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3年家長心得體會 家長學心得體會優質篇一
作為家長,我們的任務不限于生養孩子、供養孩子,更要和孩子一起成長。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光需要投注心力,還要不斷地學習,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因此,家長也需要進行終身學習,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下面我將分享一些我在家長學習中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尋求幫助
首先,家長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新時代家長教育理念是以孩子為本的,專業的教育工作者會有跟進這個理念的相關知識。可以通過讀書、聽講座、請教家庭教育專家等方式獲取知識。在這個過程中,要有學習的態度,并且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方法,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第三段:與孩子一起學習
其次,家長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學習。對于一些教育話題,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研究探討,了解他們的看法和想法,從而可以更好地了解他們的內心想法和需求。例如,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找相關閱讀材料,一起討論和思考。可以鼓勵孩子闡述他們的想法,讓他們從小就養成發表言論的習慣。這樣可以培養孩子自我反思、提高思維能力、逐漸提高溝通技巧。
第四段: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除此之外,家長還可以通過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在學習中養成自己的節奏和規律。例如,可以教授孩子如何制定學習計劃,幫助孩子認識到任務的重要性與時間的價值,同時也逐漸指導孩子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督促孩子按時完成作業,讓孩子逐漸培養堅持完成每一個小目標的習慣,這不僅可以提高孩子學習效率還能夠讓孩子感受到一定的成就感,提高他們的自我肯定。
第五段: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最后,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基礎,家長們可以給孩子營造一個受尊重、平等和和諧的家庭氛圍。也許我們并不是專業的教育者,但是我們都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來進行教育。例如,我們可以盡量做好自己的榜樣,不斷強調親情溫暖,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道德觀念,讓孩子從小就明白什么才是重要的,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總之,家長學習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沒有哪一種方法是絕對的,沒有哪個家長是完美的。我們需要持續不斷地學習和總結,以不斷成長和進步,讓孩子能夠在溫馨的家庭氛圍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2023年家長心得體會 家長學心得體會優質篇二
作為家長,我們平時關注的更多的是孩子吃得好不好、睡得夠不夠、生沒生病等生活細節問題,其實在育兒方面大有文章可做。聽了陳園長的講座,我感覺到,孩子的教育是事無巨細,從點滴開始的,小到排隊接水、掛毛巾、跟老師問好,大到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跟別人交流,學會傾聽等,都是需要日積月累的去引導和重復示范才會取得成效,并內化為孩子們的一種行為習慣。另外,人無完人,任何孩子都會有這樣或那樣不足,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動輒呵斥,甚至暴跳如雷,畢竟他們還是一群是非觀念并不很清楚的孩子,我們需要作的就是耐心勸說、身體力行、鼓勵模仿、適時夸獎。我們的好孩子是夸出來的,而不是罵出來的。但是一見到自己的孩子做錯事情,就立刻火冒三丈,大聲呵斥,這樣不但起不到任何糾正作用,相反,孩子逆反心理加重,對爸爸媽媽的話至若罔聞,甚至產生自卑心理。意識到問題對嚴重,我試著用老師說的鼓勵式教育方法,多去發現孩子的亮點,并及時鼓勵和表揚,在給與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的同時,讓他知道了什么是對的,自然也就明確了什么是不對的,結果孩子不但是非觀念增強了,而且自信心也足了。
一、擁有一顆寬容心對孩子,要正確引導,他有了壞習慣,首行應該給他講這種做法是不對的,還要講明白為什么不對,讓孩子自己意識到自己做錯了。其次對孩子不能簡單粗暴地呼喝斥責他,做到有話好好說。其三要求孩子下次不能再這樣做好,如果再遇到這種情況,應該如何做,給他一個標準。孩子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正過來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缺點,所以我們應用寬容的.心來對待孩子。父母只有用寬容、平等的心去看孩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成長的問題與困難,才能針對孩子的特點,進行正確的引導,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空間,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孩子的童心。
