到室內,給它吹風,給它喝水等)
3.教師介紹應對高溫的方法
一一小朋友們真聰明!首先我們應該立把中暑的人轉移到陰涼通風處或電風扇下,最好移至空調室,增加散熱,并給他清涼、含鹽的飲料,如果體溫過高,應該用冰塊給他冷敷降溫。
——小朋友們,小兔子為什么會中暑呀?(天氣太熱還出門跑步)
——古時候的人們沒有電視,沒有手機,連空調、電扇都沒有,他們夏天會做些什么呢?
——他們會做一些以“靜”為主的活動,像下棋、釣魚之類,今天我們也來做這樣一個活動吧。
4.搭積木
(1)將幼兒分為兩到三人一組,每組任取積木,將積木一塊一塊往上疊。
(2)教師可指導幼兒大的積木放在下面不容易倒,平整的積木更容易疊。
(3)看看那一組疊的積木最高,教師給予獎勵。
今天我們知道了小暑時節前后就要入伏,“伏”就是要我們減少劇烈運動,而應該用以“靜”為主的活動代替,學習了應對中暑的方法,還試著玩了一個適合夏天玩的游戲,鍛煉了我們的耐心。小朋友們,我們平時也要注意有耐心,才能更好的做成事。
小暑節氣教案小班(專業18篇)篇八
隨著立夏的到來,夏天的腳步一步步向我們邁進,忽而雷聲轟鳴,忽而雷雨傾盆。太陽也一下子變的那么的熾熱,孩子們穿上涼爽的夏裝,身邊的一切都在發生著變化。孩子們似乎對此充滿了興趣和好奇,于是我們就開展《夏天來了》讓幼兒過一個快樂的夏天,享受夏天的特別時光。
1、通過觀察和體驗,使幼兒知道夏天氣溫高,有時會下雷陣雨等主要季節特征。
2、了解夏季人們的活動;了解夏季安全常識及自我保護的方法。
3、知道夏季蒼蠅、蚊子都出來了,它們會傳播疾病,懂得要注意夏令衛生。
4、欣賞有關夏季的美術作品,會畫出夏季自然景物的特征、服裝、用品等。
5、正確感知6以內的數,比較6以內數的多少一樣多。
1.活動室內布置夏天的景色。夏季服裝、用品、食物、衛生等圖片。
2.師生共同更換墻飾,收集冷飲包裝盒、袋等。
3.增添玩水設備(塑料玩具、可樂瓶等)。
1、帶幼兒觀察夏季的天氣變化(雷雨)和自然特征。
2、請家長引導幼兒參與"消滅蚊蠅"活動。
3、在家注意防暑降溫,注意幼兒飲食和個人衛生。
4、為幼兒在園玩水創造條件,并協助進行安全教育。
小暑節氣教案小班(專業18篇)篇九
在動手制作湯圓中感受冬至的節日氣氛。
知道冬至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簡單了解冬至的飲食習俗。
嘗試動手制作湯圓。
課件準備:《九九歌》童謠音頻及圖片;“湯圓”圖片;“湯圓”手工成品圖。
材料準備:超輕黏土、卡紙剪成的紙盤。
播放童謠音頻及圖片《九九歌》,引出活動主題。
——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一首很特別的童謠,名字叫《九九歌》,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吧。
——童謠中出現了哪些數字?
——這些數字是什么意思呢?
小結:這是一首描寫天氣變化的童謠,童謠中出現了一到九九個數字,所以叫《九九歌》或者《數九歌》。人們習慣從冬至這天開始“數九”,每九天算一個“九”,冬至是一九的第一天。數完九個九之后,冬天結束,春天就來到了。
組織談話,引導幼兒了解冬至,知道冬至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你們知道冬至是個什么日子嗎?
——冬至是哪一天?
小結:冬至又叫“冬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日期在每年的12月22日左右。
出示圖片“湯圓”,引導幼兒了解冬至的飲食習俗。
——冬至這天,你家會吃些什么?
