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有關泊船瓜洲的詩意及賞析怎么寫一
1、有感情地朗讀《泊船瓜洲》,并會背誦。
2、通過學生自己查閱資料,完成對古詩意思及理解,體會作者思念家園的深切感情。
3、應用網絡資源進行教學,培養學生自我發現、思考、搜集、處理、探究的學習方法。拓展學生想象思維能力、創新能力。
1、組成合作小組進行學習:
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2、自己獨立學習:
讓有個性思維的同學自由發展。
3、師生之間談話式學習:
讓學生能暢所欲言。
一、示題引問
1、示題。
2、學生讀詩,提出自己想了解的問題。
二、了解詩意
1、教師給同學介紹一位新的朋友、老師──網絡,用它來學習古詩:
學生借助網頁了解詩人、詩句的意思。
2、學生交流探討學習收獲:
⑴ 教師引導交流重點詞的意思。
⑵ 解釋全詩的意思。
三、體會古詩思想感情
1、學生通過網頁了解全詩的意思。
2、體會古詩思想感情,讀詩、背詩:
引導學生從詩中的詞、句中去體會思想感情。
四、借助網頁探索拓展
1、學生通過網頁了解有關本詩和其他有關詩的知識。
2、學生交流學習的成果,學生將自己獲得的資料分析得出結論進行交流
五、課后作業
將今天的學習成果,用 word或 powerpoint做成匯報作業。
片段一:
(經過第一階段網頁學習后)
師:剛才老師在巡視時,有同學找老師要密碼了,但是要獲得密碼,必須將你對詩句的理解對大家說一說,哪位同學準備好,就趕緊舉手吧!
(舉手的學生只有兩三個,老師點了其中一位同學。)
生:京口和瓜洲之間只隔著一條長江,鐘山只隔著幾層山
師:對不起,我打斷一下,你怎么知道京口和瓜洲之間隔著的是長江呀?
生:因為前面(網頁)的解釋里說:瓜洲在長江(讀重音)北岸,揚州市南,和京口相對。所以我知道京口和瓜洲之間隔著的是長江。
師:哦,原來你是借助注解明白的,閱讀真仔細!哪位同學用其他的方法知道的?
(有兩三個學生舉手,點其一回答)
生:我是看地圖知道的。(學生操作網頁展示地圖,指出長江)
師:你看到了長江,那你知道京口、瓜洲和鐘山在哪里嗎?
(生找不出來)
師:哪位同學幫幫他?
(舉手的同學多了起來,點其一回答)
生:(操作網頁將對應的地點名稱拖到地圖上相應的位置。)
師:你怎么知道這些地方在哪里呀?
生:前面(網頁)說了:
京口:在長江南岸,現在江蘇省鎮江市(重讀)。
瓜洲:在長江北岸,揚州市南,和京口相對。
鐘山:現在南京紫金山(重讀)。
師:真不錯,能借助注解,把地圖看明白!那位同學你明白了嗎?
(剛才沒有回答正確的學生點點頭)
析:學生從文本閱讀中獲取字面信息,通過地圖獲得直觀的信息,兩種信息內化為學生的理解,在這里傳統的學習與多媒體的優勢找到一個和諧的融合點。
片段二:
(一學生回答完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意思后)
師:理解得真好,能告訴大家你怎么明白這句詩的嗎?
生:我是看注解知道的。
師:注解上怎么說的?
生:(操作網頁展示。綠:本是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有吹綠了的意思。何時:什么時候。)
師:你能想象一下吹綠了的景象嗎?
生:春天來了,草綠了,樹綠了。
師:嗯,你的春天似乎缺乏生氣,哪位同學再來想象一下?
生:春天來了,岸邊的小草綠了,岸邊的樹的嫩綠的枝條隨風擺動,綠樹、綠草倒映在水里,水也染綠了,江水、樹、草綠成了一望無際的綠色。
師:真美的綠呀!
