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桃子篇一
陽春三月,桃樹在蒙蒙春雨中,悄然脫下了褐色的冬裝,換上了墨綠的新裝,格外英俊瀟灑。
呼吸著清新的氣息,花苞悄悄爬上了枝頭。淡紅的花苞,禁不住外面世界的誘惑。便撐裂青綠的苞皮,抖開粉紅的衣裙,露出了艷艷的臉。用不了多久,艷紅的花瓣變為淡粉,黃色的花蕊微微抖動。襯著粉似的花瓣,恰似一只只翩翩飛舞的彩蝶。放眼望去,如滿樹掛花燈。
終于,桃子登場了。它的形狀、顏色和滋味都令人陶醉。
沒有長大的桃子,遍身生著刺兒。桃子長成杏子那么大時,小刺也漸漸軟了,變成了密密的茸毛。等到成熟時。茸毛也平了。蛻了。
桃子先是青綠的,隨后變成淡紅,也有的半綠半紅,白中透紅,顏色各異。
沒有熟透的桃子澀中透甜。稍稍長熟些是酸中透甜,熟透了的是又軟又甜、爽心可口。
今天,我摘下一個,咬開它那血紅的外衣,頓時,舌頭上,牙齒上染滿了鮮紅的汁水,直甜到我心里。
桃子篇二
星期六早晨,弟弟請我去他家里玩。我答應一聲,就跟著他去了。
中午,我們吃好午飯,阿姨就拿出桃子來給我們吃。我吃著桃子覺得好吃極了,于是,我就想到了一個主意,馬上跟弟弟說了出來。弟弟聽了,拍手叫好,說我這一個種桃子的方法非常好。為了不讓阿姨知道,所以我就和弟弟悄悄地走了出去。我和弟弟悄悄地溜到后門口的地里去種桃子去了。弟弟想得比我周到,他不但拿了兩個吃下來的桃核,還拿了一把挖泥土的工具。
等了一會兒,弟弟動手挖泥土了。這時,他高興得對我說:“姐姐你的方法真好,現在挖土比前要容易多了!姐姐真聰明!”我笑著說:“這沒有什么,只要多想一下就可以知道了。”說著,我繼續挖。我挖了兩個大洞,把桃子核放了進去。然后,在桃核的上面蓋了一些土。這樣我就把兩個桃核種好了。弟弟也種好了。這時,我看到我和弟弟的手上臉上都有泥土。于是,我們兩個人就到一條小河邊去洗了一洗。然后,我就和弟弟一起回家去了。臨到回家的時候,我對弟弟說:“你要看好這兩棵桃樹,等到它們發芽以后一定要盡快告訴我。”“好咧,請姐姐放心!”我們說呀笑呀走回弟弟家。阿姨看到以后問我們笑什么。我們不說只是笑。阿姨也就跟著我們笑。
桃子篇三
午睡,覺,口渴。見水晶缸盛滿了鮮紅的桃子。頓時有欲望在舌下流出,淹沒了那一點點的睡意。取一枚放到口邊,未入口,先聞到仙桃發出的鮮香的甜味。很快,滿足了欲望。剩下了一顆粘著果肉的核。玩味著這顆果核,想起了生命的意義。
在惠施的“歷物十事”中有“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的表述。一指時空變幻無窮,二指事物的生滅。在時光的流變中事物的生和滅,是超越了“物我”的境界。任何事物的改變,都可看作生,這種生必然是由其他的滅生成的,即生生不息的哲學觀點。
在《莊子》里可以看到一個名為惠施的人。是好友,更是辨友。我們知道莊子睿智、善辯。惠施和莊子的辯論,在《逍遙游》里的幾段對話中,在有趣的問辯之間,惠施總不是莊子的對手,最后都成了“悶葫蘆”。
但是,惠施的“歷物十事”,對“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的闡釋,比之于莊子辯才,要勝出一籌。我們發現惠施所表述的是超越與回歸的自然本真現象。是純粹的哲學考量,有意或無意間體現了老子的“道”及“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
佛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存在的意義就是真理本身。就是輪回。就如人吃桃子,似乎是桃子做出了犧牲,但是,它又同時保留和延續了生命。從這個意義講,我們并沒有違背什么,只是在生命的流程中順勢而行。
所以,想起佛祖如來。哦,我知道了,“如來”的真實含意,如來者,似無所來亦無所去故稱如來。悟出了這個意義以后,感覺大道也存在于吃桃子的過程中。
嗚呼,“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