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力保證事情或工作開展的水平質量,預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有很強可操作性的書面計劃。那么方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方案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描寫基層公共就業(yè)工作方案和方法一
【關鍵詞】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現(xiàn)狀;應對策略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基層公共文化體系建設,不斷推出一系列的措施,有效地促進我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我國各地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也取得了一些成績,大大地改善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落后的局面,為促進基層文明建設發(fā)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但總體來看,由于文化建設底子薄、欠賬多,各地發(fā)展不平衡,尤其是一些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問題更為突出。綜觀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現(xiàn)狀,突出存在著“三個不適應”:一是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還不相適應;二是與我國當前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還不相適應;三是與基層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相適應。那么,如何緩解這些問題?
一要努力推出更多、更貼近群眾生活的文化藝術精品,真正讓基層群眾享受到文化的權益。文化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優(yōu)秀文藝作品的創(chuàng)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要把黨的各項方針政策融入文化藝術作品中,落實到創(chuàng)作、表演、研究、傳播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真正把黨的方針政策通過藝術傳播到基層群眾心里,真正讓黨的溫暖送到人民的心中。要充分利用國家的優(yōu)惠政策,充分發(fā)揮社會力量,不斷擴大社會資助范圍,豐富資助門類,突出資助重點,要緊緊圍繞“中國夢”這一主旋律,積極開展文化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積極開展文化下鄉(xiāng)文化惠民工程活動,認真抓好基層公益性演出活動,更好地把更多、更好、更貼近群眾生活的文化藝術精品送到群眾中去,讓基層群眾真正享受到文化的權益。
二要不斷加大公共文化設施的投入,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網絡體系。綜觀當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現(xiàn)狀,許多地區(qū)都不同程度地存著許多不足之處。突出體現(xiàn)在:文化設施落后,文化隊伍薄弱,服務水平不高等。針對這些問題的存在,各地區(qū)、各級政府,要不斷加大公共文化設施投入力度,科學統(tǒng)籌,客觀規(guī)劃,合理布局,努力完善以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鄉(xiāng)鎮(zhèn)綜合文化站、村(社區(qū))文化室、農家書屋為重點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充分利用現(xiàn)有城鄉(xiāng)公共設施,統(tǒng)籌建設集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等功能于一體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配套建設一些群眾急需的文化活動場地。堅持設施建設和運行管理并重,健全設施運行管理和服務標準,規(guī)范服務項目和服務流程,提高服務水平。
三要加快推進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努力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由于各地情況不同,經濟條件不同,所投入也不同,所以在建設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也同樣存在著不同。一些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比較完善,而一些經濟落后的地區(qū),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也相當落后,發(fā)展情況不平衡。為此,推進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各地區(qū),各級黨委政府要認真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于加快構建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和《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要緊密結合當?shù)厝罕娦枨蟆⒇斦芰臀幕厣M快制定地方具體實施標準,積極推進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服務體系,促進城鄉(xiāng)文化發(fā)展一體化。同時,要積極推行走出去、引進來的發(fā)展模式,經濟發(fā)達地區(qū),要主動扶持經濟落后的地區(qū),上一級的文化部門要主動扶持下一級文化部門。首先是師資方面扶持,其次是財物方面扶持,將一些更新替換的設備贈送,填補落后的地區(qū),一線基層地區(qū),均衡配置城鄉(xiāng)公共文化資源,努力實現(xiàn)城鄉(xiāng)資源整合。