析:雖然沒有多媒體的形象再現,但是,學生對文字的感受更深刻了。這里學生不會因多媒體而產生思想的惰性,放飛了想象的翅膀,活躍了思維,這又怎是一個綠字了得。
有關泊船瓜洲的詩意及賞析怎么寫二
十月十三日上午,我們全縣的教研活動在我校召開,我的公開課是《泊船瓜洲》,在接到教學任務到公開教學有10多天的時間,我在備課的歷程中感受頗多。我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文學真實與生活真實:
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現實生活,是現實生活的升華,它是作者對社會生活現象進行藝術加工創作出來的藝術形象,所以文學與生活不是簡單的對應關系,因此文學真實不能可以違背生活真實,否則讀者也難以接受,只有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文學真實,才能帶給讀者審美的享受。語文教學中,由于古典詩歌距離現在生活時代久遠,含義、語法等都有很大差異,且內容簡單,理解困難。課堂教學中常常出現理解錯位,對體會詩歌的內涵與情感產生阻隔。
在教學《泊船瓜洲》時,在理解“鐘山只隔數重山”時,我讓學生同桌交流討論“數重山”是幾座山,還是許多座山?有的學生認為:鐘山與京口只隔幾座山;而有的學生認為:鐘山與瓜洲隔著許多座大山。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分歧,我先讓學生各自闡明觀點,展開辯論,結果同學們爭論得面紅耳赤,勝負難分。最后我讓他們聯系上一句“一水間”,提出問題引導:為什么寬闊的長江在作者的眼中僅僅是“一水”之隔?為什么作者詩中“又綠江南岸”,而不是江北岸呢?他們稍作議論,便爭先恐后地說:“因為作者馬上就要到京城任宰相,遠離親人和家鄉,此時勾起了作者悠悠的思鄉之情。”
對于文學真實和生活真實的區別,經同學們這么身臨其境的推想,詩歌的理解便變得迎刃而解了。而學生將保持這種高昂的情緒,順利學完此詩,這真是無聲勝有聲啊!
二、教材挖掘與課堂教學:
語文課堂是教師的舞臺,只有課前充分挖掘好教材,利用好課堂這個舞臺,才能在教育教學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課堂教學的籌劃就像花園里德園丁,只有園丁們精心護理,因地制宜的籌劃,才能有新穎別致的風景。而古詩教學進入詩境、體悟詩情是小學高年級古詩詞教學要求的目標。一般的公開教學很少看到教師們涉足,為什么一些教師畏懼詩詞教學呢?教學名家的“觀摩課”與普通教師的“常態課”究竟有多少距離呢?我想在努力地尋求一個突破口。
古典詩詞蘊含著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好感情,融入了作者對于審美的獨特感受。詩無達詁,讀者對于文本的理解會因為不同的人生經歷和文化背景,產生不同的感悟和體驗,因此在古詩教學時,要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適時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情感,努力使學生的理解貼近作者的實際思想。王安石詩句中的“明月”就是中國傳統的思鄉的意象,我抓住這一意象做足文章,課前導入就播放歌曲《中國的月亮》,石順義作詞:哪里月不圓,何處月無光,我卻深深地愛著你,中國的月亮。自古月是故鄉明,你深深的愛,你甜甜的情,總珍藏在我的心上。然后又選用不同時代的明月詩句:然后又選用不同時代的明月詩句: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三國】曹植。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咎拼坷畎?/p>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舅未刻K軾
讓學生知道“明月”往往是在外漂泊的游子思鄉的寄托,通過不同形式的誦讀來理解詩歌的情感。
另外關于“綠”字,我采用不同的方式來加深學生的理解。首先我讓學生找一個合適的字來代替“綠”字,學生先后找到十多個動詞,可謂五花八門,令臺下聽課的教師們稱奇。然后讓大家說說這個“綠”字的好處,是春天勃勃生機的象征。再請學生說一說自己腦海中春天的畫面。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逐步加深理解。接下來讓學生看課后補充資料,出示多媒體:
東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湖上春已早,田家日不閑。(唐代)丘為《題農父廬舍》選自《全唐詩》第129卷46首
東風已綠瀛洲草,紫殿紅樓覺春好。(唐代)李白《侍從宜春苑奉詔賦龍池柳色初青》
細心的學生會發現老師出示的詩句和書后的詩句“又綠湖上出”有一點差異,這是我在備課時發現,并查閱大量的資料得到的結果,我乘機告訴學生學習時要多動腦筋,要敢于懷疑權威的精神。
三、教學負擔與專業成長:
明末教育家王夫之在他的《四書訓義》中指出:“教者因人才不齊,而教之多術?!遍_課教師要預見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在駕馭課堂上才可能做到應對自如。的確,公開教學任務可能會影響自己的正常教學,畢竟需要自己下一番功夫來認真對待,因此有的教師便推辭,覺得開課己是一種負擔,不愿意去啃這根骨頭。當然我也有過這種考慮,通過這次課堂教學,原本不太熟悉powerpoint的軟件制作,后來只有逼迫著自己去做課件,經過多次的請教和修改幻燈內容,我基本掌握了powerpoint的軟件制作,受益匪淺。