——湯圓是什么形狀的?(圓圓的)。
——湯圓有什么顏色?(白色、紅色、黃色、紫色……)。
小結:冬至這天,各地有不同的風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吃餃子習慣。南方地區有冬至吃湯圓的習慣。
出示手工成品圖,播放童謠音頻《九九歌》,發放材料“超輕黏土、紙盤”,鼓勵幼兒動手制作湯圓。
(可根據風俗習慣將湯圓換成餃子)。
——我們一起動手來制作好吃的湯圓吧。
——我們可以用各種顏色的超輕黏土制作湯圓,還可以把湯圓搓成你喜歡的形狀。搓好的湯圓要放在紙盤子上哦。
溫馨提示。
童謠《九九歌》的內容不要求幼兒理解,教師在講解內容的時候不宜太深入或時間太久。
在美工區,投放材料“超輕黏土”,鼓勵幼兒動手制作餃子。
將幼兒制作好的湯圓裝飾在班級的美工區內,供幼兒欣賞。
小暑節氣教案小班(專業18篇)篇十
2.讓幼兒認識荷花、荷葉、蓮蓬、蓮藕,并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3.能自主涂色,培養審美能力。
荷花、蓮藕的圖片,有條件可以準備一盆藕片或一節藕,蓮子。
小暑時節有“小暑吃藕”的習俗。據說這個習俗開始自清朝咸豐年間,藕一方面與“偶”諧音,有成雙雙對合合滿滿的寓意,另外在文人墨客筆下,藕也因出淤泥而不染被賦予了高潔的品行。而從食物本身來說,六、七月份,正是鮮辣上市的時候,而食藕則以七月前期為佳,正是小暑時節。藕也有健脾開周的作用,適合夏天食用。宋代李流謙寫的《食藕》中有:“君看入口處,一片疑嚼雪。”可知人對藕的喜愛。
2.認識蓮。
——今天蓮藕知道了小朋友們要過小暑,它就來拜訪大家了。
教師出示蓮藕,請小朋友觀察。
——小朋友們看蓮藕長得是什么樣子呀?(一節一節的,外皮看起來臟,里面是白的,有孔)。
——真是奇特的長相啊,那有沒有小朋友吃過蓮藕呢?你喜歡吃嗎?是什么味道的?(脆,有點甜)如果教師準備了藕片可以發給小朋友嘗嘗。
——在咬斷蓮藕的時候有沒有什么新發現?(有一根一根細絲)。
——那么小朋友們知道蓮藕是植物的哪一部分嗎?它是果實嗎?
——不是哦,其實它是莖,是蓮的地下莖,每一節中間的須狀物就是它的根啦。那小朋友們有沒有見過它的花和果實呢?其實你們一定都見過。
教師展示荷花圖片,請幼兒觀察。
——這是荷花,也就是蓮藕的花,如果你在小暑時節去公園轉轉一定就能看到它們啦,請一位小朋友來描述一下荷花是什么樣的?(從水中長出,花朵很大)。
——荷花旁的荷葉是什么樣的呢?(綠色,圓形的,葉片很大)。
——有沒有小朋友注意到花瓣中間的是什么呀?它是荷花的果實,也就是蓮蓬。蓮蓬里一粒一粒的就是蓮的種子,叫做蓮子,長得是什么樣子?(外面有綠色的硬皮,里面是白色的)——大家吃過蓮子嗎?它是什么味道的(清甜,或者微苦)。
——小朋友們真棒!蓮這種植物一身都是寶,各個部位都是可以食用的,而且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尤其是在小暑時這樣的炎熱天氣里,具有清熱生津、止血散瘀的功效。
3.動手畫一畫。
(1)——我們來動手給蓮涂上顏色吧。
(2)教師分發畫紙和彩筆,幼兒自由創作。
(3)請幼兒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師給能創作出優秀作品的幼兒獎勵。
今天我們知道了小暑時節蓮藕是一種很好的食物,也知道了蓮藕是蓮的莖,認識了蓮這一種植物的花、葉、莖、果、種子,還動手為蓮花涂了色。周末的時候不妨去公園里轉一轉,賞賞蓮花,吃吃蓮藕,感受夏天的氣氛。
小暑節氣教案小班(專業18篇)篇十一
小暑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叫小暑節氣。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的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小暑,六月節。《說文》曰: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溫風至。至,極也,溫熱之風至此而極矣。教材通過讓學生聽《龍宮曬龍袍》《百索子撂上屋》《白龍歸家日》的故事了解傳說小暑習俗;通過賞析美文《北平的夏天》,引領學生北平夏天的豐富多彩與可愛;通過品味農諺和相關古詩詞帶領學生感受百姓和文人眼中的小暑節氣,并增加了學生的文學積累;“吃餃子”“食新”兩項小暑傳統活動更意在讓孩子們在動手做做的同時加深對節氣的了解與情感;教材最后“情景交融寫游記”的習作安排則引導學生寫風景時帶著自己的不同感受,切記寫流水賬,寫出屬于自己的特色感悟。
