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一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2.教育教學目標:
3.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
1.教學手段:
3.學情分析:(說學法)
最后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4.教學程序及設想:
(2)由實例得出本課新的知識點
(7)板書
(8)布置作業
教學程序: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二
本節內容在全書和章節中的作用是:《 》是人教版數學教材第冊第章第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在中,占據的地位。為以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3)情感目標:通過的教學引導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
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以及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我確定了如下的重點難點:
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方法方面,我會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趣的情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和技能。
過獨立練習,小組合作交流訓練,達到熟練程度再次過程中留給學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間。
同時,使所學知識密切聯系生活,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習慣和能力,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學生在參與;操作;交流;游戲。實際的接觸理解運用。
(1)復習引入,探究新知: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期待錄找理由和證明過程。在實際情況下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肖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知識,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2)新課講解,形成性練習。在講例題時,不僅在于怎樣解,更在于為什么這樣解,而及時對解題方法和規律進行概括,有利于學生的思維能力。
(3)鞏固新課。變式延伸,進行重構,重視課本例題,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例題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累積,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4)總結結論,強化認識。知識性的內容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盡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并且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三
1、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p81例1及p82做一做的第1題。
2、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要認識的是分針正好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及1時與60分的關系,是在學生初步認識整時、半時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掌握本課知識既為下一課學習用1分1分數的方法讀出某一時間做好準備,又為以后學習時、分、秒的認識及相關計算打下基礎。
3、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會讀、寫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知道1時=60分。
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意識。
情感目標: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成功的愉悅,并自覺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4、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重點:會讀、寫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理解時、分的進率。
難點:認識每個大格刻度各代表幾分。
1、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把故事、游戲貫穿于各教學環節中,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2、發揮課件的輔助教學功能,增強教學過程的趣味性、直觀性和形象性,賦予抽象的時間概念以鮮活的感性支撐,學生通過認真觀察、合作探究對知識進行遷移、重組,達到認識、理解知識發生、發展過程的目的。
第一、創設情境,設疑導入
1、談話引入:這個學期,數學王國里的兩位小精靈聰聰和明明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和我們一起上課、做游戲。今天為了準時的和我們見面,他倆特地起個大早,讓我們瞧一瞧,他倆是什么時候起床?什么時候出發去學校?(課件出示掛鐘,學生讀時間)喲,聰聰和明明可真準時,剛到學校上課鈴就響了。(課件出示p81的主題圖)
2、質疑:面對主題圖,學生發現鐘面上的時間既不是整時,也不是半時,便產生了一種認知上的沖突,他們會根據鐘面猜測、爭辯,急于弄清楚學校是什么時候開始上課的,老師就此點明課題并板書。
第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鐘面刻度
(1)學生觀察學具鐘,小組交流,老師巡視。
(2)匯報、補充,課件演示學生反饋的結果。
(6)學生把結果填在p81的鐘面刻度圖上,嘗試用最快的速度記住每個大格刻度各表示幾分。
(7)交流記憶方法。
2、認讀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
(1)釋疑:學校到底什么時候開始上課呢?(8時15分)愿意把你認識時間的方法介紹給同學們嗎?在小組中互相說一說吧。
(2)指名學生介紹方法,教師進行小結。
(3)(把例1的3個鐘面帖在黑板上)指名學生讀出時間。
(4)學生試用兩種表示方法把黑板上三個鐘面的時間寫在練習本上。
(5)指名學生上黑板寫,其它學生進行評價,找出寫時間時應注意的問題。
(6)游戲:擊鼓傳花。鼓響花傳時間跑,鼓停花停時間停,執花學生讀出課件上鐘面表示的時間。
5、認識時、分的關系
(1)童話故事:老師發現同學們真了不起,不僅有一雙會認時間的慧眼,還有一雙會寫時間的巧手,為此老師給大家講個故事作為獎勵。你們都聽說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吧,上一次小白兔輸得非常不服氣,于是它又約了小烏龜到周圍種著12棵樹的圓形運動上來比賽,大家猜一猜,這一次誰贏了?好,讓我們一起到比賽現場看一看。(課件演示在相同時間里,小白兔跑了一圈,小烏龜只跑到第二棵樹下。)其實,在我們今天認識的鐘面上,時針和分針也一直在進行著這樣的龜兔賽跑。(龜兔跑場景變成一個鐘面)
(2)小組合作:撥動鬧鐘的分針走一圈,認真觀察時針的變化,探究1時和60分的關系。
(3)課件動態演示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大格的過程,驗證學生的結論。
第三、動手實踐,鞏固新知
1、老師報時間,學生撥學具鐘。
2、同桌合作,一個同學撥出自己的作息時間,另一個同學讀時間。
第四、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完成課本p82“做一做”的第1題。
第五、課堂總結,課外延伸。