在備課的過程中我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反思、不斷地改進。在研磨教材教法的經歷中,常會有許多的靈感。通過備課、開課、研討活動,在教材和教學方法上又有新的突破。特別是和同事與專家的討論,更是一種教學觀念和理念上的一個洗禮。我希望能把自己所積累的教學經驗理論化,做一些課題研究,進一步升華,以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同時自己的在歷練中也不知不覺地促進了專業成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學是一項緩慢而美好的事業,我將會在這條漫長的路上,爭取去做一名有底蘊、有情懷、有思想的語文教師。
有關泊船瓜洲的詩意及賞析怎么寫三
《泊船瓜洲》是小學五年級第五課的一首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收獲是有的,而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試梳理如下,作今后教學之鑒。
一處是講到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時,我本打算饒有興趣地講詩人賈島“推敲煉字”的故事,爾后,再給同學們講了當年王安石是如何經過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終決定用“綠”字的,使學生聽得如癡如醉。當我問到“你認為哪個字用得最好”,原以為學生會費一番周折才會答出,誰知剛點第一個學生就一口答到“綠”,而且,給我們說了理由,把學生帶人花紅柳綠的春景中,其他學生也躍躍欲試紛紛站起來補充了同學描繪的景色,后來竟然有學生提議要畫出這幅美景,怎么辦呢?就讓他們現場畫吧。畫家用線條、顏色表示形體,詩人則用語言來繪色繪形。高超的“畫筆”,可使“畫中有詩”,而美妙的“詩筆”又可使“詩中有畫”,從而使得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古詩的語言極為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兒童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模糊的。學生把我們帶人古詩“詩中有畫”的意境,教師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通過作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畫面美,板畫所畫的每一步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內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不盡?!蔽蚁耄喊瀹嬙O計的過程也是“授生以漁”的過程。讓學生不但能學會,還要會學。在學中體驗,在體驗中提高。這怎能不讓我欣喜?
第二處就是對詩所表達的感情的體會:
學生通過“鐘山只隔數重山”中“數重山”看出路途比較遠,特別是交通不發達的古代,要回到家應該不近,但卻說“只隔”說明很近,看起來是矛盾的,卻不矛盾,因為詩人心早飛回家了,再遠也不覺得遠,這里可以看出他是多么想家呀。此時,我再通過圖畫示意、音樂與圖片的渲染、教師的語言描繪,創設多種場景,讓學生感受詩人創作的情境,從而更深刻地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情感:
詩人此時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邊會聽到哪些聲音?
……
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樣的呢?我們就住在鐘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們所見到的春景告訴想家的詩人吧!
……
在學生體悟到詩歌蘊含的情感后,再次指導個體、集體品讀:(指名說)
你有過思家的感受嗎?
你想家時心里是什么滋味?
詩人和你是同樣的感受,他會怎樣吟誦這首詩?
如此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促使學生想象,讓他們的情緒在情境中與詩人產生共鳴,更能體悟作品蘊含的情感。
“讀中求解,讀中求悟”,顧名思義,讀是解與悟的方法和前提。為迎合這次活動的主題,在教學設計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讀,但仍然無法實現讀中求解、求悟,只能從解悟入手促讀。貌似指導學生“如何讀”以促解悟,而細想,確實有些牽強。這也是我在古詩教學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數十字,學生在不解的情況下如何讀?這樣的讀又如何促解促悟?
