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不僅僅是寫得好,更要站在讀者的角度思考問題,讓讀者在閱讀中得到啟發。對比不同的優秀作文,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寫作風格和技巧。
鴨綠江斷橋優選(專業12篇)篇一
早就聽說過鴨綠江了,它是一個國家級旅游景區。今天終于有幸一睹它的風采了。
鴨綠江江面寬闊,兩岸風光秀麗。最有名的就是在橫臥在江面上的兩座大鐵橋,那就是眾所周知的中朝友誼橋和斷橋。江的對面就是朝鮮了。據說在抗美援朝的時候。大橋巍然屹立,抵抗著敵機的襲擊,經過戰爭洗禮,彈痕斑斑依然可見。這是一條敵人摧不跨的鋼鐵運輸線,為支援前方,保家衛國,打敗美軍,大橋起著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夜晚,我們漫步在江邊。隔江相望朝鮮,那里的霓虹燈不停地在變換著五彩繽紛的顏色,顯得夜色迷幻之美。一陣陣晚風輕輕的從臉上拂過,讓人感覺特別的舒爽。突然,耳邊傳來了一熟悉的音樂,順著音樂望過去,映入眼簾的是一群襟飄帶舞,揮著大扇子的大媽們。她們一個個精神抖擻,曼妙的舞姿為這鴨綠江增添了一份歡樂。
每隔幾百米都會有一個通往江中的階梯。很多人都坐在階梯上把腳伸到水里去泡。我也跑下去體驗了下。當我把腳伸入水中時,一陣涼颼颼的感覺傳遍身上。靜靜地坐上十來分鐘,感覺疲憊的雙腳舒服了不少,人也精神了好多。
咦,那是什么燈,如此的晃眼?我向燈光處望去,那燈光很強,能透到天空。我一問,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有著強光的燈就是朝鮮的探照燈。當時是為了防止美國空軍再度襲擊朝鮮而設的。
鴨綠江真是名不虛傳呀。它不但是風景迷人,更重要的是它的歷史感人。
鴨綠江斷橋優選(專業12篇)篇二
星期二的時候,李老師宣布了一條好消息就是:這個星期五我們要搞一個活動,活動的名字叫“大手拉小手,快樂共成長”很好玩的還要和家長一起完成有一些活動,聽到了這一消息我立刻心里就在想:如果爸爸和我一起去就好了,可是如果爸爸沒時間只有和媽媽一起去了,我的心里暗暗的掃興!李老師還說:“那天的活動方案已經發到班級網站上了,你們自己可以去看一看星期五有哪一些活動要搞!星期四晚上的時候我在床上搬來搬去,睡不著覺!到了星期五,我興致沖沖得到了寬窄巷子集合點!我們上車后我所坐的車是三號,和熊顏達坐在一起的!在車上我們一會兒“殺人”游戲,一會兒玩手機上的游戲,我們玩得不亦樂乎!
很快就到達了目的'地,訓練基地的草坪上一片草長得非常好,有一片則是光禿禿的!過了一會兒,教練把我們各自分到了一二三四大組!我所在的是四大組,做完一些準備工作以后我們穿上了各自的隊服,然后開始比賽了!上午的比賽結束后,我們吃完飯后據需開始了比賽,我們終于要走斷橋了!我看見每個同學的臉上都有激動的眼神和動作還有語言,教練簡單教了我們這里的安全設備怎么用后,我們和其他三個小組的競爭開始了,教練說:“用時最短的組獲勝,而且是全部的人都上去了然后下來全體的時間加起來的總成績。”
只聽教練一喊“開始”周鼎沅和他的爸爸一馬當先,只用時三分多鐘,我心想:在我比賽的時候一定要創下更好的成績!為我們的組爭光,我是最后一個走斷橋的人!到王曦淳了,她才走幾步就嚇得哭起來了用了我們十多分鐘,就在王曦淳下來的時候,教練就說:“沒有時間了,不能玩了!”在家長們的百般勸說之下,教練同意讓最后四名沒有上去過的人上去一次,(其中包括了我)到我的時候,我飛快地爬了上去,到了停留臺上,教練弄好了安全帶以后,他先過的斷橋的另一邊,伸手把我拉了過來,我又要從這邊有跨回去,我的心理有一絲絲的害怕,但是想到如果我再耽誤時間的話,成績就會更差了,想到這里我鼓起勇氣的邁出了這一步,最后下來了!最后我們坐車回到了寬窄巷子,回家了。
鴨綠江斷橋優選(專業12篇)篇三
丹東鴨綠江斷橋,斷橋原為鴨綠江上第一座橋,始建于1920xx年,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被美軍炸毀。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鴨綠江斷橋。
導游詞。
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斷橋原為鴨綠江上第一座橋,始建于1920xx年,長944.2米,寬11米,十二孔,第四孔為“開閉梁”,可旋轉開合,便于船舶航行。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被美軍炸毀。中方一側殘存四孔,成為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見證。現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游人可登橋憑吊游覓。是鴨綠江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大橋景區主要景點。
擔負警衛丹東鴨綠江“斷橋”的丹東邊防檢查站的武警官兵,在完成警衛任務的同時,還向參觀的少年兒童介紹該橋的歷史背景和重要性。該橋在五十年代的朝鮮戰爭中曾被美國飛機炸斷,后來一直是中朝兩國間的交通要道。連接中國與朝鮮的丹東鴨綠江大橋,于1950年被美國炸斷其朝鮮部分成為“斷橋”,近日丹東市政府在橋上安裝了各種燈光,國慶節期間將正式亮相。
鴨綠江斷橋是集恥辱、斗爭、成就于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1920xx年,日本侵略者為掠奪中國,強行在鴨綠江上修建了這座大橋,抗美援朝期間,美軍為切斷我方供給線,1950年11月8日炸斷此橋,只剩下殘留在中國一側的“斷橋”。這座橋問世近120xx年來,親歷了中華民族從忍屈受辱到奮起抗爭,從歷經挫折到不斷勝利,從當家作主站起來到改革開放富起來的艱難歷程。站在斷橋之上,不僅可以回顧歷史,增強愛國熱情,更可以飽覽丹東市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
