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指個人在經歷某種事物、活動或事件后,通過思考、總結和反思,從中獲得的經驗和感悟。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一
“塵埃落定”比喻事情經過許多變化,終于有了結果;或是經過一陣混亂后將結果確定下來。這本書的故事就像這個成語的由來一樣,當土司制度結束的時候,也正是高潮。可是當麥其土司家的最后一人死去,最終一切都結束了,一切都塵埃落定!
《塵埃落定》是一部敘述藏族的土司制度有興盛時期到衰落乃至退出時代發展的故事。本書以第一人稱“我”——一個傻子的觀點為引,敘述了因土司制度而跌宕起伏的故事。
“我”,一個從小就被認為是傻子的人,卻是麥其土司家的二少爺。作為土司家的少爺,有繼承土司之位的機會,但麥其土司只會把它傳給大少爺,一個正常人——一個自以為聰明的聰明人。就這樣,注定是混吃等死的“傻子”卻因為土司家引種罌粟而初露才智。以“傻子”的想法去經歷土司的風云變幻。
當各大土司都應為罌粟的暴利而著迷,甚至放棄大量的糧食改種罌粟的時候。傻子少爺建議多種糧食。麥其土司的想法和傻子少爺不謀而合。果真,第二年其他土司領地百姓鬧饑荒,而麥其家則是贏家,大賣糧食。在這時,傻子雖然還是傻子,但是已經可以加入家庭議會了。人們只是認為傻子少爺只是碰巧說出了麥其土司的想法。但是傻子少爺已經由此建立了自己的親衛隊——一個侍女、一個仆人、一個行刑人、一個管家。
這傻子少爺也有他的小九九,他知道什么時候顯露出才智讓看不起他的人大吃一驚。可是當他們害怕了,要把他當做聰明人來看待的時候,他就會立即像個傻子。當看到這里的時候,不由得想到唐宣宗——李忱,他本就是唐憲宗的一個庶子,出身低微。看上去呆呆的,兄弟們都愛拿他開玩笑,后來登基的唐武宗李炎想盡辦法殺害他,他卻裝瘋賣傻36年,為保住自己的性命。被仇公武當做傀儡皇帝輔佐登基后才顯露治國才智。傻子少爺雖然沒有李忱這樣“登基”想法,但是卻有李忱的才智謀略。
麥其土司讓兄弟倆個看守南北方的糧倉,大少爺則是以“聰明”人的才智與土司征戰,結果是一敗涂地。傻子少爺則是和土司周旋,搞好關系。最后不僅為麥其家擴大了領土,還娶了最美的姑娘成為茸貢土司的女婿。甚至把糧倉地變為最熱鬧的集市。
到這里,本應該是人生贏家的傻子少爺,卻再次一落千丈。妻子的背叛,麥其家的不信任,哥哥的明爭暗斗。其實說白了,都是不相信一個傻子可以做的這樣的好。傻子總歸是傻子,沒有土司愿意把位置傳給他。陪伴他的只剩那四個人這次還多了一個沒有舌頭的書記官。當他再次裝出一副傻樣的時候,麥其把他放回了他的“領地”——那片屬于他的集市。
最后,經歷了中國的內戰,土司們被一個個降服。而傻子少爺成了名譽土司,卻還是被仇恨土司的殺手殺死,最后一個土司,就這樣塵埃落定!