學生的畫,雖然說得到,可又不能很好地用畫筆把心中所想畫出來,而我的繪畫水平也太差,所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不僅是哪一科老師可以完成的',需要各科老師共同努力,而教師也要不但學習,盡力成為多面手,才會把學生帶進更好的藝術殿堂。
有關泊船瓜洲的詩意及賞析怎么寫四
泊船瓜洲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京口和瓜洲不過一水之遙,鐘山也只隔著幾重青山。
溫柔的春風又吹綠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時候才能夠照著我回家呢?
1.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2.綠:吹綠。
3.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蘇鎮江市。
4.瓜洲:鎮名,在長江北岸,揚州南郊,即今揚州市南部長江邊,京杭運河分支入江處。
5.一水:一條河。古人除將黃河特稱為“河”,長江特稱為“江”之外,大多數情況下稱河流為“水”,如汝水、漢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這里的“一水”指長江。一水間指一水相隔之間。
6.鐘山:在江蘇省南京市區東。
宋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隨父居江寧(今江蘇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里長大的,對鐘山有著深厚的感情。神宗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為同乎章事(宰相),開始推行變法。由於反對勢力的攻擊,他幾次被迫辭去宰相的職務。這首詩寫於熙寧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進京之時。
《泊船瓜洲》的寫作時間長期以來也有爭議,雖然都認為寫于王安石晚期,但具體的說法主要有三種意見:①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王安石自江寧府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瓜洲后所作;②神宗熙寧七年(1074),王安石第一次罷相自京還金陵;途經瓜洲時所作;③神宗熙寧八年(1075),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寧赴京途經瓜洲時所作。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以愉快的筆調寫他從京口渡江,抵達瓜洲,‘一水間’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頃刻就到。次句‘鐘山只隔數重山’,以依戀心情寫他對鐘山的回顧,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描繪的生機盎然的景色與詩人奉召回京的心情相諧合,‘春風’一詞,既是寫實,又有政治寓意。宋神宗下詔恢復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決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對此,詩人感到欣喜。他希望憑借這股溫暖的春風驅散政治上的寒流,開創變法的新局面。‘綠’字還透露了詩人內心的矛盾,表達了作者希望早日辭官歸家的心愿,這種心愿,至結句始明白揭出?!保绱藦娀紊蕘斫馕觥恫创现蕖吩姷脑娨?,是很有代表性的。
但這樣的解析,卻存在著無法自圓其說的自相矛盾處:詩人既想早日辭官,就不可能有奉召回京之欣喜,既想急于赴京上任,也就不可能有想早日辭官的想法,這二者猶如水火,是難以相容的。也有論者斷言,詩人此次復出還政,可謂春風得意,大喜過望,那所謂的“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戀鄉情緒,不過是虛晃一槍的矯情之詞而已,是不可以認真對待的。“春風又綠江南岸”,骨子里說的'是對皇恩的感激,是對新法實施前景的樂觀描繪,是詩人內心的還朝施政喜悅的移情于景,詩的感情基調是歡快的,樂觀的。