1993年丹東市委、市政府投資200多萬元開發斷橋,幾年來,又投資400萬元,用于增添景點和維修,使斷橋成為設施完善、功能齊備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旅游地,先后被評為省及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8年來,斷橋共接待中外觀眾90多萬人次。
為了讓觀眾對斷橋有更深刻的認識,有關人員編寫了近萬字的導游詞及《鴨綠江斷橋紀念冊》,作為愛國主義教育講解材料無償發給游客。1999年,開辟了“斷橋史館”,以建橋史、炸橋史、開發史三部分為主要內容,運用文字、照片、圖表、實物等形式再現了這段歷史,并設計制作了100:1的大橋原始模型,再現其雄姿。20xx年,對斷橋重新進行了油漆和保護,顏色上恢復了歷史的凝重感,并且又實施了斷橋亮化工程,為鴨綠江的夜生活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為充分發揮斷橋的教育作用,他們結合不同的節日和紀念日,組織各界人士,特別是大中小學生到大橋參觀,進行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開展了“回顧炸橋歷史,增強報國之志”的有獎征文活動,在學生中掀起了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勤奮學習,做有用之才的熱潮,3萬多學生參加了這一活動。他們還邀請部分志愿軍戰士為游人講解抗美援朝歷史,配合各校舉辦的入黨宣誓、青少年團隊活動。從這些活動中,讓人們更多地了解斷橋,認識斷橋,牢記斷橋。
各位游客你們好!我是導游員×××,今天,我陪同大家游覽鴨綠江。現在我們來到了中朝的界河鴨綠江。
鴨綠江是遼寧省第二大河流,江水蜿蜒舒緩,碧波浩渺,直接注入黃海。沿岸青山層巒疊翠,幾十道峽谷幽深奇奧,江中大小島嶼星羅棋布,加之褶皺奇特的江岸,蒼秀繁茂的植被,珍惜奇異的鳥獸,構成了以水景為重點,山景相呼應,山水層次分明,借景朝鮮風光紛繁絢麗的自然景觀。
鴨綠江風景區在我國這一側有絢麗多彩的自然景觀,虎山長城、近代日俄戰爭遺跡,現代橋梁和大型水利工程,組成豐富的人文景觀。現在劃分為六大景區,即江口、大橋、虎山、太平灣、水豐、綠江景區(有關六大景區的詳細資料請見《走進鴨綠江》一書)。
丹東市就位于美麗的鴨綠江邊,位于核心景區的沿江沿海平原上,她有“萬里海疆第一邊城”之稱——萬里海疆(1.8萬公里的海岸線東端——西端為北侖河口)的東端起點;中國最大的邊境城市。
流經丹東市境內的鴨綠江段,東起渾江口,西至大東港,全長210公里(請您注意鴨綠江發源于長白山,全長795公里,上游段位于吉林省境內)。總流域面積61900平方公里,中國一側32500平方公里,丹東境內11700平方公里。
鴨綠江因為水的顏色而得名,碧綠的江水,猶如雄鴨脖頸的瑩綠,人們便稱其為鴨綠江,沿襲至今,在很早以前,鴨綠江的古稱為馬訾水。
您看:右岸就是有著十年歷程的丹東市商貿旅游區,現代化的城市建設賦予了中國最大的邊境城市以新的生命力;連綿數十里的城市建筑讓人們更加體會到江城人對水的偏愛。
在右岸,有一條世界上最長的邊境濱江觀光大路,這就是丹東市的鴨綠江景觀大道。這條與鴨綠江并行的大道一直延伸到上游的虎山腳下。巍巍虎山屹立在江邊,俯視著秀美的鴨綠江,見證者悠久的歷史。
在右岸,人們或漫步于江邊美麗的廣場,或戲水于江上;人們盡情地以各種方式玩水,享受著大自然賦予江城的獨特美麗,創造著新時代的凱歌!
您看:左岸是朝鮮的新義州。丹東市與朝鮮碧潼、清水、義州、新義州隔江相望。
那是一片吸引世界目光的國度。那是一片曾經燃燒戰火的土地。新中國幾十萬的優秀兒女血灑在那片土地上,用鮮血凝成了中朝友誼,用鮮血換來了和平。
人在江上游,江水船下流。是鴨綠江造就了了兩岸美麗的風景,是鴨綠江養育了兩岸勤勞的人民。看到這水清如碧的鴨綠江,您也許會問,鴨綠江是中國北方第幾大河流(遼寧第二大河流,黃河以北地區流量最大的河流——流域內是中國北方降水量最多的地方)?鴨綠江與國內著名的河流有何不同?不同之處就在于一江鴨水向西流,只要您翻開中國地圖,萬里海疆的東端起點就是鴨綠江河口(她與最南端的北侖河口相距1萬8千公里)。由于上游修建了幾座大型水庫,如今鴨綠江的水位較低,很難行使大型船只了。
游船載著我們盡可能地靠近對方的岸邊行走,這就是鴨綠江旅游的一大特色——只要不登上對岸就不算越界,這種情況在所有的界河中是不多見的。
大家看:前面那座飛跨鴨綠江的“中朝友誼橋”是丹東至新義州的鐵橋。它于1937年4月動工興建,1943年5月竣工,全長940.8米。在它的旁邊有一座斷橋——就是鴨綠江斷橋。
鴨綠江斷橋是鴨綠江上第一座橋,1920xx年5月動工,1920xx年10月竣工。由當時日本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建。始為鐵路橋,十二孔,長944.2米。從中方數第四孔為開閉梁,以四號墩為軸,可旋轉90°,便于過往船只航行。
偽滿時期,日本人在此橋上游建成第二座鐵路大橋(即今日之中朝友誼橋),一九四三年四月啟用,逐將第一橋改為公路橋。一xx0年十一月至一一年二月經美軍飛機多次轟炸中方一側剩四孔殘橋保留至今。
大家看,當年美國飛機射穿的彈孔依然留在橋梁上。那是歷史的見證。現在這座斷橋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全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家想一想,為什么橋身漆成淺藍色?那就是意在不忘戰爭,祈盼和平。