四要不斷加大公共文化產品生產及服務供給力度,讓群眾真正享受到文化權益。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目的就是讓更多、更廣泛的基層群眾真正享受到文化權益。因此,要不斷加大對基層群眾的文化服務力度,就是要不斷加大公共文化產品生產及服務供給力度,讓更多、更好、更貼近群眾的文化產品,通過服務供給這一渠道,送到基層群眾中,既讓群眾得到文化服務的實惠,又讓文化產品通過基層這一平臺,傳播得更廣、更普及,發(fā)揮更廣泛、更大的社會效益。那么,要創(chuàng)作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的前提,首先就是要廣泛開展公共文化需求調研,全面深入了解不同群體文化需求的特點,有效地實現(xiàn)精準服務,提高文化產品的自身價值。其次是要加快策劃實施一批民生分量重、社會關注度高、邊際帶動性強的公共服務文化產品。三是要積極推進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積極探索基層融合發(fā)展試點,探索統(tǒng)籌數(shù)字文化建設的具體途徑,實現(xiàn)互聯(lián)互通,努力提高公共數(shù)字文化供給和服務能力。
五要不斷創(chuàng)新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運行機制,不斷完善管理方法。公共文化服務是一種大眾化的服務,尤其是突出在基層,而基層的管理往往難度又較大。涉及面廣,服務對象層次參差不齊,情況復雜。因此,要想提高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就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fā),不斷創(chuàng)新公共服務管理運行機制,不斷調整服務工作思路,以盡可能適合的管理模式,來加強文化服務體系協(xié)調機制建設。要堅持統(tǒng)籌規(guī)劃、整合資源、共建共享、融合發(fā)展的原則。要不斷加大推動基層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參與式管理,建立健全全民參與和主動監(jiān)督機制,努力實現(xiàn)公共文化服務始終置于群眾中,曬在陽光下,更加有效地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此外,要積極大力推行采取政府購買、項目補貼、定向資助等措施,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彌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不足,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康有序地發(fā)展。
六要加強基層公共文化隊伍建設,努力提高服務水平。抓好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陣地建設是前提,人才隊伍建設是關鍵。沒有人才,再好的陣地也是一堆閑置物。因此,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隊伍建設,是能讓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有效地發(fā)揮作用的重要保證。那么,如何抓好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首先是要抓好鎮(zhèn)(街)文化站隊伍的建設。文化站是最基層的文化事業(yè)單位,肩負著承上傳下的重要作用,它是架起市(縣)一級與農村一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橋梁。因此,抓好鎮(zhèn)(街)文化站隊伍的建設至關重要。其次是抓好農村文體協(xié)管員隊伍的建設。農村文體協(xié)管員是最基層的公共文化服務的主體,他們長期生活基層,了解基層。他們的服務針對性強,社會效益好。通過他們的服務,能夠更加有效地把公共文化服務產品送到最基層,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質量。三是要提高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員的生活待遇,努力解決基層文化服務人員的實際困難,配置由公共財政補貼的工作人員。四是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培訓和激勵機制。大力發(fā)展文化志愿服務隊伍,構建參與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機制健全的文化志愿的公共基層文化服務體系。
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黨的十八大施政方針,是順民心、合民意的一項重要的民心工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追求精神文化權益的期望也越來越高,尤其是在農村基層。因此,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時代的要求,是人民的期盼。各級黨委、政府要真正把習總書記提出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作為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強大動力。
描寫基層公共就業(yè)工作方案和方法二