這部小說單從外表看,就像是講述了一個傻子的逆襲,一個普通人的成功史。也不能忽略它里面描述的人物特點。每個土司都是個土皇帝,土司與土司之間都是親戚關系,但是親兄弟還明算賬呢,更何況他們。
土司的權利可以讓人“重現生機”。麥其土司把土司位傳下去就漸漸老去,當繼承人被暗殺,他重新掌權卻是一天比一天年輕,可見貪權之人對土司的癡迷。侍女卓瑪對于生活的迷茫,最初是傻子少爺的人,嫁給銀匠。她一直就在迷茫中活著,有的只是底層人的卑劣。可當她陪著傻子少爺把集市建起,她找到了做上位者的自信,不在有過去的下等人的卑劣。一心求死的書記官,因為傻子少爺的“傻勁”而找到活下去的目標——記錄麥其家的興衰。
本書其實在開頭就側面刻畫了土司家的命運 “水從樓上傾倒下去,確實有點粉身碎骨的味道,有點驚心動魄。”土司家族的命運就像這水一般,最終落得如此田地。但隨后的一句“但今天,厚厚的積雪吸掉了那聲音。”本應該轟轟烈烈的土司消亡,卻變得悄無聲息。沒有哪位土司能抵抗的過改革的命運。
土司家族塵埃落定,最后的一刀,結束了土司家的世仇,結束了土司制度,結束了傻子的傳奇,也結束了傻子少爺的生命。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二
對當代文學,我接觸的時間很晚。在其他同學讀完了當代所有作家的作品時,我還像個六年級的小學生那樣,驚喜地徘徊在當代文學的書架間。當代作家寫下的作品,其數量與古代作家流傳下來的作品旗鼓相當,這時我才知道有當代作家作品的存在這回事。
這一點也不奇怪,我出生于一個閉塞的小山村,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村子里一戶相對富裕的人家才買進了第一臺電視機。我的整個成長過程中,與文學作品幾乎沒有接觸的機會。環境的閉塞是一方面的原因,我們那里流行各種盜版武俠小說、言情小說,而我對這些小說一向很警惕,老師也不許我讀這樣的“閑書”,所以,直到現在我也是對武俠、言情小說不聞不問,無法排遣內心那種焦慮——為功名而讀書,絕不讀“閑書”的戒條一直在起作用;另一方面,家境貧寒,買不起書(連吃飯都成問題,哪還有錢買書),讀書無非是為了考上大學,于是除了課本,就沒有別的讀物。
等到我終于考上大學,解放了,當其他同學痛痛快快談戀愛、沉醉在網絡游戲中的時候,我向圖書館發起了進攻,似乎是要補償少年時代的不足,要閱讀個夠——當然,也是抱著解開心中困惑的目的去讀書的。
我的一位舍友,也是同班同學,他有一本《塵埃落定》,放在他的書架上。這位同學很有趣,他本人有一臺筆記本電腦,卻再買了一套鼠標、鼠標墊、耳麥,卻常常邀幾個同學去網吧打游戲。他知道我是個窮光蛋,沒錢,所以從不拉我去網吧。可見窮也有好處,不會跟著他們混,沒有能力去空耗光陰。當我發現這本書后,向他借閱。他很高興,同意了。于是我一口氣將《塵埃落定》看完。
看這本書之前,我看完了美國作家福克納的小說《喧嘩與騷動》,所以在看《塵埃落定》的時候,認為這是受到《喧嘩與騷動》的影響后,寫出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還抱著這種觀念。直到最近,我才終于將這個觀念糾正過來。現在我認為,并不能因為福克納比阿來先出生,先寫出《喧嘩與騷動》,就認為阿來受了福克納的影響,而是我這個讀者莫名其妙將兩位作家牽扯到一起了。
為何?《喧嘩與騷動》寫了一個白癡班吉。《塵埃落定》寫了一個白癡土司的二兒子。《喧嘩與騷動》是一部史詩式的作品。《塵埃落定》寫的是西藏土司制度的輝煌、沒落、滅亡,也是一部史詩。即,同樣的敘述角度,同樣是史詩,兩方面的類似,使我將兩部作品牽扯到了一起。
不同的地方是,《喧嘩與騷動》用四個敘述角度講述同一個家族的歷史,這是這部作品特定的文本結構;而《塵埃落定》的敘述角度一直沒有變過,都是土司的白癡二兒子。
我甚至還想起了南非作家庫切的作品《邁克爾k:生平及其年代》來,這本書同樣寫的是一個智商低下的.人,也是一部史詩式的作品。難不成我要說,庫切受福克納的影響?或許有可能。我相信,在庫切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前,恐怕鮮有中國人知道庫切是何許人也,庫切依舊身處那塊大陸,被中國擋在門外。所以,阿來也不可能受庫切的影響。
