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對自己的成長和進步進行梳理和總結的一種有效方式。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讀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一起來分享和交流。
2023年論語心得翻譯(優質20篇)篇一
論語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是對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翻譯論語是一項充滿挑戰的任務,因為其深奧的思想和古代漢語的特點使得翻譯過程困難重重。在翻譯論語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了一些重要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理解原文的關鍵。
要準確翻譯論語,理解原文的關鍵至關重要。論語中的詞語和句子常常帶有深遠的哲學意義,需要對其語境和文化背景有充分的了解。例如,論語中經常出現的“仁”一詞,可翻譯為“仁愛”、“仁慈”、“仁義”等多個詞語,但要根據語境選擇合適的翻譯,以準確傳達原文的意思。此外,理解原文還需要對孔子和儒家思想有較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以便更好地詮釋他們的思想和觀點。
第三段: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
翻譯論語時,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論語的語言特點比較古老,使用的詞匯和句子結構與現代漢語有所不同。在翻譯時,應盡量保留原文的古韻和文化氣息,同時也要讓翻譯的語言符合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例如,在翻譯中使用古文的語言結構,但注釋解釋時可以使用更流暢的現代漢語,以便讀者更好地理解論語的意義。
第四段:注釋的重要性。
在翻譯論語時,注釋的重要性不可忽視。因為論語中有許多隱晦的言語和古代文化的細節,常常需要注釋來幫助讀者理解。注釋可以對生詞或不常見詞語進行解釋,解釋名人或歷史事件的背景,提供更詳細的語言解釋,使讀者更好地理解論語的內容和意義。因此,對翻譯論語的人來說,注釋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第五段:傳遞文化精髓。
翻譯論語的最終目的是傳遞其中的文化精髓。論語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了孔子的倫理道德觀和儒家思想的核心。通過翻譯,我們可以將這些重要的思想和價值觀傳遞給世界各地的讀者,讓他們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翻譯時,我們要致力于保留原文的精神和意義,同時結合當代語言和文化,使讀者能夠真正感受到論語的價值和魅力。
總結:
翻譯論語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需要對原文的理解和靈活運用。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和進行恰當的注釋是翻譯論語的重要環節。通過翻譯,我們可以傳達論語中的文化精髓,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這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也是我們對古代智慧的一種致敬和崇敬。
2023年論語心得翻譯(優質20篇)篇二
《論語》是中華文明的珍貴遺產,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人,不論身在何處,都應該了解和研究這一經典。而作為翻譯人員,更應該深入理解其內涵,準確傳達其精神。本文將結合自己的研究和翻譯經驗,論述《論語》的翻譯和心得體會。
第二段:論述《論語》的翻譯。
《論語》是文言文著作,對于許多人來說,既語言古雅,意義深刻,難以理解和翻譯。因此,對于翻譯人員來說,必須具有高深的語言功底和巨大的耐心和毅力才能學以致用。在進行翻譯工作時,應當注意到句子結構、語法結構、字義釋義等方面。同時,還應該注意古代的文化背景和用語特點,準確把握《論語》的文化內涵和道德教義。只有在這樣全面而準確地翻譯下,才能真正傳達《論語》的真正意義。
第三段:談談個人的翻譯經驗。
在翻譯《論語》時,我發現最重要的一點是耐心和恒心。古文閱讀和語言翻譯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即使對于我們離母語較近的漢語文化也是如此。因此,我們需要耐心看待每一個細節和每一個用詞。此外,我們應該更加珍惜自己的語言天賦,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才能更好地翻譯和傳達。比如,我在譯《論語》時經常借鑒了各種漢語注釋和意譯版本,以此提高我的漢語和古漢語水平。這樣做不僅有助于我翻譯,也有助于我的語言學習。
第四段:探討《論語》的精神內涵。
《論語》是一部包含了中國古代文化和哲學思想的經典著作,又從各種角度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人生哲學。其蘊含的君子修身、社會關系、家庭倫理等方面的智慧,一直是人們學習品德和行為規范的重要源頭。在讀懂《論語》后,不難發現它是尤其重視人本主義和道德倫理的。在現代社會,我們需要更加注重人性和人本主義,進一步發揚這些優良傳統和思想。
第五段:總結。
在翻譯和了解《論語》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可以學習到中華文化的基本知識,還可以進一步提高我們的思想修養和文化素質。只有在了解《論語》的精髓并用恰當的言語傳達時,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和人生哲學。同時,我們也應該不斷地學習和思考,并應用到我們的現代生活。做到這些,我們才能真正做到“認真學習·胸中有賢人·居安思危·樂觀進取”。
2023年論語心得翻譯(優質20篇)篇三
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經典之作,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教誨,對于研究中國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由于其古老的文字和復雜的思想,其翻譯工作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在翻譯論語的過程中,翻譯者需要面對語言的差異和文化的障礙,同時還要尊重原文的語境和讓譯文盡可能地傳達原文的精神。因此,論語的翻譯工作需要耐心、準確和專業的能力。
第二段:翻譯論語的挑戰之一——語言的差異。
論語是古代漢語的典范,其文字和用法與現代漢語有很大的差異。現代漢語的表達方式和語法結構與論語有所區別,因此翻譯論語需要對古代漢語有較深的了解。同時,論語中的詞語和表達方式也是以學術方式和儒家思想為主導,對普通讀者來說不易理解。因此,翻譯者需要在保持原意的同時進行語言的調整和調整,使譯文更貼近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
第三段:翻譯論語的挑戰之二——文化的障礙。
論語中的思想和觀念深深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體系中。這些思想和觀念在中國文化中有特定的含義和理解,但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不易理解。因此,翻譯者需要在保持原文的意思的基礎上,盡可能地適應目標文化的讀者。例如,翻譯孔子的“天下有道”的觀點時,可以選擇使用“天下和諧”或“世界和平”來表達,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
第四段:翻譯論語的應對策略——尊重原文和傳達精神。
在翻譯論語時,翻譯者需要尊重原文的語境和思想,同時努力傳達原文的精神和意義。翻譯者應該注重翻譯的準確性,并在翻譯過程中保留原文的特點和風格,使讀者能夠感受到原作的魅力和深度。同時,翻譯者還可以適當地進行解釋和注釋,以幫助讀者理解原文的背景和意義,使譯文更具可讀性和可理解性。
翻譯論語是一項挑戰性的任務,需要翻譯者具備扎實的語言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翻譯的過程中,翻譯者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意義和思想,并將其轉化為目標文化讀者能夠理解和接受的形式。翻譯論語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對于文化傳承和思想傳播的一種重要方式。因此,翻譯者需要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更好地翻譯和傳達論語的精神和價值。