1.通過學習了解“小暑”的由來、相關農諺、詩歌及各地習俗等知識。
2.在實踐活動中促進和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3.通過各種活動形式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喜愛之情,傳承并發揚民族精神。
1.學生課前了解“小暑”的相關知識。
2.教師準備相關多媒體課件及包餃子的材料。
(一)了解小暑。
1.誦《節氣歌》。
孩子們,你們知道《節氣歌》嗎?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出示)。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現在又是哪個節氣呢?萬物復蘇,柳綠花紅的春天已經過去,驕陽似火、綠樹成蔭,夏天已經悄悄來到我們身邊。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小暑”,去感受下它的熱情。
2.板書:小暑。
看到這個暑,你想到了哪些詞?(學生交流并匯報)。
(二)走進小暑。
知道小暑在什么時候?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
小暑節氣教案小班(專業18篇)篇十二
1、了解小暑三候之一“蟋蟀居宇”
2、了解關于蟋蟀的知識。
3、對聲音的產生有初步了解,鍛煉幼兒聽覺。
蟋蟀叫聲的音頻、蟋蟀圖片,有條件可以準備幾只、多種樂器。
1、教師介紹“小暑三候”的知識。
我國古代將小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摩始蟄”“溫風至”指小暑日后,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蟋蟀居宇”指由于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墻角下以避暑熱。“鷹始鶯”指,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2、聲音導入。
(1)教師播放蟋蟀叫聲的音頻。
(2)——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聲音嗎?
(4)——真棒!蟋蟀主要的活動時間是在夏秋兩季,在夏日的夜晚常常能聽到蟋蟀的鳴叫。平時蟋蟀都是在田野里玩耍的,但是到了小暑時節天氣太熱了,小蟋蟀要來我們的房檐下避暑了,小朋友們歡迎它!
3、教師介紹蟋蟀的相關知識。
(1)教師展示蟋蟀圖片或將蟋蟀給小朋友,分組觀察。
(2)——小蟋蟀長什么樣子呀?(圓筒狀、六條腿、后腿強壯、有觸角)。
(3)——別看蟋蟀個斗小,他們的脾氣可不小,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況都是獨立生活,絕不和別的蟋蟀住一起,它們彼此之間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會咬斗起來。所以一些地區的人們茶余飯后還有以蛐蛐為樂的風俗。
(4)——小朋友們,你們有沒有發現蟋蟀是怎么發出聲音的呀?它是用嘴發出聲音的嗎?
——仔細觀察,我呢吧發現蟋蟀發聲的部位竟然是在翅膀!原來在蟋蟀右邊的翅膀上,有一個像銼刀一樣的翅膜,在左邊的翅膀上,長有硬刺狀的翅膜。振動翅膀時左右兩翅一張一合,翅膜相互摩擦,產生震動,就可以發出聲音啦。
4、聲音的來源。
(1)——蟋蟀通過摩擦翅膀上的硬刺發出聲音,我們是怎么發出聲音的呢?
