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寫愛國詩人屈原篇一
亂世
詩
一句離騷,讓天下人知道了帝王權貴的丑陋;一句天問,喚醒了天下人沉睡的良知;一曲九歌,傳唱了世間一切可傳唱之事。他的詩詞,沒有李白的灑脫,沒有李清照的婉約,沒有辛棄疾的'豪放,但正是他那脫俗的詩詞,讓人領略到了語言的精妙。“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土爭先。”我仿佛感受到身穿戰甲手拿武器的戰士,抖落厚重的征塵,把戰友的頭顱擱置頸項的慘烈。這是屈原在悲歌,在祈禱。
愛國英雄
他,懷著報國的理想,帶著滿腹經綸來到政治舞臺。這是英雄展示自己的舞臺。他勵精圖治,大整朝綱,然而,正是他的正直,也給他帶來了災禍:蒙受小人禍害,被2次流放,親友相繼被迫害……但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才造就了這么一位舉世無雙的英雄。
結局
然而,他也是人,即使他有卓越的貢獻,脫俗的才華,還是擺脫不了世俗的結局:他走到汨羅河邊,望著那滔滔的江水,“舉世渾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蒼涼的聲音刺破了黑夜,彌散在風雨中。萬聲寂靜,星光早已隱藏起來。夜,更加幽寂;風,更加放肆;雨,更加張狂。屈原抱著一塊石頭,縱然跳到水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聲音,在大地上空,久久盤旋。
這難道就是英雄的結局。
日月輪回,斗轉星移。
寫愛國詩人屈原篇二
屈原是偉大的,他的一片赤誠,路人皆可見。他也是一位杰出政治家,思想家,他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自始自終與親秦派作不懈的斗爭。
司馬遷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記載屈原生平最早最完整的文獻。這篇傳記通過對屈原一生事跡的描述,歌頌了屈原熱愛祖國,不同流合污,至死不屈的高尚品質,同時也贊揚了屈原在文學上的偉大成就。
他“博文志強,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曾經得到楚懷王的信任,24歲任次于宰相的官職:“左徒”,在朝廷內,參與國事,起草法令。宣布法令。接待外交賓客,他主張改革內政,任用賢才,東聯齊國,西抗強秦,但是,由于小人離間,楚懷王聽信了上官大夫的誹謗,不但疏遠了屈原,而且轉而親秦,使屈原的聯齊政策終告失敗,光明正大,正直無私的屈原,誠信而被懷疑,忠誠而被誹謗,懷著滿腔義憤,寫出了《離騷》這部偉大著作,他的志向高潔,所以文中多用芳草比喻,他的行為正直,所以能出淤泥而不染。
最后,他作了一篇《懷沙賦》,懷中抱石,投汨羅江自殺,屈原的自殺,表現他對楚國熱愛,表現他潔身自好的志趣,同時也表現他對楚國朝廷抗議到底。
屈原是我國兩千多年前的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一位杰出政治家,思想家,他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自始自終與親秦派作不懈的斗爭。
1953年,屈原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世界和平會號召全世界人民都紀念他。
薺是甜的,荼是苦的,薺和荼不可能生長在一起。蘭花要保有自己的幽香,它只能生長在幽深的山谷中。一個人想要保持自己高貴的人格,他這一輩子,注定要走上一條不歸路。
“高山流水,知音何在?弦聲已絕,如何獨生?”這是俞伯牙的絕唱,失去鐘子期這個知音,他選擇了絕弦。屈原在從政路上,始終一個人蹣跚獨行,沒有朋友,沒有知音,只有敵人,但他從沒有選擇絕弦。我曾無數次的想象,如果有佛家所說的“輪回”,我多么想我曾生長在那個時代,我一定會跟隨著大夫的腳步,在背后默默支持他,成為這個偉大孤獨者的摯友,讓他知道,他不是孤單的,他的高潔明志是有人懂得的。在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時代,他為什么要那么執著呢?“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他沒有必要抱著懷王這個剛愎自用的“空木頭”,他大可選擇到他國尋找其他圣明的國君,但他沒有,“歷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懷此都也”,“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方能與世推移”這是賈誼與司馬遷對他的勸說,但他仍固執地選擇了留下來。我想那是他對楚國最真摯的愛,他義無反顧的精神讓他最終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但他從來沒有后悔,在投入汨羅江的那一刻,我想他應該是笑著的,因為即使是死,他也要選擇在自己的國度里。
在我心目中,屈原是孤獨的。為了心目中那個美好的楚國,為了自己的不悔追求,他寧可選擇結束自己的一生,也不離開楚國,去茍且偷生,因為他對這個國家愛得熱切,愛得深沉。相比他的敢愛敢做,我覺得自己卻是一個可悲的人。我既追求獨立不羈,卻又跳不出現實當中的框框條條,我患得患失,自因為可以做到很多事情都以冷眼相看,卻發現自己早已“當局者迷”。我常常對自己產生懷疑:是否我想得太多了?是否現實就是現實,容不下我太多幼稚無知的想法?面對現實,我無從適從,只能隨波逐流,人云亦云。而屈原,他是一個明智的勇敢者。他以他的獨具匠心經營著自己的精神世界,盡管別人不理解,但他始終堅持著,他漠視孤獨,漠視自己,或許他曾揚天大笑:別人笑我太癡狂,我看別人看不穿。