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我的高中語文老師對近代文學的排序,即“魯郭茅,巴老曹”。當時我太年輕,無法讀懂魯迅,其他作家的作品,也很少讀(沒有機會讀到這些大作家的作品)。有一次,我看了巴金先生的一篇名叫《春天里的秋天》的小說,講的是一名女子違背父親的意愿,按照自己的想法,與一名青年自由戀愛,同居。后來日子過不下去了,被父親接回家,自殺了。男青年聽到這個消息后,悲傷不已。我讀完這篇小說后,很是失望。如果自由戀愛沒有好的結局,青年們的努力竟然得到這么一個悲慘的結局,完全沒有希望,我們所有的青年差不多都要這么病態地活下去了。后來又看了魯迅寫的小說《傷逝》。調子是壓抑低沉的,使人喘不過氣來。或許只有了解了魯迅和巴金所處的那個時代,才能夠理解他們的小說。
當我一口氣讀完《塵埃落定》后,內心竟然是無比暢快,充分體會到了閱讀的樂趣,與之前讀《春天里的秋天》這樣的小說的壓抑心境截然相反。阿來寫的也是死亡和沒落,為什么就那么令人舒暢呢?當時我就想,《塵埃落定》這本書怎么就沒有得什么獎,廣泛流傳呢?這絕對是一本好書。后來才知道這本書是矛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而且被選入了中國百年百種文學作品。我認為這與這本書達到的成就是完全相稱的。能夠閱讀《喧嘩和騷動》、《邁克爾k:生平及其年代》的我,同樣能夠從閱讀《塵埃落定》這本書中得到樂趣——一種心靈的震撼,被牢牢吸引住。
《塵埃落定》里寫的這個白癡,竟然比一個正常人更能適應生存,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白癡死的時候也相當冷靜,他知道新時代來了,他死得很坦然。
我想,這與阿來身處一個全新的時代有關。阿來處在這個有希望的時代,所以歡歡喜喜地埋葬了土司和土司制度,迎接新生活。土司的權利再至高無上,再神氣,也消失不見了。土司部落之間的戰爭,利益沖突,寫得那么真實,絲毫沒有人工化的痕跡。我用語言無法準確描述出它的種種妙處。我甚至認為,如果不是身處這種文化之中,如果不是考察了很多的資料,根本寫不出這樣的小說來。它是對過去歷史的再現。人物的生與死、愛與恨、對與錯,都隨著歷史遠去,當我們面對這段歷史時,有的只是驚心動魄,不知所措。
只有在我學習了某種文藝理論,才能如批評家所愿意看到的那樣評論這部作品。也是,如果沒有一種理論作為指導,批評從何開始?作為一名讀者畢竟要簡單得多。我是虔誠的讀者,不是批評家。我只是寫出我的讀后感而已。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三
第一個便是傻子的母親了,一個漢族的妓女變為了一個不在為鴉片而愁的土司夫人。她應該是本書所有女性中最幸運的吧,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丑下鴨的逆襲。至少她的丈夫是尊敬她的,詢問她的意見,兒子也比較關心他,就連那個不是親身的大兒子對她也是夠好的,其中甚至有著對母親的愛。老年也算是得到了一個比較好的結局,卻對侍女們好不在意,稍不注意便是一個耳光(似乎里面的土司一家都是這樣)
桑吉卓瑪開放的侍女,傻子的啟蒙家,她不能擺脫自己的身份,不能夠和傻子長久地下去,只能投向銀匠稱為廚娘,變得為了生活臭烘烘,整天干活,一個典型地為了生活而奔波的人,自己不甘心卻毫無辦法,直到去到邊界,成為掌勺人后才又恢復了一點以前的狀態,女人也是需要生活的,也是需要權利感的,愛銀匠卻不想跟著他回去,選擇了管家,她是無奈的。
