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風景中的風景篇一
美麗的風景在你的記憶中將是一段美好的回憶,它是“干凈”,幾乎沒有一點雜質。我不也不知道你會用什么方式去收藏,用最大空間的擺放,還是用最小的角落,把它與垃圾堆積在一起!
有一次,在網上看到一組圖片,看完后,我覺得非常感動。
是在一次車展,一位賓客拍下的一組圖片。是一組女生的圖片,他穿著公仔的套裝,頭上戴著一頂機車,而且還是在炎熱的夏天。他就這樣背著厚重的衣服,在烈日下,站了一天,是的,沒有錯,這是他的工作,她有責任把她的工作做好。當她穿上的那一刻,他再也看不見外面的風景,他曾多次摔倒,但是也沒有一個賓客去扶他一下,她每一次都是笨拙的站起,甚至有一些小孩還會嘲笑他。
等到賓客離開的時候,他才摘下頭套,露出他的容貌,那臉龐是那么干凈、純潔,這只是一個20出頭的年輕姑娘。
當一位車模用時下最流行的手機打著電話時,那位姐姐用羨慕的眼神看著車模,一直看著,看著,看著車模的背影。那位姐姐他大喝一口水,抱著她的“機車頭”走進了車站會場內。
那些車模都是靠臉吃飯的,幾乎從早到晚都是,但是那位打工的姐姐,打了一天的工都不可以露一下臉,這是多么大的差別啊!
真正的美麗,不是用刷子刷出的面具,而是取下所有面具后的容貌,那才是真實的,也就是最美的一條風景線!
美麗的風景不一定是最美麗的,但是至少他是可以牢記在一個人心中,永永遠遠的,不在乎關系的大與小,只在乎,你看待它時的角度!
風景中的風景篇二
天穹如墨,靜默之中,唯有聞雨聲漸瀝。打開窗,清新的晚風拂過臉頰,大珠小珠自天落下,琵琶聲聲,輕攏慢捻間,勾起多少嘈嘈切切的回憶。
青青柳色
朝雨乍落,將將打濕道邊的塵埃。旅舍邊的楊柳被洗刷一新,在春風中陣陣揚起。柳下道旁,你舉杯,將濁酒一飲而盡。
西行此去,再歸或許是幾年、幾十年,又或是今生再難相見。常言道知音難覓,而摯友也將遠行。從此,這世上,怕是再也難尋下一位如此知音了,“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細密的雨絲打在臉上,模糊了眼眶,也模糊了惜別之語。
夏日西湖
潑墨般的烏云將遠山包圍,翻白的雨滴若珍珠顆顆,傾灑入船篷。
一陣風起,將烏云雨點俱一并收攏而去。你端坐于望湖樓上,斟滿酒尊,俯瞰水天一色,云翻,雨瀉,風卷天晴,不由心胸激蕩,憑空而生出滿心的喜悅與豪情。研墨,凝思,揮毫一蹴而成千古名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獨剪殘燭
巴山,夜雨傾盆而下,漫過橫跨河岸的木橋,一葉小舟順流而下。
離別時她的問詢尚在耳畔,而你除了沉默也無言以對。秋去秋來,轉眼又是一年,雁群尚有北歸之日,你的歸期又在何時?綿綿秋雨之中,你垂目沉吟——“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當此際,你舉頭仰望灰暗的天幕,無限愁思隨秋雨纏綿。
雨打芭蕉,零落成韻,卻見煙雨蒙蒙之中,歷史長河波濤滾滾,多少往事隨風而逝。合上窗,俯首書案前,記憶中的風景逐漸暈染,鮮活著一段段微涼的回憶。
風景中的風景篇三