我常常會想起屈原的《悲回風》,在夜深人靜的晚上,靜靜地撫摩著那古老的文字,心里不禁涌起一陣莫名的感動。或許它不是屈原最好的作品,但卻是他最悲傷的作品。那是屈原在心里最灰暗的時候寫的,每一句都是心里血淚的哭訴,純然是一絲悲哀,一片絕望。“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路已走到盡頭,他選擇了在同樣的五月五,跟隨伍子胥的腳步,縱身跳進滾滾汨羅江。那濺起的雪白而有冰冷的水花,濺滿了楚國大地,也濺滿了兩千多年的華夏文明史,也一直濺滿到我的心里。
在我心目中,屈原是山,他有著山的堅定與傲然;在我心目中,屈原是海,他有著海的胸懷和坦然,我想只要我們這個民族存在,屈原的思想和精神就會綿亙不絕地傳下去。因為這樣一個愛國之人,我們不敢忘,我們也不能忘。
尚記兩千年前,賈公過長沙,自慨命運之不濟,悒郁思索,而做斯賦。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嘆,其悲嘆人才之不為用,而忠言不被納之意,蓋與君之所行謬矣。命吾于考場之上,端午佳節,重做斯賦,以吊先生之靈嗚呼,君雖為楚王之同姓,其血緣之親.可謂近矣,君累世為官,與楚王之忠心,可謂昭然也,然竟為世人所不容,被君王黜免,終于郁郁而沉于汩羅矣。雖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齊輝之才,一旦被疏,不復被用,雖心系楚國,胸懷天下,豈不枉然。
余嘆其感情之無用焉,君臨天下,當以理為重,奈何信奸讒之語,而疏遠信臣忠義之士也,懷王不用汝擊,終招患禍,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
人情有遠近.而緣有親疏,而公理無遠近,正道無偏邪,君于九天之上,可憶及昔日否,子蘭之流,力勸懷王之秦求和,終使懷王之魂留他鄉,子蘭豈不為楚王之親近哉,有骨肉之親,卻不能遠謀,有遠謀之臣,未有骨肉之親,情理相較,于情于理,競何如哉,懷王屈理從情,終至斯地,雖有天地為其悲惜,然留笑柄子青史矣。
君沉汩羅,去今兩干余載矣,夫兩千余載之中,屈理而從情者,不可盡數,今日光華閃耀大地,然此事仍無有斷絕之時,余作此文,畢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華,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從理,如此,則官不貪,如此,則民不奸,如此則百姓直田享用不盡矣。
寫愛國詩人屈原篇三
態度:通過了解我國古代優秀的文化成果,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我國古代思想家不畏艱辛、追求真理的故事,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品質和刻苦鉆研、勇于創造的精神。
能力:通過了解愛國詩人屈原,暢談體會和感想,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思想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知識:知道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了解他熊熊的愛國之志,為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做出的貢獻及其在國內外享有的聲譽。
1、培養學生積極發言、認真傾聽的良好學習習慣。
2、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思想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提高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理解屈原不屈的意志,壯懷激烈的'氣節和風骨,強烈的愛憎和戰斗的革命風格。
1、教師準備
多媒體
2、學生課前預習:
課前搜集有關屈原的相關圖片以及文字資料;整理屈原的有關愛國的名言警句。
一、檢查復習,談話引入課題
1、你能說一句你印象較深的孔子的名言嗎?
二、揭題并板書
三、學習新課
(一)指導學生自讀課本第55頁,并將自己感受較深的地方勾畫出來。
(二)全班交流
這個環節要讓學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跡和代表作品。
1、指名交流自學結果。
2、補充交流課前搜集屈原相關資料。
3、教師結合學生交流情況作相應的補充。
(1)他創作了《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作品,以抒發自己的崇高理想和他對楚國和人民的熱愛,表達對腐朽的舊貴族的憤怒。
(2)屈原不僅是一位很有抱負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吸收民間的文學形式,采用方言音韻,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創造了一種新詩歌體裁,即楚辭體,代表作《離騷》。
其中,可以講解有關屈原的故事,也可以利用《離騷》中的部分詩句,突出說明屈原對楚國人民的深沉熱愛和對真理的執著追求。
(三)討論:
1、屈原具有哪些品質?
2、說說人們為什么要紀念屈原?全班討論,各抒己見,教師點撥,總結。
(四)寫碑文,表真情
假如班上要舉行一次屈原紀念碑碑文征集活動,你怎樣寫?
1、學生準備。
2、交流碑文。
3、評選最佳碑文。
四、談感受,說體會
說說學了這一課你有哪些感受和體會?可從各個方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