最后就是對于民族之間的矛盾了,書中有一段話說漢人稱我們為蠻子,英國人覺得漢人的廁所是最low的。民族的歧視不僅在本國,在全世界都是存在的,如今的恐怖事件一大半原因就是來自于民族歧視了,思考了很久為什么這樣的現象會一直存在,并且在世界各地都是存在的呢?為什么同是人類不可以和平和諧相處呢?這大概是一個可以深入研究的話題了。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四
當一把刺眼的刀戳入麥其土司的“傻子”兒子的肚皮后,一切都塵埃落定了。
這是一個故事,一個似乎讓人“看不懂”的精彩故事。屹立在黃土地上的土司家族,經歷了一代又一代的'繁衍和封閉生活,流傳下來的是簡單的、原始的、野味的生活模式。百姓、奴隸、土司串聯成了西藏的悠遠的歷史。
西藏的一個個部落之間有著遠古的親緣關系,也有權利的斗爭,這在他們看來一切都是那樣的理所當然,天地之間的美妙讓這塊土司駢闐的地方充滿了神秘色彩……。我聞到的不僅僅是那純美酥茶的奶香,和那神秘土地散發出來的特有芬芳,更有那民族興亡所伴隨的氣息和感慨。
自從這個地球上有了人類開始,發達地區的強者總是對未知事物充滿了好奇,于是在這塊最簡單、最原始、充滿野味的地方,赫然出現了傳教士以及那具有白色夢幻般的醉人的花,“世界上最穩固的東西”——大地都開始顫抖搖晃了。但是,這除了麥其家的傻瓜兒子感覺到了之外,所有麥其家的人都似乎沉浸在歡暢之中,因為這為麥其家帶來不小的利潤。于是其他土司也開始種花了。艷麗的花所散發的罪惡氣味玷污了這塊純凈的土地。與此同時,麥其家卻又幸運地去種糧食了。人們由開始的為鴉片瘋狂到現在為麥子而恐慌,人們因種鴉片而減小利益而成了涸轍之鮒。
善良的人們學會了仇恨、欺騙和讓人們發怵的戰爭,部落之間的勾心斗角,白色漢人和紅色漢人的斗爭,漢人和藏人的戰爭,這讓土司們噬臍莫及。驚濤駭浪的爭斗使稻香滿滿的土地變得荒蕪可怕。不爭的事實使不虞匱乏的人們一個個都倒下了,再也爬不起來了。
作者沒有空泛呆板地進行說教,“鴉片會摧殘人們的心靈”,他用簡單的事實向人們展示了鴉片的危害——人們因為鴉片而挨餓,因為鴉片而相互殘殺,決非箴言。小說在告訴我們:“這關系到一個民族的興衰”。讓我感覺到那么深刻的教訓。
現代化的東西必將淘汰過時的東西,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當一切都塵埃落定的時候,那一聲沉重的呻吟告訴我們的不僅如此,無論何時,和平永遠是人類社會的主題。所以,在今天,在美國對伊動武的上空徘徊著和平的吶喊。
時光荏苒,歷史的車輪不停,我們要汲取歷史的精華,不要讓悲劇重演。讓美好的經歷在未來再現,這才是我們讀一本好書的最好價值。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五
《塵埃落定》是阿來1998年發表出版的,這部作品講述了藏族的土司制度的興衰歷程,具有很高的藏族歷史文化價值,并且帶有濃厚的科幻色彩。
這部作品有很多處都描寫了麥琪土司的二兒子與侍女的情節,有些地方描寫得比較露骨,而有些地方則寫得很含蓄,但是看起覺得很可笑,因為能把那樣的情節寫得那樣的和諧。
(一)二兒子剛生出來的時候,就被人認定為“傻子”,但是結合他后來的表現,他這個“傻子”在關鍵時刻可比聰明人有智慧。比如麥琪土司在麥琪的轄地的邊界上修了很多的堡壘,他問他的大兒子為什么在邊界上修這么多的堡壘,他大兒子沒有回答正確。但是二兒子卻回答正確了,說是為了存儲糧食,在這一點上,麥琪土司也解釋不清楚。我覺得作者需要用那樣的方式來告訴人們,他們眼里的“傻子”可不傻啊。因為真正的傻子是不會做那樣的事的。
(二)小說中第一次描寫“傻子”少爺與侍女是在二少爺15歲的時候,這種事情也是男人懂事、成熟的標志吧。因為小說是通過二少爺的眼睛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寫的,二少爺則是小說的主線,也是他見證了藏族土司制度的興衰歷程,到民國時期的塵埃落定。因此故事也從二少爺開始懂事的時候寫起。
(三)我覺得小說有這樣的情節,也是吸引讀者的一種方式。畢竟藏族也是少數民族,社會發展進步得比較慢,因此還沒有進入文明時代,還丁柳在奴隸時代,寫出那樣的情節,表示可以理解,并且也是為了剛好的還原當時的真實情況。