“希望將村莊的歷史和文化以演唱、相聲、小品、戲劇、泥塑等形式展現(xiàn),吸引更多游客了解、體驗村莊文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山東省威海市的公共文化服務工作者沒有閑著,他們抓緊時間研究基層群眾尤其是鄉(xiāng)村群眾的文化需求——52個社會組織、100多人深入25個鄉(xiāng)村進行調研。在調研基礎上,針對村民的迫切需求,設計并選擇出了25個鄉(xiāng)村公共文化服務項目,涵蓋文化傳播、傳統(tǒng)文化保護等多個方面,以實現(xiàn)鄉(xiāng)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專業(yè)化、精準化供給。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公共文化服務要實現(xiàn)精準、高效服務,必須依靠社會力量,發(fā)動全社會參與。”國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專家委員會委員巫志南表示,“尤其是針對農村這一短板,就更要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
補足農村服務短板、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威海市在創(chuàng)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過程中,有針對性地探索實施公共文化服務公益創(chuàng)投,廣大村民的文化獲得感顯著提升。
“之前我們想吸引更多人參加剪紙活動,但不知道如何對接到更多有需求的群眾,有勁使不出,影響力很有限。”威海市環(huán)翠區(qū)剪紙協(xié)會會長侯曉杰說。
“我們村雖然有不少文藝團隊,但僅僅就是自唱自跳,除了文藝匯演也不知道有哪些更好的途徑為村民服務。”威海榮成市俚島鎮(zhèn)中我島村婦女主任、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王玉紅說。
“此前,我們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送戲下鄉(xiāng)、閱讀推廣培訓等,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不過我們也發(fā)現(xiàn)承接項目的社會團體,在數(shù)量和質量上和廣大群眾的需求還存在不小差距,也難以滿足政府職能轉變的需要。”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隋建波表示。
實際上,威海市的社會組織、基層文化單位、文化主管部門之前所面臨的以上這些問題,也是我國各地在探索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的過程中遇到的一些普遍難題:社會力量如何持續(xù)加深對國家和地方政策的理解,持續(xù)提升服務基層群眾的能力?農村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如何更多地“打開門”“聚人氣”,充實活動內容、提升服務品質?文化主管部門如何購買到更為專業(yè)專心、群眾喜愛的服務項目?
為解決問題,威海市在需求調研的基礎上,探索實施公共文化服務公益創(chuàng)投,政府不直接購買服務,而是扶持專業(yè)的文化組織孵化中心——威海市善若社會工作研究和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善若中心”),孵化中心則對具有成長潛力的文化組織進行培育孵化,讓這些文化類社會組織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經過培育的社會組織重點面向基層社區(qū)和農村開展類型豐富的公共文化服務,填補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短板。
山東大學威海基層治理與社會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員郭劍雄表示:“公共文化服務公益創(chuàng)投是新型的政府支持社會文化組織參與供給,并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全面發(fā)展的文化治理方式,它強調資助方和受資助方不再是簡單的資助和購買服務的關系,更重要的是雙方建立長期的深入的合作伙伴關系,這個合作關系可帶來政府、社會組織、基層文化服務中心、文化受眾的共贏。”
全民閱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服務、村落文化保護、民風民俗和歷史文化挖掘、傳統(tǒng)手工技藝傳承、鄉(xiāng)村音樂美術舞蹈服務、文化志愿者培養(yǎng)……如今在威海市的多個鄉(xiāng)村,通過文化公益創(chuàng)投,一系列豐富多彩而又精準對接老百姓需求的服務,被源源不斷地引入基層綜合性服務文化中心,“門打不開、人不進來、服務單一”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困境被逐步破解。
侯曉杰希望提供服務卻“力不從心”的局面也終于得以改變。善若中心的工作人員廣泛調研村民需求,把剪紙課堂開到了多個鄉(xiāng)村。廣大剪紙愛好者終于感到“解渴”,侯曉杰等專業(yè)剪紙老師也“成就感滿滿,活力滿滿”。
張村鎮(zhèn)的王丹和孩子經常期待著周末王家疃村的“留住傳統(tǒng)留住美”課堂,“這個鄉(xiāng)村美學課堂,讓我們親近自然,又親近人文,更是周末親子活動特別棒的選擇。”
活動專業(yè)又對口,群眾自然滿意,讓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人氣高漲,工作人員也“更加自豪了”。王玉紅調查到了村民“希望培育志愿者服務隊”,通過善若中心的組織協(xié)調、項目設計,她很快便拉起了一支有組織、有紀律的志愿者隊伍,“我們還把志愿者服務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結合,與信譽積分結合,村民很滿意!”
“因為老百姓反響非常好,我們要打造25個農村社區(qū)文化中心運作示范點,實施系列服務項目,讓公共文化不斷專業(yè)化、精準化。”善若中心總干事侯成軍說,通過農村公共文化公益創(chuàng)投,滿足基層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優(yōu)質文化服務的需求,“這是大家的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