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心得是對實習期間所接觸到的人、事、物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的實際運用。下面是一些實用的工作心得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寫工作心得提供一些參考。
專業論語子罕篇讀后感心得體會范文(13篇)篇一
我讀了孔子的《論語》中“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名言后,有了新的感受。我認為,它的意思是:任何人都要向別人學習,而且要不斷地向別人學習。
許多人能成為我的老師,因為他們的專業各有所長,懂得的道理也比我多。韓愈《師說》中說過:“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有的人語文比我強,我便應向他學習語文。有的人體育比我棒,我便向他學習體育。即使是年齡比我小的人,也有值得我學習的長處。比如說我的表弟,雖然數學比不上我,但他的圍棋經過了兩年的專業訓練后,下得很好,小小年紀已是“三級”小棋手!這個寒假,我便老老實實地呆在家里,虛心向他學習圍棋。他之所以圍棋下得好,是因為他對圍棋下的苦功多,也應了那句“術業有專攻”。
而我們要向年長的學習是因為,年長的人經過了許多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歷經了歲月的洗禮,懂得許多我們不知道的道理,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前段時間我做奧數做煩了,甚至不想再做了。但當我看到一篇文章,講述了張廣厚小學時候數學很差,連中學都差點進不了,但他沒有看氣餒,專攻數學,竟成為世界聞名的大數學家。他的恒心、毅力不正是值得我學的嗎?我便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將奧數學好。
“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一定要虛心學習別人的優點;虛心學習知識;虛心學習做人的道理。
專業論語子罕篇讀后感心得體會范文(13篇)篇二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留下了許多睿智的言論,這些言論被總結為《論語》。這本書是中國古代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經久不衰,對于我們很多人來說,讀《論語》不僅僅是一件愉悅和有趣的事情,同樣也是一種精神追求和自我提升的方式。今天,我想談一下我讀《論語》先進篇后的一些感受和體會。
首先,在讀完《論語》先進篇后,我認為孔子的思想是十分崇高的。在《論語》中,孔子表現出了他高瞻遠矚和睿智的智慧,他的思想引領了中國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發展。他強調人性的善良,因此他的思想鼓舞著人們去追求真理、積極向上,以及發揚自己的精神。
其次,《論語》先進篇讓我認識到在生活中,光有知識是不夠的,我們需要的是有素養的人。在《論語》中,孔子的弟子們被塑造為勤奮、正直、自律、有家教的理想人物,他們的做法和行為不僅僅表現出他們的良好素養,而且在人際交往和自我發展方面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然后,《論語》不僅僅是一本傳統文化經典,同時也是一份智慧和靈感。在讀完《論語》先進篇后,我意識到一個人的智慧和管理能力不僅來自于書本上的知識,更需要來自內心深處的道德、品格和行動。另外,孔子的論語充滿了很多啟示和建議,對于人們做事看問題的方式產生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最后,《論語》先進篇激發了我對于歷史和文化的興趣,并幫助我了解了更多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和發展。讀完《論語》后,我開始懂得到在獲得和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也應該重視和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總之,《論語》先進篇是一本既充滿古代智慧又充滿珍貴的人文精神的書籍。它不僅啟迪了我的思維,同時也讓我認識和尊重歷史和文化。在我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這本書對于我的發展和變化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閱讀《論語》是一次與先賢們的思想和高品位交往的過程,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中,這本書還會給我帶來更多的成長與啟迪。
專業論語子罕篇讀后感心得體會范文(13篇)篇三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是在說:“孝順父母,順從長兄,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長兄,這就是“仁”的根本。“義”是在仁的基礎上理解的,即: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做到為人所想,去幫助別人“禮”讓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復禮”!大家要是都謙讓一點,不就好了嗎?“智”我覺得就是知人之言為智!
也就是明白別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發展!其實,我們現在都是在學習前人給我們留下的經驗!我們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會明白自己在社會上的意義!當然對身邊人的意見應該是選擇好的,有利于個人與社會發展接受!“信”是我們一直在提倡的誠信。從我們的先祖開始就提倡“信”,而當今社會有時卻缺失了傳統文化的美德!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發揚《論語》中的道理。這樣我們才能做一個“少年君子”。
我們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諧的社會,沒有仁義禮智信不行的!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美好,社會越來越和諧!