二、轉移話題,不互相攀比其實,虛榮心、攀比心,我認為每個人都有,孩子也不例外。比如,我們小孩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如果我們給他買了個新玩具,他都要在小朋友面前表現一下,其他小朋友也不例外,在這個時候,如果他沒有樣玩具,他就會說他有什么什么,你沒有等之類的話。這時,我們就給孩子說,你們都有自己的玩具,如果喜歡對方的玩具,可以用自己的玩具和其他小朋友換著玩啊。其實小孩子都認為別人的玩具是最好玩的,都要玩別人的玩具,我們小區的小朋友都是換著玩具玩。這樣,就有效地避免了孩子的攀比心,避免了別人有什么他就要什么的情形。
三、教育理念要一致,杜絕黑白配家長的教育理念首先要一致,思想要統一,不要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白臉。如果這樣,就讓孩子無所適從,是非不分。比如,在孩子吃飯時,我們都嚴格要求他必須把自己的飯吃完,但他爺爺總是說:你吃飽了就行了。飽與不飽,如果僅憑孩子自己說了算,他就不吃完了,達不到教育的效果。我們就嚴格要求他必須要把自己的飯吃完才行。我家孩子從小體質較弱,經常生病,輸液吃藥是常事,每當這時,我們就經常鼓勵他要勇敢,一點點痛就像螞蟻咬了一口,又不是很痛。打了針,吃了藥,病就好了。從此,孩子打針、吃藥都很勇敢,打針主動伸手,積極配合,一點也不亂動亂哭,吃很苦的藥也能堅持,表現很乖。所以,只要統一教育思想,教之有道,有合適的方法,再加上耐心、細致地觀察,孩子的進步是很明顯的。
四、故事吸引,增強語言和邏輯能力我們給孩子訂閱了幾種幼兒畫報,上面有故事、有迷宮、有找不同、有游戲等等內容。我們先是指導他怎么玩,給他講故事,之后就讓他自己看、自己講。孩子看了不會累,而且新書來了他也很高興很開心。我們堅持在晚上睡覺前給孩子講故事,孩子小的時候可能都講一個故事,突然有一天,他也會慢慢把我們給他講的故事也講出來。給他講故事的時候,他真的聽得很認真,很投入,逐漸學會自己思考。我們也經常鼓勵孩子給我們講故事,講他在學校好玩的,講他自己編造的等等,用故事來講述一些道理,孩子接受也很快,也增強了孩子的評議和邏輯思維能力。
孩子不是溫室里的苗,但我們要細心的呵護他,讓他安全健康地成長。孩子不是烈日下的花,但我們要給他澆澆水,曬曬太陽,讓他經歷一些小挫折,小困難,讓他勇敢與堅強。
2023年家長心得體會 家長學心得體會優質篇三
教師和家長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輔導員和支持者。教師家長會是教育教學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一個交流平臺,在會上,家長和教師可以共同探討孩子的學習和成長,相互支持和幫助。我參加了最近一次教師家長會議,得到了很多啟發和收獲,下面就為大家分享我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家長通過會議認識到孩子存在的問題
在教師家長會上,家長可以了解孩子在學習上存在的問題,然后通過與教師的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我感覺到家長被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意識,明白了與教師聯手共同幫助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我們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法和策略來切實改善孩子在學習中的問題。
第三段:教師了解到每個孩子的特點
教師家長會議也是教師了解每個孩子的特點的機會。教師可以向家長反饋孩子的學習情況,以及每個孩子的個性、特點,并針對他們的特點給予相應的教學和輔導。這樣,教師可以更好地制定適合孩子的教學計劃,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
第四段:家長和教師共同探討教育問題
在教師家長會議上,家長和教師可以共同探討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如孩子的閱讀、寫作、數學、學習習慣等方面。通過家長和教師的共同討論,不僅可以解決孩子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還可以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意識。家長和教師的規劃和合作將很大程度上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和成長品質。
第五段:總結
在教師家長會議中,家長可以與教師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共同關注和支持孩子成長。通過這樣的機會,家長和教師可以共同協作,為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提供積極的支持。在未來,我相信教師家長會議會在孩子的教育成長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也希望每個家長都能利用這樣的機會,提高自己的收獲和教育意識。
2023年家長心得體會 家長學心得體會優質篇四