2023年論語心得翻譯(優質20篇)篇四
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經典之一,深受讀者喜愛和推崇。作為一名翻譯工作者,我也曾有幸參與過論語的翻譯工作,并從中收獲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和體會。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對論語翻譯的心得和體會,希望能對其他翻譯工作者和學習者有所幫助。
首先,在翻譯論語時,我們應該注重傳遞其中的思想精義。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內含豐富的思想內容,其中每一個有價值的觀點都值得我們仔細品味和傳播。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我們要盡力保留原文中的思想精髓,盡可能用簡練的語言表達出來,讓讀者能夠深入理解其中的智慧和哲理。
其次,在翻譯論語時,我們要注重譯文的準確性。論語的語言簡潔明了,但其中的含義卻常常非常深奧。因此,在翻譯時,我們必須要對原文有準確的理解,避免出現歧義和誤譯。在遇到難以理解的句子時,我們可以借助辭典或請教其他學者,以確保譯文的準確性。
第三,我們應該關注論語的文化背景和脈絡。論語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許多觀點和思想都與中國傳統價值觀和道德準則有關。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注重翻譯原文,更要注意將其中的文化內涵傳達給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這就要求我們對中國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善于運用跨文化翻譯的技巧。
第四,在翻譯論語時,我們要注重語言的優美和流暢。論語的語言簡練明了,往往有著一種獨特的韻律之美。作為翻譯工作者,我們要盡力保持這種美感,使譯文在語言上同樣具有吸引力。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可以嘗試使用一些文學手法,如修辭和韻律等,以增強譯文的感染力和詩意。
最后,我們要不斷學習、積累和反思。翻譯是一項需要不斷學習和提升的技能,我們應該時刻保持學習的熱情并不斷積累翻譯經驗。同時,我們也要不斷反思自己的翻譯工作,從中找出不足,并努力改進。只有不斷成長和提升,我們才能夠更好地翻譯論語和其他文學作品。
總之,翻譯論語是一項很有挑戰性的工作,但同時也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通過翻譯論語,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傳遞中國文化的精髓,為世界各地的讀者帶去智慧和啟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需要注重原文的思想精義和準確性,更要關注文化背景和語言之美。希望我的經驗和體會能對其他翻譯工作者和學習者有所啟發,共同探索翻譯論語的奧秘。
2023年論語心得翻譯(優質20篇)篇五
《論語》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之一,它記錄了子夏、顏回等儒家學者所說所做,讓后人了解他們所推崇的道德倫理和哲學思想。由于《論語》的語言簡潔,含有深刻的內涵和精髓,因此對于翻譯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將回顧《論語》的翻譯歷史,探究在翻譯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以及翻譯過程中自己的體驗和感悟。
第二段:翻譯歷史回顧。
《論語》的翻譯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在唐朝,雖然翻譯者在提高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由于時代背景和其他種種原因,其翻譯成果難免有價值上的缺陷。翻譯《論語》最杰出者之一是朱熹。朱熹采用了當時的學術方法,把《論語》切割成了多個小段來研究,但這種方法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閱讀難度。其次雷鐘隆的翻譯也在學術界占據很高的地位,但其繁瑣冗長、語言加工過重的特點給讀者造成了閱讀的困擾。近代《論語》的翻譯也不斷涌現,但是給我們提示的是即便是現代《論語》的翻譯,也有其置之不理、把詞匯理解偏離原意等現象。
第三段:翻譯中的困難。
《論語》的翻譯相對于其他文學作品,是很具有特殊性的。首先因為它太古老了,語言已與現在的漢語有許多不同。其次,由于《論語》的語言簡約,重在深刻的思想,因此給翻譯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同時,因為《論語》有一定的固定詞匯和用法,必須作出選擇,以前者通順、有意義的表述為重點。
第四段:翻譯中的體驗和感悟。
翻譯《論語》是一種啟迪人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斷領悟到漢語的內涵,掌握了一個人應該如何應對社會和生活,以及如何成為一個高尚的人。在這個過程中,我也了解了文化的意義所在,并汲取了文化的營養。然而,作為翻譯者,必須要尊重原意,以達到準確表達原文的目的。因此,我深入思考了翻譯策略的選擇和技巧,這對我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第五段:結論。
漢語正是一種古老而絕妙的語言,在《論語》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由于翻譯的關系,我們能夠感受到翻譯與本源之間的對應,理解和掌握原本的思想。同時翻譯也是一種文化交流的途徑,在契合多元文化的今天,使我明白一個旗幟鮮明不同的文化搜索到了那樣的離場樣子,這是一種非常的新穎和旋律。令人想到的是,我的成長過程,我的思想習慣中,蘊含了多少就是來源于博大精深的漢語文化?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去思考,探究的個別主題。
2023年論語心得翻譯(優質20篇)篇六
1、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子曰:“無倦。”
譯文:子路向孔子請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說:“自己帶頭做事,同時使百姓勤勞工作。”子路想知道進一步的作為。孔子說:“不要倦怠。”
2、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子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譯文:仲弓擔任季氏的總管,向孔子請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說:“先責成各級官員任事,不要計較他們的小過失,提拔優秀的人才。”仲弓再問:“怎么才能認出優秀的人才,再進而予以提拔呢?”孔子說:“提拔你所認識的,你不認識的,別人難道會錯過嗎?”
3、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譯文:子路說:“假如衛國的國君請你去治理國政,你要先做什么?”孔子說:“一定要我做的話,就是糾正名分。”子路說:“你未免太迂闊了吧?有什么好糾正的呢?”孔子說:“你真是魯莽啊!君子對于自己不懂的事,應該保留不說。名分不糾正,言語就不順當;言語不順當,公務就辦不成;公務辦不成,禮樂就不上軌道;禮樂不上軌道,刑罰就失去一定標準;刑罰失去一定標準,百姓就惶惶然不知所措了。因此君子使用任何名詞來表示名分,一定要讓它可以說得順當,說得出來的,也一定讓它可以行得通。君子對于自己的言論,要求做到一絲不茍吧。”
4、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圊,曰:“吾不如老圊。”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譯文:樊遲向孔子請求學習農耕之事。孔子說:“我比不上有經驗的農夫。”他又請求學習種菜。孔子說:“我比不上有經驗的菜農。”樊遲離去之后,孔子說:“樊須真是個沒志氣的人!在上位的人愛好禮制,百姓就沒有敢不尊敬的.;在上位的人愛好道義,百姓就沒有敢不服從的;在上位的人愛好誠信,百姓就沒有敢不實在的。能做到這樣,四方的百姓就背著小孩投奔過來了,又怎么用得到農耕呢?”