專業論語子罕篇讀后感心得體會范文(13篇)篇四
近年來,“鄉土”這個詞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而“鄉土精神”,作為鄉土文化的內涵之一,又何嘗不是我們傳承和發展鄉村文化的有效方式之一?《論語》中的《鄉黨篇》就從不同角度探討了鄉土精神的含義,令人深感啟發。以下是筆者對此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關于鄉土精神。
鄉土精神是指在個體社會性和個體存在的基礎上,形成的固有文化理念、價值觀和行為習慣等,包括對故土的熱愛、對民俗文化的尊重、對自然生態的關注、對家庭和社區的認同等方面。而這種精神的存在和傳承,具有維系社會穩定、促進文化交流、推動文化多樣性的作用。
第二段:鄉土精神與文化傳承。
俗話說:“根在鄉村,文化在城市。”但是,城市文化的發展離不開鄉村文化的支撐和汲取。鄉土精神的傳承,不僅有利于保持和弘揚鄉村文化的特色和魅力,也能夠為城市文化提供源頭活水,使之更具創造力和文化底蘊。
第三段:《鄉黨篇》的啟示。
《鄉黨篇》中提出的“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告訴我們孝道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要從最基層身邊的人做起,從自己做起,通過個人行為的守規矩、遵信義,形成利人利己的良好風氣,推動社會文明建設。同時,還有“臧文仲以防疫為名,篡公益以成家”,這句話告訴我們在發展家庭經濟的同時,更不能忘記社會公益和個人道德的履行。同時也要注意防范遏制貪腐等不良行為。
第四段:鄉土精神的時代發展。
在全球化時代,鄉土精神雖然面臨著轉型升級的挑戰,但其對于社會和文化發展的價值和重要性不可忽視。隨著科技和工業的不斷發展,各地鄉村的經濟特色也在不斷崛起,因此我們需要加大鄉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力度,更好地塑造地方特色的文化形象,并用其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繁榮。
第五段:結語。
在鄉土精神的道路上,我們需要給予其足夠的關注和支持,悉心守護和發展這種珍貴的文化寶藏。正如《鄉黨篇》中所說:“鄉愿,好改口貪。”這句話告訴我們只有想要改變,才會有改變的希望,同時也暗示著我們面對問題時,應該有積極的心態和行動,毫不猶豫地邁出行動的第一步。通過我們的努力,鄉土精神的靈魂就會在未來更加璀璨,更加精彩的時代煥發出耀眼的光芒。
專業論語子罕篇讀后感心得體會范文(13篇)篇五
作為一部中國古代經典的書籍,《論語》一直以來被人們所尊重和研究。其中的“先進篇”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篇章,它涵蓋了許多關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道理。在閱讀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許多之前從未感受過的東西,下面我將結合自身經歷分享我對這篇文章的理解和體會。
首先,我認為“先進篇”所強調的敬畏之心是非常重要的。在這篇文章中,有很多關于敬畏之心的記載,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顏回對孔子的感恩之心:“子之恩,陳與?曰:“求之不得,寢而思之,得而不喜,動而覺之,是以有聞。”這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讓我意識到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應該尊重先輩、師長,感恩于他們的靈魂和精神上的點撥,更要用這種敬畏之心去面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遇事果斷地去解決問題。敬畏之心是一個人做人的基礎,也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關鍵。
其次,學習在《先進篇》中也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這篇文章在很多時候都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如書中所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孔子所渴望的讀者的狀態。這種狀態大概就是在學習中時刻保持思考,不僅僅是為了得到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把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學習能夠開闊我們的視野,與世界對話,幫助我們了解自己和身邊的人。通過閱讀《先進篇》,我意識到學習是一種生命力,不斷的學習才能保持一個人的靈魂的年輕。
在《先進篇》中,許多篇章涉及到做人和處世的堅持和原則。其中有一句話是我非常贊同的,那就是“態度決定一切”。人的為人處事總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有時候情緒會影響我們的工作和學習。而態度則可以決定很多事情的結果。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平時對待工作抱有消極的態度,那么他很可能做出的成果也不會太好。所以我們要時刻保持對待事情的積極態度,對待自己和他人的積極態度,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更好的發揮。這句話讓我體會到做人和處世的道理,它可以引領我們走出一條正確的道路,讓我們的生活不再盲目。