最近一直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做班主任的,如何才能使我們的教育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潤物于細無聲。理想的效果應該是學校(當然主要是班主任)、家長、社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而我們,至少我們很多地方的現實是社會教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或某些領域中還處于相對分離的狀態。嚴重點說,我們很多的家庭根本就沒有教育甚至是空白。所以,我們的教育往往都是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在單打獨斗。
校園里,我們經常能聽到或者看到,一些班主任因為一些事情而叫家長到學校來的。細究起來,我們會發現經常被叫家長的都是一些所謂“差生”,成績差、行為表現差、遵規守紀意識差等等。我們的目的當然是好的,通過尋求和家長的合作來達到教育的最佳效果,是必要的,也是真誠的,這既是一條正確的路子,又是一條相對來說較為快捷的途徑。
但是,我們稍加思考就會發現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這些問題學生(我們就暫稱為問題學生了),基本上是屬于家長的教育效果幾乎為零的情況下才出現的,要么家長不在身邊,長期在外對孩子失控;要么忙于生計,即使在家也沒有時間過多的投入到對孩子的教育上,屬于“粗放式學習”型;要么,即使天天在身邊,而從小對孩子給予的希望過大,要求過高,孩子沒能達到要求,于是,失望,生氣,放棄;要么自小溺愛,愛之越深,恨之也就越深,在過度愛的同時,功利性的希望孩子能到什么樣的成績或者要求,不能達到就狠狠的打一頓,然后再過度溺愛;還有一種,就是夫妻雙方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能站在同一戰線上,夫東妻西,給孩子留下家教的空子,從中間逃避本該擁有的責任和義務。
這些問題的結果是,家長在教育的問題上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而我們還一而再再而三的“邀請”家長到學校來,這個時侯,真正教育的意義已經變味了。這個時候,我們班主任、老師倒不如“劍走偏鋒”,走弓背而不弓弦,靠強大的集體影響力,靠個人的人格魅力,站在為孩子一生的高度,站在做人的高度,來引領學生,教育學生,影響學生,啟發學生。我想教育也許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好境地。
反思勤叫家長的行為,我覺得有幾點要思考:
1、作為教育者,或者說明顯的教育者,我們和家長聯系當然是必要的,但是,勤叫家長,特別是一些問題學生的家長,就顯得我們專業的教育者太無能了。我們是教師嘛,我們勤叫家長,這就等于宣告,我拿你沒辦法,讓你家長去解決吧。而家長要是能解決還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嗎?答案顯然。
2、作為長期站在一線的老師,且“身經百戰”,我們的教育水平會比這些學生的家長差嗎?也不一定,那我們為什么不多嘗試用自己的力量來解決問題呢?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學識水平,班級的集體輿論都是影響學生的重要力量。
3、經常叫家長,會給學生一個非常不好的現象,學生往往會私下說“班主任就知道叫家長”,從內心里反感我們的教育,拒絕我們本該有的教育,從而嚴重影響我們的教育效果。
4、決不能把和家長的交流變成告狀。理想的教育應該是家長、學校的和諧統一。和家長的交流是必要的,也是應該的。我們和家長的交流應該是多談論學生的表現,多分析學生的行為,多商量教育的良策,最終尋求教育的合力。切忌把交流變成指責,變成訓斥,指責家長,訓斥學生。
從教近五年,擔任班主任五年,師生關系一直融洽、和諧。細想起來,沒有一次是輕易就叫家長的,遇到較為嚴重的問題,不厭其煩的和學生談心,積極主動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幫助他們思考問題,站在家長的角度分析問題,有時主動走進學生的家里,站在親情的立場,從發展的角度,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很多學生都很明事理,很多問題在談話中,在活動中,在課堂上就迎刃而解了。
2023年家長心得體會 家長學心得體會優質篇五
自古以來“三歲看老”、“五歲定一生”,“教育孩子從小抓起”作為中國父母的傳統信仰和行為準則一直被世世代代人所遵循。家長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付出了心血和汗水,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和良好的教育條件,家長們選擇讓孩子盡早接受教育、培養能力,甚至犧牲自己本來的工作和成長空間,善意得陪伴孩子。但是,教育孩子是一項艱辛和復雜的事業。不少家長對教育的方法,效應等方面存在諸多困惑。因此,本文將從家長自身的角度,擷取一些閱讀資料和教育心得和體會,并與讀者分享。
第二段:分享讀書的好處
閱讀對于人的成長和學習有著很大的幫助和促進作用。而對于家長,閱讀同樣是非常重要和有益的。因為家長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是主導者,對于孩子的教育方法和方向也有著最后的決策權。閱讀可以幫助家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同于電視和網絡,閱讀可以帶給我們更深入、更詳細、更細膩的資訊和思考方式,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情感,提高自己的認知,從而更好地擔負起育人的責任。
第三段:分享家長的教育心得