5、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譯文:孔子說:“熟讀《詩經》三百篇,給他政治任務沒有順利辦成;派他出使外國而不能獨當一面;這樣念書再多,又有什么用處呢?”
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文:孔子說:“政治領袖本身行為端正,就是不下命令,百姓也會走上正途;如果他自己行為不端正,即使下令要求,百姓也不會照著去做。”
7、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
譯文:孔子說:“魯國和衛國的政治,就像兄弟一樣。”
8、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茍合矣’。少有,曰:‘茍完矣’。富有,曰:‘茍美矣。’”
譯文:孔子談到衛國的公子荊時說:“他善于居家理財。剛開始有一點(錢財),他說:‘差不多也就夠了。’稍為多一點時,他說:‘差不多就算完備了。’更多一點時,他說:‘差不多就算完美了。’”
9、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譯文:孔子前往衛國,冉有為他駕車。孔子說:“這里的人口眾多呀!”冉有說:“人口眾多之后,接著應該做什么?”孔子說:“使他們富裕。”冉有說:“如果已經富裕了,還應該做什么?”孔子說:“教育他們。”
10、子曰:“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譯文:孔子說:“如果有人讓我主持國家政事,一年便差不多了,三年就一定會有成效。”
11、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誠哉是言也。”
譯文:孔子說:“‘善人治理國家,經過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殘暴,廢除刑罰殺戮了。’這話說得真對呀!”
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譯文:孔子說:“如果有王者興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實現仁政。”
13、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譯文:孔子說:“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為,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難呢?如果不能使自身行為端正,又怎能使別人端正呢?”
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譯文:冉求退朝回來。孔子說:“為什么回來得這么晚呀?”冉求說:“有政事。”孔子說:“那只是一般的事務。如果有政事,雖然國君不用我了,我也會知道的。”
15、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譯文:魯定公詢問孔子:“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盛,有這樣的事嗎?”孔子回答說:“話不可以說得這樣武斷,以近似的程度看,有一句話是:‘做君主很難,做臣屬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君主很難,不是近于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盛嗎?”定公又問:“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衰亡,有這樣的事嗎?”孔子回答說:“話不可以說得這樣武斷,以近似的程度看,有一句話是:‘我做君主沒有什么快樂,除了我的話沒有人違背之外。’如果你說的是對的而沒有人違背,不也很好嗎?如果說的話是不對的,而沒有人違背,不是近于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衰亡嗎?”
16、葉公問政。子曰:“近者悅,遠者來。”
譯文:葉公向孔子請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說:“使境內的人高興,使境外的人來歸。”
17、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子夏擔任莒父的縣長,向孔子請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說:“不要想要很快收效,也不要只看小的利益。想要很快收效,反而達不到目的;只看小的利益,反而辦不成大事。”
18、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譯文:葉公告訴孔子;“我們鄉里(楚國)有個正直的人,名叫躬的。他父親偷了羊,他親自去檢舉。”孔子說:“我們鄉里(魯國)正直的人做法不一樣,父親替兒子隱瞞,兒子替父親隱瞞,這里面自然就有正直了。”
19、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譯文: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行仁。孔子說:“平時態度莊重,工作認真負責,與人交往真誠,即使到了偏遠的落后地區,也不能沒有這幾種德行。”
20、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以。”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譯文:子貢向孔子請教:“要具備怎樣的條件才可以稱為士?”孔子說:“本身操守廉潔而知恥,出使外國不負君主所托,就可以稱為士了。”子貢說:“想請教次一等的表現。”孔子說:“宗族的人稱贊他孝順父母,鄉里的人稱贊他尊敬長輩。”子貢說:“想請教再次一等的表現。”孔子說:“說話一定要守信,行動一定有結果,這種一板一眼的小人物,——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貢再問:“當前的政治人物怎么樣?”孔子說:“噫!這些人的器識,像是廚房里的小用具,算得了什么?”
21、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譯文:孔子說:“找不到行為適中的人來交往,就一定要找到志向高遠,或潔身自好的人。志向高遠的人奮發上進,潔身自好的人有所不為。”
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南方人有句話說:‘人如果沒有恒心,就不可以做巫醫。’這句話說得真好啊!”《易經.恒卦》的《爻辭》說:“做事三心二意的人,免不了要遭受恥辱。”孔子說:“(這句話是說,沒有恒心的人)用不著去占卦了。”
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孔子說:“君子協調差異,而不強求一致;小人強求一致,而不協調差異。”
24、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譯文:子貢向孔子請教說:“全鄉的人都喜歡他,這樣的人怎么樣?”孔子說:“并不可取。”子貢再問:“全鄉的人都討厭他,這樣的人怎么樣?”孔子說:“也不可取。比較可取的是全鄉的好人都喜歡他,壞人都討厭他。”
25、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譯文:孔子說:“君子容易服侍而很難討好。不依正當途徑去討好,他不會高興;但是等到用人的時候,他會按照才干去任命。小人很難服侍而容易討好。不依正當途徑去討好,他也會高興;但是等到用人時,他會全面要求,百般挑剔。”
26、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文:孔子說:“君子胸懷坦蕩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胸懷坦蕩。”
27、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譯文:孔子說:“剛強、果決、樸實、口拙這樣就接近人生正途了。”
28、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以。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譯文:子路向孔子請教:“怎么做才可以稱為士呢?”孔子說:“互助督促勉勵,相處和和氣氣,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間互相督促勉勵,兄弟之間相處和睦融洽。”
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能即戎矣。“。
譯文:孔子說:“善人教導百姓達到七年的時候,就可以叫他們去參軍作戰了。”
30、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譯文:孔子說:“用沒有受過作戰訓練的老百姓去打仗,這就叫踐踏生命。”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2023年論語心得翻譯(優質20篇)篇七
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政》)。
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是怎么可以在社會上站住腳的。
2、德不孤,必有鄰。(《里仁》)。
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有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
讓年老的人得到安適,讓朋友們得到信任,讓年少的人得到關懷。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
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幫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自己想興旺發達也要幫助他人一同興旺發達。
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述而》)。
學習知識從不滿足,教誨別人從不懈怠。
6、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
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準則,以仁為憑借,以六藝為學習活動內容。
7、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
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8、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用不義手段得到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好像天空的浮云一樣。
9、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說:“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開導。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
10.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后生是值得敬佩的,怎么知道他的將來不如現在呢?
