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百分文庫小編為你整理了這篇《推薦弘揚清廉文化厚植清廉文化演講稿如何寫(三篇)》及擴展資料,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百分文庫還可以找到更多《推薦弘揚清廉文化厚植清廉文化演講稿如何寫(三篇)》。
演講稿是演講者根據幾條原則性的提綱進行演講,比較靈活,便于臨場發揮,真實感強,又具有照讀式演講和背誦式演講的長處。那么我們寫演講稿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演講稿模板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弘揚清廉文化厚植清廉文化演講稿如何寫一
弘揚中華文化
——縉云縣溶溪小學孝善文化建設側記
“心行一善,思想更加光明;口行一善,言語更加柔美;身行一善,行為更加有利于他人。”“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走進縉云縣溶溪小學,滿園花香,書聲朗朗,整座校園都被包裹在“孝善”的文化氛圍里,無時無刻不在滋養人的心田。
近年來,縉云縣溶溪小學大力開展以“孝善”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建設,通過傳承孝善精神,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培育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而成功地激發了校園活力。
如今,校園文化建設花開遍地,各地各校均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建設,那么,溶溪小學的校園文化建設有何不同?或許只有當你身臨其境,才能感受到這里無處不在的“孝善”力量。
一個叛逆少年的轉變
文化的力量有多大?對于一個人來說,他可能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對于一座學校而言,它則可能改變許多人的人生。
在開展“孝善”文化教育后,溶溪小學的校園內結出了許許多多的“善果”,許多孩子在孝善文化的熏陶俠,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這種改變令整個學校的校風為之一新。
溶溪小學的老師潘咪咪清晰地記得,四年級一班的胡展豪這一年多來,發生的巨大轉變。以前,幾乎在所有老師的眼里,這個孩子都是一個十分令人頭疼的“問題學生”。
潘老師說,曾經的胡展豪是個脾氣很大的小孩乎,在家里非常調皮,經常和姐姐吵架,對父母的管教也是十 分排斥,經常因為小事與父母發生爭吵,至還會與父母
手,不彳旦談不上孝順,反而是有些“叛逆”。
有一次,胡展豪曠課在家,不想上學,就讓母親欺騙老師,稱其生病臥床。后來母親將情況如實告知潘老師,并表示對于孩子的“任性”,十分頭疼。潘老師在聽到胡媽媽的 “控訴”后 并未著急地向胡展豪“興師問罪”,而是將計就計,去做了一次“家訪”。在家中,潘老師也沒有拆穿他的謊言,而是關心地詢問他是否能堅持到校,也許是感受到了老師的良苦用心,也許是感激老師的善意,胡展豪乖乖地跟著老師去了學校繼續上課。
在那之后,胡展豪就像變了一個人,在學校和老師的要求下,他學會了幫助母親做家務,會和母親溫順地交流溝通,還會幫著媽媽做一些孝順的小事,比如洗腳、揉背,就連胡媽媽都感慨,這個孩子簡直“脫胎換骨”了一般。
性格上的轉變,還體現在了胡展豪的學習上,以前學習缺乏主動性的他如今已經成為了班級里的副班長,學習態度也大為改變,學習成績自然也大步提升。
像這樣的故事,在溶溪小學已經屢見不鮮,是什么促成了他們思想的轉變?在校方看來,這正是“孝善”教育所起到的功效。
一堂觸及靈魂的班會
學生個性的轉變,校園氛圍的改善,絕非一朝一夕所能促成。在溶溪小學,“孝善文化”的建設絕非只是一句口號,而是落實在了一項項行之有效的舉措上,這些舉措日積月累則內化為孩子們的行為習慣,這樣的習慣就構筑起了一座學校的校園文化。
校方的良苦用心,我們可以在一堂班會中,窺斑見豹。
在四(1)班一場名為“孝敬父母,心存感恩”的主題班會上,孩子們感良多,許多孩子都落下了淚水。這眼淚有感動,有愧疚,是感恩,也是承諾。
這是一場精心設計的班會,整堂班會圍繞著“感恩”的主題,通過歌曲、視頻、小品、朗誦等形式,生活地詮釋著服務的無私于偉大,歌頌父母的恩情。班會講述了美國感恩節的由來,組織孩子們朗誦了感恩父母的詩歌,由輔導員誦讀以為父親寫給大學兒子的信件,表演小品他和她來諷刺不知感恩的人······這些內容,五一不觸及靈魂,令人深思。