感謝大家游覽鴨綠江,我們將繼續游覽鴨綠江風景名勝區的其他景區。
鴨綠江斷橋優選(專業12篇)篇四
位于中國吉林省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新義州之間的鴨綠江是我國與朝鮮之間重要的界河,有一座震撼人心的斷橋橫跨于江上。近日,我有幸到鴨綠江斷橋一游,對于這座古老的斷橋,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會。
第二段:橋的歷史及特點。
鴨綠江斷橋建于19世紀末,是中國最后一座古代木制橋梁,也是世界上僅存的大型木制橋梁之一。這座橋全長161.8米,寬5.5米,由105根主梁、20根垂桿和672對橛撐組成,構建了一個巨大的木制網狀結構。它不僅是一座連接中朝兩國的交通工具,更是兩國友誼的象征,凝聚著中朝兩個民族的深情厚意。
第三段:心靈的感悟。
走在斷橋上,我感受到了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與人民友誼的沉重。這座橋見證了幾代人的變遷與歲月的滄桑,它承載了無數人民的腳步。在橋上,我仿佛穿越時空,與歷史產生了一種奇妙的交錯,感受到中朝兩國人民深厚的情感紐帶。我想,這座橋不僅是一座紅色的斷橋,更是一座連接兩國友誼的橋梁。
第四段:思考與啟示。
鴨綠江斷橋向我們展示了中國傳統建筑工藝的精湛和中國文明的博大精深。這座木制橋梁在不斷的清修中存活至今,幾經滄桑卻依然屹立于江面之上,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作為現代人,我們要從中汲取力量,保護和傳承好我們的傳統文化,踐行好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和道德風尚。
第五段:對未來的期望。
我希望,鴨綠江斷橋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成為中朝兩國人民友誼交流的重要紐帶。我相信,隨著兩國友誼的加深,鴨綠江斷橋會迎來更多的游客,成為國內外人士矚目的旅游勝地。同時,希望國際合作能夠進一步加強,讓鴨綠江斷橋成為中朝兩國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將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傳遞給更多的國際友人。
總結:鴨綠江斷橋的歷史和特點讓我體會到了中朝兩國的友誼和傳統文化的瑰寶。走在斷橋上,我深感自豪和自信。希望我們能夠珍惜這份友誼,保護好這座斷橋,將中韓友好的火炬代代相傳。
鴨綠江斷橋優選(專業12篇)篇五
電視連續劇《跨過鴨綠江》是這么多年拍的一部體現新中xxx人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宣傳愛國主義情懷,宣傳民族精神凝聚力的電視連續劇,是一部難得的愛國主義教育片。
在前一段資產階級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以及封建糟粕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前清大辮子宮廷戲充斥熒幕下,有一部震撼后人、體現民族精神的電視劇,給人一種震撼的感覺。很是感染人,很是激勵人。
我認為,宣傳中華民族立國之戰的抗美援朝戰爭題材的文藝作品應該多一些。
應該用這樣展現民族精神的好作品來教育后人要有愛國主義精神;宣傳展示新中國在黨的領導下,在xxx思想教育下,從舊社會解放出來的新中國戰士,這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大無畏的無產階級革命犧牲精神。
我們這些五六十歲的人,從小就被黃繼光舍身堵槍眼,邱少云被火燒死仍保持潛伏姿勢,這種表現出了鐵的紀律的英雄人物的事跡所感染。這些被當年戰地作家魏巍在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中稱為我們新中國最可愛的人,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榜樣,是我們這一代人追逐的明星。
而《跨國鴨綠江》這部電視連續劇不啻為精神財富層面的及時雨,也是給了美帝圈養的xxx公知一記有力的耳光,更是給污濁的文藝界樹立了清新的標桿。
文學藝術就是要為人民服務,就是要為工農兵服務,文學藝術就是要宣傳無產階級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就要宣傳民族精神,就是要宣傳中國xxx的領導核心作用。而不是什么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前清大辮子的宮廷戲,以及歐美資產階級享樂主義的娛樂戲。
泱泱五千年中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延續至今,我們的民族是最優秀的、最堅韌的、最智慧的民族。我們要有這個自信,我們也應該有這個自信,我們也有資本有這個自信。
天下大事浩浩蕩蕩,中華復興必定成功。美帝國主義阻擋不住,日落夕陽的資本主義制度必定滅亡。馬克思列寧主義、xxx思想的陽光必定普照世界!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鴨綠江斷橋優選(專業12篇)篇六
鴨綠江斷橋位于中國和朝鮮的邊界上,是兩國友誼的象征之一。近日,我有幸在鴨綠江斷橋上進行了一次參觀,感受到了這座斷橋背后的獨特歷史價值及其象征意義。在這次參觀中,我體會到了歷史文化的莊重與深遠,同時也深深被兩國間友誼的深厚感動。以下是我的心得體會。