11、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顏淵》)。
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
1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顏淵》)。
君子成全別人做好事,不助長別人做壞事。
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說:“花論語經典名句翻譯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復教他了。”
14.當仁不讓于師。(《衛靈公》)。
面對仁德對老師也不要謙讓。
1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衛靈公》)。
做工的人想把活做好,必須先把工具弄好。
16、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了。”
17“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8、“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2023年論語心得翻譯(優質20篇)篇八
1、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子曰:“無倦。”
譯文:子路向孔子請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說:“自己帶頭做事,同時使百姓勤勞工作。”子路想知道進一步的作為。孔子說:“不要倦怠。”
2、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子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譯文:仲弓擔任季氏的總管,向孔子請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說:“先責成各級官員任事,不要計較他們的小過失,提拔優秀的人才。”仲弓再問:“怎么才能認出優秀的人才,再進而予以提拔呢?”孔子說:“提拔你所認識的,你不認識的,別人難道會錯過嗎?”
3、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譯文:子路說:“假如衛國的國君請你去治理國政,你要先做什么?”孔子說:“一定要我做的話,就是糾正名分。”子路說:“你未免太迂闊了吧?有什么好糾正的呢?”孔子說:“你真是魯莽啊!君子對于自己不懂的事,應該保留不說。名分不糾正,言語就不順當;言語不順當,公務就辦不成;公務辦不成,禮樂就不上軌道;禮樂不上軌道,刑罰就失去一定標準;刑罰失去一定標準,百姓就惶惶然不知所措了。因此君子使用任何名詞來表示名分,一定要讓它可以說得順當,說得出來的,也一定讓它可以行得通。君子對于自己的言論,要求做到一絲不茍吧。”
4、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圊,曰:“吾不如老圊。”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譯文:樊遲向孔子請求學習農耕之事。孔子說:“我比不上有經驗的農夫。”他又請求學習種菜。孔子說:“我比不上有經驗的菜農。”樊遲離去之后,孔子說:“樊須真是個沒志氣的人!在上位的人愛好禮制,百姓就沒有敢不尊敬的.;在上位的人愛好道義,百姓就沒有敢不服從的;在上位的人愛好誠信,百姓就沒有敢不實在的。能做到這樣,四方的百姓就背著小孩投奔過來了,又怎么用得到農耕呢?”
5、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譯文:孔子說:“熟讀《詩經》三百篇,給他政治任務沒有順利辦成;派他出使外國而不能獨當一面;這樣念書再多,又有什么用處呢?”
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文:孔子說:“政治領袖本身行為端正,就是不下命令,百姓也會走上正途;如果他自己行為不端正,即使下令要求,百姓也不會照著去做。”
7、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
譯文:孔子說:“魯國和衛國的政治,就像兄弟一樣。”
8、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茍合矣’。少有,曰:‘茍完矣’。富有,曰:‘茍美矣。’”
譯文:孔子談到衛國的公子荊時說:“他善于居家理財。剛開始有一點(錢財),他說:‘差不多也就夠了。’稍為多一點時,他說:‘差不多就算完備了。’更多一點時,他說:‘差不多就算完美了。’”
9、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譯文:孔子前往衛國,冉有為他駕車。孔子說:“這里的人口眾多呀!”冉有說:“人口眾多之后,接著應該做什么?”孔子說:“使他們富裕。”冉有說:“如果已經富裕了,還應該做什么?”孔子說:“教育他們。”
10、子曰:“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譯文:孔子說:“如果有人讓我主持國家政事,一年便差不多了,三年就一定會有成效。”
11、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誠哉是言也。”
譯文:孔子說:“‘善人治理國家,經過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殘暴,廢除刑罰殺戮了。’這話說得真對呀!”
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譯文:孔子說:“如果有王者興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實現仁政。”
13、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譯文:孔子說:“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為,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難呢?如果不能使自身行為端正,又怎能使別人端正呢?”
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譯文:冉求退朝回來。孔子說:“為什么回來得這么晚呀?”冉求說:“有政事。”孔子說:“那只是一般的事務。如果有政事,雖然國君不用我了,我也會知道的。”
15、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譯文:魯定公詢問孔子:“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盛,有這樣的事嗎?”孔子回答說:“話不可以說得這樣武斷,以近似的程度看,有一句話是:‘做君主很難,做臣屬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君主很難,不是近于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盛嗎?”定公又問:“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衰亡,有這樣的事嗎?”孔子回答說:“話不可以說得這樣武斷,以近似的程度看,有一句話是:‘我做君主沒有什么快樂,除了我的話沒有人違背之外。’如果你說的是對的而沒有人違背,不也很好嗎?如果說的話是不對的,而沒有人違背,不是近于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衰亡嗎?”
16、葉公問政。子曰:“近者悅,遠者來。”
譯文:葉公向孔子請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說:“使境內的人高興,使境外的人來歸。”
17、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子夏擔任莒父的縣長,向孔子請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說:“不要想要很快收效,也不要只看小的利益。想要很快收效,反而達不到目的;只看小的利益,反而辦不成大事。”
18、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譯文:葉公告訴孔子;“我們鄉里(楚國)有個正直的人,名叫躬的。他父親偷了羊,他親自去檢舉。”孔子說:“我們鄉里(魯國)正直的人做法不一樣,父親替兒子隱瞞,兒子替父親隱瞞,這里面自然就有正直了。”
19、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譯文: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行仁。孔子說:“平時態度莊重,工作認真負責,與人交往真誠,即使到了偏遠的落后地區,也不能沒有這幾種德行。”
20、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以。”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譯文:子貢向孔子請教:“要具備怎樣的條件才可以稱為士?”孔子說:“本身操守廉潔而知恥,出使外國不負君主所托,就可以稱為士了。”子貢說:“想請教次一等的表現。”孔子說:“宗族的人稱贊他孝順父母,鄉里的人稱贊他尊敬長輩。”子貢說:“想請教再次一等的表現。”孔子說:“說話一定要守信,行動一定有結果,這種一板一眼的小人物,——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貢再問:“當前的政治人物怎么樣?”孔子說:“噫!這些人的器識,像是廚房里的小用具,算得了什么?”
