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嫦娥奔月課后反思篇一
《嫦娥奔月》是一篇神話,主要寫的是美麗善良的嫦娥為了老百姓不受害,吃了長生不老藥升天成仙的故事。課文內容淺顯,文字優美,情節生動感人,可讀性強,是訓練學生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好材料。
一、插圖導入,感受畫面美。
導入時,我借助多媒體出示“嫦娥奔月”圖。在感受畫面美的基礎上,讓學生在文中找出描寫“嫦娥奔月”這幅畫面的文字,通過朗讀感受文字的美。再以問題“嫦娥奔月僅僅是畫面美、文字美嗎?”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精讀故事,體會心靈美。
敘事性作品,主要通過人物形象的刻畫來吸引、感染、打動讀者。因此,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剖析人物形象,感悟內在品格。
為了使學生深入體會嫦娥的心靈美,我挖掘文本中的空白,多次引導學生展開豐富而合理的想象。如教學第三自然段時,通過引導學生想象“嫦娥是怎樣接濟貧苦的鄉親的?”來體會嫦娥的心地善良;教學第四自然段時,通過引導學生想象“嫦娥是如何機智地與逢蒙周旋的”,體會嫦娥的機智勇敢、舍己為民。
三、創設對話情境,升華情感。
在學生感悟人物品格的基礎上,我通過創設對話情景,引導學生走入人物內心。
天上月圓,人間團圓,在這月圓之夜,后羿有多少話想對嫦娥說……
嫦娥又有多少話想對后羿說……
家人歡聚一堂的鄉親們,想到了后羿和嫦娥,千言萬語不禁涌上心頭……
這樣的對話,可以帶領學生進一步走進文本,使嫦娥的優秀品質不知不覺中進入孩子內心。
《嫦娥奔月》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我緊緊圍繞“讀、想、議”展開課堂教學,尊重學生的自讀自悟。學習3—6自然段時,我讓學生自主學習,圈畫有關語句并說說逢蒙和嫦娥的特點。學生能準確地概括出兩個人物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品質。另外,在最后讓學生說說“鄉親們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這是個開放性較強的問題。課后習題中設計了這個題目,目的就是對文本主旨的挖掘。這個題目學生的答案很多樣,但都能圍繞課文中對嫦娥的描寫來說。學生們有的說“嫦娥這么善良,經常接濟生活貧苦的鄉親,她心腸多好啊,所以鄉親們想念嫦娥”;有的說“嫦娥機智勇敢,她巧妙地和逢蒙周旋,為了不讓逢蒙得到仙藥害人,她吞下仙藥和后羿永遠分開了,她令大家敬佩,因此鄉親們都非常想念她。”……學生這些多元的解讀,使人物的形象更加具體,讓人物的內心更加豐富、更加飽滿。
《嫦娥奔月》教學反思:
這是個美麗的民間故事,同學們很喜歡,我也很喜歡,所以組里的小教研我決定還是上這一篇。備課時,我參考了嚴老師的教案,從畫面導入,讓學生感受嫦娥奔月的畫面美,再從課文的整體入手,感受嫦娥的正直、善良、機智的一面,中間再感受逄蒙的奸詐貪婪,最后再次回到嫦娥奔月,感受其凄美的一面。這是重點段的一個教學過程,重點就是體會嫦娥與逄蒙的人物特點,那關鍵就是理解“接濟”和“周旋”,前者簡單,一個補充填空就能理解的,而后者我選擇讓學生同桌來表演理解,不過心里也挺沒底的,不知他們會想出什么招來應對逄蒙?(此時我更多考慮的是學生的語言)自己人來聽課嘛,也就不多想了,決定讓他們試試。
雖教案有了,也有了一定的思考,只是有些渲染氛圍的語言還是不熟悉,總擔心師生不進去,沒有感覺。
結果也確實有些汗顏,現在回顧整個課堂,除了之前的擔心外,還總結為以下幾點:
1、時間把握不強,有些前松后緊。在學習第六自然段時,比較“飄飄悠悠”與“飄悠”,“碧藍碧藍”與“碧藍”這兩組詞語上太浪費時間了,在學生能找到這兩個詞語來感受畫面的美麗后就可以放手了,繼續下面的學習的話就可寬裕兩三分鐘。而在學生說到“嫦娥心靈很美,常常接濟老百姓”時馬上出示填空理解接濟,而非在全找完后再回過頭填空的話,也能省出一分鐘吧。
2、自己的專研還不夠深入,思考不夠成熟,以至于把握課堂不夠靈活,受教案牽制,而教案上的語言又未全記得住,自己的底氣也不足,顯得有些慌而語言零碎了。
有些遺憾,這么美麗的一個故事就被我給破壞了,再接再厲吧,不斷總結進步吧!懇請各位多提寶貴意見!