首先,鴨綠江斷橋讓我體會到了歷史文化的莊重與深遠。這座斷橋建于1909年,是連接中國和朝鮮之間的重要通道。從橋身上,我可以清晰地看到歷史的痕跡和歲月的滄桑。這座橋見證了兩國之間的風雨飄搖,也記錄了兩國人民之間的友情與努力。在我踏上這座橋時,我不禁被它所散發的歷史氣息所打動,它讓我想起了尊敬和懷念過去。
其次,鴨綠江斷橋象征著兩國間友誼的深厚。鴨綠江是中朝兩國的分界線,而這座斷橋則成為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征之一。兩國人民在這座橋上互通有無,交流友誼,共同致力于和平與發展。這座橋的存在,不僅是中朝兩國關系的見證,也是在如今多元化的國際關系中,傳遞著兩國人民深厚友誼的重要渠道。我在這里感受到了兩國人民之間的親密,他們像是一家人一樣,相互支持和幫助。
此外,鴨綠江斷橋還啟發了我對于歷史文化保護的重要性的思考。作為一座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橋梁,鴨綠江斷橋需要得到保護和維護。我看到,橋身上有一些破損的地方,其中一些地方甚至已經倒塌。這讓我意識到,歷史遺跡的保護不能忽視,只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投入,才能保留下來,讓后人繼續感受其中的歷史韻味。鴨綠江斷橋是我們中朝兩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和保護。
最后,鴨綠江斷橋的參觀給我帶來了一種深深的自豪感。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我為中朝兩國友誼的歷史感到驕傲。這種友誼的歷史悠久,有著深遠的內涵。通過參觀鴨綠江斷橋,我更加意識到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秉持著對待歷史的嚴肅態度和對待他國友邦的尊重態度。這種自豪感也激勵著我更加熱愛歷史文化,更加學習和傳承這份友誼。
總之,鴨綠江斷橋是一座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橋梁,它見證了中朝兩國之間的友誼和交流。通過我的參觀,我體會到了歷史文化的莊重與深遠,感受到了兩國間友誼的深厚,同時也思考到了歷史文化保護的重要性。這次參觀讓我深感自豪,更加了解和熱愛歷史文化。我相信,通過繼續加強中朝兩國間的友好交流和合作,我們能夠共同傳承和發揚這份歷史文化遺產,讓兩國友誼在新的時代中得以發展和繁榮。
鴨綠江斷橋優選(專業12篇)篇七
今天,我和媽媽去了丹東。丹東是最大的邊境城市,與朝鮮僅有一江之隔。
出了站臺,便看到一個巨大的*雕像屹立在廣場中央。*身穿大衣,梳著“大背頭”,抬起手臂,手指著東方。我們想要去鴨綠江,但不知怎么走,便搭上一輛“板的”。這個板的是紅色的,車上搭著一個帆布棚子,里面很窄,最多只能坐4個人,而且還不能有胖子。
車開得很慢,可以看到道路兩旁的景色。車開到了鴨綠江邊,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巨大的鵝卵石,上面刻著“鴨綠江”三個紅色大字,拍了張紀念照,便登上了汽艇,汽艇在*靜的江面上留下一道道白色的波紋,抬頭一看就看到了鴨綠江大橋橫跨在江上。在這座橋的后面還有一座橋,叫“斷橋”。開船的叔叔說這斷橋是在抗美援朝戰爭時被炸毀的,當年我國的軍隊和物資就是通過這座橋源源不斷的傳遞過去的。汽艇駛到了朝鮮邊境,我看到了朝鮮的加工廠和居民住著的低矮*房,簡直就是鶴立雞群。也有一些居民向我們招手,他們的穿戴都很樸素,和丹東市的繁華景象形成了鮮明對比,朝鮮太落后了,真讓我失望。
離開了鴨綠江邊,來到了丹東市最大的公園——錦江山公園。公園里有許多游樂設施。我們進入了一個游樂區,名字叫“搖頭擺尾”。只見一個鐵凳子用一條鏈子掛在了一個大轉盤上,剛坐上去,這座巨大的機器慢慢的轉動,越轉越快。這時我的頭開始發暈,只感到房頂在腳邊,仿佛一蹦就能跳到樓頂去,大約轉了3分鐘,機器緩緩的停下來。我們順著路來到了曙光閣,道路兩邊用五顏六色的花兒擺成各種圖案,有串兒紅、菊花、還有許多我叫不上名字的花兒。進入曙光閣,我們開始“爬樓梯”。到了四樓,曙光閣的周圍全都是露臺,可是,伸手去推門,卻推不開。到了曙光閣的頂端,一陣清風迎面撲來,真是涼爽,站在曙光閣上,放眼望去,丹東的景色盡收眼底。
丹東真是一個美麗、整潔的城市!
鴨綠江斷橋優選(專業12篇)篇八
正月初四原本是一個普通的日子,可舅舅打來的一個電話改變這一天。他說要帶我們去紹興魯迅故里游玩。
電話剛掛,我就以閃電般的速度刷牙、洗臉、吃早飯,一切準備完畢。那天剛好下雨,我便打著傘在馬路旁等待。不過幾分鐘,舅舅的汽車就出現在我的視線中。隨后我就上車,出發。
在去紹興的路上,我們吃著零食,有說有笑。差不多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就來到紹興故里。舅舅先買好票,我們便開始魯迅故里的一日游。就在入口處旁邊有一堵墻十分引入注意,上面寫著魯迅故里四個大字,還畫一條古街和魯迅的上半身畫像。只見魯迅身著古裝,一只手垂直,另一只手拿著香煙,雙目炯炯有神。入口的另一邊是烏篷船碼頭,一條條烏篷船在河道中穿梭著就像是織布的梭子。
魯迅故里大致可分成四部分,有三味書屋、百草原、魯迅紀念館和魯迅故居。我們先參觀的是魯迅故居。所謂魯迅故居也就是魯迅的老家。我們剛進院子,客廳里的那些古家具吸引我們的眼球,趕緊跑過去看。舅舅不停為我們拍照,看完大廳往里走,就到佛堂,墻上掛著一大塊金黃色的布,上面銹著紅色的“佛”字,前面還擺一張桌子,桌上放許許多多貢品。再往里就是一間一間的房間,有主人房、少主房、幼童房、繡房、琴房等,不但房間多而且每間都富麗堂皇、豪華富貴。可想而知,魯迅家可真是大富貴家族呀!