21、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譯文:孔子說:“找不到行為適中的人來交往,就一定要找到志向高遠,或潔身自好的人。志向高遠的人奮發上進,潔身自好的人有所不為。”
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南方人有句話說:‘人如果沒有恒心,就不可以做巫醫。’這句話說得真好啊!”《易經.恒卦》的《爻辭》說:“做事三心二意的人,免不了要遭受恥辱。”孔子說:“(這句話是說,沒有恒心的人)用不著去占卦了。”
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孔子說:“君子協調差異,而不強求一致;小人強求一致,而不協調差異。”
24、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譯文:子貢向孔子請教說:“全鄉的人都喜歡他,這樣的人怎么樣?”孔子說:“并不可取。”子貢再問:“全鄉的人都討厭他,這樣的人怎么樣?”孔子說:“也不可取。比較可取的是全鄉的好人都喜歡他,壞人都討厭他。”
25、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譯文:孔子說:“君子容易服侍而很難討好。不依正當途徑去討好,他不會高興;但是等到用人的時候,他會按照才干去任命。小人很難服侍而容易討好。不依正當途徑去討好,他也會高興;但是等到用人時,他會全面要求,百般挑剔。”
26、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文:孔子說:“君子胸懷坦蕩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胸懷坦蕩。”
27、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譯文:孔子說:“剛強、果決、樸實、口拙這樣就接近人生正途了。”
28、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以。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譯文:子路向孔子請教:“怎么做才可以稱為士呢?”孔子說:“互助督促勉勵,相處和和氣氣,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間互相督促勉勵,兄弟之間相處和睦融洽。”
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能即戎矣。“。
譯文:孔子說:“善人教導百姓達到七年的時候,就可以叫他們去參軍作戰了。”
30、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譯文:孔子說:“用沒有受過作戰訓練的老百姓去打仗,這就叫踐踏生命。”
文檔為doc格式。
2023年論語心得翻譯(優質20篇)篇九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太宰問于子貢曰:“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圣,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寧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曰:“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爾。”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2023年論語心得翻譯(優質20篇)篇十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2023年論語心得翻譯(優質20篇)篇十一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漢代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以下小編為你整理了論語十三則原文及翻譯,希望對你有所參考幫助。
1、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子曰:“無倦。”
譯文:子路向孔子請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說:“自己帶頭做事,同時使百姓勤勞工作。”子路想知道進一步的作為。孔子說:“不要倦怠。”
2、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子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譯文:仲弓擔任季氏的總管,向孔子請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說:“先責成各級官員任事,不要計較他們的小過失,提拔優秀的人才。”仲弓再問:“怎么才能認出優秀的人才,再進而予以提拔呢?”孔子說:“提拔你所認識的,你不認識的,別人難道會錯過嗎?”
3、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譯文:子路說:“假如衛國的國君請你去治理國政,你要先做什么?”孔子說:“一定要我做的話,就是糾正名分。”子路說:“你未免太迂闊了吧?有什么好糾正的呢?”孔子說:“你真是魯莽啊!君子對于自己不懂的事,應該保留不說。名分不糾正,言語就不順當;言語不順當,公務就辦不成;公務辦不成,禮樂就不上軌道;禮樂不上軌道,刑罰就失去一定標準;刑罰失去一定標準,百姓就惶惶然不知所措了。因此君子使用任何名詞來表示名分,一定要讓它可以說得順當,說得出來的,也一定讓它可以行得通。君子對于自己的言論,要求做到一絲不茍吧。”
4、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圊,曰:“吾不如老圊。”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譯文:樊遲向孔子請求學習農耕之事。孔子說:“我比不上有經驗的.農夫。”他又請求學習種菜。孔子說:“我比不上有經驗的菜農。”樊遲離去之后,孔子說:“樊須真是個沒志氣的人!在上位的人愛好禮制,百姓就沒有敢不尊敬的;在上位的人愛好道義,百姓就沒有敢不服從的;在上位的人愛好誠信,百姓就沒有敢不實在的。能做到這樣,四方的百姓就背著小孩投奔過來了,又怎么用得到農耕呢?”
5、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譯文:孔子說:“熟讀《詩經》三百篇,給他政治任務沒有順利辦成;派他出使外國而不能獨當一面;這樣念書再多,又有什么用處呢?”
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文:孔子說:“政治領袖本身行為端正,就是不下命令,百姓也會走上正途;如果他自己行為不端正,即使下令要求,百姓也不會照著去做。”
7、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
譯文:孔子說:“魯國和衛國的政治,就像兄弟一樣。”
8、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茍合矣’。少有,曰:‘茍完矣’。富有,曰:‘茍美矣。’”
譯文:孔子談到衛國的公子荊時說:“他善于居家理財。剛開始有一點(錢財),他說:‘差不多也就夠了。’稍為多一點時,他說:‘差不多就算完備了。’更多一點時,他說:‘差不多就算完美了。’”
9、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譯文:孔子前往衛國,冉有為他駕車。孔子說:“這里的人口眾多呀!”冉有說:“人口眾多之后,接著應該做什么?”孔子說:“使他們富裕。”冉有說:“如果已經富裕了,還應該做什么?”孔子說:“教育他們。”
10、子曰:“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譯文:孔子說:“如果有人讓我主持國家政事,一年便差不多了,三年就一定會有成效。”
11、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誠哉是言也。”
譯文:孔子說:“‘善人治理國家,經過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殘暴,廢除刑罰殺戮了。’這話說得真對呀!”
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譯文:孔子說:“如果有王者興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實現仁政。”
13、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譯文:孔子說:“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為,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難呢?如果不能使自身行為端正,又怎能使別人端正呢?”
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譯文:冉求退朝回來。孔子說:“為什么回來得這么晚呀?”冉求說:“有政事。”孔子說:“那只是一般的事務。如果有政事,雖然國君不用我了,我也會知道的。”
15、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譯文:魯定公詢問孔子:“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盛,有這樣的事嗎?”孔子回答說:“話不可以說得這樣武斷,以近似的程度看,有一句話是:‘做君主很難,做臣屬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君主很難,不是近于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盛嗎?”定公又問:“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衰亡,有這樣的事嗎?”孔子回答說:“話不可以說得這樣武斷,以近似的程度看,有一句話是:‘我做君主沒有什么快樂,除了我的話沒有人違背之外。’如果你說的是對的而沒有人違背,不也很好嗎?如果說的話是不對的,而沒有人違背,不是近于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衰亡嗎?”
16、葉公問政。子曰:“近者悅,遠者來。”
譯文:葉公向孔子請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說:“使境內的人高興,使境外的人來歸。”
17、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子夏擔任莒父的縣長,向孔子請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說:“不要想要很快收效,也不要只看小的利益。想要很快收效,反而達不到目的;只看小的利益,反而辦不成大事。”
18、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譯文:葉公告訴孔子;“我們鄉里(楚國)有個正直的人,名叫躬的。他父親偷了羊,他親自去檢舉。”孔子說:“我們鄉里(魯國)正直的人做法不一樣,父親替兒子隱瞞,兒子替父親隱瞞,這里面自然就有正直了。”
19、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譯文: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行仁。孔子說:“平時態度莊重,工作認真負責,與人交往真誠,即使到了偏遠的落后地區,也不能沒有這幾種德行。”
20、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以。”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譯文:子貢向孔子請教:“要具備怎樣的條件才可以稱為士?”孔子說:“本身操守廉潔而知恥,出使外國不負君主所托,就可以稱為士了。”子貢說:“想請教次一等的表現。”孔子說:“宗族的人稱贊他孝順父母,鄉里的人稱贊他尊敬長輩。”子貢說:“想請教再次一等的表現。”孔子說:“說話一定要守信,行動一定有結果,這種一板一眼的小人物,——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貢再問:“當前的政治人物怎么樣?”孔子說:“噫!這些人的器識,像是廚房里的小用具,算得了什么?”