“傻子”少爺雖然有時候很傻,但是他大智若愚,相比之下這才是真正的聰明。正因為如此,在他小的時候他才得到了他父親以及他哥哥無私的真正的愛,甚至從來沒有受到過傷害,不知道傷心是怎樣的一種感覺,因此我覺得有時候大智若愚可以避免受到傷害。并且他有著一顆善良的心,愛戴下人,最后見證了麥琪土司家官寨由強盛到到最后的坍塌。紛爭、仇殺消彌了一個舊的世界終于塵埃落定。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六
《塵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來的一部長篇小說,首次出版于1998年。20__年,《塵埃落定》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
《塵埃落定》是一部著重于人性思考的小說,也是一部關于整個人類社會的寓言,是一部很優秀的長篇小說。作品通過似傻非傻的“我”的獨特視角,述說了麥其土司由興而衰的故事,同時又借此為載體,闡釋了人類的多面性和世事的無常性。萬事萬物或許都是有輪回性的,一切最終都將幻化成塵埃,在歷史的進程中飄浮落定。
“就是以一個傻子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也不是完美無缺的。這個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是這樣,你不要它,它就好好地在那里,保持著它的完整,它的純粹,一旦到了手中,你就會發現,自己沒有全部得到。”在大多數人眼里,土司制度不是完美,然而在傻子看來,土司制度也是不完美的。“這是非常時期,一個傻子就能決定許多聰明人的命運。” 就像文章里寫到的,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傻子往往有更高的眼界,能決定許多聰明人的命運。在這個新時期,社會必然是前進的,土司制度也是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也必然是退出歷史發展的。然而在土司家族中的大兒子,除了二兒子傻子,大多數人被認為是聰明的,然后這些聰明人卻看不到歷史的發展趨勢,還堅信著土司制度還能繼續生存,他們還能像原來那樣生活。但結果,我們是知道的,土司制度在歷史的推動下必然是退出歷史發展的舞臺的。
“當這個世界上出現了新的東西時,過去的一些規則就要改變了。可是大多數人都看不到這一點。我真替這些人惋惜。” 聰明人總是感覺自己很聰明,他們把自己所認為的事就是正確的。但往往忽視了歷史發展的潮流,當聰明人總是相信自己能掌控自己的方向,迎接他們的結局必然是失敗的。當麥其土司分別派聰明的大兒子和傻子二兒子去南北邊界時,聰明的大兒子守著自己的聰明,而最終失敗了,沒有達到麥其土司的期望。而二兒子以“傻子”的視野,看到了時代的發展,所以在北方邊界上建設起了了貿易,使得邊界逐漸發展起來,貿易溝通越來越頻繁,人們之間的交往也越來越密切,在這里,各個土司家族可以摒棄前嫌,加入貿易,發展自己的經濟和家族。這是一種共贏的方式,在這其中,最大的贏家便是這傻瓜兒子。這個傻瓜兒子看清了歷史的發展。
“看看吧,這些自以為聰明,自以為漂亮,自以為有頭有臉的人要體面而不要忠誠。”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些現象也還是會不斷出現,很多所謂的“聰明人”都講究體面,而把忠誠放在在了后面,甚至是把它丟棄掉。但結果真正的聰明人或是別人眼中的“傻子”才是智者,他們看到的未來的景象才是更靠譜或真實,他們也才更明白在我們的人生中,什么是首位的,什么是次要的。在麥其土司家,傻瓜兒子的想法在別人看來確實是傻的,但他其實內心是知道什么是正確的,只是周圍的人沉迷于當時,所以并不能理解傻瓜少爺的所做。最后,大家看到了傻瓜少爺的一系列作為或者只是他的不同于其他家族的人的想法而做出的作為,使得大家對他改變了一番印象。傻瓜兒子在大家眼中是傻的,但他有些在土司家族里所沒有的忠誠,因為他的忠誠,他收獲了自己的好朋友,收獲了自己的好知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而那些自作聰明的最后什么也沒得到,土司制度也隨之滅亡,這些對土司制度所依賴的人也隨著歷史發展而逐漸像塵埃落地一樣最終消失。