在讀完《先進篇》后,我還意識到了用心的力量。書中不斷地強調“用心”的重要性,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學習中都非常重要。無論是從哪方面來看,用心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我認為,用心并不是一個人的天份,它是一種習慣,一種良好的思維狀態。無論你的天賦如何,如果沒有這種“用心”的抱負,你的成就會受到很多限制。如今的社會充滿了競爭,我們只有懂得用心,才能在無數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綜上所述,閱讀《先進篇》是對我人生的一次啟發和豁然開朗。學會敬畏,學習有思想,堅持人生的原則和用心的狀態,這些都是我們人生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希望我們能夠時刻以《先進篇》為指南,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專業論語子罕篇讀后感心得體會范文(13篇)篇六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里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前一則,那么,他們中必定有我的教師。后一則告訴我們:聰敏而一則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請教為羞恥。這兩句話雖是說:幾個人在一齊出自20xx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日對我們的學習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就是說教師對自我要努力學習,永不滿足;對學生要勤奮教導,不知疲倦。《論語》引孔子的話說:“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去爾已矣。”他說,如果說到圣與仁,那我怎樣敢當!我只可是是學習和工作從不厭倦,教誨學生總不知疲倦,那是能夠這樣說的。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么用處呢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也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
經過學習《論語》,我懂得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更讓我明白了關于學習和讀書的方法、態度,真是得益非淺!
文檔為doc格式。
專業論語子罕篇讀后感心得體會范文(13篇)篇七
引言:
《論語》是中國古代的經典著作,被譽為成語和格言的源頭,被世人傳頌不已。其中的“鄉黨篇”是孔子在論述如何治理國家的方法時,提到的一個重要原則,這篇文章從中獲得的啟示是無法磨滅的。
正文:
第一段:鄉黨篇讓我了解到“社會兼容性”的重要性。
“鄉黨篇”中孔子提到“黨同而敵國異”、“黨異而異國同”,這似乎是商討治理國家的方法,但仔細想想,這其中包含了社會兼容性的重要性。相信每個人都有家鄉,都有屬于自己的鄉親,如果這些人之間存在過多的矛盾與互不相容,那么即使他們不同居,他們還是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彼此。因此,如果我們想要建立一個和平、和諧的社會,在個人和社會之間建立社會兼容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二段:鄉黨篇教給我回歸傳統的意義。
“鄉黨篇”中提到了尊師重道,“有子曰:少成若未,血氣未定,戒之在色;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這是關于傳統文化的一些重要價值觀,孔子在這里告誡我們要明白自己是誰,要遵循自己內心的追求,并以此作為優秀人性和道德的基礎。這個道理其實非常簡單,但是在這個輕薄的時代,我們往往把傳統文化看做是陳腐過時的東西,反而去追求前所未有的東西,忽視了回歸傳統的意義和重要性。
第三段:鄉黨篇教給我學會寬容與謙遜。
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這一句話意味深長,很好地表達了“鄉黨篇”的一個主旨——學會寬容與謙遜。一個人想要在社交場合中取得成功,如果僅僅是依靠口才和外在美貌,那么往往并不是最好的選擇。相反,如果能夠真正地學會寬容與謙遜,那么就能夠在與別人互動中充分地表達自己的價值與人格魅力。
第四段:鄉黨篇幫助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鄉黨篇》中,孔子提到了做人的準則:“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這是孔子對做人的基本要求,讓人感覺到很古老很有道理。在今天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對于我們來說,確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就顯得尤為重要,才能夠像孔子一樣不懼忙碌,否則很可能會在追求瞬間的榮耀中迷失自我,而不知不覺中失去了生命的意義。
第五段:結尾。
總的來說,《鄉黨篇》教給我們的東西非常多,每一句話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和哲學思考。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獨特的體會,這篇文章不僅讓我們認識了孔子的思想,更讓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了解到人的存在價值和自身道德規范的重要性。對生活和帶給我們平靜、寬容和生命的智慧,這顆“滋養之水”將流傳千古。
專業論語子罕篇讀后感心得體會范文(13篇)篇八
古人云:“人非賢圣,孰能無過?”父母犯錯是很平常的事,子女如何對待犯錯的父母是一門不平常的學問,從小處說,它是家庭的教育問題,從大處看,它直接影響到了一個民族的存亡問題,孔子就像一盞明燈為我指出正確的方向,子曰:“事父母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它的意思是父母有錯,要好言相勸,聽不進時,要尊重他們,要任勞任怨。”看到了這句話,我思續萬千,于是暑假里的那一幕霎時間浮現在了我的眼前。