21、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譯文:孔子說:“找不到行為適中的人來交往,就一定要找到志向高遠,或潔身自好的人。志向高遠的人奮發上進,潔身自好的人有所不為。”
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南方人有句話說:‘人如果沒有恒心,就不可以做巫醫。’這句話說得真好啊!”《易經.恒卦》的《爻辭》說:“做事三心二意的人,免不了要遭受恥辱。”孔子說:“(這句話是說,沒有恒心的人)用不著去占卦了。”
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孔子說:“君子協調差異,而不強求一致;小人強求一致,而不協調差異。”
24、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譯文:子貢向孔子請教說:“全鄉的人都喜歡他,這樣的人怎么樣?”孔子說:“并不可取。”子貢再問:“全鄉的人都討厭他,這樣的人怎么樣?”孔子說:“也不可取。比較可取的是全鄉的好人都喜歡他,壞人都討厭他。”
25、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譯文:孔子說:“君子容易服侍而很難討好。不依正當途徑去討好,他不會高興;但是等到用人的時候,他會按照才干去任命。小人很難服侍而容易討好。不依正當途徑去討好,他也會高興;但是等到用人時,他會全面要求,百般挑剔。”
26、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文:孔子說:“君子胸懷坦蕩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胸懷坦蕩。”
27、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譯文:孔子說:“剛強、果決、樸實、口拙這樣就接近人生正途了。”
28、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以。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譯文:子路向孔子請教:“怎么做才可以稱為士呢?”孔子說:“互助督促勉勵,相處和和氣氣,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間互相督促勉勵,兄弟之間相處和睦融洽。”
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能即戎矣。“。
譯文:孔子說:“善人教導百姓達到七年的時候,就可以叫他們去參軍作戰了。”
30、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譯文:孔子說:“用沒有受過作戰訓練的老百姓去打仗,這就叫踐踏生命。”
2023年論語心得翻譯(優質20篇)篇十二
秦始皇焚書坑儒,許多古代典籍付之一焚,《論語》未能幸免,幾乎失傳。漢代經官府搜集整理,曾有三種不同的本子流傳,即《古論語》、《齊論語》和《魯論語》。《古論語》是漢景帝時,魯恭王在孔子故宅壁中發現的秦火以前的古本《論語》,用先秦古文字(蝌蚪文)寫成,為古文本,史稱古文《論語》,共有二十一篇。《齊論語》是齊國學者所傳,有二十二篇。《魯論語》為魯國學者所傳,有二十篇。《齊論語》和《魯論語》均用漢代通行文字隸書寫成,史稱今文《論語》。西漢末年,張禹以《魯論語》為根據,參考《齊論語》與《古論語》進行考證修訂,改編成《張侯論》,并為官府列為官學。東漢時期,鄭玄又以《張侯論》為本,參考《古論語》和《齊論語》再加以改訂,即成為今本《論語》。《古論語》和《齊論語》從此亡佚。
今本《論語》凡二十篇,篇名取自每篇首章中的前二三字,并無實際意義。每篇包括若干章,共四百八十六章。全文采用語錄體,章節簡短,每事一段。孔子循循善誘,教誨弟子,或言簡意賅,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語言生動活潑、含蓄雋永、寓意深遠、耐人尋味,有不少語句已成為格言和成語,如“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論語》善于通過神情語態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龍·征圣》);書中不僅有關于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于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眾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淵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孔子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如《顏淵》篇中所述,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讱”。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又如,同是問“聞斯行諸?”孔子答子路曰:“又父母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曰:“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
《論語》內容廣博,涉及到政治、教育、禮儀、經濟、文學、天道觀、認識論等等,反映了孔子倫理體系最基本的思想,這個體系的核心是“仁”,實施“仁”的手段和途徑是“禮”。何謂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也就是說,只要克制自己,讓言行符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贊許你為仁人了。可見“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結果。孔子還提出仁德的外在標準,這便是“剛、毅、木、訥”(《子路》),即剛強、果斷、質樸、謙虛。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這便是“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孔子說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孔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孔子還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尊重。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季氏》)充分說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
《論語》一書,對后世的思想和學術影響至深,在漢代已被視為輔翼《五經》的傳或記,漢文帝時列于學官,東漢時被尊為經,從此,《論語》受到歷代統治者的推崇,成為言行是非的標準,甚至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贊譽。《論語》在中華民族的道德、文化、心理狀態和民族性格的鑄造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司馬遷有言:“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馀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
《論語》注本眾多,主要有三國魏何晏《論語集解》、南朝梁皇侃《論語義疏》、北宋邢昺《論語注疏》、南宋朱熹《論語章句集注》、清劉寶楠《論語正義》、近人楊樹達的《論語疏證》、今人楊伯峻的《論語譯注》等。
2023年論語心得翻譯(優質20篇)篇十三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注釋:
2、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時習:經常地復習。
4、說():“悅”的古字,愉快。
5、慍():生氣、發怒。
6、君子:這里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7、吾:人稱代詞,我。
8、日:每天。
9、三省():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10、信:真誠,誠實。
11、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12、溫故而知新:溫習學過的知識,可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
13、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14、殆:有害。
15、女:通“汝”,人稱代詞,你。
16、是知也:這是聰明的。是,此、這。知,通“智”。
17、見賢思齊焉: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
18、弘毅:剛強,勇毅。
19、凋:凋謝。
20、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許。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譯文。
第一則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第二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了呢?”
第三則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第四則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危害。”
第五則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第六則孔子說:“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第七則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第八則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以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有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第九則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
第十則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重點。
1.讀準下列加橫線的字音。
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誨女知之是知也。
自省不可以不弘毅。
2.指出本文的通假字,并說明通什么字。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通“悅”。
——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女”同“汝”“知”通“智”
3.這一課出了哪些成語?