小學同學,讓我明白了快樂是什么,讓我明白了頑皮是什么,讓我明白了搞笑是什么。他們是我童年時伙伴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懶洋洋的太陽兩手一舉,伸了一個懶腰,打了一個哈欠,好像在責備我們的壞習慣。那陽光透過玻璃,悄悄的飛進我們的教室,隱藏在教室的每一個角落,整個教室都暖洋洋的,充滿溫馨。
我們在天都城干過的事有:假日小隊就是冒險小虎隊——爬山,當一回駕駛員——玩碰碰車,頭發受罪——被別人噴成洋娃娃。
時間有限,歡樂無限!就這樣,我們最后一次的春游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在車上時,我坐在窗戶旁邊,看著昏黃的天空,灰色的云,好像應景似的要下雨了。難道天空也知道我們明天即將分離?快下了,已經下了,雨滴重重地敲擊著窗戶。當時的這一切在我的眼里成了一處讓人記憶深刻的風景。想到我們就要分離了,我的眼角泛起了一滴“雨”,打濕了我的眼睛。
雨滴重重地敲擊著窗戶,班車緩緩地行駛在即將離別的小路上,這就是我記憶中的風景。這班車也是我和小學同學的末班車,不會再出現了。
風景中的風景篇四
風景——于山脈,碧綠的山松,閃著墨綠的鋒芒,挑動粗獷的旋律。莖蔓磬石吱吱作響,巖隙縫處,不時滾落塊塊巖石。
松之根如插入大地的心臟,任風的摧枯,冰的凋零,依然傲立而不拔。是一個不朽的風景。
古人多把青松比作不老,今人多把它比作一種精神的永駐。挺拔的蒼松述說一個又一個不老的故事。
李白——何當凌云霄,直上數千尺,是蒼松淋漓盡致的最好寫照。
映山紅,在蔥綠中把山巒染紅,把大地點綴,勃勃生機。一如少女羞澀中緋紅的臉,紅撲撲的唇,鮮艷欲滴,踏進山巒,猶如墜入夢幻般的情網。
映山紅在綻放間升華,在艷麗中凋謝。也許這是曇花般的風景。
而田野的花朵卻在艷麗中綻放,蘊山之靈秀,含地之精髓,在艷麗中收獲。在艷麗中瘋狂,那是汗水澆灌的風景。
于是,就有了掛滿枝頭的微笑,揮汗如雨的碩果,北江美——王馨的歌,美得江南小鎮如畫,艷得姑娘如花,唱得蜻蜓點頭,醉得荷葉上的青蛙張嘴。
于是,王馨和王馨的——北江美,成為別人欣賞的風景。
廣場上,北江美優美的旋律,輕歌曼舞的姑娘,踏著優美的旋律,舞動飄柔的身姿,醉得星空眨眼,醉得行人駐足。成為被別人羨慕的風景。
其實,人生也是一道風景,有智者的風景,有愚者的風景,有大志若愚者的風景。有的人站在高高的山崮欣賞別人,你在欣賞別人的時候又被別人欣賞,這就是風景中的風景。
但愿——你永遠成為別人欣賞的風景。
風景中的風景篇五
時光流逝,轉眼間我已然度過了十三余年的時光。在我的腦海里,我依然記得那些有快樂、亦有憂傷;有收獲,亦有傷痛的時光。但是不管嚴寒酷暑,不管春夏秋冬,時間這把利刃仍無法抹去記憶中那片刻骨銘心的風景。
那是我家住在平房的時候,院子后邊有一顆矮矮的楊柳樹,密集的紙條在風中飛舞。我們那時還很天真,全然不在乎家長們說的蜘蛛啊,蜈蚣啊,滿心歡喜的爬上樹去玩耍。楊柳雖然枝條繁密,但是很矮,像極了一棵迷你版的楊柳,所以我們可以盡情的爬上去。我們有的在樹上看《安徒生童話》;有的不厭其煩地數著搖擺的紙條。爺爺呢,他拿著那萬年不變的搓衣板洗衣服。
我的眼淚不停的在眼眶里打轉,立馬奔向衛生間,卻已是淚流滿面,不能止住那兩股清泉。
時至今日,爺爺非常健康,爸爸媽媽也為爺爺做家務。我不知道院子后的那棵小楊柳是否還在,但是我想努力畫出腦海中那副我們在樹上玩耍,爺爺在樹下洗衣的畫面。雖然我的畫功有限,但我還是想把它默默畫出,畢竟那是我們的祖孫之情啊!