那是一個炎熱的早上,媽媽帶我到外婆家去,由于眼睛被蚊子叮了一個大包,奇癢無比,一路上不斷地揉著眼睛,眼睛又紅又腫,可惡的眼睛過敏疹又發作了,一進家門,外公見到我著副尊容大發雷霆,二話不說就朝媽媽嚷嚷:“你怎么把他的眼睛打成這樣,你還配做母親嗎?”媽媽見了外公那怒氣沖沖欲言又止,她輕輕地把我拉到衛生間給我沖洗眼睛并上了藥,這時我疑惑不解地問媽媽:“媽媽,平常您批評我時,總是那么嚴厲,可這次外公錯怪了你,你都那么地溫順,這是為什么呢?”媽媽沒有回答,過了一會,她指了指窗外,我乍一看,只見有一些工人在為小樹在修剪枝丫,還又一些工人在為一棵為我們這風擋雨的,傾斜的大樹支撐并加固,這時媽媽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你就是那棵小樹,我就是那些工人,你外公就是那棵老樹。”“我懂了,我懂了,你對我嚴厲是想要我成才,而你對外公溫順是報答他對你的養育之恩,盡到孝的責任!”我搶過媽媽的話茬說道,“對,對你說得很對,”媽媽點了點頭,“你一定要好好記住這句話‘百事孝為先’”這時,我恍然大悟,于是飛奔回大廳對正在生氣的外公說:“外公啊外公,你錯怪了媽媽,我眼睛腫不是媽媽打的,是蚊子咬的'!”外公不好意思地對媽媽說:“你怎么不早說,你看現在多不好意思啊!”“沒關系,沒關系,”媽媽淡淡一笑地說,“給你罵幾句有算得了什么?”家庭里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想到這里我終于悟到了孔子這段話的真正含意,媽媽的言行是勞無怨的寫照。
孔學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中的瑰寶,是民族思想的精華,幾千年來,它教育大家,要尊循“忠。孝。仁。義”,準則行事。這句話告訴我們,為人子女,一定要報答上一輩的養育之恩,對父母要奉行孝道,在父母犯錯的時侯,子女受到委屈,在怨和累情緒的干擾下,容易失去孝心,這句話告訴我們:應該忍辱負重的精神,寬容的態度,存有孝心,才能做到子曰:“事父母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我還悟到了其實孔子的這段話還有另一層的教育意義。首先要培養自己對父母有孝心——報恩之心,拓展自己的心胸,日后才有能力以博大胸懷,用報恩之心對待社會,對待大自然,對待祖國,用坦蕩,樂觀的精神,接受撮折接受挑戰,無怨無悔為社會為人類,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建設一個和諧安定的中,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專業論語子罕篇讀后感心得體會范文(13篇)篇九
《論語。顏淵》有錄: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子夏稱自己名為商,勸導司馬牛說,既然死生、富貴這些事都由天命所歸,個人無法決定,也無法左右,那就要學會承認并順應。但保持一顆誠敬的心,使自己言行減少過失,對待他人充分尊重,謙恭有禮,卻是可以提高自身修養做到的。一個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下的人都會愛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于丹在百家講壇上說,人首先要能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問天問在,這樣只能加重你痛苦。其次,要盡可能用自己所做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一種遺憾,其實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那就如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將錯過星星了。”一種遺憾能被放大到多少呢?它可以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陰影,影響到你生命的質量。比如:當一個人在憤怒或憂慮的時候,如果用一個測量儀來檢測你呼吸出來的空氣,它是灰色的,其中二氧化碳特別多。所以,長期困擾于人生的遺憾不能自拔,對一個人的生命質量是會有所損害的。既然生活中遺憾不能避免,那么如何對待遺憾的心態和方式就尤為重要了。這里也就是我寫這篇博客的中心意義,那就圣賢們早就在千年之前用文字告訴我們,無力改變事實,卻可以改變看待事情的態度。那就是一定要用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
所有儒家理論的核心無非常三個字:仁、智、恕。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放得下,就是恕。你知道自己想要做的事,馬上就去做。什么人最重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推已及人地,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所謂拿得起放得下,除了仁、智、恕外,還要有“勇”,有大勇。如此,內心有約制,得失在心中。一切苦難均可以笑傲。
《論語。憲問》記載: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遺憾。要做到讓內心真正的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清身外之物有得與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稱為:“鄙夫”。
《論語。陽貸》中有錄: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出,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鄙夫,意義幾乎等同于小人,就是不上臺面鄙陋的人。孔子曾經說過:像這樣的小人,你能讓他去謀劃國家大事嗎?不能。這樣的人在沒有得到利益時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后又害怕會失去。那就會不擇手段維護既得利益。這種患得患失的人,不會有開闊的心胸,不會有坦然的心境,也不會有真正的勇敢。