(2)請幼兒將手放在自己的喉嚨上,感受聲帶震動。
(3)——其實聲音都是由震動產生的,老師今天帶來了幾樣樂器,小朋友們來感受一下它們是怎樣發出聲音的,它們的聲音有什么不同吧。
(4)在教室看護指導下讓幼兒體驗樂器,感受發聲時的震動,如果把琴弦之類按住,不讓他震動,聲音也就會小很多。
(5)體驗結束后請幼兒全體轉身,面朝后方,教師使用不同樂器,如打擊樂器、彈撥樂器、管弦樂器等,請幼兒分辨。
今天我們知道小暑時節小蟋蟀會到我們的屋檐下避暑,了解了蟋蟀發聲的小知識,還體驗了幾種不同的樂器,小朋友們可以留心身邊的聲音,都是通過什么發出來的。
小暑節氣教案小班(專業18篇)篇十三
小班幼兒。
1.了解立春的含義和有關的習俗,。
2.嘗試知道使用黏土制作春卷,
3.在活動中享受動手制作的'喜悅。
ppt課件丶春回大地的有關圖片丶黏土制作的圖片。
一、導入: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一年有幾個季節么?
二、引出二十四節氣及其中的立春。
三、介紹立春的含義以及民間習俗。
四、幼兒嘗試用黏土做春卷。
五、互贈春卷。
小暑節氣教案小班(專業18篇)篇十四
通過圖片、影象資料感受雪后美景,豐富對雪的認識。
激發學生對雪的向往,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培養和發展想像力與探索能力。
理解故事內容,大膽講述簡單的事情。
大膽地參與討論,豐富相關詞匯。
活動重點:通過童話,感知雪的特征,體驗雪的樂趣。
活動難點:學會有感情的朗誦兒歌。
1、場地布置。
2、教具:多媒體教學軟件、泡沫碎兒。
一、開始部分。
1、帶領幼兒到戶外看雪,觀察雪的顏色,形狀,感知雪的特性,并啟發幼兒發現和表達雪的特性(如:雪是銀白色的,在陽光下會閃閃發光,形狀有粒狀的,片狀的`,六角形的等等,落到地上,房子上,樹上是一層層的,落到臉上冰冰的,涼涼的,放在手里很快會融化。踩到厚厚的雪上有時會發出咯吱的聲響。
二、新課部分。
欣賞探索:出示多媒體課件《大雪花》。
師:你們想不想知道雪花從哪里來呀?我們一起來問問它好不好?
1、學習兒歌《大雪花》。
一片大雪花,兩片大雪花。
雪花你別化,跟我說說話。
你從哪里來,哪里是你家。
學生自由發言:房頂上、樹上、大地上。飄到哪里哪里就會變成白色。
3、幼兒有表情的朗讀兒歌,并集體模仿雪花飄落的樣子。
三、教師小結。
(拋出泡沫碎)看,又下雪了,讓我們與雪花一起飛舞吧!
教學反思。
小暑節氣教案小班(專業18篇)篇十五
1、愿意通過兒歌理解大雪的節氣特征,喜歡朗讀兒歌。
2、在理解兒歌的基礎上,能夠較熟練的朗誦兒歌。
3、通過學習大雪兒歌,知道大雪節氣里河水、動物天氣變化的明顯特征。
《大雪》。
小雪小雪剛剛過,
大雪大雪要封河。
小兔小兔毛毛厚,
大熊大熊躲進窩。
北風婆婆來巡邏,
太陽公公不敢惹。
烏云哥哥把天遮,
雪花姑娘好做客。
1、兒歌里都有誰呢?它們都是什么樣子呢?
2、太陽公公為什么不敢惹北風婆婆呢?
3、雪花飄落的時候,天空什么樣子?大地會是什么樣子?
4、雪花姑娘長什么樣子?下雪的時候,你試著接上一朵小雪花在手心,仔細地觀察觀察她吧。
1、我們可以把兒歌的每一句歌詞都想象成畫面,這樣可以有效幫助孩子理解內容。
2、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對各種事物進行聯想和想象,比如河面結冰或大雪覆蓋的情景;毛茸茸的兔子會是什么樣;大熊怎么躲在洞里睡覺……爸爸媽媽可以進行這樣的提問,如:北風婆婆太陽公公烏云哥哥雪花妹妹會是什么樣子呢?引導孩子把想象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聯想和想象能力,也是提高記憶力的好方法。
1、喜歡用多種材料制作雪花,體驗大雪節氣制作雪花的.樂趣。
2、嘗試利用生活中常見物品的不同形態,進行創意手工。
3、掌握用棉簽、雪糕棒制作雪花的方法。
1、與孩子一起觀察雪花的形態特征,了解大多數雪花都是六角形的。
2、平時多引導孩子觀察身邊事物的形態、特征,鼓勵孩子說一說這是什么?想一想它像什么?做一做能變什么?發展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1、防寒護陽。
冬天是陰氣最盛的時候,而陽氣卻是偏虛的,人們的身體是很容易受到寒氣侵襲的.,因此,要做好保暖,尤其是對于頭部和腳部來講,寒氣是從腳開始的,腳如果沒有做好保暖的話,會引起全身冰冰冷冷的,小朋友要注意穿褲子時要用襪子扎緊秋褲的褲腿。頭部的保暖也一樣要重視,外出時要帶好小帽子呦!