參觀魯迅故居,我們又來到魯迅紀念館。走進展廳魯迅的雕塑如同磁鐵一樣把我們吸引過去。一樓主要是魯迅讀過的書和他小時候發生過的事。往前面看過去圍一群人,擠進去一看原來是虛擬的水鄉社戲。舅舅說:“因為以前沒有劇院,水鄉的人就坐在船上看戲的。”上面還有二樓,那里存放著魯迅寫的書。
看完紀念館,時間也差不多,肚子也餓,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荒。于是我們便找一家飯館先墊飽肚子。吃完午飯,我們又去百草原“大掃蕩”。百草原是個美麗的大花園,那里有好多名貴的花草樹木,真是名不虛傳。在花壇旁還豎著一塊寫著“百草原”的大石頭。我們都站在石頭前合影留念。
最后我們還去三味書屋。那里有幾間教室,有一間門看著,那就是魯迅當年讀過的教室,最角落的那張是魯迅的。據說有一次魯迅上學遲到,老師批評他,他就在桌子刻個“早”子。
四個景點都看過,我們又在熱鬧的古街上逛逛,買些紀念品帶回家。多么快樂的魯迅故里一日游呀!我肯定不會忘記這一天的。
鴨綠江斷橋優選(專業12篇)篇九
丹東鴨綠江斷橋原為鴨綠江上第一座橋,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被美軍炸毀,很多游客慕名來參觀,導游也要結合鴨綠江斷橋的特點,詳細解說給游客知道。下面是本站帶來的鴨綠江斷橋。
導游詞。
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斷橋原為鴨綠江上第一座橋,始建于1920xx年,長944.2米,寬11米,十二孔,第四孔為“開閉梁”,可旋轉開合,便于船舶航行。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被美軍炸毀。中方一側殘存四孔,成為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見證。現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游人可登橋憑吊游覓。是鴨綠江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大橋景區主要景點。
擔負警衛丹東鴨綠江“斷橋”的丹東邊防檢查站的武警官兵,在完成警衛任務的同時,還向參觀的少年兒童介紹該橋的歷史背景和重要性。該橋在五十年代的朝鮮戰爭中曾被美國飛機炸斷,后來一直是中朝兩國間的交通要道。連接中國與朝鮮的丹東鴨綠江大橋,于1950年被美國炸斷其朝鮮部分成為“斷橋”,近日丹東市政府在橋上安裝了各種燈光,國慶節期間將正式亮相。
鴨綠江斷橋是集恥辱、斗爭、成就于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1920xx年,日本侵略者為掠奪中國,強行在鴨綠江上修建了這座大橋,抗美援朝期間,美軍為切斷我方供給線,1950年11月8日炸斷此橋,只剩下殘留在中國一側的“斷橋”。這座橋問世近120xx年來,親歷了中華民族從忍屈受辱到奮起抗爭,從歷經挫折到不斷勝利,從當家作主站起來到改革開放富起來的艱難歷程。站在斷橋之上,不僅可以回顧歷史,增強愛國熱情,更可以飽覽丹東市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
1993年丹東市委、市政府投資200多萬元開發斷橋,幾年來,又投資400萬元,用于增添景點和維修,使斷橋成為設施完善、功能齊備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旅游地,先后被評為省及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8年來,斷橋共接待中外觀眾90多萬人次。
為了讓觀眾對斷橋有更深刻的認識,有關人員編寫了近萬字的導游詞及《鴨綠江斷橋紀念冊》,作為愛國主義教育講解材料無償發給游客。1999年,開辟了“斷橋史館”,以建橋史、炸橋史、開發史三部分為主要內容,運用文字、照片、圖表、實物等形式再現了這段歷史,并設計制作了100:1的大橋原始模型,再現其雄姿。20xx年,對斷橋重新進行了油漆和保護,顏色上恢復了歷史的凝重感,并且又實施了斷橋亮化工程,為鴨綠江的夜生活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為充分發揮斷橋的教育作用,他們結合不同的節日和紀念日,組織各界人士,特別是大中小學生到大橋參觀,進行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開展了“回顧炸橋歷史,增強報國之志”的有獎征文活動,在學生中掀起了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勤奮學習,做有用之才的熱潮,3萬多學生參加了這一活動。他們還邀請部分志愿軍戰士為游人講解抗美援朝歷史,配合各校舉辦的入黨宣誓、青少年團隊活動。從這些活動中,讓人們更多地了解斷橋,認識斷橋,牢記斷橋。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1993年丹東市委、市政府投資200多萬元開發斷橋,幾年來,又投資400萬元,用于增添景點和維修,使斷橋成為設施完善、功能齊備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旅游地,先后被評為省及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正式成為中國第二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8年來,斷橋共接待中外觀眾90多萬人次。
斷橋原為鴨綠江上第一座橋,始建于1920xx年,長944.2米,寬11米,十二孔,第四孔為“開閉梁”,可旋轉開合,便于船舶航行。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被美軍炸毀。中方一側殘存四孔,成為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見證。現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游人可登橋憑吊游覓。是鴨綠江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大橋景區主要景點。
鴨綠江斷橋是集恥辱、斗爭、成就于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1920xx年,日本侵略者為掠奪中國,強行在鴨綠江上修建了這座大橋,抗美援朝期間,美軍為切斷我方供給線,1950年11月8日炸斷此橋,只剩下殘留在中國一側的“斷橋”。這座橋問世近120xx年來,親歷了中華民族從忍屈受辱到奮起抗爭,從歷經挫折到不斷勝利,從當家作主站起來到改革開放富起來的艱難歷程。站在斷橋之上,不僅可以回顧歷史,增強愛國熱情,更可以飽覽丹東市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