《論語。公冶長》所言: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君所眾知,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子路,很率性,對勇敢的事情老是特別在乎。孔子有次調侃說,假如有一天我的大道在這個世界是推行不了,我就要自己泛舟江海云了。到時能跟隨我的,大概只有子路吧。子路聽到這話很得意。結果老師后面還有一句話,我之所以這么說,就是因為子路這個人除了勇敢,別的什么都沒有。“好勇”是子路的特點,但他的勇敢又缺少點內涵。
《論語。陽貸》中,子路師:“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無勇而無義為盜”意思就是說子路真去問老師:“君子應該不應該崇尚勇敢呢?”孔子說,君子崇尚勇敢沒錯,但這種勇敢是有約制的,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義“。有了義字當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則一個君子會以勇亂犯,一個小人會以勇敢淪為盜賊。試想,小偷劫匪穿門打戶,甚至殺人越貨,你能說他不勇敢嗎?但這種沒道義約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災害。而這個“道”“道義”卻正是一種內心的約制。
《論語。里仁》有記:子曰:“以失約之者,鮮矣!”意思正是一個人內心有所約制,就會在行為上減少過失。假如一個人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真能“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就做到了約制。而能夠反省自己的錯誤并且勇于更正,這就是儒者所倡導的真正的勇敢。蘇軾曾在《留候論》中論過這種勇敢,并稱其為“大勇”。原文:古之所謂豪杰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論語》中,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來越強調內心,越到后來越從容和緩。而在這從容之前,其實要經歷千錘百煉。
于丹說,其實人的年齡有生理年齡,心理年齡,還有社會年齡。如果我們在二十歲、三十歲能提前感悟到四十、五十的境界,已經建立了明晰的內心價值系統,已經能把社會給予的壓力變為一種生命反張力,已經可以做到從心所欲那樣的一種淡定從容,那么我們說,這樣的生命,才是有效率的生命。
因此,《論語》中睿智的人生經驗,穿越千古滄桑溫暖著我們,光芒著我們,照亮我們心中的暗夜。品著孔子,微笑中受益的心智再次開朗,讓我們不斷有勇氣解剖自己,征服自己,超越自己。
專業論語子罕篇讀后感心得體會范文(13篇)篇十
作為一部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古典著作,《論語》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含了孔子和他的門徒之間的言行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在我讀完《論語》之后,我的心情感悟復雜,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心得與體會。
第一段:結構簡潔,言簡意賅。
作為一部經典的文化著作,《論語》的語言簡潔,每一個行文都是言簡意賅,讓讀者在沒有過多思考的情況下很容易理解。它富含重要的道德價值觀,在中國文化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每一個章節都有自己的主題,不僅是獨立的,還彼此相互聯系,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第二段:孔子的思想觀念為后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論語》是孔子的言行錄,它傳承著孔子的思想觀念,闡述了孔子對待人生、世界、政治的態度與看法。孔子對于人性的解釋極為深刻,他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不是邪惡的,人只有在外在沖突的環境中才會變得越來越險惡。他教導人們要保持真誠、正直和尊重他人。在《論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孔子所取得的成就,也了解了孔子所創造的偉大影響。
第三段:反映著當時的社會現象。
孔子所在的時代是一個動蕩的年代,那時的政治、文化總體上處于劇烈的變革中。《論語》的產生正是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下的,因此,它反映著當時的社會現象。在諸多的篇章中,孔子和他的門徒也深入探討了當時百姓所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這讓人們對其當時的情境和人際關系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第四段:體現著民族的精神傳統。
作為一部重要的經典著作,《論語》不僅體現了儒家思想,也體現了中國的精神傳統。中國的文化精神是包容、文明、和諧的。傳統中的尊重師長、追求知識、慎思明辨的思想等等,都是《論語》所強調的文化核心。正是這一文化精神的傳承讓這部經典著作承載了中國民族的精神傳統,并成為了熠熠生輝的文化瑰寶。
第五段:讓我們走近經典,感受人生。
在《論語》中,孔子的話語和行為都進一步激發了我對人生的理解和思考。我開始認識到學會尊重他人是一種優秀品質,也開始認識到保持自己優秀品質的重要性,縱使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即使身處逆境,我們也應該堅持自己的信仰,為了更高更遠的目標而奮斗。
總而言之,讀《論語》讓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孔子的思想,領略到其中飽含的人生哲理,也更加致力地將其運用到實際中。同時,我也深深體會到了中國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的魅力。這部經典著作不僅讓我們走近歷史與傳統,也讓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人類的精神世界。
專業論語子罕篇讀后感心得體會范文(13篇)篇十一