2、膳食補陽。
在南北方地區,環境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進補的時候也有所差異。南方相對暖和一些,進補時以平補為主,北方地區寒冷的氣候,要補溫熱食物,起到保暖的作用。如羊肉、牛肉等肉類,還要多吃一些對腎有好處的食物,如腰果、芡實、山藥、白果、核桃等。此外,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也要多吃一些,它們不僅可以抵抗寒冷,還能潤肺生津。好吃的東西這么多,讓我們一起來嘗一嘗吧!
3、天越冷越要多喝水。
多喝水有利于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小朋友們,冬天千萬不要等到口渴了再喝水,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適量飲水。另外,冬季飲水一定要注意水溫,以飲溫熱水為宜,每天早晨起床后和臨睡前都要堅持喝杯白開水呦!
小暑節氣教案小班(專業18篇)篇十六
2.了解面食的制作過程。
3.能自主完成用橡皮泥模仿面團做面食的活動,鍛煉手部肌肉和控制力。
和面、揉面視頻,簡單的面食制作方法視頻,橡皮泥。
1.介紹夏至新麥收獲,人們要在夏至這一天吃面食的傳統習俗。
2.談話引入。
——小朋友們知道哪些食物是面食嗎?
——那你們喜歡吃面食嗎?喜歡吃哪一種面食呢?
——有的小朋友喜歡吃面條,有的喜歡吃面包,其實包子外層的皮、餃子皮它們都是面食呀,他們的形狀是不是都不太一樣啊?但其實它們都是面粉做成的,為什么面粉能有這么多形狀呀,我們看看一看在大哥哥手里面粉是怎么一步步變身的吧。
3.教師播放和面、揉面的視頻,并講解。
——請一位小朋友要復述一下面粉變成面團需要那些步驟?(要加水然后朝一個方向攪拌,最后用手把它揉成團)。
——真棒,現在我們已經有面團了,就是我們的橡皮泥,現在請小朋友們動動小手,把面團捏成你喜歡的面食的形狀吧。
4.幼兒自主動手捏橡皮泥,教師對需要幫助的孩子進行指導,并鼓勵孩子做出如包子皮、餃子皮之類比較有難度的作品。
5.請幼兒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師對能做出優秀作品的幼兒獎勵。
6.活動結束。
1.了解夏至時節的天氣變化。
2.感受雨聲的變化,欣賞關于雨聲的詩句。
3.能自主完成雨傘的涂色,培養創造力和審美能力。
雨傘簡筆畫、雨聲音頻。
1.介紹夏至時節天氣變化的知識。
夏至以后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江淮一帶出現梅雨天氣,頻繁下雨,空氣潮濕。
2.——小朋友們,你們喜歡雨天嗎?
——有的小朋友喜歡,有的小朋友不喜歡,為什么不喜歡呀?為什么喜歡呢?
——其實雨天也不是那么的討人厭的,只要你細細觀察,能發現很多讓人喜歡的事。比如老師就特別喜歡聽雨聲,很多古時候詩人也很喜歡下雨。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看一看吧。
3.教師播放雨聲音頻,體會古詩中的雨。
(1)教師播放小雨音頻,請小朋友描述小雨是什么樣的。
志南寫出“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小雨落在衣服上,衣服都沒有濕;風吹在臉上,臉也不覺得冷。
(2)教師播放大雨音頻,請小朋友描述大雨是什么樣的。
李商隱寫“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深秋天空昏暗,寒霜降臨,池中荷葉已經凋零所剩無幾,只留了幾片供人聽雨珠滴落的聲音。
(3)教師播放暴雨音頻,請小朋友描述暴雨是什么樣的。
蘇軾寫“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烏云如墨汁一般,卻沒有把山巒全部遮蔽,大雨打在湖面,濺起的水花跳入船中。
4.——小朋友們,現在下雨了,你們要怎么防雨呀?