風景中的風景篇六
游山玩水時,會覺得身邊的風景很美,但有的只是美麗;心底的風景很美,有的確是感動。
一天下午,我去學畫畫,一放學便遇上了暴雨。家里沒有人來接我,我只好自己回去。一路上傘中聽雨,我的心情也被這雨弄的悶悶的,有些不快。突然刮來一陣大風,我手一松,雨傘便掉在了地上,我也被淋成了落湯雞。雖說是夏天,但衣服濕了也不好受,我便開始埋怨起來:“什么破天,偏偏在這時候下,真會趕時間,還讓不讓人回家了?”我就這樣一路嘀咕著走到了家門前。“終于到了 ! ”我松了一口氣,隨后習慣性地把手伸進口袋拿鑰匙,但我摸遍了整個口袋都沒有找到鑰匙。我頓時呆住了,腦袋里出現了“鑰匙丟了”四個大字。唉,無奈中我只好坐在屋檐下的欄桿上等媽媽回來。看著這陰沉沉的天,我不禁有了濃烈的睡意。
不知過了多久,我才醒來。我抬頭一看,天已漸黑,雨也停了,媽媽怎么還不回來?正當我四處張望時,卻被這樣一副畫面吸引住了:那是一個年已花甲的老奶奶正在教他的孫子學步。她們在樓梯上不停地上下走動,一步一個腳印,很慢……“年已花甲的老人哪經得起這番折騰,待一會兒就要歇息了吧,”我思忖到。可那腳步卻不曾停下,只是固執地不斷走動。看著眼前的風景我一掃先前的陰霾,笑著、仔細地端詳這對祖孫:老奶奶的滿頭銀絲中還夾雜著幾根黑發,臉上卻始終漾著慈祥的微笑,讓人感覺好親切,那孩童的眼眸中滿滿都是天真與執著。頓時,我的心猛然一顫,是被這祖孫情所感動了,在不知不覺中我的心也變得有些歡快起來了。
這風景,讓我想到兒時。那時外婆不也是這樣嗎?大手牽著小手,那慈祥的笑容能感化一切的冰涼,總是讓人感到親切自然。
愛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是留在我的記憶中的永恒的風景。
風景中的風景篇七
時光猶如手中的細沙,即使緊緊握住,也會不斷的從指間的縫隙中向下流淌。記憶的沙灘,點綴著片片繽紛的貝殼,盡管被海浪撲打,被沙粒淹沒,它們永不褪色。
回憶從前,一個畫面一閃而過:那天,天空烏云密布,不一會兒,就下了傾盆大雨。學校門口,一個女孩正焦急地等待著什么,不斷地環顧四周,煩躁地跺了跺腳。前方的那條路上人來人往,每個人都歸心似箭,沒有人注意到這個平凡的女孩。正當她失望至極的時候,有一個留著劉海的女孩撐著傘從轉彎口奔跑到她的面前,雖然撐著雨傘,但衣服還是因為奔跑而濕了一大半。
“菲,真的對不起,我因為沖回家拿了一把傘而耽誤了時間……我們現在回家吧。”她解釋道。
原來,那天上學前,兩個女孩菲和夢相約放學后一起回家。誰知,放學時,天空竟下起了瓢潑大雨。兩個女孩站在校門口的走廊里,不知所措。眼看著雨越下越大,天也漸漸的黑了,這時,夢突然沖進大雨里,頭也沒有回。菲急了:“夢去干嗎,她瘋了嗎?”剛想追上去,可是雨實在太大,模糊了雙眼,人又太多,夢一下就消失在菲的視線里。
其實,夢怕菲會被大雨淋濕而感冒,便自己冒雨沖回家去,急匆匆地拿了一把傘,怕她等急,不顧身上衣服的潮濕,撐起傘又立刻向學校跑去。
“走,我們回家吧!”于是,在人群漸漸稀少的道路上,撐起了一把漂亮的小花傘,傘下的兩個女孩,笑得是那么快樂,那么無憂無慮,成了街道上最美的一道風景。
而構成這道風景的,是兩個女孩那純真而又無私的友誼。時間快速地流逝,這道風景卻永不會毀滅,它將深深留在我的記憶中,這份友誼也永不會變質,它將永存我心田!