1920xx年,日本侵略者為掠奪中國,強行在鴨綠江上修建了這座大橋,抗美援朝期間,美軍為切斷我方供給線,1950年11月8日炸斷此橋,只剩下殘留在中國一側的“斷橋”。這座橋問世近120xx年來,親歷了中華民族從忍屈受辱到奮起抗爭,從歷經挫折到不斷勝利,從當家作主站起來到改革開放富起來的艱難歷程。站在斷橋之上,不僅可以回顧歷史,增強愛國熱情,更可以飽覽丹東市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
1993年丹東市委、市政府投資200多萬元開發斷橋,幾年來,又投資400萬元,用于增添景點和維修,使斷橋成為設施完善、功能齊備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旅游地,先后被評為省及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正式成為中國第二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8年來,斷橋共接待中外觀眾90多萬人次。
1993年6月,斷橋被開辟為旅游景點。橋上現有原橋旋轉及炸斷處觀賞臺各一處,炮樓一個,橋史話展板30塊。游客參觀斷橋,不僅能了解斷橋歷史,觀看中朝兩岸風光,更能激發愛國熱情和報國之志。20xx年6月,鴨綠江斷橋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xx年8月,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列為國家重點建設紅色旅游景區。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個橋就是鴨綠江斷橋,鴨綠江斷橋以其建造的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又歷經了戰火的洗禮,而為人們所矚目,被譽為鴨綠江上第一橋。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日本人以堅船利炮徹底打開了入侵中國的大門,迫使清政府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將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丹東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為了加速對外擴張,全面侵華,掠奪中國豐富的物產資源,1920xx年,由日本人勘探設計,開始修建東京—新義州的京義鐵路和丹東—沈陽的安奉鐵路。這兩條鐵路是日本打通中國的主要交通運輸線,對侵略中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為把兩條鐵路聯接起來,日本迫切需要在鴨綠江上架設橋梁。
1920xx年日本人在沒有征得清政府同意的情況下,首先從朝鮮一側開始建橋,在工程過半時才與當時清政府溝通。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迫于日本的壓力下,違心同意在中國一側建橋。從1920xx年設計到1920xx年建成通車,共歷時6年,距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役使中朝兩國勞工51萬人次。大橋全長944.2米,寬11米。共12孔,中朝雙方各6孔。中間鐵路路面寬5米,兩側各有人行步道3米。大橋鋼梁結構為曲弦式,共12孔;自中方起1—6孔每孔跨度為91.44米,7—12孔每孔跨度為60.96米;橋面為鋼梁結構,上面鋪設木板;橋墩采用沉箱技術,為鋼筋水泥澆注,外砌花崗巖。中方第四孔設有旋轉式“開閉梁”。1950年被美機炸斷成為廢橋,1993年開放成為景點供人們游覽。
為了和平。
這組雕塑是根據1950年10日19日彭德懷司令員率師過江的真實歷史,真實人物制作的高5米,寬12米青銅藝術作品。雕塑背景是旗海,代表在新中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興之時,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主席根據金日成主席的請求派出志愿軍赴朝參戰,并在全國掀起波瀾壯闊地偉大抗美援朝運動。
整組雕塑既保持了正義之師、勝利之師的磅礴氣勢,又體現了志愿軍開進時“雄赳赳、氣昂昂”的驚世壯舉,也突出了彭德懷這位舉世聞名的統帥堅定的意志和浩氣。它將作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豐碑、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標志、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友誼的見證安放在歷史發生地——鴨綠江斷橋橋頭。
雕塑塑造了26位志愿軍統帥、領導和英模人物形象,彭總左邊是毛澤東長子,右邊是在朝鮮戰場上犧牲的最高將領蔡正國。吉普車后邊是首批過江的志愿軍核心領導:鄧華、韓先楚、洪學智副司令員、解方參謀長、杜平政治部主任。
(前排左起)依次是特級戰斗英雄、榮獲朝鮮最高勛章一級國旗勛章、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的、。一級戰斗英雄、榮獲朝鮮最高勛章一級國旗勛章、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的孫占元、楊連弟、、伍先華、胡修道。一級愛民模范、榮獲朝鮮最高勛章一級國旗勛章的。一級戰斗英雄、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的楊春增、楊育才、(后排左起)李家發、許家朋。一級戰斗英雄王海、贠寶山、雷寶森。特等功臣、英雄司機尹繼發。國際和平戰士姚慶祥。一等功臣、創造世界戰地救護史上奇跡的女戰士劉秀珍。
日本炮樓。
當年,日本人對鴨綠江橋的守衛是十分森嚴的,為了防范抗聯部隊的破襲,日本曾派有重兵把守大橋。我們側面的這個炮樓,就是當年日本警備隊守橋的主要工事。它的外表是用寬厚的石料砌成的墻體,看起來十分堅固,足以擋住任何攻擊,是當時最為有效的防御工事。它的里邊設計也很實用,具有瞭望、守衛、防御的功能,構成了完整的防御體系,對守橋起到了關鍵作用。不過現在里面的木制隔層已經拆除,成了斷橋的一個人文景觀。這個五層炮樓是我國目前現存最為完整、條件最好的公路防御炮樓,也是日本侵華戰爭的鐵證。
橋頭。
大家順著我的手向上看,在橋頭上方,曲線是鋼梁正中,懸掛的紫銅巨匾上的“鴨綠江斷橋”五個大字光彩熠熠,剛勁有力。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20xx年出訪朝鮮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參戰50周年慶典活動,回國停留丹東期間,提筆為斷橋書寫了這五個大字,抒發了一個志愿軍老戰士,對丹東這座英雄城市的熱愛,以及對在那場戰爭中犧牲戰友的思念之情。
中朝友誼橋。
請大家向左看,在我們的左側不到100米之處的大橋,就是著名的鴨綠江中朝友誼橋。