——現在老師給你們發一把小傘,請你們給它畫上漂亮的圖案吧。
5.教師分發打印好的雨傘簡筆畫,幼兒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涂色,教師會需要幫助的幼兒進行指導。
6.請幼兒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說說為什么這么畫,教師對能創作出優秀作品的幼兒獎勵。
7.活動結束。
小暑節氣教案小班(專業18篇)篇十七
2、了解茉莉花的樣子、傳說、代表的寓意。
3、試著唱歌,鍛煉幼兒自信心。
茉莉花歌曲視頻,扎好的茉莉花。
1、教師介紹小暑時節簪茉莉花的習俗。
茉莉,性喜烈日,于炎夏盛開。花香濃郁,能祛穢濁之氣,很受人們喜歡。在江蘇和上海等地,夏天的頭籃里,沿街叫賣,稱之為戴花,婦女們一般都會購買、寒戴。《晉書》載“都人簪奈花”、奈花,就是現在的茉莉。取井水半杯,把花架在杯上,使花離水一二分高,用厚紙密封。第二天花可答戴,水用來點茶,清香撲鼻,尤其絕妙。
2、實物引入。
——小朋友們,你們有沒有覺得今天教室里有一股香味啊?這是因為老師把茉莉花小朋友帶到教室來了。教師請幾位幼兒上臺聞一聞,摸一摸,請幼兒觀察。
——茉莉花是什么樣子的呀?(小,白色,很香等)。
——茉莉花不光是好看、好聞,還可以泡茶喝。茉莉花經過特殊處理后所泡的茶香氣鮮靈持久、滋味醇厚鮮爽、湯色黃綠明亮,具有安神、解抑郁、抗衰老、提高免疫力的功效。關于茉莉花還有一個傳說。有一位叫做拉剛家林的熱血志士,參加愛國行動,和女友李婉婉話別時說“親愛的,如果我不幸血流大地,希望你不要難過,也不要忘記我,請時時為我禱告!”“我會的!我發誓一生一世深愛著你!”李婉婉也表明自己的心意。
不幸的是,拉剛家林在戰斗中為國捐驅了,李婉婉悲病不已,每天以淚洗面自休因此一天不如一天,最后終于香消玉礙朋友把她安葬以后、沒想到募地意長出一朵從沿見過清香動人的白色花朵,那就是茉莉花。這個故事一直流傳在民間,茉莉花也因此根深蒂固地活在人們心中。
——茉莉花代表著忠貞、純潔、質樸,很受人們喜愛。
3、唱一唱。
(1)——人們喜歡茉莉花,所以還為它寫了一首歌,我們來聽一聽、看一看吧。
(2)教師播放茉莉花歌曲的視頻。
(3)請全體幼兒跟著視頻試著唱兩遍。
(4)鼓勵幼兒上臺演唱,將茉莉花獎勵給愿意上臺演唱的幼兒。
今天我們了解到了小暑時節有簪戴茉莉花的習俗,看到了茉莉花的樣子,聞到了茉莉花的香味,知道了茉莉花的傳說,還學習了茉莉花的歌曲。小朋友們回家可以唱給爸爸媽媽聽一聽。
小暑節氣教案小班(專業18篇)篇十八
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節氣,冬季第2個節氣,時間在每年公歷11月22或23日,即太陽到達黃經240°時。小雪是反映降水與氣溫的節氣,它是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數較高的節氣。小雪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天氣會越來越冷、降水量漸增。
(一)幫助兒童了解小雪這個節氣的由來和地理知識特點;
(二)帶領兒童認識小雪與農業的關系;
(三)認識小雪這個節氣的代表民俗活動;
(四)學習“酒釀”制作方法并進行實際操作。
(一)節氣由來。
這個節氣之所以叫小雪,是因為“雪”是寒冷天氣的產物,這個節氣期間的氣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來比喻這個節氣期間的氣候特征。“小雪”是個比喻,反映的是這個節氣期間寒流活躍、降水漸增,不是表示這個節氣下很小量的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是對小雪由來的描述,其中十月是指農歷十月,轉換到公歷就是11月22或23日。
(二)地理知識。
小雪節氣,東亞地區已建立起比較穩定的經向環流,西伯利亞地區常有低壓或低槽,東移時會有大規模的冷空氣南下,我國東南部會出現大范圍大風降溫天氣。小雪是反映降水與氣溫的節氣,它是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數較高的節氣,所以需要多多注意保暖。
需要注意的是,節氣的小雪與天氣的小雪無必然聯系,小雪節氣中說的“小雪”與日常天氣預報所說的“小雪”意義不同,小雪節氣是一個氣候概念,反映氣溫與降水量。而天氣預報中的小雪是指降雪強度較小的雪。雪是寒冷天氣的產物。氣象學上把下雪時水平能見距離等于或大于1000米,地面積雪深度在3厘米以下,24小時降雪量在0.1—2.4毫米之間的降雪稱為“小雪”。