整一節課,我盡量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組織他們動手操作、合作交流,鼓勵他們去猜想、概括,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出色的發現者、勇敢的探索者和快樂的創造者。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四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今天我將貫徹這一理念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2節《筆算乘法》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本課“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部分的學習,是在“一位數乘兩位數”的基礎上深入學習的,同時為“三位數乘兩位數”的學習奠定基礎,因此本課內容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接下來談談學生的實際情況。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所以要成為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教師,深入了解所面對的學生可以說是必修課。三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初步形成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自主性不強,因此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學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兩位數乘兩位數豎式計算的算理,并能用筆算乘法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運用兩位數乘兩位數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會乘法運算的應用價值,并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成功的情感體驗。
我認為一節好的數學課,從教學內容上說一定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而教學重點的確立與我本節課的內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據授課內容可以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及筆算方法。教學難點是:理解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因數時,所得積的末位數要和十位數上的數對齊。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充分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所以在這節課中我采用了激、導、探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帶著問題學、在探索中學、在合作交流中學。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學習目的。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引入新課
數量=總量,并列出算式14×12。此時拋出疑問“這個算式和14×5、14×10有什么不同?如何計算?”來順勢引入課題。
導入的設計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為基礎,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助于學生自然鏈接新知。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五
噸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且學生已經能夠準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些都為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而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對質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
對噸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且學生已經能夠準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些都為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而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對質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
對于噸這個質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雖然略有所聞,但接觸并不多。教材所展現的知識結構,層次清楚、循序漸進,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先通過碼頭裝卸貨物的情景、通過集裝箱、貨車運載大宗物品的場景,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噸”的應用,然后結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噸的觀念,提示了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1噸=1000千克。接著教材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大白菜、奶牛、豬、水泥、油桶、小學生體重等物體幫助學生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最后通過練習讓學生了解并掌握噸與千克之間的簡單換算及質量單位的合理運用。
1、借助生活中的具體事物,讓學生感知了解噸的含義,通過想像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體1噸重的觀念。
2、知道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噸與千克的簡單換算。
3、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了解噸的含義,知道1噸=1000千克
教學難點:建立1噸重的概念
1、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
數學學習的最終目標是應用,噸又是一個生活中常常會見到、用到的單位。這樣的內容決定了這節課的教學應該從生活中來,再走到生活中去。
2、加大主體參與的力度
噸雖然在生活中常見,但對孩子來說,依然顯得抽象。為了能讓孩子對1噸有較為深刻的認識,一定要讓孩子親自去嘗試,在親身感受中去想像,去推算。
3、幫助學生組建認知結構
學生的認知結構由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在教學中,通過觀察圖片、比賽、練習向學生展示了一個有序、完整的知識結構,從而幫助學生組建起關于質量單位及其換算的認識結構。
本課的教學過程分四個環節進行
(一)聯系生活實際導入新知,引入質量單位——噸
(二)自主探索、研究問題
本環節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噸的觀念,了解噸與千克之間的關系
教學噸的認識時,教師先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在哪里見過或聽過“噸”,教師再適時出示圖片,讓學生感受到一般在計量比較重的或大宗貨物時,用噸作單位。為了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師提問:認識了噸,你們想不想知道1噸到底有多重呢?這時教師并不急著揭示1噸=1000千克,而是設計了一項比賽,讓學生在拎一拎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幾十千克就已經很重了,這時再揭示,像這樣的100袋大米才重1噸。這時學生對“噸是一個很大的重量單位”的感觸便十分深刻。
練習的過程同時也是對新知不斷深化的過程,本課的練習與新授部分無法分開,充分體現了在練中學。因為考慮到“噸”對于孩子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在學生對噸、對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已經有了初步認識的時候,我又設計了以下五個層次的練習讓學生深化“1噸”的觀念。
第一層:通過對1千克白菜的推算,進一步感知1噸有多重,之所以放在第一層,因為推算多少個1千克等于1000千克比較容易。
第二層:提供了一組剛好重1噸的物體,讓學生通過觀察圖意并說一說各是什么物體,各有多少,對“1噸”重的物體有更多了解。
第三層:提供了生活中常見的幾種物體,讓學生收集信息,通過算一算、說一說,不僅加深對“1噸”的理解,也培養了他們推算的能力。
第四層:結合以上的過程,讓學生想一想自己身邊熟悉的物品,想一想多少個這樣的物品也重“1噸”。
第五層:出示兩塊磚重5千克,讓學生通過推算得出多少塊磚重1噸。這里是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推算能力。
這五個層次層層遞進,要求逐步提高。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訓練。
教學千克與噸的換算時,對于單位換算的方法,學生已經基本掌握。在這里,我先是提供了兩道附有圖片的單位換算,一來考察學生收集圖片信息的能力,二來,也讓學生體會到單位換算的基本方法:要記住千克和噸之間的進率。然后再出示單位換算題,鞏固方法。
(三)全課總結
本環節主要讓學生說一說這節課有什么收獲。
(四)拓展提高
本環節先是通過一組題幫且學生整理所學過的質量單位,使學生能夠準確分分辨克、千克、噸。幫助學生組建知識結構。
再通過一道實際應用的題目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系,并通過這道題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和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