中朝友誼橋是復線鐵路橋,為日本人所建。始建于1937年4月,1943年4月建成通車。全長946.21米,寬12米。共12孔,中方6孔,朝方6孔,始為雙軌鐵路橋。朝方一側為平弦連續梁,兩聯三孔等跨62.64米;中方一側為吊弦連續構梁,兩聯三孔等跨92.4米。抗美援朝戰爭中,鴨綠江斷橋被炸斷后,為了保證后方支援前線的運輸,將雙軌鐵路橋拆掉一軌,改為公路和鐵路兩用橋。一直沿用至今。現路面寬7米,其中鐵路3.7米,公路3.3米,橋高16.2米。
鴨綠江復線鐵路橋建成后,日本滿鐵株式會社逐將鴨綠江斷橋鐵軌拆除,鋪設木板,改為公路橋,我們現在看到的鴨綠江斷橋已是改過后的公路橋。
兩座橋相鄰并行橫跨在鴨綠江上,一鐵路,一公路,同為連接中朝兩國的主要橋梁,被人們稱之為鴨綠江上的“姊妹橋”。
自鴨綠江斷橋和中朝友誼橋建成后,為加速掠奪,日本人又先后在鴨綠江上修建了三座橋梁。即吉林省輯安(今集安)鐵路橋、丹東上河口鐵路橋、丹東下河口公路橋。
鴨綠江五座大橋的建成,加強了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掠奪和軍事侵略,并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的大米、小麥、木材、煤炭、礦產品,就是通過鴨綠江大橋運往日本,成為日本對外擴張急需的戰略物資。
不知大家注意沒有,鴨綠江中朝友誼橋,中方一側是吊梁,朝方一側是直梁。這是為什么?據參加建橋的中方人員介紹,主要是為了節省鋼材。由于日本發動侵略戰爭,國內的鋼鐵十分短缺。1937年建造鴨綠江中朝友誼橋時,所需鋼材全部從德國進口,但到了1940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促使美國對日宣戰。美國加強了海上封鎖,日本很難從德國進口鋼材。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加快建橋的進程,日本不得已改變了原設計方案,將吊梁改為直梁。因此,朝方一側成為了直梁。
鴨綠江上游丹東河口鐵路橋與河口公路橋,也為抗美援朝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因而也遭到美機的狂轟濫炸。其中河口公路橋被美機炸斷,遭到了與鴨綠江斷橋同樣的命運。
開閉梁。
我們現在來到了鴨綠江斷橋的第四孔,就是前面提到的旋轉式的“開閉梁”。以中心橋墩為軸,以四個主動齒輪驅動被動齒輪,使單連鋼梁平行旋轉90度,動被動輪一起每轉動一次需用20分鐘。當大型船舶經過時,拉響汽笛,以示通過。同時設有機械鎖開閉裝置。
當時,鴨綠江水運發達,丹東市上游物資出海的主要港口,江中大小商船無數,沿江碼頭一片繁忙。如遇大型船舶通過時,拉響汽笛,“開閉梁”轉動,旋梁打開,斷橋分為兩段,大型船只穿行而過,開閉梁還原后,將開閉梁定位鎖緊,以保證火車安全通過。讓人驚嘆不已,成為當時鴨綠江上一道奇特的景觀。“開閉梁”在此起到了保證鐵路和航運暢通的作用。
說起斷橋的“開閉梁”,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據說鴨綠江斷橋的“開閉梁”是由一名華人工程師設計,他為啟動“開閉梁”的機械鎖共設計三把鑰匙,只有三把鑰匙同時開鎖,“開閉梁”才能轉動打開。大橋建成后,日本人為了控制鴨綠江斷橋,遂殺死了華人工程師。不曾想,工程師死前將鑰匙扔掉。從此,鴨綠江斷橋再也無法旋轉開閉。這個故事是否真實現已無法考證,但自華人工程師死后,鴨綠江斷橋“開閉梁”再沒有旋轉過。
彈痕處。
大家向上看,上方鋼梁用紅油漆圈起的無規則小孔,就是美機機關炮彈穿過留下的痕跡。
炸斷處。
我們現在來到的地方就是被美機炸斷的地方。大家向上看,那卷起的橫梁,扭曲的鋼架,裂開的鋼板,就是當年美機轟炸后遺留下來的悲慘一幕。它讓人們看到了戰爭的殘酷,看到了戰爭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災難。
1950年6月25日,朝鮮爆發全面內戰。美軍打著聯合國的旗號,將戰火燒到鴨綠江邊,我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1950年10月,朝鮮勞動黨金日成親筆致函中國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朝鮮的解放戰爭。盡管新中國剛成立,國內面臨各種困難,毛澤東主席仍然作出英明決策,出兵朝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司令員臨危受命,率領中國人民志愿軍從丹東、寬甸、集安三處同時處境,高唱“雄赳赳氣昂昂跨國鴨綠江”的志愿軍戰歌,過江奔赴朝鮮戰場,與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共同抗擊美國的入侵。
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愿軍打響了入朝作戰的第一槍。在彭德懷司令員的指揮下,志愿軍先后發動了五次戰役,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打回了三八線,打破了美國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
鴨綠江斷橋成為當時志愿軍出國作戰的主要通道,是抗美援朝作戰物資運輸的大動脈。為切斷志愿軍的后勤保障,美軍把破壞鴨綠江大橋,作為重要的戰略目標,連續不斷地進行偵查轟炸。
從1950年10至1951年8月,美機共轟炸鴨綠江大橋5391架次,其中大機群轟炸10多次。防空部隊保衛大橋對空作戰219次,擊落敵機22架,擊傷敵機75架。目前,在橋頭停放的兩門蘇制37高炮,就是當年守橋部隊使用的主要防空武器。
經過中朝軍隊的浴血奮戰,終于迫使美國重新回到談判桌上。1953年7月27日,美國侵略者在朝鮮停戰。
協議書。
上簽字。從此歷時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以中朝兩個人民的勝利宣告結束。
歷經40多年風雨滄桑之后,于1950年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被侵朝美軍多次轟炸,終于被徹底炸毀,改稱為鴨綠江斷橋。朝鮮一側被拆除,中國一側卻依然屹立于鴨綠江上,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斷橋”像一位飽經滄桑的歷史老人,成為抗美援朝戰爭歷史的最好見證,朝方一側殘留部分戰后被全部拆除,只留下五個橋墩靜靜地佇立在鴨綠江上,默默地祈禱和平,告訴人類遠離戰爭。
保留下來,成為連接中朝兩國友誼的鋼鐵紐帶。也是目前我國對朝邊貿的主要通道。
我們的對岸就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鮮現有人口20xx多萬,面積12.3萬平方公里,首都平壤距丹東200多公里。對面的城市就是朝鮮平安北道首府新義州市。
鴨綠江斷橋優選(專業12篇)篇十
鴨綠江斷橋是丹東的標志性景點之一,它緊挨著鴨綠江大橋(中朝友誼橋),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見證。走上大橋,看著橋體上遺留的累累彈痕和被炸彈撕毀的橋梁鋼架,能感受到槍炮聲與戰機劃破長空的聲響仿佛就在耳邊。站在橋上還可飽覽中朝兩岸風光。