嫦娥奔月課后反思篇二
《嫦娥奔月》這篇課文述說的是美麗善良的嫦娥為了使老百姓免于受害,吃了長生不老藥升天奔月的事,意境優雅,情節動人。在教學中我確立以學生為主體地位,始終放手讓學生去讀、去品、去說、去發揮,進而走進文本,最終實現文本之間的對話。
本文描寫了三個人物:力大無比、為民造福的后羿,奸詐貪婪的逢蒙、美麗善良、機智勇敢、為民造福的嫦娥,人物性格鮮明,形象迥異。在教學時,我以這三個主要人物為切入點,讓學生在文中找出能反映人物特點的詞語并圈畫下來,品讀感悟,最后進行交流。如:在體會后羿是一個怎樣的人時,學生一下子就說到了“力大無比”這個詞語,并能在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然后抓住“登上”、“運足”、“拉滿”、“射下”等詞語感悟他的力大神勇,以及受到鄉親們敬重的原因。最后指導學生進行朗讀。
“嫦娥如何機智地和逢蒙周旋”是本文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教學“周旋”一詞時,雖然課前預習學生已查過詞典,但為了讓學生能更直觀地理解“周旋”這個詞語的意思,我設計了一個師生對話表演,引學生“上路子”了,才放手讓他們自己發揮。學生參與比較積極,也在趣味表演中理解了“周旋”,并體會了嫦娥的機智勇敢。
回顧整堂課,我覺得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課堂后半截內容安排不夠緊湊,教學語言缺乏渲染力,駕馭課堂的能力也不夠嫻熟等。我想,作為語文老師今后還要多讀書,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和品位,多去鉆研學術類的著作,還要注意對課本的挖掘,綜合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嫦娥奔月課后反思篇三
《嫦娥奔月》是一個流傳上千年的神話故事,講述的是美麗善良的嫦娥為了使百姓免于受害,吃了長生不老藥升天奔月的故事,意境優美,情節動人,告訴人們要做一個心地善良、舍己為民的人。
在備課時,我總共經歷了三個階段。雖然很想一步到位,在每要講解一篇新課文時,能夠用最短的時間,找準切入口,構思出最科學合理的設計思路,組織出生動簡練,絲絲入扣的過渡語,深入學生內心,緊緊抓住他們情緒的精準評價語,在與學生心靈共舞的過程中,享受一種藝術創作的幸福與滿足。但就目前為止,這種境界還只能是一種追求,因為每設計一個令自己滿意的教案,在我都要經歷一個較為艱澀的過程,雖然我渴望高山流水一氣呵成的感覺。
教材不過是個例子,通過這個例子,我們所要傳遞給學生的東西卻很廣博,怎樣在短短的一節課之內,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我相信他人的智慧可以讓自己少走許多彎路,所以備課之前,我習慣查閱大量的資料,備課時,既可以高屋建瓴,又希望博采眾家之長,為我所用。
備本節課時,我查閱了神話的定義,特點,世代廣為流傳的原因,試圖抓住題材的精髓。我閱讀了大量教學設計,教學實錄,以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尋找打動自己的共鳴點。我請教教過本節課的老師,聽他們對教材的解讀與設計思路。在這個過程中,我的頭腦慢慢豐富起來。