“歷史就是從昨天知道今天和明天的學問。” 傻瓜少爺在當時土司家族里的格格不入,其實正是由于他對歷史的認知很清,他知道在麥其土司家族的一切總有一天會消失。人們會有一個新的環境生存,在哪里,人們是沒有等級區分的,那會是一個新社會。傻瓜少爺把那個游說各個土司家族失敗的人當做了自己的朋友,還讓他陪在了自己身邊,那個人是從中原來的,他的思想注定也是不同于傻瓜少爺所居住的土司家族的思想,傻瓜少爺對于歷史的發展的認知——土司制度不會存在很久,那位中原人也成為了記錄土司家族興衰的史官,正是他的記錄,使得歷史記錄下了新篇章。他們都明白學問到底是什么,所以他們注重了歷史,注重把這些歷史記錄下來,因為這些都是一些學問。在傻瓜少爺的腦海里,他知道一切都會最終像塵埃落地一樣,不管是土司家族,土司制度,土司家族下的各種人群,都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消失掉。
“凡是有東西腐爛的地方都會有 新的東西生長。”在這里,作者似乎有意將土司們的身體隱喻為舊的制度,他們的靈魂一并隨著這不合時宜的土司制度開始腐爛。當他們無法傳宗接代,也就意味著延續了多年的土司制度將走向盡頭。土司的血緣承續性被外來的東西所打破。舊的東西一旦腐爛、衰亡,新的東西必將取而代之。更新和替代是歷史不可逆轉的趨勢,歷史就在不斷的更新替代中完成自己的前進。這種歷史的進步是人類不斷向上力量的一種體現,而在每一種舊的制度被推翻、新的社會制度隨之建立的后面,都隱藏著人們對更美好生活的渴望,對自身價值得到最大體現的向往。
歷史的進步,從本質上而言,是人類對理想不懈追求的一種外在表現。而任何一種進步的社會制度在本質上都是符合人性的需求的。人們始終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不斷地付諸行動。這或許就是《塵埃落定》的主旨:人如塵埃,始終在尋找自己的落定之處。
對于《塵埃落定》作者阿來曾這樣陳訴他的創作手法:“這本書取材于藏民族中嘉絨部族的歷史,與藏民族民間的集體記憶與表述方式之間有著必然的淵源。”在這部小說中,充斥著藏文化那種神秘的宗教色彩和神奇意味,在現實的陳訴中有著一種魔幻的感覺。
傻子,一個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的傻子,麥其土司的兒子,事實上證明是未來土司的繼承者,卻擁有著超強的超時代的感知力,能遠眺歷史感應時代的召喚。然而他只是一個與生活格格不入的傻子,他常常不知道自己是誰,自己身在何處自己做什么,每天早晨他都要用上述三個問題審問自己,所以他是傻子,生活的傻子。恰恰傻子主宰了歷史,多么強烈的反諷,多少先知先覺在自身所處的時代被視為傻子。
阿來曾說:“我作為一個藏族人更多是從藏族民間口耳傳承的神話、部族傳說、家族傳說、人物故事和寓言中汲取營養。”阿來在《塵埃落定》中構筑了一個廣闊的歷史時空,描繪了那個時代的藏族文化和土司的興亡。
阿來將傻子作為一個切入點,選取西藏作為小說的背景,在一種懷舊的歷史敘事中完成了傻子這一人物的“自我造型”。這一造型“由特定意義的文化系統支配,靠著管制從抽象潛能到具體歷史象征物的交流互變,創造出了特定時代的個人。”通過傻子這樣一個敘述者的選取,小說《塵埃落定》展示了歷史的偶然、荒謬與神秘;是對歷史必然性的顛覆,是對人生、哲學的詮釋。人性的脆弱與非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歷史的走向。小說在這種“元歷史”的內涵下體現出一種人文的思考與關懷,并從哲學上關注人類生存的歷史。