不亦樂乎、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善而從、任重道遠、死而后已、歲寒知松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用一句話概括:孔子是什么時代的人?是哪國人?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春秋時代魯國人。
6.解釋加橫線的`詞。
吾日三省吾身與朋友交而不信。
傳不習乎弘毅。
死而后已其恕乎。
答案:每天多次反省誠實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復習胸懷寬廣意志堅強停止。
大概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中理解性、應用性背誦默寫是:
孔子論述學習與思考的關系的一句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同學們中的優點和缺點,你怎樣對待?(用孔子原話回答)——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認為當老師必須有什么能力?——“溫故而知新”的能力。
經過惡劣環境考驗才能看出君子品格的比喻句是——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認為怎樣才是智慧?——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曾子認為“士”為什么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忠恕之道”的“恕”是什么意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23年論語心得翻譯(優質20篇)篇十四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子曰:“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孔子對曰:“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樊遲從游于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后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于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難道還在于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孔子說:“不合于禮的不要看,不合于禮的不要聽,不合于禮的不要說,不合于禮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使喚百姓如同去進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認真嚴肅。)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強加于別人;做到在諸侯的朝廷上沒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沒人怨恨(自己)。”仲弓說:“我雖然笨,也要照您的話去做。”
司馬牛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仁人說話是慎重的。”司馬牛說:“說話慎重,這就叫做仁了嗎?”孔子說:“做起來很困難,說起來能不慎重嗎?”
司馬牛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孔子說:“自己問心無愧,那還有什么憂愁和恐懼呢?”
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只要對待所做的事情嚴肅認真,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合乎于禮的規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沒有兄弟呢?”
子張問怎樣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說:“像水潤物那樣暗中挑撥的壞話,像切膚之痛那樣直接的誹謗,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撥的壞話和直接的誹謗,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遠見的了。”
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老百姓信任統治者。”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么在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那么這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那么國家就不能存在了。”
棘子成說:“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質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儀式干什么呢?”子貢說:“真遺憾,夫子您這樣談論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本質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質,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樣。”
魯哀公問有若說:“遭了饑荒,國家用度困難,怎么辦?”有若回答說:“為什么不實行徹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稅呢?”哀公說:現在抽十分之二,我還不夠,怎么能實行徹法呢?”有若說:“如果百姓的用度夠,您怎么會不夠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夠,您怎么又會夠呢?”
子張問怎樣提高道德修養水平和辨別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說:“以忠信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義,這就是提高道德修養水平了。愛一個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厭惡起來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這就是迷惑。(正如《詩》所說的:)‘即使不是嫌貧愛富,也是喜新厭舊。’”
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齊景公說:“講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
孔子說:“只聽了單方面的供詞就可以判決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說話沒有不算數的時候。
孔子說:“審理訴訟案件,我同別人也是一樣的。重要的是必須使訴訟的案件根本不發生!”
子張問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說:“居于官位不懈怠,執行君令要忠實。”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帶頭走正路,那么還有誰敢不走正道呢?”
季康子擔憂盜竊,問孔子怎么辦。孔子回答說:“假如你自己不貪圖財利,即使獎勵偷竊,也沒有人偷盜。”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說:“如果殺掉無道的人來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樣?”孔子說:“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著殺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會跟著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風,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著倒。”
子張問:“士怎樣才可以叫做通達?”孔子說:“你說的通達是什么意思?”子張答道:“在國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聲。”孔子說:“這只是虛假的名聲,不是通達。所謂達,那是要品質正直,遵從禮義,善于揣摩別人的話語,對察別人的臉色,經常想著謙恭待人。這樣的人,就可以在國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達。至于有虛假名聲的人,只是外表上裝出的仁的樣子,而行動上卻正是違背了仁,自己還以仁人自居不慚愧。但他無論在國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會有名聲。”
樊遲陪著孔子在舞雩臺下散步,說:“請問怎樣提高品德修養?怎樣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樣辨別迷惑?”孔子說:“問得好!先努力致力于事,然后才有所收獲,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嗎?檢討自己的邪念了嗎?由于一時的氣憤,就忘記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牽連自己的親人,這不就是迷惑嗎?”
樊遲問什么是仁。孔子說:“愛人。”樊遲問什么是智,孔子說:“了解人。”樊遲還不明白。孔子說:“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這樣就能使邪者歸正。”樊遲退出來,見到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師,問他什么是智,他說‘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這樣就能使邪者歸正。這是什么意思?”子夏說:“這話說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眾人中逃選人才,把皋陶選拔出來,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湯有了天下,在眾人中挑選人才,把伊尹選拔出來,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
子貢問怎樣對待朋友。孔子說:“忠誠地勸告他,恰當地引導他,如果不聽也就罷了,不要自取其辱。”
曾子說:“君子以文章學問來結交朋友,依靠朋友幫助自己培養仁德。”
2023年論語心得翻譯(優質20篇)篇十五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見宙斯的雕像,問道:“值多少錢?”雕像者說:“一個銀元。”赫耳墨斯又笑著問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雕像者說:“還要貴一點。”后來,赫耳墨斯看見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人們會對他更尊重些,于是問道:“這個多少錢?”雕像者回答說:“假如你買了那兩個,這個算饒頭,白送。”
這個故事適用于那些愛慕虛榮而不被人重視的人。
2.《蚊子和獅子》。
有只蚊子飛到獅子那里,說:“我不怕你,你也并不比我強多少。你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是用爪子抓,還是用牙齒咬?僅這幾招,女人同男人打架時也會用。可我卻比你要厲害得多。你若愿意,我們不妨來比試比試。”蚊子吹著喇叭,猛沖上前去,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有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最后終于要求停戰。蚊子戰勝了獅子,吹著喇叭,唱著凱歌,在空中飛來飛去,不料卻被蜘蛛網粘住了。蚊子將被吃掉的時候,悲嘆道:“我已戰勝了最強大的動物,卻被這小小的蜘蛛所消滅。”
這故事是說,驕傲是沒有好下場的,有些人雖擊敗過比自己強大的人,也會被比自己弱小的。
3.《智子疑鄰》。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4.《塞翁失馬》。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翻譯】。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譯文: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見宙斯的雕像,問道:“值多少錢?”雕像者說:“一個銀元。”赫耳墨斯又笑著問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雕像者說:“還要貴一點。”后來,赫耳墨斯看見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人們對他會更準重些,于是問道:“這個值多少錢?”雕像者回答說:“假如你買了那兩個,這個算饒頭,白送。”
這故事適用于那些愛慕虛榮而不被人重視的人。
2、蚊子和獅子。
譯文:
蚊子飛到獅子面前,對他說:“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強。要說不是這樣,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齒咬嗎?女人同男人打架,也會這么干。我比你強得多。你要是愿意,我們來較量較量吧!”蚊子吹著喇叭沖過去,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有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蚊子戰勝了獅子,又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卻被蜘蛛網粘住了。蚊子將要被吃掉時,嘆息說,自己同最強大的動物都較量過,不料被這小小的蜘蛛消滅了。
這故事適用于那些打敗過大人物,卻被小人物打敗的人。
3、智子疑鄰。
譯文:
宋國有個富人,因下大雨,墻坍塌下來。他兒子說:“如果不(趕緊)修筑它,一定有盜賊進來。”隔壁的老人也這么說。(可富人不聽他們的話。)這天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這家人很贊賞兒子聰明,卻懷疑偷盜是隔壁那個老人干的。
4、塞翁失馬。
譯文:
靠近邊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長推測吉兇掌握術數的人。一次,他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們都為此來寬慰他。那老人卻說:“這怎么就不會是一種福氣呢?”過了幾個月,那匹失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那老人又說:“這怎么就不能是一種災禍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愛好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斷了大腿。人們都前來慰問他。那老人說:“這怎么就不能變為一件福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塞,健壯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戰。邊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這個人惟獨因為腿瘸的緣故免于征戰,父子倆一同保全了性命。