在閱讀了大量的資料之后,我便開始在心里反復琢磨設計思路總希望有所突破與創新。他人的設計再好,總有剽竊的感覺,不愿再用。我最初的想法是,作為故事題材,強調它的情節連貫性,學完課文之后,爭取讓每個孩子都能流利地復述課文,并在情節的不斷深化與矛盾的升級中,讓人物形象逐漸在學生頭腦中豐滿起來。但根據這個思路設計教案,卻并不順暢。首先遇到的一個難題是,課文不是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展開的敘述,而是以前言、主體、后續來組織的課文。這樣以情節為線索來設計教案,就顯得不夠自然流暢。遇到的第二個難題是,也許因為查閱的資料太多,對教材理解得很透,所以覺得課文處處是訓練點,舍不得遺漏任何一處,容易陷入繁瑣的講解,無法突出重點,也難以完成教學任務,所以教案設計出來之后,自己感覺并不滿意。
在教研組集備時,我闡述了自己的設計思路,并提出了我的困惑。經過反復討論,我們覺得課文內容淺顯生動,應更多的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而這種學習方式,更適合于探討人物形象,不應該因為已經有以探討人物形象為線索的設計而棄之不用。當我打電話給紀老師時,紀老師認為以分析人物特點為主,合作探究的教學設計會比以情節串聯的設計上起來更簡單,更舒服。在此基礎上,我對教案又進行了再創作,再修改。
經過這樣三個階段的備課,在上這節課時,我的確感覺揮灑自如,學生也興致高昂,思維活躍。正趕上紀老師來校聽課指導,他對這堂課也給予了高度評價。
雖然一步步走來并不輕松,可我甘之若飴,我相信,只要我這樣繼續走下去,離我的目標一定會越來越近。
嫦娥奔月課后反思篇四
1、以神話故事導入。《后羿射日》的神話故事。齊讀第一小節。
2、每讓學生個別讀或齊讀時,都需要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來閱讀,既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又提高學生閱讀與聽讀時的針對性。這個是在閱讀中一直貫徹的一個原則——帶著問題閱讀。
4、學生概括如下:后羿是一個力大無窮、為人造福的人;嫦娥是一個美麗善良、機智的人;逄蒙是一個奸詐貪婪、心術不正、心懷鬼胎、人面獸心的人。
需要注意的地方:多一些學生的朗讀。本堂課更多地引導學生概括與尋找相應的句子來支撐,忽略了學生的朗讀指導,這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加強。
課后零零碎碎的反思,旨在記錄,促進思考。
嫦娥奔月課后反思篇五
推薦這是個美麗的民間故事,同學們很喜歡。在《嫦娥奔月》這個教學過程中,我尊重學生的.選擇和想象,尊重學生的個性和情感,真誠地欣賞學生尚為幼稚的敘述方式。師生在交往互動中進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靈的溝通。
在教學過程中,我緊緊圍繞“讀、想、議”展開課堂教學,尊重學生的自讀自悟。整堂課主要圍繞“鄉親們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這道課后習題來對文本主旨進行挖掘。對這個題目學生都能圍繞課文中對嫦娥的描寫來說。學生們有的說“嫦娥這么善良,經常接濟生活貧苦的鄉親,她心腸多好啊,所以鄉親們想念嫦娥”;有的說“嫦娥機智勇敢,她巧妙地和逢蒙周旋,為了不讓逢蒙得到仙藥害人,她吞下仙藥和后羿永遠分開了,她令大家敬佩,因此鄉親們都非常想念她。”……學生這些多元的解讀,使人物的形象更加具體,讓人物的內心更加豐富、更加飽滿。整個教學過程,重點就是體會嫦娥與逢蒙的人物特點。在整個過程中,我一邊不斷地贊賞學生獨特性并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一邊引導學生將敘述完整化、準確化。師生之間彌漫、充盈著一種精神氛圍,師生共識、共享、共進,形成了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