上述兩論,是歷來解讀《泊船瓜洲》詩的論點中最具代表性的,但把該詩作為政治抒情詩來解讀,是既不符合詩人作詩時特定的際遇和心境,也不切合詩作自身建構的藝術形象的內蘊的?!恫创现蕖窇且皇准兇獾泥l愁詩,它的感情基調應是憂郁傷感的,是毫無輕松、喜悅、樂觀的色彩可言的。
詩人寫作此詩時,已是五十五歲的老人了。幾年來,圍繞著新法舊法,朝廷上無休止地爭論和攻訐,致使新法的推行十分艱難。因而本來就有些消極思想的王安石,在經歷了兩次因推行新法而罷相的坎坷遭遇之后,心力交瘁,對從政產生了強烈的厭倦感。罷官期間,他曾寫下了許多描繪自然風光、抒寫閑情逸趣的詩作。對于這次的朝廷以“同平章事”的重任重新起用,王安石曾兩次辭官而未獲準。因而他這次的上任,從心情上說,是十分勉強的。而在他上任以后,又多次請求解除宰相職務,并終于在復出后的第二年,如愿以償地再度罷相,重又回到家鄉江寧,過起了舒心適意的隱居生活。
從這次短暫的復出過程可以看出,重新還朝施政并非王安石所期盼的,所熱衷的,相反地他還把復出視為畏途而屢拒屢辭。顯而易見,在這樣的際遇心境下寫作《泊船瓜洲》,也就難免不在字里行間注滿憂郁、傷感、消沉的感情了,也就難免不對即將遠離的家鄉懷有深深的眷戀之意了,他又怎么可能會以“春風又綠江南岸”喻皇恩浩蕩,抒發什么如愿以償的為復出而欣喜的感情呢? 再從詩作本身看。詩的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是全詩的主旨所在,它以直抒胸臆的形式為全詩定下了憂郁、傷感的感情基調,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詩人對復出還政并無如愿以償的喜悅,更無急不可待的熱切。相反,詩人還遠沒有到達京城,家鄉還未從視線中消失,內心里就已真誠地發出了回家鄉的念頭,這思鄉之情還不深切真摯嗎?今日明月送我而走,他日明月“何時”送我而還?仕途險惡,吉兇難測,那“何時”二字是詩人發自肺腑的一聲沉重嘆息,蘊含了詩人對險惡仕途的擔憂,對施行新法前途的顧慮。詩意憂思深切,格調也十分蒼涼,是如聞其聲的一聲喟然長嘆,是詩人抑郁消沉心態的真實自然的流露。
從結句定下的鄉愁沉重憂切的感情基調反觀,“京口瓜洲一水間”也不可能是在時間上強調船行之快來寫詩人心情的輕松愉快了,它與“鐘山只隔數重山”一樣,都是從空間上強調家鄉的山山水水離此時旅次江北瓜洲的詩人距離之近。此時詩人“泊船瓜洲”,回首南望,那熟悉而親切的“京口”僅一水相間,“鐘山”也只隔數重山,真是近在咫尺。但空間距離上的近,卻反襯了詩人心理距離上的遠。因為家鄉雖如此之近,但可望而不可及,看近實遠。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距離還會越來越大,更何況這一去又不知何時才能回來,不知何時才能再見到這家鄉的山山水水,甚至他可能還會更為悲觀地想到,將來還能不能再回到自己的家鄉。
詩人在這里運用了以近寫遠、相反相成的藝術手法,委婉含蓄地表現了詩人憂惋深切、無可奈何的傷感心情,展現了詩人心靈深處的巨大的失落感、孤獨感。其實,一水長江,數重大山,相間相隔的空間上的距離也是很大的,詩人反以近寫之,也是為了強調詩人對家鄉的強烈依戀,是戀戀不舍的思鄉愛鄉眷鄉之情的自然流露,又何來輕松愉快的喜悅心情呢?
正因為這首詩的主旨是濃濃的鄉愁的抒發,所以詩的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的重心,也不是像一般論者所說的落在了對江南春天美景的描繪上,它的語言重心不是“綠”字而是“又”字。而人們之所以特別欣賞“綠”的形容詞用作動詞對春天美景的生動形象、富有色彩感和感染力的描繪,原因就在洪邁的《容齋續筆》所記載的那一段膾炙人口的煉字故事上。其實王安石在這里并不是要刻意描繪江南春景之美麗,他把詩句的重心放在“又”字而非“綠”字上,他要表達的是“春風”尚且有情,還知道一年一度“又綠江南岸”,而詩人自己呢,卻不得不在“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時候,離開江南的家鄉,違心地重登仕途。這一去,前途吉兇莫測,不知何時才“又”能回到江南的家中呢?一個“又”字,融情于景,實在是詩人滿心難以排遣的無限鄉愁的真實寫照。
正是有了前三句寓情于景的層層鋪墊作勢,結句的“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抒寫鄉愁的淋漓之筆,才水到渠成地直瀉出來,把鄉愁的抒寫發揮到了極致。由此看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并不是一首政治抒情詩,而是一首純粹的鄉愁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