在這樣的班會里,讓孩子們領悟“心存感恩,知足幸福”的道理,就變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在溶溪小學,每個班級都會定期開展這樣的主題班會,讓孩子們常懷感恩之心,對父母,對他人,對祖國都心存趕集,并將這份感激內化為學習的動力。
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孩子們將課本上的枯燥的文字,轉化為了一次次的行動;將蒼白的訓誡,轉化為了一種日常的習慣。
一場曠日持久的校園革命
孝善,在如今的溶溪小學,已經形成了一種氛圍。放眼校園,滿眼都是臥冰求鯉,孔融讓梨這樣的孝善典故,滋潤著孩子恩幼小的心田。
放眼教師,每個班級背后的黑板商,都寫著孩子們對父母的承若:“我要講孝心,在家里幫爸媽盛飯。”“我以后要幫媽媽拖地洗衣,幫爸爸倒茶捶背,當個孝敬服務,尊敬長輩的人。”
氛圍的營造,就在這一點一滴之間逐漸形成。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學校為此出臺了一系列的德育措施,用一項項落地的規定,來規范孩子們的行為習慣。
學校專門為了每個學生建立了“孝善少年成長記錄冊”,記錄孩子們成長的點滴,把孝善行為轉化為一種獎勵機制,在每學期期末評選五星孝善少年,進而激發孩子們“向善”的動力。
在此基礎上,學校還建立了完整系統的德育積分制度,這套制度,詳細地羅列出了各種加減分的政策,如“助人為樂,能主動做好人好事,收到老師和同學一致好評的,沒人每例加2分”;“就寢后故意拐角、敲墻壁者扣2分”;以此來規范孩子們的向善行為。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去年以來,學校通過尋善緣,存善心,行善事等內容,逐漸養成學生善待學生,善待父母,善待他人,善待壞境的內心境界,活動開展以來,成效明顯,校園氛圍為之一新,學生面貌大為改善,教學質量也在穩步提升。
“文盲的孝善教育,著眼小事,立足長遠,要求學生們通過一件件小事,養成一種自覺的孝善行為習慣,我們將秉持這種腳踏實地的方式,培養孝善小年。”校長潛偉紅說,如今,孝善力量已經在溶溪發酵,相信這份力量,將在以后的日子里帶領溶溪小學走向更遠的明天。
推薦弘揚清廉文化厚植清廉文化演講稿如何寫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抓好家風。領導干部的家風,不僅關系自己的家庭,而且關系黨風和政風,各級領導干部要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要為全社會做表率。”的確,家風正則黨風清、政風廉。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清廉家風是傳統好家風的核心內容之一,滋養著幾千年來中華道德文明的發展,推動著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不斷進步。
接下來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內容進行闡述。
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我們敬愛的習近平總書記就在如此優良的家風中熏陶長大的,在普通大眾的認知中,作為高級干部子弟的習近平,能享受比較好的生活待遇,是理所應當的。事實卻恰恰相反。你能想象嗎?小時候的習近平常和弟弟一起穿姐姐們剩下的衣服,甚至是花布鞋!在其父習仲勛眼里,家里的大事、小事都要為一件事讓路。《習仲勛傳》有這樣的記述。一次,習近平總書記的母親對他們說:“家中的小事不能影響工作。”其父聽后卻嚴厲地說:“大事也不能影響工作!”正因父親的言傳身教,習近平將工作看得重如泰山。我想,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社會如何發展,這樣的家規、家風,都會讓人敬佩、感動和傳頌。
好家風如春風化雨,守護著我們的家國,好家風也如春風化雨,滋潤著每個黨員的心靈。然而,在當前社會中,由于物質生活條件的大大改善,一些黨員同志心中勤儉節約的思想觀念逐漸淡化。正如專題片《永遠在路上》中蘇榮懺悔道:“我家‘于姐’成為江西權錢交易的代名詞,家教上我是一個不合格的父親、不稱職的丈夫,我本人出問題,老婆變得貪婪無度,兒子利用我的職權貪污受賄······如果早有這樣的認識,何以玩火自焚?可見,專題片中那些遲來的懺悔,都是給每一位黨員干部敲響沉重的警鐘。
探究其家族式腐敗的原因,顯然是這些黨員干部家規不嚴、家風不正有關。正因如此,我們更應該堅持廉潔修身、廉潔齊家,以良好家風塑造優良作風,積極投身到工程建設中,推進廉潔從業,在工程建設上營造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在監督和約束下助推陽光工程。