所以小雪節氣不一定下雪就不奇怪了,而全年下雪量最大的節氣確實不是在小雪節氣。比如,黃河中下游及其附近地區全年下雪最大的.節氣,在春季的“雨水”節氣。
(三)小雪物候。
那么問題就來了,小雪節氣大自然會發生什么呢?在小雪節氣初,東北土壤凍結深度已達10厘米,往后差不多一晝夜平均多凍結1厘米,到節氣末便凍結了一米多。所以俗話說“小雪地封嚴”,在小雪之后大小江河就會陸續封凍。
還有一句農諺與小雪有關,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了解:“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這句話有三層意思,一是小雪落雪,來年雨水均勻,無大旱澇;二是下雪可凍死一些病菌和害蟲,來年減輕病蟲害的發生;三是積雪有保暖作用,利于土壤的有機物分解,增強土壤肥力。
(四)小雪傳統。
俗語云:“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小雪節氣的習俗包括腌咸菜、品嘗糍粑、曬魚干、吃刨湯、釀小雪酒等。小雪腌菜,主要是北方腌雪里蕻,漬酸菜。在南方某些地方,在小雪前后還有吃糍粑的習俗。吃“刨湯”是土家族的風俗習慣,是用新鮮豬肉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小雪酒是在小雪后,用新糧食釀酒,所謂“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1.“冬臘風腌,蓄以御冬”
民間有:“冬臘風腌,蓄以御冬”的習俗。小雪時節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干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把多余的肉類用傳統方法儲備起來,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很多地方都有冬季吃臘肉的習俗,尤其是南方城市,更是對臘味情有獨鐘。廣州人最喜歡用臘味來做臘味蘿卜糕、臘味煮香芋,還有臘腸炒蜜豆。
2.吃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歷十月吃糍粑的習俗。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后所制成的一種食品,是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古時,糍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糍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3.曬魚干。
小雪時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干、儲存乾糧。烏魚群會在小雪前后來到臺灣海峽,另外還有旗魚、沙魚等。臺灣俗諺:十月豆,肥到不見頭,是指在嘉義縣布袋一帶,到了農歷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
4.吃刨湯。
小雪前后,土家族群眾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給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熱烈的氣氛。吃“刨湯”,是土家族的風俗習慣;在“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中,用熱氣尚存的上等新鮮豬肉,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稱為“刨湯”。
(五)制作簡易酒釀。
剛剛老師給大家介紹了小雪的很多習俗,仔細聽的小朋友一定記得老師提到過“釀小雪酒”這個習俗,其實小雪酒不是指一種專門的酒,只要是小雪到來后開始釀的酒都可以叫做小雪酒,那么小朋友們想不想知道酒是怎么釀成的呢?今天老師就給大家講講酒釀的制作方法,請小朋友們豎起小耳朵仔細聽,看看誰學得又快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