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反思簡短 芙蓉樓送辛漸活動反思篇一
所謂“鳳頭、豬肚、豹子尾”作為課堂教學而言,是要有精彩的開篇,容量足夠豐厚的課堂主要內容和**處的干脆收尾。我在這課當中沒有注意詳略得當,開篇占用了太長時間,反復讀有關送別的古詩,再緩緩進入主題之后,雖然有亮點誕生,但是結尾明顯啰嗦,余味少了一些。
2、古詩教學應打破傳統逐字逐句牽引的模式,而放手讓孩子們自學:你讀懂了什么?讀不懂什么?翻譯式的古詩學習方法,沖淡了古詩的韻味,實為敗筆。學生只需要講出大概意思,教師啟發想象當時情景就好。
3、學生不能主動講出詩意的原因是:老師給孩子自學的時間太少,充分讀悟之后才能有所得。
4、學生無法說出最后兩句的意思,是因為課前不了解背景,老師也沒有介紹。
5、學生在最后兩句詩句中存有疑問,應該讓學生自己發問。
備課時我做到了從普通讀者的欣賞性閱讀出發,感受文本美、意境美、人格美。
在“從學生的視角出發可以學什么,不學什么,學習中感悟什么?哪些可能是學生學習的疑點、難點、興奮點”上做得有所欠缺。
1、出示資料的順序最合理的是什么?王昌齡和辛漸的.資料口頭講就夠了嗎?
2、學詩部分是否配樂?配在什么地方?
3、學生自己發現:王昌齡難道不思念親人?思念誰?有這個必要嗎?
4、圖片可不可以用書中的寒江、楚山?可以指導學生看圖。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反思簡短 芙蓉樓送辛漸活動反思篇二
1.關注預習習慣培養。
古詩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預習習慣的培養,在教學中將課外資料搜集與課內學習相結合進行教學,課前讓學生搜集和古詩有關的資料。為古詩學習和進一步的課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間。
2.抓住關鍵詞語學習。
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通過對關鍵詞“寒”“孤”“夜”“滿”“淡墨痕”“清氣”等詞語的理解,進一步感受詩歌表達的情感和人物品質。
3.注重在讀中促進品讀。
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朗讀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加深理解。特別是激情引讀的創設,在潛移默化中加深了學生的感悟和理解,內化了學生積淀。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反思簡短 芙蓉樓送辛漸活動反思篇三
這首送別詩以事件命題,前兩句寫事,后兩句借景抒情,比較好理解。所以,我采用多讀多想,想象畫面,理解詩意的方法。讓學生把各自理解的詩句組合起來,成為對整首詩的理解,就像拼圖一樣拼出完整的畫面。
學生在反復自瀆的基礎上,開始表達自己看到的畫面。
梁旭說:“唯見長江天際流”意思是——“只見長江向天邊流去。”唯,只。天際,天邊。我說:對。我讓學生隨手做了筆記。再讀理解想象其他三句的畫面。
鄭杰說:“孤帆遠影碧空盡,”盡是盡頭。碧空是藍天。封偉思說:孤帆,一只孤單的帆船,遠影,我啟發全班同學想:孤帆遠去,江面上會看見船的什么?——影子。連起來說這句詩意思是——“一只孤單的帆船連同它的影子,消失在了藍天的盡頭。”
周琪接著說:“平明送客楚山孤”客,指老朋友辛漸。孤,詩人很孤獨。我補充:平明,指早晨。連起來,是說——“早晨,送走老朋友,覺得楚山和自己都很孤獨。”
張杰站起來說:“寒雨連江夜入吳”寒雨,雨很寒冷,是秋天的雨。江,長江。我補充說:連江。秋雨灌滿了長江。夜,黑夜。如,來到。連起來是說——“在秋雨綿綿的黑夜,我趕到吳地送別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