丹東鴨綠江斷為鴨綠江上諸多橋中的第一橋,1909年5月動工,1911年10月竣工,為當時殖民機構日本駐鮮總督府鐵道局所建,始為鐵路橋,長944.2米,寬11米,十二孔,從中方數第四孔為開閉梁,以四號墩為軸,可旋轉90°,便于過往船只航行,1943年4月當時對中國東北和朝鮮實行殖民統治的日本人在此橋上游不足百米處建成第二座鐵路大橋,(即今時中朝友誼橋,遂將第一橋,改為公路橋,1950年11月至1951年2月被美軍炸斷)。第一橋為廢橋,中方一側所剩四孔殘橋保留至今,習慣稱為“斷橋”,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6月動工修整,辟為旅游景點,命名為“鴨綠江端橋”,橋身漆為淺藍色,意在不忘殖民統治和侵略戰爭,祈盼和維護世界和平。
鴨綠江斷橋優選(專業12篇)篇十一
鴨綠江斷橋原為鴨綠江上第一座橋,始建于1909年,長944.2米,寬11米,十二孔,第四孔為“開閉梁”,可旋轉開合,便于船舶航行。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被美軍炸毀。中方一側殘存四孔,成為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見證。現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鴨綠江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大橋景區主要景點。
美麗的鴨綠江上有一座著名的橋,即“鴨綠江斷橋”,這是鴨綠江上諸多橋中第一座橋。這座橋于1909五月動工,1911年竣工,由當時日本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建。1950年11月至1951年2月經美軍飛機多次轟炸,第一橋毀為廢橋。中方所剩四孔殘橋保留至今,由遲浩田上將題寫橋名“鴨綠江斷橋”,意在保留歷史原貌。
橋頭擺放的抗美援朝戰爭使用過的武器模型。
鴨綠江斷橋位于丹東市鴨綠江畔,是日本殖民統治的遺跡,曾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被炸斷,是鴨綠江第一座大鐵橋所殘留在中國丹東一側的“斷橋”。該橋1911年10月建成,是一座12孔,開閉式大橋。1950年11月至1951年2月被美軍炸斷。
中方一側所剩四孔殘橋保留至今,1993年鴨綠江“斷橋”被重新維修開發利用,并改名為“端橋”。一九九三年六月動工修整,辟為旅游景點,命名為“鴨綠江端橋”。橋身漆成淺蘭色,意在不忘戰爭,祈盼和平。由時任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題寫橋名“鴨綠江斷橋”,意在保留歷史原貌。
靜靜呆在江中間的橋墩,對面則是朝鮮的領土。
1993年6月,斷橋被開辟為旅游景點。橋上現有原橋旋轉及炸斷處觀賞臺各一處,炮樓一個,橋史話展板30塊。游客參觀斷橋,不僅能了解斷橋歷史,觀看中朝兩岸風光,更能激發愛國熱情和報國之志。2001年6月,鴨綠江斷橋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8月,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列為國家重點建設紅色旅游景區。
鴨綠江斷橋遺址。
鴨綠江斷橋優選(專業12篇)篇十二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1993年丹東市委、市政府投資200多萬元開發斷橋,幾年來,又投資400萬元,用于增添景點和維修,使斷橋成為設施完善、功能齊備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旅游地,先后被評為省及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正式成為中國第二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8年來,斷橋共接待中外觀眾90多萬人次。
斷橋原為鴨綠江上第一座橋,始建于1920xx年,長944.2米,寬11米,十二孔,第四孔為“開閉梁”,可旋轉開合,便于船舶航行。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被美軍炸毀。中方一側殘存四孔,成為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見證。現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游人可登橋憑吊游覓。是鴨綠江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大橋景區主要景點。
鴨綠江斷橋是集恥辱、斗爭、成就于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1920xx年,日本侵略者為掠奪中國,強行在鴨綠江上修建了這座大橋,抗美援朝期間,美軍為切斷我方供給線,1950年11月8日炸斷此橋,只剩下殘留在中國一側的“斷橋”。這座橋問世近120xx年來,親歷了中華民族從忍屈受辱到奮起抗爭,從歷經挫折到不斷勝利,從當家作主站起來到改革開放富起來的艱難歷程。站在斷橋之上,不僅可以回顧歷史,增強愛國熱情,更可以飽覽丹東市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
1920xx年,日本侵略者為掠奪中國,強行在鴨綠江上修建了這座大橋,抗美援朝期間,美軍為切斷我方供給線,1950年11月8日炸斷此橋,只剩下殘留在中國一側的“斷橋”。這座橋問世近120xx年來,親歷了中華民族從忍屈受辱到奮起抗爭,從歷經挫折到不斷勝利,從當家作主站起來到改革開放富起來的艱難歷程。站在斷橋之上,不僅可以回顧歷史,增強愛國熱情,更可以飽覽丹東市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
1993年丹東市委、市政府投資200多萬元開發斷橋,幾年來,又投資400萬元,用于增添景點和維修,使斷橋成為設施完善、功能齊備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旅游地,先后被評為省及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正式成為中國第二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8年來,斷橋共接待中外觀眾90多萬人次。
1993年6月,斷橋被開辟為旅游景點。橋上現有原橋旋轉及炸斷處觀賞臺各一處,炮樓一個,橋史話展板30塊。游客參觀斷橋,不僅能了解斷橋歷史,觀看中朝兩岸風光,更能激發愛國熱情和報國之志。20xx年6月,鴨綠江斷橋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xx年8月,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列為國家重點建設紅色旅游景區。