風景中的風景篇八
兒時,總有一群女孩陪伴著我。我們到處亂竄,被大人們稱為“瘋丫頭”。我們最喜歡的地方,便是那棵桃樹。
晚春,桃樹開滿淺粉的花朵,我們爬上樹,坐在香氣繚繞的花海中。最喜歡有風的天氣,風一吹,花朵飛舞在空中,隨著風的吹動,繪成美麗優雅的線條。這時桃樹似美麗的仙子,撩起裙擺,翩翩起舞,我們逆著風,奔跑粉色花瓣的世界。
在夏天最炎熱,蟬鳴最響的時候,我們會拿幾個瓶子,輕輕的爬上樹,把蟬捉起來。見到蟬蛻,便小心的收藏起來。玩累了,滿頭大汗,躺在樹上歇息、聊天,一聊就是一下午。雖說天氣熱的很,但在濃密的樹葉里卻涼爽又舒服。在微風的吹拂下,響亮的蟬鳴中,躺著躺著,不知不覺睡了過去。桃樹綠葉蔥蔥,茂密而壯實,為樹下的少女們遮風擋雨。
北京的秋天是干燥而無風的。秋天的桃樹,不同于春天的優雅美麗,夏天的活力四射,秋天的桃樹,是沒有一點花哨的樸實。我們摘下葉片制成書簽,制成葉畫,供大家欣賞。此時,枯黃的顏色,在我眼里,變成了世間最美麗的顏色,帶著我稚嫩的思緒,飄向湛藍天空之城,朵朵白云之上。
下了雪的冬天,爬不了樹,但我們仍有自己的樂趣。堆雪人,打雪仗,圍著大桃樹你追我趕,在厚實潔白的雪層上留下一串腳印,摔了跤也不要緊,倒在雪堆上,軟綿綿的,一點也不疼。盡管花朵謝了,葉子掉了,但桃樹上并非很冷清,瞧,樹枝上一簇雪,枝尖的一道道冰棱,陽光下異常閃亮,為桃樹增添了不少光彩。
“童年!真的只是一個深刻的夢么?”
風景中的風景篇九
在我的心中,媽媽的笑,就是這世界上最美的風景,她永遠留在我的記憶中,不曾逝去。
走進廚房,見到各種食材擺在這兒,兩只手一起才能把炒菜鍋抬起,我費力地把肉切成塊,往鍋里放些油,把鏟子放進鍋里,接著,鍋里的油如炸了一樣,一個勁兒地往外跳,我來不及躲閃,被油燙傷,才發現,原來鏟子上還有水。如果不是因為老師布置的作業,我不知還在哪兒悠哉游哉地看著電視呢,但既然開始了,也不能停了。
先放些蒜,拿鏟子翻一翻,把肉小心翼翼倒進鍋,防止再次“中槍”。繼續炒,看著肉從血紅變得越來越深,得找個盤子,盤子在哪兒?在消毒碗柜,我趕忙跑過去拿出一個盤子,雙跑回來,趕緊把肉翻一翻,底下的肉好像有點狀況——有點糊了。我趕緊把肉裝到盤了里,端上餐桌,然后把鍋又刷了一遍,放回去。
看著這盤肉,我不禁想起之前,我舒舒服服地坐在沙發上,一邊看著電視,一邊看著媽媽在廚房忙碌,把一道道菜端上桌子,接著還要把鍋刷了,才能過來吃飯。而吃飯時,我也總是報怨:“這肉太咸了!”“這菜味道太淡了!”……但我也從來沒有想過當自己炒菜時,又是多么狼狽不堪,還說這不好,那不好,我現然才發現,原來我的嘴有多么該打,可媽媽呢,卻從來不會有一句怨言,就是在一旁聽著,也不說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一天早、中、午晚上都會看見她在廚房里忙碌,此時此刻,在我心中,這就是最美的風景。
我回過神來,繼續炒菜,倒油,放蒜,我更加細心,生怕出現失誤。把菜放進鍋里,我有條不紊地炒著菜,頗有一副大廚的風范,菜漸漸變小了,我放些鹽,翻一翻,菜熟了,我關了火,把菜擺進我準備好的盤子,把菜端到餐桌上,媽媽一直看著我,開心的笑了。
我把鍋洗了,走出廚房,看到媽媽的笑容,如同看到了世界上最美的風景,我也笑了,將這最美的風景留在了我的腦海中。
風景中的風景篇十
;摘 要:《五猖會》所敘之事非常簡單:在出發參加一次期待已久的賽會之際,魯迅被父親要求背誦《鑒略》,原本興致勃勃的一樁趣事由此而變得索然無味。不少論者認為這是魯迅對封建制度提出反抗的呼喊,這種解釋也成為了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的《五猖會》的主流釋義。筆者認為,魯迅在文章前半部分對賽會的描寫并非閑筆,重新解讀這部分內容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五猖會》;禮教;民俗;啟蒙