黨的作風與黨員干部的家風緊密相連,弘揚清廉家風,為推進黨風政風建設提供了現實路徑,全體黨員應著重培養和踐行新時代的清廉家風。我們偉大的領袖毛澤東同志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典范,他極重感情,卻十分反感“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腐敗作風。全國解放后,親戚、朋友紛紛來信,有的表示祝賀,有的尋求幫助。經再三考慮,毛澤東同志叫來秘書,對他們說,以后一般來信,都由你們處理。凡是要來北京看我的,一律謝絕;如果不聽,偏要來,路費由他自己出;來了我也不見。公家也不接待。凡是要求我找工作的,我這里是“四不主義”——不介紹、不推薦、不說話、不寫信。正因為我們偉大的領袖給我們做了一個這么好表率,作為新時代的一員,也將繼承與發揚好這種優良作風。當前,我們的企業也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例如親情相冊、廉政賬本等,做好個人親情帳,讓優秀家風文化浸潤家庭每位成員,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處世哲學和愛國愛家的博大情懷內化到家庭成員的思想之中,外化到家庭成員的行為之上,讓淳樸家風與優良黨風同頻共振。
最后引用《孟子·離婁上》一句話“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這就告訴我們,家是國的基礎,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家庭的“神與魂”,影響著一個人的成長,關系到一個家族的興衰榮辱,也關系到自身的廉潔自律,更關系到黨風、政風、民風。作為一名黨員要堅定信念、嚴守底線,要管好小家、服務大家,時刻把家風擺在重要位置,自覺擺正黨性與親情、家風與黨風的關系,才會永葆清廉本色。
推薦弘揚清廉文化厚植清廉文化演講稿如何寫三
我非常之榮幸的參加了寧海縣的首屆公民道德公益大講堂,本次大講堂的主題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做有道德的人”,大講堂的目的是“構建和諧社會,再現中華盛世”。
談起“中華文化”這四個字,使人自然而然的想起了一句話叫“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這是教科書中常見的用來描述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句話,可是,要是問到什么是中華傳統文化,又有幾個人能回答上來呢?就是這樣一個問題,引起了我的反思,身為一名中國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卻不知道什么是中華傳統文化,我想這是讓我自愧的事情,更是讓我痛心的事情。
雖是短短四天的學習時間,卻是讓我受益匪淺,感悟頗深,我是沒有什么資格和能力來向大家闡述什么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因為連我也正處在認識和學習中華文傳統化的道路上,我知道,要想要真正的領悟幾千年前的古圣先賢傳承下來的智慧和真理,是要我的用一生時光來學習和踐行的!我能做的就是做好一個中國人的本分——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和做一個有道德的中國人!
就談談我這四天來學習的感受吧!
大講堂的整個學習過程是不收取任何費用的,除此之外還有免費的午餐和學習資料,還有免費的紀念品!這樣的公益活動已經很少見了。據我所知,參加大講堂的義工是五百多人,想必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義工”,就是除了要干最臟最累的活以外,他們的付出是沒有任何報酬的,我所要講的不僅僅是義工的概念,而是他們身上令人尊敬的品德,見人鞠躬一定達到九十度,無論對方年齡大小都稱呼為“老師”,每一次臺下觀眾鼓掌,站在一旁的義工們必是鞠躬表示感謝,四天來,我看見的加上我沒看見的,我不知道他們每一個義工鞠了多少次躬,真的是數也數不清。在這些義工當中,上至八十多歲的老人,下至十一二歲的兒童,在我看來,我們這些人哪里稱得上是“老師”啊?他們,才是我要學習和尊重的老師啊!
這些義工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想說一句,感恩,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