2023年論語心得翻譯(優質20篇)篇十六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書,由若干篇章組成,內容大多是關于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世的一般原則。分享了論語十二章的翻譯,一起來看看吧!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譯文。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師了。”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說:“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漢代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語錄體”。是中國現傳揚并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齊論》則在漢魏時期失傳。
2023年論語心得翻譯(優質20篇)篇十七
1、子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之。”
4、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5、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帥:統帥。
志:志向。
溫故而知新:溫,溫習。故,舊的(知識)。知,理解,領悟。
逝:消逝。
斯:這樣。
1、子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說:“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說:“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之。”
子曰:“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壞別人的事,而小人卻與之完全相反。”
4、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孔子說:“樹立崇高理想、培養高尚品德、心懷仁慈友愛、陶冶高雅情操。”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站在河邊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2023年論語心得翻譯(優質20篇)篇十八
《論語》是我們耳濡目染的,是我們熟悉的。下面關于論語翻譯及其賞析的內容,歡迎閱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孔子說:“學習知識,進而按時溫習它,不也是令人高興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兒嗎?我有才學,別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惱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嗎?”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孔子說:“光讀書學習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卻不去讀書學習,就什么都學不到。”
孔子說:“由(子路)!教給你什么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正的知啊!”
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么被人們謚為‘文’呢?”孔子說:“孔文子聰敏好學,不認為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是羞恥,因此謚他為‘文’啊!”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卻不感覺滿足,教導他人不知疲倦,這些對我來說,有哪一點是我所具備的呢?”
孔子說:“三個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為我的教師的'人在中間;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的短處,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像這河水一樣呀!日夜不停。”
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來思考,卻沒有長進,不如去學習。”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忠實?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認真復習?”
答:初看這三句話確是沒有關系。但反復研讀,就能發現這位祖師爺在教育他的弟子時,是何等的刻骨銘心。
先看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里他在告知弟子學習方法的同時很明確地表達了他對學習的濃厚興趣。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表面上是說與朋友交往的態度,其實,還是講了學習的問題。古代求學方式有自學與從師而學,在從師方面,有請固定的老師指導,也有游學從師。元代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中就有記載:"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元且如此,何況先秦。游既是求學,也有探討,彼此通過交談,可以從對方那里學到很多知識與道理。孔子對朋友的到來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感到非常的快樂,故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個人既然如此好學,其才學肯定淵博,但也不能居高自傲。須知孔子為實現其政治理想,曾率領一批弟子周游齊、衛、宋、陳、蔡、楚等國,終不見用。這里他告誡弟子,當人家不了解你的時候卻不怨恨,才是君子的風范。所以第三句話:"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關于個人修養問題。由此觀之,從學習方法,談到學習態度,再到學習的成果,這三句話的聯系是多么嚴密。
其次,此文遣詞造句也很講究。"說"(悅)與"樂"似乎是同義詞,但聯系上下文來看,還是有細微的差別:"說"是心里感到喜悅、高興,可見孔子教育弟子對待學習要從內心感到高興,要很愉快地去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學好。而"樂"是快樂、歡喜之意,有形之于色的意思,對待朋友的到來應現出歡樂的表情以示歡迎。孔子在遣用此二字時,可謂是恰如其分,頗具匠心。
三句都使用了反問句式,表明了孔子對自己所闡述的觀點是堅定不移的,強調弟子們要實現它的意義。
2.整體理解:
第一方面,關于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包括第1、2、3、4、5則;第二方面,關于思想品德修養,包括第1、4、5、6、7、8、9、10則;第三方面,關于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包括8、10兩則。當然,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做人,做人就得不斷學習,學習和做人兩方面不可能截然分開。
2023年論語心得翻譯(優質20篇)篇十九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學而》)。
解詞:時:按時;說:同“悅”,愉快。
翻譯:學習需要不斷復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這里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賞析: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人修養問題。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解詞:故:舊的'(知識);知:理解、領悟。
翻譯: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解詞:罔:迷惑而無所得;殆: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翻譯: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賞析:這里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解詞:慍:惱恨。
翻譯:孔于說:“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賞析:這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解詞:恥:以……為羞恥。
翻譯: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么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這里借回答于貢的問話,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解詞:識:記住;厭:滿足;誨:教導。
翻譯: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里,不斷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誨人不倦”,講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孔于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什么呀?”表現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譯: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翻譯: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這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翻譯:孔子站在河邊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講的是珍惜寶貴的時光。
10、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翻譯:孔于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問題,(但并)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2023年論語心得翻譯(優質20篇)篇二十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學而》)。
解詞:時:按時;說:同“悅”,愉快。
翻譯:學習需要不斷復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這里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賞析: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人修養問題。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解詞:故:舊的(知識);知:理解、領悟。
翻譯: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解詞:罔:迷惑而無所得;殆: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翻譯: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賞析:這里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解詞:慍:惱恨。
翻譯:孔于說:“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賞析:這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解詞:恥:以……為羞恥。
翻譯: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么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這里借回答于貢的問話,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解詞:識:記住;厭:滿足;誨:教導。
翻譯: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里,不斷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誨人不倦”,講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孔于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什么呀?”表現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譯: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翻譯: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這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翻譯:孔子站在河邊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講的是珍惜寶貴的時光。
10、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翻譯:孔于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問題,(但并)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作者介紹:
《論語》是孔子與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儒家重要經典之一。結集工作是由孔子門人及再傳弟子完成的。《論語》名稱的來由,班固《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這一說法,大體可信。原始記錄雜出于眾手,最后編定當在戰國初期,以曾參門人為主。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