阿來的《塵埃落定》是對藏族土司史的一種另類解讀和言說,在這個過程中,阿來在作品中穿插了許多自己的思考,從而使這部《塵埃落定》實現了個人對歷史的闡釋。阿來對藏族土司制度的逝去有著冷靜的態度,但是,從個人情感而言,他多少對這一制度有著一份難以割舍的情懷。因而,阿來筆下的土司史就帶有著美化的成分,特別是在傻子的身上,作者寄予了理想化的品格,這就讓這部史詩般的作品帶有了非理性的成分,從而成為一種個人視角下的歷史。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七
塵埃落定作者阿來,1959年出生于西藏。深沉高潔的沃土,古老熱情的民族,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還有奇異的宗教信仰,這一切都為西藏——一個美麗而神秘的地方增添了一種特有的幻麗和芬芳。也許因為阿來就是出生并且生長在那個地方,他才能寫出那種地道的味道。也許因為他對藏文化的耳濡目染以及對這片土地的深深的長期的依戀,所以才能讓我們作為讀者有種置身其中的感覺。也可能正是因為這樣,他選擇了康巴土司家族的興衰作為小說的題材,借以描繪藏地的風土人情,闡述自己對其歷史的認知與思索。
老麥其土司是康巴眾土司中的一個,他有兩個兒子,大少爺聰明勇敢,被視為當然的土司繼承人;二少爺天生愚鈍,很早就被排除在權力繼承之外,成天混跡于丫環仆役的隊伍之中,耳聞目睹著奴隸們的悲歡離合。
老麥其土司不顧濟嘎活佛的阻止在國民政府黃特派員的指點下在其領地上遍種罌粟,販賣鴉片。很快暴富,并迅速組建了一支實力強大的武裝力量,成為土司中的霸主。眼見麥其家因鴉片致富,其余的土司用盡心計,各施手段盜得了罌粟種子廣泛播種,麥其家的傻少爺卻鬼使神差地突然建議改種麥子,于是在高原地區漫山遍野罌粟花的海洋里倔強地生長著麥其家的青青麥苗。是年風調雨順,小麥豐收,而其他土司的土地上鴉片供過于求,阿壩地區籠罩在饑荒和死亡陰影下。大批饑民投奔到麥其麾下,使得麥其家族的領地和人口達到空前的規模。就在各路土司日坐愁城,身臨絕境之時,卻傳來二少爺開倉賣糧,公平交易的喜訊。這足以看出這個所謂的傻瓜少爺超前的目光和超人的智慧。
說來也有趣,常人眼中的傻子背負了癡呆的名聲,卻擔當著智慧的化身。我認為他是真正的英雄。任何阻擋歷史車輪前進的人,終將被碾得粉碎。對于這個所謂的傻子,人們褒貶不一。在我看來,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正是有了這個名不副實的傻子存在,才讓小說里種種怪誕和荒謬成為了故事里激動人心的轉折,才讓這曲繁華落盡的末代哀歌有了絢麗的光彩。也正是這位傻少爺帶領著我們穿越時空、大地和民族,讓我們目睹了康巴土司在崩潰前的最后情景,見證了兩個時代交替的喧囂和動蕩。
浮華煙云不過是千萬顆塵埃組成的,煙消云散之后也就是塵埃落定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是一顆漂浮不定的塵埃,不論你是土司還是貧民,不論你是傻子還是天才,不論你是絕世美女還是平凡女子,不論你在人生或者歷史的舞臺上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你對于整個浩瀚的人間歷史來說仍然是顆塵埃,充其量不過是被氣流托得比較高罷了。到最后不過也只是一顆會發笑,會感覺,會思考的塵埃而已。
當一切成為一種趨勢,一種潮流時,即使你是顆最有主見的塵埃,也難免要隨風漂流,最后找一個沒有誰會來祭奠的角落安心的沉睡。也不知千百年后會不會有一陣風再來聚斂這些舊識的塵埃,再上演一部相同或是相似的劇目。哪一顆塵埃會遇見哪一顆塵埃是不可想象的,歷史就是由這樣一段一段漫不經心而又意外的排列組合構成。有時候它讓人發笑,有時候它引人深思,有時候我覺得它荒謬得過于智慧。
世界萬物都有塵埃落定的那一天,也許我們不知道未來是什么樣,不過,我們要在塵埃落定之前珍惜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