作者簡介:蘇美華,暨南大學中文系2015級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一、“回憶”的意義
《五猖會》最初發表于一九二六年六月十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一期,后收錄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朝花夕拾》的創作從1926年2月開始,到11月結束。1927年7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并添寫《小引》和《后記》,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1928年9月結集時改名為《朝花夕拾》。這十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1],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創作《朝花夕拾》時魯迅已是文壇舉足輕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慘案后,魯迅寫了《紀念劉和珍君》等文章,憤怒聲討反動政府的無恥行徑,遭到反動政府的迫害,不得不過起顛沛流離的生活。他曾經先后避居山本醫院、德國醫院等處。收于集中的《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三篇散文便是在此時所作。
《朝花夕拾·小引》中記錄了作者寫作這本散文集時的心境。“目前是那么離奇,心里是那么蕪雜”,“前幾天我離開中山大學的時候,便想起四個月以前的離開廈門大學;聽到飛機在頭上鳴叫,竟記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繞的飛機。我那時還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覺》。現在是,連這‘一覺’也沒有了。”這是1927年5月的魯迅,這時候的魯迅剛剛編訂完《野草》,而這《一覺》正是《野草》的最后一篇。《一覺》寫于1926年4月10日,文章中,魯迅有這樣一段話:“青年的魂靈屹立在我眼前,他們已經粗暴了,或者將要粗暴了。然而我愛這些流血和隱痛的魂靈,因為他使我覺得是在人間,是在人間活著。在編校中夕陽居然西下,燈火給我接續的光,各樣的青春在眼前一一馳出了。身外但有昏黃環繞。我疲勞著,捏著紙煙,在無名的思緒中靜靜地合了眼睛。看見很長的夢,忽而驚覺,身外也還是環繞著昏黃。”對于這段話的理解,許多人用“夢醒之后還有路”來解釋,試圖對魯迅的啟蒙戰斗精神加以強調。事實上,雖然魯迅在文中明確地贊賞了青年人的反抗精神,然而,魯迅對于這種反抗行為本身卻是有著隱隱擔憂的,“身外但有昏黃環繞”,黃昏之后呢?那便是無盡的長夜了。雖然有燈火接續著夕陽的光亮,但這微弱的光恐怕不足以抵擋無處不在的黑暗。但是魯迅說自己向來是不主張把自己的絕望帶給青年的,這一絲光亮是他留給青年也是留給他自己的一點信念。然而到了《朝花夕拾》,魯迅卻說“現在是,連這‘一覺’也沒有了。”如果說,一年以前的魯迅仍對青年的戰斗抱有一絲希望的話,這時的魯迅則是對這種“戰斗”和“啟蒙”生出了十分的疑惑。如果說之前的“一覺”還能給他一點“是在人間活著的感受”,那么如今無聊的生活卻讓魯迅生出“雖生之日,尤死之年”的感慨。