感謝學校開了讀經典這門課程,我們語文謝老師帶領著我們早晚吟誦。在幼兒園的時候背誦過《三字經》、《弟子規》之類的國學經典,我對古文化很好奇,雖然很多不太理解其中的涵義,但是謝老師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多讀書慢慢就能體會書本中的道理,引導我們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
老師告訴我們,《論語》是我國儒家經典核心著作,記載著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多么有用途,“修身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對我來說有些深奧,但是從讀經典這幾個月以來,加大了識字量,拓寬了知識面,提高了朗誦能力,對學習尤其是學習語文助力不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只有認真讀書,才能實現人生價值。
書中篇篇經典,“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一節我最喜歡,意思是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我們要誠實守信,不撒謊,學習認真,溫習功課,不辜負父母老師的期望和朋友的信任。時刻提醒自己,約束自己。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說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認真學習文化知識,做好這些,可以開啟我們的智慧,陶冶我們的性情。當然這些很多是老師和父母講給我聽的一些理解,我要按照孔子說的那樣要求自己更加努力的讀好經典,不斷提高自己。
專業論語子罕篇讀后感心得體會范文(13篇)篇十二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該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應該說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言論,大多關于學習,最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
3.
《紅樓夢》讀書筆記范文精選。
專業論語子罕篇讀后感心得體會范文(13篇)篇十三
孔子的政治主張是“禮”和“仁”的學說。他生活于春秋大變革時代,他反對以政、刑來強迫人民服從。他所說的“禮”,是一種政治秩序,他所說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規范,當然,這種仁和禮是有上下、尊卑、貴賤、等級之分的。動蕩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為了爭霸,是講究實力,著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納孔子“仁”的政治主張,孔子也沒有被重用。孔子師徒顛沛流離14年周游列國,于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返回魯國,這時孔子已是白發蒼蒼的68歲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經”。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歲。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輯錄其言論,編成《論語》一書,共20篇,計492節,合計12700字。《論語》記到孔子晚年的學生曾參的死為止,其中保留著孔子生平、思想學說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國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也可以說,它可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
孔子從他的政治、哲學和心理學觀點出發,認為德育的主要內容是仁和禮。所以他主張“為政以德”,這反映了當時人的價值的提高和奴隸要求解放的時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觀是適應時代潮流的,具有進步意義的。
孔子所謂“禮”,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來,周禮最重要的原則是尊尊與親親。為了貫徹親親和尊尊的原則,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張,他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作為“正名”的具體內容。就是說,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級森嚴的奴隸制社會里,上下尊卑的關系是靠“禮”來維持的。因此,孔子對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進行批評。如他批評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論語·八佾》)魯國的三桓在祭祖時,唱起天子祭祀“相維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詩,也受到孔子的指責。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疇,主要是“仁”。孔子主張“仁”,在《論語》中有多重涵義。一是“仁者愛人”;二是“克己復禮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現。”孔子主張“仁”,孟子重視“義”,所以,孔子的“殺身成仁”(《論語·衛靈公》)與他的繼承人孟子的“舍生取義”(《孟子·告子上》),對后世志士仁人的影響極為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