教育孩子需要有科學的方法和常識性的認知。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需要不斷地摸索和總結自己教育孩子的經驗和教訓。通過和別的家長交流和比較,我們可以發現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獨特教育之路,并不需要拘泥于旁人的教育方法和方向。我們需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個性和特質,尊重孩子的尊嚴和情感,保持耐心、理解和容忍,不能輕易發脾氣。在和孩子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注意方法,對于孩子的表達要多為他們提供理解、幫助和想象空間。
第四段:分享家長關于自己的貢獻
教育孩子是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能夠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積極地扮演角色、關注孩子的情感、管教孩子的行為,實現教育目標,是家長一生中最重要的貢獻和作為。但是,我們也要注意自己的方法和行為是否恰當,并認真對待孩子的心理健康。對于孩子,要多付出關心、愛護和教育,不斷提高自己的人際關系和學習能力,讓孩子在和諧的成長環境中提升自己的修為和水平。
第五段:結論
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好,每一個家長必須充分發掘自己的內在潛力,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理念,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有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礎,孩子的成長將會更加健康、快樂和充實。最后,提醒家長們要認真點燃孩子的學習熱情,讓傳統的教育理念得到升華和更新,并以自己的方式去推動教育科技的發展和應用。走進孩子的內心,尋找他們的愿景和夢想,并盡可能地為他們創造提高自己的機會,陪伴和成就他們的成長歷程。
2023年家長心得體會 家長學心得體會優質篇六
1、學會放手,培養孩子自理本事。
此刻家里獨生子女居多,家長對孩子的關注度都極高,孩子們的活動范圍基本都在家長視力所及之內。可是想想因為我們家長過度保護、監督孩子反而挫傷了孩子的自我觀念,削弱培養孩子的自主本事。因為當父母過分監督孩子的行為時,其實也是在告訴孩子:“你不能照料自我。”這一點我做的就欠缺很多,舉個簡單的例子,每次接送女兒過馬路時,我都會強行牽著她的手一齊走,其實有很多次她都故意掙脫我,說,媽媽我自我能夠的。可是每次我都不放心。生活中這樣的例子能夠說不勝枚舉。
我想很多家長應當都和我一樣對孩子照料自我的本事不很自信,可是今后,我們應當把“只要孩子自我能做,決不包辦代替”當作座右銘。這樣才能逐步培養孩子自我照料自我的本事。
2、改變能改變的,適應不能改變的,培養孩子的適應本事。
盧教師的講話中觸動我最深的一句話就是,要讓孩子“改變能改變的,適應不能改變的。”我們都明白現代社會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激烈,勞動人事制度的改革在不斷深化,職業的流動性和不穩定性增加,工作和生活環境的變化越來越頻繁。我們的孩子今后要如何應對這些不確定的變化就成為父母今后教育過程要應對的一個棘手問題。職業流動必然帶來下列變化:生活方式的改變;學習環境的變化,新的學校、新的教師等等問題。
對于孩子因環境改變造成情緒波動印象最深的兩件事,一是剛上一年級的時候,學習時間開始規律,教師再也不會像幼兒園時期那樣哄著她、順著她了,尤其是當時的數學教師對孩子們要求十分的嚴格。孩子會回來和我說因為數學教師太嚴厲了,她很害怕上數學課。針對這個現象我當時也十分焦慮,孩子比較膽小,性格偏內向,我怕她因為恐懼教師從而對數學學科產生厭倦。所以,每次她和我說教師怎樣樣怎樣樣的時候,我都會正面進取的疏導她,告訴她教師嚴格要求將會對她們產生種種好的結果。甚至還舉例說,她寫作業不認真的時候,我都那么生氣,我應對的才是一個孩子,教師應對她們那么多的孩子,怎樣可能一向心平氣和呢。慢慢的孩子就理解了教師的授課方式,對數學也產生了學習興趣。
另一件事是開學后有一段時間換了新的同桌她不適應,換同桌后她開始和我說與新同桌相處不愉快的時候,我總是對她說,如果同桌的一些做法讓你不開心甚至可能會傷害到你,直接告訴他你不喜歡他那么做,讓他不要再那么做了。同樣因為她性格原因,很多時候不敢對別人表達自我的真實想法。所以回來抱怨的時候還是有,我之后直接告訴她,首先要學會和不一樣的人友好相處,如果實在改變不了,那么就去自我想辦法怎樣解決存在的問題。之后因為教師的調節,兩個孩子也能很好的相處了。
兩件事情雖然很小,孩子順利適應轉變了,可是以后她的學習、生活、工作中類似的情景肯定會更多,期望能經過慢慢的培養,她能更好的應對可能出現的變化。
3、不要過分縱容溺愛孩子。
縱容溺愛孩子并不利于孩子本身。因為孩子遲早要長大成人,要走上社會,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難說了。
所以,縱容溺愛孩子只會剝奪孩子的潛在本事的發展機會,阻礙他成為能干、獨立、能自我調節的人。
4、不要用不一致的規矩管教孩子。
有些父母憑自我的喜怒隨意設立規矩,同樣的行為有時遭罰,有時由他去。這樣會使孩子感到迷惑。
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規矩來教育他。父親能夠躺著看電視,而要求孩子要坐好再看這種言行不一的管教,孩子表面聽從了但內心其實是絕對不會屈從的。
每個孩子的性格不一樣,成長環境也不一樣,期望我們都做一個有智慧的家長,根據自我孩子的實際情景,選擇適宜的家庭教育方式,讓我們的孩子都能健康、歡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