童年記憶便是在這些百無聊賴的時刻偶然閃爍。“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后來,我在久別之后嘗到了,也不過如此;唯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留存。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魯迅曾坦言《朝花夕拾》的創作目的是“欲從紛擾中尋出寧靜”“因為不愿想到目前,于是記憶便在心中出土了。”[2]可見,“記憶”是“目前”最有效的遮蔽物。通過回憶往事重新尋找生命的發源與意義,這種精神的“返鄉”具有深刻內涵。
海德格爾說道:“詩人的天職是還鄉,惟通過還鄉,故鄉才作為達乎本源的切近國度而得到準備。”他還強調惟有離開家鄉而歷盡滄桑后重返故鄉的詩人才能真正領悟故鄉的意義。魯迅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由“聽將令”發文到重新審視這場“啟蒙運動”的意義,在這時候,魯迅選擇重拾童年記憶,這種“精神”的還鄉絕不僅僅只是單純的逃避紛繁現實回到童年無憂的氛圍之中,而是帶著一種審視的目光重新發現隱含在自己文化生命血脈之中的淵源。
二、《五猖會》——對民俗文化的再審視
《五猖會》是魯迅在“流離中所作,地點是醫院和木匠房”,與接下來的一篇《無常》情況大體相近,內容也具有連貫性,可將兩篇作為一個整體對照分析。迎神賽會是魯迅兒時家鄉的民俗活動,“五猖會”是其中一大盛會。據魯迅在后記所言,迎神賽會和做目連戲兼有禱祈和娛樂的功能。雖然這賽會在魯迅看來已經大不如明人所記的繁盛,然而我們在《五猖會》和《無常》兩篇中仍然可以一窺其時的鄉民對于賽會的重視。我們細看文章,可以發現魯迅對于民俗的深入思考,而絕不僅僅是簡單的批判。
迎神賽會的活動已經流傳許久。根據魯迅所記,明人張岱的《陶庵夢憶》中所描述的賽會“真是豪奢極了”,幼時的魯迅也常常懷著希望,能看到比前次更繁盛些的賽會,然而結果卻總是一個“差不多”。對于孩子們來說,比起背《鑒略》,賽會自然是有趣得多的。人到中年的魯迅又是如何看待這存留在兒時記憶中的民俗的呢?魯迅提到看《陶庵夢憶》所記載的賽會盛況,當時的人們不僅用十分隆重的辦法祈禱,且還要扮《水滸》人物和故事,魯迅問道:“這樣的白描的活古人,誰能不動一看的雅興呢?”言語中流露出對于這種盛舉消滅的惋惜之情。與明人記載的盛大賽會相比,魯迅幼時的賽會已有衰落之像,婦孺不許看,士子不屑于看,只有游手好閑的“閑人”才會去看熱鬧,而“我”關于賽會的知識也多半是從這些人的敘述中得來。相比明朝時期令人“雅興”大作的賽會,這時候的賽會作為一種舊俗已經失去了它被“士子”重視的地位,只有下層民眾仍將其當做一種精神寄托。
士子們對于民俗的態度何以發生了這樣的變化?《五猖會》記載,當時縣里有兩座特別的廟,一是“梅姑廟”,一是“五猖廟”,其中所供奉之神像都與“禮教”相悖。
《聊齋志異》在卷十四《金姑父》中也記載了會稽梅姑祠。相傳廟中所供奉梅姑原型為一馬姓女子,自小便許配了婆家,但未及出嫁對方便暴斃身亡,這馬姓女子堅決不再嫁,守節至三十歲亡故。族人及當地官府將其作為恪守封建禮教的典范上報并為其立祠塑像,以供世人效仿。不想,成神的梅姑卻一反在世時的忠貞。一趕考書生路過梅姑廟,為梅姑的美貌所打動,于是為其作詩一首以示愛慕。當晚,書生于旅店暴斃身亡,與此同時馬氏族人得到梅姑托夢,稱其已將書生招為夫婿,并要求信眾為書生立一塑像于梅姑像旁。馬氏族長為保族人名聲百般阻擾,結果族長與其家人相繼得病,求醫無果之下只得去梅姑廟立誓,以病愈換書生塑像。許愿不久,得病的馬氏族人紛紛痊愈,于是方圓百里鄉人紛紛出資翻修梅姑廟,從此信眾日多,香火繁盛。
魯迅稱此梅姑廟“特別”,是因為這梅姑神靈與“封建禮教”的格格不入。按照“禮教”的傳統,女子遵從三從四德,貞烈守節才是符合道德規范的,也只有這樣的女子才能在死后享受世人供奉和敬仰。梅姑在生前贏得了貞潔的美名,這美名的得來是由于封建世俗的強大壓力抑或是出自梅姑本心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死后的梅姑終于有了為自己的感情做主的客觀自由。據傳,到這梅姑廟里祈禱的信眾多為青年男女,梅姑勇于為自己的愛情斗爭的精神無疑感動了這些信眾,神廟香火的鼎盛也來源于民眾對于現世高壓的封建禮教下的追求自由愛情的向往。在這種意義之下,梅姑廟自然是“礙于禮教”的,而“士子”的不屑也事出有因。
再看五猖廟。關于五猖廟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但大致都認可人們修筑五猖廟的動機是為了祈求一方太平。據載,東關五猖廟始建于雍正年間,每年農歷四月十五五猖廟會以及其他時節,為了祈求太平村民們循例在此演戲敬神娛神。所演之戲便是《無常》一篇所載的目連戲,無常便是戲中最令人關注的角色。廟中的五個神像及其太太并未按照“禮教”約束,謹遵“男女之大防”,按“士子”們的看法,這鄉俗于“禮”不合,但其既長期流傳,他們只得將其“另作別論”加以搪塞。這兩座遭到“士子”鄙夷的廟卻是鄉民們的精神寄托,每年的賽會好比鄉民們的短期狂歡,這種情形引起了魯迅的思考。在《無常》中,這種思考更見清晰。無常是民間傳說中的形象,他的可愛可親在于理而情、鬼而人。無常的出場一掃之前劇情的陰霾,并使臺下的觀眾“突然高興而且緊張起來”:無常在臺上的夸張滑稽的表演使他拉近了與臺下觀眾的時空距離,他的七情六欲說明他不過是個普通人,同時他的剛正不阿的品格又滿足了觀眾懲奸除惡的民間理想,使觀眾暫時超離了處身的黑暗痛苦的現實世界。
將《五猖會》與《無常》兩篇看作一個整體加以觀照,我們可以發現,魯迅對所謂的“禮教”中不能兼顧人情的“公理”產生了懷疑,這種懷疑帶來的不是全面的“反禮教”。一方面,魯迅反對“禮教”中壓抑人性的夫權與父權,但是另一方面,魯迅對于這種包含著底層民眾的心愿與精神寄托的民俗形式表示了理解,并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禮教”二字成為一個可疑的對象,魯迅在文章中著意提到梅姑廟與五猖廟的“于禮不合”,然而,這在“士子”“君子”眼中的“禮”站在了“蒙昧”的鄉民們的對立面,鄉民們無權也無力表達自己精神的需求,這些“沉默的大多數”只能依靠廟里的塑像、賽會的狂歡來寄予內心對于公平正義的世界的期盼。當現實世界的話語空間遭到無限擠壓,這種精神的向往只能延伸到死后的世界,這是民眾對于強大的“禮教”僅能做到的反抗。魯迅作為新舊兩個陣營的“中間物”,他不同于一般“君子”們一味鼓吹西化與啟蒙,強烈的批判精神又使他能用銳利的眼光洞察被話語蒙蔽的真相。回到歷史現場,許多已被認可的觀念會被顛倒過來理解,從而使看似“不言自明”的地方反而成了重新思考的出發地。從舊經驗中獲取新認知,他比同時代的啟蒙者看得更遠更深刻。在“君子”們一味反對的“舊俗”之中,他發現了其中飽含了底層百姓無限的精神寄托,同時也蘊含著無限的民間智慧,現代化啟蒙話語的滲透使得這些古老的傳統被邊緣化,被誤解,“士子”們不再是傳統價值的守護者,他們試圖斬斷舊筋脈,以西方的血液來“重塑”民族的靈魂。魯迅發現了這其中的矛盾所在,他甚至花費了極大的心力去對“舊俗”進行了一番考究,并且用他自己的考究來對這些“士子”的無知嘲笑了一番。
“故鄉的風景,對于寂寞時代的魯迅,給予了豐富的糧食,給予了忍耐和超脫混迷的現狀的力量。”[3]魯迅在《五猖會》中所傳達的正是這種對于故鄉逝去的淳樸民俗的追溯與懷念,是對于底層民眾的深沉凝視與理解,是對于虛偽現實之下被壓抑的人性與正義的呼喊,也是對于高潮之中的“啟蒙”運動的一個頗有深意的追問。
注釋:
[1]《三閑集·〈自選集〉自序》.
參考文獻: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